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48439U - 一种盘绕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盘绕工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48439U CN214448439U CN202022053246.9U CN202022053246U CN214448439U CN 214448439 U CN214448439 U CN 214448439U CN 202022053246 U CN202022053246 U CN 202022053246U CN 214448439 U CN214448439 U CN 2144484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ing
- arc
- bending groove
- shaped bending
- mounting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盘绕工装。本实用新型的盘绕工装,包括:工作台、盘绕柱、盘绕块和手柄;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盘绕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盘绕柱上设有第一弧形弯折槽;所述盘绕块铰接在所述盘绕柱上,所述盘绕块上设有第二弧形弯折槽,且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与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用于对待弯折的管件进行弯折;所述盘绕块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本实用新型的盘绕工装使用时只需要将用于盘绕的核心部件进行替换即可,无需更换全部,既提高了安装、拆卸的效率,也不会损坏工作台,同时更加稳固,使用十分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盘绕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管件进行盘绕时,盘绕所使用的工作台往往不易移动,移动后也由于体积过大,在车间内单人使用时也十分不便。特别是,工作台与盘绕工装往往都是分离的,安装时一是不好固定,二是容易损坏工作台的台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盘绕工装,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将工作台与盘绕机构组合到一起,使用时只需要将用于盘绕的核心部件进行替换即可,无需更换全部,既提高了安装、拆卸的效率,也不会损坏工作台,同时更加稳固,使用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盘绕工装,包括:工作台、盘绕柱、盘绕块和手柄;
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盘绕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盘绕柱上设有第一弧形弯折槽;
所述盘绕块铰接在所述盘绕柱上,所述盘绕块上设有第二弧形弯折槽,且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与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用于对待弯折的管件进行弯折;
所述盘绕块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对管件的弯折,以形成需要的盘绕产品,同时,针对不同产品时,该盘绕工装与工作台的配合无需拆卸,只需对盘绕柱、盘绕块进行更换即可,一方面不会因为频繁拆卸损坏桌面,固定牢固程度较好,不易损坏工作台,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便于维护、方便用户使用,可以有效地适用于小型管件的盘绕工作。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辅助挂钩;
所述辅助挂钩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盘绕柱上,且所述辅助挂钩用于待待弯折的管件进行拉近。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方便对管件的固定,方便用户操作。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辅助挂钩靠近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的一侧设有第三弧形弯折槽,且所述第三弧形弯折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的形状相适配。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夹持效果,同时避免损坏管件。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一固定螺栓;
所述盘绕柱的一侧设有竖直侧面,所述竖直侧面上设有第一螺纹孔;
所述辅助挂钩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穿设在所述第三安装孔,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用于将所述辅助挂钩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竖直侧面上。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方便对辅助挂钩进行转动和拆卸,同时竖直侧面的存在,也有利于对辅助挂钩进行定位。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转动轴承和转动支架;
所述工作台呈圆形,且圆心处设有第四安装孔;
所述转动轴承设置在所述第四安装孔处,且所述转动支架的上端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转动轴承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方便用户对工作台进行转动,加快盘绕工作的进行。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工作台的圆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在需要连续弯折时提供安装工位。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还包括:配重防倾盘;
所述配重防倾盘设置在所述转动支架的下端。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增加工作台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配重防倾盘包括:配重盒和配重片;
所述配重盒设置在所述转动支架的下端,且所述配重盒的下侧面开口;
所述配重片由铅材质制成,所述配重片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配重盒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供调整配重的防倾机构,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减配重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绕工装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绕工装的另一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配重防倾盘的剖视图。
图中标号:
1、工作台;2、盘绕柱;3、盘绕块;4、手柄;5、辅助挂钩;6、第一固定螺栓;7、转动轴承;8、转动支架;9、配重盒;10、配重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发现,在对管件进行盘绕时,专门的设备一是比较笨重,无法挪动,二是占用设备加工易弯折管件成本较高,而如果将盘绕工装单独使用时,又需要与工作台相结合,但是工作台往往不匹配,容易损坏工作台,且不易挪动,也不易牢固夹持。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申请人绝对对盘绕工装和工作台进行改进。
如图1至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绕工装的立体图,图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盘绕工装的另一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配重防倾盘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包括:工作台1、盘绕柱2、盘绕块3和手柄4。
该工作台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该盘绕柱2设置在该第一安装孔内,该盘绕柱2上设有第一弧形弯折槽。
该盘绕块3铰接在该盘绕柱2上,该盘绕块3上设有第二弧形弯折槽,且该第二弧形弯折槽与该第一弧形弯折槽位置相对应,该第一弧形弯折槽和该第二弧形弯折槽用于对待弯折的管件进行弯折。
该盘绕块3上设有第二安装孔,该手柄4设置在该第二安装孔内。
该盘绕工装的工作原理是:将待盘绕管件放在第一弧形弯折槽和第二弧形弯折槽之间,通过拖动手柄4,使盘绕块3围绕盘绕柱2转动,从而实现对关键的弯折,以盘绕成需要的形状。
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对管件的弯折,以形成需要的盘绕产品,同时,针对不同产品时,该盘绕工装与工作台1的配合无需拆卸,只需对盘绕柱2、盘绕块3进行更换即可,一方面不会因为频繁拆卸损坏桌面,固定牢固程度较好,不易损坏工作台1,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便于维护、方便用户使用,可以有效地适用于小型管件的盘绕工作。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还包括:辅助挂钩5。
该辅助挂钩5可转动地设置在该盘绕柱2上,且该辅助挂钩5用于待待弯折的管件进行拉近。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方便对管件的固定,方便用户操作。
可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该辅助挂钩 5靠近该第一弧形弯折槽的一侧设有第三弧形弯折槽,且该第三弧形弯折槽与该第二弧形弯折槽的形状相适配。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夹持效果,同时避免损坏管件。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还包括:第一固定螺栓6。
该盘绕柱2的一侧设有竖直侧面,该竖直侧面上设有第一螺纹孔。
该辅助挂钩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该第一固定螺栓6穿设在该第三安装孔,且固定于该第一螺纹孔内,该第一固定螺栓6用于将该辅助挂钩可转动地设置在该竖直侧面上。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方便对辅助挂钩进行转动和拆卸,同时竖直侧面的存在,也有利于对辅助挂钩进行定位。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还包括:转动轴承7和转动支架8。
该工作台1呈圆形,且圆心处设有第四安装孔。
该转动轴承7设置在该第四安装孔处,且该转动支架8的上端可转动地穿设在该转动轴承7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方便用户对工作台1进行转动,加快盘绕工作的进行。
可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该工作台1 的圆周设有多个该第一安装孔。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在需要连续弯折时提供安装工位。
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还包括:配重防倾盘。
该配重防倾盘设置在该转动支架8的下端。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增加工作台1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盘绕工装,该配重防倾盘包括:配重盒9和配重片10。
该配重盒9设置在该转动支架8的下端,且该配重盒9的下侧面开口。
该配重片10由铅材质制成,该配重片10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配重盒9内。
采用该技术方案,是为了提供一个可供调整配重的防倾机构,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减配重片10。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盘绕柱、盘绕块和手柄;
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盘绕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盘绕柱上设有第一弧形弯折槽;
所述盘绕块铰接在所述盘绕柱上,所述盘绕块上设有第二弧形弯折槽,且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与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和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用于对待弯折的管件进行弯折;
所述盘绕块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挂钩;
所述辅助挂钩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盘绕柱上,且所述辅助挂钩用于待弯折的管件进行拉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挂钩靠近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槽的一侧设有第三弧形弯折槽,且所述第三弧形弯折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槽的形状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螺栓;
所述盘绕柱的一侧设有竖直侧面,所述竖直侧面上设有第一螺纹孔;
所述辅助挂钩的一端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穿设在所述第三安装孔,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用于将所述辅助挂钩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竖直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轴承和转动支架;
所述工作台呈圆形,且圆心处设有第四安装孔;
所述转动轴承设置在所述第四安装孔处,且所述转动支架的上端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转动轴承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的圆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重防倾盘;
所述配重防倾盘设置在所述转动支架的下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防倾盘包括:
配重盒和配重片;
所述配重盒设置在所述转动支架的下端,且所述配重盒的下侧面开口;
所述配重片由铅材质制成,所述配重片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配重盒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53246.9U CN214448439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一种盘绕工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53246.9U CN214448439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一种盘绕工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48439U true CN214448439U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8119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53246.9U Active CN214448439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一种盘绕工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48439U (zh) |
-
2020
- 2020-09-18 CN CN202022053246.9U patent/CN2144484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172594U (ja) | 吊り具 | |
CN211388852U (zh) | 一种封装涂料桶的机械爪 | |
CN214448439U (zh) | 一种盘绕工装 | |
US8061952B1 (en) | Wheel and tire dolly apparatus | |
CN111675053B (zh) | 用于直流供电的线缆收放装置 | |
JP6226672B2 (ja) | 加工装置の作業用スタンド | |
CN204794590U (zh) | 一种吊装工具 | |
EP1586524A2 (en) | Cable unroller | |
CN215797907U (zh) | 一种模具吊天车板料吊具 | |
CN206705570U (zh) | 一种道路施工用悬吊设备 | |
CN211110181U (zh) | 换卷装置 | |
CN204079125U (zh) | 一种简易结构收放缆支架 | |
CN211644534U (zh) | 一种用于变电站井盖的便携式拆装工具 | |
CN204369471U (zh) | 一种吊具 | |
CN215032610U (zh) | 一种可调式盘绕工装 | |
CN209088769U (zh) | 一种无机壳电机定子铁芯翻转装置 | |
CN104085745A (zh) | 一种简易结构收放缆支架 | |
CN207116228U (zh) | 一种大型线圈线轴托架 | |
US2004023868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nspooling cable | |
CN218255104U (zh) | 一种汽车冲压件堆放架 | |
CN213620826U (zh) | 一种存放彩钢卷圆柱形器具 | |
CN215160555U (zh) | 卷扬机 | |
CN111653985B (zh) | 直流供电电缆安装装置 | |
CN211110739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线圈简易吊具 | |
CN220296202U (zh) | 一种气保焊机与焊接机器人的管线卷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