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7253U -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27253U
CN214227253U CN202120214997.6U CN202120214997U CN214227253U CN 214227253 U CN214227253 U CN 214227253U CN 202120214997 U CN202120214997 U CN 202120214997U CN 214227253 U CN214227253 U CN 214227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nd connector
male end
movable piece
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149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149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27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27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27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超声设备。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包括:母端主体、活动件、第一锁紧件以及第二锁紧件。活动件收容于母端主体的第一插腔。活动件具有用于收容公端连接器的第二插腔。通过相对于母端连接器按压公端连接器,使得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沿第一插腔的轴向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一锁紧件配合,以致阻止活动件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第二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二锁紧件配合,以致活动件与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从而能够防止公端连接器从母端连接器掉落,并且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的锁紧方式简便。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背景技术
超声探头是超声设备的核心部件,是电信号与声波信号相互转化的场所。超声探头通常需要使用连接器与超声设备连接。传统的连接器,需要手动旋转按钮,将公端和母端进行锁定。目前,还存在一种新型的连接器,在公端和母端分别添加电磁吸附片和电磁吸附件,当超声设备通电时,电磁吸附件和吸附片相互吸合,实现公端和母端的相对固定,当需取下超声探头时,通过按钮对电磁吸附件断电,消除电磁吸附件和电磁吸附片之间的吸附力,有效简化了连接操作。然而,由于在未通电时,电磁吸附件和电磁吸附片之间不存在吸引力,因此,公端和母端并未锁紧,在移动或者清洁超声设备时,公端有掉落的风险,从而会对连接器的接口形成不可预见的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超声探头与超声设备连接时,连接器的公端和母端不方便锁紧且公端存在掉落风险的问题,提供一种方便公端和母端锁紧且公端不易掉落的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
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
母端主体,具有第一插腔;
活动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插腔且沿所述第一插腔的轴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活动件具有第二插腔,所述公端连接器能够插入所述第二插腔并能够与所述活动件共同运动;
第一锁紧件,与所述母端主体连接;以及
第二锁紧件,与所述活动件连接;其中,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共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紧件能够阻止所述活动件朝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锁紧件能够使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
上述的连接器,活动件收容于母端主体的第一插腔。活动件具有用于收容公端连接器的第二插腔。通过相对于母端连接器按压公端连接器,能够使得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沿第一插腔的轴向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锁紧件能够阻止活动件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第二锁紧件能够使活动件与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从而能够阻止公端连接器拔出母端连接器,进而能够防止公端连接器从母端连接器掉落,并且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的锁紧方式简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还沿所述第一插腔的轴向具有第三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之间;
所述母端连接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母端主体和所述活动件连接的弹性件;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通过克服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以致共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锁紧件能够使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
通过释放所述公端连接器,以致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带动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公端连接器共同从所述第三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紧件能够阻止所述活动件朝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沿所述第一插腔的轴向还具有第四位置,所述活动件还具有第四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
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通过克服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以致共同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锁紧件能够释放所述活动件;
通过释放所述公端连接器,以致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带动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四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锁紧件能够释放所述公端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紧件包括支撑杆和滑动部,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插腔的底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部固定连接,且所述滑动部凸出于所述支撑杆的侧表面;
所述活动件上设有导向凹槽,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导向凹槽配合;所述活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导向凹槽能够引导所述滑动部的运动路径;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滑动部朝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挤压所述导向凹槽的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母端连接器还包括弹性杆,所述弹性杆一端与所述活动件的外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锁紧件连接;
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插腔的侧壁能够克服所述弹性杆的恢复力,以致所述弹性杆的另一端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锁紧件向靠近所述活动件中心轴线的方向运动;
所述公端连接器的外侧面设有卡槽,所述活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卡槽与所述第二锁紧件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公端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公端主体的触发部;
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共同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公端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母端连接器转动;当所述触发部转动至预定位置时能够触发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驱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设置于所述母端主体的导电环,所述导电环沿周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一缺口;
所述触发部为导体,并能够与所述导电环电连接;
所述公端连接器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导体沿所述导电环的周向转动;当所述导体转动至所述缺口处时能够触发所述控制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安装于所述公端主体的插针阵列;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支撑盘,所述支撑盘上设置有触点阵列,所插针阵列的插针用于与所述触点阵列的触点一一对应并电连接;所述导体为连接针并与所述插针安装于所述公端主体的同一侧,所述导电环设置于所述支撑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公端连接器还包括公端齿轮,所述公端齿轮与所述公端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与所述活动件转动连接的母端齿轮,所述活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母端齿轮与所述公端齿轮配合;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母端齿轮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公端主体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所述公端齿轮以及所述第二主体沿轴向依次布置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形成卡槽,所述公端齿轮露出于所述卡槽;
所述第二锁紧件为所述母端齿轮;所述活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母端齿轮与所述卡槽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支撑部;
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且相对设置;
插针阵列,所述插针阵列的每个插针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每个所述插针的外壁具有凸缘;以及
弹簧阵列,所述弹簧阵列的每个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弹簧与所述插针一一对应且套设于所述插针,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凸缘抵接,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抵接。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超声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超声探头以及超声主机,所述超声探头通过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超声主机连接。
上述的超声设备的连接器,活动件收容于母端主体的第一插腔。活动件具有能够收容公端连接器的第二插腔。通过相对于母端连接器按压公端连接器,能够使得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沿第一插腔的轴向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锁紧件能够阻止活动件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第二锁紧件能够使活动件与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从而能够阻止公端连接器拔出母端连接器,进而能够防止公端连接器从母端连接器掉落,并且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的锁紧方式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母端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配合时且活动件在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配合时且活动件在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导向凹槽与第一锁紧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导向凹槽与第一锁紧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3和图4中第一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公端主体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插针阵列以及弹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9为图2中支撑盘与导电环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支撑盘、导电环以及触发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导电环与触发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a)为另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在母端主体上开设定位槽的方式;
图12(b)为又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在母端主体上开设定位槽的方式;
图12(c)为再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在母端主体上开设定位槽的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接器;
110、公端连接器;
102、第二插腔;103、卡槽;111、第一主体;1111、第一支撑部;1112、第二支撑部;112、第二主体;113、公端齿轮;114、插针;1141、凸缘;115、弹簧;
120、母端连接器;
121、母端主体;101、第一插腔;122、活动件;104、导向凹槽;1041、第一凹槽;1042、第二凹槽;1043、第三凹槽;1044、第四凹槽;1045、第五凹槽;123、第一锁紧件;1231、支撑杆;1232、滑动部;124、第二锁紧件;125、弹性件;126、弹性杆;127、导电环;105、缺口;1271、第一端;1272、第二端;128、支撑盘;106、定位槽;
130、控制装置;
140、驱动装置;141、电机;142、传动齿轮;
150、触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100。连接器100包括公端连接器110和母端连接器120。公端连接器110包括公端主体和插针阵列,插针阵列安装于公端主体。参考图2,母端连接器120包括母端主体121和设置于母端主体121的支撑盘128。支撑盘128上布置有触点阵列。插针阵列用于与触点阵列配合,从而实现公端连接器110和母端连接器120电连接。
参考图2,母端连接器120包括:母端主体121、活动件122、第一锁紧件123以及第二锁紧件124。
母端主体121具有第一插腔101。活动件122收容于第一插腔101。活动件122沿第一插腔101的轴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活动件122具有第二插腔102。公端连接器110与第二插腔102配合时,能够与活动件122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具体地,结合图1至图4,活动件122设于第一插腔101并与第一插腔101相适配,活动件122能够沿第一插腔101的轴向相对于母端主体121上下运动。
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连接时,公端连接器110插设于第二插腔102并与第二插腔102相适配。如图2所示,沿公端连接器110插入第二插腔102的方向,第二插腔102的内径逐渐减小,因此,第二插腔102的侧壁呈倾斜状态。公端连接器110的外表面与第二插腔102倾斜的侧壁配合,因此,公端连接器110沿第一插腔101的轴向向下运动时,能够带动活动件122共同向下运动,从而公端连接器110能够带动活动件122共同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可以理解,第二插腔102的侧壁也可以不是倾斜状态。通过在第二插腔102的侧壁设置台阶结构,公端连接器110的外壁设置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与该台阶结构的台阶面配合,同样能够带动活动件122共同向下运动。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母端连接器120还包括弹性件125(例如螺旋弹簧),弹性件125分别与母端主体121和活动件122连接。具体地,弹性件125的一端与第一插腔101的底壁连接,另一端与活动件122的轴向端面连接。活动件122在第一位置时,依靠弹性件125的恢复力支撑,从而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共同向下运动时克服弹性件125的恢复力,从而活动件122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结合图3和图4,第一锁紧件123与母端主体121连接。活动件122设有第一配合结构(未示出)。活动件1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一锁紧件123配合,以致第一锁紧件123能够阻止活动件122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
具体地,活动件1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相对于母端主体121运动,因此,设于活动件122的第一配合结构与设置于母端主体121的第一锁紧件123做相对运动。直至活动件12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一锁紧件123配合。第一配合结构与第一锁紧件123配合时,能够阻止活动件122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即能够阻止活动件122朝上运动,也就是阻止活动件122朝拔出第一插腔101的方向运动。
第二锁紧件124与活动件122连接,公端连接器110设有第二配合结构(未示出)。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二锁紧件124配合,以致活动件122与公端连接器110沿轴向锁紧。
如前所述,活动件12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锁紧件123与第一配合结构配合,能够阻止活动件122朝拔出第一插腔101的方向运动。又由于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沿轴向锁紧,因此,活动件122在第二位置时,能够阻止公端连接器110朝拔出第一插腔101的方向运动。
上述的连接器100,活动件122收容于母端主体121的第一插腔101。活动件122具有用于收容公端连接器110的第二插腔102。通过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按压公端连接器110,使得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沿第一插腔101的轴向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一锁紧件123配合,以致阻止活动件122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第二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二锁紧件124配合,以致活动件122与公端连接器110沿轴向锁紧,从而能够阻止公端连接器110拔出母端连接器120,进而能够防止公端连接器110从母端连接器120掉落,并且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的锁紧方式简便。
如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母端连接器120还包括弹性杆126。弹性杆126一端与活动件122的外侧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锁紧件124连接。如图2和图3,活动件122在第一位置时,弹性杆126处于自然状态。弹性杆126在自然状态时呈倾斜状态,其一端与活动件122的外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活动件122的外侧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此时,弹性杆126的另一端与活动件122的中心轴线保持较远(相对于后述的较近,此处为较远)的距离,从而第二锁紧件124与活动件122的中心轴线保持较远的距离。也就是说,当公端连接器110插设于第二插腔102并与第二插腔102相适配时,第二锁紧件124不会对适配形成阻碍。
活动件12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活动件122不断向下运动,从而,活动件122继续插入到第一插腔101内部。由于弹性杆126一端与活动件122的外侧面连接,因此,弹性杆126也会不断进入第一插腔101内部。弹性杆126进入第一插腔101内部的过程中,第一插腔101的内侧壁能够克服弹性杆126的恢复力,从而,弹性杆126逐渐被挤入第一插腔101的内壁和活动件122的外表面之间,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弹性杆126的另一端能够带动第二锁紧件124向靠近活动件122中心轴线的方向运动。直至活动件122到达第二位置时,第二锁紧件124与活动件122的中心轴线保持较近的距离,弹性杆126呈竖直状态。由此可见,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锁紧件124向靠近活动件122中心轴线的方向的运动。
如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配合结构为设于公端连接器110外侧面的卡槽103。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则公端连接器110的卡槽103不断向下运动。并且,如前所述,在这个过程中,第二锁紧件124做靠近活动件122的中心轴线方向的运动。如图4所示,当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到达第二位置时,第二锁紧件124能够进入卡槽103并与卡槽103相配合。此时,通过第二锁紧件124与卡槽103的配合,使得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沿轴向锁紧。
在一实施例中,活动件122还具有第三位置,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沿轴向依次分布。公端连接器110运动时能够带动活动件122克服弹性件125的恢复力,以致带动活动件122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并且释放公端连接器110时,弹性件125的恢复力能够带动活动件122从第三位置回复至第二位置。即活动件122是先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再从第三位置回复至第二位置,并非是从第一位置直接到达第二位置。
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二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二锁紧件124配合,并且活动件122从第三位置回复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二锁紧件124保持配合。活动件122从第三位置回复至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结构能够与第一锁紧件123配合。由此可知,活动件122到达第二位置时,第二配合结构与第二锁紧件124配合,第一配合结构与第一锁紧件123配合。
请结合图3、图4以及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123包括支撑杆1231和滑动部1232。支撑杆1231的一端与第一插腔101的底壁转动连接,例如可通过球铰转动连接,从而能够为支撑杆1231提供以球绞结构为顶点的锥形活动范围。支撑杆1231的另一端与滑动部1232固定连接,滑动部1232凸出于支撑杆1231的侧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结构为导向凹槽104,滑动部1232与导向凹槽104配合。活动件122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之间切换时,导向凹槽104能够引导滑动部1232的运动路径。活动件122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滑动部1232与导向凹槽104的侧壁抵接,且滑动部1232朝远离第一位置的方向挤压导向凹槽104的该侧壁(即滑动部1232与该侧壁抵接),从而滑动部1232能够阻止活动件122向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即通过第一配合结构与第一锁紧件123的配合,实现阻止活动件122向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由于滑动部1232与支撑杆1231的一端连接并凸出于支撑杆1231的侧表面,因此,便于滑动部1232插入导向凹槽104中并与导向凹槽104配合。并且,通过导向凹槽104引导滑动部1232的运动路径,从而方便引导支撑杆1231的运动方向。
滑动部123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杆1231的延伸方向可呈角度设置。第一锁紧件123例如是弯头直角圆柱杆,则滑动部1232与支撑杆1231呈直角。当然,滑动部1232与支撑杆1231也可以呈锐角或钝角。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凹槽104包括第一凹槽1041、第二凹槽1042、第三凹槽1043、第四凹槽1044以及第五凹槽1045。第二凹槽1042、第三凹槽1043、第四凹槽1044以及第五凹槽1045的延伸方向互不相同。
第一凹槽104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凹槽1042的一端和第三凹槽1043的一端连通。第二凹槽1042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第一凹槽1041的延伸方向。第三凹槽104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1041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在第二凹槽1042、第三凹槽1043以及第一凹槽1041的连通处(b点附近),第二凹槽1042的底壁相对于第三凹槽1043的底壁凹陷。
第二凹槽1042的另一端与第四凹槽1044的一端连通,在第二凹槽1042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c点附近),第四凹槽1044的底壁相对于第二凹槽1042的底壁凹陷。第五凹槽1045的一端与第四凹槽1044的另一端连通。
结合图3和图5,活动件122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锁紧件123的滑动部1232位于第一凹槽1041的底端(a点附近)。通过按压公端连接器110,使得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向下运动,则滑动部1232相对于活动件122沿第一凹槽1041向上运动。滑动部1232到达第二凹槽1042、第三凹槽1043以及第一凹槽1041的连通处(b点附近)时,由于第二凹槽1042的底壁相对于第三凹槽1043的底壁凹陷,则滑动部1232进入第二凹槽1042内,并沿第二凹槽1042继续相对于活动件122运动。直至滑动部1232到达第二凹槽1042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c点附近)时,活动件122到达第三位置。由图5可见,c点处的侧壁朝下,此时,若继续下压活动件122,则c点处的侧壁与滑动部1232抵接,滑动部1232则能够阻止活动件122继续向下运动,因此,活动件122到达第三位置时不能继续向下运动。此时,释放公端连接器110和活动件122,弹性件125的恢复力能够带动活动件122向上运动。由于在第二凹槽1042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c点附近),第四凹槽1044的底壁相对于第二凹槽1042的底壁凹陷,因此,活动件122从第三位置向上运动时,滑动部1232则能够沿第四凹槽1044运动(从c点向d点运动)。直至活动件122到达第二位置时,滑动部1232到达第五凹槽1045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d点附近)。由于弹性件125的恢复力使得活动件122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则第五凹槽1045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d点附近)的侧壁向上顶住滑动部1232,滑动部1232向下挤压第五凹槽1045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d点附近)的侧壁,从而,滑动部1232能够阻止活动件122朝上(拔出第一插腔101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滑动部1232到c点时)时,卡槽103即与第二锁紧件124配合,并且活动件122从第三位置回复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滑动部1232从c点到d点的过程),卡槽103与第二锁紧件124保持配合,从而,活动件122从第三位置回复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与公端连接器110锁紧,这是母端连接器120对公端连接器110进行锁紧的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按压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运动至第三位置,再释放公端连接器110,使得活动件122回复至第二位置,即可阻止活动件122相对于母端主体121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并且,通过按压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运动至第三位置即可使得活动件122保持与公端连接器110锁紧,从而能够阻止公端连接器110从母端连接器120掉落,操作方式方便且锁紧牢靠。
可以理解,滑动部1232沿导向凹槽104与活动件122做相对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和位置是变化的,因此,支撑杆1231连接于母端主体121的一端与母端主体121相对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活动件122还具有第四位置,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即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四位置沿轴向依次分布。通过按压公端连接器110运动时能够带动活动件122克服弹性件125的恢复力,以致带动活动件122共同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并且释放公端连接器110时,弹性件125的恢复力能够带动活动件122从第四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
活动件12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时,第一锁紧件123能够释放第一配合结构,从而活动件122能够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活动件122从第四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时,第二锁紧件124能够释放第二配合结构,从而活动件122释放公端连接器110。由此可知,活动件12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再从第四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的过程,是母端连接器120释放公端连接器110的过程。
具体地,请参考图5和图6,第五凹槽1045的另一端与第三凹槽1043的另一端连通。在第五凹槽1045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d点附近),第五凹槽1045的底壁相对于第四凹槽1044的底壁凹陷。在第五凹槽1045与第三凹槽1043的连通处(e点附近),第三凹槽1043的底壁相对于第五凹槽1045的底壁凹陷。在第一凹槽1041与第三凹槽1043的连通处(b点附近),第一凹槽1041的底壁相对于第三凹槽1043的底壁凹陷。
结合图4和图6,活动件122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锁紧件123的滑动部1232位于在第五凹槽1045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d点附近)。此时,通过按压公端连接器110,使得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向下运动,由于在第五凹槽1045与第四凹槽1044的连通处(d点附近),第五凹槽1045的底壁相对于第四凹槽1044的底壁凹陷,则滑动部1232进入第五凹槽1045内并沿第五凹槽1045与活动件122相对运动。直至滑动部1232到达第五凹槽1045与第三凹槽1043的连通处(e点附近)时,活动件122到达第四位置。e点处的侧壁朝下,此时,若继续下压活动件122,则第五凹槽1045与第三凹槽1043的连通处(e点处)的侧壁与滑动部1232抵接,滑动部1232阻止活动件122继续向下运动,因此,活动件122到达第四位置时不能继续向下运动。此时,释放公端连接器110和活动件122,弹性件125的恢复力能够带动活动件122向上运动。由于在第五凹槽1045与第三凹槽1043的连通处(e点附近),第三凹槽1043的底壁相对于第五凹槽1045的底壁凹陷,因此,活动件122从第四位置向上运动时,滑动部1232能够沿第三凹槽1043(从e点向b点)运动。滑动部1232到达第一凹槽1041与第三凹槽1043的连通处(b点附近)时,由于第一凹槽1041的底壁相对于第三凹槽1043的底壁凹陷,则滑动部1232进入第一凹槽1041,直至滑动部1232返回至第一凹槽1041的底端(a点附近)时,则活动件122返回至第一位置。
活动件122从第四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时,第二锁紧件124能够释放第二配合结构,从而活动件122释放公端连接器110。
具体地,活动件122从第四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活动件122不断向上运动,从而,活动件122继续向拔出第一插腔101的方向运动。由于弹性杆126一端与活动件122的外侧面连接,因此,弹性杆126朝拔出第一插腔101的方向运动。弹性杆126朝拔出第一插腔101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弹性杆126逐渐从第一插腔101的内壁和活动件122的外表面之间脱离,弹性杆126的恢复力使得弹性杆126逐渐恢复形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弹性杆126的另一端能够带动第二锁紧件124向远离活动件122中心轴线的方向运动。直至活动件122到达第一位置时,第二锁紧件124与活动件122的中心轴线保持较远的距离,弹性杆126恢复至倾斜状态。此时,第二锁紧件124脱离卡槽103,从而活动件122释放公端连接器110,即母端连接器120释放公端连接器110。
本实施例中,通过按压公端连接器110带动活动件122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再释放公端连接器110,使得活动件122回复至第一位置,即可使得母端连接器120释放公端连接器110,解锁方式方便。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凹槽104还可以是其他延伸方向和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形状和延伸方向。
请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主体111包括第一支撑部1111和第二支撑部1112。第二支撑部1112与第一支撑部1111固定连接且相对设置。第一支撑部1111和第二支撑部1112上分别设有通孔阵列。每个通孔阵列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通孔。每个插针114依次穿过第一支撑部1111上对应的通孔和第二支撑部1112对应的通孔。插针114伸出第二支撑部1112的一端用于与支撑盘128上的触点电连接。
公端主体还包括弹簧阵列。弹簧阵列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弹簧115。弹簧115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111与第二支撑部1112之间。弹簧115与插针114一一对应,且套设于插针114。
每个插针114的外壁具有凸缘1141。弹簧11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1111抵接,另一端与凸缘1141抵接,从而弹簧115对凸缘1141的抵接力能够使得凸缘1141与第二支撑部1112抵接。
具体地,插针114伸出第二支撑部1112的一端与支撑盘128上的触点电连接时,由于弹簧115对凸缘1141的抵接力能够使得凸缘1141与第二支撑部1112抵接,从而插针114伸出第二支撑部1112的一端不会轻易缩回,进而能够与触点保持可靠电连接。
并且,支撑盘128上设有触点阵列,因此,支撑盘128的表面是不平整(例如是凹凸不平)的。插针114与对应的触点配合的过程中,插针114伸出第二支撑部1112的一端受到来自支撑盘128上的凸起处的压力时,插针114能够克服弹簧115的恢复力,朝缩回第二支撑部1112的方向运动,从而,通过弹簧115的形变,为插针114提供了缩回第二支撑部1112的运动范围,进而插针114受到来自支撑盘128的凸起处的压力时不易损坏,能够起到保护插针114的作用。
通过弹簧115的形变,为插针114提供伸出或缩回第二支撑部1112的运动范围,使得插针114能够自动调节伸出第二支撑部1112的长度,从而能够保护插针114不易损坏,且有利于插针114与触点可靠连接。
请参考图10,在一实施例中,公端连接器110包括设置于公端主体的触发部150。母端连接器120包括设置于母端主体121的触发配合结构。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共同到达第二位置时,公端连接器110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转动时,能够使触发部150与触发配合结构配合。
连接器100还包括驱动装置140和控制装置130。驱动装置140用于驱动公端连接器110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转动。当触发部150与触发配合结构配合时,能够触发控制装置130,以致控制装置130控制驱动装置140停止驱动。
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公端连接器110的插针阵列与母端连接器的触点阵列需要正确配合,才能保证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正确对接,否则可能会造成对接错误,损伤超声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母端连接器120的第二插腔102具有圆形的开口。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配合时,公端连接器110能够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转动。因此,可通过公端连接器110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转动,使得插针阵列与触点阵列正确配合,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正确对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预先设定: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相对旋转至处于正确对接的相对角度时,触发部150与触发配合结构配合。
控制装置130可以是单片机、微处理器、控制器等。
公端连接器110与活动件122共同到达第二位置时,可通过控制装置130控制驱动装置140,使驱动装置140驱动公端连接器110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旋转。公端连接器110旋转至触发部150与触发配合结构配合时,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正确对接,因此,此时控制装置130控制驱动装置140停止驱动,则能够使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保持正确对接的状态,从而可以为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通电,连接器100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会损伤超声设备。
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公端连接器110插入母端连接器120时,可以任意方向插入。通过驱动装置140旋转公端连接器110,使得触发部150与触发配合结构配合,则能够使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正确对接。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母端连接器120包括导电环127。导电环127沿周向具有第一端1271和第二端1272。第一端1271和第二端1272之间形成一缺口105。触发配合结构为缺口105。触发部150为与公端主体连接的导体。导体能够与导电环127电连接。公端连接器110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转动时,能够带动导体沿导电环127的周向转动。控制装置130能够接收到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的电压信号。导体旋转至缺口105处时,能够触发控制装置130控制驱动装置140停止驱动。
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导电环127设置于支撑盘128上。导体可以是连接针,并与插针114共同安装于公端主体的同一侧。因此,插针114与支撑盘128上的触点对接时,则导体能够与导电环127接触,方便导体与导电环127电连接。
在第一端1271和第二端1272之间施加电压VCC,则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存在电压V1,控制装置130能够接收到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的电压V1。
通过驱动装置140驱动公端连接器110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转动,能够带动导体沿导电环127转动。导体在导电环127周向上的不同位置时,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的电压V1则不同。当导体转动至缺口105处时,则导体与导电环127断开,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的电压V1为零。
因此,可在控制装置130内设定:当接收到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的电压V1为零时,则判断触发部150与触发配合结构配合。此时,控制装置130控制驱动装置140停止驱动公端连接器110,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处于正确对接的相对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体在导电环127周向上的不同位置时,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的电压V1则不同。因此,可根据导体与第一端1271之间的当前电压V1判断导体在导电环127周向上的当前位置,从而可以判断出导体从当前位置转动至缺口105处所需旋转的角度W。然后通过控制装置130控制驱动装置140,带动公端连接器110转动至该角度W,则可以使导体转动至缺口105处。并且,当导体转动至缺口105处时,控制装置130控制驱动装置140停止驱动,从而能够使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正确对接。
参考图11,导体的当前电压为V1时,导体从当前位置转动至缺口105处所需旋转的角度W可参考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2917303290000211
其中,计算出的角度W符号为负,则代表公端连接器110进行逆时针旋转,符号为正则代表公端连接器110进行顺时针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触发部150不限于上述导体,触发配合结构也不限于是导电环127的缺口105。例如,触发部150还可以是设置在母端连接器120的光电传感器。触发配合结构可以是随公端连接器110一起转动的码盘。当码盘转动至遮挡光电传感器的开口时,则能够使光电传感器产生触发信号,以致触发控制装置130。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40包括电机141和传动齿轮142。
公端连接器110还包括公端齿轮113。第一主体111、公端齿轮113以及第二主体112沿轴向依次布置且固定连接。公端齿轮113的位置与卡槽103相对应,且露出于卡槽103。
母端连接器120包括与活动件122转动连接的母端齿轮。在本实施例中,母端齿轮是第二锁紧件124。第二锁紧件124与弹性杆126转动连接。活动件122在第二位置时,母端齿轮与公端齿轮113配合,驱动装置140的传动齿轮142与母端齿轮配合。
活动件122在第二位置时,通过电机141驱动传动齿轮142转动,则传动齿轮142带动母端齿轮(第二锁紧件124)转动,从而母端齿轮带动公端齿轮113转动,则公端连接器110相对于母端连接器120转动。直至触发部150与触发结构配合时,可通过控制装置130控制电机141停止转动,则传动齿轮142、母端齿轮以及公端齿轮113停止转动,此时,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正确对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另外配置母端齿轮,即母端齿轮与第二锁紧件124分别是相互独立的结构。
请参考图12(a)至图12(c),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母端主体121上设有定位槽106,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提供了不同的定位槽106的设置方式。例如可以在第二插腔102的侧壁开设定位槽106,并在公端主体上设置对应的定位部。定位部与定位槽106相配合时,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处于正确对接的状态。因此,将公端连接器110插入母端连接器120时,通过将定位部与定位槽106对准,从而可以准确地使公端连接器110与母端连接器120正确对接。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超声设备(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项连接器100、超声探头(未示出)以及超声主机(未示出),超声探头通过连接器100与超声主机连接。
上述的超声设备的连接器,活动件收容于母端主体的第一插腔。活动件具有用于收容公端连接器的第二插腔。通过相对于母端连接器按压公端连接器,能够使得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沿第一插腔的轴向共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公端连接器与活动件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锁紧件能够阻止活动件朝靠近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第二锁紧件能够使活动件与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从而能够阻止公端连接器拔出母端连接器,进而能够防止公端连接器从母端连接器掉落,并且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的锁紧方式简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
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
母端主体,具有第一插腔;
活动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插腔且沿所述第一插腔的轴向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活动件具有第二插腔,所述公端连接器能够插入所述第二插腔并能够与所述活动件共同运动;
第一锁紧件,与所述母端主体连接;以及
第二锁紧件,与所述活动件连接;其中,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共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紧件能够阻止所述活动件朝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锁紧件能够使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沿所述第一插腔的轴向还具有第三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之间;
所述母端连接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母端主体和所述活动件连接的弹性件;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通过克服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以致共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锁紧件能够使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公端连接器沿轴向锁紧;
通过释放所述公端连接器,以致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带动所述活动件与所述公端连接器共同从所述第三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锁紧件能够阻止所述活动件朝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沿所述第一插腔的轴向还具有第四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
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通过克服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以致共同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锁紧件能够释放所述活动件;
通过释放所述公端连接器,以致所述弹性件的恢复力带动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四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锁紧件能够释放所述公端连接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件包括支撑杆和滑动部,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插腔的底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滑动部固定连接,且所述滑动部凸出于所述支撑杆的侧表面;
所述活动件上设有导向凹槽,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导向凹槽配合;所述活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导向凹槽能够引导所述滑动部的运动路径;所述活动件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滑动部朝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挤压所述导向凹槽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连接器还包括弹性杆,所述弹性杆一端与所述活动件的外侧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锁紧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公端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公端主体的触发部;
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活动件共同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公端连接器相对于所述母端连接器转动;当所述触发部转动至预定位置时能够触发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设置于所述母端主体的导电环,所述导电环沿周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形成一缺口;
所述触发部为导体,并能够与所述导电环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安装于所述公端主体的插针阵列;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支撑盘,所述支撑盘上设置有触点阵列,所插针阵列的插针用于与所述触点阵列的触点一一对应并电连接;所述导体为连接针并与所述插针安装于所述公端主体的同一侧,所述导电环设置于所述支撑盘。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端连接器还包括公端齿轮,所述公端齿轮与所述公端主体固定连接;
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与所述活动件转动连接的母端齿轮,所述活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母端齿轮与所述公端齿轮配合;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母端齿轮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端主体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所述公端齿轮以及所述第二主体沿轴向依次布置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形成卡槽,所述公端齿轮露出于所述卡槽;
所述第二锁紧件为所述母端齿轮;所述活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母端齿轮与所述卡槽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支撑部;
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且相对设置;
插针阵列,所述插针阵列的每个插针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每个所述插针的外壁具有凸缘;以及
弹簧阵列,所述弹簧阵列的每个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弹簧与所述插针一一对应且套设于所述插针,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凸缘抵接,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抵接。
12.一种超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超声探头以及超声主机,所述超声探头通过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超声主机连接。
CN202120214997.6U 2021-01-26 2021-01-26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Active CN214227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14997.6U CN214227253U (zh) 2021-01-26 2021-01-26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14997.6U CN214227253U (zh) 2021-01-26 2021-01-26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27253U true CN214227253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691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14997.6U Active CN214227253U (zh) 2021-01-26 2021-01-26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272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5045A (zh) * 2023-04-14 2023-07-28 昆山精诚得精密五金模具有限公司 汽车方向盘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95045A (zh) * 2023-04-14 2023-07-28 昆山精诚得精密五金模具有限公司 汽车方向盘连接器
CN116495045B (zh) * 2023-04-14 2023-10-03 昆山精诚得精密五金模具有限公司 汽车方向盘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33541B (zh) 具有联接机构的连接器
CN214227253U (zh) 连接器及超声设备
CN106233542B (zh) 具有联接机构的连接器
US5836781A (en) Connector quick coupling/decoupling mechanism
US6206717B1 (en) Connector
CN218975946U (zh) 电连接器
CN113948913B (zh) 具有直接锁固与旋转预顶出功能的连接器
CN114079200B (zh) 具有直接锁固与旋转预顶出功能的连接器
CN212380658U (zh) 一种拨动旋转式插拔的电连接器
CN21336695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KR102661785B1 (ko) 스프링 장착된 전기 커넥터
TW201817095A (zh) 插頭連接器及其組合
CN212517731U (zh) 一种插拔方便的电连接器
CN218632675U (zh) 锁止机构、连接器、转接线及连接组件
CN220585646U (zh) 具有内滑槽的连接器锁定结构及储能连接器
CN217823534U (zh) 一种连接器及用电设备
CN211507964U (zh) 一种易清洁连接器
CN212380657U (zh) 一种按压旋转式插拔的电连接器
US20240006817A1 (en) Universal electrical plug
CN216773674U (zh) 连接组件、连接器、转接线以及连接器内壳
US6227891B1 (en) Retractable handle for power connector
CN115275713B (zh) 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
CN217790106U (zh) 一种扳手结构、机箱及通信产品
CN220306647U (zh) 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20569979U (zh) 一种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0206 Lianying medical headquarters base, No. 99, gaokeyuan Road, Donghu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818, Gaoxin Avenue, Donghu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430206

Patentee before: WUHAN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