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69604U - 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69604U
CN214469604U CN202023087652.3U CN202023087652U CN214469604U CN 214469604 U CN214469604 U CN 214469604U CN 202023087652 U CN202023087652 U CN 202023087652U CN 214469604 U CN214469604 U CN 214469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opening
cooling
hea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76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建峰
黎少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ianji Intelligent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ianji Industrial Intellig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ianji Industrial Intellig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ianji Industrial Intellig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876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69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69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69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冷却装置中,在开口处于开启状态时,使待处理件伸入贯穿通道内,通过两个制冷组件的配合以夹紧待处理件,并对待处理件进行制冷,而制冷滴落的冷却液能够被回收槽回收。由于制冷组件对贯穿通道的封堵,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以避免冷却液泄露及挥发,从而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及可靠性。另外,在待处理件抽真空操作完成后,待处理件经开口取走后,即可将开口关闭,从而避免围挡组件与两个制冷组件所围成的空间内的冷气经开口散发,使整个空间稳定的保持于较低的温度,以利于下一个待处理件的抽真空操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待处理件的处理效率及处理良率。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抽真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中的某些部件(例如中空超薄散热片),通常需要抽真空处理,以便于排除空气,以有限的体积盛装最多的媒介,而为了实现充分除气,就需要保证待处理件处于0~2℃的稳定低温状态下。常规的操作方式是通过压缩机利用酒精进行制冷,然而,这种操作方式中,酒精槽是敞开的,酒精易泄露、易挥发,使得周遭环境处于较大危险中,而且酒精的挥发也使得无法稳定地进行温度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且能够保持稳定温度的冷却装置。
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围挡组件,呈具有贯穿通道的环形结构;所述围挡组件包括围挡及与所述围挡连接的回收槽,所述回收槽用于回收冷却液;所述围挡上与所述回收槽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具有开启状态与关闭状态,待处理件能够在所述开启状态伸入所述贯穿通道内;及
两个制冷组件,两个所述制冷组件能够从所述贯穿通道的两端封堵所述贯穿通道;两个所述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伸入所述贯穿通道并沿所述贯穿通道运动,以在两个所述制冷组件相互靠近时共同夹紧位于所述贯穿通道内的所述待处理件,并对所述待处理件进行制冷。
上述冷却装置中,在开口处于开启状态时,使待处理件伸入贯穿通道内,通过两个制冷组件的配合以夹紧待处理件,并对待处理件进行制冷,而制冷滴落的冷却液能够被回收槽回收。由于制冷组件对贯穿通道的封堵,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以避免冷却液泄露及挥发,从而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及可靠性。另外,在待处理件抽真空操作完成后,待处理件经开口取走后,即可将开口关闭,从而避免围挡组件与两个制冷组件所围成的空间内的冷气经开口散发,使整个空间稳定的保持于较低的温度,以利于下一个待处理件的抽真空操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待处理件的处理效率及处理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片及多孔导液体,所述多孔导液体呈片状,且层叠设置于所述制冷片的吸热面上,所述制冷片的周缘与所述贯穿通道的内壁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孔导液体包括顶面、沿竖直方向位于所述顶面下方的底面、位于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两个侧面;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覆盖所述顶面的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紧贴所述顶面设置,且所述导液管上朝向所述顶面的位置间隔地开设有多个出液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下述方案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多孔导液体周缘的挡边条,所述挡边条覆盖所述底面及两个所述侧面而呈“U”字形结构;
所述围挡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热件,所述围挡上至少与两个所述侧面相对的位置上覆盖有所述第一隔热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隔热条,所述隔热条沿所述制冷片的散热面的边缘延伸呈环形,且所述隔热条凸出于所述制冷片的边缘,以在所述制冷片沿所述贯穿通道运动并夹紧所述待处理件时,所述隔热条抵于所述围挡的端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制冷片的散热面上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用于对所述制冷片进行散热的散热板和/或散热风扇;所述制冷组件包括隔热罩,所述隔热罩罩设于所述散热结构的外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基板及第一驱动件,所述围挡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两个所述制冷组件中的其中一个相对所述基板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底座及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基板升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开关门组件,所述开关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及门体,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门体连接,以驱动所述门体运动而使所述门体覆盖所述开口或使所述开口外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门组件包括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二隔热件安装于所述门体上朝向所述开口的一侧,以能够在所述关闭状态将所述开口覆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冷却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冷却装置中制冷组件与围挡组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冷却装置10用于在对待处理件进行抽真空时对待处理件20进行冷却,以将待处理件20维持于较低的温度。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0包括围挡组件30及两个制冷组件40。其中,围挡组件30呈具有贯穿通道31的环形结构。围挡组件30包括围挡32及与围挡32连接的回收槽33,围挡32上与回收槽33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开口321,开口321具有开启状态与关闭状态,待处理件20能够在开启状态伸入贯穿通道31内。制冷组件40为两个,两个制冷组件40能够从贯穿通道31的两端封堵贯穿通道31,且两个制冷组件40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伸入贯穿通道31并沿贯穿通道31运动,以在两个制冷组件40相互靠近时共同夹紧位于贯穿通道31内的待处理件20,并对待处理件20进行制冷。回收槽33用于对制冷组件40制冷后滴落的冷却液进行回收。具体地,冷却液为酒精。
上述冷却装置10中,在开口321处于开启状态时,使待处理件20伸入贯穿通道31内,通过两个制冷组件40的配合以夹紧待处理件20,并对待处理件20进行制冷,而制冷滴落的冷却液能够被回收槽33回收。由于制冷组件40对贯穿通道31的封堵,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以避免冷却液泄露及挥发,从而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及可靠性。另外,在待处理件20抽真空操作完成后,待处理件20经开口321取走后,即可将开口321关闭,从而避免围挡组件30与两个制冷组件40所围成的空间内的冷气经开口321散发,使整个空间稳定的保持于较低的温度,以利于下一个待处理件20的抽真空操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待处理件20的处理效率及处理良率。
结合图1、图3与图4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组件40包括制冷片41及多孔导液体42,多孔导液体42呈片状,且层叠设置于制冷片41的吸热面上,制冷片41的周缘与贯穿通道31的内壁相匹配。可以理解,在制冷组件40夹紧待处理件20时,多孔导液体42紧贴待处理件20的表面,并将冷却液传导至待处理件20的表面,以对待处理件20进行冷却。在本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42为高密度海绵,其具有弹性而能够在夹紧待处理件20的同时不会对待处理件20的表面造成损伤。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42还可以为其他具有微孔的结构体,例如多孔陶瓷,也同样能够实现对冷却液的传导。具体地,制冷片41为片状结构,且具有吸热面及与吸热面相对的散热面。吸热面能够将多孔导液体42及冷却液从待处理件20吸收的热量进行再吸收,并通过散热面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将多孔导液体42与冷却液保持于较低的温度,以利于冷却液对待处理件20的冷却。具体地,由于制冷片41的周缘与贯穿通道31的内壁相匹配,从而使得制冷组件40能够对贯穿通道31进行封堵,以能够与围挡组件30共同围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用于对待处理件20进行冷却的空间。另外,制冷片41的周缘与贯穿通道31的内壁相匹配,也有助于实现制冷组件40沿贯穿通道31的运动,达到使两个制冷组件40能够共同夹紧待处理件20的目的。
具体地,多孔导液体42包括顶面421、沿竖直方向位于顶面421下方的底面422、位于顶面421与底面422之间的两个侧面423。制冷组件40包括覆盖顶面421的导液管43,导液管43紧贴顶面421设置,且导液管43上朝向顶面421的位置间隔地开设有多个出液孔(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42的形状与制冷片41的形状均为立方体结构,因此,多孔导液体42的六个面中,其中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与制冷片41相贴合以用于夹紧待处理件20,而其余的四个表面即为顶面421、底面422及两个侧面423,而沿竖直方向位于上方的为顶面421、位于下方的为底面422,而连接于顶面421与底面422之间的为两个侧面423。导液管43紧贴顶面421设置,导液管43内流通的冷却液经由出液孔流入顶面421,从而经过多孔导液体42内微孔的传导而充满多孔导液体42,并传导至待处理件20表面,以对待处理件20进行冷却。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42还可以为圆柱状,而顶面421、底面422及两个侧面423所共同构成的即为圆柱面,此时,也可以理解,顶面421、底面422与两个侧面423为圆柱面沿圆周方向分割为四份得到的。甚至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孔导液体42也并不仅限于前述的两种形状。具体地,导液管43紧贴顶面421设置,不仅可以有助于冷却液在重力作用下从多孔导液体42的顶面421向底面422快速流动,以达到对待处理件20的快速冷却,而且,导液管43也能够对多孔导液体42的顶面421进行覆盖,以减少多孔导液体42内冷却液从顶面421的挥发。
进一步地,制冷组件40包括设于多孔导液体42周缘的挡边条44,挡边条44覆盖底面422及两个侧面423而呈“U”字形结构。通过设置挡边条44,可以对底面422及两个侧面423进行覆盖,从而与导液管43共同将多孔导液体42的周向进行全包围,以减少多孔导液体42内冷却液的挥发。另外,挡边条44的设置还可以阻挡冷却液从侧面423或底面422直流而下而未达到对待处理件20的充分冷却,从而使冷却液较多的充满多孔导液体42,以对待处理件20进行充分冷却。进一步地,挡边条44的设置可以使冷却液更多的沿多孔导液体42与待处理件20的接合位置滴落,以便于回收槽33更好地对冷却液进行收集。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组件40包括隔热条45,隔热条45沿制冷片41的散热面的边缘延伸呈环形,且隔热条45凸出于制冷片41的边缘,以在制冷片41沿贯穿通道31运动并夹紧待处理件20时,隔热条45抵于围挡32的端面上。如此,在制冷组件40夹紧待处理件20时,通过使隔热条45抵于围挡32的端面上,可以避免外界与贯穿通道31内实现热交换,减少贯穿通道31内冷气的散失。具体地,隔热条45为硅胶隔热棉。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热条45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隔热的结构件。
具体地,制冷组件40包括设置于制冷片41的散热面上的散热结构46。散热结构46能够对散热面散发的热量进行传导,加速热量的散发,从而加快吸热面对热量的吸收。具体地,散热结构46包括用于对制冷片41进行散热的散热板461及散热风扇462。散热板461安装于制冷片41的散热面上,且散热板461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鳍片,以使散热板461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以加快热量的散发。散热风扇462位于散热板461的远离所述制冷片41的一侧,通过散热风扇462可以加快气体流动,使散热板461上的热量快速散发。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仅设置散热板461与散热风扇462中的任何一个。具体地,制冷组件40包括隔热罩47,隔热罩47罩设于散热结构46的外围。进一步地,隔热罩47上开设有与散热风扇462相对的出风口472及与散热板461相对的进风口471,如此,在散热风扇462的作用下,气流能够经进风口471进入隔热罩47内,并从出风口472吹出,以提升气流的强度,实现对散热板461的集中快速散热。另外,隔热罩47也能够起到隔热作用,以减少散热板461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而降低热传导效果。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回收槽33呈口部为矩形的漏斗状结构,在制冷组件40沿贯穿通道31滑动的过程中,多孔导液体42时刻位于回收槽33的口部所对应的范围内,以保证经由多孔导液体42传导的冷却液在滴落时完全落入回收槽33内被收集。具体地,围挡32呈薄壁结构,且其两端分别与回收槽33的两端连接,以与回收槽33共同围成环形结构。进一步地,冷却装置10还包括储液箱50,储液箱50与回收槽33、导液管43均连接,回收槽33回收的冷却液能够进入储液箱50,储液箱50内的冷却液又能够被进一步泵至导液管43,从而对多孔导液体42供应冷却液。
在一实施例中,围挡组件30还包括第一隔热件34,围挡32上至少与两个侧面423相对的位置上覆盖有第一隔热件34。具体地,围挡32为金属或塑胶制成的硬质结构件。通过在围挡32上设置第一隔热件34,可以阻挡制冷组件40与围挡组件30共同围成的空间内的冷气通过围挡32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从而影响围成空间内的温度。具体地,第一隔热件34为硅胶隔热棉。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0包括基板61及第一驱动件62,围挡组件30与第一驱动件62固定安装于基板61上,第一驱动件62能够驱动两个制冷组件40中的其中一个相对基板61运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2为两个,两个第一驱动件62分别与两个制冷组件40连接,从而驱动两个第一驱动件62相互靠近,如此可以减少单个制冷组件40沿贯穿通道31的运动行程,通过两个制冷组件40的同时运动,以缩短释放或夹紧待处理件20的响应时间。
进一步地,冷却装置10包括底座63及第二驱动件64,第二驱动件64安装于底座63上,且与基板61连接,第二驱动件64能够驱动基板61升降。如此,第二驱动件64能够通过驱动基板61升降以实现对围挡组件30及制冷组件40升降的驱动,从而在待处理件20与抽真空结构连接好而不便于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围挡组件30与制冷组件40的升降以配合待处理件20的位置,使得待处理件20能够经由开口321进入贯穿通道31内而被制冷。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10包括开关门组件70,开关门组件70用于对开口321进行开启与关闭,以使开口321呈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开关门组件70包括第三驱动件71及门体72,第三驱动件71与门体72连接,以驱动门体72运动而使门体72覆盖开口321或使开口321外露。进一步地,开关门组件70包括第二隔热件73,第二隔热件73安装于门体72上朝向开口321的一侧,以能够在关闭状态将开口321覆盖。通过设置第二隔热件73,可以在门体72覆盖开口321时,对门体72与开口321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以减少冷气从开口321的散失。具体地,第二隔热件73为硅胶隔热棉。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2、第二驱动件64与第三驱动件71均为气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2、第二驱动件64与第三驱动件71还可以为其他能够达到直线驱动效果的驱动形式。
通过上述冷却装置10可以对待处理件20进行自动制冷,而且冷却装置10内各部件相互配合,可以围成较为封闭的空间,将待处理件20维持于稳定的温度,从而有助于待处理件20抽真空操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也能够减少冷却液的挥发,降低冷却液的使用风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挡组件,呈具有贯穿通道的环形结构;所述围挡组件包括围挡及与所述围挡连接的回收槽,所述回收槽用于回收冷却液;所述围挡上与所述回收槽相对的位置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具有开启状态与关闭状态,待处理件能够在所述开启状态伸入所述贯穿通道内;及
两个制冷组件,两个所述制冷组件能够从所述贯穿通道的两端封堵所述贯穿通道;两个所述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伸入所述贯穿通道并沿所述贯穿通道运动,以在两个所述制冷组件相互靠近时共同夹紧位于所述贯穿通道内的所述待处理件,并对所述待处理件进行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片及多孔导液体,所述多孔导液体呈片状,且层叠设置于所述制冷片的吸热面上,所述制冷片的周缘与所述贯穿通道的内壁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导液体包括顶面、沿竖直方向位于所述顶面下方的底面、位于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两个侧面;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覆盖所述顶面的导液管,所述导液管紧贴所述顶面设置,且所述导液管上朝向所述顶面的位置间隔地开设有多个出液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述方案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多孔导液体周缘的挡边条,所述挡边条覆盖所述底面及两个所述侧面而呈“U”字形结构;
所述围挡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热件,所述围挡上至少与两个所述侧面相对的位置上覆盖有所述第一隔热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隔热条,所述隔热条沿所述制冷片的散热面的边缘延伸呈环形,且所述隔热条凸出于所述制冷片的边缘,以在所述制冷片沿所述贯穿通道运动并夹紧所述待处理件时,所述隔热条抵于所述围挡的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制冷片的散热面上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用于对所述制冷片进行散热的散热板和/或散热风扇;所述制冷组件包括隔热罩,所述隔热罩罩设于所述散热结构的外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基板及第一驱动件,所述围挡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两个所述制冷组件中的其中一个相对所述基板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底座及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基板升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开关门组件,所述开关门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及门体,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门体连接,以驱动所述门体运动而使所述门体覆盖所述开口或使所述开口外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门组件包括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二隔热件安装于所述门体上朝向所述开口的一侧,以能够在所述关闭状态将所述开口覆盖。
CN202023087652.3U 2020-12-17 2020-12-17 冷却装置 Active CN2144696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7652.3U CN214469604U (zh) 2020-12-17 2020-12-17 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7652.3U CN214469604U (zh) 2020-12-17 2020-12-17 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69604U true CN214469604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91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7652.3U Active CN214469604U (zh) 2020-12-17 2020-12-17 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696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56078B1 (ko) 충전 장치
JP6110268B2 (ja) 電池の温調装置
CN209516297U (zh) 一种高效的激光器专用散热装置
EP2663824A1 (en) Thermoelectric cooling systems
CN21381673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激光光源
CN214469604U (zh) 冷却装置
KR20050032350A (ko) 히트 파이프를 이용한 컴팩트 열전기 냉각 방식의 열교환장치
CN218100141U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结构
CN213764547U (zh) 一种激光加工用散热装置
CN214901816U (zh) 一种ct电控柜散热装置
KR100622547B1 (ko) 중계기용 함체
CN210430035U (zh) 一种便携式电池组降温箱
CN210548757U (zh) 逆变式直流脉冲氩弧焊机
CN210957262U (zh) 光放大器的高效冷却系统
CN216745077U (zh) 样本检测装置及其试剂瓶冷藏装置
CN213208315U (zh) 试剂制冷装置及分析仪
CN212778193U (zh) 便携式制冷保温杯
CN217467609U (zh) 采用相变冷却技术的电子设备及服务器
CN214869130U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工作台冷却装置
CN219869264U (zh) 冷却充分的冷却器
CN114483530B (zh) 一种卧式排气设备
CN211240568U (zh) 一种电子设备散热装置
CN220993182U (zh) 一种激光焊接机的降温结构
KR200355052Y1 (ko) 중계기용 함체
CN218472079U (zh) 一种电池过热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3000 building 3, no.6, West Third Industrial Road, Songshanhu Park,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Tianji Intelligent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building 3, No. 6, Gongye Xisan Road, Songshanhu Park,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TIANJI INDUSTRIAL INTELLIGENT SYSTEM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