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7564U -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07564U
CN214507564U CN202120355317.2U CN202120355317U CN214507564U CN 214507564 U CN214507564 U CN 214507564U CN 202120355317 U CN202120355317 U CN 202120355317U CN 214507564 U CN214507564 U CN 214507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bms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553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冲
张越
张如星
张超
孙建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shen Power Batter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shen Power Battery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shen Power Batter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553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07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07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07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后壳体和前壳体上下扣合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的腔体;该腔体内部,具有BMS印刷电路板;前壳体的右侧面,铆接有一个横向分布的光柱;后壳体的右侧,在与光柱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向上突出的卡扣;光柱与卡扣上的卡槽相卡接;前壳体的上下两侧,分别粘贴有第一绝缘保护片和第二绝缘保护片;后壳体的底面,贴附有导热缓冲片。本实用新结构设计科学,可适配性强,不仅为BMS印刷电路板提供可靠的外部保护,避免受压或撞击;同时可以沿着前后壳体的高度方向进行独立安装以及螺丝拧紧,特别适用于高度方向(即垂直方向)上的装配空间十分紧凑时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电动汽车产业带来蓬勃生机。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源,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直接影响车辆的整体运行安全,因此,需要通过安装及时准确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来对锂电池数据进行检测和管理。由于BMS系统位于电池箱内,为避免其受挤压、磨损、电荷干扰以及振动等情况的影响,通常需要设计BMS保护壳进行防护。
但是,对于现有BMS保护壳,采用沿着壳面法向(即平行壳面方向)拧螺丝的方式,若壳面法向方向(即垂直方向)上空间比较紧凑,此方式会造成装配困难的问题。
此外,由于BMS印刷电路板(PCB,该印刷电路板上具有BMS从板系统)上还配有电气元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现有的BMS保护壳散热不及时,容易导致BMS印刷电路板(PCB)的损坏。
另外,现有BMS保护壳的制造技术主要为铝合金压铸、非金属注塑等,此类方法往往需要开模加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
后壳体,位于前壳体的上方;
后壳体和前壳体上下扣合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的腔体;
该腔体内部,具有BMS印刷电路板;
其中,前壳体的右侧面,铆接有一个横向分布的光柱;
后壳体的右侧,在与光柱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向上突出的卡扣;
光柱与卡扣上的卡槽相卡接;
其中,前壳体的顶部前后两端,分别铆接有两个第一螺柱;
BMS印刷电路板,在与每个第一螺柱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开有一个第一通孔;
后壳体的后端,在与位于前壳体顶部后端的两个第一螺柱相对应的备注,开有两个第二通孔;
其中,前壳体的前端,向上突出设置有一个前端防护架;
BMS印刷电路板的前端,位于前端防护架的内侧下方;
前端防护架在与BMS印刷电路板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通孔相对应的设置,开有两个第三通孔;
两个螺丝,分别从上到下通过前端防护架的两个第三通孔以及BMS印刷电路板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通孔后,与前壳体顶部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螺柱相连接;
另外还有两个螺丝,分别从上到下通过后壳体后端的两个第二通孔以及BMS印刷电路板后端的两个第一通孔后,与前壳体顶部后端具有的两个第一螺柱相连接;
其中,前壳体的上下两侧,分别粘贴有第一绝缘保护片和第二绝缘保护片;
其中,后壳体的底面,贴附有导热缓冲片;
导热缓冲片位于后壳体的底面与BMS印刷电路板之间。
优选地,后壳体的顶面左右两端,分别铆接有两个第二螺柱;
第二螺柱,通过紧固螺丝,与外部电池模组的箱体端板上预留的通孔固定连接。
优选地,导热缓冲片,通过单面背胶的方式,贴附于后壳体的底面。
优选地,后壳体和前壳体上下扣合在一起,两者形成的保护壳整体,为方形体结构。
优选地,四个第一螺柱分别位于前壳体顶部的四个边角位置。
优选地,前壳体的左右两侧后端,分别具有一个向外突出的第一限位块;
后壳体的左右两侧后端,在与第一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块;
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具有第一螺丝孔和第二螺丝孔;
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通过紧固螺丝相连接。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结构设计科学,可适配性强,不仅为BMS印刷电路板提供可靠的外部保护,避免受压或撞击;同时可以沿着前后壳体的高度方向进行独立安装以及螺丝拧紧,特别适用于高度方向(即垂直方向)上的装配空间十分紧凑时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同时配有导热缓冲片,可以对BMS印刷电路板(PCB)上的电气元件进行有效散热和减震保护,延长BMS印刷电路板(PCB)的使用寿命。
另外,对于本实用新型,前壳体和后壳体的材质为铝AL5052,采用冲压工艺制成,加工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的立体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中,前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中,后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中,BMS印刷电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更容易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安装,也可以是可拆卸安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包括前壳体1和后壳体2;
后壳体2,位于前壳体1的上方;
后壳体2和前壳体1上下扣合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的腔体;
该腔体内部,具有BMS印刷电路板3;
其中,前壳体1的右侧面,铆接有一个横向分布的光柱11;
后壳体2的右侧,在与光柱11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向上突出的卡扣10;
光柱11与卡扣10上的卡槽100相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卡扣10与光柱11相互配合,起到限位的作用,确保后壳体2和前壳体1之间配合的可靠性。
其中,前壳体1的顶部前后两端,分别铆接有两个第一螺柱91;
BMS印刷电路板3,在与每个第一螺柱91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开有一个第一通孔131;
后壳体2的后端,在与位于前壳体1顶部后端的两个第一螺柱91相对应的备注,开有两个第二通孔132;
其中,前壳体1的前端,向上突出设置有一个前端防护架101;
BMS印刷电路板3的前端,位于前端防护架101的内侧下方;
前端防护架101在与BMS印刷电路板3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通孔131相对应的设置,开有两个第三通孔133;
两个螺丝12,分别从上到下通过前端防护架101的两个第三通孔133以及BMS印刷电路板3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通孔131后,与前壳体1顶部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螺柱91(其上具有垂直分布的内螺纹孔)相连接;
另外还有两个螺丝12,分别从上到下通过后壳体2后端的两个第二通孔132以及BMS印刷电路板3后端的两个第一通孔131后,与前壳体1顶部后端具有的两个第一螺柱91(其上具有垂直分布的内螺纹孔)相连接;
其中,前壳体1的上下两侧(即内外两侧),分别粘贴有第一绝缘保护片4和第二绝缘保护片5;因此,可以避免内外电气件间出现爬电现象,降低电荷干扰。
其中,后壳体2的底面,贴附有导热缓冲片6;
导热缓冲片6位于后壳体2的底面与BMS印刷电路板3之间,通过该导热缓冲片6对BMS印刷电路板3进行降温散热与减震缓冲。
其中,后壳体2的顶面左右两端,分别铆接有两个第二螺柱92(其上具有垂直分布的内螺纹孔);
第二螺柱92,通过紧固螺丝,与外部电池模组的箱体端板上预留的通孔固定连接。
因此,对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可靠地在垂直方向(即壳体的高度方向),与电池模组的箱体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导热缓冲片6,通过单面背胶的方式,贴附于后壳体2的底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导热缓冲片6为硅胶缓冲片,或者发泡橡胶缓冲片。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第一绝缘保护片4和第二绝缘保护片5的材质为聚碳酸脂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后壳体2和前壳体1上下扣合在一起,两者形成的保护壳整体,为方形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第一螺柱9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前壳体1顶部的四个边角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螺丝12的数量为四个,与四个第一螺柱91一一对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后壳体2上面,具有四个通孔;
第二螺柱9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螺柱92分别与后壳体2上面预留的四个通孔一一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前壳体1和后壳体2的材质为铝AL5052。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前壳体1和后壳体2均采用冲压工艺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具体实现上,前壳体1的左右两侧后端,分别具有一个向外突出的第一限位块141;
后壳体2的左右两侧后端,在与第一限位块14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42;
第一限位块141和第二限位块142,分别具有第一螺丝孔8和第二螺丝孔7;
第一限位块141和第二限位块142,通过紧固螺丝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前壳体1和后壳体2组成的保护壳为方形结构,前壳体1用于与BMS印刷电路板配合的螺柱数量为四个,后壳体2上用于紧固整个保护壳的螺柱的数量也为四个,对应的,需螺柱相配合的螺丝也各为四个。
对于本实用新型,前壳体1的左右两侧后端和后壳体2的左右两侧后端之间通过螺丝相连接,并且还通过单侧的卡扣10和光柱11限位配合。螺丝连接,用于拧紧固定,并可以实现沿着前壳体1和后壳体2的壳体高度方向安装紧固用的螺丝,节省安装空间,提高可装配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结构上实现前后壳,沿着壳体高度方向(即垂直方向)安装紧固用的螺丝,解决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紧凑带来的装配困难问题;
2、通过设置导热缓冲片,可以对BMS印刷电路板上的电气元件进行散热和减震保护,减少金属夹紧时对BMS印刷电路板造成的损害,弥补配合之间的公差。
3、前壳体的内外侧各贴附一块绝缘保护片,可以避免内外电气件间出现爬电现象,降低电荷干扰。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结构设计科学,可适配性强,不仅为BMS印刷电路板提供可靠的外部保护,避免受压或撞击;同时可以沿着前后壳体的高度方向进行独立安装以及螺丝拧紧,特别适用于高度方向(即垂直方向)上的装配空间十分紧凑时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同时配有导热缓冲片,可以对BMS印刷电路板(PCB)上的电气元件进行有效散热和减震保护,延长BMS印刷电路板(PCB)的使用寿命。
另外,对于本实用新型,前壳体和后壳体的材质为铝AL5052,采用冲压工艺制成,加工成本相对较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1)和后壳体(2);
后壳体(2),位于前壳体(1)的上方;
后壳体(2)和前壳体(1)上下扣合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的腔体;
该腔体内部,具有BMS印刷电路板(3);
其中,前壳体(1)的右侧面,铆接有一个横向分布的光柱(11);
后壳体(2)的右侧,在与光柱(11)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向上突出的卡扣(10);
光柱(11)与卡扣(10)上的卡槽(100)相卡接;
其中,前壳体(1)的顶部前后两端,分别铆接有两个第一螺柱(91);
BMS印刷电路板(3),在与每个第一螺柱(91)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开有一个第一通孔(131);
后壳体(2)的后端,在与位于前壳体(1)顶部后端的两个第一螺柱(91)相对应的备注,开有两个第二通孔(132);
其中,前壳体(1)的前端,向上突出设置有一个前端防护架(101);
BMS印刷电路板(3)的前端,位于前端防护架(101)的内侧下方;
前端防护架(101)在与BMS印刷电路板(3)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通孔(131)相对应的设置,开有两个第三通孔(133);
两个螺丝(12),分别从上到下通过前端防护架(101)的两个第三通孔(133)以及BMS印刷电路板(3)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通孔(131)后,与前壳体(1)顶部前端具有的两个第一螺柱(91)相连接;
另外还有两个螺丝(12),分别从上到下通过后壳体(2)后端的两个第二通孔(132)以及BMS印刷电路板(3)后端的两个第一通孔(131)后,与前壳体(1)顶部后端具有的两个第一螺柱(91)相连接;
其中,前壳体(1)的上下两侧,分别粘贴有第一绝缘保护片(4)和第二绝缘保护片(5);
其中,后壳体(2)的底面,贴附有导热缓冲片(6);
导热缓冲片(6)位于后壳体(2)的底面与BMS印刷电路板(3)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壳体(2)的顶面左右两端,分别铆接有两个第二螺柱(92);
第二螺柱(92),通过紧固螺丝,与外部电池模组的箱体端板上预留的通孔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导热缓冲片(6),通过单面背胶的方式,贴附于后壳体(2)的底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壳体(2)和前壳体(1)上下扣合在一起,两者形成的保护壳整体,为方形体结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四个第一螺柱(91)分别位于前壳体(1)顶部的四个边角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前壳体(1)的左右两侧后端,分别具有一个向外突出的第一限位块(141);
后壳体(2)的左右两侧后端,在与第一限位块(14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42);
第一限位块(141)和第二限位块(142),分别具有第一螺丝孔(8)和第二螺丝孔(7);
第一限位块(141)和第二限位块(142),通过紧固螺丝相连接。
CN202120355317.2U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Active CN214507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5317.2U CN214507564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5317.2U CN214507564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07564U true CN214507564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220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5317.2U Active CN214507564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075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2734B (zh) 蓄电单元
TW201521549A (zh) 電源轉換裝置
WO2021232205A1 (zh) 电池箱体、电池组及电池箱
CN111192983A (zh) 电池包
CN214507564U (zh) 一种bms印刷电路板的新型保护结构
CN216818499U (zh) 基于汽车配件的圆柱电池封装壳体
CN216982323U (zh) 一种电源电路板安装固定结构
CN215769409U (zh) 机箱及用于机车网络的输入输出信号装置
CN215894930U (zh) 一种兼容车内外检测的毫米波雷达
CN201742652U (zh) 光端机的机壳结构
CN111969154A (zh) 电化学装置及无人机
CN210576141U (zh)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保护盒
CN115312933A (zh) 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汽车
CN214799761U (zh) 交换机及车载视频监控系统
CN211295213U (zh) 动力电池包的模组端板、模组以及动力电池包
CN212725507U (zh) 电化学装置及无人机
CN213184513U (zh) 一种连接电池用保护板连接固定装置
CN216488305U (zh) 电池模组和无人飞行器
CN219811979U (zh)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CN213453511U (zh) 灯座
CN214411365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
CN217158457U (zh) 一种电池固定装置
CN219068493U (zh) 支架组件、电子设备以及电动汽车
CN216162232U (zh) 一种粉尘隔爆型智能照明控制柜
CN221010218U (zh) 一种l型机芯安装框架及摄像传感器机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30

Address after: 266500 Minshan Road, Huangdao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LISHEN (QINGDAO)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384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Binhai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Hua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uter ring) 38 Haitai South Road

Patentee before: LISHEN POWER BATTERY SYSTEM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