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2986U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22986U CN214222986U CN202022681422.3U CN202022681422U CN214222986U CN 214222986 U CN214222986 U CN 214222986U CN 202022681422 U CN202022681422 U CN 202022681422U CN 214222986 U CN214222986 U CN 2142229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driving
- inflection point
- low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公开了一种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灯模组被配置为能够在配光屏幕上投射并形成相互独立的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左驾拐点光形、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右驾拐点光形和具有暗区的主近光公共光形,左驾截止线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接的左低肩、左倾斜段和左高肩,右驾截止线包括从右往左依次连接的右低肩、右倾斜段和右高肩;左驾拐点光形能够与主近光公共光形叠加,以形成左驾主近光光形;右驾拐点光形能够与主近光公共光形叠加,以形成右驾主近光光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包含该车灯模组的车灯和车辆。该车灯模组能够实现在同一个模组中智能切换左驾和右驾模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具体地,涉及一种车灯模组,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含该车灯模组的车灯和车辆。
背景技术
当前,不同的地区靠边行驶的方式不一样,例如英国、中国香港地区是靠左行驶,驾驶室在汽车的右侧(右驾),而中国内地是靠右行驶,驾驶室在汽车的左侧(左驾),由于不同地区行驶方式的差异,这就需要在设计近光照明时,需要根据地区行驶习惯的差异进行差异性设计。通常,对于左驾,近光截止线的特点是左低右高,对于右驾,近光截止线的特点是右低左高。
目前,在同一款模组上实现左驾和右驾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设计不同的近光遮光板来完成,但是同一模组不能自动切换左驾和右驾模式,需要在模组装配时根据不同的地区选择和装配特定的遮光板,从而需要根据驾驶模式的要求开发不同的模具开模和建立特定的产线装配,不利于高效生产;第二种方式是应用多像素数字大灯,这种模组不用设计近光遮光板,通过LED的亮灭实现近光截止线和拐点,但是这种模组需要大量的LED光源,具有很大的成本弊端,而且一般光源都集中设置在同一块电路板上,这样不仅成本昂贵,并且散热问题也很难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模组,该车灯模组能够实现在同一个模组中智能切换左驾和右驾模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该车灯能够根据驾驶要求智能切换左驾模式和右驾模式。
本实用新型最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能够根据驾驶要求智能切换左驾模式和右驾模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灯模组,所述车灯模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模块、初级光学元件、遮光件和次级光学元件,所述光源模块包括可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左驾拐点光源、右驾拐点光源和主近光公共光源,所述遮光件包括左驾拐点遮光部、右驾拐点遮光部和主近光公共遮光部;所述左驾拐点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出射后,再经所述左驾拐点遮光部遮光和所述次级光学元件投射后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左驾拐点光形;所述右驾拐点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出射后,再经所述右驾拐点遮光部遮光和所述次级光学元件投射后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右驾拐点光形;所述主近光公共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出射后,再经所述主近光公共遮光部遮光和所述次级光学元件投射后形成具有暗区的主近光公共光形;所述左驾截止线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接的左低肩、左倾斜段和左高肩,所述右驾截止线包括从右往左依次连接的右低肩、右倾斜段和右高肩;所述左驾拐点光形能够与所述主近光公共光形叠加,以使得所述所述左低肩和所述左倾斜段位于所述暗区内以形成左驾主近光光形;所述右驾拐点光形能够与所述主近光公共光形叠加,以使得所述右低肩和所述右倾斜段位于所述暗区内以形成右驾主近光光形。
优选地,在所述配光屏幕上所述左低肩的高度与所述右低肩的高度相同,所述暗区的下边界高度不高于所述左低肩的高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驾拐点光源、所述右驾拐点光源和所述主近光公共光源分别设置为多个能够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光源。
优选地,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入光部、导光部和出光部,所述入光部包括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设置的聚光结构,所述出光部上形成有与所述聚光结构一一对应的凸面,所述凸面设置为能够使得该凸面对应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所述配光屏幕上投射形成为设定宽度和设定方位的光斑。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次级光学元件包括多个入光面和一个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形成为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且朝向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凸出的凸曲面,所述出光面为由竖直向母线沿设定曲线扫掠而形成的顺滑曲面,所述竖直向母线为背向所述初级光学元件凸出的凸曲线。
具体地,所述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包括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所述左驾拐点遮光部、所述右驾拐点遮光部、所述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所述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分别设置为多个具有遮光结构的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左驾拐点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和所述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所述左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所述右驾拐点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和所述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所述右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
典型地,多个所述光源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多个所述遮光板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且一体形成为所述遮光件。
更典型地,所述遮光件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车灯模组还包括辅助近光光源和与所述辅助近光光源对应设置的辅助近光光学元件,所述辅助近光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辅助近光光学元件传输并投射后形成辅助近光光形,所述辅助近光光形能够与所述左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完整的左驾整体近光光形,或者能够与所述右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右驾整体近光光形。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的车灯模组。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灯模组能够投射形成相互独立的左驾拐点光形、右驾拐点光形和主近光公共光形,在车灯模组同时形成左驾拐点光形和主近光公共光形时,左驾拐点光形上的左低肩和左倾斜段位于主近光公共光形的暗区内,以叠加形成左驾主近光光形,在车灯模组同时形成右驾拐点光形和主近光公共光形时,右驾拐点光形上的右低肩和右倾斜段位于主近光公共光形的暗区内,以叠加形成右驾主近光光形,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灯模组能够根据左驾或右驾的要求选择左驾拐点光形或者右驾拐点光形,以形成所需的左驾主近光光形或者右驾主近光光形,进而实现在同一个模组中智能切换左驾和右驾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遮光件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可以实现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高低的变化,从而满足AFS 中C、V、E等模式的截止线要求和SAE近光光形的截止线要求。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下列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车灯模组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初级光学元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初级光学元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初级光学元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次级光学元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遮光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遮光件的后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辅助近光光源和辅助近光光学元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左驾拐点光形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右驾拐点光形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主近光公共光形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左驾拐点光形与主近光公共光形叠加形成的左驾主近光光形;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右驾拐点光形与主近光公共光形叠加形成的右驾主近光光形;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辅助近光光形与左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的左驾整体近光光形;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辅助近光光形与右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的右驾整体近光光形;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车灯模组实现AFS随动转向功能的光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源模块 11左驾拐点光源
12右驾拐点光源 13主近光公共光源
2初级光学元件 21聚光结构
22导光部 23凸面
3次级光学元件 31入光面
32出光面 4遮光件
41左驾拐点遮光部 42右驾拐点遮光部
43主近光公共遮光部 44遮光结构
5辅助近光光源 6辅助近光光学元件
7散热器 100左驾拐点光形
101左低肩 102左倾斜段
103左高肩 200右驾拐点光形
201右低肩 202右倾斜段
203右高肩 300主近光公共光形
301暗区 400辅助近光光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的描述中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涉及的一些方位词,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基于车灯模组“前”是指光线出光方向所指的方向,“后”是指与“前”相反的方向,“左”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左侧,“右”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右侧,即与车辆正常行驶的左右侧方向相同,“上”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上方,“下”是指沿光线出光方向的下方。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解释的是,光形指的是车灯模组的光束投射在距离车辆正前方25m 处的竖直平面配光屏幕上的投射形状,H-H轴是配光屏幕中心水平轴线,V-V 轴是配光屏幕中心竖直轴线。“截止线”是本领域的通用术语,作为近光截止线的一种形式,截止线为左、右具有上下落差且具有拐点的光形上边界。左驾车辆对应的车灯近光光形中,左驾截止线的右侧比左侧高,这是因为对于左驾的车辆而言,右侧光形照射的是路面上本车道及本车道的右侧,光形较高,照到路面上就更亮、更远,而左侧光形较低,且左侧光形(左驾截止线的低肩)的边界线按照法规要求一般位于-0.57°,它对应照射的是路面上本车道左侧,更多对应照射的是对向来车,应用上相比右侧而言照射亮度较低、距离较近,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左驾截止线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接的左低肩101、左倾斜段102和左高肩103;右驾车辆对应的车灯近光光形中,与左驾截止线相比,右驾截止线的形状是相反的,在上下方向呈左高、右低,相应地,本实用新型中右驾截止线包括从右往左依次连接的右低肩201、右倾斜段202和右高肩203。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车灯模组,如图1至图15所示,该车灯模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模块1、初级光学元件2、遮光件4和次级光学元件3,光源模块1包括可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左驾拐点光源 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遮光件4包括左驾拐点遮光部 41、右驾拐点遮光部42和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左驾拐点光源11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初级光学元件2出射后,再经左驾拐点遮光部41遮光和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后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左驾拐点光形100;右驾拐点光源12 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初级光学元件2出射后,再经右驾拐点遮光部42遮光和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后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右驾拐点光形200;主近光公共光源13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初级光学元件2出射后,再经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遮光和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后形成具有暗区301的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左驾截止线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接的左低肩101、左倾斜段102和左高肩103,右驾截止线包括从右往左依次连接的右低肩201、右倾斜段 202和右高肩203;左驾拐点光形100能够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叠加,以使得左低肩101和左倾斜段102位于暗区301内以形成左驾主近光光形;右驾拐点光形200能够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叠加,以使得右低肩201和右倾斜段202位于暗区301内以形成右驾主近光光形。
此时,左驾拐点光源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能够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当左驾拐点光源11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打开、右驾拐点光源12熄灭时,可以形成左驾主近光光形;当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打开、左驾拐点光源11熄灭时,可以形成右驾主近光光形,使得左驾和右驾模式的切换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车灯模组能够形成如图9所示的左驾拐点光形100,如图 10所示的右驾拐点光形200和如图11所示的主近光公共光形300,且上述三种光形能够在配光屏幕上相互独立地形成,其中,暗区301位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的中间位置的顶部,暗区301的下边界为暗区低肩,暗区低肩的两侧为从暗区低肩向上延伸的过渡段,过渡段顶端分别向外侧延伸为公共光形高肩,暗区低肩和过渡段形成的暗区301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梯形或者是其他形状,只要不影响左驾主近光光形和右驾主近光光形的截止线结构即可。
本实用新型上述基础方案提供的车灯模组使用时,如在左驾模式下则形成左驾拐点光形100和主近光公共光形300,两者叠加使得左低肩101和左倾斜段102位于暗区301内以形成如图12所示的左驾主近光光形;如在右驾模式下则形成右驾拐点光形200和主近光公共光形300,两者叠加使得右低肩201和右倾斜段202位于暗区301内以形成如图13所示的右驾主近光光形,进而实现在同一个车灯模组中智能切换左驾和右驾模式,无需根据不同驾驶模式的要求分别建立产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左驾拐点光形100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叠加时,左高肩103优选为与右侧的公共光形高肩相接或部分重合,避免两者叠加后左驾主近光光形的右侧存在光线较暗的区域,影响照明效果;同样地,右驾拐点光形200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叠加时,右高肩203优选为与左侧的公共光形高肩相接或部分重合。
左驾拐点光形100上的左驾截止线和右驾拐点光形200上的右驾截止线可以根据车灯的应用场景和不同国家的法规要求进行设计,例如,按照我国法规要求左驾截止线和右驾截止线的低肩高度一般位于V轴-0.57°、高肩高度一般位于V轴0°;在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中则可以根据C级、 V级、E级等模式设计左驾截止线和右驾截止线的低肩高度;根据美国SAE 汽车灯光标准,左驾截止线和右驾截止线的低肩高度一般位于V轴-0.4°。优选情况下,在配光屏幕上左低肩101的高度与右低肩201的高度相同,暗区301的下边界高度不高于左低肩101的高度。此时,左驾拐点光形100或者右驾拐点光形200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叠加时,不会因暗区301的下边界高度而影响左驾主近光光形或者右驾主近光光形的截止线形状和高度,使得左驾或右驾时主近光的照明效果更佳。
在左驾拐点光源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能够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基础上,在光源模块1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左驾拐点光源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分别设置为多个能够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光源,从而使得车灯模组中的光源能够分散地设置在电路板上,有利于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初级光学元件2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初级光学元件2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入光部、导光部22和出光部,入光部包括与光源一一对应设置的聚光结构21,出光部上形成有与聚光结构21一一对应的凸面23,凸面23设置为能够使得该凸面23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在配光屏幕上投射形成为设定宽度和设定方位的光斑。具体地,聚光结构21可以为外部轮廓呈聚光杯形状的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具有聚光功能的结构,如图2至图 4所示,聚光结构21可以为由后向前延伸,也可以是倾斜向前延伸,可以根据车灯模组内各个元件的安装位置和空间结构独立设计聚光结构21的延伸角度。相应地,凸面23可以是凸柱面,也可以是向前凸出的凸曲面,凸面 23为凸柱面时,其前表面弧度以及与导光部2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该凸面23对应的聚光结构21的延伸角度或者对应的光源所需形成的光斑宽度和光斑在光形中所处的位置进行设计,以能够控制对应的光斑至设定的宽度和方位;凸面23为凸曲面时,亦可通过调节凸曲面上各点的曲率来调节该凸面23与导光部22之间的距离,并控制所形成的光斑的宽度和方位。聚光结构21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该聚光结构21汇聚准直后由导光部22传输至对应的凸面23,光线经凸面23汇聚后出射,再经遮光件4遮光后射向次级光学元件3,由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形成一个与该光源对应的光斑,多个光斑依次排列叠加后能够形成本实用新型车灯模组所需的照明光形。
在本实用新型次级光学元件3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次级光学元件3包括多个入光面31和一个出光面32,入光面31形成为与光源一一对应、且朝向初级光学元件2凸出的凸曲面,出光面32为由竖直向母线沿设定曲线扫掠而形成的顺滑曲面,竖直向母线为背向初级光学元件2凸出的凸曲线。竖直向母线即为出光面32的纵向截线,其和设定曲线的形状可根据车灯造型要求形成。每个入光面31分别能够与出光面32相配合形成一个具有焦点的汇聚结构,每个汇聚结构能够形成传统凸透镜的折射效果,以将经初级光学元件2照射来的光线投射出去,形成照明光形。
在本实用新型遮光件4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包括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左驾拐点遮光部41、右驾拐点遮光部42、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分别设置为多个具有遮光结构44的遮光板,遮光板与光源一一对应设置;左驾拐点遮光部41对应的遮光结构44和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遮光结构44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右驾拐点遮光部42对应的遮光结构44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44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
需要说明的是,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分别为与上述左驾截止线和右驾截止线具有相同结构的明暗边界线,即其包括低肩、倾斜段(上述过渡段)和高肩三部分,左驾拐点遮光部41对应形成的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拐点遮光部42对应形成的右驾截止线结构,即为上述的左驾截止线和右驾截止线,其拐点位置和倾斜段的倾斜度符合车灯法规要求,而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形成的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形成的右驾截止线结构的上述三部分的位置和形状并不受车灯法规的限制,只要能够与左驾截止线和右驾截止线配合形成符合法规要求的明暗边界线即可。具体地,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用于形成主近光公共光形300的右半部分光形结构,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用于形成主近光公共光形300的左半部分光形结构;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遮光结构44使得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的左驾截止线结构,并不限定为严格意义的左驾截止线结构,即其倾斜段的倾斜角度和形状没有特别要求,可以是反L形或者是具有一定倾斜的反L形结构,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圆角的反L形结构,相应地,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遮光结构44使得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的右驾截止线结构,可以是L形或者是具有一定倾斜的L形结构,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圆角的L形结构。此时,遮光板与光源一一对应设置,使得每个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相应的聚光结构21传输至对应的凸面23后,再经相应的遮光板遮光后传输至次级光学元件3进行投射,即左驾拐点遮光部41对应的每个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对应的遮光板遮光均能够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光斑,多个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光斑叠加以形成完整的左驾拐点光形100;右驾拐点遮光部42对应的每个光源经对应的遮光板遮光均能够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光斑,多个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光斑叠加以形成完整的右驾拐点光形200;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每个光源经对应的遮光板遮光能够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结构的光斑,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每个光源经对应的遮光板遮光能够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结构的光斑,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形成的所有光斑叠加以形成完整的具有暗区301的主近光公共光形300。
为了提升左驾拐点光形100和右驾拐点光形200的光照效果,优选地,形成左驾拐点光形100的各个光斑的左驾截止线拐点相重叠,形成右驾拐点光形200的各个光斑的右驾截止线拐点相重叠。
需要解释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左驾拐点光形100和右驾拐点光形200的形成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于车灯的AFS功能,例如,如图16所示,形成左驾拐点光形100的各个光斑的左驾截止线拐点设置为不重叠,在左驾模式下,通过每个左驾拐点光源11的亮灭,能实现完整的左驾拐点光形100上拐点位置的变化,从而实现左驾时车灯模组的随动转向功能;也可通过相同的方式实现右驾拐点光形200上拐点位置的变化,从而实现右驾时车灯模组的 AFS随动转向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遮光件4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遮光件4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通过遮光件4整体的上下平移,可以实现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高低位置的控制,遮光件4向上平移,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变低;遮光件4向下平移,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变高,从而实现上述的AFS中C级、V级、E级等模式要求的截止线的高低变化,以及满足SAE近光光形对截止线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多个光源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多个遮光板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且一体形成为遮光件4,能够减小光源模块1、初级光学元件2、次级光学元件3和遮光件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将车灯模组整体设计更加扁平化。本实用新型中对光源模块1 中左驾拐点光源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的排列顺序无特殊的限定,设计为能够相互配合形成相应的照明光形即可,例如,可以设计为如图1所示,光源模块1的光源依次设置为主近光公共光源13、右驾拐点光源12、左驾拐点光源11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车灯模组配置为还能够在配光屏幕上投射形成辅助近光光形400,辅助近光光形400能够与左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如图14所示的完整的左驾整体近光光形,或者能够与右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如图15所示的右驾整体近光光形。相应地,如图8所示,车灯模组的具体结构还包括辅助近光光源5和与辅助近光光源5对应设置的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具体地,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可以包括一体成型的辅助近光入光部、辅助近光导光部和辅助近光出光部,辅助近光光源5发出的光线经辅助近光入光部入射至辅助近光导光部,经辅助近光导光部传输至辅助近光出光部并经辅助近光出光部投射形成辅助近光光形400。如图1所示,辅助近光光源5和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可以设置在初级光学元件2的任意一侧,辅助近光出光部的出光面可以与次级光学元件3的出光面32分开设置,也可以一体成型或连接为一体。光源模块1和辅助近光光源5可分别与散热器7连接,以对各光源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避免光源附近的温度过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灯模组的一个相对优选的具体实施例,车灯模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模块1、初级光学元件2、遮光件4、次级光学元件3、辅助近光光源5和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光源模块1包括左驾拐点光源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左驾拐点光源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分别设置为多个能够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光源,多个光源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初级光学元件2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入光部、导光部22和出光部,入光部包括与光源一一对应设置的聚光结构21,出光部上形成有与聚光结构21一一对应的凸面23,凸面23设置为凸柱面,且能够使得该凸面23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在配光屏幕上投射形成为设定宽度和设定方位的光斑;次级光学元件3包括多个入光面31和一个出光面32,入光面31形成为与光源一一对应、且朝向初级光学元件2凸出的凸曲面,出光面32为由竖直向母线沿设定曲线扫掠而形成的顺滑曲面,竖直向母线为背向初级光学元件2凸出的凸曲线;遮光件4包括左驾拐点遮光部41、右驾拐点遮光部42和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包括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左驾拐点遮光部41、右驾拐点遮光部42、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分别设置为多个具有遮光结构44的遮光板,遮光板与光源一一对应设置,左驾拐点遮光部41对应的遮光结构44和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遮光结构44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右驾拐点遮光部42对应的遮光结构44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44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多个遮光板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且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一体成型件,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 的出光面与次级光学元件3的出光面32连接为一体。
基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车灯模组,各个左驾拐点光源11打开时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该光源对应的聚光结构21汇聚准直后由导光部22传输至对应的凸面23,光线经凸面23左右汇聚后出射,再经对应的遮光板遮光后射向对应的入光面31,最后由出光面32投射,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光斑,多个左驾拐点光源11形成的光斑叠加形成如图9所示的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左驾拐点光形100,左驾截止线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接的左低肩101、左倾斜段102和左高肩103;各个右驾拐点光源12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该光源对应的聚光结构21汇聚准直后由导光部22传输至对应的凸面23,光线经凸面 23左右汇聚后出射,再经对应的遮光板遮光后射向对应的入光面31,最后由出光面32投射,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光斑,多个右驾拐点光源12形成的光斑叠加形成如图10所示的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右驾拐点光形200,右驾截止线包括从右往左依次连接的右低肩201、右倾斜段202和右高肩203;各个主近光公共光源13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该光源对应的聚光结构21汇聚准直后由导光部22传输至对应的凸面23,光线经凸面23左右汇聚后出射,再经对应的遮光板遮光后射向对应的入光面31,最后由出光面32投射,多个主近光公共光源13形成的光斑叠加形成如图11所示的具有暗区301的主近光公共光形300;辅助近光光源5发出的光线经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传输并投射后形成辅助近光光形400。
在左驾时,将车灯模组中的左驾拐点光源11、主近光公共光源13和辅助近光光源5打开、右驾拐点光源12熄灭,从而将左驾拐点光形100、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和辅助近光光形400叠加,使得左低肩101和左倾斜段102 位于暗区301内以形成如图14所示的左驾整体近光光形;在右驾时,将车灯模组中的右驾拐点光源12、主近光公共光源13和辅助近光光源5打开、左驾拐点光源11熄灭,从而将右驾拐点光形200、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和辅助近光光形400叠加,使得右低肩201和右倾斜段202位于暗区301内以形成如图15所示的右驾整体近光光形;遮光件4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以调节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在配光屏幕上的高度;将遮光件4整体向上平移,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变低,遮光件4整体向下平移,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变高,从而可以将相应的光形调整为AFS中C级、V级、E级等模式要求的光形,或者调整为SAE近光光形。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车灯模组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灯,包括上述的车灯模组。该车灯能够实现在同一模组内智能切换左驾和右驾模式。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灯。因此至少具有上述车灯模组和车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车灯模组能够投射形成相互独立的左驾拐点光形100、右驾拐点光形200和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在车灯模组同时形成左驾拐点光形100和主近光公共光形300时,左驾拐点光形100 上的左低肩101和左倾斜段102位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的暗区301内,以叠加形成左驾主近光光形,在车灯模组同时形成右驾拐点光形200和主近光公共光形300时,右驾拐点光形200上的右低肩201和右倾斜段202位于主近光公共光形300的暗区301内,以叠加形成右驾主近光光形,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灯模组能够根据左驾或右驾的要求选择左驾拐点光形100或者右驾拐点光形200,以形成所需的左驾主近光光形或者右驾主近光光形,进而实现在同一个模组中智能切换左驾和右驾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遮光件4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可以实现左驾截止线结构和右驾截止线结构高低的变化,从而满足 AFS中C、V、E等模式的截止线要求和SAE近光光形的截止线要求。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模组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模块(1)、初级光学元件(2)、遮光件(4)和次级光学元件(3),所述光源模块(1)包括可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左驾拐点光源(11)、右驾拐点光源(12)和主近光公共光源(13),所述遮光件(4)包括左驾拐点遮光部(41)、右驾拐点遮光部(42)和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
所述左驾拐点光源(11)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初级光学元件(2)出射后,再经所述左驾拐点遮光部(41)遮光和所述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后形成具有左驾截止线的左驾拐点光形(100);所述右驾拐点光源(12)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初级光学元件(2)出射后,再经所述右驾拐点遮光部(42)遮光和所述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后形成具有右驾截止线的右驾拐点光形(200);所述主近光公共光源(13)发出的光线能够经由所述初级光学元件(2)出射后,再经所述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遮光和所述次级光学元件(3)投射后形成具有暗区(301)的主近光公共光形(300);
所述左驾截止线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接的左低肩(101)、左倾斜段(102)和左高肩(103),所述右驾截止线包括从右往左依次连接的右低肩(201)、右倾斜段(202)和右高肩(203);所述左驾拐点光形(100)能够与所述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叠加,以使得所述左低肩(101)和所述左倾斜段(102)位于所述暗区(301)内以形成左驾主近光光形;所述右驾拐点光形(200)能够与所述主近光公共光形(300)叠加,以使得所述右低肩(201)和所述右倾斜段(202)位于所述暗区(301)内以形成右驾主近光光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在配光屏幕上所述左低肩(101)的高度与所述右低肩(201)的高度相同,所述暗区(301)的下边界高度不高于所述左低肩(101)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驾拐点光源(11)、所述右驾拐点光源(12)和所述主近光公共光源(13)分别设置为多个能够独立地被控制点亮和熄灭的光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光学元件(2)包括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入光部、导光部(22)和出光部,所述入光部包括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设置的聚光结构(21),所述出光部上形成有与所述聚光结构(21)一一对应的凸面(23),所述凸面(23)设置为能够使得该凸面(23)对应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在配光屏幕上投射形成为设定宽度和设定方位的光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光学元件(3)包括多个入光面(31)和一个出光面(32),所述入光面(31)形成为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且朝向所述初级光学元件(2)凸出的凸曲面,所述出光面(32)为由竖直向母线沿设定曲线扫掠而形成的顺滑曲面,所述竖直向母线为背向所述初级光学元件(2)凸出的凸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近光公共遮光部(43)包括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所述左驾拐点遮光部(41)、所述右驾拐点遮光部(42)、所述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和所述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分别设置为多个具有遮光结构(44)的遮光板,所述遮光板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左驾拐点遮光部(41)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44)和所述左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44)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所述左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所述右驾拐点遮光部(42)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44)和所述右主近光公共遮光部对应的所述遮光结构(44)分别设置为能够使得对应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投射后形成具有所述右驾截止线结构的光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光源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多个所述遮光板设置为沿左右方向水平排列,且一体形成为所述遮光件(4)。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件(4)设置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灯模组还包括辅助近光光源(5)和与所述辅助近光光源(5)对应设置的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所述辅助近光光源(5)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辅助近光光学元件(6)传输并投射后形成辅助近光光形(400),所述辅助近光光形(400)能够与所述左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完整的左驾整体近光光形,或者能够与所述右驾主近光光形叠加形成右驾整体近光光形。
10.一种车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灯模组。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81422.3U CN214222986U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81422.3U CN214222986U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22986U true CN214222986U (zh) | 2021-09-17 |
Family
ID=77698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81422.3U Active CN214222986U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2298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03516A (zh) * | 2020-11-18 | 2021-10-15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
2020
- 2020-11-18 CN CN202022681422.3U patent/CN21422298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03516A (zh) * | 2020-11-18 | 2021-10-15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69223B2 (ja) | 車両用前照灯 | |
CN111196205B (zh) | 车灯装置及高速照明车灯模块 | |
US8690405B2 (en) | Vehicle lighting unit | |
US7824086B2 (en) | Lamp unit for vehicle headlamp and vehicle headlamp | |
KR100824912B1 (ko) | 차량용 전조등 | |
TWI650256B (zh) | 智慧頭燈 | |
US20070041207A1 (en) | Vehicle lamp | |
CN110094689B (zh) | 智能头灯 | |
CN105841067B (zh) | 多功能前雾灯 | |
CN107191860B (zh) | 一种用于汽车前照灯近光模组的遮光板及汽车前照灯 | |
CN219283146U (zh) | 车辆用灯具 | |
JP2003338210A (ja) | 車輌用前照灯 | |
CN210035347U (zh) | 光学元件、光学组件、光学模组及车灯 | |
CN210568141U (zh) | 一种远近光一体的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
CN214222986U (zh)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
JP3949981B2 (ja) | 車輌用前照灯 | |
US20110267832A1 (en) | Vehicle light | |
CN211146370U (zh) | 一种前照灯投射式照明系统 | |
KR20210128244A (ko) | 자동차용 램프 및 그 램프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CN213872565U (zh) | 光学结构、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 |
EP4130556A1 (en) | Vehicle lamp optical assembly, vehicle lamp module, vehicle lamp, and vehicle | |
CN211450764U (zh) | 车灯模组及车灯 | |
CN113503516A (zh) | 车灯模组、车灯和车辆 | |
KR101959793B1 (ko) | 차량용 헤드램프 | |
CN113294740A (zh) | 光学结构、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