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23766U -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23766U
CN214523766U CN202120496015.7U CN202120496015U CN214523766U CN 214523766 U CN214523766 U CN 214523766U CN 202120496015 U CN202120496015 U CN 202120496015U CN 214523766 U CN214523766 U CN 214523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turnout
uplink
crossover
down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960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二小
张鹏
欧成章
李际胜
牛凤鸣
张旭
袁博晖
张翔
马文军
韩冰
顾海艇
吴明辉
田书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Liuyua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Liuyu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Liuyua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Liuyu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960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237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23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237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所述车站布置结构的下行站台和上行站台平行且间隔设置,两个站台两端齐平;所述下行站台外侧设置有下行正线,上行站台外侧设置有上行正线;所述下行站台、上行站台之间依次并行设置有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两端通过第一渡线、第二渡线与下行正线连接;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两端通过第三渡线、第四渡线与上行正线连接;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分别通过第五渡线和第六渡线与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双向折返功能,可实现城市外围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既能贯通运营又能独立运营,同时还兼顾越行功能,运营组织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各个城市陆续开始完善市域铁路网,同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也向周边城市开始延伸。因此做好市域铁路与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要求市域线路与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实现贯通运营同时要兼顾独立运营的条件。这就要求两者衔接处的车站即能满足贯通运营要求,同时要具备双向折返的条件,因此研究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配线布置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具有双向折返功能,可实现城市外围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既能贯通运营又能独立运营,同时还兼顾越行功能,运营组织灵活,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外围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的衔接问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包括下行站台、上行站台、下行正线、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上行正线、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其中,所述下行站台和上行站台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下行站台两端与所述上行站台两端齐平;所述下行站台外侧设置有所述下行正线,所述上行站台外侧设置有所述上行正线;所述下行站台、上行站台之间并行设置有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
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渡线、第二渡线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两端分别通过第三渡线、第四渡线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分别通过第五渡线、第六渡线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两端均设置有安全线,所述安全线端部均设置有车挡;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两端均设置有安全线,所述安全线端部均设置有车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渡线通过第一道岔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通过第二道岔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所述第二渡线通过第三道岔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通过第四道岔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渡线通过第五道岔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通过第六道岔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所述第四渡线通过第七道岔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通过第八道岔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五渡线通过第九道岔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通过第十道岔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所述第六渡线通过第十一道岔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通过第十二道岔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九道岔靠近所述第二道岔,所述第十一道岔靠近所述第四道岔;所述第十道岔与靠近所述第八道岔,所述第十二道岔靠近所述第六道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道岔、第二道岔、第三道岔、第四道岔、第五道岔、第六道岔、第七道岔、第八道岔、第九道岔、第十道岔、第十一道岔、第十二道岔的道岔前长均相等且道岔后长也均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车挡长度为15m;所述安全线的长度不小于50m减去所述道岔前长之差;所述第二道岔与第九道岔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六道岔与第十二道岔之间的距离均不小于二倍的所述道岔前长加12.5m之和;所述第四道岔与第十一道岔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八道岔与第十道岔之间的距离均不小于所述道岔前长加所述道岔后长加6m之和。
作为优选,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和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的长度均大于一列车长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具有双向折返功能,可实现城市外围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既能贯通运营又能独立运营,同时还兼顾越行功能,运营组织灵活,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外围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的衔接问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行站台;2.上行站台;3.下行正线;4.上行正线;5.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 6.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7.第一渡线;8.第二渡线;9.第三渡线;10.第四渡线;11. 第五渡线;12.第六渡线;13.安全线;14.车挡;15.第一道岔;16.第二道岔;17. 第三道岔;18.第四道岔;19.第五道岔;20.第六道岔;21.第七道岔;22.第八道岔; 23.第九道岔;24.第十道岔;25.第十一道岔;26.第十二道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包括下行站台1、上行站台2;下行正线3,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上行正线4,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其中,所述下行站台1和上行站台2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下行站台1两端与所述上行站台2两端齐平;所述下行站台1外侧设置有所述下行正线3,所述上行站台2外侧设置有所述上行正线4;所述下行站台1、上行站台2之间依次并行设置有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渡线7、第二渡线8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两端分别通过第三渡线9、第四渡线10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分别通过第五渡线11、第六渡线12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 6连接。
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两端均设置有安全线13,所述安全线13端部均设置有车挡14;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两端均设置有安全线13,所述安全线13端部均设置有车挡14。
所述第一渡线7通过第一道岔15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通过第二道岔16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所述第二渡线8通过第三道岔17与所述下行正线 3连接,通过第四道岔18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所述第三渡线9通过第五道岔19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通过第六道岔20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 连接;所述第四渡线10通过第七道岔21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通过第八道岔22 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连接。所述第五渡线11通过第九道岔23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通过第十道岔24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所述第六渡线12通过第十一道岔25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通过第十二道岔26 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连接。
所述第九道岔23靠近所述第二道岔16,所述第十一道岔25靠近所述第四道岔 18;所述第十道岔24与靠近所述第八道岔22,所述第十二道岔26靠近所述第六道岔20。所述第一道岔15、第二道岔16、第三道岔17、第四道岔18、第五道岔19、第六道岔20、第七道岔21、第八道岔22、第九道岔23、第十道岔24、第十一道岔 25、第十二道岔26可统一采用9或者12号道岔,道岔型号根据行车速度来确定;上述道岔的道岔前长均相等且道岔后长也均相等。所述车挡14长度为15m;所述安全线13的长度不小于50m减去所述道岔前长之差;所述第二道岔16与第九道岔23 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六道岔20与第十二道岔26之间的距离均不小于二倍的所述道岔前长加12.5m之和;所述第四道岔18与第十一道岔25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八道岔22与第十道岔24之间的距离均不小于所述道岔前长加所述道岔后长加6m之和。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和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的长度均大于一列车长度。
快车可通过正线通过,慢车可进入到发线兼越行线停车,互不干扰,车站具有越行功能;下行折返列车经第二渡线8进入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停车,乘客上下车后在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进行折返,然后经第六渡线12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再经第三渡线9进入上行正线4,完成折返作业;上行折返列车经第四渡线 10进入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乘客上下车后在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进行折返,然后经第五渡线11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再经第一渡线7进入下行正线3,完成折返作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具有双向折返功能,可实现城市外围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既能贯通运营又能独立运营,同时还兼顾越行功能,运营组织灵活,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外围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的衔接问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行站台(1)、上行站台(2)、下行正线(3)、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上行正线(4)、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其中,所述下行站台(1)和上行站台(2)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下行站台(1)两端与所述上行站台(2)两端齐平;所述下行站台(1)外侧设置有所述下行正线(3),所述上行站台(2)外侧设置有所述上行正线(4);所述下行站台(1)、上行站台(2)之间并行设置有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
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渡线(7)、第二渡线(8)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两端分别通过第三渡线(9)、第四渡线(10)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分别通过第五渡线(11)、第六渡线(12)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两端均设置有安全线(13),所述安全线(13)端部均设置有车挡(14);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两端均设置有安全线(13),所述安全线(13)端部均设置有车挡(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渡线(7)通过第一道岔(15)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通过第二道岔(16)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所述第二渡线(8)通过第三道岔(17)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通过第四道岔(18)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渡线(9)通过第五道岔(19)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通过第六道岔(20)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连接;所述第四渡线(10)通过第七道岔(21)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通过第八道岔(22)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渡线(11)通过第九道岔(23)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通过第十道岔(24)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所述第六渡线(12)通过第十一道岔(25)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连接,通过第十二道岔(26)与所述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岔(15)、第二道岔(16)、第三道岔(17)、第四道岔(18)、第五道岔(19)、第六道岔(20)、第七道岔(21)、第八道岔(22)、第九道岔(23)、第十道岔(24)、第十一道岔(25)、第十二道岔(26)的道岔前长均相等且道岔后长也均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挡(14)长度为15m;所述安全线(13)的长度不小于50m减去所述道岔前长之差;所述第二道岔(16)与第九道岔(23)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六道岔(20)与第十二道岔(26)之间的距离均不小于二倍的所述道岔前长加12.5m之和;所述第四道岔(18)与第十一道岔(25)之间的距离、所述第八道岔(22)与第十道岔(24)之间的距离均不小于所述道岔前长加所述道岔后长加6m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折返线兼越行线(5)和上行折返线兼越行线(6)的长度均大于一列车长度。
CN202120496015.7U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Active CN214523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96015.7U CN214523766U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96015.7U CN214523766U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23766U true CN214523766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6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96015.7U Active CN214523766U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237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9067B (zh) 一种轨道交通侧岛结合接轨车站结构
CN108891423B (zh) 一种预留支线条件的轨道线路结构
CN107585166B (zh) 一种轨道交通折返线布置结构
CN102061648A (zh) 并联高架路上下行车道分别设在线路两侧的高架客运铁路
CN212195423U (zh) 具备双向折返及直通运营功能的城市轨道交通配线系统
CN206067740U (zh) 城市轨道交通八字式洗车线三曲线缩短渡线紧凑布置结构
CN214523766U (zh) 一种具备越行及双向折返功能的轨道交通车站的布置结构
CN214450906U (zh) 兼顾双向折返、故障车停车功能的轨道交通越行车站
CN204401479U (zh) 有轨电车新型车站
CN104612007A (zh) 城市高架有轨电车路网客运系统
CN207809379U (zh) 一种轨道交通折返线轨道布置结构
CN214728771U (zh) 一种轨道交通配线设置结构
CN112793589A (zh) 具备双向折返、越行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
CN208630595U (zh) 一种预留支线条件的轨道线路结构
CN111497873A (zh) 可减少工程预留规模的主线、支线接轨构造及含其的车站
CN113684732A (zh) 一种由有轨电车和高架组成的城市新型交通结构
CN208830063U (zh) 一种地铁车辆段调机调头线轨道结构
CN214565291U (zh) 具备双向折返、越行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
CN110539754A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采用道岔与场段平行接轨的布置结构
CN110422179A (zh) 有轨电车的车站布置结构
CN111547068A (zh) 轨道交通车站及其运行方法
CN212243331U (zh) 可减少工程预留规模的主线、支线接轨构造及含其的车站
CN213676646U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联络线布置结构
CN212500336U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站
CN213892472U (zh) 一种有轨电车出入车场的配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