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14795U -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14795U
CN214314795U CN202120252677.XU CN202120252677U CN214314795U CN 214314795 U CN214314795 U CN 214314795U CN 202120252677 U CN202120252677 U CN 202120252677U CN 214314795 U CN214314795 U CN 2143147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unit
hooks
shaped unit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5267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将军
龚杰
刘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5267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147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147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147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其中汇流排包括端子和骨架,所述端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骨架包括环状支架和条状支架,所述条状支架与所述环状支架相连,并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环状支架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三连接段的第一定位槽,所述条状支架设有用于容纳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插槽,所述插槽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槽设置的避让缺口,部分所述第三连接段穿设于所述避让缺口。在环状支架上设置第一定位槽,对端子的根部定位,保证端子相对骨架的位置度,使得端子的顶部能够具有一定柔性,能够进行小幅度的自由摆动,通过第一定位槽的高度来保证端子的高度,保证对插件插入时的刚性。

Description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汇流排的端子在与母端对插时,受到压力容易发生过大变形,导致装配难度高,装配良品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汇流排,能够降低端子对插时装配的困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汇流排的定子。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定子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汇流排,包括端子和骨架,所述端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骨架包括环状支架和条状支架,所述条状支架与所述环状支架相连,并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环状支架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一定位槽,所述条状支架设有用于容纳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插槽,所述插槽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槽设置的避让缺口,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段穿设于所述避让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环状支架上设置第一定位槽,对端子的根部进行定位,便于焊接,保证端子相对骨架的位置度,使得端子的顶部能够具有一定柔性,能够进行小幅度的自由摆动,通过第一定位槽的高度来保证端子的高度,保证对插件插入时的刚性,方便对插件的装配和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状支架还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端子还包括容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槽中的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槽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槽沿第二方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槽沿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厚度方向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厚度;所述插槽沿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段设有支撑凸起,所述条状支架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凸起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条状支架的背离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内嵌在所述环状支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并凸出于所述骨架的外侧,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端子下端的径向挂钩,所述径向挂钩的开口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层叠设置的多个汇流条,多个所述汇流条的底部连接有多个挂钩,多个所述挂钩位于所述环状支架的外周侧,多个所述汇流条的上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端子焊接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焊接凸起和第二焊接凸起,所述第一焊接凸起包括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的第一焊接段,所述第二焊接凸起包括第二焊接段和弯折段,所述第二焊接段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焊接段和所述第二焊接段在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错位设置,所述弯折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段,另一端连接所述汇流条,并且所述第一焊接段和所述第二焊接段均位于同一条所述汇流条的上方;在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上,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第二焊接段的靠近所述条状支架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外层汇流条和内层汇流条,所述外层汇流条和所述内层汇流条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层叠设置,所述外层汇流条和所述内层汇流条均设置有多个挂钩,所述外层汇流条上的所述挂钩的数量大于所述内层汇流条上的所述挂钩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三层汇流条和第四层汇流条,所述第一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弧形单元和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三弧形单元和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五弧形单元和第六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七弧形单元和第八弧形单元,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五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七弧形单元位于同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五弧形单元沿逆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三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第五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七弧形单元包围所述第一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三弧形单元,并部分包围所述第五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六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八弧形单元位于另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六弧形单元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四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六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八弧形单元包围所述第四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六弧形单元,并部分包围所述第二弧形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三层汇流条和第四层汇流条,所述第一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弧形单元和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三弧形单元和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五弧形单元和第六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七弧形单元和第八弧形单元,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五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七弧形单元位于同一侧,并且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弧形单元与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五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七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五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六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八弧形单元位于另一侧,并且互相沿逆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二弧形单元与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六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八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六弧形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多个中性挂钩、多个U相挂钩、多个V相挂钩和多个W相挂钩,所述U相挂钩、所述V相挂钩和所述W相挂钩沿周向依次循环设置,相邻的所述U相挂钩和所述V相挂钩之间、相邻的所述V相挂钩和所述W相挂钩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W相挂钩和所述U相挂钩之间均设有所述中性挂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定子,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汇流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子,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汇流排,便于装配对插,降低了端子对插时装配的困难度和同时保证了使用过程中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子包括多个铁芯单元,多个所述铁芯单元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每个所述铁芯单元的外周均单独缠绕有一组线圈绕组,每组所述线圈绕组均设有两个接线端,所述汇流排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接线端连接的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接线端的数量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子包括多个铁芯单元,多个所述铁芯单元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每四个连续设置的所述铁芯单元中,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铁芯单元的外周缠绕有同一组线圈绕组,每组所述线圈绕组均设有两个接线端,所述汇流排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接线端连接的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接线端的数量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定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定子,便于装配对插,降低了端子对插时装配的困难度和同时保证了使用过程中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便于装配,同时保证了使用过程中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便于装配,同时保证了使用过程中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汇流排省略端子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示出的B处放大图;
图4为图1示出的A处放大图;
图5为图1示出的端子与接线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示出的接线组件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层铜排(最内圈)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层铜排的示意图;
图9为第三层铜排的示意图;
图10为第四层铜排(最外圈)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示出的汇流排省略端子后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示出的端子与接线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4为图13示出的接线组件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子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子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端子;102、环状支架;103、条状支架;104、挂钩;105、卡钩;106、焊接部;107、形变槽;108、固定部;109、钩挂部;110、过渡部;
201、限位槽;
301、插槽;302、避让缺口;303、第一定位槽;304、第二定位槽;
401、第一连接段;402、第二连接段;403、第三连接段;
501、支撑凸起;502、插接部;503、避让槽;504、凸点;
601、第一层铜排;602、第二层铜排;603、第三层铜排;604、第四层铜排;
701、第一连接条;702、第一弧形单元;703、第二弧形单元;704、第二连接条;705、第一焊接段;
801、第三连接条;802、第三弧形单元;803、第四弧形单元;804、第四连接条;805、第二焊接段;806、弯折段;
901、第五连接条;902、第五弧形单元;903、第六弧形单元;904、第六连接条;
1001、第七连接条;1002、第七弧形单元;1003、第八弧形单元;1004、第八连接条;
1501、1号铁芯单元;1502、2号铁芯单元;1503、3号铁芯单元;1504、4号铁芯单元;1505、5号铁芯单元;1506、6号铁芯单元;1507、7号铁芯单元;1508、8号铁芯单元;1509、9号铁芯单元;1510、10号铁芯单元;1511、11号铁芯单元;1512、12号铁芯单元;1513、线圈绕组;1514、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参照图1至图4所示,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汇流排,包括端子101、接线组件和骨架,其中,骨架为绝缘件,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成型,骨架包括环状支架102和多个条状支架103,多个条状支架103与环状支架102相连,条状支架103沿环状支架102的轴向设置,条状支架103上设置有插槽301,插槽301也沿环状支架102的轴向设置,插槽301用于容置部分端子101,插槽301设置有避让缺口302,避让缺口302供端子101的一端穿出,并使得端子101的一端凸出于插槽301,端子101的凸出于插槽301的一端与接线组件相连。
相关技术中,端子101与插槽301为紧配合,通过端子101与插槽301的紧配合连接,以保证端子101相对骨架的位置度,在焊接时不易错位和偏斜,同时,保证端子101的刚性,方便对插件连接的稳定性。然而,由于端子101的自由度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端子101在与电源母端(图中未示出)对插时,当位置出现一定的偏差,受到压力容易发生过大变形,导致装配难度高,装配良品率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参照图3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状支架102设置有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避让缺口302朝向第一定位槽303设置,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均用于定位端子101,第一定位槽303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定位槽304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相同且不平行,且具有大于°和小于°的夹角,即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通过在不同方向对端子101进行定位,使得端子101的位置精度更高,定位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环状支架102也可以只设置第一定位槽303或第二定位槽304,通过第一定位槽303或第二定位槽304定位端子101,即环状支架102也可以只通过一个方向对端子101进行定位。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状支架102设置有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优势在于,通过两个方向对端子101进行定位,使得端子101的位置精度更高,定位效果更好。
由于骨架包括环状支架102和多个条状支架103,条状支架103位于环状支架102之上,插槽301设置于条状支架103上,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设置于环状支架102上,因此,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位于插槽301的下方,而参照图1所示,端子101的一端凸出于插槽301并延伸至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处进行定位,端子101的另一端则向上穿出插槽301并用于与母端对插。即端子101的根部通过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进行定位,而端子101的顶部用于与母端对插。通过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对端子101的根部进行两个不同方向的定位,便于焊接,保证端子101相对骨架的位置度。由于在端子101的根部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定位,因而可以减少对端子101的顶部的自由度限制,即端子101与插槽301的紧配合可以变为间隙配合,使得端子101的顶部能够具有一定柔性,能够进行小幅度的自由摆动,通过第一定位槽303或第二定位槽304底部的高度来保证端子101的高度,保证对插件插入时的刚性,方便对插件的装配和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端子101包括第一连接段401、第二连接段402和第三连接段403,其中,第一连接段401容纳于插槽301中,第二连接段402容纳于第一定位槽303中,第三连接段403容纳于第二定位槽304,第二连接段40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401转折连接,第二连接段40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段403转折连接。第一连接段401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段402和第三连接段403,安装时,将端子101插装于插槽301中,第二连接段402和第三连接段403凸出于插槽301,然后将第二连接段402安装于第一定位槽303中,将第三连接段403安装于第二定位槽304中,并且第三连接段403连接于接线组件。通过第一定位槽303的底部的高度来保证端子101的高度,保证对插件插入时上下方向的刚性,方便对插件的装配和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为环状支架102的径向,第二方向为环状支架102的周向,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分别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和周向上对端子101进行限位,使得端子101受力更为均匀,不易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也可以与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具有10°、12°或15°等角度的夹角,第二方向也可以与环状支架102的周向具有5°、8°或10°等角度的夹角。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插槽301沿上下方向设置,即沿环状支架102的轴向设置;第一定位槽303沿前后方向设置,即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设置;第二定位槽304沿左右方向设置,即沿环状支架102的周向设置。并且,第一定位槽303位于插槽301的下端并与插槽301连通,第二定位槽304位于第一定位槽303的前端,并且第二定位槽304的高度低于第一定位槽303的高度。
安装时,将端子101整体从插槽301的上端,即从插槽301的远离第一定位槽303的一端,从上往下插接。第二连接段402的宽度小于插槽301的宽度,并与避让缺口302适配,第一连接段401的宽度大于避让缺口302的宽度,使得第一连接段401能够通过避让缺口302穿出于插槽301,而第一连接段401则保持在插槽301中。即端子101从上往下插接在插槽301中时,第一连接段401被限制在插槽301中,第二连接段402和第三连接段403则凸出于插槽301之外,端子101移动到插槽301的下端时,第二连接段402进入第一定位槽303中,第三连接段403进入第二定位槽304中,完成对端子101的定位。第二连接段402与第一定位槽303的底面抵接,形成对端子101的支撑,提高端子101的刚性。
可以理解的是,插槽301沿第一连接段401的厚度方向的深度大于第一连接段401的厚度,即插槽301沿端子101的厚度方向的深度大于端子101的厚度,参照图4所示,在端子101的前后方向,端子101与插槽301具有间隙,保证了端子101顶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柔性,使端子101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有小幅度的自由摆动,更好地适应安装时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差,方便对插件的装配。
可以理解的是,插槽301沿第一连接段401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段401的宽度,即插槽301沿端子101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大于端子101的宽度,参照图4所示,在端子101的左右方向,端子101与插槽301具有间隙,保证了端子101顶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柔性,使端子101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有小幅度的自由摆动,更好地适应安装时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差,方便对插件的装配。
可以理解的是,端子101与插槽301之间可以只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有间隙,端子101与插槽301之间也可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均有间隙,即端子101在环状支架102的周向方向上和径向方向上容易发生变形,这使得端子101在周向、径向上具有变形的能力,即柔性能力,也便于端子101与母端开口准确对位,来满足端子101与母端的装配需求。
参照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端子101设置有支撑凸起501,条状支架103对应设置有用于容纳支撑凸起501的限位槽201(参照图2所示),限位槽201位于插槽301的入口处,装配过程中,支撑凸起501会嵌入限位槽201内,当端子101受到压力时,支撑凸起501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从而防止端子101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发生失稳变形。
具体地,限位槽201设置在插槽301沿端子10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将限位槽201设置在插槽301沿端子10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则支撑凸起501也设置在端子10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便于直接利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将支撑凸起501与端子101一体成型,从而简化端子101的加工工艺。而在插槽301沿端子10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限位槽201,在端子10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支撑凸起501,有利于端子101受力均衡,进而提高端子101的稳定性。
将端子101与插槽301之间沿端子101的厚度方向的间隙记为第一间隙(图中未示出),将支撑凸起501与限位槽201之间沿端子101的厚度方向的间隙记为第二间隙(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将限位槽201沿端子101的厚度方向的深度设置为小于插槽301沿端子101的厚度方向的深度,则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第二间隙的宽度。
第一间隙相对较大,有利于端子101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周向和轴向上产生较好的变形,而第二间隙相对较小,有利于防止第一连接段401受到压力时发生弯曲而失稳变形。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母端一般设有插孔,与端子101采用插接配合的方式,当端子101插入插孔内,端子101与电源母端实现物理接触,从而实现电性连接。其中,电源母端可以设在电机的控制器上。
参照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端子101具有与电源母端配合的插接部502,插接部502与电源母端的插孔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比如:插接部502上开设避让槽503,使得插接部502包括两个并排设置且相互间隔开的插片,同时插接部50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凸点504,插孔内对应设有凹槽或者支撑点,在端子101插入电源母端的过程中,两个插片可以发生弹性变形相互靠近,便于端子101快速插装,当插片插入到位时,凸点504卡在对应的凹槽内,或者越过对应的支撑点并与支撑点相抵靠,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端子101脱离电源母端。或者,插接部502为普通矩形片状结构,插孔为对应的矩形孔。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骨架设置有多个卡钩105,至少一个卡钩105开设有形变槽107,形变槽107用于使卡钩105适于发生弹性变形。在骨架上设置有多个卡钩105,便于汇流排与定子的绝缘框架(图中未示出)卡扣配合,进而实现装配。在至少一个卡钩105开设有形变槽107,便于卡钩105在与绝缘框架装配过程中发生弹性变形,降低装配难度,并提高装配完成后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骨架设置有三个卡钩105,三个卡钩105沿环状支架102的周向间隔排布。其中,两个卡钩105开设有形变槽107,另一个卡钩105则没有形变槽107。没有形变槽107的卡钩105可以实现定位功能,保证汇流排与绝缘框架的相对位置度,提高安装精度,而开设有形变槽107的两个卡钩105则用于消除汇流排与绝缘框架的配合间隙,防止汇流排沿环状支架102的周向发生转动,提高汇流排的稳定性。
具体地,卡钩105包括固定部108、钩挂部109和过渡部110,固定部108与骨架相连,并且固定部108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设置,钩挂部109沿环状支架102的轴向设置,过渡部110的一端连接固定部108,另一端连接钩挂部109。
参照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线组件包括主体部(图中未示出)和连接部,主体部内嵌在环状支架102内,连接部与主体部相连并凸出于骨架,位于骨架的外侧,连接部包括多个挂钩104,多个挂钩104分为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其中,径向挂钩位于端子101下端,并且径向挂钩的开口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设置。多个周向挂钩在环状支架102的周向上,位于两个不同类型的端子101之间的位置,周向挂钩开口沿环状支架102的周向设置。
相关技术中,挂钩104的开口都是沿环状支架102的周向设置的,即只有周向挂钩,这样导致相邻两个挂钩104之间的空间较小,由于挂钩104还需要与漆包线焊接,焊接时,两个电极分别与挂钩104的两个侧壁接触,进行焊接。由于部分挂钩104位于条状支架103的下端,条状支架103的存在产生了障碍,影响了电阻焊接。
而本方案中,通过将径向挂钩的开口设置为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设置,使得相邻两个径向挂钩之间的空间变大,进而增大焊接空间,便于焊接操作。
参照图1至图9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主体部设置有与端子101焊接的焊接部106。焊接部106向上延伸,凸出设置,形成一个凸起,使得端子101与焊接部106具有更大的焊接空间,方便焊接操作。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线组件包括多个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层叠设置的汇流条。
相关技术中,接线组件包括多个汇流条,多个汇流条是沿着环状支架102的轴向层叠设置的,这样导致接线组件在轴向与径向上占用的空间大,且需要的材料多。
而本方案中,通过将多个汇流条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层叠设置,这种排布方式可以减少轴向上的占用空间,使结构更紧凑,节省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汇流条可以为铜排,下面以接线组件包括多个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层叠设置的铜排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线组件包括四层铜排,即接线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并且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相互层叠设置,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参照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线组件包括多个挂钩104,多个挂钩104分别连接于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的底部,并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向外延伸至第四层铜排604的外部,多个挂钩104沿环状支架102的周向布置。而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和第三层铜排603的上部设置有的用于与端子101焊接的焊接部106,焊接部106沿环状支架102的轴向设置,即焊接部106朝上设置。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挂钩104与焊接部106同侧设置的方案,本实施例的方案将挂钩104与焊接部106异侧设置,有利于底部的多个挂钩104均匀布置,而不会受到焊接部106的限制,同样,上面的焊接部106也可以布置在任意角度,不会因挂钩104而限制焊接部106的角度。
参照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焊接部106包括第一焊接凸起和第二焊接凸起。参照图7所示,第一焊接凸起包括沿环状支架102的轴向设置的第一焊接段705。参照图8所示,第二焊接凸起包括第二焊接段805和弯折段806,第二焊接段805沿环状支架102的轴向设置,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在环状支架102的周向上与第一连接段401错位设置,弯折段806的一端连接第二焊接段805,弯折段806的另一端连接铜排。并且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同一条铜排的上方;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弯折段806位于第二焊接段805的外侧。
具体地,参照图6至图9所示,第一层铜排601上设置有第一焊接凸起,即第一焊接段705连接于第一层铜排601上,第二层铜排602和第三层铜排603上均设置有第二焊接凸起,弯折段806的自第二层铜排602和第三层铜排603向第一层铜排601延伸,以使得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一层铜排601的上方,进而使得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第一层铜排601的上方,即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接线组件的最内圈的铜排的上方。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装配时,第三连接段403位于第二层铜排602的上方,并与位于第一层铜排601的上方的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进行焊接。挂钩104用于连接电机定子的多个绕组中需要连接在一起的接线端1514,并通过焊接部106实现这些接线端1514与端子101的电性连接,实现汇流功能。多个端子101与多个铜排相连,每个端子101与对应的铜排连接的接线端1514实现电性连接,多个端子101连接电源母端形成电回路,为电机定子的多个绕组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焊接凸起和第二焊接凸起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代替。例如,第二层铜排602上设置有第一焊接凸起,即第一焊接段705连接于第二层铜排602上,第一层铜排601和第三层铜排603上均设置有第二焊接凸起,弯折段806的自第一层铜排601和第三层铜排603向第二层铜排602延伸,以使得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二层铜排602的上方,进而使得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第二层铜排602的上方,即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接线组件的次内圈的铜排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的布置方案之一是,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都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内侧,即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靠近环状支架102的圆心的一侧。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的布置方案之二是,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都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外侧,即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远离环状支架102的圆心的一侧。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的布置方案之三是,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分别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相对的两侧。例如,第一焊接段7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内侧,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外侧,即第一焊接段7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靠近环状支架102的圆心的一侧,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远离环状支架102的圆心的一侧。又如,第一焊接段7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外侧,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内侧,即第一焊接段7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远离环状支架102的圆心的一侧,第二焊接段805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靠近环状支架102的圆心的一侧。
由于第二种布置方案的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都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外侧,即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都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靠近插槽301的一侧,在端子101插接于插槽301时,第三连接段403容易受到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的阻碍,影响正常装配。第一种布置方案相对于第二种布置方案,优势在于,在端子101插接于插槽301时,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都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内侧,即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都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远离插槽301的一侧,从而有利于第三连接段403避开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方便安装。
由于第三种布置方案的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分别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相对的两侧,即一个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靠近插槽301的一侧,另一个位于第三连接段403的远离插槽301的一侧,除了存在第二种布置方案中不方便安装的缺点,还造成焊接方位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焊接设备,增加加工难度和成本。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第一层铜排601的上方,即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接线组件的最内圈的铜排的上方。即采用了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的第一种布置方案。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在端子101插接于插槽301时,方便第三连接段403与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对接。同时,由于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均位于接线组件的最内圈的铜排的上方,即第一连接段401与第三连接段403具有较长的距离,可以保证第二连接段402的长度较长,可以使得第二连接段402与第一定位槽303的配合面足够长,进而提高定位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以保证第三连接段403与第一焊接段705和第二焊接段805的焊接点与第一连接段401之间的距离更长,从而保证焊接设备具有足够的焊接空间,减小焊接时干涉的可能性。
参照图6和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铜排601位于接线组件的最内圈,第一层铜排601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一层铜排601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弧形单元702和第二弧形单元703,第一弧形单元702上连接有两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两个挂钩104分别位于第一弧形单元702的周向的两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一弧形单元702的其中一个端部。更具体地,第一弧形单元702上连接的两个挂钩104均为径向挂钩,第一弧形单元702上连接的焊接部106为第一焊接凸起。其中,两个径向挂钩均通过第一连接条701连接于第一弧形单元702。
另外,第二弧形单元703上连接有两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两个挂钩104分别位于第二弧形单元703的周向的两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二弧形单元703的靠近端部的位置。更具体地,第二弧形单元703连接的两个挂钩104均为径向挂钩,第二弧形单元703上连接的焊接部106为第一焊接凸起。其中,两个径向挂钩均通过第二连接条704连接于第二弧形单元703。
参照图6和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层铜排602位于接线组件的次内圈,第二层铜排602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二层铜排602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三弧形单元802和第四弧形单元803,第三弧形单元802上连接有两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两个挂钩104分别位于第三弧形单元802的周向的两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三弧形单元802的中部。更具体地,第三弧形单元802上连接的两个挂钩104分别为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第三弧形单元802上连接的焊接部106为第二焊接凸起。其中,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均通过第三连接条801连接于第三弧形单元802。
另外,第四弧形单元803上连接有两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两个挂钩104分别位于第四弧形单元803的周向的两端,焊接部106位于第四弧形单元803的中部。更具体地,第四弧形单元803上连接的两个挂钩104分别为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第四弧形单元803上连接的焊接部106为第二焊接凸起。其中,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均通过第四连接条804连接于第四弧形单元803。
参照图6和图9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层铜排603位于接线组件的次外圈,第三层铜排603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三层铜排603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五弧形单元902和第六弧形单元903,第五弧形单元902上连接有两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两个挂钩104分别位于第五弧形单元902的周向的两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五弧形单元902的靠近端部的位置。更具体地,第五弧形单元902连接的两个挂钩104均为周向挂钩,第五弧形单元902上连接的焊接部106为第二焊接凸起。其中,两个周向挂钩均通过第五连接条901连接于第五弧形单元902。
另外,第六弧形单元903上连接有两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两个挂钩104分别位于第六弧形单元903的周向的两端,焊接部106位于第六弧形单元903的靠近端部的位置。更具体地,第六弧形单元903连接的两个挂钩104均为周向挂钩,第六弧形单元903上连接的焊接部106为第二焊接凸起。其中,两个周向挂钩均通过第六连接条904连接于第六弧形单元903。
参照图6和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层铜排604位于接线组件的最外圈,第四层铜排604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四层铜排604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七弧形单元1002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第七弧形单元1002上连接有六个挂钩104,六个挂钩104沿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周向间隔设置于七弧形单元的外周侧,并且,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一端,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另一端。更具体地,六个挂钩104分别为两个径向挂钩和四个周向挂钩,一个径向挂钩设置在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一端,一个周向挂钩设置在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另一端,另外的一个径向挂钩设置在靠近位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端部的周向挂钩的位置,另外的三个周向挂钩间隔设置在两个径向挂钩之间。其中,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均通过第七连接条1001连接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
另外,第八弧形单元1003上连接有六个挂钩104,六个挂钩104沿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外周侧,并且,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一端,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另一端。更具体地,六个挂钩104分别为一个径向挂钩和五个周向挂钩,径向挂钩的一侧设置三个周向挂钩,径向挂钩的另一侧设置两个周向挂钩。其中,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均通过第八连接条1004连接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
参照图6至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形单元702、第三弧形单元802、第五弧形单元902和第七弧形单元1002位于一侧,而第二弧形单元703、第四弧形单元803、第六弧形单元903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位于相对的另一侧。第一弧形单元702、第三弧形单元802和第五弧形单元902沿逆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第二弧形单元703、第四弧形单元803和第六弧形单元903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
第三弧形单元802部分包围第一弧形单元702,第五弧形单元902部分包围第三弧形单元802,第七弧形单元1002包围第一弧形单元702和第三弧形单元802,并部分包围第五弧形单元902;第四弧形单元803部分包围第二弧形单元703,第六弧形单元903部分包围第四弧形单元803,第八弧形单元1003包围第四弧形单元803和第六弧形单元903,并部分包围第二弧形单元703。
即,第一弧形单元702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部分投影在第三弧形单元802上,第一弧形单元702与第三弧形单元802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部分重叠;第三弧形单元802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部分投影在第五弧形单元902上,第三弧形单元802与第五弧形单元902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部分重叠;第一弧形单元702和第三弧形单元802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完全投影在第七弧形单元1002上,第一弧形单元702和第三弧形单元802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重叠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上,而第五弧形单元902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部分投影在第七弧形单元1002上,第五弧形单元902与第七弧形单元1002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部分重叠。
第二弧形单元703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部分投影在第四弧形单元803上,第二弧形单元703与第四弧形单元803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部分重叠;第四弧形单元803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部分投影在第六弧形单元903上,第四弧形单元803与第六弧形单元903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部分重叠;第四弧形单元803和第六弧形单元903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完全投影在第八弧形单元1003,第四弧形单元803和第六弧形单元903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重叠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上,而第二弧形单元703能够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部分投影在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上,第二弧形单元703与第八弧形单元1003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上部分重叠。
通过如此设计,在环状支架102的周向上,接线组件存在有空隙,即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的组合并不是一个密实的环形结构,第一弧形单元702、第二弧形单元703、第三弧形单元802、第四弧形单元803、第五弧形单元902、第六弧形单元903、第七弧形单元1002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都不是完整的半弧形,因而第一弧形单元702和第二弧形单元703的组合不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同理,第三弧形单元802和第四弧形单元803、第五弧形单元902和第六弧形单元903、第七弧形单元1002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组合也不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从而减小铜排在周向所需的材料,节省铜排的材料、降低成本。
参照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在周向上错开设置,并且较长的第四层铜排604位于外侧排布。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层铜排601位于最内圈,因此,为了保证所有的径向挂钩在周向保持平齐,和保证所有的周向挂钩在周向保持平齐,由于第一连接条701和第二连接条704连接最里层的第一弧形单元702和径向挂钩,因此第一连接条701和第二连接条704的长度也是最长的,同理,第三连接条801和第四连接条804的长度排名第二,第五连接条901和第六连接条904的长度排名第三,而第七连接条1001和第八连接条1004的长度最短。因而,第四层铜排604具有的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的总数量最多,但第七连接条1001和第八连接条1004的长度又是最短,如此可以节省材料。即外层的铜排上设置的挂钩104的数量多于内层的铜排上设置的挂钩104的数量,可以减小连接挂钩104所需要的长度,进而可以节省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可以应用于三相电机,此时,挂钩104分为中性挂钩、U相挂钩、V相挂钩和W相挂钩,即接线组件包括多个中性挂钩、多个U相挂钩、多个V相挂钩和多个W相挂钩,多个中性挂钩、多个U相挂钩、多个V相挂钩和多个W相挂钩沿环状支架102的周向排列设置,并且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方向,按照U相挂钩到V相挂钩,再到W相挂钩的顺序不断循环排列设置,而相邻的U相挂钩和V相挂钩之间设置有中性挂钩,相邻的V相挂钩和W相挂钩之间设置有中性挂钩,以及相邻的W相挂钩和U相挂钩之间设置有中性挂钩。
参照图6至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铜排601上设置的挂钩104为W相挂钩,第二层铜排602上设置的挂钩104为V相挂钩,第三层铜排603上设置的挂钩104为U相挂钩,第四层铜排604上设置的挂钩104为中性挂钩。通过如此设计,中性挂钩的数量最多,且中性挂钩位于最外层的第四层铜排604上,可以减少连接中性挂钩所需要的第七连接条1001和第八连接条1004的长度,进而可以节省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案代替,例如,第一层铜排601上设置的挂钩104为U相挂钩,第二层铜排602上设置的挂钩104为V相挂钩,第三层铜排603上设置的挂钩104为W相挂钩,第四层铜排604上设置的挂钩104为中性挂钩。又例如,第一层铜排601上设置的挂钩104中性挂钩,第二层铜排602上设置的挂钩104为V相挂钩,第三层铜排603上设置的挂钩104为U相挂钩,第四层铜排604上设置的挂钩104为W相挂钩。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接线组件包括四层铜排,以及每一层铜排上设置的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的数量,仅仅用于说明其中一种实现接线组件包括多个沿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层叠设置的铜排的实现方式,不应理解为对本方案的具体限定。
图1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排另一种结构,图11示出的汇流排结构与图1示出的汇流排结构区别主要在于,图1示出的汇流排结构为具有24个挂钩104,而图11示出的汇流排结构为具有12个挂钩104。
参照图11和图1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汇流排包括端子101、接线组件和骨架,其中,骨架包括环状支架102和多个条状支架103,多个条状支架103与环状支架102相连,条状支架103上设置有插槽301,插槽301用于容置部分端子101,插槽301设置有避让缺口302,避让缺口302供端子101的一端穿出,并使得端子101的一端凸出于插槽301,端子101的凸出于插槽301的一端与接线组件相连。
参照图11和图1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环状支架102设置有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避让缺口302朝向第一定位槽303设置,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均用于定位端子101,第一定位槽303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定位槽304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相同且不平行,且具有大于°和小于°的夹角,即第一定位槽303和第二定位槽304通过在不同方向对端子101进行定位,使得端子101的位置精度更高,定位效果更好。
第一方向为环状支架102的径向,第二方向为环状支架102的周向,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分别在环状支架102的径向和周向上对端子101进行限位,使得端子101受力更为均匀,不易偏移。
端子101包括第一连接段401、第二连接段402和第三连接段403,其中,第一连接段401容纳于插槽301中,第二连接段402容纳于第一定位槽303中,第三连接段403容纳于第二定位槽304,第二连接段40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401转折连接,第二连接段40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段403转折连接。
参照图13和图1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接线组件包括四层铜排,即接线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并且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相互层叠设置,形成一个环状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铜排601位于接线组件的最内圈,第一层铜排601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一层铜排601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弧形单元702和第二弧形单元703,第一弧形单元702上连接有一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挂钩104位于第一弧形单元702的周向的靠近第二弧形单元703的一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一弧形单元702的周向的另一端。挂钩104通过第一连接条701连接于第一弧形单元702。
另外,第二弧形单元703上连接有一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挂钩104位于第二弧形单元703的周向的靠近第一弧形单元702的一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二弧形单元703的周向的另一端。挂钩104通过第二连接条704连接于第二弧形单元703。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层铜排602位于接线组件的次内圈,第二层铜排602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二层铜排602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三弧形单元802和第四弧形单元803,第三弧形单元802上连接有一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挂钩104位于第三弧形单元802的周向的靠近第一弧形单元702的一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三弧形单元802的中部。挂钩104通过第三连接条801连接于第三弧形单元802。
另外,第四弧形单元803上连接有一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挂钩104位于第四弧形单元803的周向的靠近第二弧形单元703的一端,焊接部106位于第四弧形单元803的周向的另一端。挂钩104通过第四连接条804连接于第四弧形单元803。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层铜排603位于接线组件的次外圈,第三层铜排603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三层铜排603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五弧形单元902和第六弧形单元903,第五弧形单元902上连接有一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挂钩104位于第五弧形单元902的周向的靠近第三弧形单元802的一端,焊接部106位于第五弧形单元902的周向的另一端。其中,挂钩104通过第五连接条901连接于第五弧形单元902。
另外,第六弧形单元903上连接有一个挂钩104及一个焊接部106,挂钩104位于第六弧形单元903的周向的靠近第二弧形单元703的一端,焊接部106位于第六弧形单元903的周向的另一端。其中,挂钩104通过第六连接条904连接于第六弧形单元903。
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层铜排604位于接线组件的最外圈,第四层铜排604由分开的两部分组成。
具体地,第四层铜排604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七弧形单元1002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第七弧形单元1002上连接有三个挂钩104,三个挂钩104沿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周向间隔设置于七弧形单元的外周侧,并且,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一端,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另一端,还有一个挂钩104位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的中部。其中,三个挂钩104均通过第七连接条1001连接于第七弧形单元1002。
另外,第八弧形单元1003上连接有三个挂钩104,三个挂钩104沿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外周侧,并且,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一端,其中的一个挂钩104位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另一端,还有一个挂钩104位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中部。其中,三个挂钩104均通过第八连接条1004连接于第八弧形单元1003。
参照图1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形单元702、第三弧形单元802、第五弧形单元902和第七弧形单元1002位于一侧,而第二弧形单元703、第四弧形单元803、第六弧形单元903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位于相对的另一侧。第一弧形单元702、第三弧形单元802和第五弧形单元902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第二弧形单元703、第四弧形单元803和第六弧形单元903沿逆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形单元702与第三弧形单元802在周向上间隔设置,五弧形单元部分包围第三弧形单元802,第七弧形单元1002部分包围五弧形单元;第二弧形单元703与第四弧形单元803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第六弧形单元903部分包围第四弧形单元803,第八弧形单元1003部分包围第六弧形单元903。
通过如此设计,在环状支架102的周向上,接线组件存在有空隙,即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的组合并不是一个密实的环形结构,第一弧形单元702、第二弧形单元703、第三弧形单元802、第四弧形单元803、第五弧形单元902、第六弧形单元903、第七弧形单元1002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都不是完整的半弧形,因而第一弧形单元702和第二弧形单元703的组合不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同理,第三弧形单元802和第四弧形单元803、第五弧形单元902和第六弧形单元903、第七弧形单元1002和第八弧形单元1003的组合也不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从而减小铜排在周向所需的材料,节省铜排的材料、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铜排601、第二层铜排602、第三层铜排603和第四层铜排604在周向上错开设置,并且较长的第四层铜排604位于外侧排布。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层铜排601位于最内圈,因此,为了保证所有的径向挂钩在周向保持平齐,和保证所有的周向挂钩在周向保持平齐,由于第一连接条701和第二连接条704连接最里层的第一弧形单元702和径向挂钩,因此第一连接条701和第二连接条704的长度也是最长的,同理,第三连接条801和第四连接条804的长度排名第二,第五连接条901和第六连接条904的长度排名第三,而第七连接条1001和第八连接条1004的长度最短。因而,第四层铜排604具有的径向挂钩和周向挂钩的总数量最多,但第七连接条1001和第八连接条1004的长度又是最短,如此可以节省材料。即外层的铜排上设置的挂钩104的数量多于内层的铜排上设置的挂钩104的数量,可以减小连接挂钩104所需要的长度,进而可以节省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定子,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汇流排。因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定子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汇流排,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定子包括铁芯单元、设于铁芯单元上的绝缘框架、绕设于绝缘框架上的线圈绕组1513。
参照图1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定子包括12个铁芯单元,12个铁芯单元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每个铁芯单元的外周均单独缠绕有一组线圈绕组1513,每组线圈绕组1513均设有两个接线端1514,即每组线圈绕组1513均设有进线端和出线端,汇流排包括接线组件,接线组件设置有与接线端1514连接的挂钩104,挂钩104与接线端1514的数量相等。即图15所示的定子采用的是单绕的方案。
更具体地,图16所示的12个铁芯单元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编号为1号铁芯单元1501至12号铁芯单元1512。1号铁芯单元1501的外周单独缠绕有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以此类推。
可以理解的是,铁芯单元的外周缠绕有一组线圈绕组1513指的是,线圈绕组1513绕设于铁芯单元外周的绝缘框架上。
图15所示的定子具有24个接线端1514,而图1中所示的汇流排具有24个挂钩104,即图1中所示的汇流排与图15所示的定子可以配合使用。
参照图1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定子包括12个铁芯单元,12个铁芯单元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每四个连续设置的铁芯单元中,位于两端的两个铁芯单元的外周缠绕有同一组线圈绕组1513,每组线圈绕组1513均设有两个接线端1514,汇流排包括接线组件,接线组件设置有与接线端1514连接的挂钩104,挂钩104与接线端1514的数量相等。即图16所示的定子采用的是连绕的方案。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铁芯单元的外周缠绕有同一组线圈绕组1513指的是,线圈绕组1513绕设于两个铁芯单元外周的绝缘框架上。
更具体地,图16所示的12个铁芯单元沿逆时针方向依次编号为1号铁芯单元1501至12号铁芯单元1512。1号铁芯单元1501和4号铁芯单元1504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两个铁芯单元用同一组线圈绕组1513相连。以此类推,2号铁芯单元1502和11号铁芯单元1511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3号铁芯单元1503和6号铁芯单元1506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5号铁芯单元1505和8号铁芯单元1508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7号铁芯单元1507和10号铁芯单元1510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9号铁芯单元1509和12号铁芯单元1512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
可以理解的是,连绕的方案还可以是,1号铁芯单元1501和4号铁芯单元1504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2号铁芯单元1502和5号铁芯单元1505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3号铁芯单元1503和6号铁芯单元1506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7号铁芯单元1507和10号铁芯单元1510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8号铁芯单元1508和11号铁芯单元1511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9号铁芯单元1509和12号铁芯单元1512共用一根漆包线绕成一组线圈绕组1513。
图16所示的定子具有12个接线端1514,而图11中所示的汇流排具有12个挂钩104,即图11中所示的汇流排与图16所示的定子可以配合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图中未示出),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定子。因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包括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定子,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电机是利用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从而使电动机转动。在定子中,铁芯单元与绝缘框架相配合,在绝缘框架上绕线并将引出线与汇流排连接,汇流排通过汇流排底端的卡钩105卡接固定于绝缘框架的上端的扣合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图中未示出),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因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电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的动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ydraulicPower Steering,缩写HPS)相比,EPS系统具有很多优点,例如降低了燃油消耗、增强了转向跟随性、改善了转向回正特性、提高了操纵稳定性、提供可变的转向助力、系统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和生产线装配性好等等。EPS系统主要由扭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减速机构、电子控制单元和本实施例的电机等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图中未示出),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8)

1.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
骨架,包括环状支架和条状支架,所述条状支架与所述环状支架相连,并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环状支架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一定位槽,所述条状支架设有用于容纳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插槽,所述插槽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槽设置的避让缺口,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段穿设于所述避让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支架还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端子还包括容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槽中的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槽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槽沿第二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沿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厚度方向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厚度;所述插槽沿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设有支撑凸起,所述条状支架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凸起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条状支架的背离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内嵌在所述环状支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并凸出于所述骨架的外侧,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端子下端的径向挂钩,所述径向挂钩的开口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层叠设置的多个汇流条,多个所述汇流条的底部连接有多个挂钩,多个所述挂钩位于所述环状支架的外周侧,多个所述汇流条的上部设有用于与所述端子焊接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焊接凸起和第二焊接凸起,所述第一焊接凸起包括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的第一焊接段,所述第二焊接凸起包括第二焊接段和弯折段,所述第二焊接段沿所述环状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焊接段和所述第二焊接段在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错位设置,所述弯折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焊接段,另一端连接所述汇流条,并且所述第一焊接段和所述第二焊接段均位于同一条所述汇流条的上方;在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上,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第二焊接段的靠近所述条状支架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外层汇流条和内层汇流条,所述外层汇流条和所述内层汇流条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径向层叠设置,所述外层汇流条和所述内层汇流条均设置有多个挂钩,所述外层汇流条上的所述挂钩的数量大于所述内层汇流条上的所述挂钩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三层汇流条和第四层汇流条,所述第一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弧形单元和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三弧形单元和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五弧形单元和第六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七弧形单元和第八弧形单元,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五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七弧形单元位于同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五弧形单元沿逆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三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五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七弧形单元包围所述第一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三弧形单元,并部分包围所述第五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六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八弧形单元位于另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六弧形单元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四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六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八弧形单元包围所述第四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六弧形单元,并部分包围所述第二弧形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层汇流条、第二层汇流条、第三层汇流条和第四层汇流条,所述第一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弧形单元和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三弧形单元和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五弧形单元和第六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层汇流条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七弧形单元和第八弧形单元,所述第一弧形单元、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五弧形单元和所述第七弧形单元位于同一侧,并且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弧形单元与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五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三弧形单元,所述第七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五弧形单元;所述第二弧形单元、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六弧形单元和所述第八弧形单元位于另一侧,并且互相沿逆时针方向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二弧形单元与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沿所述环状支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六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四弧形单元,所述第八弧形单元部分包围所述第六弧形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包括多个中性挂钩、多个U相挂钩、多个V相挂钩和多个W相挂钩,所述U相挂钩、所述V相挂钩和所述W相挂钩沿周向依次循环设置,相邻的所述U相挂钩和所述V相挂钩之间、相邻的所述V相挂钩和所述W相挂钩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W相挂钩和所述U相挂钩之间均设有所述中性挂钩。
13.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多个铁芯单元,多个所述铁芯单元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每个所述铁芯单元的外周均单独缠绕有一组线圈绕组,每组所述线圈绕组均设有两个接线端,所述汇流排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接线端连接的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接线端的数量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多个铁芯单元,多个所述铁芯单元拼接形成环形结构,每四个连续设置的所述铁芯单元中,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铁芯单元的外周缠绕有同一组线圈绕组,每组所述线圈绕组均设有两个接线端,所述汇流排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接线端连接的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接线端的数量相等。
16.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至15任一项所述的定子。
17.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机。
18.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202120252677.XU 2021-01-27 2021-01-27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43147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52677.XU CN214314795U (zh) 2021-01-27 2021-01-27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52677.XU CN214314795U (zh) 2021-01-27 2021-01-27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14795U true CN214314795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31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52677.XU Active CN214314795U (zh) 2021-01-27 2021-01-27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147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3188B1 (en) Stator with insulating bobbin in a brushless motor
CN107534357B (zh) 端子组件及包含该端子组件的电机
CN107112846B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的连接板和用于制造这样的连接板的方法
US10536046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 having bus bars with recesses and bus bar holder with protrusions engaged with the recesses
US6924570B2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JP4654103B2 (ja) 配電部材
US20180034339A1 (en) Stator
US20140091655A1 (en) Bus Bar for Use in Electric Motor
EP1341289B1 (en) A radial gap type electric rotary machine with overmould stator
US20160301272A1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4493652B2 (ja) 電動機固定子
CN214314795U (zh)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JP2007174826A (ja)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CN114825729A (zh) 汇流排、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CN213661299U (zh) 定子组件和电机
CN115694031A (zh) 旋转电机用的汇流条模块
CN109639008B (zh)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的环形接线结构
CN112688477A (zh) 定子组件及使用该定子组件的电机
WO2022236997A1 (zh) 汇流组件、汇流排、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车辆
CN113615052A (zh) 马达
JP2006280157A (ja) 相間絶縁体および相間絶縁方法
CN218276247U (zh) 一种电机马达连接器一体结构
CN114337041B (zh) 定子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机
CN214479930U (zh) 定子、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车辆
CN111756127B (zh) 定子组件、电机和洗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