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71101U -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71101U
CN214271101U CN202022858897.5U CN202022858897U CN214271101U CN 214271101 U CN214271101 U CN 214271101U CN 202022858897 U CN202022858897 U CN 202022858897U CN 214271101 U CN214271101 U CN 214271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ic
workpiece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seat
cup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588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春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Pe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Pe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Pe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Pengzhe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588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71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71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71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包括驱动机构,上圆盘与下圆盘,下圆盘的外侧环布设置圆环柱,圆环柱的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导引分离区,若干垂直设置于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且与上圆盘或下圆盘相连的导引机构,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及电解棒,工件定位座收容杯体,工件定位座和电解棒中的其中一个与导引机构滑动连接,且工件定位座和电解棒中的另一个与上圆盘或下圆盘相连,上圆盘与下圆盘在共轴同步转动过程中在导引分离区实现电解棒与杯体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在本申请中,工件定位座在废液槽内旋转过程中可持续地执行电解抛光,解决了传统的电解抛光设备所存在的电解抛光时间过短且无法实现连续上下料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解抛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电解抛光是一种对金属工件表面进行精加工的方法,该方法是将金属工件放在装有电解抛光液的电解抛光槽中,对电解抛光液通电进行电解。随着电解的进行,在金属工件表面形成粘度较大的液膜,金属工件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液膜厚度分布不均匀,凸起部分表面上的液膜薄,而其余部分表面上的液膜厚,故阳极表面各处电阻不相同。金属工件凸起部分电阻小,电流密度较大,使凸起部分比凹陷部分溶解快。因此,粗糙不平的金属工件表面变得平滑光亮,达到抛光的效果。
目前在电解抛光领域,特别是不锈钢保温瓶、保温杯行业中,大多采用直线型电解抛光设备及工艺对容器内胆电解抛光处理。其通常将容器口朝上放置在导电平台上,将容器由上向下注满特定的电解液后接通电源,利用金属表面微观凸点在特定的电解液中和适当电流密度下,首先发生阳极溶解的原理进行抛光的一种电解加工。
申请人指出,现有技术中的电解抛光设备均是整体驱动多个杯口朝上的杯体插入电解棒中,然后将电解液向下灌入杯体内部进行电解抛光。申请人指出现有技术均存在电解抛光时间过短且无法实现连续上下料的技术问题。诸如主题名称为“金属基带的多通道连续化电解抛光装置及抛光方法”(公开号CN102851729A)以及主题名称为“一种电解抛光装置”(公告号CN203683716U)等现有技术对具开口的杯体(即工件) 进行电解抛光时,电解抛光槽中的工件只能整体地进行电解抛光,当电解抛光处理完毕后,需要将电解棒与杯体进行整体全部的分离,才能执行工件的上下料操作,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电解抛光设备存在对工件执行电解抛光时间过短的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电解抛光设备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用以解决传统的电解抛光设备所存在的电解抛光时间过短且无法实现连续上下料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包括:
驱动机构,被驱动机构所驱动并作共轴同步转动并呈平行布置的上圆盘与下圆盘,下圆盘的外侧环布设置圆环柱,所述圆环柱的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导引分离区,若干垂直设置于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且与上圆盘或下圆盘相连的导引机构,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及电解棒,所述工件定位座收容杯体,
工件定位座和电解棒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导引机构滑动连接,且工件定位座和电解棒中的另一个与所述上圆盘或下圆盘相连,所述上圆盘与下圆盘在共轴同步转动过程中在所述导引分离区实现电解棒与杯体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机构包括:垂直轨道,与垂直轨道滑动连接的滑动块,设置于滑动块下方的滚动机构,工件定位座设置于滑动块的径向外侧,所述下圆盘与圆环柱相互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若干导引机构以环形等间距方式垂直布置于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每个导引机构的滑动块设置于所述垂直轨道的径向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分离区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电解棒与杯体呈纵向分离的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分离区中电解棒与杯体之间沿垂直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的距离大于电解棒垂直插入杯体的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环形设置于下圆盘外侧并呈圆环形的废液槽,所述废液槽由内环壁、底壁与外环壁围合而成,所述工件定位座呈镂空结构,并沿所述废液槽径向延伸方向收容至少一个杯体,所述杯体在工件定位座中呈垂直布置,且杯体所形成的开口与电解棒垂直同轴布置;呈平行布置的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设置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被驱动机构所驱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滚动机构沿圆环柱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滚动,并在通过所述导引分离区时依次实现电解棒与杯体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与纵向插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于废液槽底部的回液槽,所述回液槽与废液槽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回旋机构及驱动单元;所述回旋机构包括内圈,与内圈固定连接并围合内圈的外圈,设置于所述内圈与外圈之间的中圈,所述中圈与内圈设置第一轴承,所述中圈的径向外侧设置齿轮,所述驱动单元设置与中圈的径向外侧设置的齿轮啮合的减速机构,所述中圈的顶部设置与所述下圆盘连接的连接板,所述旋转轴连接上圆盘与下圆盘的圆心,并与上圆盘与下圆盘形成一体式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或者缺口部形成,所述凸起部的顶部或者缺口部的底部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电解棒与杯体呈纵向分离的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环柱垂直设置于内环壁,并沿所述圆环柱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缺口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工件定位座通过滑动块与所述导引机构滑动连接,所述缺口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与电解棒的第一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二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的下方,并与杯体的开口同轴设置,所述杯体的开口向上;
所述导引机构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在内环壁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沿第一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工件定位座的高度,以将杯体纵向分离电解棒;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沿第二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工件定位座的高度,以将杯体纵向插入电解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环柱垂直设置于内环壁,并沿所述圆环柱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缺口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所述缺口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与电解棒的第一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二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并垂直向上设置于废液槽中,电解棒通过滑动块与所述导引机构滑动连接,所述工件定位座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的下方,所述杯体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
所述导引机构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在内环壁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沿第一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电解棒的高度,以将杯体纵向分离电解棒;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沿第二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电解棒的高度,以将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导引机构垂直设置于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且导引机构与下圆盘相连,并沿所述圆环柱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所述电解棒通过滑动块与所述导引机构滑动连接并垂直向下设置,所述凸起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与电解棒的第三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四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的下方,并与杯体的开口同轴设置,所述杯体的开口向上;
所述圆环柱垂直设置于内环壁,并随着下圆盘的转动带动滚动机构在内环壁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电解棒沿第三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电解棒的高度,将电解棒垂直抽离杯体;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电解棒沿第四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带电解棒的高度,以将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圆环柱垂直设置于内环壁,并沿所述圆环柱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所述凸起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与电解棒的第三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四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并垂直向上设置于废液槽中,工件定位座通过滑动块与所述导引机构滑动连接,所述工件定位座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的下方,所述杯体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
所述导引机构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在内环壁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工件定位座沿第三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工件定位座的高度,以将杯体纵向分离电解棒;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工件定位座沿第四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工件定位座的高度,以将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与旋转轴同轴设置的回转集电装置,以及与回转集电装置连接并呈放射状的若干导电板,每一个导电板连接若干组径向向外布置的电解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抽取废气的废气抽吸口;
外壳部分遮蔽所述驱动机构、上圆盘、下圆盘、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及电解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申请中,共轴同步转动并呈平行布置的上圆盘与下圆盘,下圆盘的外侧环布设置圆环柱,圆环柱的侧部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导引分离区,若干垂直设置于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且与上圆盘或下圆盘相连的导引机构,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及电解棒,工件定位座和电解棒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导引机构滑动连接,且工件定位座和电解棒中的另一个与所述上圆盘或下圆盘相连,上圆盘与下圆盘在共轴同步转动过程中在所述导引分离区实现电解棒与杯体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因此,在本申请中呈圆环形布置的工件定位座能够在圆环形的废液槽旋转过程中持续地实现对被工件定位座所固定的工件的连续的电解抛光处理,并仅在导引分离区中依次实现杯体的下料与上料操作,解决了传统的电解抛光设备所存在的电解抛光时间过短且无法实现连续上下料的技术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对杯体的电解抛光处理效率,并能够实现自动化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的俯视图;
图2为沿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中的圆环柱展开后的显示导引分离区且导引分离区由缺口部所形成的局部示意图,并在图3 中示出了部分环形布置在下圆盘边缘处的多个导引机构;
图4为仅示出围合形成废液槽的各个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电解棒与杯体纵向分离后的示意图;
图6为工件定位座容置的四个杯口朝上的杯体沿箭头C所示出的运动方向向上运动以将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的示意图;
图7为工件定位座容置的四个杯口朝上的杯体沿箭头C’所示出的运动方向向下运动以使电解棒与杯体纵向分离的示意图;
图8为环形布置在下圆盘边缘处的多个导引机构的俯视图;
图9为实施例一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中的圆环柱展开后的显示导引分离区且导引分离区由缺口部所形成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箭头 D为上圆盘与下圆盘作共轴同步转动的方向;
图10为回旋机构沿其圆心处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出的回旋机构与下圆盘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12为导引机构中所包含的垂直轨道及与垂直轨道滑动连接的滑动块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13为垂直轨道与滑动块的横向剖视图;
图14为滑动块与工件定位座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15为滑动块与工件定位座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16为仅示出围合形成废液槽的各个组件在一种变形例中的俯视图;
图17为与图16所对应的变形例中的圆环柱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8为一种变形例中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中的圆环柱展开后的显示导引分离区且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所形成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箭头D为上圆盘与下圆盘作共轴同步转动的方向;
图19为杯体的开口向下设置并于位于电解操作中的密封组件及阳极连接以对杯体的内壁面进行电解抛光的示意图;
图20为工件定位座的俯视图;
图21为杯体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并与电解棒纵向插入时的示意图;
图22为另一种变形例中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中的圆环柱展开后的显示导引分离区且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或者缺口部所形成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实线为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所形成的实例,虚线为导引分离区由缺口部所形成的一种实例,同时,凸起部及缺口部由呈连续的直线构成;
图23为再一种变形例中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中的圆环柱展开后的显示导引分离区且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或者缺口部所形成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实线为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所形成的实例,虚线为导引分离区由缺口部所形成的一种实例,同时,凸起部及缺口部由呈连续的曲线构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正方向”、“负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以上”如无特殊说明,通常包含本数。
实施例一:
参图1至图15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以下或简称“设备”),该设备至少用于对具开口的工件(例如杯体30)的内壁面进行电解抛光。该设备包括:驱动机构,被驱动机构所驱动并作共轴同步转动并呈平行布置的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下圆盘52的外侧环布设置圆环柱113,圆环柱113的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导引分离区,若干垂直设置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且与上圆盘51或下圆盘52相连的导引机构40,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20及电解棒54,工件定位座20收容杯体30。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 在共轴同步转动过程中在所述导引分离区实现电解棒54与杯体30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圆环柱113与下圆盘52沿径向方向相互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工件定位座20可以呈镂空结构,并可采用不锈钢等材料焊接而成,该工件定位座20也可被理解为采用具通孔的板状件,或者其他合理的变形结构(例如筒状夹持工件,以通过筒状夹持工件夹持杯体30的外侧壁面),只要该工件定位座20能够活动固定杯体30即可。
结合图4所示,该设备还包括:环形设置于下圆盘52外侧并呈圆环形的废液槽100,所述废液槽100由内环壁105、底壁104与外环壁103围合而成,所述工件定位座20呈镂空结构,并沿所述废液槽100径向延伸方向收容至少一个杯体30,所述杯体30在工件定位座20中呈垂直布置,且杯体 30所形成的开口与电解棒54垂直同轴布置;呈平行布置的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设置旋转轴14,旋转轴14被驱动机构所驱动。内环壁105、底壁 104与外环壁103被横向搁置在内立柱101与外立柱102上。内立柱101与外立柱102的顶部设置一圈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钢梁111,内环壁105与外环壁103的顶部均形成钩持钢梁111的折弯部。内环壁105顶部钩持钢梁111 的折弯部形成圆环形的轨道,并在该轨道上设置圆环柱113。外环壁103顶部钩持钢梁111的折弯部形成圆环形的轨道182。废液槽100在本实施例中的作用是收集从杯体30的开口处外溢的部分电解液,环形布置的多个工件定位座20容置杯体30在废液槽100所围合的区域中作环形转动。
结合图10与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机构包括:回旋机构13 及驱动单元12。回旋机构13包括内圈136,与内圈136固定连接并围合内圈136的外圈134,设置于所述内圈136与外圈134之间的中圈133,所述中圈133与内圈136设置第一轴承137,所述中圈133的径向外侧设置齿轮,所述驱动单元12设置与中圈133的径向外侧设置的齿轮啮合的减速机构 127,所述中圈133的顶部设置与所述下圆盘52连接的连接板131,所述旋转轴14连接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的圆心,并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形成一体式结构。外圈134的边缘处形成一圈通孔135,连接板131的边缘处形成一圈通孔132,中圈133的边缘处上方形成与通孔132配合设置的上盲孔,螺栓等固定件可连续贯穿通孔132及中圈133的上盲孔,以将连接板131 固定在中圈133上。内圈136的底部的边缘处设置一圈与通孔135配合的下盲孔,螺栓等固定件可连续贯穿通孔135及内圈136的下盲孔,以将内圈136 与外圈134固定连接。内圈136的外侧面与中圈133的内侧面设置滑动件,该滑动件可为滚珠或者丝杠。中圈133的径向外侧设置的齿轮啮合的减速机构127,减速机构127被图1中的驱动单元12所驱动,带动下圆盘52作水平转动,并通过旋转轴14带动上圆盘51转动,从而使得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作共轴同步转动。
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围绕图1中轴Q所在的垂直方向作水平转动,且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沿箭头D所在的方向作顺时针转动或者逆时针转动。导引机构40在本实施例中与下圆盘52固定连接,且多个导引机构40呈圆形,固定设置在下圆盘52的边缘处。导引机构40不设置伺服电机、线性马达等动力机构,并仅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被下圆盘52所带动作圆周运动,当导引机构40中的滑动块21底部设置滚动机构24,滚动机构24沿内环壁 105上方所配置的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滚动,并在通过(即横向跨越)所述导引分离区时依次实现电解棒54与杯体30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与纵向插入。
在本实施例中,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围绕图1中轴Q所在的垂直方向作水平转动中,当工件定位座20携带杯体30横向跨越导引分离区时形成图 1中的“上下料区”,且在圆周方向上,不属于导引分离区的区域均为非导引分离区。非导引分离区中的电解棒54始终保持插入杯体30的状态,并以持续地对一圈环形布置的工件定位座20中的多个杯体30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电解抛光处理。
结合图4所示,导引分离区在本实施例中是指括号M所在的圆环段,而去除括号M所在的圆环段则形成非导引分离区。驱动机构设置于由内环壁 105所围合形成的区域144中。在非导引分离区中,电解棒54始终保持插入杯体30的状态,并持续地进行电解抛光处理。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引分离区由缺口部200形成。
结合图2与图5所示,工件定位座20和电解棒54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且工件定位座20和电解棒54中的另一个与所述上圆盘51或下圆盘52相连。因此,当工件定位座20与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时,则一圈电解棒54则呈圆环形固定在上圆盘51的下方且电解棒54垂直向下设置。同时,该设备还包括:与旋转轴14同轴设置的回转集电装置60,以及与回转集电装置60连接并呈放射状的若干导电板61,每一个导电板61 连接若干组径向向外布置的电解棒54。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设置于废液槽100底部的回液槽109,回液槽109与废液槽100通过管道(未示出)连通,从而通过该回液槽109收集并储存从废液槽100中流出的电解液并通过循环泵(未示出) 将电解液通过管道(未示出)重新泵入杯体30中。导电板61呈放射状环形等间距分布,且导电板61的数量与工件定位座20的数量相等,且在俯视投影角度上,导电板61与工件定位座20大致呈重合状态,以确保电解棒54 能够准确地插入杯体30的开口301。回转集电装置60与电刷62始终保持接触,若电解棒54被配置为阴极,则工件定位座20被对应设置为阳极,从而使得杯体30作为阳极。杯体3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整体或者部分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备。回转集电装置60与旋转轴14相互绝缘。旋转轴14的顶部形成垂直插入回转集电装置60的径缩段141。电刷62电性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废液槽100通过导线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电解抛光采用的直流电源为12~20V。整个电解抛光时间为60~480秒,电解抛光的电流为30~100A。整个电解抛光的时间是指杯体30与电解棒54(或者电解棒54a)纵向插入并确保杯体30内部充满电解液的情况下,在非导引分离区中旋转所需要的时间,每个杯体30在非导引分离区中旋转所需要的时间是相等的。申请人指出可通过提高或者降低驱动单元12的转速,对每个杯体30的电解抛光的处理时间根据工艺需要进行任意的调节,由此显著地提高了该设备对不同工件的表面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电解抛光时间,提高了设备在执行电解抛光时的适应性。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单元12可采用伺服电机或者步进电机,且可采用PLC 或者单片机对驱动单元12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该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并可采用上位机通过工业控制总线并基于MODBUS协议或者UART接口连接多个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及其附属的受控设备,从而实现集中批量的智能化生产。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导电板61的末端611通过锁紧件511固定并电性连接四个电解棒54,工件定位座20托举四个开口向上的杯体30在废液槽100上方作升降运动,参图6所示,当工件定位座20托举四个杯体 30沿箭头C向上运动时,杯体30a上升至杯体30b所在的位置,此时电解棒 54插入杯体30中。参图7所示,当工件定位座20托举四个杯体30沿箭头 C’向下运动时,杯体30b重新下落至杯体30a所在的位置,此时电解棒54 从杯体30中拔出(即实现杯体30与电解棒54的纵向分离)。导电板61可采用导电性能优异的铜等金属材料制成。
参图5、图12至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引机构40包括:垂直轨道401,与垂直轨道401滑动连接的滑动块21,设置于滑动块21下方的滚动机构24,工件定位座20设置于滑动块21的径向外侧,所述下圆盘52与圆环柱113相互分离。若干导引机构40以环形等间距方式垂直布置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每个导引机构40的滑动块21设置于所述垂直轨道401的径向外侧。如图15所示,垂直轨道401的径向内侧设置垂直布置的立柱44、与立柱44垂直设置的加强板41,加强板41与立柱44连接底座42,底座42与下圆盘52固定连接。底座42设置四个安装孔45,以通过螺栓46 贯穿安装孔45并与下圆盘52上所开设的盲孔(未示出)螺接固定。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包含二十四个导引机构40以及数量配的二十四个工件定位座20,每个工件定位座20通过滑动块21与一个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垂直轨道401与滑动块21之间设置滑动件421,滑动件421可为滚珠或者滑轨。滑动块21包括滑动基座211,自滑动基座211垂直向下延伸的立板22,立板22的末端设置滚动机构24,该滚动机构24可为轴承,滚动机构24在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圆环形的轨道181(即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上滚动。滚动机构24 通过横向配置的转轴23与立板22装配。同时,工件定位座20与滑动基座211垂直向下延伸设置的连接臂212连接,工件定位座20与连接臂212呈垂直设置。
圆环柱113是具有一定的厚度(沿径向方向)的实体,并垂直设置于内环壁105的上方,并沿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缺口部200以形成导引分离区,工件定位座20通过滑动块21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所述缺口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54的第一引导边116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二引导边118,电解棒54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 的下方,并与杯体30的开口同轴设置,杯体30的开口向上。圆环柱113与内环壁105既可以被视为两个上下设置的组件,也可被视为一个整体。
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52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24在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一引导边116以被动方式降低工件定位座20的高度,以将杯体30纵向分离电解棒54;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二引导边118以被动方式提高工件定位座20 的高度,以将杯体30纵向插入电解棒54。圆环柱113的厚度至少大于滚动机构24的宽度,以为滚动机构24提供良好的支撑,防止滚动机构24在旋转过程中发生掉落。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可在圆环柱113的顶部的径向外侧设置一圈凸缘(未示出)或者两圈凸缘(未示出),以通过一圈或者两圈凸缘对滚动机构提供良好的引导效果。缺口部200由第一引导边116、底部平直边117及第二引导边118共同界定。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平直边117”以及下文中所提及的“底部平直边122”、“顶部平直边117a”、“平直边115”、“平直边119”、“平直边139”中所谓的“平直”特征是指在三维空间上具有立体结构的圆环柱113展开后的视角所形成的。
多个工件定位座20与多个电解棒54均呈圆环形布置(俯视角度),并随着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在水平方向上的同步同向转动,实现沿纵向方向的插入与分离,当电解棒54插入杯体30的开口时,进行电解抛光,当电解棒54拔出杯体30的开口时,停止电解抛光。本申请中,所谓的“纵向”是指垂直方向,而“横向”是指水平方向。在电解抛光时,杯体30中需要充满电解液。当杯体30的开口向上时,可通过外置的配置用于向杯体30的开口处添加电解液的管道的机械手(未示出)将电解液注入开口向上的杯体30 中,并确保电解液能够充分浸润杯体30的内壁面,防止杯体30的内壁面在电解抛光过程中出现局部的空泡、白斑等电解不良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引分离区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电解棒54与杯体30呈纵向分离的状态,具体参图3所示。至于导引分离区形成电解棒54与杯体 30呈纵向分离的状态的数量取决基于第一引导边116与第二引导边118的斜率或者底部平直边117的横向长度。同时,导引分离区中电解棒54与杯体 30之间沿垂直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的距离大于电解棒54垂直插入杯体30的距离。
同时,参图3与图9所示,一圈环形等间距均匀分布的导引机构40所悬挂的工件定位座20在图4中呈圆环形的废液槽100中作圆周运动时,依次通过导引分离区时,工件定位座20依次呈箭头311所在的状态、箭头321 所在的状态以及箭头331所在的状态。工件定位座20在箭头331所在的状态中形成两个电解棒54与杯体30呈纵向分离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滚动机构24沿底部平直边117沿同一水平面作转动。
在工件定位座20导引分离区中上下运动过程中,垂直轨道401并不发生垂直方向的纵向运动,滚动机构24在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圆环形的轨道181上滚动时,滚动机构24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分别沿着平直边115运动,当横向跨越过拐点1时,滚动机构24与第一引导边116接触。此时,工件定位座20中容置的四个开口向上的杯体30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此时驱动机构依然在持续地驱动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转动。然后,滚动机构24继续沿着第一引导边116向下滚动,并横向跨越拐点2,并进入底部平直边117。
参图3所示,此时,电解棒54与杯体30彻底实现纵向分离,且彼此之间的纵向距离为最大。操作人员可将电解抛光完毕的杯体30从工件定位座20中取出,以完成下料操作。然后,操作人员向前一个也位于底部平直边 117上的工件定位座20中装填未执行电解抛光的杯体30,以完成杯体30的上料操作。然后,随着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沿箭头D方向的进一步转动,滚动机构24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横向跨越过拐点3并进入第二引导边118 向上滚动,由于四个一组被整体装配的电解棒54也在上圆盘51的驱动下作同步转动,因此滚动机构24在第二引导边118向上滚动的过程中,四个电解棒54会逐步对应纵向插入四个杯体30中并开始电解。最后,当滚动机构 24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横向跨越过拐点4后,电解棒54纵向插入到底,并继续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转动,此时滚动机构24与平直边119接触。图9中右侧的平直边129与左侧的平直边115首尾衔接,并构成一个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底部平直边117对应的圆弧段中始终保持两个工件定位座20,当然也可以仅仅保持有一个工件定位座20。申请人指出,只要滚动机构24在第一引导边116及第二引导边118上滚动时,位于水平线E所在的高度上电解棒54能够与杯体30的开口纵向分离即可,至于电解棒54与杯体30之间发生纵向分离的位置究竟是形成于在第一引导边116或者底部平直边117还是第二引导边118,在所不问。同时,圆环柱113与内环壁105也可为一体式结构,且圆环柱113设置于内环壁105 的上方。平直边115、第一引导边116、底部平直边117、第二引导边118、平直边119和平直边129在俯视角度上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图4中圆环柱 113的顶部所形成的圆环形的轨道181。在本实施例中,滚动机构24沿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滚动时,就是滚动机构24沿着上述圆环形的轨道181作环形滚动。
该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还包括:外壳107,外壳107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抽取废气的废气抽吸口175。外壳107部分遮蔽驱动机构、上圆盘51、下圆盘52、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20及电解棒54(或者电解棒 54a)。废气抽吸口175通过管道(未示出)与抽吸装置(未示出)连接,以将设备在连续的旋转电解抛光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气排出,以确保在设备的运转区域中的空气不会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驱动机构位于整个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的圆心处并位于下圆盘52的下方基座11上,外壳107与底座10连接,以围合遮蔽上圆盘51、下圆盘52、废液槽100等组件。外壳107可采用不锈钢制成。
结合图9、图16与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引分离区由缺口部200 形成,所述缺口部的底部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电解棒54与杯体30呈纵向分离的状态。缺口部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或者数量更多。
作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设备的一种合理变形,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两个缺口部,即缺口部200及缺口部300,以形成两个导引分离区,即括号M所在的圆环段及括号N所在的圆环段。缺口部300由第一引导边121、底部平直边122及第二引导边123共同界定。在图17中,该缺口部300与缺口部200相同,并同样形成拐点5、拐点6、拐点7及拐点8。下圆盘52作水平转动时,当滚动机构24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在圆环形的轨道181 上横向跨越过缺口部200后,再次横向跨越缺口部300,每个导引机构40底部所设置的滚动机构24再次以相同方式横向跨越过缺口部300,并再次执行电解棒54与杯体30的纵向插入与分离,并可在缺口部300所形成的导引分离区中依次实现杯体的上料与上料操作。图17中的平直边124与平直边115 首尾连接。平直边115、第一引导边116、底部平直边117、第二引导边118、平直边119、平直边129、第一引导边121、底部平直边122、第二引导边123 和平直边124在俯视角度上依次首尾连接,并同样形成图4中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圆环形的轨道181。
由此,可由两个操作人员或者机器人分别执行杯体30的下料与上料操作,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该设备执行电解抛光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呈圆环形布置的工件定位座20能够在圆环形的废液槽100中实现连续的电解抛光处理,并仅在导引分离区中依次实现杯体30的下料与上料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解抛光设备所存在的电解抛光时间过短且无法实现连续上下料的技术问题。当然,导引分离区中对杯体30进行上料与下料的操作可通过人工或者机器人的方式予以实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揭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的第一种变形例。
结合图19至图21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与实施例一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圆环柱113垂直设置于内环壁 105,并沿所述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缺口部200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缺口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54a的第一引导边116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二引导边118,电解棒54a呈环形并垂直向上设置于废液槽100中,电解棒54a通过滑动块21与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工件定位座20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的下方,杯体30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20。电解棒54a呈中空结构,电解棒54a的两端具开口,电解液从电解棒54a顶部的开口541出垂直向上喷入杯体30中。
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52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24在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一引导边116以被动方式降低电解棒54的高度,以将杯体30纵向分离电解棒54a;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二引导边118以被动方式提高电解棒54a的高度,以将电解棒54a纵向插入杯体30。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工件定位座20可用细长的不锈钢钢条焊接而成,且底部镂空形成四个孔洞217,杯体30杯口处形成外螺纹的杯口部307 可插入工件定位座20的孔洞217中,并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 20。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设备与实施例一中所揭示的设备原理相同,并将工件定位座20与电解棒54a的位置予以互换,杯体30仅仅发生水平方向的环形平移运动,而电解棒54a不仅仅发生水平方向的环形平移运动,且在横向跨越缺口部200所形成的所述导引分离区时,依次发生下降运动与上升运动,或者依次发生下降运动、平移运动与上升运动,从而执行电解棒54a与杯体30的纵向插入与分离,并可在缺口部300所形成的导引分离区中依次实现杯体30的下料与上料操作。电解棒54a在依次发生下降运动与上升运动的过程中,以及依次发生下降运动、平移运动与上升运动的过程中,还同时发生环形平移运动;并且,电解棒54a所执行的环形平移运动与杯体30的环形平移运动保持同步。
结合图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杯体30的唇口303压持在密封圈204上。密封圈204套设在电解棒54a的外侧,并与电解棒54a之间形成环形通孔205,以通过该环形通孔205将杯体30的内部腔体302与回流管203建立电解液的流通通道。同时,在回流管203连接回流管203,并通过回流管203 连通循环泵(未示出),以通过循环泵提供电解液81循环的动力,循环泵将电解液重新从电解棒54a底部的开口处重新泵入中空结构的电解棒54a中,并驱动电解液向上流动,同时通过密封圈204密封杯体30的杯口。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泵型号为40CQ-20。图19中的箭头流向示出了电解液的流向。
电解棒54a在向上输送并从顶部开口处541喷射电解液时,杯体30的内壁面的气泡可沿着环形通孔205被电解液带入至废液槽100,并最终将废液槽100中收集的电解液通过管道流入回液槽109中。回液槽109可设置气泡隔离装置(例如:气泡去除器)将多余的空气或者气泡从回液槽109中排出,并在循环泵的作用下将电解液沿电解棒54a的底部开口向上泵送电解液。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回流管203的底部还设有法兰圈206,嵌套在法兰圈206上的锁紧螺母208,以及嵌套在锁紧螺母208与法兰圈206之间的密封套207。锁紧螺母208的底部设置阴极209。
需要说明的,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还可将阴极209省略,并将金属制成的回流管203作为阴极来使用,此时该回流管203必须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同时,确保杯体30的杯底与阳极33接触,每个导引机构40 中设置固定设置的阳极,并可采用类似于实施例一中的回转集电装置60、导电板61与阳极33电性连接。阳极33可采用铜板或者其他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揭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的第二种变形例。
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与实施例一和/或实施例二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相比,其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形成,凸起部的顶部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电解棒54与杯体30呈纵向分离的状态。
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且导引机构40与下圆盘52相连,并沿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所述电解棒54通过滑动块21与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并垂直向下设置,凸起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54的第三引导边116a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四引导边118a,电解棒54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的下方,并与杯体30的开口同轴设置,杯体30的开口向上。杯体30如图6或者图7所示出的姿态以开口向上方式放置在工件定位座20中。
圆环柱113垂直设置于内环壁105,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滚动机构24在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电解棒54沿第三引导边116a以被动方式提高电解棒54的高度,将电解棒54垂直抽离杯体30;在横向跨越凸起部时电解棒54沿第四引导边 118a以被动方式降低带电解棒54的高度,以将电解棒54纵向插入杯体30。
一圈环形等间距均匀分布的导引机构40所悬挂的工件定位座20在图4 中呈圆环形的废液槽100中作圆周运动时,依次通过导引分离区时,工件定位座20导引分离区中上下运动过程中,垂直轨道401并不发生垂直方向的纵向运动,滚动机构24在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圆环形的轨道181上滚动时,滚动机构24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分别沿着平直边115运动,当横向跨越过拐点1时,滚动机构24与第三引导边116a接触。悬挂在导电板下方并呈垂直设置的四个电解棒54沿纵向方向作上升运动,并最终实现电解棒54从杯体30的开口处纵向拔出,以实现电解棒54与杯体30的纵向分离。然后,滚动机构24继续沿着第三引导边116a向上滚动,并横向跨越拐点2a,并进入顶部平直边117a。同时,第三引导边116a与第四引导边118a 之间形成高于平直边115的顶部平直边117a,导电棒54在顶部平直边117a 阶段以平移姿态转动。此时,电解棒54与杯体30彻底纵向分离,且彼此之间的纵向距离为最大。操作人员可将电解抛光完毕的杯体30从工件定位座 20中取出,以完成下料操作。然后,操作人员向前一个也位于顶部平直边 117a上的工件定位座20中装填未执行电解抛光的杯体30,以完成杯体30 的上料操作。然后,随着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沿箭头D方向的进一步转动,滚动机构24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横向跨越过拐点3a并进入第四引导边 118a向下滚动,由于四个一组被整体装配的电解棒54也在上圆盘51的驱动下作同步转动,因此滚动机构24在第四引导边118a向下滚动的过程中,四个电解棒54会逐步对应纵向插入四个杯体30中并开始电解。最后,当滚动机构24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横向跨越过拐点4a后,电解棒54纵向插入到底,并继续沿箭头D所示出的方向转动,此时滚动机构24与平直边119 接触。图18中右侧的平直边139与左侧的平直边115首尾衔接,并构成一个圆形。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顶部平直边117a对应的圆弧段中始终保持两个工件定位座20,当然也可以仅仅保持有一个工件定位座 20。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与实施例一和/或实施例二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和/或实施例二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揭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的第三种变形例。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项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相比,尤其是与实施例三相比,其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圆环柱113垂直设置于内环壁105,并沿所述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凸起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54的第三引导边116a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四引导边118a,电解棒54呈环形并垂直向上设置于废液槽100中,工件定位座20通过滑动块21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所述工件定位座20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的下方,杯体30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20。
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52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滚动机构24在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三引导边116a以被动方式提高工件定位座20的高度,以将杯体30向分离电解棒54;在横向跨越凸起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四引导边118a以被动方式降低工件定位座20的高度,以将电解棒54纵向插入杯体30。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意一种或者几种任何组合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基于前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对形成导引分离区的凸起部或者缺口部予以进一步变形。
参图22所示,凸起部由呈直线型的第一引导边116b及第二引导边118b 组成,或者缺口部由呈直线型的第三引导边116d及第四引导边118d组成。参图23所示,凸起部由呈曲线型的第一引导边116c及第二引导边118c组成,或者缺口部由呈曲线型的第三引导边116e及第四引导边118e组成。当然,前述第一引导边及第二引导边,以及第三引导边及第四引导边的形状还可以作其他合理变形,只要能够起到对工件定位座或者电解棒进行引导,并实现在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在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过程中,在横向跨越导引分离区时能够实现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及电解棒与杯体的纵向分离即可。至于电解棒与杯体的纵向插入与纵向分离是沿垂直方向发生相对运动。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意一种或者几种任何组合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6)

1.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机构,被驱动机构所驱动并作共轴同步转动并呈平行布置的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下圆盘(52)的外侧环布设置圆环柱(113),所述圆环柱(113)的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导引分离区,若干垂直设置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且与上圆盘(51)或下圆盘(52)相连的导引机构(40),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20)及电解棒,所述工件定位座(20)收容杯体(30),
工件定位座(20)和电解棒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且工件定位座(20)和电解棒中的另一个与所述上圆盘(51)或下圆盘(52)相连,所述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在共轴同步转动过程中在所述导引分离区实现电解棒与杯体(30)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机构(40)包括:垂直轨道(401),与垂直轨道(401)滑动连接的滑动块(21),设置于滑动块(21)下方的滚动机构(24),工件定位座(20)设置于滑动块(21)的径向外侧,所述下圆盘(52)与圆环柱(113)相互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干导引机构(40)以环形等间距方式垂直布置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每个导引机构(40)的滑动块(21)设置于所述垂直轨道(401)的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分离区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电解棒与杯体(30)呈纵向分离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分离区中电解棒与杯体(30)之间沿垂直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的距离大于电解棒垂直插入杯体(30)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设置于下圆盘(52)外侧并呈圆环形的废液槽(100),所述废液槽(100)由内环壁(105)、底壁(104)与外环壁(103)围合而成,所述工件定位座(20)呈镂空结构,并沿所述废液槽(100)径向延伸方向收容至少一个杯体(30),所述杯体(30)在工件定位座(20)中呈垂直布置,且杯体(30)所形成的开口与电解棒垂直同轴布置;呈平行布置的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设置旋转轴(14),所述旋转轴(14)被驱动机构所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机构(24)沿圆环柱(113)的顶部所形成的环形端面作圆周滚动,并在通过所述导引分离区时依次实现电解棒与杯体(30)的内部腔体之间的纵向分离与纵向插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废液槽(100)底部的回液槽(109),所述回液槽(109)与废液槽(100)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回旋机构及驱动单元(12);所述回旋机构包括内圈(136),与内圈(136)固定连接并围合内圈(136)的外圈(134),设置于所述内圈(136)与外圈(134)之间的中圈(133),所述中圈(133)与内圈(136)设置第一轴承(137),所述中圈(133)的径向外侧设置齿轮,所述驱动单元(12)设置与中圈(133)的径向外侧设置的齿轮啮合的减速机构(127),所述中圈(133)的顶部设置与所述下圆盘(52)连接的连接板(131),所述旋转轴(14)连接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的圆心,并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形成一体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分离区由凸起部或者缺口部形成,所述凸起部的顶部或者缺口部的底部至少形成两个以上电解棒与杯体(30)呈纵向分离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柱(113)垂直设置于内环壁(105),并沿所述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缺口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工件定位座(20)通过滑动块(21)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所述缺口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的第一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二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的下方,并与杯体(30)的开口同轴设置,所述杯体(30)的开口向上;
所述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52)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24)在内环壁(105)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一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工件定位座(20)的高度,以将杯体(30)纵向分离电解棒;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二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工件定位座(20)的高度,以将杯体(30)纵向插入电解棒。
12.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柱(113)垂直设置于内环壁(105),并沿所述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缺口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所述缺口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的第一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二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并垂直向上设置于废液槽(100)中,电解棒通过滑动块(21)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所述工件定位座(20)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的下方,所述杯体(30)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20);
所述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52)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24)在内环壁(105)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一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电解棒的高度,以将杯体(30)纵向分离电解棒;在横向跨越所述缺口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二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电解棒的高度,以将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30)。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上圆盘(51)与下圆盘(52)之间,且导引机构(40)与下圆盘(52)相连,并沿所述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所述电解棒通过滑动块(21)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并垂直向下设置,所述凸起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的第三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四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的下方,并与杯体(30)的开口同轴设置,所述杯体(30)的开口向上;
所述圆环柱(113)垂直设置于内环壁(105),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滚动机构(24)在内环壁(105)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电解棒沿第三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电解棒的高度,将电解棒垂直抽离杯体(30);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电解棒沿第四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带电解棒的高度,以将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30)。
14.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柱(113)垂直设置于内环壁(105),并沿所述圆环柱(113)的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导引分离区,所述凸起部至少形成用于纵向分离杯体(30)与电解棒的第三引导边以及用于形成纵向插入的第四引导边,所述电解棒呈环形并垂直向上设置于废液槽(100)中,工件定位座(20)通过滑动块(21)与所述导引机构(40)滑动连接,所述工件定位座(20)呈环形垂设于上圆盘(51)的下方,所述杯体(30)以开口向下的姿态嵌入工件定位座(20);
所述导引机构(40)垂直设置于所述下圆盘(52)的边缘处,并随着下圆盘(52)的转动带动所述滚动机构(24)在内环壁(105)的顶部作圆周运动,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三引导边以被动方式提高工件定位座(20)的高度,以将杯体(30)纵向分离电解棒;在横向跨越所述凸起部时工件定位座(20)沿第四引导边以被动方式降低工件定位座(20)的高度,以将电解棒纵向插入杯体(30)。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旋转轴(14)同轴设置的回转集电装置(60),以及与回转集电装置(60)连接并呈放射状的若干导电板(61),每一个导电板(61)连接若干组径向向外布置的电解棒。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107),所述外壳(107)的顶部设置至少一个用于抽取废气的废气抽吸口(175);
外壳(107)部分遮蔽所述驱动机构、上圆盘(51)、下圆盘(52)、作共轴同步转动的若干工件定位座(20)及电解棒。
CN202022858897.5U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Active CN214271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8897.5U CN214271101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58897.5U CN214271101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71101U true CN214271101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7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58897.5U Active CN214271101U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711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2728A (zh) * 2020-12-02 2021-03-05 无锡市鹏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2728A (zh) * 2020-12-02 2021-03-05 无锡市鹏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CN112442728B (zh) * 2020-12-02 2024-05-24 无锡市鹏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95372B (zh)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清洗设备
CN109735883B (zh) 一种激光辅助柔性随动式工具电极微细电沉积的装置及方法
CN205914914U (zh) 一种焊接机器人与焊接夹具成套设备
CN214271101U (zh)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CN110139949B (zh) 小型零件的电镀装置
CN214271103U (zh) 一种主动式旋转电解抛光设备
CN105033372B (zh) 回转类刀具电解钝化装置
CN102586813B (zh) 一种微细电铸机床
CN112442728A (zh) 一种旋转式电解抛光设备
CN111005055A (zh) 一种多源同步频振式电沉积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
CN112680776B (zh) 一种旋转式电解装置
CN214271102U (zh) 一种电解抛光设备的电解系统
CN112680777A (zh) 一种盲腔内壁抛光装置及方法
US5393395A (en) Method of surface-treating a half sliding bearing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219547133U (zh) 一种连续板式传动的电镀装置
CN114603223B (zh) 一种整体叶盘多通道电解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CN203474947U (zh) 一种镀银装置
CN108015369B (zh) 一种电化学去毛刺设备
CN209206831U (zh) 一种新型结构型阳极钢爪焊接装置
CN202246954U (zh) 电化学表面处理设备
CN102848040A (zh) 自动焊锡装置
CN116493696B (zh) 光伏组件自动焊接装置及其加工工艺
CN213113581U (zh) 一种电镀金刚石用可移动挂架
JP4603822B2 (ja) めっき工程用ワーク保持具
CN217780023U (zh) 一种微型直流电机跑合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