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84509U -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84509U
CN214284509U CN202023126462.8U CN202023126462U CN214284509U CN 214284509 U CN214284509 U CN 214284509U CN 202023126462 U CN202023126462 U CN 202023126462U CN 214284509 U CN214284509 U CN 2142845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valve
bottle body
valve cover
bo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264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婷婷
龙沐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oyo Tektronix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oyo Tektronix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oyo Tektronix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oyo Tektronix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264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845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845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845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液体容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该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包括:瓶身、瓶盖、阀盖组件、气腔和止逆突刺组件;瓶盖设置在瓶身顶部;瓶盖上设有置于瓶身内,并容纳气腔的腔体;气腔内装有压缩气体,并且气腔的出气端朝向瓶身内部;阀盖组件置于腔体顶部,并与腔体连接;止逆突刺组件设置在远离阀盖组件的腔体一端,并且阀盖组件与腔体锁紧固定时,止逆突刺组件刺破出气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在咖啡类饮料中加入氮气类的高压气体,通过融合效果使得饮料中产生非常细腻的泡沫,让饮料入口时的口感更好;满足不同饮料,不同用户对压力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液体容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具体的说是能够提升引用茶饮口感的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盛装茶饮的容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大多仅能够保温,无法提升饮用的口感。
茶饮在引入是如果想提升其口感所需要的加压设备较为复杂,不具有便携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该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能够解决现有的茶饮容器提升口感的加压设备结构较为复杂,不具有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包括:瓶身、瓶盖、阀盖组件、气腔和止逆突刺组件;瓶盖,所述瓶盖设置在瓶身顶部;所述瓶盖上设有置于瓶身内,并容纳气腔的腔体;气腔,所述气腔内装有压缩气体,并且气腔的出气端朝向瓶身内部;阀盖组件,置于所述腔体顶部,并与腔体连接;止逆突刺组件,设置在远离所述阀盖组件的所述腔体一端,并且阀盖组件与腔体锁紧固定时,所述止逆突刺组件刺破所述出气端。
其中,所述瓶身靠近瓶盖的一端侧面分别设有泄压阀和饮水组件;所述泄压阀和饮水组件分别与瓶身内部连通。
其中,所述饮水组件包括:吸管和饮水阀;所述吸管的一端置于瓶身内,另一端与饮水阀连通;所述饮水阀与瓶身连接,并且饮水阀的开关及饮水口置于瓶身外。
其中,所述瓶身的壁为双层结构,双层壁之间的内部真空。
其中,所述泄压阀为自动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上设有手动拉环;所述手动拉环与泄压阀远离所述瓶身的一端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瓶盖的外部设有防滑套,内部设有竖向设置的腔体;所述腔体的顶部内壁与阀盖组件螺接,底部与止逆突刺组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气腔内装有提升饮料口感和/或增加饮料泡沫的压缩气体。
其中,所述阀盖组件包括阀盖和磁块;所述阀盖内部设有所述磁块;磁块磁吸气腔;所述阀盖的底部外壁与所述腔体的顶部内壁螺接。
其中,所述逆突刺组件包括:单向阀、密封圈和顶针;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腔体的底部,并置于腔体内;所述单向阀靠近气腔的一侧端面中部设有顶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单向阀与气腔之间的所述腔体上;所述顶针穿过密封圈。
其中,所述顶针的外直径小于密封圈的内直径。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有益效果:瓶身内放有茶饮,通过止逆突刺组件刺破气腔内的压缩气体,压缩气体进入瓶身内提高茶饮的口感,再通过阀盖组件与瓶盖之间的配合更换气腔(气弹),继续加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使得茶饮容器的功能多样;加压设备结构简单,便携性强。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咖啡类饮料中加入氮气类的高压气体,通过融合效果使得饮料中产生非常细腻的泡沫,让饮料入口时的口感更好。
2.用真空保温的方式,长时间保持饮料的温度,使得在多数温度环境下,饮料的口感保持稳定。
3.不需要额外的加热和加泡沫工具,可以保证方便携带。
4.用氮气气弹加压,在换气弹的时候,瓶子内的压力不会因为盖子打开被释放而浪费,也不会造成瓶内温度的明显变化。
5.因为换气弹时不需要释放瓶内压力,所以可以通过连续换气弹的方式不断提升瓶内压力,满足不同饮料,不同用户对压力的需求。
6,瓶口有自动泄压阀,可以设定安全压力,超过压力时泄压阀自动打开释放压力,保证安全。
7.该瓶身为不锈钢双层,中间是真空层,该结构除了提供隔热保温效果外,也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例如瓶身内层因为高压导致破裂,释放出来的压力可以被真空层吸收而明显降低,再加上外层不锈钢瓶体的保护,极大降低爆炸伤人的可能性。所以这种双层加真空的结构,比单层瓶有更好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的瓶身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的瓶身去除瓶盖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瓶身;2、瓶盖;21、腔体;22、防滑套;3、气腔;4、泄压阀;5、吸管;6、饮水阀;7、真空层;8、手动拉环;9、弹簧;10、泄压板;11、密封垫圈;12、阀盖;13、磁块;14、单向阀;15、密封圈;16、顶针;17、横杆;18、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图1和图2,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包括:瓶身1、瓶盖2、阀盖组件、气腔3和止逆突刺组件;瓶盖2设置在瓶身1顶部;瓶盖2上设有置于瓶身1内,并容纳气腔3的腔体21;气腔3内装有压缩气体,并且气腔3的出气端朝向瓶身1内部;阀盖组件置于腔体21顶部,并与腔体21连接;止逆突刺组件设置在远离阀盖组件的腔体21一端,并且阀盖组件与腔体21锁紧固定时,止逆突刺组件刺破出气端。
瓶身1为不锈钢瓶身。瓶身1内设有表示内部装水容量的刻度。
瓶盖2与瓶身1的顶部外壁螺纹连接。
具体的,瓶身1靠近瓶盖2的一端侧面分别设有泄压阀4和饮水组件;泄压阀4和饮水组件分别与瓶身1内部连通。
泄压阀4在瓶身1内的压力过大时用于泄压。
饮水组件方便使用者引用茶饮。
具体的,饮水组件包括:吸管5和饮水阀6;吸管5的一端置于瓶身1内,另一端与饮水阀6连通;饮水阀6与瓶身1连接,并且饮水阀6的开关及饮水口置于瓶身1外。
吸管5一端置于瓶身1的底部,另一端弯折后与水平方向上的饮水阀6(可以理解为水龙头,饮水阀6与水龙头的结构相同)连接。
饮水阀6的饮水口置于瓶身1外方便使用者通过饮水口引用茶饮。
由于瓶身1内有正压的存在,使得饮水阀6打开后,茶饮可以自动流出。
具体的,瓶身1的壁为双层结构,双层壁之间的内部为真空层7。
瓶身1为了保证在正压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采用双层壁的结构,双层壁之间为真空层7,即为真空结构。起到阻隔温度的作用,并且能够提供安全保护。如果内层因为高压导致破裂,释放出来的压力可以被真空层7吸收而明显降低,再加上外层不锈钢瓶体的保护,极大降低爆炸伤人的可能性。所以这种双层加真空的结构,比单层瓶有更好的安全性。
具体的,泄压阀4为自动泄压阀;泄压阀4上设有手动拉环8;手动拉环8与泄压阀4远离瓶身1的一端转动连接。
自动泄压阀4在瓶身1内的压力大过设定值时,自动泄压。
因为在泄压阀4上设置了弹簧9,弹簧9将泄压板10(泄压板10为T字型泄压板,弹簧9套接在泄压板10的杆上)顶在瓶身1上,在瓶身1内的压力过大时,弹簧9无法继续顶住泄压板10,泄压板10与瓶身1分离,泄压板10与瓶身1之间的缝隙可以泄压。
本技术中的泄压阀4上还设有手动拉环8,可以通过使用者手动拉动手动拉环8,对瓶身1泄压。
具体的,瓶盖2的外部设有防滑套22,内部设有竖向设置的腔体21;腔体21的顶部内壁与阀盖组件螺接,底部与止逆突刺组件固定连接。
防滑套22为周向套设在瓶盖2的侧壁上,防滑套22为橡胶套,提高摩擦力。
腔体21竖向的上方内直径大于腔体21中部和下部的内直径。腔体21内部整体为梯形结构。
梯形结构的设计方便阀盖12下放的侧壁外部与腔体21的内壁螺纹连接,为气腔3提供空间。
瓶身1的顶部端面还设有密封垫圈11,提高瓶身1与瓶盖2之间的密封度。腔体21的底部与止逆突刺组件固定连接,方便止逆突刺组件刺破气腔3。
具体的,气腔3内装有提升饮料口感和/或增加饮料泡沫的压缩气体。
气腔3内装有被压缩的氮气。
气腔3可以在咖啡类饮料中加入氮气类的高压气体,通过融合效果使得饮料中产生非常细腻的泡沫,让饮料入口时的口感更好。
具体的,阀盖组件包括阀盖12和磁块13;阀盖12内部设有磁块13;阀盖12的底部外壁与腔体21的顶部内壁螺接。
气腔3为能够被磁块13磁吸的金属材质,例如铁。
在具体工作时,气腔3内的氮气释放完成后,打开阀盖12,利用磁块13的磁吸能力将气腔3吸出,再更换新的气腔3。用于再次加压,增加氮气。
为了方便转动阀盖12,在阀盖12上方端面上设有由阀盖12一侧至另一侧的横杆17,使用者手指夹持住横杆17,转动横杆17带动阀盖12转动。
阀盖12上设有提手18,提手18设计为鹿角形状,方便悬挂有手柄的小杯子,材质为金属提手,结实耐用,便于外出携带。
具体的,逆突刺组件包括:单向阀14、密封圈15和顶针16;单向阀14设置在腔体21的底部,并置于腔体21内;单向阀14靠近气腔3的一侧端面中部设有顶针16;密封圈15设置在单向阀14与气腔3之间的腔体21上;顶针16穿过密封圈15。
单向阀14为能够将气弹(气腔3)的压缩气体排入瓶身1内,而阻止瓶身1内的气体反向流动的单向阀14。
单向阀14本身为常规的结构。
在更换气弹时,由于瓶身1内的压力大于腔体21内的压力,使得单向阀14锁止,阻止氮气释放。
密封圈15的作用在于提高更换气弹时的密封性。
顶针16的作用在于刺破气弹。
气弹的结构可以制成将气弹靠近单向阀14的一侧做成易于刺破的薄片,薄片固定在气弹的端部,薄片被刺破后气弹内的氮气排出,气弹使用完成后,取出气弹可以再次将气弹内充入氮气,并且在气弹的端部圧盖上易于刺破的薄片。气弹可以重复利用。
薄片为常规的薄片,能够起到易于刺破,并且与气弹压合即可。
为了提高气弹安装时与顶针16的接触位置固定。将气弹设计成椭圆形,并且气弹与单向阀14相邻的一端的弧形结构设计成筒状。筒状的端面为平面薄片,方便刺破。
具体的,顶针16的外直径小于密封圈15的内直径。
为了保证顶针16能够随单向阀14竖向往复移动,密封圈15设计成内直径大于顶针16的外直径。
工作原理:
1.瓶身1和阀盖12的下部利用螺纹瓶口相连,而且利用密封圈15保证瓶身1密封。腔体21下端有个橡胶密封圈15同时又是一个气体单向阀14:气弹内高压气体可以经过该单向阀14进入瓶身1内,但是瓶身1内的压力气体不会经该单向阀14向外流出。
2.当气弹被倒置放入腔体21内,阀盖12被拧紧的时候,顶针16会刺破气弹,气弹内高压气体流出经过单向阀14进入瓶身1,和瓶身1内饮料混合产生细腻泡沫
3.瓶身1饮料在气体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压力,当饮水阀6被打开,饮料就通过吸管5被压出饮水阀6供饮用。
4.泄压阀4通过弹簧9设定一定的压力,当瓶身1压力超过设定,泄压阀4自动打开释放压力,以保证安全。泄压阀4上也有一个手动拉环8,可以通过拉动手动拉环8达到手动泄压的目的。
5.阀盖12内部有个磁块13,当阀盖12拧松的时候,可以利用磁性把气弹拿出来。
6.需要更换气弹的时候,阀盖12被拧开,气弹被取出来,这个过程中单向阀14自动关闭,瓶身1的压力可以继续保持,不会被泄露造成压力浪费,换上新的气弹后,可以在原来压力基础上继续加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包括:瓶身(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瓶盖(2)、阀盖组件、气腔(3)和止逆突刺组件;
瓶盖(2),所述瓶盖(2)设置在瓶身(1)顶部;所述瓶盖(2)上设有置于瓶身(1)内,并容纳气腔(3)的腔体(21);
气腔(3),所述气腔(3)内装有压缩气体,并且气腔(3)的出气端朝向瓶身(1)内部;
阀盖组件,所述阀盖组件置于所述腔体(21)顶部,并与腔体(21)连接;
止逆突刺组件,所述止逆突刺组件设置在远离所述阀盖组件的所述腔体(21)一端,并且阀盖组件与腔体(21)锁紧固定时,所述止逆突刺组件刺破所述出气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1)靠近瓶盖(2)的一端侧面分别设有泄压阀(4)和饮水组件;所述泄压阀(4)和饮水组件分别与瓶身(1)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水组件包括:吸管(5)和饮水阀(6);所述吸管(5)的一端置于瓶身(1)内,另一端与饮水阀(6)连通;所述饮水阀(6)与瓶身(1)连接,并且饮水阀(6)的开关及饮水口置于瓶身(1)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1)的壁为双层结构,双层壁之间的内部真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阀(4)为自动泄压阀(4);所述泄压阀(4)上设有手动拉环(8);所述手动拉环(8)与泄压阀(4)远离所述瓶身(1)的一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2)的外部设有防滑套(22),内部设有竖向设置的腔体(21);所述腔体(21)的顶部内壁与阀盖组件螺接,底部与止逆突刺组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腔(3)内装有提升饮料口感和/或增加饮料泡沫的压缩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组件包括阀盖(12)和磁块(13);所述阀盖(12)内部设有所述磁块(13),磁块(13)磁吸气腔(3);所述阀盖(12)的底部外壁与所述腔体(21)的顶部内壁螺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突刺组件包括:单向阀(14)、密封圈(15)和顶针(16);所述单向阀(14)设置在所述腔体(21)的底部,并置于腔体(21)内;所述单向阀(14)靠近气腔(3)的一侧端面中部设有顶针(16);所述密封圈(15)设置在单向阀(14)与气腔(3)之间的所述腔体(21)上;所述顶针(16)穿过密封圈(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16)的外直径小于密封圈(15)的内直径。
CN202023126462.8U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Active CN2142845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26462.8U CN214284509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26462.8U CN214284509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84509U true CN214284509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60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26462.8U Active CN214284509U (zh) 2020-12-22 2020-12-22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845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18009A (en) Carbonated beverage dispenser, system and method
US9751678B2 (en) Ribbed water spike
WO2015018202A1 (zh) 一种便携式手工操作咖啡机
CN112586979A (zh)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CN214284509U (zh) 一种便携式保温加压气体茶饮融合器
TWI646039B (zh) 飲料分配裝置
WO2013171906A1 (ja) 噴霧機構付き飲料用容器
WO2018077229A1 (zh) 一种液气混合容器
CN112842040B (zh) 密封性极高的保温杯
CN214216752U (zh) 一种具有内胆胶囊瓶塞的饮料瓶
KR200344300Y1 (ko) 탄산음료제조장치
CN211155215U (zh) 一种便携式可控碳酸水瓶
CN208425833U (zh) 一种快速降温的杯子
CN114158936A (zh) 一种富氢水饮水机
CN210643777U (zh) 一种保温壶
KR20160003907U (ko) 음료 냉각기
WO2023206775A1 (zh) 打饮料装置
CN211424862U (zh) 一种饮品制冷机
CN218987543U (zh) 一种便携式自热饮料杯
CN214548903U (zh) 一种微型高压气瓶及气泡饮料机
CN211664710U (zh) 一种啤酒机
CN218738383U (zh) 带保温功能的便携式气体打入设备
CN213576775U (zh) 一种液化天然气开采用气瓶结构
CN217805974U (zh) 一种浓缩饮品按压导向式储存包装管
CN219860793U (zh) 一种净水器碳酸水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