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19738U - 地下装配建筑 - Google Patents

地下装配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19738U
CN214219738U CN202022887842.7U CN202022887842U CN214219738U CN 214219738 U CN214219738 U CN 214219738U CN 202022887842 U CN202022887842 U CN 202022887842U CN 214219738 U CN214219738 U CN 214219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rod
prefabricated
connecting sleeve
transverse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8784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兆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88784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19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19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19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地下装配建筑,包括:至少一横向预制构件;和两个分立于所述横向预制构件两端的纵向预制构件;其中,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的横向长度L1小于两个纵向预制构件之间的横向间距L2,且至少一纵向预制构件中的至少部分预埋件与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端部的部分预埋筋由硬质接长件连接固定;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的端部与纵向预制构件之间形成包裹所述硬质接长件的现浇砼体。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实现地下结构的全部预制,减少现场施工的浇筑作业量,降低工程成本的优点。

Description

地下装配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地下装配建筑。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土地的空间利用被不断开发,其中,地下空间被不断向下加深开挖。目前,在地下空间的开挖时,需要先作业出围护结构和基坑,之后再另设支撑结构,并将地下室楼板等连接在该支撑结构上由其支撑。但是,目前的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并用的方式会需要较多数量的桩,从而增加整个工程的成本。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10130363A,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植入基坑围护桩与桩墙合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使用由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桩和型钢桩组成的板桩,将预制板桩作为地下结构的外墙承载地层压力,并与内衬墙组合成地下结构的外墙。以及,在预制板桩不同位置预埋钢筋接驳连接套筒,施工时,先清理该预埋的钢筋接驳连接套筒,并将其与地下室底板钢筋、内衬墙及地下室顶板中钢筋相连,之后再现浇地下室底板钢筋、内衬墙及地下室顶板,与预制板桩形成整体外墙。
因此,实用新型专利CN110130363A给出的装配式植入基坑围护桩与桩墙合一结构,只能实现基坑围护桩和桩墙部分预制,但对于地下室结构还需要在施工现场浇筑,这将增加现场施工的作业量,对于整个工程作业周期时长和成本上均是不利的。
以上便是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装配建筑,可实现地下结构的全部预制,减少现场施工的浇筑作业量,降低工程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地下装配建筑,包括:
至少一横向预制构件;和
两个分立于所述横向预制构件两端的纵向预制构件;
其中,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的横向长度L1小于两个纵向预制构件之间的横向间距L2,且至少一纵向预制构件中的至少部分预埋件与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端部的部分预埋筋由硬质接长件连接固定;
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的端部与纵向预制构件之间形成包裹所述硬质接长件的现浇砼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硬质接长件为机械连接件;所述机械连接件包括安装于横向预制构件和纵向预制构件两者之一上且具有伸缩结构的第一组件、安装于横向预制构件和纵向预制构件两者之另一上并与所述第一组件轴向对接的第二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埋设有第一连接套筒;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与第一连接套筒安装固定的第一延长杆和套装在第一延长杆上且能够轴向移动的接驳套筒,优选的,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具有抗拉止脱结构;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延长杆,所述接驳套筒和所述第二延长杆连接固定;
所述第二延长杆与埋设于横向预制构件的第二连接套筒安装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连接套筒与纵向预制构件中的预埋筋为一体结构,和/或,第二连接套筒与横向预制构件中的预埋筋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相连的端部设有止脱加粗部,所述接驳套筒与第一延长杆相连的端部设有挡台,或者,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延长杆的另一端部设有插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内安装有与所述插接头相适配的承插止退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延长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延长杆与接驳套筒相连的端部设有止脱加粗部,所述接驳套筒与第二延长杆相连的端部设有挡台,或者,所述第二延长杆与接驳套筒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延长杆的另一端部设有插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内安装有与所述插接头相适配的承插止退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延长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第一延长杆外靠近第一连接套筒和接驳套筒的位置以及第二延长杆外靠近第二连接套筒和接驳套筒的位置中的至少一处安装有抵紧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第一延长杆设有抵接第一连接套筒端面的限位凸台;和/或,第二延长杆设有抵接第二连接套筒端面的限位凸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纵向预制构件为围护桩且所述围护桩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桩,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埋设于围护桩的侧壁,所述第二连接套筒位于横向预制构件受力筋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埋设于围护桩侧壁的受力筋端部,且所述受力筋在远离与第一连接套筒相连的一端设有折弯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相邻的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在连接处形成凹凸连接结构,所述凹凸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一纵向预制构件的凹陷部和位于另一纵向预制构件的凸起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埋设有第一连接套筒;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与第一连接套筒安装固定的第一延长杆和套装在第一延长杆上且能够轴向移动的接驳套筒,优选的,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具有抗拉止脱结构;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延长杆,所述接驳套筒和所述第二延长杆连接固定;
所述第二延长杆与横向预制构件的受力筋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凹凸连接结构的横截面为矩形、燕尾形、圆弧形、波纹形中的一种或数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相邻的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在连接处形成后浇防水空间,所述后浇防水空间由单个纵向预制构件的侧面凹陷段形成,或者,所述后浇防水空间由相邻的两个纵向预制构件的侧面凹陷段共同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纵向预制构件为矩形桩、T形桩、工字形桩、槽形桩、预制板、预制墙、预制柱、预制梁中的至少一种;
或者,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内具有空腔且所述空腔在竖向上贯穿所述纵向预制构件;
纵向预制构件中的至少部分预埋件、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端部的部分预埋筋分别与硬质接长件焊接和/或绑扎和/或粘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将地下结构使用的横向构件和纵向构件全部采用预制构件来装配,并且,考虑到地下装配建筑施工时,是先作业纵向预制构件,因此将横向预制构件的横向长度L1设计成小于其两侧纵向预制构件之间的横向间距L2,可在两侧纵向预制构件预先固定的情况下仍能将横向预制构件顺利下放在两个纵向预制构件之间,以及,可为将两者连接固定的硬质接长件预留空间,以此来实现采用预制构件装配形成地下结构,可减小现场施工的浇筑作业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且可确保装配的预制构件可靠固定,工程质量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硬质接长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另一实施例中硬质接长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另一实施例中硬质接长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另一实施例中硬质接长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是另一实施例中硬质接长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8是另一实施例中硬质接长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中围护桩的示意图。
图10是另一实施例中围护桩的示意图。
图11是再一实施例中围护桩的示意图。
其中:
1、纵向预制构件,11、第一连接套筒;
2、横向预制构件,21、第二连接套筒;
3、硬质接长件,31、第一延长杆,32、接驳套筒,321、挡台,33、第二延长杆,34、抵紧螺母,35、限位凸台,36、连接螺纹,37、止脱加粗部,38、插接头,39、承插止退组件;
4、受力筋,41、折弯段;
5、现浇砼体;
6、围护桩,61、凹陷部,62、凸起部,63、后浇防水空间,64、空腔,65、侧面凹陷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上、下、左、右、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上”、“以下”等,包括本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均采用提前在工厂预制成型的预制构件,避免了在施工现场浇筑纵向结构或者横向结构造成的麻烦,在减少施工现场浇筑作业量的同时,可确保横向预制构件和纵向预制构件的可靠连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地下装配建筑工程作业。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地下装配建筑包括纵向预制构件1和横向预制构件2,其中的纵向是指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如图1中y轴所示的方向,横向是指平行于地面的方向,如图1中x轴所示的方向。在使用纵向预制构件1和横向预制构件2装配形成地下装配建筑时,首先是将纵向预制构件1,如预制桩等打入地面固定,之后,再根据施工要求在需要位置的纵向预制构件1之间安装横向预制构件1,如地下室楼板等。
为了能将横向预制构件2顺利安装在两个纵向预制构件1之间,以及保证两者之间可靠连接固定,以确保施工的地下装配建筑工程质量,将横向预制构件2的横向长度L1设计成小于两个纵向预制构件1之间的横向间距L2,以及,采用硬质接长件3将至少一纵向预制构件1中的至少部分预埋件与横向预制构件2端部的部分预埋筋连接固定。如此,当两侧的纵向预制构件1打入固定之后,中间的横向预制构件2可顺利下放至两个纵向预制构件1之间,并且,可在横向方向上横向预制构件2与纵向预制构件1之间形成间隙,且该间隙可形成将两者连接固定的硬质接长件3的预留空间。这样利用硬质接长件3将横向预制构件2同纵向预制构件1固定之后,在裸露的硬质接长件3外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砼体5,以提高装配后的整体结构强度。
根据不同工程的要求,可选择在横向预制构件2的单侧采用硬质接长件3同纵向预制构件1装配,或者,同时在横向预制构件2的两侧均采用硬质接长件3同纵向预制构件1装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3至图8所示,给出了使用的硬质接长件3不同结构型式的变型,应当知道的是,给出的附图结构型式仅是示例性说明,并非对硬质接长件3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硬质接长件3可采用机械连接件的结构形式,包括安装于横向预制构件2和纵向预制构件1两者之一上且具有伸缩结构的第一组件,以及,安装于横向预制构件2和纵向预制构件1两者之另一上并与该第一组件轴向对接的第二组件。其中,在第一组件上设计伸缩结构,利用该伸缩结构可以补偿硬质接长件3在与横向预制构件2和纵向预制构件1连接固定后的缩进量,以此来避免在限定空间内安装预制构件的顺利下放与两者连接固定需要一定的缩进量之间的矛盾,在实现横向预制构件2与两侧纵向预制构件1装配的同时,可提高两者连接固定的强度,以提高装配形成的地下装配建筑强度和质量。
具体的,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延长杆31和套装在第一延长杆31上且能够轴向移动的接驳套筒32,利用第一延长杆31在接驳套筒32内轴向移动,即沿着图示的横向方向移动,可改变第一延长杆31在接驳套筒32内的横向位置,如此,当需要将硬质接长件3放置在横向预制构件2和纵向预制构件1之间时,将第一延长杆31向接驳套筒32内移动,使得第一延长杆31在横向上伸出接驳套筒32的长度缩短,甚至不伸出接驳套筒32,以避免由于第一延长杆31伸出过长使得硬质接长件3的长度大于横向预制构件2和纵向预制构件1之间的预留空间,造成硬质接长件3难以顺利下放、不能实现两者安装固定的问题;在硬质接长件3放至指定位置后,需要将横向预制构件2和纵向预制构件1两者连接固定时,将第一延长杆31向接驳套筒32外移动,使得第一延长杆31可进入埋设在纵向预制构件1的第一连接套筒11,以此将第一组件同纵向预制构件1连接固定。
在第一延长杆31与接驳套筒32之间可设计抗拉止脱结构,如此,当第一延长杆31沿接驳套筒32移动到该抗拉止脱结构位置时,即可阻止第一延长杆31的进一步移动,避免出现第一延长杆31移动过度从接驳套筒32脱出的问题,可方便现场作业。
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延长杆33,并且,该第二延长杆33和接驳套筒32连接固定。如此,第二延长杆33的一端同接驳套筒32连接固定,其另一端可伸入埋设在横向预制构件2的第二连接套筒21内同其固定,以此实现第二组件同横向预制构件2的连接固定。至此,利用硬质接长件3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分别同纵向预制构件1和横向预制构件2连接固定,以实现利用硬质接长件3将横向预制构件2和纵向预制构件1连接固定,可形成地下装配建筑。
具体的,可在第一延长杆31与接驳套筒32相连的端部设置止脱加粗部37,如图3所示,相配合的,在接驳套筒32设计挡台321,使得第一延长杆31同接驳套筒32采用挡台321与止脱加粗部37受拉相抵防脱的方式连接固定。当然,如图6所示,第一延长杆31同接驳套筒32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此时,只需在第一延长杆31和接驳套筒32均设计连接螺纹36即可。
与第一延长杆31同接驳套筒32的连接方式类似,第一延长杆31同第一连接套筒11也可采用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具体的,如图7所示,可在第一延长杆31的端部设计插接头38,相配合的,在第一连接套筒11内安装有与该插接头38相适配的承插止退组件39,以实现第一延长杆31同第一连接套筒11的卡接。或者,如图3所示,在第一延长杆31和第一连接套筒11均设计连接螺纹36,以实现两者的螺纹连接固定。
此外,为了提高第一延长杆31同接驳套筒32和第一连接套筒11的连接强度,可在第一延长杆31外靠近第一连接套筒11和接驳套筒3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安装抵紧螺母34,即,在第一延长杆31靠近第一连接套筒11的位置安装抵紧螺母34,或者,在第一延长杆31靠近接驳套筒32的位置安装抵紧螺母34,或者,同时在第一延长杆31靠近第一连接套筒11和接驳套筒32的位置均安装抵紧螺母34,依靠抵紧螺母34的抵靠力来加强第一延长杆31同第一连接套筒11和接驳套筒32的连接牢固程度。或者,在第一延长杆31设计抵接第一连接套筒11端面的限位凸台35,利用限位凸台35的限制阻挡来加强两者的连接牢固程度。
与第一延长杆31类似,第二延长杆33同接驳套筒32和第二连接套筒21也可采用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具体的,可在第二延长杆33与接驳套筒32相连的端部设计止脱加粗部37,对应的,在接驳套筒32与第二延长杆33相连的端部设计挡台321(图中未示出),以实现两者的卡接固定。或者,如图3所示,在第二延长杆33与接驳套筒32设计连接螺纹36,以实现两者的螺纹连接固定。以及,如图8所示,在第二延长杆33的另一端部设计插接头38,对应的,在第二连接套筒21内安装与该插接头38相适配的承插止退组件39,以实现两者的卡接。或者,在第二延长杆33的另一端部和第二连接套筒21设计连接螺纹36,以实现两者的螺纹连接固定。
此外,也可在第二延长杆33外靠近第二连接套筒21和接驳套筒32的位置中的至少一处安装抵紧螺母34,利用抵紧螺母34的抵靠力来增强两者连接处的连接强度。或者,如图5所示,在第二延长杆33设计抵接第二连接套筒21端面的限位凸台35,利用限位凸台35的限制阻挡来加强两者的连接牢固程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与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本实施例中,纵向预制构件1采用围护桩6形成,并且,该围护桩6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桩,即,在围护桩6内埋设有受力筋4。如此,利用围护桩6直接与地下结构中的横向预制构件2连接形成地下装配建筑,避免了在施工作业时,需要同时打设基坑围护桩和建筑支撑桩的高成本,可减少工程需要的桩数量,降低工程成本。其中,第一连接套筒11埋设在围护桩6的侧壁,第二连接套筒21设置在横向预制构件2的受力筋4端部。
或者,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中,在围护桩6的侧壁也埋设受力筋4,该受力筋4的一个端部用来安装第一连接套筒11,其另一个端部设计有折弯段41,如图2所示,以此来增加受力筋4的整体长度,避免由于围护桩6的宽度限制造成的受力筋4强度不足。以及,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中,可不设置第二连接套筒21,此时,硬质接长件3中的第二延长杆33可与横向预制构件2中的受力筋4为一体结构。以及,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型中,可以将第一连接套筒11、第二连接套筒21分别与纵向预制构件1、横向预制构件2中的预埋筋,即受力筋4设计成一体结构。或者,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型中,将纵向预制构件1中的至少部分预埋件和横向预制构件2端部的部分预埋筋分别与硬质接长件3采用焊接、绑扎、粘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进行固定。应当知道,以上变型仅是示例性说明,并非对其的限制。
如图9至图11所示,相邻的围护桩6可在连接处形成凹凸连接结构,其中,该凹凸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一围护桩6的凹陷部61和位于另一围护桩6的凸起部62。通过在围护桩6的连接端部分别设计凹陷部61和凸起部62,如此在后打入围护桩6的凸起部2可沿着在前已经打入固定围护桩6的凹陷部61向下打入,可起到导向限位作用。具体的,该凹凸连接结构的横截面可灵活设计为矩形、燕尾形、圆弧形、波纹形中的一种或数种的组合。
此外,在相邻围护桩6的连接处还可形成后浇防水空间63,其中,该后浇防水空间63可由单个围护桩6的侧面凹陷段65形成,或者,该后浇防水空间63由相邻的两个围护桩6的侧面凹陷段65共同形成。利用该后浇防水空间63可在围护桩6依次打入后向该后浇防水空间63内灌注混凝土或者防水材料等,一来可提高围护桩6连接位置的防水效果,避免地基土的孔隙水通过围护桩6的连接缝隙向基坑内渗透,二来可将整个围护桩6连接成一个整体,提高形成的基坑围护的整体强度。具体的,围护桩6可设计为矩形桩、T形桩、工字形桩、槽形桩、预制板、预制墙、预制柱、预制梁中的至少一种;或者,采用空心结构的围护桩6,即,在围护桩6内具有空腔64且该空腔64在纵向上贯穿围护桩6,以减少围护桩6使用的混凝土用量,降低工程成本。
在各实施例不相矛盾的情形下,各实施例中的至少部分技术方案可重新组合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方案,当然,各实施例间也可以相互引用或包含。并且,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重新组合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手段时所做出的适应性调整修改(如部分增加、部分删除、部分修改)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或等同替换,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横向预制构件;和
两个分立于所述横向预制构件两端的纵向预制构件;
其中,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的横向长度L1小于两个纵向预制构件之间的横向间距L2,且至少一纵向预制构件中的至少部分预埋件与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端部的部分预埋筋由硬质接长件连接固定;
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的端部与纵向预制构件之间形成包裹所述硬质接长件的现浇砼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接长件为机械连接件;
所述机械连接件包括:安装于横向预制构件和纵向预制构件两者之一上且具有伸缩结构的第一组件、安装于横向预制构件和纵向预制构件两者之另一上并与所述第一组件轴向对接的第二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埋设有第一连接套筒;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与第一连接套筒安装固定的第一延长杆和套装在第一延长杆上且能够轴向移动的接驳套筒,优选的,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具有抗拉止脱结构;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延长杆,所述接驳套筒和所述第二延长杆连接固定;
所述第二延长杆与埋设于横向预制构件的第二连接套筒安装固定;
优选的,第一连接套筒与纵向预制构件中的预埋筋为一体结构,和/或,第二连接套筒与横向预制构件中的预埋筋为一体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相连的端部设有止脱加粗部,所述接驳套筒与第一延长杆相连的端部设有挡台,或者,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延长杆的另一端部设有插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内安装有与所述插接头相适配的承插止退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延长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延长杆与接驳套筒相连的端部设有止脱加粗部,所述接驳套筒与第二延长杆相连的端部设有挡台,或者,所述第二延长杆与接驳套筒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延长杆的另一端部设有插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内安装有与所述插接头相适配的承插止退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延长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长杆外靠近第一连接套筒和接驳套筒的位置以及第二延长杆外靠近第二连接套筒和接驳套筒的位置中的至少一处安装有抵紧螺母;
优选的,所述第一延长杆设有抵接第一连接套筒端面的限位凸台;和/或,第二延长杆设有抵接第二连接套筒端面的限位凸台。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预制构件为围护桩且所述围护桩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桩,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埋设于围护桩的侧壁,所述第二连接套筒位于横向预制构件受力筋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埋设于围护桩侧壁的受力筋端部,且所述受力筋在远离与第一连接套筒相连的一端设有折弯段。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在连接处形成凹凸连接结构,所述凹凸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一纵向预制构件的凹陷部和位于另一纵向预制构件的凸起部;
优选的,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埋设有第一连接套筒;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与第一连接套筒安装固定的第一延长杆和套装在第一延长杆上且能够轴向移动的接驳套筒,优选的,所述第一延长杆与接驳套筒具有抗拉止脱结构;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延长杆,所述接驳套筒和所述第二延长杆连接固定;
所述第二延长杆与横向预制构件的受力筋为一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连接结构的横截面为矩形、燕尾形、圆弧形、波纹形中的一种或数种的组合。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在连接处形成后浇防水空间,所述后浇防水空间由单个纵向预制构件的侧面凹陷段形成,或者,所述后浇防水空间由相邻的两个纵向预制构件的侧面凹陷段共同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装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预制构件为矩形桩、T形桩、工字形桩、槽形桩、预制板、预制墙、预制柱、预制梁中的至少一种;
或者,所述纵向预制构件内具有空腔且所述空腔在竖向上贯穿所述纵向预制构件;
纵向预制构件中的至少部分预埋件、所述横向预制构件端部的部分预埋筋分别与硬质接长件焊接和/或绑扎和/或粘接固定。
CN202022887842.7U 2020-12-05 2020-12-05 地下装配建筑 Active CN214219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87842.7U CN214219738U (zh) 2020-12-05 2020-12-05 地下装配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87842.7U CN214219738U (zh) 2020-12-05 2020-12-05 地下装配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19738U true CN214219738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701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87842.7U Active CN214219738U (zh) 2020-12-05 2020-12-05 地下装配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19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37680B1 (ko) 구조적 강성이 보강된 조립식 pc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KR100917044B1 (ko) 앵커 일체형 이중 벽체 콘크리트 옹벽 시공방법
KR100904857B1 (ko) 강관과 세그먼트를 이용한 지하구조물 축조방법
KR101713863B1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임시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이를 이용한 모듈러 시스템
KR101780370B1 (ko) 소켓슈와 앵커부재로 이루어진 전단연결재를 이용한 합성구조체
KR20190022132A (ko) 각형강관과 합성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기둥을 활용한 pc 탑다운공법
JP4914062B2 (ja) 二段山留め壁とその構築方法
KR101766810B1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KR101766809B1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KR101098998B1 (ko) 재활용가능한 하이브리드형 철골보 접합기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철골보 접합방법
CN214219738U (zh) 地下装配建筑
KR100815174B1 (ko) 연속화된 하부 주인장 철근을 구비한 파이프 루프 터널시공방법 및 그에 의한 파이프 루프 터널
KR102190480B1 (ko) 건축기초시스템에 있어 임플란트식 파일압입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플란트식 파일링공법
CN218204941U (zh) 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结构
KR101766808B1 (ko) Pc기둥에 설치된 영구브래킷을 활용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결합구조
CN112359875A (zh) 地下装配结构
CN214833491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
KR101858972B1 (ko) 상부기둥플레이트 및 하부기둥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철골-콘크리트 하이브리드 상하 pc기둥 간 콘크리트 무타설 강접합 조인트 결합구조와 기둥플레이트 및 보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철골-콘크리트 하이브리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조인트 결합구조
KR101872274B1 (ko) 철골-콘크리트 하이브리드 상하 pc기둥 간 강접합 조인트 결합구조와 고정식 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철골-콘크리트 하이브리드 pc기둥 및 pc보의 강접합 조인트 결합구조
KR100860592B1 (ko) Pc블럭 적층시공용 가설구조
JP5130137B2 (ja) 木造建築の既存基礎の改修工法
KR20220155696A (ko) 흙막이벽의 프리캐스트 외장 패널 시공 구조 및 그의 시공 방법
KR20190123408A (ko) 합벽지지대 고정장치
JP2005325556A (ja) コンクリート矢板
KR100662774B1 (ko) 철골보 접합부 연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