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15971U -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15971U
CN214315971U CN202120547587.3U CN202120547587U CN214315971U CN 214315971 U CN214315971 U CN 214315971U CN 202120547587 U CN202120547587 U CN 202120547587U CN 214315971 U CN214315971 U CN 2143159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passing
cylinder section
arc
wire
shap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475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亚
莫璐怡
彭健
王嘉增
孟超
钟育坚
姚明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ma Hu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475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159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159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159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过线结构安装在车身上,过线结构包括:连接部,设置在车身上且位于车身的安装孔处,连接部具有过线孔;过线部,设置在连接部上,过线部具有与过线孔连通的过线通道;备用过线部,设置在连接部上,备用过线部具有用于容纳线束的容纳腔,容纳腔的第一端与过线孔连通;其中,备用过线部具有使容纳腔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的初始状态和容纳腔的第二端为开口端的过线状态。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线束的维修或更换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

Description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中,车体内的仪表盘等部件的控制中心或电池箱等部件通常安装在车体后侧,连接仪表盘和控制中心或电池箱的导线需要穿过车体的顶板进行走线。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车辆的车身上安装过线结构,过线结构套设在线束外,以用于对线束进行保护。
然而,若需要对穿设在过线结构内的线束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工作人员需要先将过线结构从车身上拆下,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导致工作人员对线束的维修或更换较为繁琐、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线束的维修或更换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过线结构,安装在车身上,过线结构包括:连接部,设置在车身上且位于车身的安装孔处,连接部具有过线孔;过线部,设置在连接部上,过线部具有与过线孔连通的过线通道;备用过线部,设置在连接部上,备用过线部具有用于容纳线束的容纳腔,容纳腔的第一端与过线孔连通;其中,备用过线部具有使容纳腔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的初始状态和容纳腔的第二端为开口端的过线状态。
进一步地,连接部呈筒状,过线部呈管状,过线部与连接部之间呈第一夹角B设置,第一夹角B小于90°。
进一步地,备用过线部包括:管状过线部,管状过线部的第一端设置在连接部上;封堵板,设置在管状过线部的第二端上;其中,管状过线部的内表面与封堵板之间围绕形成容纳腔;在封堵板封堵管状过线部的第二端时,备用过线部处于初始状态,在将封堵板从管状过线部的第二端拆下或去除时,备用过线部处于过线状态。
进一步地,连接部呈筒状,管状过线部与连接部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二夹角小于90°。
进一步地,备用过线部还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弧形面、第二弧形面及第三弧形面,第一弧形面和第三弧形面均与过线部的外表面连接;第一弧形面、第二弧形面、第三弧形面及过线部的外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管状过线部;其中,第二弧形面与过线部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连接部、过线部及备用过线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一筒体段,过线部和备用过线部均设置在第一筒体段上;第二筒体段;第三筒体段,第一筒体段通过第二筒体段与第三筒体段连接,第二筒体段的外径小于第一筒体段和第三筒体段的外径;其中,第二筒体段穿设在安装孔内,第一筒体段和/或第三筒体段与车身限位配合,第一筒体段、第二筒体段及第三筒体段的内表面形成过线孔。
进一步地,连接部还包括:凸起,设置在第三筒体段朝向第一筒体段的表面上,凸起与车身的内表面相贴合设置;其中,凸起呈环形;或者,凸起包括多个弧形段,多个弧形段沿第三筒体段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沿第三筒体段至第一筒体段的方向上,凸起朝向第二筒体段的表面与第二筒体段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过线部与连接部的连接处具有第四弧形面,第四弧形面的圆心位于过线部的外侧;和/或,备用过线部与连接部的连接处具有第五弧形面,第五弧形面的圆心位于备用过线部的外侧。
进一步地,过线部由橡胶或硅胶材质制成;和/或,过线部包括多个管状结构,多个管状结构相互套设且可相对滑动,以调整过线部的过线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设置在车身上的过线结构;其中,过线结构为上述的过线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过线结构包括备用过线部,备用过线部具有容纳腔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的初始状态和容纳腔的第二端为开口端的过线状态。这样,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线束进行维修或更换时,操作备用过线部,以使备用过线部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过线状态,备用线束通过容纳腔穿入至过线孔内,以与仪表盘和控制中心或电池箱连接,进而使得线束的更换或维修更加容易、简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线束的维修或更换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线结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过线结构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过线结构的A-A处剖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3中的过线结构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连接部;11、过线孔;12、第一筒体段;13、第二筒体段;14、第三筒体段;15、凸起;20、过线部;21、过线通道;30、备用过线部;31、容纳腔;32、管状过线部;33、封堵板;34、第一弧形面;35、第二弧形面;36、第三弧形面;37、第四弧形面;38、第五弧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线束的维修或更换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如图1至图4所示,过线结构安装在车身上,过线结构包括连接部10、过线部20及备用过线部30。连接部10设置在车身上且位于车身的安装孔处,连接部10具有过线孔11。过线部20设置在连接部10上,过线部20具有与过线孔11连通的过线通道21。备用过线部30设置在连接部10上,备用过线部30具有用于容纳线束的容纳腔31,容纳腔31的第一端与过线孔11连通。其中,备用过线部30具有使容纳腔31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的初始状态和容纳腔31的第二端为开口端的过线状态。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线束进行维修或更换时,操作备用过线部30,以使备用过线部30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过线状态,备用线束通过容纳腔31穿入至过线孔11内,以与仪表盘和控制中心或电池箱连接,进而使得线束的更换或维修更加容易、简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线束的维修或更换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仪表盘和控制中心的导线的一端穿过过线孔11后伸入至过线通道21内,过线部20套设在导线外,以用于对导线进行保护,且导线的该端与电池箱连接,以通过电池箱对仪表盘和控制中心进行供电,进而避免导线暴露在车体外。
如图3所示,连接部10呈筒状,过线部20呈管状,过线部20与连接部10之间呈第一夹角B设置,第一夹角B小于90°。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过线部20与连接部10之间呈锐角设置,进而减小了导线的折弯程度,防止导线被过度折弯而影响导线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能够降低导线在车顶上的高度,使车顶局部位置高度降低,提升了导线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美观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备用过线部30包括管状过线部32和封堵板33。管状过线部32的第一端设置在连接部10上。封堵板33设置在管状过线部32的第二端上。其中,管状过线部32的内表面与封堵板33之间围绕形成容纳腔31。在封堵板33封堵管状过线部32的第二端时,备用过线部30处于初始状态,在将封堵板33从管状过线部32的第二端拆下或去除时,备用过线部30处于过线状态。这样,在备用过线部30处于初始状态时,封堵板33能够起到密封作用,避免雨水或灰尘等进入至容纳腔31内。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0呈筒状,管状过线部32与连接部10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二夹角小于90°。这样,当备用线束穿设在容纳腔31内时,上述设置使得管状过线部32与连接部10之间呈锐角设置,进而减小了备用导线的折弯程度,防止备用导线被过度折弯而影响备用导线的使用寿命。同时,上述设置能够降低备用导线在车顶上的高度,使车顶局部位置高度降低,提升了备用导线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相同。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过线部20和备用过线部30的出线方向一致,以使过线结构上的布线更加整洁、美观,便于工作人员对导线进行更换或维修。
如图1和图2所示,备用过线部30还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弧形面34、第二弧形面35及第三弧形面36,第一弧形面34和第三弧形面36均与过线部20的外表面连接。第一弧形面34、第二弧形面35、第三弧形面36及过线部20的外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管状过线部32。其中,第二弧形面35与过线部20同轴设置。这样,过线部20的外表面作为容纳腔31的一部分,一方面使得备用过线部3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过线结构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在增大容纳腔31的前提下减小过线结构的整体占用空间。
具体地,备用过线部30的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备用过线部30与过线部20的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而影响过线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其中,第一弧形面34和第三弧形面36的圆心均位于第二弧形面35的外侧,第一弧形面34、第二弧形面35及第三弧形面36均沿容纳腔31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0、过线部20及备用过线部30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过线结构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过线结构的加工成本。同时,上述设置提升了过线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延长了过线结构的使用寿命。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10包括第一筒体段12、第二筒体段13及第三筒体段14。过线部20和备用过线部30均设置在第一筒体段12上。第一筒体段12通过第二筒体段13与第三筒体段14连接,第二筒体段13的外径小于第一筒体段12和第三筒体段14的外径。其中,第二筒体段13穿设在安装孔内,第一筒体段12和/或第三筒体段14与车身限位配合,第一筒体段12、第二筒体段13及第三筒体段14的内表面形成过线孔11。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筒体段12和第三筒体段14的连接处形成安装凹部,以便过线结构与车身进行拆装。同时,上述设置实现了第一筒体段12和第三筒体段14与车身之间的限位配合,以防止过线结构从安装孔内穿出而影响过线结构与车身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连接部10还包括凸起15。凸起15设置在第三筒体段14朝向第一筒体段12的表面上,凸起15与车身的内表面相贴合设置。其中,凸起15呈环形;或者,凸起15包括多个弧形段,多个弧形段沿第三筒体段14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待过线结构与车身完成装配后,凸起15与车身的内表面相贴合设置,一方面增加了过线结构与车身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二者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避免雨水或灰尘等通过安装孔进入至车身内;另一方面使得凸起15的形状更加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15呈环形,进而增大了过线结构与车身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避免雨水或灰尘等进入至车身内。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三筒体段14至第一筒体段12的方向上,凸起15朝向第二筒体段13的表面与第二筒体段13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这样,凸起15呈喇叭状,当过线结构与车身完成装配后,上述设置使得凸起15良好地贴合在车身的内表面上。
如图1和图2所示,过线部20与连接部10的连接处具有第四弧形面37,第四弧形面37的圆心位于过线部20的外侧。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避免过线部20与连接部10的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影响过线结构的结构强度,进而延长了过线结构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2所示,备用过线部30与连接部10的连接处具有第五弧形面38,第五弧形面38的圆心位于备用过线部30的外侧。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备用过线部30与连接部10的连接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影响过线结构的结构强度,进而延长了过线结构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连接部10由橡胶或硅胶制成。这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减小连接部10相对于车身的晃动,进而避免过线结构划伤或割伤线束。
可选地,备用过线部30由橡胶或硅胶制成。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避免备用过线部30划伤或割伤线束,延长了线束的使用寿命,也避免线束上发生断路或短路而影响仪表盘和控制中心的正常运行。
可选地,过线部20由橡胶或硅胶制成。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避免过线部20划伤或割伤线束,延长了线束的使用寿命,也避免线束上发生断路或短路而影响仪表盘和控制中心的正常运行。
可选地,连接部10与安装孔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进而避免雨水或灰尘等进入至车身内。
可选地,过线部20由橡胶或硅胶材质制成;和/或,过线部20包括多个管状结构,多个管状结构相互套设且可相对滑动,以调整过线部20的过线长度。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过线部20的过线长度的调整,进而提升了过线结构的通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过线部20由橡胶或硅胶材质制成,连接部10也由橡胶或硅胶材质制成。这样,当需要对过线部20的过线长度进行调整时,工作人员只需剪裁过线部20的端部即可。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未示出),包括车身和设置在车身上的过线结构。其中,过线结构为上述的过线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线束进行维修或更换时,操作备用过线部,以使备用过线部由初始状态切换至过线状态,备用线束通过容纳腔穿入至过线孔内,以与仪表盘和控制中心或电池箱连接,进而使得线束的更换或维修更加容易、简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对线束的维修或更换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过线结构,安装在车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结构包括:
连接部(10),设置在所述车身上且位于所述车身的安装孔处,所述连接部(10)具有过线孔(11);
过线部(20),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0)上,所述过线部(20)具有与所述过线孔(11)连通的过线通道(21);
备用过线部(30),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0)上,所述备用过线部(30)具有用于容纳线束的容纳腔(31),所述容纳腔(31)的第一端与所述过线孔(11)连通;
其中,所述备用过线部(30)具有使所述容纳腔(31)的第二端为封闭端的初始状态和所述容纳腔(31)的第二端为开口端的过线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呈筒状,所述过线部(20)呈管状,所述过线部(20)与所述连接部(10)之间呈第一夹角B设置,所述第一夹角B小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过线部(30)包括:
管状过线部(32),所述管状过线部(32)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0)上;
封堵板(33),设置在所述管状过线部(32)的第二端上;其中,所述管状过线部(32)的内表面与所述封堵板(33)之间围绕形成所述容纳腔(31);在所述封堵板(33)封堵所述管状过线部(32)的第二端时,所述备用过线部(30)处于所述初始状态,在将所述封堵板(33)从所述管状过线部(32)的第二端拆下或去除时,所述备用过线部(30)处于所述过线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呈筒状,所述管状过线部(32)与所述连接部(10)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夹角小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过线部(30)还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弧形面(34)、第二弧形面(35)及第三弧形面(36),所述第一弧形面(34)和所述第三弧形面(36)均与所述过线部(20)的外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面(34)、所述第二弧形面(35)、所述第三弧形面(36)及所述过线部(20)的外表面之间围绕形成所述管状过线部(32);其中,所述第二弧形面(35)与所述过线部(20)同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所述过线部(20)及所述备用过线部(30)为一体成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包括:
第一筒体段(12),所述过线部(20)和所述备用过线部(30)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段(12)上;
第二筒体段(13);
第三筒体段(14),所述第一筒体段(12)通过所述第二筒体段(13)与所述第三筒体段(14)连接,所述第二筒体段(13)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筒体段(12)和所述第三筒体段(14)的外径;其中,所述第二筒体段(13)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筒体段(12)和/或所述第三筒体段(14)与所述车身限位配合,所述第一筒体段(12)、所述第二筒体段(13)及所述第三筒体段(14)的内表面形成所述过线孔(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还包括:
凸起(15),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段(14)朝向所述第一筒体段(12)的表面上,所述凸起(15)与所述车身的内表面相贴合设置;其中,所述凸起(15)呈环形;或者,所述凸起(15)包括多个弧形段,多个所述弧形段沿所述第三筒体段(14)的周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筒体段(14)至所述第一筒体段(12)的方向上,所述凸起(15)朝向所述第二筒体段(13)的表面与所述第二筒体段(13)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部(20)与所述连接部(10)的连接处具有第四弧形面(37),所述第四弧形面(37)的圆心位于所述过线部(20)的外侧;和/或,所述备用过线部(30)与所述连接部(10)的连接处具有第五弧形面(38),所述第五弧形面(38)的圆心位于所述备用过线部(30)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部(20)由橡胶或硅胶材质制成;和/或,所述过线部(20)包括多个管状结构,多个所述管状结构相互套设且可相对滑动,以调整所述过线部(20)的过线长度。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过线结构;其中,所述过线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过线结构。
CN202120547587.3U 2021-03-16 2021-03-16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43159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47587.3U CN214315971U (zh) 2021-03-16 2021-03-16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47587.3U CN214315971U (zh) 2021-03-16 2021-03-16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15971U true CN214315971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36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47587.3U Active CN214315971U (zh) 2021-03-16 2021-03-16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159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315971U (zh) 过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5179938A (zh) 一种储气筒安装设备
CN208368820U (zh) 一种旋钮式弯头信号连接器
CN112660039A (zh) 分线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4143797B (zh) 一种bbu配线腔
CN219969790U (zh) 一种护风罩组件及卡车
CN102883915A (zh) 车辆车内灯
CN205014046U (zh) 一种储气筒安装设备
CN104654180A (zh) 灯具及其过线密封结构
CN214337496U (zh) 一种超特高压间隔棒内防脱落阻尼块结构及间隔棒
CN214396573U (zh) 一种开口式带裙边套管
CN218702572U (zh) 板簧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664227U (zh) 一种全面防护型路灯灯壳
CN217875477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泳池灯
CN214533629U (zh) 风机及具有其的车载空调系统
CN216625180U (zh) 一种汽车仪表线束护线盒
CN221281926U (zh) 一种车载电容用橡胶密封塞
CN218949073U (zh) 一种汽车风口固定座及支架
CN211260539U (zh) 一种悬挂式隧道照明灯
CN215646265U (zh) 充电模块和头盔
CN213093813U (zh) 一种汽车线束防水密封塞
CN217635539U (zh) 一种线束与灯壳的密封安装结构
CN219371522U (zh) 一种汽车线束插接件
CN216915762U (zh) 一种密封式防脱出牌照灯护圈
CN213692423U (zh) 汽车连接器护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