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84409U -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84409U
CN214484409U CN202023205317.9U CN202023205317U CN214484409U CN 214484409 U CN214484409 U CN 214484409U CN 202023205317 U CN202023205317 U CN 202023205317U CN 214484409 U CN214484409 U CN 214484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ip
opening
cover
rotat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053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林海利
李健
黄现安
黄忠平
胡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32053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84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84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844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所述翻盖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开口;翻盖,所述翻盖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翻盖能够在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位置及关闭所述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吸附件,所述翻盖上设有第二吸附件;在所述翻盖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相互吸合使翻盖相对所述开口的位置保持固定。上述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通过设置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翻盖在打开位置时,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相互吸合可以使翻盖保持在开盖位置不动,从而保证翻盖在打开时可以牢固限位,保证了限位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些能够解放人手的智能电器应运而生。其中,扫地机器人作为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扫地机器人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杂物先吸纳进入自身的垃圾收纳盒(集尘盒)内,从而完成地面清理功能。为了便于将集尘完成的集尘盒从扫地机器人上取下倒尘,通常扫地机器人上设置翻盖,通过打开翻盖将集尘盒取出以便倒尘。当然,在另一些扫地机器人中,通过打开翻盖也可以取出或操作扫地机器人的其他部件,以便于其他部件的维修或更换。
在翻盖打开时,需要使其限位于打开位置,以便于将集尘盒或其他部件取出。但是传统的扫地机器人,翻盖打开后限位不稳,从而造成翻盖自动盖合,从而给使用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翻盖在打开时限位不稳的问题,提供一种保证翻盖在打开时限位稳定性的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一种翻盖组件,所述翻盖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开口;
翻盖,所述翻盖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翻盖能够在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位置及关闭所述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吸附件,所述翻盖上设有第二吸附件;在所述翻盖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相互吸合使所述翻盖相对所述开口的位置保持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及压片,所述压片与所述面壳连接,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面壳上,所述翻盖包括相互连接的盖体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压片与所述面壳之间,所述盖体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件设于所述压片上,所述第二吸附件设于所述转动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翻盖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转动部与所述压片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片与所述转动部一者上具有凸向另一者设置的凸起部,另一者上具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凹陷部,所述凸起部具有第一限位平面,所述凹陷部内形成第二限位平面;
其中,在所述翻盖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平面与所述第二限位平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转轴及设于所述转轴与所述盖体之间的转动臂,所述转轴设于所述压片与所述面壳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吸附件设于所述转动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三吸附件,所述翻盖上设有第四吸附件,在所述翻盖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三吸附件与所述第四吸附件相互吸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吸附件与所述第二吸附件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及压片,所述压片与所述面壳连接,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面壳上,所述翻盖包括相互连接的盖体及转动部,所述盖体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所述转动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压片与所述面壳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件设于所述压片上,所述第二吸附件及所述第四吸附件均设于所述转动部上,所述第三吸附件设于所述面壳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件及所述第二吸附件均为磁铁。
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翻盖组件。
上述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通过设置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翻盖在打开位置时,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相互吸合可以使翻盖保持在开盖位置不动,也即为使翻盖相对于开口的位置保持固定,从而保证翻盖在打开时可以牢固限位,保证了限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翻盖组件的翻盖在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翻盖组件的翻盖在处于打开位置时的装配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翻盖组件的A-A面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翻盖组件的翻盖处于关闭位置时的装配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翻盖组件的B-B面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的翻盖组件的A处放大图;
图7为图1中所示的翻盖组件的翻盖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爆炸图;
图8为图5中所示的翻盖组件的b处放大图;
图9为图1中所示的翻盖组件的壳体的结构图。
100、翻盖组件;10、壳体;11、开口;12、面壳;13、压片;14、装配槽;20、翻盖;21、盖体;22、转动部;221、转轴;222、转动臂;30、第一吸附件;40、第二吸附件;50、凸起部;51、第一限位平面;60、凹陷部;61、第二限位平面;70、第三吸附件;80、第四吸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组件100,具体地,该翻盖组件100设于扫地机器人。应当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翻盖组件100也可以设于其他需要设置翻盖组件100的设备上,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以翻盖组件100应用于扫地机器人上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仅用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再者实施例中的图式亦省略不必要组件,以清楚显示本申请的技术特点。
参阅图1及图2,翻盖组件100包括壳体10及翻盖20,翻盖20与壳体10转动连接,壳体10上开设有开口11,翻盖20能够在打开开口11的打开位置及关闭开口11的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为扫地机器人的上壳,翻盖20为扫地机器人的上盖。当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参阅图2及图3)时,开口11被打开,可以通过开口11将集尘盒取出,以便于倒尘,或者通过开口11操作或拆装装配于上壳上的其他部件(如开关或USB等)。当翻盖20处于关闭位置(参阅图4及图5)时,开口11被关闭,此时装配于上壳上的部件将被遮蔽。
参阅图6及图7,壳体10上设有第一吸附件30,翻盖20上设有第二吸附件40,在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相互吸合使翻盖20相对开口11的位置保持固定。通过设置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翻盖20在打开位置时,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相互吸合可以使翻盖保持在开盖位置,从而保证翻盖20在打开时可以牢固限位,保证了限位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均为磁铁,且两者的极性相反。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中一者为磁铁,另一者为可被磁铁吸附的金属,在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及图6,进一步,壳体10包括面盖12及压片13,压片13与面壳12连接,开口11开设于面盖12上,翻盖20包括相互连接的盖体21及转动部22,转动部22的至少部分设于压片13与面壳12之间,盖体21能够打开或关闭开口11。其中,第一吸附件30设于压片13上,第二吸附件40设于转动部22上。
具体地,在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时,翻盖20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可以为75°。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时,对于其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不作限定,只要保证在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时,可以从开口11操作装配于壳体10内的结构即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时,转动部22与压片13抵触,第一吸附件30嵌设于压片13内,第二吸附件40嵌设于转动部22内,此时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并非直接接触,而是通过转动部22与压片13间接接触。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时,转动部22与压片13抵接,此时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直接接触,这样翻盖20不但受到第一吸附件30与第二吸附件40抵接限位,还受到转动部22与压片13抵接限位,保证了限位的稳定性。
压片13与转动部22一者上具有凸向另一者设置的凸起部50,另一者上具有与凸起部50相配合的凹陷部60,凸起部50具有第一限位平面51,凹陷部60内形成第二限位平面61。在翻盖20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限位平面51与第二限位平面61抵接。具体地,压片13上设有凸起部50,连接部上设有凹陷部60。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凹陷部60也可以设于压片13上,而凸起部50设于连接部上,在此亦不作限定。
转动部22包括转轴221及转动臂222,转轴221设于压片13与面壳12之间,转动臂222设于转轴221与盖体21之间,第二吸附件40设于转动臂222上,压片13与转动臂222抵接。
参阅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上设有第三吸附件70,翻盖20上设有第四吸附件80,在翻盖20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三吸附件70与第四吸附件80相互吸合,以限位翻盖20在关闭时的位置,防止在搬动扫地机器人时翻盖20打开。
具体地,第三吸附件70设于面壳12上,面壳12背向压片13的一侧开设有装配槽14,第三吸附件70装配于装配槽14内。第四吸附件80设于连接臂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吸附件70与第四吸附件80的设置位置可以发生改变,只要保证在翻盖20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三吸附件70与第四吸附件80吸合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吸附件40与第四吸附件80一体成型,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便于装配。
进一步,壳体10包括两个压片13,翻盖20的两端相对设有两个转动臂222及两个转轴221,每个转轴221设于每个压片13与面盖12之间,每个转动臂222连接于每个转轴221与盖体21之间。第一吸附件30、第二吸附件40、第三吸附件70及第四吸附件80均包括两个,每个压片13嵌设有一个第一吸附件30,两个第三吸附件70分别设于面盖12相对的两端,每个转动臂222上设有一个第二吸附件40及一个第四吸附件80。
具体地,第三吸附件70与第四吸附件80均为磁铁,且两者的极性相反。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三吸附件70与第四吸附件80中一者为磁铁,另一者为可被磁铁吸附的金属,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翻盖组件100的扫地机器人,由于上述翻盖组件100具有有益效果,则扫地机器人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组件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开口(11);
翻盖(20),所述翻盖(20)与所述壳体(10)转动连接,所述翻盖(20)能够在打开所述开口(11)的打开位置及关闭所述开口(11)的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壳体(10)上设有第一吸附件(30),所述翻盖(20)上设有第二吸附件(40);在所述翻盖(20)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吸附件(30)与所述第二吸附件(40)相互吸合,使所述翻盖(20)相对所述开口(11)的位置保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面壳(12)及压片(13),所述压片(13)与所述面壳(12)连接,所述开口(11)开设于所述面壳(12)上,所述翻盖(20)包括相互连接的盖体(21)及转动部(22),所述转动部(22)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压片(13)与所述面壳(12)之间,所述盖体(21)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11);
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件(30)设于所述压片(13)上,所述第二吸附件(40)设于所述转动部(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翻盖(20)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转动部(22)与所述压片(13)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片(13)与所述转动部(22)一者上具有凸向另一者设置的凸起部(50),另一者上具有与所述凸起部(50)相配合的凹陷部(60),所述凸起部(50)具有第一限位平面(51),所述凹陷部(60)内形成第二限位平面(61);
其中,在所述翻盖(20)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平面(51)与所述第二限位平面(61)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22)包括转轴(221)及设于所述转轴(221)与所述盖体(21)之间的转动臂(222),所述转轴(221)设于所述压片(13)与所述面壳(12)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吸附件(40)设于所述转动臂(22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有第三吸附件(70),所述翻盖(20)上设有第四吸附件(80),在所述翻盖(20)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三吸附件(70)与所述第四吸附件(80)相互吸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吸附件(80)与所述第二吸附件(40)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面壳(12)及压片(13),所述压片(13)与所述面壳(12)连接,所述开口(11)开设于所述面壳(12)上,所述翻盖(20)包括相互连接的盖体(21)及转动部(22),所述盖体(21)能够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11),所述转动部(22)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压片(13)与所述面壳(12)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件(30)设于所述压片(13)上,所述第二吸附件(40)及所述第四吸附件(80)均设于所述转动部(22)上,所述第三吸附件(70)设于所述面壳(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件(30)及所述第二吸附件(40)均为磁铁。
10.一种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翻盖组件。
CN202023205317.9U 2020-12-24 2020-12-24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Active CN214484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5317.9U CN214484409U (zh) 2020-12-24 2020-12-24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5317.9U CN214484409U (zh) 2020-12-24 2020-12-24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84409U true CN214484409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210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05317.9U Active CN214484409U (zh) 2020-12-24 2020-12-24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844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8544B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及装配方法
CN214484409U (zh)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09882041U (zh) 一种翻盖式tws耳机充电盒
CN214632034U (zh)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5128130U (zh) 翻盖组件及扫地机器人
CN210076866U (zh) 一种新型磁控开合化妆粉盒
CN213721748U (zh) 扫地机器人
CN210680576U (zh) 一种具有物料夹紧功能的汽车储物盒
CN211270317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JPH02200230A (ja) 蓄電池式電気掃除機
CN213661887U (zh) 充电盒的开盖阻尼结构
CN219427809U (zh) 磁性橡皮檫
CN218473324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
CN209995993U (zh) 电水壶
CN210808725U (zh) 一种便携式宠物盒
CN215377282U (zh) 一种带键盘按键拆卸工具的机械键盘
CN220824228U (zh) 尘盒、清洁机器人及清洁系统
CN214217009U (zh) 一种不易残留污物的桶转轴结构
CN212037028U (zh) 一种设有拆卸式储物盒的杯壶盖
CN210864242U (zh) 一种隐形眼镜清洗器
CN215889042U (zh) 一种便于清洁装饰孔的uhpc墙板结构
CN214045966U (zh) 一种无线耳机充电盒的开合盖结构
CN210423097U (zh) 一种带有吸附结构的便携风扇
CN217547917U (zh) 集尘设备及清洁组件
CN210749046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的翻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