CN214551232U -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51232U
CN214551232U CN202023348353.0U CN202023348353U CN214551232U CN 214551232 U CN214551232 U CN 214551232U CN 202023348353 U CN202023348353 U CN 202023348353U CN 214551232 U CN214551232 U CN 214551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er
spray
heat exchange
spraying
spray d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4835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亚峰
苏喜红
秦晓娟
甄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Runj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Runj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Runj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Runj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4835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51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51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51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进风机、换热器、喷雾干燥塔、排风机、喷淋塔、喷淋塔供水泵、换热管和换热循环泵;进风机的出风口接换热器的进风口,换热器的出风口接喷雾干燥塔的进风口,喷雾干燥塔的出风口接排风机的进风口,排风机的出风口接喷淋塔的下部侧壁上的进风口,喷淋塔的上部的出风口接排气筒;喷淋塔内设有喷淋机构,喷淋塔供水泵的进液口接入喷淋塔的底部,喷淋塔供水泵的出液口接喷淋机构;换热管设于喷淋塔内的底部,换热管、换热器和换热循环泵串联形成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热量转换效率,减小了设备体积,降低了投入和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雾干燥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喷雾干燥通过热空气为载体,实现水分的快速蒸发,但受水分蒸发后尾气中温度下降和相对湿度的限制,废气温度一般高于75℃,仍含有较大热力,直接排放势必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废弃预热一般采用常规列管与燥塔进风换热,以对燥塔进风进行预热,但是空气或湿热空气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热量转换效率低,要求换热设备体积较大,投入和运行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以提高热量转换效率,减小设备体积,降低投入和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进风机、换热器、喷雾干燥塔、排风机、喷淋塔、喷淋塔供水泵、换热管和换热循环泵;所述进风机的出风口接所述换热器的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的出风口接所述喷雾干燥塔的进风口,所述喷雾干燥塔的出风口接所述排风机的进风口,排风机的出风口接所述喷淋塔的下部侧壁上的进风口,所述喷淋塔的上部的出风口接排气筒;所述喷淋塔内设有喷淋机构,所述喷淋塔供水泵的进液口接入喷淋塔的底部,喷淋塔供水泵的出液口接所述喷淋机构,用以将喷淋塔底部的喷淋液输送至喷淋机构;所述换热管设于喷淋塔内的底部,换热管的出液口接所述换热器的进液口,所述换热器的出液口接所述换热管的进液口,从而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换热循环泵串联于该循环回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采用翅片换热器,所述换热管采用盘管。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塔的进风口处设有扩散口,所述排风机的出风口通过所述扩散口接入喷淋塔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机构包括两层交错分布的喷淋头。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塔内位于其进风口与喷淋机构之间设有折流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填料采用多层C形折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C形折流板的高度为15cm,各C形折流板之间的排列间隙为2cm。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塔内位于喷淋机构与其出风口之间设有除雾网。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浸没于所述喷淋塔底部的喷淋液内,且换热管的底部不低所述喷淋塔供水泵的进液口接入喷淋塔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循环泵串联于所述换热管的出液口与换热器的进液口之间;还包括调节罐,所述调节罐上部的进液口接所述换热器的出液口,所述调节罐下部的出液口接所述换热管的进液口,且调节罐的高度不低于换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工作时,喷雾干燥塔排出的高温废气引入喷淋塔,同时,喷淋塔供水泵将喷淋塔底部的喷淋液输送至喷淋机构,并经喷淋机构喷入喷淋塔内,高温废气在喷淋塔内与喷淋液接触,以将热量传递给喷淋液,降温后的废气通过排气筒排放,经高温废气加热的喷淋液流入喷淋塔的底部,同时,换热循环泵带动换热管和换热器形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液循环,喷淋塔底部的喷淋液对流经换热管的循环液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循环液循环至换热器,并通过换热器对经过的干燥塔进风进行加热,进而对干燥塔进风进行预热,实现余热回收利用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采用喷淋液喷淋高温废气吸收热量,再通过循环液循环换热,大大提升了热量转换效率,减小了设备体积,降低了投入和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00-进风机;200-换热器;300-喷雾干燥塔;400-排风机;500-喷淋塔;510-扩散口;520-喷淋机构;521-喷淋头;530-折流填料;540-除雾网;600-喷淋塔供水泵;700-换热管;800-换热循环泵;900-排气筒;1000-调节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进风机100、换热器200、喷雾干燥塔300、排风机400、喷淋塔500、喷淋塔供水泵600、换热管700和换热循环泵800。
进风机100的出风口接换热器200的进风口,换热器200的出风口接喷雾干燥塔300的进风口,喷雾干燥塔300的出风口接排风机400的进风口,排风机400的出风口接喷淋塔500的下部侧壁上的进风口,喷淋塔500的上部的出风口接排气筒900。喷淋塔500内设有喷淋机构520,喷淋塔供水泵600的进液口接入喷淋塔500的底部,喷淋塔供水泵600的出液口接喷淋机构520,用以将喷淋塔500底部的喷淋液输送至喷淋机构520。换热管700设于喷淋塔500内的底部,换热管700的出液口接换热器200的进液口,换热器200的出液口接换热管700的进液口,从而形成循环回路,换热循环泵800串联于该循环回路上。
工作时,喷雾干燥塔300排出的高温废气引入喷淋塔500,同时,喷淋塔供水泵600将喷淋塔500底部的喷淋液输送至喷淋机构520,并经喷淋机构520喷入喷淋塔500内,高温废气在喷淋塔500内与喷淋液接触,以将热量传递给喷淋液,降温后的废气通过排气筒900排放,经高温废气加热的喷淋液流入喷淋塔500的底部,同时,换热循环泵800带动换热管700和换热器200形成的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液循环,喷淋塔500底部的喷淋液对流经换热管700的循环液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循环液循环至换热器200,并通过换热器200对经过的干燥塔进风进行加热,进而对干燥塔进风进行预热,实现余热回收利用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采用喷淋液喷淋高温废气吸收热量,再通过循环液循环换热,大大提升了热量转换效率,减小了设备体积,降低了投入和运行成本。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换热器200具体可采用翅片换热器200,为了增加热交换流程,充分完成热量转移,翅片换热器200的翅裂片采用串列结构。上述换热管700具体可采用盘管。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喷淋塔500的进风口处设有扩散口510,排风机400的出风口通过扩散口510接入喷淋塔500的底部,扩散口510的宽度由排风机400的出风口一直扩大到喷淋塔500直径宽度,高度不变,其目的是降低风速,增加喷淋接触时间。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喷淋机构520包括两层交错分布的喷淋头521,确保200%喷淋覆盖面,喷淋供水量是对应干燥蒸发量的30~50倍。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喷淋塔500内位于其进风口与喷淋机构520之间设有折流填料530,折流填料530具体可采用多层C形折流板,C形折流板的高度为15cm,各C形折流板之间的排列间隙为2cm,设置折流填料530的目的是为增加喷淋液与热空气接触面积,加强换热。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喷淋塔500内位于喷淋机构520与其出风口之间设有除雾网540,以对降温排出的废气进行除雾,避免废气将喷淋液带走。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换热管700浸没于喷淋塔500底部的喷淋液内,且换热管700的底部不低喷淋塔供水泵600的进液口接入喷淋塔500的高度,具体而言,喷淋塔供水泵600的进液口高于喷淋塔500底约30cm,换热管700底部高于喷淋塔500底部约40cm,确保换热最大化。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调节罐1000,换热循环泵800串联于换热管700的出液口与换热器200的进液口之间,调节罐1000上部的进液口接换热器200的出液口,调节罐1000下部的出液口接换热管700的进液口,且调节罐1000的高度不低于换热管700。调节罐1000高于喷淋塔500内部换热盘管3~5米,采用上部进水、下部出水,利用高度差接入喷淋塔500内的换热管700,可有效排出循环回路中的空气,提高传热效率,同时给水随温度变化体积膨胀与收缩提供容积空间,避免在管道、换热器200中形成真空气塞。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机、换热器、喷雾干燥塔、排风机、喷淋塔、喷淋塔供水泵、换热管和换热循环泵;
所述进风机的出风口接所述换热器的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的出风口接所述喷雾干燥塔的进风口,所述喷雾干燥塔的出风口接所述排风机的进风口,排风机的出风口接所述喷淋塔的下部侧壁上的进风口,所述喷淋塔的上部的出风口接排气筒;
所述喷淋塔内设有喷淋机构,所述喷淋塔供水泵的进液口接入喷淋塔的底部,喷淋塔供水泵的出液口接所述喷淋机构,用以将喷淋塔底部的喷淋液输送至喷淋机构;
所述换热管设于喷淋塔内的底部,换热管的出液口接所述换热器的进液口,所述换热器的出液口接所述换热管的进液口,从而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换热循环泵串联于该循环回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采用翅片换热器,所述换热管采用盘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塔的进风口处设有扩散口,所述排风机的出风口通过所述扩散口接入喷淋塔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机构包括两层交错分布的喷淋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塔内位于其进风口与喷淋机构之间设有折流填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填料采用多层C形折流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折流板的高度为15cm,各C形折流板之间的排列间隙为2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塔内位于喷淋机构与其出风口之间设有除雾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浸没于所述喷淋塔底部的喷淋液内,且换热管的底部不低所述喷淋塔供水泵的进液口接入喷淋塔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循环泵串联于所述换热管的出液口与换热器的进液口之间;
还包括调节罐,所述调节罐上部的进液口接所述换热器的出液口,所述调节罐下部的出液口接所述换热管的进液口,且调节罐的高度不低于换热管。
CN202023348353.0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Active CN214551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8353.0U CN214551232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8353.0U CN214551232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51232U true CN214551232U (zh) 2021-11-02

Family

ID=7834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48353.0U Active CN214551232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512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3068A (zh) 采用自然通风及复合运行模式的干湿联合冷却塔及其应用
CN104296118A (zh) 一种立式管板蒸发器
CN214551232U (zh)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102425957A (zh) 一种换热板束倾斜布置的板式蒸发空冷凝汽器
CN204177243U (zh) 一种节水型闭式工业循环水干湿联合冷却塔
CN211854707U (zh) 一种煤炭蒸汽干燥回转炉强化传热装置
CN210568351U (zh) 一种热力除氧器的余气回收利用装置
CN209857680U (zh)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CN209371199U (zh) 一种太阳能光热电站立式蒸发系统
CN108809253B (zh) 一种高倍聚光光伏热控装置
CN108027134A (zh) 蒸汽发生器
CN221006018U (zh) 一种大型复合型闭式冷却塔
CN216409550U (zh) 烟气余热干燥电解铝原料装置
CN105466234A (zh) 一种双回路水冷却的烟气冷凝器
CN215893338U (zh) 干熄焦烟气余热锅炉尾排烟气节能器设备
CN217297750U (zh) 一种双塔分子筛脱水节能装置
CN214426478U (zh) 一种热动力型超导冷却装置
CN213932112U (zh) 一种干湿冷却的复合型热源塔
CN217877310U (zh) 一种中央空调用的冷却塔
CN219314983U (zh) 一种转炉烟气除尘系统中的蒸发冷却器
CN210533122U (zh) 一种热风换热装置
CN213492832U (zh) 涂布废气处理系统
CN217818311U (zh) 一种干熄焦锅炉热回收系统
CN216159343U (zh) 一种自吸式常压燃气热水锅炉
CN213515185U (zh) 一种喷雾干燥塔余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