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0670U -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20670U CN214220670U CN202022376176.0U CN202022376176U CN214220670U CN 214220670 U CN214220670 U CN 214220670U CN 202022376176 U CN202022376176 U CN 202022376176U CN 214220670 U CN214220670 U CN 2142206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onry
- masonry structure
- shell body
- port
- running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砌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通过首先按照两侧定标高挂线的方式砌筑首层砌体结构,此时完成首层砌体结构上表面基本水平,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时,先在首层砌体结构上表面摊铺黏合组织,然后将外壳本体置于砌体结构上表面摊铺的黏合组织上,此时外壳本体的前端口和后端口上的升降机构上所连接的行走机构位于砌体结构上表面,推动外壳本体向前滑动,然后未成型的黏合组织经过塑型机构摊铺后变成统一厚度的成型黏合组织,然后直接再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不需要再次在第一层砌体结构两边拉线定高后再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减少了拉线定高的施工过程,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砌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
背景技术
砌体结构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如今,依旧是我国较为常用的施工技术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砌体结构施工技术也有了较大改进,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发频繁。砌体结构具有工艺成熟、抗震效果良好以及建造成本低等优势,依旧是我国工程建筑当中广泛使用的施工技术。故而,施工企业应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使其更为熟悉砖砌体结构施工技术,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在现有传统的砌体施工中,先在砌体结构两侧砌筑标准砌块,以此为标高挂线,再在已完成砌体上面摊铺砂浆,作业人员用工具将砂浆凭感觉抹平,最后码放砌块用工具击实至挂线高度,但是由于作业人员的不同,那么不同作业人员的操作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砂浆摊铺厚度不均,从而使得每砌筑一层需要在两边拉线定高,即便如此,每层砌筑完成都存在高低不平的现象,使其砌筑的墙体不美观,砌筑的墙体整体高度不水平即高度不一致,影响后期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每砌筑一层都需要在两边拉线定高,存在施工过程复杂,施工时间长的问题。
因此基于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尤其是使其砌体的砌面砂浆摊铺厚度均匀的抹灰装置,简化了砌体施工步骤,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包括用于套接在砌体结构上的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将砌体结构砌面上的黏合组织塑型的塑型机构,所述外壳本体包括一个输出成型黏合组织的后端口、一个便于黏合组织输入的前端口、一个上底面盖体及两个侧壁壳体,所述一个上底面盖体及两个侧壁壳体形成一个下底面开口的矩形壳体,矩形壳体的下底面开口处套接在砌体结构上,所述矩形壳体下底面开口的宽度与砌体结构砌面宽度相匹配,所述外壳本体的前端口和后端口上均连接有至少一组水平连接部,平连接部向外延伸的端部连接有垂直于向外延伸端部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位于砌体结构砌面的一端连接有行走机构。
可选择地,所述的塑型机构沿着外壳本体的前端口到后端口的方向设置,塑型机构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的宽度与砌体结构砌面宽度一致,板状结构同两个侧壁壳体相接触的侧壁与两个侧壁壳体内侧壁固定连接。
可选择地,所述的塑型机构包括第一塑型板和第二塑型板,第一塑型板位于外壳本体的后端口,第二塑型板位于外壳本体的前端口,第一塑型板沿着外壳本体的前端口到后端口的方向水平设置,第二塑型板一端与第一塑型板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塑型板另一端位于外壳本体的后端口处,第二塑型板另一端与上底面盖体位于外壳本体前端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塑型板一端与第一塑型板一端形成角度R,角度R的范围为120°~150°。
可选择地,所述的第一塑型板与上底面盖体之间还连接有支撑机构。
可选择地,所述的外壳本体的后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一组水平连接部,外壳本体的前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固定连接有两组水平连接部,所述外壳本体的后端口的一组水平连接部和外壳本体的前端口的两组水平连接部均连接有升降机构。
可选择地,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套筒、锁紧机构及滑杆,套筒一端与水平连接部垂直固定连接,滑杆套接在套筒另一端,所述套筒的侧壁开有纵向的滑槽,所述锁紧机构穿过滑槽一端与滑杆的侧壁连接,锁紧机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滑槽外。
可选择地,所述的行走机构包括第一行走机构和第二行走机构,所述连接在位于外壳本体后端口的升降机构上连接第二行走机构,所述连接在位于外壳本体前端口的升降机构上连接第一行走机构。
可选择地,所述的第一行走机构和第二行走机构均为行走轮,所述第二行走机构与砌体结构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连接有行走支撑部。
可选择地,所述的行走支撑部设置有多个,多个行走支撑部均匀的连接在第二行走机构与砌体结构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
可选择地,所述的上底面盖体的上表面还连接有握持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首先按照两侧定标高挂线的方式砌筑首层砌体结构,此时完成首层砌体结构上表面基本水平,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时,先在首层砌体结构上表面摊铺黏合组织,然后将外壳本体置于砌体结构上表面摊铺的黏合组织上,此时外壳本体的前端口和后端口上的升降机构上所连接的行走机构位于砌体结构上表面,推动外壳本体向前滑动,然后未成型的黏合组织经过塑型机构摊铺后变成统一厚度的成型黏合组织,然后直接再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不需要在次在第一层砌体结构两边拉线定高后再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减少了拉线定高的施工过程,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抹灰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抹灰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抹灰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抹灰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抹灰装置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抹灰装置实际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本体、2-塑型机构、3-握持部、4-第一行走机构、5-升降机构、 6-第二行走机构、7-套筒、8-锁紧机构、9-滑杆、10-黏合组织、11-成型黏合组织、12-砌体结构、13-行走支撑部、14-支撑机构、15-第一塑型板、16-第二塑型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术语为:
砌体结构12,为在建筑施工用于施工的红砖或水泥砖等,用于砌墙体、挡墙或围挡等墙体的砌体。
外壳本体1,用于将砌体结构12砌面包裹在外壳本体1内,然后通过推动行走使其外壳本体1内的塑型机构2将砌体结构12砌面上的黏合组织10塑型成统一厚度且与砌体结构12等宽的成型黏合组织11。
黏合组织10,为现有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水泥砂浆或其他用于粘合上下砌体结构12砌面的砂浆。
塑型机构2,为现有的金属材质的抹砂浆板或塑料材质的抹砂浆板,即抹砂浆板也为抹灰板。
成型黏合组织11,为通过本公开的抹灰装置通过将不成型的黏合组织10通过塑型后的黏合组织10。
升降机构5,为用于调节砌体结构12砌面上的成型黏合组织11厚度的调节高度的结构,因为塑型机构2在外壳本体1内的安装位置固定,因此通过升降机构5调节整个抹灰装置的高度来实现调节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
以下实施例中砌体结构12的砌面为实施例中所述的砌体结构12摊铺黏合组织10的上表面。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抹灰装置方案进行详细介绍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6,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包括用于套接在砌体结构12上的外壳本体1,所述外壳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将砌体结构12砌面上的黏合组织10塑型的塑型机构2,所述外壳本体1包括一个输出成型黏合组织11 的后端口、一个便于黏合组织10输入的前端口、一个上底面盖体及两个侧壁壳体,所述一个上底面盖体及两个侧壁壳体形成一个下底面开口的矩形壳体,矩形壳体的下底面开口处套接在砌体结构12上,所述矩形壳体下底面开口的宽度与砌体结构12砌面宽度相匹配,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和后端口上均连接有至少一组水平连接部,平连接部向外延伸的端部连接有垂直于向外延伸端部的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位于砌体结构12砌面的一端连接有行走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底面盖体的上表面还连接有握持部3。
上述实施中抹灰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参照图6,在进行砌筑施工时,首先按照两侧定标高挂线的方式砌筑首层砌体结构12,此时完成首层砌体结构12上表面基本水平,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12 时,先在首层砌体结构12上表面摊铺黏合组织10,然后将外壳本体1置于砌体结构12上表面摊铺的黏合组织10上,此时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和后端口上的升降机构5上所连接的行走机构位于砌体结构12上表面,推动外壳本体1向前滑动,其中如图6所示,以图6的左侧为前方,以图6的右侧为后方,以下实施例中也以此前后方向为准叙述,然后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经过塑型机构2摊铺后变成统一厚度的成型黏合组织11,然后直接再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12,不需要再次在第一层砌体结构12两边拉线定高后再砌筑第二层砌体结构12,减少了拉线定高的施工过程,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时间。其中在将外壳本体1置于砌体结构 12上表面摊铺的黏合组织10上时,使外壳本体1底端的两个侧壁壳体底部位置部分包裹砌体结构12的两侧壁,使砌体结构12位于上表面的两侧外壁包裹在外壳本体1内,最佳为使砌体结构12两个侧壁壳体底部位置部分内侧壁与砌体结构12 位于上表面的两侧外壁相接触,使在整个装置在推动的时黏合组织10不会从砌体结构12两侧的外壁处滑落至地面,造成浪费,从而也可使成型黏合组织11边沿不会出现摊铺不实现象,使用该结构的抹灰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使用过程中简化了砌体施工步骤,缩短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其中在进行推动外壳本体1向前滑动时,还可以施加一定的垂直向下的力,然后缓慢的向前推动滑行,使其输出成型黏合组织11压实不易变形,避免刚塑型后松软坍塌。
在上底面盖体的上表面还连接有握持部3,握持部3为握持提手,在进行推动整个外壳本体1时,可手握握持提手,进行推动整个外壳本体1使不成型的黏合组织10塑型成成型黏合组织11。
实施例2:
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的,所述的塑型机构2沿着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到后端口的方向设置,塑型机构2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的宽度与砌体结构12砌面宽度一致,板状结构同两个侧壁壳体相接触的侧壁与两个侧壁壳体内侧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塑型机构2包括第一塑型板15和第二塑型板16,第一塑型板15位于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第二塑型板16位于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第一塑型板15沿着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到后端口的方向水平设置,第二塑型板16一端与第一塑型板15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塑型板15另一端位于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处,第二塑型板16另一端与上底面盖体位于外壳本体1前端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塑型板16一端与第一塑型板15一端形成角度R,角度R的范围为120°~ 150°。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塑型板15与上底面盖体之间还连接有支撑机构14。
上述实施中塑型机构2为一个整体的一字型板体结构,安装的方向沿着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到后端口的方向安装,安装的位置位于外壳本体1底端的两个侧壁壳体偏向底部位置的位置,其中安装的位置要保证满足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 经过塑型机构2摊铺后可变成统一厚度的成型黏合组织11,同时使砌体结构12两个侧壁壳体底部位置部分内侧壁与砌体结构12位于上表面的两侧外壁相接触,使在整个装置在推动的时黏合组织10不会从砌体结构12两侧的外壁处滑落至地面,造成浪费,板状结构的宽度与砌体结构12砌面宽度一致,保证使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可以摊铺至整个砌体结构12的整个上表面,使其成型黏合组织11的宽度与砌体结构12的整个上表面的宽度一致,保证砌筑的再次上一层砌体结构 12的水平度。
上述实施中塑型机构2也可为由第一塑型板15和第二塑型板16组成,第二塑型板16位于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第一塑型板15位于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第一塑型板15的位置与砌体结构12的整个上表面平行,第二塑型板16一端与第一塑型板15一端形成角度R,从而使第二塑型板16在前端口出形成一个斜面,给前端口处进入的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起到缓冲的作用,便于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进入第一塑型板15的下表面与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之间的缝隙处,避免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在前端口处堆积,使其塑型成成型黏合组织11。其中优选角度R的范围为135°,此时在进行推动整个抹灰装置最为省力,同时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 在前端口不会处堆积。
上述实施中参照图2,第一塑型板15与上底面盖体之间还连接有支撑机构 14,支撑机构14用于支撑第一塑型板15,具体支撑机构14一端可连接在第二塑型板16一端与第一塑型板15一端形成角度R的连接处,支撑机构14另一端与上底面盖体垂直连接,使其如果第一塑型板15的材质软厚度不够,在推动整个抹灰装置时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进入第一塑型板15时,第一塑型板15的刚进入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的一端形变,使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不一致,增加了体支撑机构14避免了第一塑型板15的刚进入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的一端形变,造成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3:
参照图3和图4,所述的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一组水平连接部,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固定连接有两组水平连接部,所述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的一组水平连接部和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的两组水平连接部均连接有升降机构5。
上述实施中在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一组水平连接部,水平连接部向外延伸的端部垂直连接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位于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的端部连接有行走机构,使其行走机构在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可以行走,其中本实施例中位于后端口的行走机构位于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的中线位置效果佳,但是不限于中线,只要位于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上可以行走就可以实现。
其中在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固定连接有两组水平连接部,两组水平连接部向外延伸的端部均垂直连接升降机构5,两个升降机构5位于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的端部均连接有行走机构,其中两组水平连接部的连接位置要保证两个升降机构5所连接的行走机构位于前端口的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上,保证推动时行走机构可以在前端口的砌体结构12的上表面上可以滑动行走,所述外壳本体1前端口后端口上的水平连接部的长度满足整个装置正常使用即可,其中水平连接部可以为板状结构,也可以圆柱结构。
实施例4:
参照图5,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机构5包括套筒7、锁紧机构8及滑杆9,套筒7一端与水平连接部垂直固定连接,滑杆9套接在套筒7另一端,所述套筒7 的侧壁开有纵向的滑槽,所述锁紧机构8穿过滑槽一端与滑杆9的侧壁连接,锁紧机构8的另一端延伸至滑槽外。
上述实施例中因为塑型机构2在外壳本体1内固定连接,使其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有初始厚度值,但是更具实际砌筑施工的要求不同,因此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要求不同,因此在进行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调整时,根据升降机构5调整整个外壳本体1的高度来满足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要求,具体为需要调整时松懈锁紧机构8,然后升降滑杆9在套筒7内的长度,当外壳本体1的前后端口调整高度一致后,在通过锁紧机构8将滑杆9锁紧在套筒7内,锁紧机构8 可为紧固螺丝,滑杆9上可以从上至下开设对个孔,或者联系的锁紧槽,通过旋拧紧固螺丝,紧固螺丝一端位于滑杆9上的孔内或者锁紧槽内,紧固螺丝的螺帽固定在套筒7的侧壁开有的纵向滑槽两侧壁上,从而固定整个升降机构5的高度,从而实现调整整个外壳本体1的高度,来满足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要求,使用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各种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要求。
实施例5: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进一步的,所述的行走机构包括第一行走机构4 和第二行走机构6,所述连接在位于外壳本体1后端口的升降机构5上连接第二行走机构6,所述连接在位于外壳本体1前端口的升降机构5上连接第一行走机构4。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行走机构4和第二行走机构6均为行走轮,所述第二行走机构6与砌体结构12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连接有行走支撑部13。
进一步的,所述的行走支撑部13设置有多个,多个行走支撑部13均匀的连接在第二行走机构6与砌体结构12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行走机构4和第二行走机构6均为行走轮,便于推动整个外壳本体1行走,同时推动时省力,便于推动,第二行走机构6与砌体结构12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连接有行走支撑部13,行走支撑部13采用细钢钉,多个细钢钉均匀的连接在第二行走机构6与砌体结构12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在进行推动外壳本体1时,避免外壳本体1后端口输出的成型黏合组织11的上平面受损,因此采用细钢钉,在行走轮行走时,成型黏合组织11的上平面只会出现多个细孔,不会出现行走轮的压痕,保证了整个成型黏合组织11的完整性,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调整高度时,要满足多个细钢钉的最低点与位于外壳本体1前端口的第一行走机构4的最低点水平一直,从而保证成型黏合组织11的厚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一砌体结构12为红砖12,砌筑墙体为例,第一行走机构4为前轮,第二行走机构6为后轮,未成型的黏合组织10为砂浆10,成型黏合组织11为成型砂浆11,塑型机构2为塑型内模板2。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施工时,根据成型砂浆11设计要求的摊铺厚度,以塑型内模板2下边沿为基准,通过调节升降机构5的高度,使前轮的最低点以及后轮上面细钢钉13的最低点一致,使塑型内模板2与红砖12上表面,即与砌面之间的高度满足摊铺厚度的要求,然后用紧固螺丝8将滑杆9紧固,此时整个抹灰装置设定高度完成。
在砌筑首层红砖12时,按照首层红砖12两侧定标高挂线的方式砌筑完成首层,此时完成首层红砖12上表面基本水平。第二层红砖12砌筑时,在完成砌面上摊铺砂浆10,手握提手3位置将外壳本体1置于砂浆10上,前轮和后轮均落于砌体12的上表面上,推动外壳本体1向前滑动,未成型的砂浆10经过塑型内模板2摊铺后变成统一厚度的成型砂浆11,外壳本体1底端部分包裹砌体12,可使成型砂浆11边沿不会出现摊铺不实现象,由于后轮上面安装有细钢钉13,可保证塑型内模板2在对砂浆10塑型后不破坏其完成面。之后作业人员只需在红砖12的上表面直接码放红砖12即可,后续红砖12均可按照此方法施工,使用本发明公开的抹灰装置不但可以保证砌筑的质量,还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适用于广泛推广使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其都在该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用于套接在砌体结构(12)上的外壳本体(1),所述外壳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将砌体结构(12)砌面上的黏合组织(10)塑型的塑型机构(2),所述外壳本体(1)包括一个输出成型黏合组织(11)的后端口、一个便于黏合组织(10)输入的前端口、一个上底面盖体及两个侧壁壳体,所述一个上底面盖体及两个侧壁壳体形成一个下底面开口的矩形壳体,矩形壳体的下底面开口处套接在砌体结构(12)上,所述矩形壳体下底面开口的宽度与砌体结构(12)砌面宽度相匹配,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和后端口上均连接有至少一组水平连接部,平连接部向外延伸的端部连接有垂直于向外延伸端部的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位于砌体结构(12)砌面的一端连接有行走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塑型机构(2)沿着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到后端口的方向设置,塑型机构(2)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的宽度与砌体结构(12)砌面宽度一致,板状结构同两个侧壁壳体相接触的侧壁与两个侧壁壳体内侧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塑型机构(2)包括第一塑型板(15)和第二塑型板(16),第一塑型板(15)位于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第二塑型板(16)位于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第一塑型板(15)沿着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到后端口的方向水平设置,第二塑型板(16)一端与第一塑型板(15)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塑型板(15)另一端位于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处,第二塑型板(16)另一端与上底面盖体位于外壳本体(1)前端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塑型板(16)一端与第一塑型板(15)一端形成角度R,角度R的范围为120°~1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塑型板(15)与上底面盖体之间还连接有支撑机构(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一组水平连接部,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上底面盖体端面固定连接有两组水平连接部,所述外壳本体(1)的后端口的一组水平连接部和外壳本体(1)的前端口的两组水平连接部均连接有升降机构(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升降机构(5)包括套筒(7)、锁紧机构(8)及滑杆(9),套筒(7)一端与水平连接部垂直固定连接,滑杆(9)套接在套筒(7)另一端,所述套筒(7)的侧壁开有纵向的滑槽,所述锁紧机构(8)穿过滑槽一端与滑杆(9)的侧壁连接,锁紧机构(8)的另一端延伸至滑槽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行走机构包括第一行走机构(4)和第二行走机构(6),所述连接在位于外壳本体(1)后端口的升降机构(5)上连接第二行走机构(6),所述连接在位于外壳本体(1)前端口的升降机构(5)上连接第一行走机构(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行走机构(4)和第二行走机构(6)均为行走轮,所述第二行走机构(6)与砌体结构(12)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连接有行走支撑部(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行走支撑部(13)设置有多个,多个行走支撑部(13)均匀的连接在第二行走机构(6)与砌体结构(12)砌面相接触的轮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上底面盖体的上表面还连接有握持部(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76176.0U CN214220670U (zh) | 2020-10-22 | 2020-10-22 |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376176.0U CN214220670U (zh) | 2020-10-22 | 2020-10-22 |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20670U true CN214220670U (zh) | 2021-09-17 |
Family
ID=77695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376176.0U Active CN214220670U (zh) | 2020-10-22 | 2020-10-22 |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2067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90851A (zh) * | 2023-04-27 | 2023-06-23 |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 砌筑材料涂抹装置 |
-
2020
- 2020-10-22 CN CN202022376176.0U patent/CN21422067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90851A (zh) * | 2023-04-27 | 2023-06-23 |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 砌筑材料涂抹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510178U (zh) | 一种可调节的过梁模具 | |
CN103061407B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房屋建筑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7718241A (zh) | 带有保温夹层的预制墙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4220670U (zh) | 一种用于砌体结构砌面的抹灰装置 | |
CN205776884U (zh) | 一种装配式新型轻质墙体 | |
CN202099901U (zh) | 混凝土墙柱与填充墙交接处处理抹灰结构 | |
CN105386538A (zh) | 一种cl复合混凝土剪力墙施工工艺 | |
CN102251671B (zh) | 基于发泡水泥材料的外墙外保温现场施工工艺 | |
CN207295770U (zh) | 一种成品混凝土胎膜和成型模具 | |
CN208056338U (zh) | 一种无灰缝空心砌块保温墙 | |
CN101168265A (zh) | 预制保温浆料复合墙体、楼板的方法 | |
CN108842946B (zh) | 一种夯土保温墙及其施工工艺 | |
CN107030854A (zh) | 一种填充墙砌体门窗边混凝土预制块的制作方法 | |
CN211080807U (zh) | 一种用于屋面卷材防水铺贴的模块化预制混凝土圆弧倒角的防水体系 | |
RU134556U1 (ru) | Соединение строительных стеновых блоков | |
CN209224259U (zh) | 周转式混凝土预制块制作模具 | |
CN206123902U (zh) | 一种用于预制混凝土墙板生产的轻型侧模体系 | |
CN206570973U (zh) | 具有隔热隔声功能的建筑楼地面及其施工结构 | |
CN215367372U (zh) | 一种轻质墙板胎膜承台结构 | |
JPS5945495B2 (ja) | 建築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
CN104234415B (zh) | 内嵌拉结结构多功能免拆模板施工方法 | |
CN217840083U (zh) | 一种铜条嵌边混凝土设备基础 | |
CN213477519U (zh) | 一种用于室内隔墙两侧与地面收口连接节点结构 | |
CN107338812A (zh) | 一种成品混凝土胎膜和成型模具及成型和安装方法 | |
CN203361191U (zh) | 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