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96281U - 一种两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轮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96281U
CN214296281U CN202120146261.XU CN202120146261U CN214296281U CN 214296281 U CN214296281 U CN 214296281U CN 202120146261 U CN202120146261 U CN 202120146261U CN 214296281 U CN214296281 U CN 214296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otorcycle
rear wheel
air spr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462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Yuanka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Yuanka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Yuanka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Yuanka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462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96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96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96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包括车架、前叉、后平叉,设置有悬架控制器、前轮加速传感器、前轮磁流变阻尼器,还设置有用于调节车架与后平叉之间位置变化的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轮加速传感器、后轮加速传感器、前轮磁流变阻尼器、空气弹簧和后轮磁流变阻尼器/空气弹簧减振器,使得车身前后部均可以根据不同的路面状况和行驶速度调整磁流变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且使两轮摩托车后部车身可以始终提升至设定水平高度的控制目标,克服了原专利申请技术方案的车身前后部不能全面的根据不同的路面状况和行驶速度调整磁流变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两轮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
背景技术
在2020年4月6日,申请人长沙远康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件申请号为202020485135.2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该专利申请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为:″一种两轮摩托车,包括:悬架控制器、角度传感器、空气弹簧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所述悬架控制器与所述角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悬架控制器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电连接,所述悬架控制器、气泵、电磁气阀固定在车架上;所述角度传感器的一端安装在车架上,另一端与后平叉固定连接;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后平叉固定连接;空气弹簧减振器与气泵、电磁气阀通过气管连接,悬架控制器与所述两轮摩托车的电池电连接。″,使用该技术方案的两轮摩托车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搭载重量对摩托车后部车身的影响,使后部车身维持在设定的水平高度附近,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路面状况和行驶速度调整磁流变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实现良好的减振避振效果。
但是,该专利申请保护的技术方案保护范围不够全面、技术方案不够完备,仍然需要进行完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上述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变形和改进,以使得保护范围能够更加全面和完备,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两轮摩托车,包括车架、前叉、后平叉,设置有悬架控制器、前轮加速传感器、前轮磁流变阻尼器,悬架控制器与前轮加速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悬架控制器与前轮磁流变阻尼器进行电连接,悬架控制器固定在车架或前叉上,前轮加速传感器设置在摩托车前轮的上方,前轮磁流变阻尼器固定安装在摩托车的前轮车轴和前叉之间,悬架控制器与两轮摩托车的电池电连接,还设置有用于调节车架与后平叉之间位置变化的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用于调节车架与后平叉之间位置变化的装置为包括角度传感器、后轮加速传感器、空气弹簧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在内的装置组合,悬架控制器与后轮加速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后轮加速传感器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上方车架上,所述角度传感器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车架上,另一端与所述后平叉固定连接;所述悬架控制器与所述角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悬架控制器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进行电连接,所述气泵、电磁气阀固定在车架上,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后平叉固定连接,空气弹簧减振器与气泵、电磁气阀通过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用于调节车架与后平叉之间位置变化的装置为包括角度传感器、后轮加速传感器、空气弹簧、后轮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在内的装置组合,悬架控制器与后轮加速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后轮加速传感器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上方车架上,所述悬架控制器与所述角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悬架控制器与所述气泵、电磁气阀进行电连接,气泵、电磁气阀固定在车架上,角度传感器的一端安装在车架上,另一端与后平叉固定连接;空气弹簧、后轮减振器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后平叉固定连接;空气弹簧与气泵、电磁气阀通过气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叉包括下联板、上联板,所述前轮加速传感器安装在摩托车前叉的下联板或上联板处。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磁流变阻尼器为2个,分布在两轮摩托车前轮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为2个,分布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为1个,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正前方,且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后平叉的前段中部,另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气泵的进气口之前设置空气干燥器,所述空气干燥器能够对进入气泵的空气进行干燥。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减振器为后轮磁流变阻尼器,后轮磁流变阻尼器与所述悬架控制器进行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加速传感器集成在所述悬架控制器内部,悬架控制器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上方的车架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轮加速传感器、后轮加速传感器、前轮磁流变阻尼器、空气弹簧和后轮磁流变阻尼器/空气弹簧减振器,使得车身前后部均可以根据不同的路面状况和行驶速度调整磁流变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且使两轮摩托车后部车身可以始终提升至设定水平高度的控制目标,克服了原专利申请技术方案的车身前后部不能全面的根据不同的路面状况和行驶速度调整磁流变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局部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局部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空气弹簧减振器与后平叉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局部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局部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后平叉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两个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8所示,一种两轮摩托车1,包括车架7、前叉9、后平叉8,设置有悬架控制器2、前轮加速传感器13、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悬架控制器2与前轮加速传感器13通过数据线(图中未标示)进行通信连接,悬架控制器2与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进行电连接,所述前叉9包括下联板(图中未标示)、上联板(图中未标示),悬架控制器2固定在车架7上,悬架控制器2与两轮摩托车1的电池电连接,前轮加速传感器13设置在摩托车前轮的上方,即所述前轮加速传感器13安装在摩托车前叉9的下联板(图中未标示)或上联板(图中未标示)处;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为2个,对称分布在两轮摩托车1前轮的两侧,并固定安装在摩托车的前轮车轴15和前叉9之间。
还设置有包括角度传感器3、后轮加速传感器14、空气弹簧减振器4、气泵5、电磁气阀6在内的装置组合,用于调节车架7与后平叉8之间的位置变化;悬架控制器2与后轮加速传感器14通过数据线(图中未标示)进行通信连接,后轮加速传感器14设置在两轮摩托车1后轮的上方车架7上;所述角度传感器3的一端安装在车架7上,另一端与后平叉8固定连接;所述悬架控制器2与所述角度传感器3通过数据线(图中未标示)进行通信连接,所述悬架控制器2还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4、气泵5、电磁气阀6进行电连接;所述气泵5、电磁气阀6固定在车架7上,在所述气泵5的进气口之前设置空气干燥器(图中未标示),空气干燥器(图中未标示)能够对进入气泵5的空气进行干燥;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4为2个,对称分布在两轮摩托车1后轮的两侧,且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两端分别与车架7、后平叉8固定连接;空气弹簧减振器4与气泵5、电磁气阀6通过气管(图中未标示)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空气弹簧减振器4由空气弹簧10和磁流变阻尼器(包括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后轮磁流变阻尼器12)组合形成,空气弹簧10包括气囊、上端固定盖、下端活塞套、通气孔,磁流变阻尼器包括阻尼筒、磁流变液、阻尼杆、活塞,阻尼筒内装有磁流变液(磁流变液是由微米尺寸的磁极化颗粒分散于非磁极性液体中形成的悬浮液,非磁极性液体由棉油和桐油按3比1的比例混合而成);气囊的上端与上端固定盖密封连接,气囊的下端与下端活塞套密封连接,下端活塞套固定套设于阻尼筒上端,通气孔设置于上端固定盖上,通气孔与气泵5、电磁气阀6通过气管(图中未标示)连接;阻尼杆穿过气囊和上端固定盖,并与上端固定盖密封固定连接,阻尼杆为内部设有导线的中空杆且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导线与悬架控制器2连接,导线与活塞内的线圈(图中未标示)连接,活塞上设置有可供磁流变液流过的通孔,活塞嵌套在阻尼筒内且可沿阻尼筒上下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悬架控制器2包括电源电路、信号调理电路、主控电路、功率驱动电路、接插件、控制器壳体、线束,主控电路通过线束(数据线(图中未标示))分别与信号调理电路、功率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电源电路分别与信号调理电路、主控电路、功率驱动电路电连接。电源电路中设有电压转换器,所述电压转换器能够将摩托车的蓄电池输出的60v直流电转换为高质量稳定的12v直流电为悬架控制器2的各个电路供电,信号调理电路采集角度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等信号进行调理并传输给主控电路,主控电路处理所述信号后向功率驱动电路发送指令,功率驱动电路对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空气弹簧减振器4、气泵5和电磁气阀6进行驱动。
本实施例中,当两轮摩托车1行驶时,前轮加速传感器13和后轮加速传感器14分别实时检测着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上端的振动加速度(需要说明的是,前轮加速传感器13和后轮加速传感器14并非检测两轮摩托车1行驶方向的速度,现有摩托车均安装有速度表,摩托车行驶方向的速度信息可由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控制器采集和提供),并将该振动加速度信号传递给悬架控制器2,悬架控制器2根据获得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分别对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实施实时调整,主要为:当两轮摩托车1行驶的路况较差,颠簸较大时,前轮加速传感器13和后轮加速传感器14分别实时检测到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上端的振动加速度较大,此时悬架控制器2采集到该信息,悬架控制器2中的功率驱动电路就减小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中的活塞中的电流,电流减小使活塞对磁流变液中的磁性微粒的吸附力减弱,使得活塞中的通孔被磁性微粒堵塞程度减小,从而使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系数降低,使两轮摩托车1前后部车身变得柔软舒适;当两轮摩托车1行驶的路况较好,颠簸不大时,前轮加速传感器13和后轮加速传感器14分别实时检测到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上端的振动加速度较小,此时悬架控制器2主要依据摩托车行驶方向的速度信息分别对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实施实时调整。
悬架控制器2依据摩托车行驶方向的速度信息分别对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实施实时调整的大致关系如下:当两轮摩托车1低速行驶时(车速不超过35km/h时),悬架控制器2中的功率驱动电路就分别减小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中的活塞中的电流,电流减小使活塞对磁流变液中的磁性微粒的吸附力减弱,使得活塞中的通孔被磁性微粒堵塞程度减小,从而使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系数降低(具体为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力值不高于50N),使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处于比较软的状态;当两轮摩托车1行驶较快时(车速超过35km/h时),悬架控制器2中的功率驱动电路就分别增大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中的活塞中的电流,电流增大使活塞对磁流变液中的磁性微粒的吸附力增强,使得活塞中的通孔被磁性微粒堵塞程度加重,从而使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系数增大(具体为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力值不低于100N)使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处于比较硬的状态。
当然,悬架控制器2在实际工作时,会结合两轮摩托车1的速度情况及路况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决定是否对前轮磁流变阻尼器11和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阻尼系数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的说明仅是为了便于理解而进行的简单阐述。
本实施例中,角度传感器3的作用主要是将两轮摩托车1后部车身的位置变化转化为角度传感器3的角度信号,实现对后部车身位置的实时测量;当两轮摩托车1后部负载增大时,两轮摩托车1的后部车身显著下沉,并导致车架7与后平叉8之间的距离减小,角度传感器3将检测到位置变化并将该位置变化信息传递至悬架控制器2,此时悬架控制器2给气泵5发送信号进行打气,以使空气弹簧减振器4中的气囊伸长,最终实现使两轮摩托车1后部车身提升至设定水平高度的控制目标;当两轮摩托车1后部负载减小时,两轮摩托车1的后部车身显著抬升,并导致车架7与后平叉8之间的距离增大,角度传感器3将检测到位置变化并将该位置变化信息传递至悬架控制器2,此时悬架控制器2给电磁气阀6发送信号进行排气,电磁气阀6排出多余的高压空气,以使空气弹簧减振器4中的气囊缩短,并使摩托车后部车身的高度始终维持在设定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电磁气阀6的作用主要是把气囊中的高压空气释放到大气中去,以降低两轮摩托车1后部车身的高度;作为本实施例的适当变形,通过适当改变,电磁气阀6也可同时具备控制高压空气输入到气囊中的功能。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作用之一为使两轮摩托车1后部平衡和承载重量。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中也可采购市场上的零部件设备,如角度传感器3可选购霍尔式传感器,此时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成本较低。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空气干燥器(图中未标示)也可设置在所述气泵5的出气口与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通气孔之间。
为了便于实际安装和使用,所述悬架控制器2、气泵5、电磁气阀6、前轮加速传感器13、后轮加速传感器14可直接固定在车架7或前叉9上,也可通过其他连接构件间接地固定在车架7或前叉9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4为1个,设置在两轮摩托车1后轮的正前方,且空气弹簧减振器4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后平叉8的前段中部,另一端与车架7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悬架控制器2固定在前叉9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空气弹簧10和后轮磁流变阻尼器12替代空气弹簧减振器4,后轮磁流变阻尼器12与悬架控制器2进行电连接,空气弹簧10和后轮磁流变阻尼器12的两端分别与车架7和后平叉8固定连接,空气弹簧10与气泵5、电磁气阀6通过气管(图中未标示)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轮加速传感器14集成在悬架控制器2内部,悬架控制器2设置在两轮摩托车1后轮上方的车架7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悬架控制器2固定在前叉9上。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当两轮摩托车1使用空气弹簧10和后轮磁流变阻尼器12时,结构更简单、维修更换更方便。

Claims (10)

1.一种两轮摩托车,包括车架、前叉、后平叉,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悬架控制器、前轮加速传感器、前轮磁流变阻尼器,悬架控制器与前轮加速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悬架控制器与前轮磁流变阻尼器进行电连接,悬架控制器固定在车架或前叉上,前轮加速传感器设置在摩托车前轮的上方,前轮磁流变阻尼器固定安装在摩托车的前轮车轴和前叉之间,悬架控制器与两轮摩托车的电池电连接,还设置有用于调节车架与后平叉之间位置变化的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调节车架与后平叉之间位置变化的装置为包括角度传感器、后轮加速传感器、空气弹簧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在内的装置组合,悬架控制器与后轮加速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后轮加速传感器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上方车架上,所述角度传感器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车架上,另一端与所述后平叉固定连接;所述悬架控制器与所述角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悬架控制器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进行电连接,所述气泵、电磁气阀固定在车架上,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后平叉固定连接,空气弹簧减振器与气泵、电磁气阀通过气管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调节车架与后平叉之间位置变化的装置为包括角度传感器、后轮加速传感器、空气弹簧、后轮减振器、气泵、电磁气阀在内的装置组合,悬架控制器与后轮加速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后轮加速传感器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上方车架上,所述悬架控制器与所述角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进行通信连接,悬架控制器与所述气泵、电磁气阀进行电连接,气泵、电磁气阀固定在车架上,角度传感器的一端安装在车架上,另一端与后平叉固定连接;空气弹簧、后轮减振器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后平叉固定连接;空气弹簧与气泵、电磁气阀通过气管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包括下联板、上联板,所述前轮加速传感器安装在摩托车前叉的下联板或上联板处。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磁流变阻尼器为2个,分布在两轮摩托车前轮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为2个,分布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减振器为1个,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的正前方,且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后平叉的前段中部,另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泵的进气口之前设置空气干燥器,所述空气干燥器能够对进入气泵的空气进行干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减振器为后轮磁流变阻尼器,后轮磁流变阻尼器与所述悬架控制器进行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加速传感器集成在所述悬架控制器内部,悬架控制器设置在两轮摩托车后轮上方的车架上。
CN202120146261.XU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两轮摩托车 Active CN214296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46261.XU CN214296281U (zh)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两轮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46261.XU CN214296281U (zh)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两轮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96281U true CN214296281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28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46261.XU Active CN214296281U (zh) 2021-01-19 2021-01-19 一种两轮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96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01198A (zh) 液压式车辆主动悬架系统
CN104773045A (zh) 组合弹簧补偿悬挂装置
CN109733152B (zh) 一种可断开式汽车半主动横向稳定杆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645475B (zh) 货车钢板弹簧悬架变刚度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3449878U (zh) 用于四轮车辆的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系统
CN103434364A (zh) 用于四轮车辆的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系统
CN214296283U (zh) 一种两轮摩托车
CN201042978Y (zh) 驾驶室空气弹簧减振悬置装置
CN214296281U (zh) 一种两轮摩托车
CN202156256U (zh) 用于汽车底盘的缓冲装置
CN213007619U (zh) 一种多轮全地形机器人底盘
CN109094319A (zh) 一种全自动平衡式非独立悬架车桥总成
CN214296282U (zh) 一种两轮摩托车
CN102358131A (zh) 一种用于拖拉机的半主动悬架
CN212556648U (zh) 一种两轮摩托车
CN101975241A (zh) 一种磁流变液压橡胶弹簧
CN204674327U (zh) 组合弹簧补偿悬挂装置
CN203623318U (zh) 一种气压悬架装置
CN212555725U (zh) 一种集成变刚度气动阻尼半挂车空气悬架
CN201836286U (zh) 一种磁流变液压橡胶弹簧
CN201747843U (zh) 阻尼可调减振器
CN201516795U (zh) 空气悬挂装置
CN207173217U (zh) 一种用于底盘减振的三质量悬架系统
CN201395025Y (zh) 组合式空气悬挂
CN216382351U (zh) 一种自动调节的减震器及汽车支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