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59053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59053U
CN214259053U CN202022220550.8U CN202022220550U CN214259053U CN 214259053 U CN214259053 U CN 214259053U CN 202022220550 U CN202022220550 U CN 202022220550U CN 214259053 U CN214259053 U CN 214259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ositioning groove
cover body
cover
cook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205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高昌
陈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205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59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59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59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上设置有向下凹入的定位凹槽;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盖体与器具本体通过耦合器电连接,盖体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第一支撑凸起的下表面为可与放置平面接触的支撑面,第一支撑凸起限位于定位凹槽内。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耦合器插接时容易打火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烘烤功能的烹饪器具一般采用热风给食物加热。相关技术中设计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盖体和器具本体,盖体上设置有出风装置和加热装置,通过出风装置和加热装置为烹饪腔内的食物提供热风。
上述烹饪器具的盖体和器具本体之间需要通过耦合器配合来通电,在相关技术中,盖体盖在器具本体上时容易发生晃动,导致耦合器在插接配合时容易发生摩擦,从而产生打火的现象,导致烹饪器具的安全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耦合器插接时容易打火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上设置有向下凹入的定位凹槽;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盖体与器具本体通过耦合器电连接,盖体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第一支撑凸起的下表面为可与放置平面接触的支撑面,第一支撑凸起限位于定位凹槽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盖体上设置第一支撑凸起,在器具本体上与第一支撑凸起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定位凹槽,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时,将第一支撑凸起伸入到定位凹槽内,此时盖体和器具本体上的耦合器能够配合插接。上述结构对盖体盖合在器具本体上起到导向作用,避免盖体与器具本体之间产生相对晃动,从而避免由于盖体晃动导致的耦合器在插接配合时容易发生摩擦而打火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凸起为沿盖体的周向方向上延伸的凸筋,定位凹槽为与第一支撑凸起适配的弧形槽,第一支撑凸起在盖体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1与定位凹槽在盖体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在0.2mm至1.2mm之间。上述结构中,如果第一支撑凸起在盖体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1与定位凹槽在盖体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过大,则会导致第一支撑凸起在定位凹槽内的活动量过大,使得盖体盖设在器具本体上时,耦合器之间还是会产生摩擦,从而不能起到防止耦合器打火的效果。如果第一支撑凸起在盖体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1与定位凹槽在盖体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过小,则会导致第一支撑凸起与定位凹槽之间的配合过紧,导致盖体不易盖设在器具本体上或者不易从器具本体上分离,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或,第一支撑凸起底部设有防滑垫。上述结构使得盖体放置在桌面上时防滑,保证盖体放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器具本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内锅,定位凹槽设置于隔热的外壳上。上述结构简单,保证盖体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把手,定位凹槽设置于把手上。上述结构中,把手向外凸出设置,能够方便用户拿取烹饪器具。将定位凹槽设置在把手上能够充分利用把手上的空间,不必再器具本体上的其他位置开设凹槽,一方面便于定位凹槽的设置;另一方面能够减小烹饪器具的体积,实现小型化设计,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外壳包括隔热筒、与隔热筒连接的隔热圈以及与隔热圈连接的固定架,外壳通过固定架与内锅连接,隔热筒包括筒本体以及设置于筒本体上部并向外延伸的凸板,凸板与内锅之间形成开口,固定架与隔热圈设置于开口处,固定架的顶壁、隔热圈的顶壁以及凸板形成把手,定位凹槽设置于固定架的顶壁和/或隔热圈的顶壁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把手的加工与安装。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凹槽也可以仅设置在固定架的顶壁上,或者仅设置在隔热圈的顶壁上。
进一步地盖体包括盖体本体以及设置于盖体本体内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的下表面高于支撑面。上述结构中,由于加热装置的下表面高于支撑面,当盖体放置在放置平面上时,支撑面与放置平面接触,加热装置与放置平面之间具有间隙,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加热装置直接与放置平面接触,从而使得放置平面不易被烫坏,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器具本体包括内锅,加热装置的下表面与内锅的上边沿贴合,加热装置上设置有连通内锅内的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排气通道,上述结构中,由于加热装置的下表面与内锅的上边沿贴合,因此烹饪腔内的烘烤气体将由预定的排气通道排至外界大气,避免烘烤气体由加热装置的下表面与内锅的上边沿之间的间隙溢出,保证烹饪器具的洁净。另外,第一支撑凸起与定位凹槽的槽底之间具有距离。上述结构使得在盖体盖设在器具本体上时,第一支撑凸起不会向上撑起盖体,从而使得加热装置的下表面与内锅的上边沿保持贴合,从而保证烹饪器具的洁净。
进一步地,盖体本体上设置有排气筒,加热装置上设置有与排气通道相对的过流孔,过流孔形成排气通道,排气通道通过排气筒内的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上述结构中,从加热装置中吹出的热风能够进入到内锅的烹饪腔内,热风与烹饪腔内的食物发生热交换后,只能从加热装置上的排气通道以及排气筒内的通道中排出,不会从其他位置吹出,从而避免油烟沾染烹饪器具的其他位置,提升了烹饪器具的清洁性。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凸起的高度在9mm至12mm之间。上述结构中,如果第一支撑凸起的高度过小,则会使得加热装置与放置平面之间的距离过近,导致放置平面容易被加热装置的余热烫坏。如果第一支撑凸起的高度过大,则会导致支撑面与定位凹槽的槽底壁抵接,使得盖体被第一支撑凸起撑起,盖体与内锅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烹饪腔内的热气容易从盖体与内锅之间的间隙处散出,影响烹饪器具的清洁性。和/或,第一支撑凸起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凸起位于所述盖体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盖体放置于放置平面上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凸起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凸起位于盖体的相对的两侧,盖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凸起,第二支撑凸起在盖体的周向方向上设置于两个第一支撑凸起之间。上述结构便于盖体与器具本体的电连接。和/或,盖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凸起,耦合器设置在第二支撑凸起上,第二支撑凸起底面与第一支撑凸起的底面齐平。上述结构简单,一方面便于耦合器插接;另一方面,提高盖体放置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器具本体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内锅组件,内锅组件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内锅,底座上设置有容纳内锅组件的容纳凹部,耦合器包括设置于盖体上的上耦合器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下耦合器。上述结构中,底座上连接电源线,盖体通过上耦合器与底座的下耦合器连接,使得盖体能够产生热风,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烘烤烹饪。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图4的盖体的仰视图;以及
图6示出了图4的盖体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排气通道;10、器具本体;20、外壳;21、把手;22、隔热筒;23、隔热圈;24、固定架;25、凸板;30、内锅;40、盖体;41、盖体本体;42、加热装置;43、排气筒;50、第一支撑凸起;51、支撑面;60、定位凹槽;70、第二支撑凸起;80、底座;91、上耦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10和盖体40。其中,器具本体10上设置有向下凹入的定位凹槽60;盖体40盖设于器具本体10上,盖体40与器具本体10 通过耦合器电连接,盖体40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50,第一支撑凸起50的下表面为可与放置平面接触的支撑面51,第一支撑凸起50限位于定位凹槽60内。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盖体40上设置第一支撑凸起50,在器具本体10上与第一支撑凸起50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定位凹槽60,当盖体40盖设于器具本体10上时,将第一支撑凸起50伸入到定位凹槽60内,此时盖体40和器具本体10上的耦合器能够配合插接。上述结构对盖体40盖合在器具本体10上起到导向作用,避免盖体40与器具本体10之间产生相对晃动,从而避免由于盖体40晃动导致的耦合器在插接配合时容易发生摩擦而打火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烹饪器具的安全性。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凸起50为沿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延伸的凸筋,定位凹槽60为与第一支撑凸起50适配的弧形槽,第一支撑凸起50在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1与定位凹槽60在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在0.2mm至1.2mm之间。上述结构中,如果第一支撑凸起50在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1与定位凹槽60在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过大,则会导致第一支撑凸起50在定位凹槽60内的活动量过大,使得盖体40盖设在器具本体10上时,耦合器之间还是会产生摩擦,从而不能起到防止耦合器打火的效果。如果第一支撑凸起50在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 L1与定位凹槽60在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过小,则会导致第一支撑凸起50与定位凹槽60之间的配合过紧,导致盖体40不易盖设在器具本体10上或者不易从器具本体10上分离,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凸起底部设有防滑垫。上述结构使得盖体放置在桌面上时防滑,保证盖体放置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器具本体10包括外壳20以及设置于外壳20内的内锅30,定位凹槽 60设置于隔热的外壳20上。上述结构简单,保证盖体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包括把手21,定位凹槽60设置于把手21上。上述结构中,把手21向外凸出设置,能够方便用户拿取烹饪器具。将定位凹槽60设置在把手上能够充分利用把手21上的空间,不必再器具本体10上的其他位置开设凹槽,一方面便于定位凹槽60的设置;另一方面能够减小烹饪器具的体积,实现小型化设计,降低成本。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包括隔热筒22、与隔热筒22连接的隔热圈23以及与隔热圈23连接的固定架24,外壳20通过固定架24与内锅30连接,隔热筒22包括筒本体以及设置于筒本体上部并向外延伸的凸板25,凸板25与内锅30之间形成开口,固定架24与隔热圈23设置于开口处,固定架24的顶壁、隔热圈23的顶壁以及凸板25形成把手21,定位凹槽60设置于固定架24的顶壁和隔热圈23的顶壁上。上述结构简单,便于把手的加工与安装。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凹槽也可以仅设置在固定架的顶壁上,或者仅设置在隔热圈的顶壁上。
如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40包括盖体本体41以及设置于盖体本体41内的加热装置42,加热装置42加热以为烹饪腔内的食物供热。由于盖体40在工作状态时加热装置42会加热为烹饪腔内的食物供热,当烹饪结束后,加热装置42产生的热量不会很快散失,此时如果将盖体40直接放置在放置平面(桌面)上,会导致放置平面被烫坏。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4和图6所示,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高于支撑面51。上述结构中,由于加热装置 42的下表面高于支撑面51,当盖体40放置在放置平面上时,支撑面51与放置平面接触,加热装置42与放置平面之间具有间隙,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加热装置42直接与放置平面接触,从而使得放置平面不易被烫坏,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器具本体10包括内锅30,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与内锅30的上边沿贴合,加热装置42上设置有连通内锅30内的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排气通道1。上述结构中,由于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与内锅30的上边沿贴合,因此烹饪腔内的烘烤气体将由预定的排气通道1排至外界大气,避免烘烤气体由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与内锅30的上边沿之间的间隙溢出,保证烹饪器具的洁净。
但是如果盖体盖在内锅上时,第一支撑凸起50与定位凹槽60的槽底之间抵接,那么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不容易与内锅30的上边沿贴合,从而导致烘烤气体可能由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与内锅30的上边沿之间的间隙溢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凸起50与定位凹槽60的槽底之间具有距离。上述结构使得在盖体盖设在器具本体上时,第一支撑凸起50不会向上撑起盖体,从而使得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与内锅30的上边沿保持贴合,从而保证烹饪器具的洁净。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41上设置有排气筒43,加热装置42上设置有与排气通道1相对的过流孔,过流孔形成排气通道1,排气通道1通过排气筒43内的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上述结构中,从加热装置42中吹出的热风能够进入到内锅30的烹饪腔内,热风与烹饪腔内的食物发生热交换后,只能从加热装置42上的排气通道1以及排气筒43内的通道中排出,不会从其他位置吹出,从而避免油烟沾染烹饪器具的其他位置,提升了烹饪器具的清洁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凸起50的高度在9mm至12mm之间。上述结构中,如果第一支撑凸起50的高度过小,则会使得加热装置42与放置平面之间的距离过近,导致放置平面容易被加热装置42的余热烫坏。如果第一支撑凸起50的高度过大,则会导致支撑面51与定位凹槽60的槽底壁抵接,使得盖体40被第一支撑凸起50撑起,盖体40与内锅30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烹饪腔内的热气容易从盖体40与内锅30之间的间隙处散出,影响烹饪器具的清洁性。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支撑凸起50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凸起50位于所述盖体40的相对的两侧。上述结构使得盖体40放置于放置平面上更加稳定。
如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40的底部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凸起70,第二支撑凸起70在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设置于两个第一支撑凸起50之间。上述结构中,第一支撑凸起50位于盖体40的相对的两侧能够便于耦合器之间的对位,当第一支撑凸起50伸入到定位凹槽60内时,盖体40和器具本体10上的耦合器能够配合插接,从而防止盖体40 盖设在器具本体10上时发生晃动,导致耦合器打火。第二支撑凸起70上设置有上耦合器,器具本体10上与上耦合器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下耦合器。上述结构便于盖体40与器具本体10 的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耦合器不凸出于第二支撑凸起70的下表面,第二支撑凸起70 的下表面与第一支撑凸起50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内。当盖体40放置在放置平面时,第二支撑凸起70的下表面也与放置平面抵接,从而使盖体40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在放置平面上。
如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耦合器设置在第二支撑凸起70上,第二支撑凸起70 底面与第一支撑凸起50的底面齐平。上述结构简单,一方面便于耦合器插接;另一方面,提高盖体放置时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与内锅30形成内锅组件,器具本体10还包括底座80,底座80上设置有容纳内锅组件的容纳凹部,耦合器包括设置于盖体40上的上耦合器91以及设置于底座80上的下耦合器。上述结构中,底座80上连接电源线,盖体40通过上耦合器91与底座80的下耦合器连接,使得盖体40能够产生热风,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烘烤烹饪。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可以是电饭煲、低压饭煲、豆浆机、料理机、电炖锅、炒菜机、多功能锅等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器具本体(10),所述器具本体(10)上设置有向下凹入的定位凹槽(60);
盖体(40),盖设于所述器具本体(10)上,所述盖体(40)与所述器具本体(10)通过耦合器电连接,所述盖体(40)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50),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的下表面为可与放置平面接触的支撑面(51),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限位于所述定位凹槽(6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为沿所述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延伸的凸筋,所述定位凹槽(60)为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适配的弧形槽,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在所述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1与所述定位凹槽(60)在所述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L2之间的差值在0.2mm至1.2mm之间;和/或,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底部设有防滑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具本体(10)包括外壳(20)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20)内的内锅(30),所述定位凹槽(60)设置于所述外壳(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包括把手(21),所述定位凹槽(60)设置于所述把手(2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外壳(20)包括隔热筒(22)、与所述隔热筒(22)连接的隔热圈(23)以及与所述隔热圈(23)连接的固定架(24),所述外壳(20)通过所述固定架(24)与所述内锅(30)连接,所述隔热筒(22)包括筒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筒本体上部并向外延伸的凸板(25),所述凸板(25)与所述内锅(30)之间形成开口,所述固定架(24)与所述隔热圈(23)设置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固定架(24)的顶壁、所述隔热圈(23)的顶壁以及所述凸板(25)形成所述把手(21),所述定位凹槽(60)设置于所述固定架(24)的顶壁和/或所述隔热圈(23)的顶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40)包括盖体本体(41)以及设置于所述盖体本体(41)内的加热装置(42),所述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高于所述支撑面(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具本体(10)包括内锅(30),所述加热装置(42)的下表面与所述内锅(30)的上边沿贴合,所述加热装置(42)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内锅(30)内的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排气通道(1),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与所述定位凹槽(60)的槽底之间具有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的高度在9mm至12mm之间;和/或,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位于所述盖体(40)的相对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40)的底部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凸起(70),所述耦合器设置在第二支撑凸起(70)上,所述第二支撑凸起(70)底面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的底面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位于所述盖体(40)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盖体(40)的底部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凸起(70),所述第二支撑凸起(70)在所述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40)的底部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凸起(70),所述耦合器设置在第二支撑凸起(70)上,所述第二支撑凸起(70)底面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的底面齐平,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位于所述盖体(40)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凸起(70)在所述盖体(40)的周向方向上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凸起(50)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具本体(10)包括底座(80)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80)上的内锅组件,所述内锅组件包括外壳(20)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20)内的内锅(30),所述底座(80)上设置有容纳所述内锅组件的容纳凹部,所述耦合器包括设置于所述盖体(40)上的上耦合器(91)以及设置于所述底座(80)上的下耦合器。
CN202022220550.8U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259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0550.8U CN214259053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20550.8U CN214259053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59053U true CN214259053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805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20550.8U Active CN214259053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59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2591B (zh) 烹饪设备
JP2004524941A (ja) 調理ポット
CN108463019B (zh) 半导体微波烹饪器具
CN214259053U (zh) 烹饪器具
CN214048453U (zh) 烹饪器具
CN108449816B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11673725U (zh) 一种多功能早餐机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KR20140032765A (ko) 휴대용 구이기
CN213248349U (zh) 烹饪器具
CN214804217U (zh) 烹饪器具
CN214048573U (zh) 烹饪器具
CN211511405U (zh) 具有烘烤组件的烹饪器具
CN216822897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341901U (zh) 一种方便清洗的煎烤机
CN211961816U (zh) 烘烤组件、盖体及烹饪器具
CN215820562U (zh) 烹饪器具
CN212089221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687074U (zh) 炸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551309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3309162U (zh) 一种使用安全的空气炸锅
CN213909745U (zh) 密封件、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0540814U (zh) 一种蒸汽加热用烹饪器具
CN218820524U (zh) 一种电气两用料理炉及电气两用料理装置
CN212346192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