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24778U -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24778U
CN214424778U CN202022753775.XU CN202022753775U CN214424778U CN 214424778 U CN214424778 U CN 214424778U CN 202022753775 U CN202022753775 U CN 202022753775U CN 214424778 U CN214424778 U CN 214424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shell
length direction
adjacent
bla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5377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毅
周亚运
李虎
于跃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5377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24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24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247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所述扩压器包括壳体、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一叶片,多个第一叶片沿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叶片与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第二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二叶片沿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二叶片与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其中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壳体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延伸,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扩压器可以降低气流的流动损失,且转化效率高。

Description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扩压器、具有该扩压器的送风装置和具有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内通常设置有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内设有扩压器,扩压器可以将流经送风装置的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
相关技术中,扩压器内设有多级定叶轮,流经扩压器的气流可以通过多级定叶轮进行扩压,以降低气流的速度并提高气流的压力。但是由于气流对扩压器的冲击较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增加,并且产生的噪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扩压器,该扩压器可以降低气流的流动损失,提高扩压器的转化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扩压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的外周轮廓和所述外壳的外周轮廓均为圆形,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外壳在内外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空腔,所述壳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具有进风口,所述壳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具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空腔连通;第一叶片组,所述第一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叶片组的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一叶片组的第二端邻近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一叶片,多个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一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其中,0<α<90°;第二叶片组,所述第二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叶片组和所述第二叶片组在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二叶片组的第二端相比于所述第二叶片组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二叶片,多个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其中,0<β<90°;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延伸,且所述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扩压器,气流由进风口进入至空腔内并经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作用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由于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壳体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延伸,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相对设置,进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叶片的第二端与第二叶片的第一端之间相互衔接,从而减少气流在经过第一叶片的第二端与第二叶片的第一端衔接部分时的气流损失,提高扩压器的转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压器还包括第三叶片组,所述第三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叶片组、所述第二叶片组和所述第三叶片组在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三叶片组的第二端相比于所述第三叶片组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三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三叶片,多个所述第三叶片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叶片与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其中,0≤γ<90°,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三叶片的第一端延伸,且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三叶片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其中,α1≥α2,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其中,β1≥β2,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其中,γ1≥γ2
在一些实施例中,α1≥β1≥γ1
在一些实施例中,70°≤α1≤80°,40°≤β1≤60°,30°≤γ1≤50°。
在一些实施例中,40°≤α2≤60°,20°≤β2≤40°,0°≤γ2≤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1,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2,其中,α11≥α12,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1,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2,其中,β11≥β12,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1,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2,其中,γ11≥γ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1,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2,其中,α21≥α22,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1,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2,其中,β21≥β22,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1,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2,其中,γ21≥γ2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一叶片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叶片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二叶片第一端至所述第二叶片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三叶片第一端至所述第三叶片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一叶片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至所述第一叶片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二叶片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至所述第二叶片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三叶片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至所述第三叶片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的数量为S1,所述第二叶片的数量为S2,所述第三叶片的数量为S3,其中,S1≤S2≤S3
在一些实施例中,7≤S1≤12,10≤S2≤20,20≤S3≤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依次相连,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一外壳,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内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第三内壳和第三外壳,所述第一内壳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一外壳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叶片组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二内壳设于所述第二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二外壳间隔开以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叶片组设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三内壳设于所述第三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三外壳间隔开以形成第三空腔,所述第三叶片组设于所述第三空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具有安装腔;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配合在所述定子组件内;动叶轮组件,所述动叶轮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一端相连;扩压器,所述扩压器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扩压器,所述扩压器的外壳与所述基体相连,且所述扩压器的进风口邻近所述动叶轮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气流的流动损失小,噪音小,且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的吸尘器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气流的流动损失小,噪音小,且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一叶片组的剖视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一叶片组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壳体与第二叶片组的剖视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壳体与第二叶片组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壳体与第三叶片组的剖视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壳体与第三叶片组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叶片邻近内壳的一侧的剖视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叶片邻近外壳的一侧的剖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叶片邻近内壳的一侧的剖视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叶片邻近外壳的一侧的剖视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叶片邻近内壳的一侧的剖视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叶片邻近外壳的一侧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叶片组、第二叶片组和第三叶片组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
1、壳体;11、第一壳体;111、第一内壳;112、第一外壳;113、第一空腔;12、第二壳体;121、第二内壳;122、第二外壳;123、第二空腔;13、第三壳体;131、第三内壳;132、第三外壳;133、第三空腔;14、内壳;15、外壳;16、空腔;17、进风口;18、出风口;
2、第一叶片组;21、第一叶片;
3、第二叶片组;31、第二叶片;
4、第三叶片组;41、第三叶片;
5、基体;6、定子组件;7、转子组件;8、动叶轮组件;9、控制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压器、具有该扩压器的送风装置和具有该送风装置的吸尘器。
如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压器包括壳体1、第一叶片组2和第二叶片组3。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包括内壳14和外壳15,内壳14的外周轮廓和外壳15的外周轮廓均为圆形,内壳14设于外壳15内且与外壳15在内外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空腔16,可以理解的是,内壳14与外壳15在壳体1的径向上间隔开。壳体1在其长度方向(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的第一端(如图1中壳体1的左端)具有进风口17,壳体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如图1中壳体1的右端)具有出风口18,进风口17与出风口18均与空腔16连通。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第一叶片组2设于空腔16内,第一叶片组2的第一端(如图1中第一叶片组2的左端)相比于第一叶片组2的第二端(如图1中第二叶片组3的右端)邻近进风口17。第一叶片组2包括多个第一叶片21,多个第一叶片21沿壳体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叶片21与内壳14和外壳15相连,第一叶片21的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其中,0<α<90°。
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第二叶片组3设于空腔16内,第一叶片组2和第二叶片组3在从壳体1的第一端朝向壳体1的第二端的方向(如图1中从左至右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二叶片组3的第二端(如图1中第二叶片组3的右端)相比于第二叶片组3的第一端(如图1中第二叶片组3的左端)邻近出风口18。第二叶片组3包括多个第二叶片31,多个第二叶片31沿壳体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二叶片31与内壳14和外壳15相连,第二叶片31的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其中,0<β<90°。
如图1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其中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延伸,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扩压器,气流由进风口17进入至空腔16内并经过第一叶片21和第二叶片31的作用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由于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一一对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延伸,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相对设置,进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与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之间相互衔接,从而减少气流在经过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与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衔接部分时的气流损失,提高扩压器的转化效率。
可选地,壳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内壳14与外壳15在内外方向上间隔开,可以理解为,内壳14与外壳15在壳体1的径向上间隔开。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延伸,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在壳体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间隔设置,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的端面相对设置,以使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的衔接部分光滑过渡,从而减少了气流的流动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8所示,扩压器还包括第三叶片组4,第三叶片组4设于空腔16内,第一叶片组2、第二叶片组3和第三叶片组4在从壳体1的第一端朝向壳体1的第二端的方向(如图1中从左至右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三叶片组4的第二端(如图1中第三叶片组4的右端)相比于第三叶片组4的第一端(如图1中第三叶片组4的左端)邻近出风口18。第三叶片组4包括多个第三叶片41,多个第三叶片41沿壳体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三叶片41与内壳14和外壳15相连,第二叶片31的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其中,0≤γ<90°。
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其中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延伸,且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延伸,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在壳体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间隔设置,且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的端面相对设置,以使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的衔接部分光滑过渡,从而减少了气流的流动损失。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可以仅与内壳14连接,也可以仅与外壳15连接,也可以同时与内壳14和外壳15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与出风口18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与出风口18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相比于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更邻近出风口18。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与出风口18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与出风口18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相比于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更邻近出风口18。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与出风口18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与出风口18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相比于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更邻近出风口18。且在出风口18的位置位于第三叶片组4的第二端时,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与出风口18之间的距离为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叶片21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其中,α1≥α2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其中,β1≥β2
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其中,γ1≥γ2
由于第一叶片21的α1≥α2,第二叶片31的β1≥β2,第三叶片41的γ1≥γ2,以使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与壳体1之间夹角可以梯级的、平缓的过渡,从而减小气流经过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时的气流损失,进而提高扩压器的转化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夹角α与第一叶片21的安放角互为余角,其中,α1与第一叶片21的进口安放角互为余角,α2与第一叶片21的出口安放角互为余角。
夹角β与第二叶片31的安放角互为余角,其中,β1与第二叶片31的进口安放角互为余角,β2与第二叶片31的出口安放角互为余角。
夹角γ与第三叶片41的安放角互为余角,其中,γ1与第二叶片31的进口安放角互为余角,γ2与第二叶片31的出口安放角互为余角。
进一步地,α1≥β1≥γ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21的进口安放角小于第二叶片31的进口安放角,第二叶片31的进口安放角小于第三叶片41的进口安放角。由于α1≥β1≥γ1,使得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的进口安放角逐渐的增大,从而可以对进入扩压器的气流进行梯级的缓冲,进而减小气流经过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时的气流损失,进而提高扩压器的转化效率。
具体地,70°≤α1≤80°,40°≤β1≤60°,30°≤γ1≤50°,40°≤α2≤60°,20°≤β2≤40°,0°≤γ2≤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压器的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的夹角在此范围时的噪音较小,且气流的流动损失较小。
进一步地,如图6A和图6B所示,所示,第一叶片21的第一端邻近内壳14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1,第一叶片21的第一端邻近外壳15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2,其中,α11≥α12。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21邻近内壳14一侧的进口安放角小于第一叶片21邻近外壳15一侧的进口安放角。
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邻近内壳14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1,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邻近外壳15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2,其中,α21≥α22。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21邻近内壳14一侧的出口安放角小于第一叶片21邻近外壳15一侧的出口安放角。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邻近内壳14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1,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邻近外壳15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2,其中,β11≥β12。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叶片31邻近内壳14一侧的进口安放角小于第二叶片31邻近外壳15一侧的进口安放角。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邻近内壳14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1,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邻近外壳15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2,其中,β21≥β22。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叶片31邻近内壳14一侧的出口安放角小于第二叶片31邻近外壳15一侧的出口安放角。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邻近内壳14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1,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邻近外壳15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2,其中,γ11≥γ12。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叶片31邻近内壳14一侧的进口安放角小于第二叶片31邻近外壳15一侧的进口安放角。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邻近内壳14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1,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邻近外壳15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壳体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2,其中,γ21≥γ22。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叶片31邻近内壳14一侧的出口安放角小于第二叶片31邻近外壳15一侧的出口安放角。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压器可以对气流逐步的导向,以减小气流经过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时的气流损失,提高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叶片21的厚度沿从第一叶片21的第一端至第一叶片21的第二端的方向(如图1中从左至右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叶片31的厚度沿从第二叶片31的第一端至第二叶片31的第二端的方向(如图1中从左至右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三叶片41的厚度沿从第三叶片41的第一端至第三叶片41的第二端的方向(如图1中从左至右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叶片21的厚度沿从第一叶片21邻近内壳14的一侧至第一叶片21邻近外壳15的一侧的方向(如图1中壳体1的径向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叶片31的厚度沿从第二叶片31邻近内壳14的一侧至第二叶片31邻近外壳15的一侧的方向(如图1中壳体1的径向方向)逐渐增大。第三叶片41的厚度沿从第三叶片41邻近内壳14的一侧至第三叶片41邻近外壳15的一侧的方向(如图1中壳体1的径向方向)逐渐增大。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压器的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通过厚度的变化实现对气流的导向,以减少气流损失,提高扩压器的转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9所示,第一叶片21的数量为S1,第二叶片31的数量为S2,第三叶片41的数量为S3,其中,S1≤S2≤S3。具体地,7≤S1≤12,10≤S2≤20,20≤S3≤3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的数量逐渐增加,且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均沿壳体1的周向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依次相连,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内壳111和第一外壳112,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内壳121和第二外壳122,第三壳体13包括第三内壳131和第三外壳132。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内壳111设于第一外壳112内,且第一内壳111与第一外壳112在内外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113,第一叶片组2设于第一空腔113内。第二内壳121设于第二外壳122内,且第二内壳121与第二外壳122在内外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第二空腔123。第二叶片组3设于第二空腔123内,第三内壳131设于第三外壳132内,且第三内壳131与第三外壳132在内外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第三空腔133,第三叶片组4设于第三空腔133内。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壳体12与第三壳体13可拆卸地连接,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压器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包括基体5、定子组件6、转子组件7、动叶轮组件8和扩压器。基体5具有安装腔,定子组件6、转子组件7和动叶轮组件8均设于安装腔,转子组件7配合在定子组件6内,动叶轮组件8与转子组件7一端(如图1中转子组件7的左端)相连,扩压器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压器,扩压器的外壳15与基体5相连,扩压器的进风口17邻近动叶轮组件8,且扩压器的轴线与转子组件7的轴线共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转子组件7带动动叶轮组件8转动,由于动叶轮组件8的转动作用而产生气流,气流由进风口17进入至扩压器内,气流依次经过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31和第三叶片41的导流后由出风口18排出,进而将气流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在此工作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气流的流动损失小,噪音小,且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的实施例的吸尘器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气流的流动损失小,噪音小,且效率高。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实用新型一些具体示例的吸尘器。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包括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基体5、定子组件6、转子组件7、控制组件9、动叶轮组件8和扩压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扩压器包括壳体1、第一叶片组2、第二叶片组3和第三叶片组4。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内壳111和第一外壳112,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内壳121和第二外壳122,第三壳体13包括第三内壳131和第三外壳132。第一内壳111、第一外壳112、第二内壳121、第二外壳122、第三内壳131和第三外壳132的外周轮廓均为圆形,且大小相同。第一叶片组2包括多个第一叶片21,第二叶片组3包括多个第二叶片31,第三叶片组4包括多个第三叶片41。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体5具有安装腔,定子组件6、转子组件7、动叶轮组件8和控制组件9均设于安装腔内,转子组件7配合在定子组件6内,动叶轮组件8与转子组件7的右端相连,控制组件9设于转子组件7的左端,第一外壳112的左端与基体5相连,扩压器的左端邻近动叶轮组件8,扩压器的轴线与转子组件7的轴线。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在左右方向依次相连,且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壳体12与第三壳体13可拆卸地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内壳111设于第一外壳112内,且第一内壳111与第一外壳112在第一壳体11的径向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113,第一叶片组2设于第一空腔113内。第二内壳121设于第二外壳122内,且第二内壳121与第二外壳122在第二壳体12的径向间隔开以形成第二空腔123。第二叶片组3设于第二空腔123内,第三内壳131设于第三外壳132内,且第三内壳131与第三外壳132在第一壳体11的径向间隔开以形成第三空腔133,第三叶片组4设于第三空腔133内。
如图1、图2、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叶片组2、第二叶片组3和第三叶片组4在从左至右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叶片组2的左端相比于第一叶片组2的右端邻近进风口17。多个第一叶片21沿第一壳体11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叶片21与第一内壳111和第一外壳112相连。
如图1、图2、图4A和图4B所示,第二叶片组3的右端相比于第二叶片组3的左端邻近出风口18,多个第二叶片31沿第二壳体12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二叶片31与第二内壳121和第二外壳122相连。
如图1、图2、图5A和图5B所示,第三叶片组4的右端相比于第三叶片组4的左端邻近出风口18。第三叶片组4包括多个第三叶片41,多个第三叶片41沿第三壳体13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三叶片41与第三内壳131和第三外壳132相连。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右端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左端一一对应,其中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右端在第一壳体11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左端延伸,也可以理解为,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左端在第二壳体12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右端延伸。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右端在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上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左端间隔设置,且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右端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左端的端面相对设置,以使至少部分第一叶片21的右端与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左端的衔接部分光滑过渡。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右端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左端一一对应,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右端在第二壳体12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左端延伸,也可以理解为,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左端在第三壳体13的周向上朝向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右端延伸。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右端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上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左端间隔设置,且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右端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左端的端面相对设置,以使至少部分第二叶片31的右端与至少部分第三叶片41的左端的衔接部分光滑过渡。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叶片21的右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相比于第一叶片21的右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更邻近出风口18。第二叶片31的右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相比于第二叶片31的右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更邻近出风口18。第三叶片41的右端部邻近外壳15的一侧相比于第三叶片41的右端部邻近内壳14的一侧更邻近出风口18。
如图3A、图3B、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叶片21的左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第一叶片21的右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且α1≥α2。如图4A、图4B、图7A和图7B所示,第二叶片31的左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二壳体1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第二叶片31的右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二壳体1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且β1≥β2。如图5A、图5B、图8A和图8B所示,第三叶片41的左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三壳体1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第三叶片41的右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三壳体1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且γ1≥γ2
其中,70°≤α1≤80°,40°≤β1≤60°,30°≤γ1≤50°,40°≤α2≤60°,20°≤β2≤40°,0°≤γ2≤20°。
如图3A、图3B、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叶片21的左端邻近第一内壳111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1,第一叶片21的左端邻近第一外壳112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2,其中,α11≥α12
如图3A、图3B、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叶片21的右端邻近第一内壳111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1,第一叶片21的右端邻近第一外壳112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2,其中,α21≥α22
如图4A、图4B、图7A和图7B所示,第二叶片31的左端邻近第二内壳121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二壳体1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1,第二叶片31的右端邻近第二外壳122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二壳体1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2,其中,β11≥β12
如图4A、图4B、图7A和图7B所示,第二叶片31的右端邻近第二内壳121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二壳体1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1,第二叶片31的右端邻近第二外壳122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二壳体1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2,其中,β21≥β22
如图5A、图5B、图8A和图8B所示,第三叶片41的左端邻近第三内壳131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三壳体1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1,第三叶片41的左端邻近第三外壳132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三壳体1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2,其中,γ11≥γ12
如图5A、图5B、图8A和图8B所示,第三叶片41的右端邻近第三内壳131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三壳体1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1,第三叶片41的右端邻近第三外壳132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第三壳体1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2,其中,γ21≥γ22
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叶片21的厚度沿从左至右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叶片21的厚度沿从第一叶片21邻近内壳14的一侧至第一叶片21邻近外壳15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叶片31的厚度沿从左至右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叶片31的厚度沿从第二叶片31邻近内壳14的一侧至第二叶片31邻近外壳15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三叶片41的厚度沿从左至右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三叶片41的厚度沿从第三叶片41邻近内壳14的一侧至第三叶片41邻近外壳15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第一叶片21的数量为S1,且7≤S1≤12。第二叶片31的数量为S2,且10≤S2≤20。第三叶片41的数量为S3,且20≤S3≤30。第一叶片21沿第一壳体11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二叶片31沿第二壳体12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三叶片41沿第三壳体13的周向均匀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7)

1.一种扩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的外周轮廓和所述外壳的外周轮廓均为圆形,所述内壳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外壳在内外方向上间隔开以形成空腔,所述壳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具有进风口,所述壳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具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空腔连通;
第一叶片组,所述第一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叶片组的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一叶片组的第二端邻近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一叶片,多个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一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其中,0<α<90°;
第二叶片组,所述第二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叶片组和所述第二叶片组在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二叶片组的第二端相比于所述第二叶片组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二叶片,多个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其中,0<β<90°;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延伸,且所述至少部分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叶片组,所述第三叶片组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叶片组、所述第二叶片组和所述第三叶片组在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三叶片组的第二端相比于所述第三叶片组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三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三叶片,多个所述第三叶片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叶片与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叶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其中,0≤γ<90°,
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其中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三叶片的第一端延伸,且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叶片的第二端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朝向所述至少部分第三叶片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
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
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部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其中,α1≥α2
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其中,β1≥β2
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其中,γ1≥γ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其中,α1≥β1≥γ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其中,70°≤α1≤80°,40°≤β1≤60°,30°≤γ1≤5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其中,40°≤α2≤60°,20°≤β2≤40°,0°≤γ2≤2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1,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12,其中,α11≥α12
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1,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12,其中,β11≥β12
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1,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12,其中,γ11≥γ12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1,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22,其中,α21≥α22
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1,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22,其中,β21≥β22
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内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1,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邻近所述外壳的部分沿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γ22,其中,γ21≥γ22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三叶片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一叶片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至所述第一叶片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和/或,所述第二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二叶片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至所述第二叶片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和/或,所述第三叶片的厚度沿从所述第三叶片邻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至所述第三叶片邻近所述外壳的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数量为S1,所述第二叶片的数量为S2,所述第三叶片的数量为S3,其中,S1≤S2≤S3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其中,7≤S1≤12,10≤S2≤20,20≤S3≤30。
14.根据权利要求2-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依次相连,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内壳和第一外壳,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内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三壳体包括第三内壳和第三外壳,
所述第一内壳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一外壳间隔开以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叶片组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二内壳设于所述第二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二外壳间隔开以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叶片组设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三内壳设于所述第三外壳内且与所述第三外壳间隔开以形成第三空腔,所述第三叶片组设于所述第三空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扩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可拆卸地连接。
16.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内具有安装腔;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配合在所述定子组件内;
动叶轮组件,所述动叶轮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一端相连;
扩压器,所述扩压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扩压器,所述扩压器的外壳与所述基体相连,且所述扩压器的进风口邻近所述动叶轮组件。
17.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送风装置。
CN202022753775.XU 2020-11-24 2020-11-24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Active CN214424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3775.XU CN214424778U (zh) 2020-11-24 2020-11-24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3775.XU CN214424778U (zh) 2020-11-24 2020-11-24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24778U true CN214424778U (zh) 2021-10-19

Family

ID=78051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53775.XU Active CN214424778U (zh) 2020-11-24 2020-11-24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247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8538B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6989034B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8019363B (zh) 风机装置及烟机
CN214424778U (zh) 扩压器、送风装置和吸尘器
CN209944584U (zh) 进风格栅以及空调室外机
CN113833675B (zh) 叶轮及具有它的空压机
CN110319038A (zh) 一种高效干湿两用风机
JPH053993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3280403B (zh) 风机及空调器
WO2019011315A1 (zh) 离心叶轮和具有其的离心风机、吸尘器
CN210861438U (zh) 进风格栅以及空调室外机
CN114370428A (zh) 风机叶片及离心风机
CN113074139B (zh) 扩压装置、风机及吸尘器
CN113309714A (zh) 多翼离心风机和家用电器
CN219911189U (zh) 一种双叶轮无叶风扇灯
KR101817956B1 (ko) 송풍기용 임펠러
CN216767853U (zh) 风机叶片及离心风机
CN110345092B (zh) 一种送风效率高的风机
CN217632998U (zh) 离心风机及吸油烟机
CN214945187U (zh) 一种串联式高压离心风机
CN219774424U (zh) 一种高静压离心风叶
CN212055275U (zh) 风机
CN218407849U (zh) 低噪翼型扇叶式散热风扇
CN219654913U (zh) 一种圆形离心轴流式风机
CN212431079U (zh) 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