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23677U -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23677U
CN214523677U CN202120375372.8U CN202120375372U CN214523677U CN 214523677 U CN214523677 U CN 214523677U CN 202120375372 U CN202120375372 U CN 202120375372U CN 214523677 U CN214523677 U CN 214523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collision
external
gasbag
airba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753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3753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23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23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2367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涉及汽车防撞防沉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汽车在碰撞、落水时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所述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包括车体和气囊系统,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外置气囊装置、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所述外置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外侧,所述碰撞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内侧,所述外置气囊装置、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和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相互配合,能够及时触发外置气囊装置打开,从而显著降低车体因碰撞或者落水而带来的安全风险,防撞防沉效果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撞防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是日常出行中,人们极为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能备受人们关注,目前的车辆,其安全气囊通常为内置气囊,其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因车辆碰撞而给人们带来的损伤,但是无论是针对车辆还是人其防护效果依旧较差,并且现有的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在制动失效、转向失效以及落入水中等特殊情况下,及时驾驶员可预见事故的发生,但是无防护装置,仍然无法有效减低因事故而带来的损伤,车辆的整体安全性依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汽车在碰撞、落水时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外置气囊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支撑构件用于外置气囊装置的安装,气体发生器为气囊本体提供气源,气囊本体作为防撞的执行件,当事故发生时,其内部充满气体后,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浮力,能够有效减少因汽车碰撞或者落水而带来的安全风险;支撑构件设置有安装腔室,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设置在安装腔室内,外置气囊装置未触发时,支撑构件用于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的保护,支撑构件上设置有撕缝区,外置气囊装置触发时,撕缝区的设置能够将充气时的气囊本体引导至支撑构件外侧;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前保险杠气囊装置,前保险杠气囊装置用于汽车车头部分碰撞时的缓冲,以及落水后为车辆提供浮力;车体前保险杠上与前保险杠气囊装置撕缝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能将充气后的气囊本体引导至前保险杠外侧,配合外置气囊手控装置,打开后,能够减少汽车可预见碰撞以及落水时带来的安全风险;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后保险杠气囊装置,用于汽车车尾部分碰撞时的缓冲,以及落水后为车辆提供浮力;外置气囊装置包括侧门气囊装置,主要用于为落水后的车辆提供浮力,同时通过手动控制提前打开,也能够用于车辆侧面碰撞时的缓冲;碰撞检测装置包括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能够分别检测车辆碰撞时的压力信息、距离变化信息以及加速度变化信息,进而触发气囊装置打开,控制更加的准确;气囊系统包括内置气囊装置,内置气囊装置包括主驾驶气囊装置、副驾驶气囊装置、座椅气囊装置和侧顶棚气囊装置,主要用于较为激烈的碰撞,配合外置气囊装置,整体上有效提高车辆安全性等);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包括车体和气囊系统,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外置气囊装置、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其中:所述外置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外侧,所述碰撞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内侧,所述外置气囊装置、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和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外其参照物均为车体内部用于驾驶员及乘客活动的腔室,车体内侧是指驾驶员乘客活动的腔室,车体外侧是指腔室外;前保险杠或者后保险杠的内侧是指靠近腔室的一侧,外侧是指远离腔室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气囊本体和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构件内设置有安装腔室,所述气囊本体和所述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室内;所述支撑构件上设置有撕缝区,所述气囊本体打开能使所述撕缝区开裂,以形成用于将所述气囊本体引导至所述支撑构件外侧的导口。
优选地,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前保险杠气囊装置,所述前保险杠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保险杠内侧。
优选地,所述车体的前保险杠上与所述前保险杠气囊装置撕缝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
优选地,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后保险杠气囊装置,所述后保险杠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保险杠内侧。
优选地,所述车体的后保险杠上与所述后保险杠气囊装置撕缝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
优选地,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侧门气囊装置,所述侧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位于车门底侧的下杠侧裙上。
优选地,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包括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碰撞传感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所述距离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碰撞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优选地,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内置气囊装置,所述内置气囊装置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所述内置气囊装置包括主驾驶气囊装置、副驾驶气囊装置、座椅气囊装置、侧顶棚气囊装置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所述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包括车体和气囊系统,气囊系统包括外置气囊装置、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外置气囊手控装置、碰撞检测装置和主控制器相互配合用于外置气囊装置的启动,外置气囊装置充气后,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和较大的浮力,能够显著降低因汽车碰撞或者落水而带来的安全风险。
所述外置气囊装置设置在车体外侧,所述触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和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当车辆即将发生碰撞时,碰撞检测装置检测预碰撞信息并传递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根据该信息能够触发外置气囊装置打开,从而起到防撞的作用。
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内侧,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设置在车体内侧,在可预见的碰撞以及汽车落水时,驾驶员能够通过外置气囊手控装置控制相应位置的气囊装置打开,从而起到防撞和防沉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置气囊装置为触发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置气囊装置触发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分段式前保险杠气囊装置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分段式后保险杠气囊装置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保险杠气囊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侧门气囊装置位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侧面气囊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内置气囊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置气囊装置;11、前保险杠气囊装置;12、后保险杠气囊装置;13、侧门气囊装置;14、支撑构件;141、撕缝区;15、气囊本体;16、气体发生器;3、外置气囊手控装置;2、碰撞检测装置;21、加速度传感器;22、距离传感器;23、碰撞传感器;4、车体;41、前保险杠;411、第一开口;42、后保险杠;421、第二开口;43、下杠侧裙;44、前防撞梁;45、后防撞梁;5、主控制器;6、内置气囊装置;61、主驾驶气囊装置;62、副驾驶气囊装置;63、座椅气囊装置;64、侧顶棚气囊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如图1所示,所述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包括车体4和气囊系统,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外置气囊装置1、碰撞检测装置2、外置气囊手控装置3和主控制器5。
外置气囊装置1设置在车体4外侧。
碰撞检测装置2设置在车体4上。
外置气囊手控装置3设置在车体4内的仪表板上,可选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3设置为按钮或者控制面板。
外置气囊装置1、碰撞检测装置2和外置气囊手控装置3均与主控制器5相连,主控制器5设置在仪表板横梁上。
如图2所示,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外置气囊装置1处于关闭状态。
如图3所示,当即将发生碰撞时,碰撞检测装置2将检测到的预碰撞信息传递至主控制器5,主控制器5触发外置气囊装置1打开,从而起到防撞的作用。
当驾驶员可预见车体4碰撞时(如制动故障或者转向故障等,车体可预见的会发生碰撞时),通过外置气囊手控装置3能触发外置气囊装置1打开,从而起到防撞的作用。
当汽车落入深水中时,汽车由接触水面至沉入水底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在此时间段内,驾驶员通过外置气囊手控装置3能触发外置气囊装置1打开,打开后的气囊具有较大的浮力,从而避免车体4下沉,由此起到防沉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通过碰撞检测装置2、外置气囊手控装置3和主控制器5相互配合,能够及时触发外置气囊装置1打开,从而显著降低车体4因碰撞或者落水而带来的安全风险,防撞防沉效果显著。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或者图8所示,外置气囊装置1包括支撑构件14、气囊本体15和气体发生器16,支撑构件14设置在车体4上;气囊本体15和气体发生器16设置在支撑构件14上;气体发生器16与主控制器5连接。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支撑构件14内设置有安装腔室,常态下,气囊本体15和气体发生器16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室内。
支撑构件14上设置有撕缝区141,可选地,支撑构件14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其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位置安装设置有塑料罩,撕缝区141设置在所述塑料罩上。
当车体4即将碰撞或者落水时,主控制器5触发气体发生器16启动,迅速产生的气体进入至气囊本体15,气囊本体15在充入气体的过程中,撕缝区141开裂并形成与所述安装腔室相连通的导口,所述导口将气囊本体15引导至支撑构件14外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外置气囊装置1包括前保险杠气囊装置11,前保险杠气囊装置11位于车体4的前保险杠41内侧。
可选地,前保险杠气囊装置11的支撑构件14其截面形状设置为工字型,其一端形成安装座,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车体4的前防撞梁44上,其另一端形成支撑座,与前保险杠41相贴合,能够辅助支撑前保险杠41。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车体4的前保险杠41上与前保险杠气囊装置11撕缝区14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411,气囊本体15打开时,经所述导口和第一开口411引导至前保险杠41前侧。
可选地,如图4所示,前保险杠气囊装置11可以设置为分段结构,每个分段部分均具有独立的气囊本体15和气体发生器16。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外置气囊装置1包括后保险杠气囊装置12,后保险杠气囊装置12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车体4的后防撞梁45上,后保险杠气囊装置12位于车体4的后保险杠42内侧,后保险杠气囊装置12与前保险杠气囊装置11结构类似。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车体4的后保险杠42上与后保险杠气囊装置12撕缝区14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421。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外置气囊装置1包括侧门气囊装置13,侧门气囊装置13安装在车体4白车身位于车门底侧的下杠侧裙43上。
如图8所示,侧门气囊装置13的支撑构件14,其包括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通过螺纹紧固件分别贴合在下杠侧裙43的底侧和外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碰撞检测装置2包括距离传感器22、加速度传感器21、碰撞传感器23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分别用于检测车体4与待碰撞物之间的距离信息、车体4的加速度信息和车体4的碰撞信息,且能将该信息传递至主控制器5。
前保险杠41、后保险杠42和车门上均距离传感器22。
加速度传感器21设置在车体4的前舱内。
前保险杠41内侧、后保险杠42内侧和车门内侧均设置有碰撞传感器23。
当车体4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加速度极具变化,且车体4与待碰撞物之间的距离极具缩小至一定距离时,主控制器5能触发对应位置的外置气囊装置1打开。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内置气囊装置6,内置气囊装置6包括主驾驶气囊装置61、副驾驶气囊装置62、座椅气囊装置63、侧顶棚气囊装置64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主驾驶气囊装置61、副驾驶气囊装置62、座椅气囊装置63和侧顶棚气囊装置64均与主控制器5连接。
主驾驶气囊装置61设置在方向盘上。
副驾驶气囊装置62设置在仪表板上对应副驾驶的位置。
座椅气囊装置6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座椅气囊装置63分别设置在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上。
侧顶棚气囊装置6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侧顶棚气囊装置64分别设置在车体4内部顶棚的两侧。
在车体4发生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加速度传感器21和距离传感器22首先控制外置气囊装置1打开,当碰撞较为激烈时,与碰撞传感器23接触,达到触发值时,主控制器5控制内置气囊装置6打开。
内置气囊装置6和外置气囊装置1相互配合,防护效果显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气囊系统,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外置气囊装置、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其中:
所述外置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外侧,所述碰撞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内侧,所述外置气囊装置、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和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所述气囊本体和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
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内设置有安装腔室,所述气囊本体和所述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室内;
所述支撑构件上设置有撕缝区,所述气囊本体打开能使所述撕缝区开裂,以形成用于将所述气囊本体引导至所述支撑构件外侧的导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前保险杠气囊装置,所述前保险杠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保险杠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前保险杠上与所述前保险杠气囊装置撕缝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后保险杠气囊装置,所述后保险杠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保险杠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后保险杠上与所述后保险杠气囊装置撕缝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侧门气囊装置,所述侧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位于车门底侧的下杠侧裙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包括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碰撞传感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所述距离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碰撞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内置气囊装置,所述内置气囊装置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所述内置气囊装置包括主驾驶气囊装置、副驾驶气囊装置、座椅气囊装置、侧顶棚气囊装置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CN202120375372.8U 2021-02-18 2021-02-18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523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5372.8U CN214523677U (zh) 2021-02-18 2021-02-18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5372.8U CN214523677U (zh) 2021-02-18 2021-02-18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23677U true CN214523677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35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7537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523677U (zh) 2021-02-18 2021-02-18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236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31989B2 (en) Side collision sensor system for side airbag apparatus
KR100256617B1 (ko) 충돌 감지 장치
CN101716922B (zh) 车辆的行人保护装置
US7982590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WO2016184423A1 (zh) 一种汽车追尾保护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83495B (zh) 一种汽车被动安全系统
CN103395401A (zh) 汽车尾部安全气囊系统
WO2012145172A1 (en) Method to achieve early/robust g-signal for side pole
CN214523677U (zh) 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EP2154032B1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side collision airbag
US5088765A (en) Air bag system for vehicle
CN111497771A (zh) 一种根据车外飞行物动量的前风挡气囊预警启动系统
CN213354413U (zh) 一种后排乘员的气囊保护装置
JP2009101837A (ja) 乗員保護制御装置
CN109025640B (zh) 一种单导轨绳轮式玻璃升降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606791A (zh) 乘用车上安全气囊装置
KR20130031641A (ko) 차량의 승객 보호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8528376B (zh) 车辆撞击安全系统、方法及车辆
CN111775880A (zh) 一种安装在车门内部的气囊
CN111469798A (zh) 一种车辆的行人下肢保护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11469799A (zh) 一种用于保护行人大腿、胯部和肋骨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CN212766095U (zh) 一种自动控制防撞缓冲装置
CN210618074U (zh) 一种基于撕裂内置技术下的安全气囊盖
CN113147648B (zh) 无人驾驶汽车点阵式安全气囊弹出判断系统及判断方法
CN114103862B (zh) 汽车逃生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0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