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42066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42066U
CN214542066U CN202120572595.3U CN202120572595U CN214542066U CN 214542066 U CN214542066 U CN 214542066U CN 202120572595 U CN202120572595 U CN 202120572595U CN 214542066 U CN214542066 U CN 2145420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ing
bifurcation
pull ring
out terminal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725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益文
温启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JINHAI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JINHA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JINHA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JINHA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7259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420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420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420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穿设在基座并引出的引出端子、以及固定在基座上的电磁致动组件和开关接触组件,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和/或开关接触组件具有引出线,至少一个所述引出端子用于与所述引出线进行连接的一端具有分叉结构,包括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不处在同一平面内,二者交错地形成一夹角,所述引出线伸入到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形成的所述夹角内,从而被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所夹持,进而所述引出线先预定位在所述引出端子上再与所述引出端子焊接,保障了引出线与引出端子的接触面积,避免了虚焊问题,使得焊接的难度下降、可靠性上升。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主要涉及继电器的引出端子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种常用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线圈1、轭铁2、衔铁3和拉簧4,当线圈引出端子5两端加上电压或电流,线圈1的激磁电流产生磁通,磁通通过铁心、轭铁2、衔铁3和工作气隙组成的磁路,并在工作气隙产生电磁吸力,吸引衔铁3转动,衔铁3带动推动片推动动簧,从而使动、静簧的触点闭合,拉簧4受衔铁3拉动产生弹性势能,从而在电压或电流下降到一定值之后充当衔铁3的复位元件。
常用的线圈引出端子5的结构如图2所示,是整体呈平直片状的结构,在某些客制化的场合下,线圈引出端子5会根据定制需要来进行布置,例如图1中所示的,线圈引出端子5大致与动、静簧片的引出端子垂直,在这种结构下,会造成线圈1的引出线11在焊接段的走向与线圈引出端子5的片体所处的平面大致平行,因此引出线11只能是斜跨在线圈引出端子5上沿,或者折弯该引出线11后搭接在线圈引出端子5的侧表面,这就使得引出线11与线圈引出端子5的接触面较小(小到只是接触到线圈引出端子5的棱边上,更甚至无接触)。因此,由于现有引出端子结构的原因,无法对引出线进行定位,只能通过焊锡实现电连接,而接触面越小,引出端子在焊接过程中的浸润越慢,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焊接使得锡能够流动充分以包住端子的上端,但是焊接需要高温,长时间焊接又会破坏端子的镀层,最终导致引出线11与线圈引出端子5时常发生虚焊问题。
并且,现有技术中衔铁3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为了与拉簧4一端的拉环连接,衔铁3顶部设有一拉环配合部31,拉环配合部31包括基台311和拉环槽312,拉环配合部31整体尺寸小于复原拉簧4拉环的内径,理想状态下,拉簧4一端的拉环是套设装配在拉环槽312内。但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当装配机械手执行套设装配动作时,由于基台311尺寸也小于拉簧4的拉环的内径,容易将拉簧4一端的拉环误勾挂在基台311上,从而造成衔铁3复位动作不准确、触点分断不可靠的问题。
而且,一般情况下,继电器还设置有手动按钮,用于手动地按压衔铁3转动,主要用在线圈不具有负载时的测试环节中。现有技术中的手动按钮通常是常按式的结构,即按压按钮时,需要一直按住,一旦松开按钮就会回弹,这对调试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
另外,继电器还包括一塑料灯座,塑料灯座上安装指示灯,以提示回路的状态。塑料灯座是固定扣接在轭铁2上的,在装配过程中,往往需要较大的压力才能扣上,并且,由于轭铁2的材质较硬,塑料灯座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因较大的压力磨出塑料屑,从而对继电器的工作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穿设在基座并引出的引出端子、以及固定在基座上的电磁致动组件和触点组件,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和/或触点组件具有引出线,至少一个所述引出端子用于与所述引出线进行连接的一端具有分叉结构,包括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不处在同一平面内,二者交错地形成一夹角,所述引出线伸入到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形成的所述夹角内,从而被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所夹持,进而所述引出线先预定位在所述引出端子上再与所述引出端子焊接。
其中,为能够适配粗细不同的各种引出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角是V型夹角。
其中,为节约生产工序,提高产生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具有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主体呈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分叉部与片状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主体处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分叉部整体向所述引出端子的主体的外侧翻折从而形成所述V型夹角。
其中,为提高引出端子在不同布局要求下的泛用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之间还开有V型槽。
其中,为避免划伤引出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V型槽的槽底面和开口部均设有圆弧倒角。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出端子是多个,其中具有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的所述引出端子的片状主体呈片状结构,且所述主体所处的平面与所述引出线在焊接段的走向大致平行。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轭铁、衔铁和线圈,还包括用于复位所述衔铁的拉簧,所述衔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拉簧的拉环进行配合连接的拉环配合部,所述拉环配合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颈部和肩部,所述颈部向内凹陷以形成安装所述拉环的拉环槽,所述拉环能够穿过所述头部并套设在所述颈部上与所述拉环槽配合,使所述衔铁和拉簧装配在一起,其中所述肩部的长度尺寸大于拉环的内径,使得所述拉环无法套置在所述肩部上。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肩部的上端与所述拉环槽的下端等高,以免拉环套置在肩部上。
其中,为防止拉环装配歪斜,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肩部上于所述颈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凹槽,以容许所述拉环在与所述衔铁装配时能够朝所述肩部进一步下移。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轭铁、衔铁和线圈,还包括通过卡勾固定扣接在所述轭铁上的塑料灯座,所述轭铁在其与所述塑料灯座的卡勾进行卡扣配合的位置设有斜槽,所述塑料灯座的卡勾能够顺着所述斜槽滑移至所述轭铁的两侧从而扣接在所述轭铁上,从而降低装配难度,避免产生塑料屑。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形成的夹角,使引出线能够预定位在引出端子上,一方面,被夹持在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之间的引出线保障了引出线与引出端子的接触面积,避免了虚焊问题,另一方面,被预定位的引出线位置精度较高,且不会轻易晃动、偏离,使得焊接的难度下降、可靠性上升;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衔铁的拉环配合部上设置肩部以阻止拉环,使得拉环无法套置在肩部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拉簧套设在衔铁上的准确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翻板,实现了永久性的按钮在按压和弹回两种状态的切换,既保留了现有技术中按钮的特性,又通过设置翻板使操作者对按钮的状态切换更加方便、省力,避免了持续按压的费时费力操作;
4.本实用新型在轭铁在其与塑料灯座进行卡扣配合的位置对称开设有斜槽,通过斜槽替代了原先直角结构的侧边,一方面使得塑料灯座在进行装配时,轭铁的卡勾部能够顺着斜槽滑移至轭铁的两侧从而扣接在轭铁上,减少了装配过程中的阻力,降低了装配难度,同时原先锐利的直角侧边被替代后,塑料灯座也不会因为装配过程中的压力而产生塑料屑。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磁继电器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线圈引出端子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衔铁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一);
图5是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二,隐去外壳);
图6是实施例中引出端子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一);
图7是实施例中引出端子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二);
图8是实施例中引出端子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三);
图9是实施例中衔铁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中拉簧与衔铁装配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中电磁继电器的立体示意图(角度三,隐去外壳);
图12是实施例中塑料灯座与轭铁装配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中轭铁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4-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外壳10、基座20、上盖30和固定在基座20上的电磁致动组件和触点组件,电磁致动组件包括线圈1、轭铁2、衔铁3和拉簧4,触点组件则包括动簧片和静簧片。本实施例中,以图4中电磁继电器的静态方位为描述方向以做示例说明。线圈1具有引出线11,基座20上固定安装有用于连接线圈1的引出端子5,如图6-8所示,引出端子5的主体50呈片状结构,其与引出线11连接的一端具有分叉结构,包括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不处在同一平面内,二者交错地形成一V型夹角(可参阅图8),结合图5所示,装配时,引出线11伸入到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形成的V型夹角内,从而被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所夹持,进而预定位在引出端子5上,一方面,被夹持在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之间的引出线11保障了引出线11与引出端子5的接触面积,避免了虚焊问题,另一方面,被预定位的引出线11位置精度较高,且不会轻易晃动、偏离,使得焊接的难度下降、可靠性上升。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的夹角是V型的,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夹角,如U型的,只要能形成夹持引出线的夹角的形状均可,但优选采用V型的形状,以能够适配粗细不同的各种引出线。
其中,第一分叉部51是与片状的引出端子5的主体50处在同一平面的,由第二分叉部52整体向主体50外侧翻折从而和第一分叉部51共同形成V型夹角结构,这样在制造时,只需折弯第二分叉部52一个部位即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对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分别向着两个背离的方向折弯,但这样工艺步骤更多,制造难度相对更高。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之间还开有V型槽53,设置V型槽53一方面可以先将第一分叉部51和第二分叉部52分隔开,利于第二分叉部52的折弯作业,另一方面使引出端子5还能应用在线圈引出线与主体50呈垂直的布局结构中,即线圈引出线还能以竖直穿过主体50的方式嵌设在V型槽53内(可参阅另一引出端子9的焊接方式),完成预定位,更加提高了引出端子5在不同的布局下的泛用性。优选的,该V型槽53是槽口面较为光滑的开槽(即槽底面和开口部均有圆弧倒角),以避免对引出线11的表面造成划伤。本实施例中,出于布局的考虑,引出端子5的片状主体50所处的平面与引出线11的焊接段大致平行,从而无法采用如图5所示的左侧的另一引出端子9的V型卡槽结构进行连接和焊接,而引出端子5采用上述结构后则可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端子无法定位从而斜跨或平贴的引出线自由端而在焊接中产生的虚焊缺陷。
本例虽然以线圈1的引出端子5为例对引出端子的结构进行了示例性描述,但引出端子5实际上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结构上,如动、静簧片的引出线的引出端子也可以采用引出端子5的结构,只要其引出线与引出端子的位置关系产生了预定位的需要。
参阅图9-10,衔铁3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衔铁3一端设有用于与拉簧4的拉环41配合连接的拉环配合部31,拉环配合部31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311、颈部312和肩部313,颈部312向内凹陷以形成安装拉环41的拉环槽,拉环41能够穿过头部311并套设在颈部312上与拉环槽配合,使衔铁3和拉簧4装配在一起。其中,肩部313的长度尺寸(长度尺寸,即图9中肩部313在x向的外形尺寸)大于拉环41的内径,使得拉环41无法套置在肩部313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拉簧4套设在颈部312上的准确性。肩部313的上端是与拉环槽的下端等高的,那么拉环41套置于拉环配合部31时,就能一步到位地套接在拉环槽内。同时,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肩部313阻止了拉环41进一步向下套设,在机械手进行装配时,如果拉环41向拉环配合部31下行套设的行程量不足,有可能导致拉环41歪斜地套在头部311的情况出现,因此本实施例优选地,还在肩部313上于颈部312左右两侧开设有能够容许拉环41进一步朝着肩部313下移的凹槽3131,从而扩大拉环41的下行行程,防止上述的装配歪斜的情况。优选的,该凹槽3131形状是大致匹配于拉环41外形的环形凹槽。
如图4和图11,电磁继电器还包括按钮7,用于手动地按压衔铁3转动,按钮7下端连接有一复位弹簧,按下按钮7之后,由复位弹簧将按钮7弹起复位。按钮7向上凸伸出上盖30,在上盖30上于按钮7周侧可转动连接有翻板8,按钮7具有一弯曲的滑动配合面71,当翻板8处于与上盖30大致水平的状态时,不会干涉按钮7的运动,按钮7可以被自由按压、弹回;当从大致水平的状态翻起翻板8之后,翻板8与滑动配合面71相抵接,并在逐渐翻起的过程中在滑动配合面71上滑动,从而将按钮7逐渐下压,最终翻板8以与上盖30大致竖直的状态扣压在按钮7上,从而完全限制锁定按钮7的弹回;手动扳回翻板8至与上盖30大致水平的状态后,翻板8与按钮7脱离接触,按钮7失去限制(被释放),从而被弹簧弹回。通过设置翻板8,实现了永久性的按钮7在按压和弹回两种状态的切换,本实施例既保留了现有技术中按钮的特性,又通过设置翻板8使操作者对按钮7的状态切换更加方便、省力,避免了持续按压的费时费力操作。
值得说明的是,翻板8是呈U型的平板型结构,翻板8半包围在按钮7的周侧,以对按钮7进行导向限位。
再次参阅图5,电磁继电器还包括塑料灯座6,塑料灯座6包括LED灯安装部61、限流电阻安装部62和卡勾部63,LED灯安装部61用于安装LED指示灯,以提示回路的状态,限流电阻安装部62用于安装限流电阻。配合参阅图12-13,塑料灯座6通过卡勾部63固定扣接在轭铁2上,其中轭铁2在其与塑料灯座6进行卡扣配合的两侧边上对称开设有斜槽21,通过斜槽21替代了原先直角结构的侧边,一方面使得塑料灯座6在进行装配时,卡勾部63能够顺着斜槽21滑移至轭铁2的两侧从而扣接在轭铁2上,减少了装配过程中的阻力,降低了装配难度,同时原先锐利的直角侧边被替代后,塑料灯座6也不会因为装配过程中的压力而产生塑料屑。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包括基座、穿设在基座并引出的引出端子、以及固定在基座上的电磁致动组件和触点组件,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和/或触点组件具有引出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引出端子用于与所述引出线进行连接的一端具有分叉结构,包括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不处在同一平面内,二者交错地形成一夹角,所述引出线伸入到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形成的所述夹角内,从而被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所夹持,进而所述引出线先预定位在所述引出端子上再与所述引出端子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是V型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主体呈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分叉部与片状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主体处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分叉部整体向所述引出端子的主体的外侧翻折从而形成所述V型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之间还开有V型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槽的槽底面和开口部均设有圆弧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端子是多个,其中具有所述第一分叉部和第二分叉部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主体呈片状结构,且所述主体所处的平面与所述引出线在焊接段的走向大致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轭铁、衔铁和线圈,还包括用于复位所述衔铁的拉簧,所述衔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拉簧的拉环进行配合连接的拉环配合部,所述拉环配合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颈部和肩部,所述颈部向内凹陷以形成安装所述拉环的拉环槽,所述拉环能够穿过所述头部并套设在所述颈部上与所述拉环槽配合,使所述衔铁和拉簧装配在一起,其中所述肩部的长度尺寸大于拉环的内径,使得所述拉环无法套置在所述肩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的上端与所述拉环槽的下端等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肩部上于所述颈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凹槽,以容许所述拉环在与所述衔铁装配时能够朝所述肩部进一步下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致动组件包括轭铁、衔铁和线圈,还包括通过卡勾固定扣接在所述轭铁上的塑料灯座,所述轭铁在其与所述塑料灯座的卡勾进行卡扣配合的位置设有斜槽,所述塑料灯座的卡勾能够顺着所述斜槽滑移至所述轭铁的两侧从而扣接在所述轭铁上。
CN202120572595.3U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145420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2595.3U CN214542066U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72595.3U CN214542066U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42066U true CN214542066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64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72595.3U Active CN214542066U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420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4884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765761B2 (ja) 電磁継電器
US7423504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7305468A (ja) 電磁継電器
EP3306637A1 (en) Contact mechanism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535843B2 (ja) 接点パス用クリップ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外れ防止機構
TWI704311B (zh) 電磁閥以及電磁閥的製造方法
EP2701172A1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CN107251182B (zh) 触点机构及具备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JP2007018942A (ja) 電磁リレー
CN214542066U (zh) 一种继电器
WO2019065692A1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US7978037B2 (en) Switch device
JP2014102908A (ja) 接点装置
US1137383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to ensure stable energization even when contact is dissolved
JP2006210018A (ja) リレー用コイル端子およびリレー
US8748765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contact member in switch device
JP2014154496A (ja) 電磁継電器
JP4412729B2 (ja) リレー
JP6648651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7054795A (ja) 端子台
JP2013225456A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2012152026A (ja) 充電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CN212365865U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JP6463861B1 (ja) ソレノイ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