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69122U -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69122U
CN214269122U CN202023023252.6U CN202023023252U CN214269122U CN 214269122 U CN214269122 U CN 214269122U CN 202023023252 U CN202023023252 U CN 202023023252U CN 214269122 U CN214269122 U CN 214269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hole
connecting piece
rotating shaft
shaft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232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海军
张海波
赵红伟
佟路明
王占伟
高向海
陈宝河
王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olinhe Opencut Coal Industry Corp Ltd Of Inner Mongolia
Original Assignee
Huolinhe Opencut Coal Industry Corp Ltd Of Inner Mongoli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olinhe Opencut Coal Industry Corp Ltd Of Inner Mongolia filed Critical Huolinhe Opencut Coal Industry Corp Ltd Of Inner Mongolia
Priority to CN2020230232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69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69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69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所述输送带支架包括第一托辊、第二托辊、第一连接链和第二连接链,第一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一辊体和第一纠偏部,第一辊体的横截面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一纠偏部的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第一辊体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第二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二辊体和第二纠偏部,第二辊体的横截面位于第二平面上,第二纠偏部的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第二辊体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第一连接链的一端与第一纠偏部相连,第二连接链的一端与第二纠偏部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支架能够防止输送带在运行时跑偏和刮伤。

Description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防护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输送带支架和具有该输送带支架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输岩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输岩系统的输送带会产生跑偏现象,导致输送带磨损和输送带上的物料洒落,影响了输送带的输送效率,且降低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同时,需要人工对跑偏的输送带进行调整以及人工清理洒落的物料,提高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输送带支架,该输送带支架能够防止输送带在运行时跑偏和刮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该输送带支架的输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包括:第一托辊,所述第一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一辊体和第一纠偏部,所述第一辊体的横截面位于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纠偏部的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所述第一辊体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第二托辊,所述第二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二辊体和第二纠偏部,所述第二辊体的横截面位于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二纠偏部的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所述第二辊体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所述第一托辊和所述第二托辊沿预设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辊体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纠偏部与所述第二辊体之间,所述第二辊体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纠偏部与所述第一辊体之间;第一连接链和第二连接链,所述第一连接链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纠偏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纠偏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通过设置第一托辊和第二托辊,第一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一辊体和第一纠偏部,第二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二辊体和第二纠偏部,其中,第一辊体邻近第二辊体布置,第一辊体位于第一纠偏部和第二辊体之间,第二辊体位于第二纠偏部和第一辊体之间。输送带可设置在输送带支架上,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可与输送带的底部相接触以支撑输送带,该输送带的两侧的边缘部可与第一纠偏部和第二纠偏部相接触,第一纠偏部和第二纠偏部可防止输送带跑偏,防止输送带在运行时刮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辊体为圆柱状,所述第一纠偏部为圆台状,所述第一纠偏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辊体的在所述预设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辊体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一纠偏部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辊体的方向增大;所述第二辊体为圆柱状,所述第二纠偏部为圆台状,所述第二纠偏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辊体的在所述预设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辊体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二纠偏部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二辊体的方向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输送带支架进一步包括第三托辊,所述第三托辊为圆柱状,所述第三托辊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托辊与所述第二托辊之间,所述第三托辊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托辊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预设值,所述第二托辊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输送带支架进一步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一托辊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托辊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三托辊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三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三通孔内;
所述输送带支架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链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件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链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销孔,所述第一连接片设有第三销孔和第四销孔,所述第一销轴穿过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三销孔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销轴穿过所述第二销孔和所述第四销孔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片、第三销轴和第四销轴,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五销孔,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六销孔,所述第二连接片设有第七销孔和第八销孔,所述第三销轴穿过所述第五销孔和所述第七销孔以将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四销轴穿过所述第六销孔和所述第八销孔以将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三槽,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四槽,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片的所述一端插入所述第三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片的所述另一端插入所述第四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输送带支架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片、第五销轴和第六销轴,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九销孔,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十销孔,所述第三连接片设有第十一销孔和第十二销孔,所述第五销轴穿过所述第九销孔和所述第十一销孔以将所述第三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销轴穿过所述第十销孔和所述第十二销孔以将所述第三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四连接片、第七销轴和第八销轴,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十三销孔,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十四销孔,所述第四连接片设有第十五销孔和第十六销孔,所述第七销轴穿过所述第十三销孔和所述第十五销孔以将所述第四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八销轴穿过所述第十四销孔和所述第十六销孔以将所述第四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托辊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托辊沿所述预设方向排列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带支架,所述输送带支架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带支架;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设在所述输送带支架的所述第一托辊和所述第二托辊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其中输送带支架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带支架,输送带设在第一托辊和第二托辊上,第一托辊和第二托辊可防止输送带跑偏,防止输送带在运行时刮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的正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中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中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中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中第一托辊、第二托辊和第三托辊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输送带支架100,
第一托辊1,第一辊体11,第一纠偏部12,第一通孔13,第二托辊2,第二辊体21,第二纠偏部22,第二通孔23,第一连接链3,第十销孔31,第二连接链4,第十四销孔41,第三托辊5,第三通孔51,第一转轴61,第一销孔611,第一槽612,第九销孔613,第二转轴62,第二销孔621,第五销孔622,第四槽623,第十三销孔624,第三转轴63,第六销孔631,第二槽632,第三槽633,第一连接件71,第一连接片711,第三销孔712,第四销孔713,第二连接件72,第二连接片721,第七销孔722,第八销孔723,第三连接件73,第三连接片731,第十一销孔732,第十二销孔733,第四连接件74,第四连接片741,第十五销孔742,第十六销孔743,第一销轴81,第二销轴82,第三销轴83,第四销轴84,第五销轴85,第六销轴86,第七销轴87,第八销轴8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带支架100和输送带(未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100包括第一托辊1、第二托辊2、第一连接链3和第二连接链4。
第一托辊1包括彼此相连第一辊体11和第一纠偏部12,第一辊体11的横截面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一纠偏部12的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第一辊体11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即第一辊体11的横截面的边沿位于第一纠偏部12的在该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内侧。其中,第一平面为正交于第一辊体11的轴向的平面。第二托辊2包括彼此相连第二辊体21和第二纠偏部22,第二辊体21的横截面位于第二平面上,第二纠偏部22的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第二辊体21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即第二辊体21的横截面的边沿位于第二纠偏部22的在该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内侧。其中,第二平面为正交于第二辊体21的轴向的平面。
第一托辊1和第二托辊2沿预设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列,第一辊体11在预设方向上位于第一纠偏部12与第二辊体21之间,第二辊体21在预设方向上位于第二纠偏部22与第一辊体11之间。
第一连接链3的一端(例如图1中第一连接链3的右端)与第一纠偏部12相连。第二连接链4的一端(例如图1中第二连接链4的左端)与第二纠偏部22相连。该输送带设在输送带支架100的第一托辊1和第二托辊2上。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更加容易被理解,下面以该预设方向为左右方向为例(第一托辊1位于第二托辊2的左侧),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运行过程(工作过程)。
当该输送带为发生跑偏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装置的运行过程与现有的输送装置的运行过程一致,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当输送装置向左偏移时,输送带的左侧边与第一纠偏部12相接触,由于第一纠偏部12的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第一辊体11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因此第一纠偏部12能够阻挡输送带向左滑动,进而防止输送带在运行时被刮伤。当输送装置向右偏移时,由于第二纠偏部22的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第二辊体21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因此第二纠偏部22能够阻挡输送带向右滑动,进而防止输送带在运行时被刮伤。由此,第一纠偏部12和第二纠偏部22能够防止输送带跑偏,从而不仅可以防止输送带在运行时刮伤,也可以使输送带运输物料时更平稳。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具有输送带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运输稳定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辊体11为圆柱状,第一纠偏部12为圆台状,第一纠偏部12的端部与第一辊体11的在预设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远离第二辊体21的端部(例如图1中第一辊体11的左端部)相连,第一纠偏部12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第一辊体11的方向增大。也就是说,第一纠偏部12的小端与第一辊体11的在预设方向上远离第二辊体21的端部相连。
第二辊体21为圆柱状,第二纠偏部22为圆台状,第二纠偏部22的端部与第二辊体21的在预设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远离第一辊体11的端部(例如图1中第二辊体21的右端部)相连,第二纠偏部22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第二辊体21的方向增大。
其中,由于第一辊体11和第二辊体21为圆柱状,因此,当输送带在第一辊体11和第二辊体21上运行时,可降低输送带与第一辊体11和第二辊体21之间摩擦,降低了输送带的磨损,延长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第一纠偏部12和第二纠偏部22为圆台状,且第一纠偏部12的顶部端面(即第一纠偏部12的较小的端面)和第一辊体11的左端面相连,第一纠偏部12的底部端面(即第一纠偏部12的较大的端面)远离第一辊体11。第二纠偏部22的顶部端面(即第二纠偏部22的较小的端面)和第二辊体21的右端面相连,第二纠偏部22的底部端面(即第二纠偏部22的较大的端面)远离第二辊体21。
可选地,第一辊体11和第二辊体21倾斜地设置,则第一纠偏部12位于输送带的左上方,第二纠偏部22位于输送带的右上方,有利于第一纠偏部12和第二纠偏部22更好的防止输送带跑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输送带支架100进一步包括第三托辊5,第三托辊5为圆柱状,第三托辊5在预设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托辊1与第二托辊2之间。第三托辊5水平设置,第一托辊1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预设值,第二托辊2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预设值。换言之,第一托辊1和第二托辊2相对于第三托辊5向上倾斜地设置。由此,当输送带发生左右滑动时,输送带会沿第一纠偏部12的侧面向左上方向(或者右上方向)进行移动,在输送带发生移动后,输送带在重力影响下会自发地向第一辊体11和第二辊体21移动。更具体地,第三托辊5设在第一辊体11和第二辊体21之间,第三托辊5位于输送带的下方以支撑输送带,第三托辊5为圆柱状有利于降低输送带和第三托辊5之间的摩擦以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第三托辊5的直径、第一辊体11的直径和第二辊体21的直径相等,由此,输送带可同时与第三托辊5、第一辊体11和第二辊体21接触,使得输送带支架100的支撑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托辊5为多个,多个第三托辊5沿预设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列布置。具体地,可根据输送带的宽度设计多个第三托辊5,多个第三托辊5共同支撑输送带,以使输送带在运行时更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支架100进一步包括第一转轴61、第二转轴62、第三转轴63、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
第一托辊1上设有第一通孔13,第二托辊2上设有第二通孔23,第三托辊5上设有第三通孔51。第一转轴61穿设在第一通孔13内,第二转轴62穿设在第二通孔23内,第三转轴63穿设在第三通孔51内。其中,第一托辊1可旋转地套设在第一转轴61上,第二托辊2可旋转地套设在第二转轴62上,第三托辊5可旋转地套设在第三转轴63上。
第一连接件71的一端(例如图2中第一连接件71的左端)与第一转轴61的一端(例如图2中第一转轴61的右端)相连,第一连接件71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第一连接件71的右端)与第三转轴63的一端(例如图2中第三转轴63的左端)相连,第一连接链3的一端(例如图2中第一连接链3的右端)与第一转轴61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第一转轴61的左端)相连,第一连接链3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第一连接链3的左端)与第一固定件相连。
第二连接件72的一端(例如图2中第二连接件72的右端)与第二转轴62的一端(例如图2中第二转轴62的左端)相连,第二连接件72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第二连接件72的左端)与第三转轴63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第三转轴63的右端)相连,第二连接链4的一端(例如图2中第二连接链4的左端)与第二转轴62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第二转轴62的右端)相连,第二连接链4的另一端(例如图2中第二连接链4的右端)与第一固定件相连。
由此,通过托辊与转轴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使第一托辊1与第一转轴61之间相对转动、第二托辊2与第二转轴62之间相对转动以及第三托辊5与第三转轴63之间相对转动,使得输送带在运行过程中,输送带与第一托辊1、第二托辊2和第三托辊5之间发生滚动摩擦时,第一托辊1、第二托辊2和第三托辊5可在输送带的带动下发生旋转以降低输送带和上述托辊之间的摩擦作用,有利于降低输送带的磨损,延长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其中,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支架两侧的护栏,第一连接链3的左端可与输送带支架左侧的护栏相连,第二连接链4的右端可与输送带支架右侧的护栏相连。由此,可将输送带支架100设置在输送装置的护栏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71包括第一连接片711、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第一转轴6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转轴61的右端)设有第一销孔611,第三转轴63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转轴63的左端)设有第二销孔621,第一连接片711设有第三销孔712和第四销孔713。第一销轴81穿过第一销孔611和第三销孔712以将第一连接片71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连接片711的左端)和第一转轴61的一端相连。第二销轴82穿过第二销孔621和第四销孔713以将第一连接片71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连接片711的右端)和第三转轴63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转轴63的左端)相连。由此,通过第一销轴81和第二销轴82与第一连接片711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第一连接件71的结构简单和便于安装。
第二连接件72包括第二连接片721、第三销轴83和第四销轴84。第二转轴62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转轴62的左端)设有第五销孔622,第三转轴63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转轴63的右端)设有第六销孔631,第二连接片721设有第七销孔722和第八销孔723。第三销轴83穿过第五销孔622和第七销孔722以将第二连接片72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连接片721的右端)和第二转轴62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转轴62的左端)相连,第四销轴84穿过第六销孔631和第八销孔723以将第二连接片72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连接片721的左端)和第三转轴63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转轴63的右端)相连。由此,通过第三销轴83和第四销轴84与第二连接片721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第二连接件72的结构简单和便于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6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转轴61的右端)设有第一槽612,第三转轴63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转轴63的左端)设有第二槽632,第三转轴63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转轴63的右端)设有第三槽633,第二转轴62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转轴62的左端)设有第四槽623。
第一连接片71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连接片711的左端)插入第一槽612内,第一连接片71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连接片711的右端)插入第二槽632内。第二连接片72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连接片721的左端)插入第三槽633内,第二连接片72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连接片721的右端)插入第四槽623内。
由此,通过在上述转轴的端部设置凹槽,并将上述连接片的两端分别插入该凹槽内,使得上述连接片和上述转轴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支架100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件73和第四连接件74。
第三连接件73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连接件73的右端)和第一转轴6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转轴61的左端)相连,第三连接件73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连接件73的左端)和第一连接链3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连接链3的右端)相连。由此,通过第三连接件73连接第一转轴61和第一连接链3,可使第一转轴61和第一连接链3之间安装更灵活。
第四连接件74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四连接件74的左端)和第二转轴62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转轴62的右端)相连,第四连接件74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四连接件74的右端)和第二连接链4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连接链4的左端)相连。由此,通过第四连接件74连接第二转轴62和第二连接链4,可使第二转轴62和第二连接链4之间安装更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73包括第三连接片731、第五销轴85和第六销轴86。第一转轴6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转轴61的左端)设有第九销孔613,第一连接链3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一连接链3的右端)设有第十销孔31,第三连接片731设有第十一销孔732和第十二销孔733。第五销轴85穿过第九销孔613和第十一销孔732以将第三连接片73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连接片731的右端)和第一转轴61的另一端相连。第六销轴86穿过第十销孔31和第十二销孔733以将第三连接片73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三连接片731的左端)和第一连接链3的一端相连。由此,通过第五销轴85和第六销轴86与第三连接片731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第三连接件731的结构简单和便于安装。
优选地,第三连接片731可为多个,由此,使得第一转轴61和第一连接链3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第四连接件74包括第四连接片741、第七销轴87和第八销轴88。第二转轴62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转轴62的右端)设有第十三销孔624,第二连接链4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二连接链4的左端)设有第十四销孔41,第四连接片741设有第十五销孔742和第十六销孔743。第七销轴87穿过第十三销孔624和第十五销孔742以将第四连接片741的一端(例如图3中第四连接片741的左端)和第二转轴62的另一端相连.第八销轴88穿过第十四销孔41和第十六销孔743以将第四连接片74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第四连接片741的右端)和第二连接链4的一端相连。由此,通过第七销轴87和第八销轴88与第四连接片741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第四连接件741的结构简单和便于安装。
优选地,第四连接片741可为多个,由此,使得第二转轴62和第二连接链4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托辊,所述第一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一辊体和第一纠偏部,所述第一辊体的横截面位于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纠偏部的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所述第一辊体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
第二托辊,所述第二托辊包括彼此相连第二辊体和第二纠偏部,所述第二辊体的横截面位于第二平面上,所述第二纠偏部的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的边沿位于所述第二辊体的横截面的边沿的外侧,所述第一托辊和所述第二托辊沿预设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辊体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纠偏部与所述第二辊体之间,所述第二辊体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纠偏部与所述第一辊体之间;
第一连接链和第二连接链,所述第一连接链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纠偏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纠偏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体为圆柱状,所述第一纠偏部为圆台状,所述第一纠偏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辊体的在所述预设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辊体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一纠偏部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辊体的方向增大;
所述第二辊体为圆柱状,所述第二纠偏部为圆台状,所述第二纠偏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辊体的在所述预设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辊体的端部相连,所述第二纠偏部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二辊体的方向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托辊,所述第三托辊为圆柱状,所述第三托辊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托辊与所述第二托辊之间,所述第三托辊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托辊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预设值,所述第二托辊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一托辊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托辊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三托辊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二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三转轴穿设在所述第三通孔内;
所述输送带支架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链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件上;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链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销孔,所述第一连接片设有第三销孔和第四销孔,所述第一销轴穿过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三销孔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销轴穿过所述第二销孔和所述第四销孔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片、第三销轴和第四销轴,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五销孔,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六销孔,所述第二连接片设有第七销孔和第八销孔,所述第三销轴穿过所述第五销孔和所述第七销孔以将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四销轴穿过所述第六销孔和所述第八销孔以将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三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三槽,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四槽,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片的所述一端插入所述第三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片的所述另一端插入所述第四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片、第五销轴和第六销轴,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九销孔,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十销孔,所述第三连接片设有第十一销孔和第十二销孔,所述第五销轴穿过所述第九销孔和所述第十一销孔以将所述第三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销轴穿过所述第十销孔和所述第十二销孔以将所述第三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
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四连接片、第七销轴和第八销轴,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十三销孔,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十四销孔,所述第四连接片设有第十五销孔和第十六销孔,所述第七销轴穿过所述第十三销孔和所述第十五销孔以将所述第四连接片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转轴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八销轴穿过所述第十四销孔和所述第十六销孔以将所述第四连接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链的所述一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托辊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托辊沿所述预设方向排列布置。
10.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带支架,所述输送带支架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带支架;和
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设在所述输送带支架的所述第一托辊和所述第二托辊上。
CN202023023252.6U 2020-12-14 2020-12-14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Active CN214269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23252.6U CN214269122U (zh) 2020-12-14 2020-12-14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23252.6U CN214269122U (zh) 2020-12-14 2020-12-14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69122U true CN214269122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81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23252.6U Active CN214269122U (zh) 2020-12-14 2020-12-14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691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9569A1 (en) * 2021-12-30 2023-07-06 Asgco Manufacturing, Inc. Adjustable curved tunnel conveyor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9569A1 (en) * 2021-12-30 2023-07-06 Asgco Manufacturing, Inc. Adjustable curved tunnel conveyor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69122U (zh) 输送带支架和输送装置
US7252192B2 (en) Side-flexing conveyor module with detachable roller assembly
CN108367864B (zh) 输送机托架
JP2007513848A (ja) インラインローラを取り付けたスタブを有するモジュール式コンベヤアセンブリ
CN212173596U (zh) 一种石膏板输送防摔装置
JP6852057B2 (ja) ノーズローラ組立体
CN211109381U (zh) 一种防跑偏皮带输送机
KR101190659B1 (ko) 파이프형 컨베이어벨트 편심 방지장치
CN207645236U (zh) 一种带式输送机用托辊装置
CN210150169U (zh) 一种带有上下托辊组的皮带输送机
CN210102653U (zh) 带式输送机
JP6785147B2 (ja) 搬送装置
CN205274466U (zh) 一种带式输送机
CN213355814U (zh) 一种防跑偏托辊
CN211366066U (zh) 物料运输通道
CN214358745U (zh) 转弯输送机
CN217262741U (zh) 一种输送机用连杆式调偏器
CN211619117U (zh) 一种物流用稳定性高的皮带传输机
CN214191334U (zh) 一种皮带输送机
CN209834880U (zh) 带式输送机用清扫器及带式输送机
CN212686892U (zh) 一种特殊玻璃清洗输送装置
JP5757799B2 (ja) 搬送装置
CN110834866A (zh) 靠边机
CA2590087C (en) Closed type belt conveyor
CN220663887U (zh) 一种防止输送辊变形的板材输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