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09937U -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 Google Patents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09937U
CN214309937U CN202120110532.6U CN202120110532U CN214309937U CN 214309937 U CN214309937 U CN 214309937U CN 202120110532 U CN202120110532 U CN 202120110532U CN 214309937 U CN214309937 U CN 214309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chor ear
hoop
bearing capacity
hydraulic jack
pier st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1053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鹏
梅晓丽
程杭
杨柳
祁明军
张海波
许�鹏
李广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Third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Third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Third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105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09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09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09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包括墩柱、上抱箍、下抱箍、橡胶垫层、液压千斤顶,所述下抱箍设置在墩柱的施工计算标高位置,上抱箍设置在下抱箍的正上方;所述液压千斤顶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墩柱两侧、上抱箍与下抱箍之间,液压千斤顶底部设置在下抱箍拼装耳上端面;上抱箍与下抱箍之间的距离小于液压千斤顶的有效行程;上抱箍上方的墩柱设置有上划线,下抱箍下方的墩柱上设置有下划线;墩柱与上抱箍之间、墩柱与下抱箍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层。工艺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便宜、可提高施工效率。检测所得出的结果均为实际工况下的结果,结果快捷、方便。

Description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抱箍法施工是在墩柱上安装抱箍,利用抱箍与立柱之间的摩擦力,承受盖梁施工全部荷载。抱箍法施工能节省支架,操作简单,需要劳动力少,相对满堂支架法具有明显优势。但要求抱箍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而不变形、不滑落。
为了保证盖梁施工安全,在实际施工前每榀盖梁均需进行抱箍承载力验证,现有抱箍承载力检测方法用砝码堆载法。该方法采用吊车吊运与施工荷载大小相等的砝码,检测抱箍承载力是否符合要求,为高空作业。该检测方法从加载开始到检验合格,最后卸掉荷载砝码,一般需要3-7天时间,检测周期长,成本相对较高,且因距离地面较高,实物荷载大,若抱箍承载力不足,会发生底模坍塌及造成人员伤害的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要解决现阶段的常规堆载预压耗费时间长,施工成本高,危险性较大、施工安全隐患大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包括墩柱1、上抱箍2、下抱箍4、橡胶垫层、液压千斤顶3,所述下抱箍4设置在墩柱1的施工计算标高位置,上抱箍2设置在下抱箍4的正上方;
所述液压千斤顶3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墩柱1两侧、上抱箍2与下抱箍4之间,液压千斤顶3底部设置在下抱箍4拼装耳上端面;
上抱箍2与下抱箍4之间的距离小于液压千斤顶3的有效行程;
上抱箍2上方的墩柱1设置有上划线5,下抱箍4下方的墩柱1上设置有下划线6;
墩柱1与上抱箍2之间、墩柱1与下抱箍4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层。
进一步,上抱箍2和下抱箍4的型号相同。
进一步,上抱箍2上方距上划线5的距离为:500mm,下抱箍4下方距下划线6的距离为:500mm。
进一步,上抱箍2与下抱箍4均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进一步,高强螺栓的型号为M27。
进一步,上抱箍2和下抱箍4均采用钢板材质;钢板厚度至少为12mm。
进一步,橡胶垫层的厚度至少为10mm。
进一步,液压千斤顶3为带表可读液压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工艺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便宜、可提高施工效率。检测所得出的结果均为实际工况下的结果,结果快捷、方便。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检验方法省去了运输和吊运砝码,不需要大型机械,不受工作面限制,操作安全可靠、无安全隐患;因墩柱上仅有抱箍和液压千斤顶,即使抱箍不满足承荷要求也不会造成人员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流程图。
附图标记:1-墩柱;2-上抱箍;3-液压千斤顶;4-下抱箍;5-上划线;6-下划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包括墩柱1、上抱箍2、下抱箍4、橡胶垫层、带表可读液压千斤顶3,所述下抱箍4设置在墩柱1的施工计算标高位置,上抱箍2设置在下抱箍4的正上方;所述液压千斤顶3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墩柱1两侧、上抱箍2与下抱箍4之间,液压千斤顶3底部设置在下抱箍4拼装耳上端面;上抱箍2与下抱箍4之间的距离小于液压千斤顶3的有效行程;上抱箍2上方的墩柱1设置有上划线5,下抱箍4下方的墩柱1上设置有下划线6;墩柱1与上抱箍2之间、墩柱1与下抱箍4之间均设置有至少10mm的橡胶垫层。
其中,上抱箍2和下抱箍4的型号相同。上抱箍2上方距上划线5的距离为:500mm,下抱箍4下方距下划线6的距离为:500mm。上抱箍2与下抱箍4均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参见图2所示,利用上述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进行检测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施工准备,施工前熟悉相关图纸及施工规范,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步骤二,墩柱1顶凿毛:待墩柱1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墩柱1顶进行凿毛处理,凿除顶部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凿毛至新鲜混凝土,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以便于安装盖梁底模;
步骤三,测量放线:测量人员将盖梁轴线、标高放出后,施工人员按盖梁标高计算并标记出抱箍安装高度;
步骤四,安装抱箍:在同一墩柱1上安装上抱箍2和下抱箍4,下抱箍4安装在抱箍法盖梁施工计算标高位置,上抱箍2安装在下抱箍4正上方、并在液压千斤顶3有效行程内;
具体包括:
安装下抱箍4,利用抱箍握紧墩柱1产生的摩擦力来承担盖梁自身重量和施工荷载;s1,为了提高墩柱1与抱箍间的摩擦力,同时对墩柱1混凝土面进行保护,在墩柱1与抱箍之间设一层10mm厚的橡胶垫;
s2,抱箍采用12mm钢板,连接钢板采用20mm钢板,加强筋采用12mm钢板加工制作。
制作要求:主板与连接板/加强筋连接处均须两面满焊,连接螺栓采用M27高强螺栓(10.9级);每个连接处设连接螺栓5排,每排2个,两边对称布置,每个抱箍共5*2*2=20个高强螺栓。上抱箍2安装同承重抱箍安装。
步骤五,划标记线:分别在圆形墩柱1上抱箍2上方、下抱箍4下方划出标线,量测上方标线距上抱箍2顶缘距离、下方标线距下抱箍4底缘距离;
步骤六,液压千斤顶3安装、加压:
s1,将2台液压千斤顶3分别设置在下抱箍4两侧拼装耳上端,同时启动2台液压千斤顶3,使液压千斤顶3活塞顶面与上抱箍2紧密接触在一起;
s2,开始进行初始应力施加,使得压力表表盘压力值为理论值的60%时,待荷载稳定
1-2min后,如果抱箍未发生变化,再开始均匀缓慢施加荷载,待压力表表盘压力达到理论值的80%时,荷载稳定1-2min后,抱箍仍未发生变化,再开始均匀缓慢施加荷载,待压力表表盘压力达到理论值100%时,荷载稳定24h后,抱箍滑移量小于1mm或仍未发生变化,则证明抱箍承载力满足上部全部施工荷载要求;反之则证明抱箍承载力检测不合格,不能满足上部全部施工荷载要求;
如若抱箍承载力检测不合格,则重新安装抱箍及检查抱箍高强螺栓扭矩力;
步骤七,拆除液压千斤顶3及上抱箍2:
s1,液压千斤顶3的行程回缩到位;
s2,拆除液压千斤顶3、上抱箍2,进入盖梁底模施工;
其目的为实验时作为观察抱箍是否发生滑动的参考依据。
所述理论值是按照实际静荷载加上施工荷载,再考虑1.5的安全系数来确定的。
经过实验抱箍承载力满足施工盖梁要求,仅拆除上抱箍2,下抱箍4留作盖梁施工使用。
为了保证盖梁施工安全,检验抱箍的承载力能否满足盖梁施工荷载要求。将两个抱箍安装在同一个墩柱1上,两抱箍之间用两个液压千斤顶3对顶,缓慢加压到上部荷载的压力,通过压力表确定施加压力的大小,当达到目标荷载时,如果抱箍没有变形且抱箍与墩柱1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则说明抱箍承载力能满足施工要求;反之,如果以上两种现象出现其中一种,则抱箍不能满足盖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要求。
实施例
以某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七标段2#桥盖梁施工为例:盖梁尺寸为14.2m*1.6m*2m,即盖梁钢筋混凝土量为42m³。
s1,荷载计算:已知盖梁自重42m³*2.6T/m³=109.2T,钢模板自重15T、施工荷载2KN;即Q=(109.2+15)*9.8+2=1225KN
每榀盖梁共2个墩柱1,按每个墩柱1设2个抱箍,共4个抱箍支撑上部荷载,单个抱箍体承受的竖向压力Q/4=306.25KN;即每个抱箍承受竖向压力N=306.25KN。
s2,螺栓数目验算:抱箍承受竖向压力N=306.25KN,抱箍所受的竖向压力由M27、10.9级高强螺栓的抗剪力产生。抱箍单个抗剪连接允许荷载[NL]=Pµn/K
式中:P---高强螺栓的预拉力,取290KN;
µ---摩擦系数,取0.3;
n---传力摩擦面数目;
K---安全系数,采用1.7;
则:[NL]=Pµn/K=290*0.3*1/1.7=51.176KN
s3,螺栓数目m计算:
m=N/[NL]=306.25/51.176=5.9≈6个,每个抱箍截面上的螺栓数目m=24个,则每条高强螺栓提供的抗剪力:P=N/24=305.8/24=12.74KN<[NL]=51.176KN,故能承担所要求的荷载。
s4,抱箍受力计算:
按施工时单个抱箍体承受306.25KN的荷载,抱箍试验按1.1倍荷载考虑,则单个液压千斤顶3施加的压力为336.875KN。
计算:已知液压千斤顶3的油缸直径0.2m,即半径为0.1m;液压千斤顶3压力表的压力值=336.875KN/0.12*π/1000=10.7MPa。
s5,判定合格标准:试验过程中2台QYL50液压千斤顶3同步慢慢加压,同时专人负责观察抱箍是否有滑动和变形及液压千斤顶3压力表的压力值变化情况直到加压到10.7Mpa,抱箍与墩柱1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抱箍也没有出现变形现象,抱箍承载力满足盖梁施工要求。
s6,拆除上抱箍2:液压千斤顶3的行程回缩到位。拆除上抱箍2,进入盖梁底模施工。
s7,安装承重横纵梁:抱箍承载力检验合格后,安装横梁。承重横梁采用I45b#工字钢,安装在液压千斤顶3上,并在两根工字钢之间装上横向拉结杆件,防止吊装及定位过程中发生横向失稳引发意外。共设四根拉杆,每根柱子前后侧各设一根。对拉杆直径20mm。
纵梁为I14#工字钢,间距40cm,工字钢长应考虑两侧作业平台,并与承重横梁工字钢固定。
s8,底模安装
s9,钢筋安装
后续进行常规的侧模及端模安装以及混凝土浇筑,最后拆除模板,养护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法,所需设备及施工流程少,工艺简单、使用方便,较常规荷载预压的形式进行校验,可加快盖梁的施工进度,进而提高支撑体系周转利用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本工法较传统工艺无需安装盖梁底模系统,从而减少盖梁底模系统的占用时间,提高底模系统周转率。非常适用于桥梁工程抱箍法盖梁(系梁)施工抱箍承载力的检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施工步骤,其中,步骤五,划标记线:也可以分别在圆形墩柱1上抱箍2下方、下抱箍4上方划出标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结构包括墩柱(1)、上抱箍(2)、下抱箍(4)、橡胶垫层、液压千斤顶(3),所述下抱箍(4)设置在墩柱(1)的施工计算标高位置,上抱箍(2)设置在下抱箍(4)的正上方;
所述液压千斤顶(3)有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墩柱(1)两侧、上抱箍(2)与下抱箍(4)之间,液压千斤顶(3)底部设置在下抱箍(4)拼装耳上端面;
上抱箍(2)与下抱箍(4)之间的距离小于液压千斤顶(3)的有效行程;
上抱箍(2)上方的墩柱(1)设置有上划线(5),下抱箍(4)下方的墩柱(1)上设置有下划线(6);
墩柱(1)与上抱箍(2)之间、墩柱(1)与下抱箍(4)之间均设置有橡胶垫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抱箍(2)和下抱箍(4)的型号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抱箍(2)上方距上划线(5)的距离为:500mm,下抱箍(4)下方距下划线(6)的距离为:5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抱箍(2)与下抱箍(4)均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高强螺栓的型号为M2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抱箍(2)和下抱箍(4)均采用钢板材质;钢板厚度至少为12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橡胶垫层的厚度至少为10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液压千斤顶(3)为带表可读液压千斤顶。
CN202120110532.6U 2021-01-15 2021-01-15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Active CN214309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0532.6U CN214309937U (zh) 2021-01-15 2021-01-15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0532.6U CN214309937U (zh) 2021-01-15 2021-01-15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09937U true CN214309937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25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10532.6U Active CN214309937U (zh) 2021-01-15 2021-01-15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099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1186A (zh) * 2021-01-15 2021-06-01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及用该结构进行承载力检测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1186A (zh) * 2021-01-15 2021-06-01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及用该结构进行承载力检测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41383B (zh) 一种贝雷梁悬吊模板支撑体系及其施工工法
CN103291076B (zh) 弧形框架内多层次钢桁架分片逆向吊装施工方法
CN203947771U (zh) 一种贝雷梁悬吊模板支撑体系
CN102168405B (zh) 矮塔斜拉桥钢混混合y形塔施工工法
CN107060070A (zh) 荷载转移装置及用该装置吊装钢连廊的施工方法
CN201574359U (zh) 高墩大跨桥施工中挂篮等效预压装置
CN204849607U (zh) 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连续梁挂篮预压装置
CN214309937U (zh)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
CN112881186A (zh) 盖梁承载力检测结构及用该结构进行承载力检测的方法
CN205676784U (zh) 托架反拉加载预压装置
CN206143824U (zh) 一种桩基静载试验加载系统
CN111608215A (zh) 一种建筑物纠偏异步顶升方法
CN103754791A (zh) 利用预应力钢绞线提升水塔1000m3水箱的方法
CN111620223B (zh) 一种支座二次受力转换提升网架施工方法
CN213114737U (zh) 一种用于单桩竖向抗拔试验的装置
CN112195783A (zh) 一种用于索塔横梁施工的装配式牛腿安装结构及预压方法
CN206844680U (zh) 钢连廊地面拼装荷载转移装置
CN218562105U (zh) 一种用于桥梁盖梁施工的大直径抱箍支撑体系
CN212358039U (zh) 一种超高悬浇梁0#块支架的反力预压系统
CN217923769U (zh) 一种大吨位基桩承载力两锚一压联测平台
CN216892552U (zh) 一种建筑工程基桩检测装置
CN218621839U (zh) 一种混合梁斜拉桥钢-砼结合段施工支撑系统
CN214831861U (zh) 一种地震损伤桥墩快速加固结构
CN217500304U (zh) 移动式塔吊起重机基础
CN103048198A (zh) 一种菱形挂篮的荷载试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