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55327U - 一种一体式轮毂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式轮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55327U CN214355327U CN202022911734.9U CN202022911734U CN214355327U CN 214355327 U CN214355327 U CN 214355327U CN 202022911734 U CN202022911734 U CN 202022911734U CN 214355327 U CN214355327 U CN 2143553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m
- spoke
- integral type
- folding
- hub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式轮毂包括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轮辋以及轮辐,轮辋和轮辐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结构,轮辋包括第一翻折部、卡合部以及第二翻折部,第一翻折部由轮辐的边缘向外翻折后再向下延伸形成,轮辋的底部向外延伸后再向内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轮辋位于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之间的部位向内凹陷以形成供轮胎安装卡合用的卡合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是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因此轮辋和轮辐之间可以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且在可以通过卡合部来为轮胎的安装提供空间;当轮胎安装于轮辋上之后,可以通过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对轮胎实现卡合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轮毂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式轮毂。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汽车轮毂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整体而言,汽车轮毂是朝着轻量化的方向演变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环保节能的大环境下,汽车轻量化势在必行。
研究表明,簧下重量减轻相当于簧上重量的8-15倍,因此汽车轮毂的轻量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早期的木轮到钢轮,从铸造铝合金轮到锻造铝合金轮,再到目前正在研发试产的镁合金轮毂,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减轻重量、保证强度同时又能够降低费用。这些都目前的汽车轮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可以同时实现轻量化以及高强度的一体式轮毂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项实用新型是针对现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式轮毂。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体式轮毂,包括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轮辋以及轮辐,所述轮辋和所述轮辐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轮辋包括第一翻折部、卡合部以及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由所述轮辐的边缘向外翻折后再向下延伸形成,所述轮辋的底部向外延伸后再向内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所述轮辋位于所述第一翻折部和所述第二翻折部之间的部位向内凹陷以形成供轮胎安装卡合用的所述卡合部。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翻折部的底端向下延伸后再向内弯折以形成阶梯部,所述阶梯部的底端与所述卡合部的顶端相接。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轮辐还向外凸设有一圈环状的凸起部。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起部的边缘向下延伸后再向上弯折以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外边缘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翻折部连接。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阶梯部的上方。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凸起部的外围还开设有一圈孔状结构。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孔状结构的横截面呈圆形。
作进一步改进,所述一体式轮毂采用6061-T6板材旋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包括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轮辋以及轮辐,轮辋和轮辐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结构,轮辋包括第一翻折部、卡合部以及第二翻折部,第一翻折部由轮辐的边缘向外翻折后再向下延伸形成,轮辋的底部向外延伸后再向内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轮辋位于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之间的部位向内凹陷以形成供轮胎安装卡合用的卡合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是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因此轮辋和轮辐之间可以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且在可以通过卡合部来让轮胎的安装提供空间;当轮胎安装于轮辋上之后,可以通过第一翻折部和第二翻折部对轮胎实现卡合固定。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的剖视图。
图中:100.一体式轮毂,10.轮辋,20.轮辐,11.第一翻折部,12.卡合部,13.第二翻折部,14.阶梯部,21.凸起部,22.凹陷部,15.卡扣部,21a.孔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100,包括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轮辋10以及轮辐20,轮辋10和轮辐20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结构,轮辋10包括第一翻折部11、卡合部12以及第二翻折部13,第一翻折部11由轮辐20的边缘向外翻折后再向下延伸形成,轮辋10的底部向外延伸后再向内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13,轮辋10位于第一翻折部11和第二翻折部13之间的部位向内凹陷以形成供轮胎安装卡合用的卡合部12。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第一翻折部11的底端向下延伸后再向内弯折以形成阶梯部14,阶梯部14的底端与卡合部12的顶端相接。因此在安装轮胎的时候,通过阶梯部14可以实现轮胎的逐渐逐层套入。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轮辐20还向外凸设有一圈环状的凸起部21;具体地,凸起部21的边缘向下延伸后再向上弯折以形成凹陷部22,凹陷部22的外边缘向上延伸并与第一翻折部11连接;更具体地,凹陷部22位于阶梯部14的上方,因此当凹陷部22收到挤压的时候,阶梯部14会抵顶该凹陷部22,以放置轮辐20过度形变。值得注意的是,凸起部21的外围还开设有一圈孔状结构21a,孔状结构21a的横截面呈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孔状结构21a的横截面的形状还可以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其他形状,故在此并不作进一步限定。
举例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100采用6061-T6板材旋压制作成型,经过生产实验检测证明,当一体式轮毂100采用6061-T6板材时,该一体式轮毂100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轻量化二者可以同时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该轮辋10靠近底部的内侧壁向外凹陷形成有卡扣部15,供第二翻折部13的末端卡扣用,因此当第二翻折部13受到挤压的时候,该第二翻折部13的末端会受到卡扣部15的限制作用而不会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100包括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轮辋10以及轮辐20,轮辋10和轮辐20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结构,轮辋10包括第一翻折部11、卡合部12以及第二翻折部13,第一翻折部11由轮辐20的边缘向外翻折后再向下延伸形成,轮辋10的底部向外延伸后再向内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13,轮辋10位于第一翻折部11和第二翻折部13之间的部位向内凹陷以形成供轮胎安装卡合用的卡合部12。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轮毂100是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因此轮辋10和轮辐20之间可以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且在可以通过卡合部12来让轮胎的安装提供空间;当轮胎安装于轮辋10上之后,可以通过第一翻折部11和第二翻折部13对轮胎实现卡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结构或装置,而得到的其他用于一体式轮毂,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圆形板材旋压成型的轮辋以及轮辐,所述轮辋和所述轮辐相互连接并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轮辋包括第一翻折部、卡合部以及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由所述轮辐的边缘向外翻折后再向下延伸形成,所述轮辋的底部向外延伸后再向内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所述轮辋位于所述第一翻折部和所述第二翻折部之间的部位向内凹陷以形成供轮胎安装卡合用的所述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折部的底端向下延伸后再向内弯折以形成阶梯部,所述阶梯部的底端与所述卡合部的顶端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还向外凸设有一圈环状的凸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边缘向下延伸后再向上弯折以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外边缘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翻折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阶梯部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外围还开设有一圈孔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状结构的横截面呈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轮毂采用6061-T6板材旋压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11734.9U CN214355327U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一种一体式轮毂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11734.9U CN214355327U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一种一体式轮毂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55327U true CN214355327U (zh) | 2021-10-08 |
Family
ID=77981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911734.9U Active CN214355327U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一种一体式轮毂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55327U (zh) |
-
2020
- 2020-12-08 CN CN202022911734.9U patent/CN2143553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397049B2 (ja) | スポーク状ホイール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ポーク状ホイール | |
JPWO2011074065A1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CN102202911A (zh) | 汽车用轮辐 | |
CN102802964A (zh) | 轻合金制车轮 | |
JP5770212B2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WO2016169371A1 (zh) | 一种辐板式车轮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2343765A (zh) | 货车后轮铝合金旋压轮毂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0195206A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CN207120617U (zh) | 一种新型汽车轮毂 | |
CN214355327U (zh) | 一种一体式轮毂 | |
CN206242798U (zh) | 一种汽车轮盖结构 | |
JP2008114723A (ja) | 車両用ホイール | |
JP4740349B2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JP5819905B2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 |
CN214396231U (zh) | 五星阶梯式轮辐铝合金轮毂结构 | |
CN211166228U (zh) | 一种车轮及汽车 | |
CN211308112U (zh) | 一种加强双层轮辐风孔的车辆轮辐 | |
CN209938219U (zh) | 一种轮毂 | |
CN214267260U (zh) | 一种弹簧钢轮毂 | |
CN214523177U (zh) | 一种新型实心胎专用车圈 | |
CN203888538U (zh) | 无内胎车轮结构 | |
CN214874749U (zh) | 一种具有高低差风孔的车轮 | |
CN218112235U (zh) | 一种双轴肩新型摩托车用辐条轮轮辋及使用其的辐条轮 | |
CN215621157U (zh) | 一种新型两片轮毂锁紧结构 | |
CN219172100U (zh) | 一种减震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29 Address after: Building 7, No. 58, 1st Lane, South Fourth Street, Qiaotou East Road, Qiaoto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Huixin Huayi Auto Part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2 12-504 kangdar garden, Buji Town,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en X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