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63346U -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63346U
CN214163346U CN202022633145.9U CN202022633145U CN214163346U CN 214163346 U CN214163346 U CN 214163346U CN 202022633145 U CN202022633145 U CN 202022633145U CN 214163346 U CN214163346 U CN 2141633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mboo
carrying
conveying
bamboo filament
wea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3314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63314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633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63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633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竹制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能前后移动并用于向前输送并承载竹丝的送料输送台,所述送料输送台在向前输送的路径上设置有若干个在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编织捆绑机构,所述编织捆绑机构具有两个能上下交替穿梭又能向前出线的放线卷且初始状态下分别在送料输送台的上方和下方,所述送料输送板上形成有供所述放线卷上下穿梭的穿梭槽,效率高又质量好。

Description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竹制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竹丝帘可以采用多个竹丝束并利用铁丝编织而成,竹丝帘可以作为遮阳层使用,也可以作为茅草屋顶使用,也可以作为篱笆护栏使用,在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编织,其编织效率低,编织松紧度不一致,影响了竹丝帘的质量。
还有如申请号为201610081398.5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用于竹缠绕复合产品的竹篾帘,用于缠绕在竹缠绕复合产品的内衬层上并浸润胶黏剂后以作为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该竹篾帘由多条竹篾片通过编织线连接形成,其中各竹篾片在竹篾片宽度方向上平行等距间隔排列;每条竹篾片宽度为1-30mm,厚度为0.2-2mm,相邻两竹篾片间距为0.1mm-1mm,竹篾片含水率为3%-20%,使得缠绕后竹篾片力学特性以及胶黏剂浸润性能最优,从而可获得结构强度性能良好的增强层,这种竹篾帘的生产采用的竹篾片都是规则的结构,编织相对方便,而且其适用于人体直接抵靠使用或者观赏使用等,要求比较平整以提升使用效果,所以采用的编织线一般都是棉线等柔性又细的结构,起到一定的定位效果,连接的强度主要通过胶黏剂的使用而保障的,对于编织线捆绑的强度要求并不会很高,所以这种方法应用在竹丝帘的制造效果并不好,另外,竹丝本身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长短粗细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而且竹丝帘也不需要胶黏剂来粘合,所以适用性比较差。
又如申请号为201410849842.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竹帘自动编织装置,主轴受主动力源驱动并转动设置在机架上,主轴上设有若干随主轴转动的第一齿轮,编织机构包括传动杆、两根连杆、两组放线轮,传动杆一端设有与一个第一齿轮啮合的锥形齿轮,转动连接在机架上的传动杆与主轴垂直布置,连杆一端固定传动杆,另一端安装放线轮,进料机构连接编织空间使进料机构可将待编织的竹片传输到编织空间内,两组放线轮放出的两根编织线分别由编织空间靠近主轴的第一开放端口进入后由远离主轴的第二开放端口引出,两根编织线分别处于位于编制空间内的竹片的上方和下方,顶出机构可由第一开放端口进入并将处于编织空间内的竹片由第二开放端口顶出。这种设备方便规则竹片的编织,但在驱动方式或者加工的具体流程上来说,还不能很好地进行竹丝帘的批量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效率高又质量好的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能前后移动并用于向前输送并承载竹丝的送料输送台,所述送料输送台在向前输送的路径上设置有若干个在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编织捆绑机构,所述编织捆绑机构具有两个能上下交替穿梭又能向前出线的放线卷且初始状态下分别在送料输送台的上方和下方,所述送料输送台上形成有供所述放线卷上下穿梭的穿梭槽。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编织捆绑机构还具有用于搬运及承载所述放线卷的搬运模具,所述搬运模具包括供放线卷置入的搬运套筒中,所述搬运套筒的筒壁上开设有内外连通的出线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搬运模具还包括所述搬运套筒的顶部固定有插接悬挂板。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机架位于送料输送台的上方设置能上下升降的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底部固定用供所述插接悬挂板在左右方向进行插接并悬挂住的悬挂座。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送料输送台下方设置有能在左右方向移动并用于将同一编织捆绑机构的两个搬运模具切换插接悬挂到同一个所述悬挂座上的移动切换架,所述移动切换架上具有一排左右排列的且板面朝左右方向的格挡板,相邻两个格挡板之间形成有能至少容纳两个所述搬运模具左右排布的间隔收纳空间。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格挡板上固定有前后间隔分布并都在左右方向延伸并用于供搬运磨具下放到送料输送台下方以后能得到支撑的前支撑底杆和后支撑底杆。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搬运磨具所具有的搬运套筒的底部固定有供其平放在前支撑底杆和后支撑底杆上的基底平放板。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间隔收纳空间的下方设置有能在左右方向移动的底支撑移动梁,所述底支撑移动梁的顶部固定有用于将从悬挂座d上被切换走的搬运模具推到切换初始位置的拨动板,所述拨动板向上延伸至所述间隔收纳空间中。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机架的前侧还安装有用于对竹丝编织后形成的竹丝帘进行整形及输送的辊压输送机构,所述辊压输送机构包括安装在机架靠送料输送台前方的两个以上的整形辊筒,相邻的整形辊筒之间形成有供竹丝帘整形及通行的输送间隙。
根据前述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的竹丝帘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送料输送台上方的放线卷的线头和下方的放线卷的线头拉伸至送料输送台的前方并打结作为前侧节点并形成开口朝后的V型半包围线框;s2,送料输送台将竹丝束堆送入到V型半包围线框区域;s3,上方的放线卷下降,下方的放线卷上升,这两个放线卷的编织线上下交叉形成位于竹丝束堆后侧的交叉编织点并形成一个编织单元且两个放线卷的编织线又形成开口朝后的V型半包围线框,s4,重复s3步骤直至最后一个编织单元编织完成,将最后一个编织单元后侧的交叉编织点打结作为后侧节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对竹丝的捆绑高效又效果好;
2.竹丝帘的质量得以保障;
3.设备稳定性高,不容易出现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设备其中一种样式初始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结构的中间部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结构上下放线卷在前侧打结放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结构移去搬运模具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左前侧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后侧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结构的上方的搬运模具下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结构在向左完成模具悬挂插接切换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结构中搬运模具带有放线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结构插接到悬挂座上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搬运模具带有线引导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设备带有辊压输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结构加工生产出来的竹丝帘结构。
图中,1、机架,a、送料输送台,x、放线卷,a0、穿梭槽,t、搬运套筒,t0、出线孔,b1、插接悬挂板,b2、基底平放板,c、升降柱,d、悬挂座,e、底支撑移动梁,y、移动切换架,y1、格挡板,y11、间隔收纳空间,e1、拨动板,g、整形辊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13所示,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包括机架1,机架1可以采用现有的机架结构,包括左右侧的支撑部分和左右间连接有的加强梁,类似于这种左右支撑的机架结构即可,所述机架1上安装有能前后移动并用于向前输送并承载竹丝的送料输送台a,这个送料输送台a通常设置在机架1靠后侧的位置上,因为竹丝是要往前进行输送的,本实施例中竹丝是躺着并在左右方向延伸是他的长度方向,也即竹丝的头部至根部的方向是在左右方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送料进去的所有竹丝的头部和根部的位置是一致的,比如头部要么都在左侧要么都在右侧,以保证竹丝帘的头部和根部结构的一致性,当然中间结构也是更加统一一些,由于本申请的竹丝帘是要用在户外的,比如搭建茅草屋、遮阳或者作为篱笆护栏等使用,所以采用的竹丝是比较原始的竹丝束,也即尺寸有所偏差,具有主干部分又具有很多分支的结构,也即这种竹丝束是没有经过过多处理的材料,所以粗细或者分支的多少都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比较原始的竹丝束的遮挡性更好,同时还有很好的柔韧性,挡雨保温等效果也不错,成本也较低,但是选材时,同一个竹丝帘中的竹丝束的头部至根部的长度尽量选择一致的,横向的尺寸以及分支的差异在本实施例中是可以允许的并且使用效果还是可以保证的。正因为本实施例是有需要对比较原始又不太规则的竹丝束进行编织成竹丝帘的,所以对于编织捆绑的要求会有所提升,因为要使得不太规整的竹丝束捆绑在一起并且要尽量保持竹丝帘的平整,是相比于编织规则的竹片或者竹丝要难的。
具体地,所述送料输送台a在向前输送的路径上设置有若干个在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编织捆绑机构,所述编织捆绑机构具有两个能上下交替穿梭又能向前出线的放线卷x且初始状态下分别在送料输送台a的上方和下方,也即,每个编织捆绑机构是具有两个放线卷x的,初始的时候,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当每个编织单元中的竹丝束被送料输送台a向前输送以后,在上的放线卷x向下降落并在竹丝束堆的后侧下压对竹丝束堆形成向前侧的捆绑挤压力,在下的放线卷x向上抬升并在竹丝束堆的后侧上压对竹丝束堆形成向前侧的捆绑挤压力,同时经过这两个放线卷x的上下交替后,就会在该竹丝束堆的后侧形成捆绑交叉点,并作为后一个竹丝束堆的前侧捆绑交叉点,当然由于最前侧编织单元的竹丝束堆的前侧是没有交叉点,所述是会先将上下这两个放线卷x的线头先缠绕或者打结形成最前侧的比较牢固的连接节点,因为中间的交叉点其实是上下交叉形成一个前后相邻的编织单元之间的限位分隔点,当然这个需要足够的力度才能将每个编织单元中的竹丝束挤压的更紧密,但是由于至少上下交叉,所以在最后一个编织单元的后侧虽然上下交叉形成一个交叉点,但是还是需要剪断线卷上的编织线以后重新再打结形成跟最前侧一样的连接节点的,那么最前侧和最前侧的打结可以是通过人工来进行的,将两个线头绞在一起,当然也可以通过专门的打结器材进行的。本实施例的放线卷x上的编织线宜采用钢铁丝等金属丝线结构,进一步可以在金属丝线的外表包裹有塑胶套、橡胶套或者硅胶套等柔性保护套,提升保护性、美观度,同时也避免金属氧化生锈等,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捆绑编织的强度,因为都是一些有差异还带有分支的竹丝束。当然本实施例的设备也可以应用到规则的竹片等编织产品生产,那么可以采用棉线等布料类的编织线。
那么既然需要放线卷x上下交替,那么,所述送料输送台a上是需要最好形成有供所述放线卷x上下穿梭的穿梭槽a0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送料输送台a对竹丝束进行,也能方便放线卷x更有效地进行上下穿梭所需要的上下行进空间,因为实施例中编织捆绑机构的这两个放线卷x的交替,是要上下穿过送料输送台a的,这样交叉的幅度才能更好地编织捆绑这种结构较为复杂的竹丝束。编织捆绑机构一般都是要采用两个以上的,因为竹丝束的长度是一般会超过0.5米的,有些甚至超过1米甚至2米,所以需要对竹丝束头部到根部的多个位置进行编织捆绑,那么反应在设备上就是需要多个左右方向排布的编织捆绑机构来实现。
本实施例的方案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在于,所述机架1的前侧还安装有用于对竹丝编织后形成的竹丝帘进行整形及输送的辊压输送机构,该结构的设计就有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与原始竹丝束制成的竹丝帘其实也是比较不规则的,上下面会不太平整,竹丝束间的分支会交叉重叠比较乱通过辊压输送机构能较好地压平整竹丝帘,同时还能带动竹丝帘的向前行进,使得竹丝帘边整形还能边被向前拉出,而且还提供了较好的拉力,使得竹丝帘保持一种张紧状态,也利于后侧竹丝束的编织捆绑。
具体的结构设计如下,送料输送台a可以包括若干左右间隔排布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呈矩形条形状的输送板a1,相邻输送板a1之间的间隔处就可以作为穿梭槽a0来使用,每个穿梭槽a0供同一个编织捆绑机构的这两个放线卷x上下穿梭用,所有输送板a1的前端可以固定在一根左右延伸的前连接杆a01上,所有输送板a1的前端可以固定在一根左右延伸的后连接杆a02上,为了增加结构强度,前连接杆a01和后连接杆a02之间连接有均在前后方向沿的左连接杆a03和右连接杆a04,前后左右这个四个连接杆就形成一个矩形框架结构作为送料输送台a的外围支撑结构并可以设置在机架左右架体之间的区域内,所有输送板a1就处在这个矩形框架结构以内,机架的架体上可以设置前后伸缩的前后移动装置,例如可以采用气压缸、液压缸或者直线驱动电机等,本实施例采用气压缸也可以,称为前后气压缸a05,前后气压缸a05可以安装固定在机架的左侧架体部分或者右侧架体部分上或者两侧均设置有前后气压缸a05。举例,如果前后气压缸a05安装在左侧架体上,前连接杆a01的左端部分可以一体连接有向左延伸的延伸杆a011,延伸杆a011可以设置在前后气压缸a05的前侧并前后气压缸a05的活塞杆前后延伸连接至延伸杆a011上,这样通过前后气压缸a05的前后伸缩,就能带动前连接杆a01前后移动,从而带动输送板a1向前送料和向后回退至初始位置,当然,为了更好地让送料输送台a进行前后顺畅移动,后连接杆a02上可以安装有前后方向行进的前后导向轮a022,前后导向轮a022可以安装连接在后连接杆a02靠左右两端的部位上,当然,前后导向轮a022也可以安装连接在左连接杆a03和右连接杆a04上,但最好需要在机架1上设置相应的导轨或者导槽供前后导向轮a022进行更加有效的前后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使用效果,输送板a1上固定有向上延伸的后挤压限位杆a11,后挤压限位杆a11可以设置在输送板a1前后之间的位置,可以在中间位置或者靠后一点的位置,后挤压限位杆a11的作用在于每个编织单元中的所有竹丝束放在后挤压限位杆a11前侧的区域进行送料,不仅可以更好地带动这些竹丝束向前行进,而且当竹丝束堆可以向前行进碰到前侧的两个编织线形成交叉点以后就会压紧竹丝束堆,使得竹丝束堆更加紧密,提升结构的紧实度。机架1靠送料输送台a后方的位置还可以设置限位用的限位板或者限位梁等结构,然后在左连接杆a03或者右连接杆a04上靠后端的位置固定有前后延伸的限位缓冲弹簧a034,这样送料输送台a在快速后退的过程中限位缓冲弹簧a034能抵在这种限位板或者限位梁等结构上,从而使得气缸快速回退过程有缓冲保护,减少机械的硬损伤等。
进一步,所述编织捆绑机构还具有用于搬运及承载所述放线卷x的搬运模具,放线卷x都是圆形状的线滚并在线滚上绕有编织线的结构,整体还是个圆形的结构,所以直接对放线卷x进行直立放置等会存在很多问题,所以需要借助模具来更好地保护和搬运,所述搬运模具包括供放线卷x置入的搬运套筒t中,所述搬运套筒t的筒壁上开设有内外连通的出线孔t0,是在搬运套筒t的圆柱形筒体的壁上进行开设的出线孔t0,出线孔t0可以沿着径向方向开设并使得搬运套筒t的筒体内外相通,从而可以使得编织线从筒内放到筒外,搬运套筒t的轴向沿左右方向,放线卷x的轴向也是沿左右方向,搬运套筒t的直径要比放线卷x大,这样才能让放线卷x转动进行放线,搬运套筒t左右两侧一侧是需要封口的并形成圆形的封口板tt,本实施例中以搬运套筒t左侧封口为例,因为是要配合后续的朝相应方向切换的结构的,而本实施例中所以搬运套筒t的右侧是开口的,那么搬运套筒t的左侧开口处是固定有封口板tt的,封口板tt和搬运套筒t的圆柱形筒体就形成了开口朝右的半包围筒结构,所述封口板tt的中心部位上固定有位于该半包围筒结构中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的中心轴t2,放线卷x就是从搬运套筒t的右侧开口向左放入并且其中心的轴孔向左套到中心轴t2上即可,放线卷x的编织线的线头从筒内沿着出线孔t0拉出到筒外。为了更好地进行放线,搬运套筒t的圆柱形筒体的外壁上可以安装有供编织线更好地向前伸出的线引导轮t1,线引导轮t1轴向也是沿着左右方向的,并且线引导轮t1的轮面上应形成有环形的线引导槽,搬运套筒t的圆柱形筒体的外壁可以固定一个轴座,线引导轮t1通过一个轴安装在这个轴座上即可。
前述的输送板a1、前连接杆a01、后连接杆a02、左连接杆a03、右连接杆a04、延伸杆a011、后挤压限位杆a11、放线卷的线滚、封口板tt、中心轴t2、线引导轮t1、轴座、轴等结构都可以采用钢铁制的结构,包括机架本身也可以采用钢结构体,其中涉及到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通过焊接、螺接或者一体连接铸造等现有常用的方式实现。
进一步,所述搬运模具还包括所述搬运套筒t的顶部固定有插接悬挂板b1。插接悬挂板b1也可以采用钢铁板,并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搬运套筒t的顶部,插接悬挂板b1尽量呈平板状并与所述搬运套筒t呈相切的状态,插接悬挂板b1宜采用矩形的结构且优选插接悬挂板b1的下表面的前后靠中间的部位与搬运套筒t的顶部固定连接住,也即插接悬挂板b1与搬运套筒t的顶部固定的部位向前和向后均会伸出一段,这伸出的段落就是为了方便用来进行悬挂装配的,使得搬运套筒t带着放线卷x在送料输送台a上下间可以升降。
具体的升降作业,还需要以下的结构设计,或者类似的结构,具体为:所述机架1位于送料输送台a的上方设置能上下升降的升降柱c,所述升降柱c的底部固定用供所述插接悬挂板b1在左右方向进行插接并悬挂住的悬挂座d。升降柱c可以采用上下延伸的方钢管,悬挂座d可以采用钢铁座并焊接在升降柱c底部,悬挂座d可以采用开口朝下的C字型结构,但是应该是比较方的那种C字型结构,那么悬挂座d就会形成跟升降柱c底部固定的平直部d1以及平直部d1的前后端分别一体连接有的并在前后呈镜像对称的前L型悬挂部d2和后L型悬挂部d3,平直部d1、前L型悬挂部d2和后L型悬挂部d3包围形成了一个悬挂空间且这个悬挂空间左右方向是连通的,这样这个空间就是供插接悬挂板b1左右方向插入后悬挂在前L型悬挂部d2和后L型悬挂部d3上的,由于前L型悬挂部d2和后L型悬挂部d3这两个L型结构靠下的部分之间是间隔开形成悬挂空间跟下方连通的颈部口的,也即是悬挂座d的C型结构的颈部口,这个颈部口是因为插接悬挂板b1如果通过焊接等固定方式固定到搬运套筒t上以后会形成一个固定连接部,由于插接悬挂板b1左右插接到悬挂空间去是带着靠下的固定住的搬运套筒t,如果不是这种C型的悬挂座d,那么插接悬挂板b1和搬运套筒t之间的固定连接部在插接悬挂板b1左右方向插接到悬挂空间时,就会形成左右移动阻碍,而有了这个颈部口,这个固定连接部就能左右方向可以在颈部口处通行,从而不影响插接悬挂板b1插接到悬挂空间中去,还能使得搬运套筒t吊装在悬挂座d上。升降柱c是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的,一般至少两个以上,但是每个编织捆绑机构至对应一个升降柱c使用,并且升降柱c也只固定一个悬挂座d,也即,每个编织捆绑机构中的这两个搬运套筒t中,只有一个是在悬挂座d上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两个搬运套筒t会交替插接到悬挂座d上进行作业的,也即搬运套筒t中的放线卷是交替被悬挂起作用的,后续会有具体结构的说明。然后,所有升降柱c的顶部固定到一个总的上升降梁cc的底部,上升降梁cc当然也可以是钢梁并通过焊接进行固定的。另外,机架上最好配置有顶梁11的,然后在顶梁11上安装有能上下方向伸缩的升降装置,可以采用气压缸,例如采用上下气压缸110,上下气压缸110的活塞杆向下固定到上升降梁cc上即可,上升降梁cc的左右两端还可以分别安装有上下导向用的导向齿轮,机架两侧架体上可以进一步设置有供导向齿轮上下导向引导用的齿槽。
进一步,所述送料输送台a下方设置有能在左右方向移动并用于将同一编织捆绑机构的两个搬运模具切换插接悬挂到同一个所述悬挂座d上的移动切换架y,所述移动切换架y上具有一排左右排列的且板面朝左右方向的格挡板y1,相邻两个格挡板y1之间形成有能至少容纳两个所述搬运模具左右排布的间隔收纳空间y11。间隔收纳空间y11的左右长度应该比两个搬运模具的左右方向长度之和大一点,因为,每个间隔收纳空间y11内是需要放入同一个编织捆绑机构中的两个搬运模具的且只放这两个搬运模具,由于需要方便放入时不容易产生碰擦,所述间隔收纳空间y11的左右长度尺寸是要比两个搬运模具左右长度和要大一些留一点余量,另外一方面也是考虑间隔收纳空间y11还会加设一些辅助结构,所以需要留一些左右的空间余量,另外,间隔收纳空间y11上下是相通的,左右是会受到格挡板y1限位的,上下相通是方便搬运模具上下通行,主要就是为了方便放线卷的上下行,至于具体悬挂的切换是怎么进行的,这里需要讲述一下,这里举例是向左进行切换的例子,并以同一个编织捆绑机构中的两个搬运模具为例,当然搬运模具中是带着放线卷x的,初始状态,与其中一组编织捆绑机构对应的升降柱c通过悬挂座d悬挂住位于送料输送台a上方的搬运模具,而位于送料输送台a下方的搬运模具处在间隔收纳空间y11中并处在上方的搬运模具的正下方的右侧区域,相当于是间隔收纳空间y11有两个放置搬运模具的空位,其中靠下的那一个就放在右边的位置,而左边的位置初始状态是空着的并正对上方的那个搬运模具,当然这两个搬运模具在前后间的位置是要保持一致的,在编织的时候当一堆竹丝束堆被向前输送到靠搬运模具前方的区域后,升降柱c下降,靠上的搬运模具通过穿梭槽a0下放到间隔收纳空间y11左侧的空位中,那么这个过程中靠上的搬运模具中的放线卷就会向前放出编织线同时还被下拉并抵在竹丝束堆的后侧,接着,当这两个搬运模具都在间隔收纳空间y11中以后,移动切换架y向左移动,使得间隔收纳空间y11中靠右侧的格挡板y1推动这两个搬运模具向左移动,由于升降柱c和悬挂座是不会左右移动的,所有右侧的那个搬运模具会向左挤开左侧那个原本在上方的那个搬运模具,从而下方这个在间隔收纳空间y11中靠右侧的搬运模具就会插接悬挂到悬挂座d上,从而完成悬挂切换,切换好以后,升降柱c和悬挂座就带着这个切换后的搬运模具上升,上升到升降柱c的初始位置,上升过程中这个原本靠下的搬运模具中的放线卷x就会向前放出编织线同时还被上提并抵在竹丝束堆的后侧,而且这个上升的编织线和刚才下拉的编织线就会在竹丝束堆的后侧形成一个上下交叉的捆绑点,与前侧的节点或者交叉的捆绑点间形成一个包围圈包住竹丝束堆从而形成一个编织单元,重复刚才的动作就能继续编织下一个动作,当然在升降柱c回位以后,移动切换架y也要回位,也即移动切换架y向右移动并可以利用惯性带着间隔收纳空间y11中被切换下来的搬运模具带到间隔收纳空间y11的右侧位置,从而其就作为下一个循环下方的搬运模具,而被带上去的搬运模具则会作为下一个循环上方的搬运模具了。
当然,移动切换架y是需要能够支撑搬运模具的结构的,不然,搬运模具从间隔收纳空间y11中掉下去的,所以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格挡板y1上固定有前后间隔分布并都在左右方向延伸并用于供搬运磨具下放到送料输送台a下方以后能得到支撑的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也即所有格挡板y1靠前下侧的部位上固定在前支撑底杆z1上,所有格挡板y1靠后下侧的部位上固定在后支撑底杆z2上,这样不仅,所有格挡板y1可以被固定在同样的支撑结构上,而且还能用于支撑搬运磨具。为了更好地进行支撑,所述搬运磨具所具有的搬运套筒t的底部固定有供其平放在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上的基底平放板b2。搬运套筒t是圆的,其底部架设支撑在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上会不太稳定,特别是支撑那个未被插接悬挂的搬运模具就会不太稳定,基底平放板b2的设计就能更好地为了支撑,因为基底平放板b2比较平整的结构可以更好地同时架设支撑在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的上侧。基底平放板b2可以采用钢铁板焊接在搬运套筒t的底部并最好跟插接悬挂板b1的位置上下对应,保证平衡性。前述的格挡板y1、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也都可以采用钢铁件,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焊接等现有常规方式即可。
更进一步,所述间隔收纳空间y11的下方设置有能在左右方向移动的底支撑移动梁e,所述底支撑移动梁e的顶部固定有用于将从悬挂座d上被切换走的搬运模具推到切换初始位置的拨动板e1,所述拨动板e1向上延伸至所述间隔收纳空间y11中。底支撑移动梁e可以采用方钢管,拨动板e1可以采用向上延伸呈直立状并板面朝左右方向的钢铁板结构,底支撑移动梁e左右移动是方便通过拨动板e1控制搬运模具在下方左右位置调整,以进行复位用,因为前述提到:利用惯性带着间隔收纳空间y11中被切换下来的搬运模具带到间隔收纳空间y11的右侧位置,但是惯性的带动是不稳定的而且也有可能带动不够彻底,也即被切换下来的搬运模具可能回不到完整的右侧位置,比如回了一大半,这样的会造成后一循环上方的搬运模具下降,可能会造成机械故障,等等,所以还是尽量让复位更加安全可靠为宜,所以就有了上述的方案,每个间隔收纳空间y11配一个拨动板e1,所以拨动板e1初始位置应该是在间隔收纳空间y11左右两个模具位置靠中间的地方,这样拨动板e1就是在复位后的这个搬运模具的左侧,因为就是靠拨动板e1向右移动推过来的。另外,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之间有间隔处,所以,拨动板e1可以从这个间隔伸入到间隔收纳空间y11进行作用,伸入部分的上下长度最好能搬运模具上下尺寸的一半或者更多,这样可以起到更好地拨动动作,然后拨动板e1的左右板厚尽量不要超过10mm,最好控制在5mm以内,为了提升结构运行的紧凑性。具体的作业流程也是伴随着前述的模具切换流程的,具体为:初始时,拨动板e1处在间隔收纳空间y11左右两个模具位置靠中间的地方并处在靠下方的搬运模具的左侧,在编织过程中,底支撑移动梁e要先向左移动并带着拨动板e1向左移动到间隔收纳空间y11最左侧的地方或者尽量靠近最左侧的地方,然后靠上方的搬运模具才能下降,随即靠上方的搬运模具就下降到间隔收纳空间y11的左侧位置中,这时候,拨动板e1是直接处在这个下降下来的搬运模具的左侧了,接着移动切换架y和底支撑移动梁e再一起向左移动,使得初始在下方靠右的搬运模具切换到悬挂座上,而初始在上方的这个搬运模具向左移出了悬挂座,紧接着,切换到悬挂座上的搬运模具就上升进行向上编织捆绑并作为下一循环靠上方的搬运模具,只要这个搬运模具上升脱离间隔收纳空间y11,移动切换架y和底支撑移动梁e就可以向右移动进行回位了,回位的时候,这两者可以先一起回到移动切换架y的初始位置,但底支撑移动梁e还有一段回位距离,此时,拨动板e1还在的间隔收纳空间y11很靠左的地方并且也处在这个切换下来的搬运模具的左侧,那么底支撑移动梁e继续向后回位就会带着这个搬运模具回到间隔收纳空间y11的右侧模具位置这个初始位置中去,那么,拨动板e1也会回到间隔收纳空间y11左右两个模具位置靠中间的初始地方了。这里,为了更好地引导上方的搬运模具向下降,可以在间隔收纳空间y11的左侧格挡板y1上一体连接有一个导向板y01,导向板y01一体连接在左侧格挡板y1的顶部并处于左侧格挡板y1的右侧,且导向板y01向右下方偏一个较小的角度再往下延伸的结构样式,也即导向板y01从左侧格挡板y1的顶部开始向右下倾斜延伸一段距离,然后再较为笔直的向下延伸一段距离,当导向板y01上下间的总长度不能影响拨动板e1左右移动,导向板y01的设计使得上方的搬运模具更有效地向下降,同时,由于拨动板e1预先为向左移动至间隔收纳空间y11左侧的地方,使得间隔收纳空间y11原本中间的区域空出来,这样上方的搬运模具下降以后会跟间隔收纳空间y11中初始右侧的搬运模具会有一段距离,对于结构本身也好或者是移动切换架y左移进行模具切换插接到悬挂座上也好并不是很有利,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导向板y01对上方的搬运模具可以向右推动一点距离,能够使得上方的搬运模具下降以后更加贴近间隔收纳空间y11中初始右侧的搬运模具,提升使用效果,导向板y01右偏的角度尽量控制在30度以内,尽量保证整体还是比较直立的状态。
另外,所有格挡板y1前侧靠上下之间的部位可以在固定在一个前限位横梁q1上,所有格挡板y1后侧靠上下之间的部位可以在固定在一个后限位横梁q2上,使得间隔收纳空间y11内的搬运模具在前后得到限位而不会在前后方向掉出去。后限位横梁q2的左右其中一端可以连接到一个左右方向伸缩的上左右气压缸q3的活塞杆上,以实现移动切换架y左右移动。底支撑移动梁e的左右其中一端可以连接到一个左右方向伸缩的下左右气压缸q4的活塞杆上,以实现底支撑移动梁e左右移动。当然,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移动装置连接。上左右气压缸q3可以安装机架的左侧架体或者右侧架体上,下左右气压缸q4也可以安装机架左侧架体或者右侧架体上。另外,后限位横梁q2、前限位横梁q1以及底支撑移动梁e这种结构靠两端的部位上还可以安装连接有方便左右移动的左右移动滚轮ee,机架左右两侧架体设置相应的导轨等引导支撑的结构即可,使得移动切换架y和底支撑移动梁e的左右移动更加顺利。
作为优选,机架的左右两侧架体间还可以架设有位于送料输送台a上方且分别在升降柱c前后侧的前梁p1和后梁p2,所述后梁p2上焊接有向下延伸然后先前延伸的若干左右间隔分布的L型侧边加强条s,L型侧边加强条s处在输送板a1上方,每两个L型侧边加强条s作为一组,同一组的这两个L型侧边加强条s之间的间隔处供一个升降柱c带着一个搬运模具升降,所以每一组L型侧边加强条s只对应一个编织捆绑机构,每组中靠右侧的L型侧边加强条s上还可以在其夹角区域焊接固定一个内侧加强条s1,内侧加强条s1可以是一个倒置的L型结构。而前梁p1上可以焊接有向下延伸的直线型加强条s2,直线型加强条s2的下端部可以焊接固定在每组中靠右侧的L型侧边加强条s的向前延伸的部分上,内侧加强条s1和直线型加强条s2都可以有一部分向左对着放线卷的右侧以用来对搬运模具中的放线卷进行保护,因为搬运模具的搬运套筒t在本实施例在前面举例中是右侧不封口的,只要内侧加强条s1和直线型加强条s2与搬运模具靠近一点,放线卷就不会从搬运模具掉出来了,当然整个机架的结构稳定性也会更好一些。相应的如果放线卷是向右进行切换模具的,则搬运套筒t可以在左侧不封口而右侧封口,并且内侧加强条s1和直线型加强条s2也可以设置在每组靠左的弄个L型侧边加强条s上,效果会好一些,当然前述这些结构左右交叉使用也是可以的。L型侧边加强条s和内侧加强条s1之间还可以焊接一块加强板s3,加强板s3上可以铰接有向前下方倾斜的压料板s4,压料板s4上下最好能对应在其中一个输送板a1,这样,输送板带着竹丝束堆向前输送过程中可以抬升压料板s4,而压料板s4本身的重量也压在竹丝束堆上方,尽量保证竹丝束堆具有一定的平整性而不会使得竹丝束堆在前侧堆积高耸起来后影响产品质量。同一组的这两个L型侧边加强条s左右之间还焊接有开口朝后V型加强条s5,V型加强条s5处在升降柱c或者说是放线卷的前方区域内,主要是对放线卷向送料输送台a放线进行一定的引导,会受到V型加强条s5的V型槽的位置限定,防止编织线太乱或者左右偏移等,那么位于送料输送台a下方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一个带V型槽的下侧线引导结构,可以采用V型加强条s5这种结构或者类似的结构,下侧线引导结构和V型加强条s5上下相对并可以安装连接在一个架设在机架左右间的梁上。这是上下都有线的引导,使得同一编织捆绑机构的这两个放线卷在上下运动时编织线都能得到较好的定位导向而不会走偏。当然每个编织单元中的竹丝束堆尽量保证是在V型加强条s5的前方的,这样V型加强条s5才能较好地起到作用。L型侧边加强条s向前延伸的部分尽量跟初始状态下靠上方的搬运模具的底部部分的高度一致或者至少比较接近,最好稍微靠下一点,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是需要手动将搬运模具插接到悬挂座上去的,所以尽量不要绕L型侧边加强条s阻挡搬运模具带着放线卷从左侧向右放入,而最开始下方的搬运模具则有很多方式可以放入到间隔收纳空间y11,比如直接从机架后下方人工去放入,或者先放到悬挂座上,然后让悬挂座下降到间隔收纳空间y11,在通过控制气压缸带动拨动板e1将搬运模具放到间隔收纳空间y11右侧初始位置,然后再让悬挂座上升放入初始在上方的搬运模具,等等方式都是可以将搬运模具先放置好的。而下侧的下侧线引导结构尽量跟下方的搬运模具的顶部位置保持差不多的位置,因为上下的搬运模具的出线位置都是在他们上下靠中间的位置,所以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编织线得到更好的引导,另外,这两股编织线交叉后形成的开口朝后V型线框可以更好地包住竹丝束堆。再者,所有L型侧边加强条s的前端可以焊接在一个前侧加强条ss上,提升结构的美观度和完整性,也可以避免戳到产品或者戳到人。竹丝束堆就是处在输送板和L型侧边加强条s的向前延伸部分之间,所以L型侧边加强条s还有对竹丝帘产品有上侧限位的作用。
关于,所述辊压输送机构的结构设计,具体其可以包括安装在机架1靠送料输送台a前方的两个以上的整形辊筒g,相邻的整形辊筒g之间形成有供竹丝帘整形及通行的输送间隙。确切地说应该,整形辊筒g是输送台a向前输送的竹丝束堆被编织形成编织单元以后的该编织单元的前方,这样才能将该编织单元向前方拉伸并整形、输送。整形辊筒g优选采用三个架设在机架左右两侧,整形辊筒g可以采用钢棍作为主体,但是钢棍表面最好套设有橡胶套或者塑胶套等具有一定摩擦系数的胶套,具有弹性挤压力还能较好的带动竹丝帘行走。这三个整形辊筒g倾斜向前下方直线排布,相邻两个整形辊筒g之间存在输送间隙。具体的驱动结构如下:这三个整形辊筒g的左右其中一侧的端部均安装有单向棘轮m1,上下的两个整形辊筒g上的单向棘轮m1带动辊筒运转方向一致,而上下靠中间的整形辊筒g的单向棘轮m1的带动方向与上下两个正好相反,机架上与辊筒安装有单向棘轮m1一侧相同的一侧上安装连接有向前延伸的复位弹簧m2,复位弹簧m2的前端连接至一驱动链条m3的一端,该驱动链条m3绕过最上方的单向棘轮m1的前半部分、中间的单向棘轮m1后半部分以及最下方的单向棘轮m1的前半部分,然后,在将该驱动链条m3的另一端向后下方延伸并连接至一个拉伸气压缸m4的活塞杆上。那么,初始状态,拉伸气压缸m4的活塞杆是伸长状态,当需要向前牵引竹丝帘时,拉伸气压缸m4就收缩活塞杆,使得驱动链条m3被向后拉动,驱动链条m3就会同时带动各个单向棘轮m1旋转,从而使得这三个整形辊筒g运转,此时单向棘轮m1都应该是处于驱动整形辊筒g转动的状态,这整形辊筒g就会卷着竹丝帘向前下方牵引,使得送料输送台a处的新编织单元被向前拖走,然后,拉伸气压缸m4复位,复位弹簧m2由于前面被跟着驱动链条m3一起拉动是发生了拉伸形变从而需要复位,就会将驱动链条m3往后拉复位,此时,单向棘轮m1应处于失效状态,即,单向棘轮m1只会跟着驱动链条m3转动而不会带动整形辊筒g转动。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的时候,竹丝帘靠前的段落需要人工将其安装驱动链条m3的绕制方式绕制在这三个整形辊筒g上并经过输送间隙。本实施例中提及的各种气压缸等装置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
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基于实施例1而形成的一种对竹丝帘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送料输送台a上方的放线卷x的线头和下方的放线卷x的线头拉伸至送料输送台a的前方并打结作为前侧节点并形成开口朝后的V型半包围线框;s2,送料输送台a将竹丝束堆送入到V型半包围线框区域;s3,上方的放线卷x下降,下方的放线卷x上升,这两个放线卷x的编织线上下交叉形成位于竹丝束堆后侧的交叉编织点并形成一个编织单元且两个放线卷x的编织线又形成开口朝后的V型半包围线框,s4,重复s3步骤直至最后一个编织单元编织完成,将最后一个编织单元后侧的交叉编织点打结作为后侧节点。步骤s1中的V型半包围线框是最前方的编织单元所要用到的,而步骤s2的竹丝束堆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或者机器人放到送料输送台a上,然后开始输送,竹丝束堆中的竹丝束数量是一个编织单元中的数量,这里指的是针对一个竹丝帘而言,因为实施例1中的设备如果左右长度够长是可以同时进行多个竹丝帘的生产,所以是可以左右放置多个竹丝束堆的,那我们针对一个竹丝帘而言,只需要放置该竹丝帘一个编织单元的竹丝束数量即可,随即送料输送台a向前输送,紧接着,就是步骤s3,就是初始位置在上的放线卷x下降编织,然后在机架下方初始位置在下的放线卷x切换到悬挂座上并且上升编织,从而这两个放线卷的编织线上下交叉形成一个交叉编织点,这样,最前方的编织单元就形成了,当然设备的结构需要都复位以进行下一个循环,而竹丝束堆就在最前侧的打结节点和交叉编织点之间并有上下两个编织线包夹住,重复步骤s3,就是前一个编织单元交叉编织点作为后一编织单位的前侧的交叉点,后一编织单元本身通过设备的作业会形成期后侧的交叉编织点,则竹丝帘中间的这些编织单元都是为在两个编织交叉点之间,直至最后一个编织单元,由于这个最后侧的编织单元后侧也会形成交叉编织点,但是这个交叉编织点没有打结的话,竹丝束会漏出来,因为竹丝帘的前后侧是需要形成固定的节点的,交叉编织点在竹丝帘中间交叉是稳定的,但是最前侧和最后侧是需要形成固定节点的,如果最后侧的交叉编织点处的编织线还有剩余则需要剪断后进行打结,如果正好编织线也用完了,则将这两个编织线的末端部分打结即可,使得竹丝帘的前后侧得到封闭式的固定,中间交叉编织点主要是隔开各个编织单元和编织得更加紧密所用,而且前后侧打结是确保整个竹丝帘的紧实度。当然为了更好地生产这个竹丝帘,当每个编织单元制作好以后,后一个编织单元的竹丝束堆是可以向前推走前一编织单元并使得放线卷放线,但这样会造成两个编织单元的挤压,最好还是需要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将这个编织单元向前拉的,以便于后续编织单元的制作,所以整个过程最好能主动向前牵引编织单元,实施例1中的结构是一个机械式的结构,也即辊压输送机构,这个机构刚开始的时候是等待的,因为需要连续加工好多个编织单元以后形成竹丝帘的头部部分以后才能绕制在那些整形辊筒g上,绕制以后就有足够的摩擦力就能带动竹丝帘整体的向前移动,从而也就可以让完成好的编织单位马上向前移走,同时还能进行整形输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安装有能前后移动并用于向前输送并承载竹丝的送料输送台(a),所述送料输送台(a)在向前输送的路径上设置有若干个在左右方向间隔排列的编织捆绑机构,所述编织捆绑机构具有两个能上下交替穿梭又能向前出线的放线卷(x)且初始状态下分别在送料输送台(a)的上方和下方,所述送料输送台(a)上形成有供所述放线卷(x)上下穿梭的穿梭槽(a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捆绑机构还具有用于搬运及承载所述放线卷(x)的搬运模具,所述搬运模具包括供放线卷(x)置入的搬运套筒(t)中,所述搬运套筒(t)的筒壁上开设有内外连通的出线孔(t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模具还包括所述搬运套筒(t)的顶部固定有插接悬挂板(b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位于送料输送台(a)的上方设置能上下升降的升降柱(c),所述升降柱(c)的底部固定用供所述插接悬挂板(b1)在左右方向进行插接并悬挂住的悬挂座(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输送台(a)下方设置有能在左右方向移动并用于将同一编织捆绑机构的两个搬运模具切换插接悬挂到同一个所述悬挂座(d)上的移动切换架(y),所述移动切换架(y)上具有一排左右排列的且板面朝左右方向的格挡板(y1),相邻两个格挡板(y1)之间形成有能至少容纳两个所述搬运模具左右排布的间隔收纳空间(y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挡板(y1)上固定有前后间隔分布并都在左右方向延伸并用于供搬运磨具下放到送料输送台(a)下方以后能得到支撑的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磨具所具有的搬运套筒(t)的底部固定有供其平放在前支撑底杆(z1)和后支撑底杆(z2)上的基底平放板(b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收纳空间(y11)的下方设置有能在左右方向移动的底支撑移动梁(e),所述底支撑移动梁(e)的顶部固定有用于将从悬挂座(d)上被切换走的搬运模具推到切换初始位置的拨动板(e1),所述拨动板(e1)向上延伸至所述间隔收纳空间(y11)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的前侧还安装有用于对竹丝编织后形成的竹丝帘进行整形及输送的辊压输送机构,所述辊压输送机构包括安装在机架(1)靠送料输送台(a)前方的两个以上的整形辊筒(g),相邻的整形辊筒(g)之间形成有供竹丝帘整形及通行的输送间隙。
CN202022633145.9U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Active CN2141633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3145.9U CN214163346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33145.9U CN214163346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63346U true CN214163346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600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33145.9U Active CN214163346U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633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10308B (zh)
JPH06506875A (ja) 補強グリッドマッドを製造する方法並びに装置
CN210149625U (zh) 一种塑料管材防交叉捆包装置
CN110252911B (zh) 加气板用钢筋网多工位焊接生产线
CN102601668A (zh) 一种圆锯机的自动上料装置
CN109678000A (zh) 线束双端定长变径全自动切圈扎一体机
CN211687761U (zh) 电缆分线系统
CN214163346U (zh)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
CN112223460A (zh) 一种竹丝帘的生产设备及方法
CN109736016B (zh) 一种多工位编绞机
CN202894346U (zh) 一种棒材送料机构
ITUD20100027A1 (it) Gruppo caricatore automatico di barre porta perni piegatori adatto per impianti per la produzione di strutture reticolari o di gabbie derivate da reti metalliche elettrosaldate.
CN114864186A (zh) 一种框绞机全自动侧下方上盘系统
CN114694897A (zh) 电线智能化生产线及生产工艺
CN209702024U (zh) 一种装修用电线放线车
HU189019B (en) Method and production line for producing supporting meshes serving for mine supporting purpose
CN210012435U (zh) 一种带芯线卷快速出料机构
KR200474939Y1 (ko) 전선 풀림 장치
CN209407296U (zh) 一种用于网状物编织的装置及编织机器人
CN215974155U (zh) 一种勾花网的卷网装置
CN215700101U (zh) 一种主弦杆加工用上料工装
CN218447357U (zh) 一种线缆加工排线装置
CN215557921U (zh) 一种电力安全管理用电力设备束线机构
CN218344753U (zh) 一种塑料袋分段卷绕包装机构
CN211310451U (zh) 一种便于自动切换电缆型号的电缆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