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5579U -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5579U
CN214155579U CN202023351543.8U CN202023351543U CN214155579U CN 214155579 U CN214155579 U CN 214155579U CN 202023351543 U CN202023351543 U CN 202023351543U CN 214155579 U CN214155579 U CN 214155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air
side wall
planting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515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梁
徐占营
刘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Sainuo Youn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Sainuo Youn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Sainuo Youn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Sainuo Youn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515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5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5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5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人工气候室,包括保温墙体、设置于所述保温墙体内的种植架、以及送风装置,所述种植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布置的若干种植层,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相对的内侧壁与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形成有气流路径,所述内侧壁形成若干通风孔供气流流出,所述外侧壁设有若干导流片,所述若干导流片间隔设置,并且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导流片与所述内侧壁的间隔宽度逐渐减小,使得上下各处通风孔的出风量基本相同,出风均匀分配送往各种植层,从而达到风速场,温湿度场的均匀性,确保各种植层上植物生长的一致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Description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气候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气候室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气候室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对各个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进行控制和调节,常用于植物的栽培、育种等。
现有技术中,人工气候室通常利用空调对室内的温度、湿度进行精确控制。然而,空调送风的各个出风口存在风量不均的情况,这就使得气候室内部温湿度场和风速场不均匀,从而造成室内植物生长情况不一,影响产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出风均匀的送风装置以及应用该送风装置的人工气候室。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用于人工气候室送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相对的内侧壁与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形成有气流路径,所述内侧壁形成若干通风孔供气流流出,所述外侧壁设有若干导流片,所述若干导流片间隔设置,并且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导流片与所述内侧壁的间隔宽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导流片由上向下等比例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片为平板状;或者,所述导流片为弧形板状;或者,部分所述导流片为平板状、部分所述导流片为弧形板状。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倾斜设置;或者,所述导流片垂直于所述外侧壁设置;或者,部分所述导流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倾斜设置、部分所述导流片垂直于所述外侧壁设置。
进一步地,最底端的一所述导流片垂直地连接于所述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其余所述导流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倾斜设置并与所述内侧壁相间隔。
进一步地,沿所述外侧壁的长度方向,所述导流片为连续的长条结构;或者,所述导流片为断续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短条构成;或者,部分所述导流片为连续的长条结构,部分导流片为断续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短条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包括送风口与回风口,所述送风通道包括静压腔和动压腔,所述动压腔与所述送风口通过所述静压腔连接,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为所述动压腔的侧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人工气候室,包括保温墙体、设置于所述保温墙体内的种植架以及上述送风装置,所述种植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布置的若干种植层,所述送风装置的通风孔朝向所述若干种植层送风。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壁为所述保温墙体的侧板,所述内侧壁为送风孔板;所述种植架上的种植层的数量为N,所述导流片的数量为N-1。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若干种植层下方的底层,所述底层用于放置营养液,所述送风装置的内侧壁与所述种植架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底层的顶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通过在送风通道内设置导流片进行导流,使得上下各处通风孔的出风量基本相同,出风均匀分配送各种植层,从而达到风速场,温湿度场的均匀性,确保各种植层上植物生长的一致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人工气候室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候室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人工气候室包括保温墙体10、种植架20、以及送风装置。
所述保温墙体10通常为长方体结构,由顶板12、底板14以及连接于顶板12与底板14之间的多个侧板16构成。所述种植架20设置于保温墙体10内并由底板14支撑,种植架20与侧板16以及顶板12之间均留有间隔,便于设置所述送风装置对种植架20送风。较佳地,种植架20为两排,两排种植架20分别靠近保温墙体10的相对两侧板16,如图示方向的左、右两侧板16设置,如此送风装置可以两侧出风,分别吹向两排种植架20。应当理解地,种植架20也可以是单排或更多排,不以具体实施例为限。较佳地,种植架20的底部设置有轮子22以方便种植架20的移动。
所述种植架20在上下方向上通常包括多个种植层24,每一种植层24上均可以进行种植。每一种植层24的高度可以根据所要培育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高度进行适当地调整,如此种植不同植物时各种植层24的高度不同,种植架20上种植层24的层数可以不同,以充分利用空间,培育更多的植物。各种植层24的顶部设置有生长灯26。所述生长灯26模拟太阳光照,促进植物生长。较佳地,种植架20还包括有底层28,用于放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液29。底层28位于各个种植层24的下方,营养液29可以通过液泵、输液管等输送至各种植层24。
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控制设备30和送风通道32,其中,控制设备30可以是空调等,用于调整气流的温湿度并向送风通道32输送;送风通道32对气流导流,将调整至预定温湿度的气流均匀地向种植架20的各种植层24输送。
所述控制设备30包括送风口301与回风口303,所述送风通道32包括静压腔34与动压腔36。其中,送风口301与动压腔36通过静压腔34连接;回风口303、动压腔36与室内空间连通。室内空气经过回风口303进入控制设备30并被调整至预定的温湿度后由送风口301送入静压腔34,经过静压腔34、动压腔36均压后朝向种植架20吹出,如此不断循环确保室内的温湿度条件控制在所需范围内。根据所要种植的物种的不同,所要求的生长环境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控制设备30的运行参数,以获取适宜温湿度的气流。
图示实施例中,控制设备30设置于保温墙体10的顶部并位于整个空间的大致中央位置;动压腔36沿保温墙体10的相对两侧,如图示方向的左右两侧布置;送风装置为两侧送风、中间顶部回风结构,其静压腔34位于控制设备30的下方,正对送风口301设置。较佳地,静压腔34分布于控制设备30的左右两侧,控制设备30对应两侧的静压腔34分别设置一送风口301,每一静压腔34与墙体10一侧的动压腔36连通。本实施例中,动压腔36由送风孔板38以及墙体10的侧板16共同围成。动压腔36的内侧壁,即送风孔板38上设置有大量的通风孔。
动压腔36的外侧壁,即侧板16朝向动压腔36内延伸设置有多个导流片39,对在内、外侧壁38、16之间流动的气流形成阻碍,使得动压腔36上下各处通风孔的出风量更为均匀。控制设备30输出的气流经过静压腔34、动压腔36的均压作用,由紊乱的气流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层流,最终由送风孔板38的通风孔吹向种植架20。较佳地,种植架20与送风孔板38之间设置有密封层40,密封层40的高度与最底层的种植层24的底部高度大致持平,如此气流仅作用于密封层40上部的空间,也就是种植层24所在的空间,不会扩散至密封层40下方,即底层28所在的空间而造成浪费,提升气流的有效利用率。
导流片39在动压腔36内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各个导流片39的宽度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导流片39与内侧壁38之间的间隔由上向下逐渐减小。由于气流动压的关系,气流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会更多的流向底部,通过设置导流片39且导流片39的宽度向下逐渐加大,越靠近动压腔36的底部导流片39对气流的阻碍作用越明显,使得动压腔36内上下各处的压力分布均匀,也就使得上下各处通风孔的出风量基本相同。如此,种植架20上的各个种植层24能均匀地分到所输送的空气,带走各层种植层24的生长灯26的热量,维持各个种植层24上植物生长所需的温湿度在预定目标范围内,确保各层植物生长的一致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种植架20包括4层种植层24,由下向上以下分别称第一种植层24a、第二种植层24b、第三种植层24c和第四种植层24d;动压腔36内分布有3个导流片39,由下向上以下分别称第一导流片39a、第二导流片39b和第三导流片39c,较佳地第一、第二、第三导流片39a、39b、39c由上到下等比例分布,其中,第一导流片39a对应第一种植层24a设置,第二导流片39b对应第二种植层24b设置,第三导流片39c对应第三种植层24c设置;对应最上侧的种植层,也就是第四种植层24d处不设置导流片39,以更好地平均上下各处的气流。
沿气流流向,最底端的导流片39,也就是第一导流片39a在宽度上横跨整个动压腔36而连接至内侧壁38,将第一导流片39a上下两侧的空间完全隔开。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片39a为平板状结构,垂直地连接于内侧壁38与外侧壁16之间。第一导流片39a的高度不低于密封层40的高度,较佳地,略高于密封层40,也就是略高于第一种植层24a的底部。控制设备30输送的气流只能由第一导流片39a上方的各个通风孔送出,送出的气流正对各层种植层24,气流在由通风孔送出后会产生一定的扩散达到第一种植层24a的底部,提高气流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片39b、第三导流片39c均为平板状结构,顺应气流的流向由外侧壁16倾斜向下地朝向内侧壁38延伸。第二导流片39b的宽度远小于第一导流片39a的宽度,第二导流片39b与内侧壁38之间形成较宽的间隔;第三导流片39c的宽度略小于第二导流片39b的宽度,第三导流片39c与内侧壁38之间形成更宽的间隔。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片39a、第二导流片39b、第三导流片39c的宽度比为90:25:20,经验证,可以将室内的温差精准地控制在2度内,提高种植架20上各层种植层24上植物生长的一致性。
应当理解地,第一导流片39a也可以倾斜设置,第二导流片39b和/或第三导流片39c也可以垂直于外侧壁16设置。各个导流片39a、39b、39c倾斜设置时,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就是说各个导流片39a、39b、39c可以是相互平行也可以是相互倾斜一定角度。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各个导流片39a、39b、39c在动压腔36的长度方向上(也就是保温墙体10的前后方向上)是连续结构,每一导流片39a、39b、39c呈长条状结构。应当理解地,导流片39a、39b、39c在具体结构、形状、尺寸上均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各个导流片39a、39b、39c在动压腔36的长度方向上也可以是断续结构,每一导流片39a、39b、39c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短条构成,同样能对气流形成阻碍而使得上下各处的出风量均匀一致。应当理解地,也可以是部分导流片在长度方向上是连续的、部分导流片在长度方向上是断续的。
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动压腔36内同样设置有多个导流片39a、39b、39c调整动压腔36上下各处的出风,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片39a为平板状结构,第二导流片39b、第三导流片39c为弯曲的弧形板状结构。应当理解地,第一导流片39a也可以是弧形板状结构;多个导流片39a、39b、39c可以全部是平板状结构,或者全部是弧形板状结构;或者部分为平板状结构、部分为弧形板状结构。
以上是以四层种植层24a、24b、24c、24d,三个导流片39a、39b、39c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地,当种植架20的种植层24的层数不同时,动压腔36内导流片39的数量也可以有相应的改变。较佳地,当种植层24为N层时,导流片39的数量为N-1个,对应最上层的种植层24的位置处不设置导流片39。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对应最上层的种植层24的位置处设置导流片39,此时导流片39的数量与种植层24的层数相同。另外,在对应一层种植层24的位置上也可以设置多个导流片39,此时导流片39的数量大于种植层24的层数。再另外,也可以在对应最上面两层甚至三层种植层24的位置处不设置导流片3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送风装置,用于人工气候室送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包括相对的内侧壁与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形成有气流路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形成若干通风孔供气流流出,所述外侧壁设有若干导流片,所述若干导流片间隔设置,并且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导流片与所述内侧壁的间隔宽度逐渐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流片由上向下等比例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片为平板状;或者,所述导流片为弧形板状;或者,部分所述导流片为平板状、部分所述导流片为弧形板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倾斜设置;或者,所述导流片垂直于所述外侧壁设置;或者,部分所述导流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倾斜设置、部分所述导流片垂直于所述外侧壁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最底端的一所述导流片垂直地连接于所述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其余所述导流片相对于所述外侧壁倾斜设置并与所述内侧壁相间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外侧壁的长度方向,所述导流片为连续的长条结构;或者,所述导流片为断续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短条构成;或者,部分所述导流片为连续的长条结构,部分导流片为断续结构、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短条构成。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包括送风口与回风口,所述送风通道包括静压腔和动压腔,所述动压腔与所述送风口通过所述静压腔连接,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为所述动压腔的侧壁。
8.一种人工气候室,包括保温墙体和设置于所述保温墙体内的种植架,所述种植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布置的若干种植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的通风孔朝向所述若干种植层送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人工气候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为所述保温墙体的侧板,所述内侧壁为送风孔板;所述种植架上的种植层的数量为N,所述导流片的数量为N-1。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人工气候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若干种植层下方的底层,所述底层用于放置营养液,所述送风装置的内侧壁与所述种植架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位于所述底层的顶部。
CN202023351543.8U 2020-12-31 2020-12-31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Active CN214155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51543.8U CN214155579U (zh) 2020-12-31 2020-12-31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51543.8U CN214155579U (zh) 2020-12-31 2020-12-31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5579U true CN214155579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591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51543.8U Active CN214155579U (zh) 2020-12-31 2020-12-31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5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4026023A1 (ja) 育苗装置
JP2001231376A (ja) 育苗装置及び育苗方法
AU2016323373B2 (en) Culture device and culture method
CN106258916B (zh) 一种多功能无土栽培装置及其应用
US20190029189A1 (en) Cultivation shelf and plant cultivation facility
CN204907354U (zh) 培育库房
KR102006814B1 (ko) 버섯재배사
JP3771152B2 (ja) 多段式育苗装置
CN111903384A (zh) 植物栽培槽装置及栽培方法
AU2017377840B2 (en) Air movement control and air source device for cultivation
TWI707632B (zh) 可控溫濕的氣流系統
CN214155579U (zh) 人工气候室及送风装置
JP5952476B2 (ja) 植物栽培設備
US11540452B2 (en) Air movement control and air source device for cultivation
US20230329164A1 (en) Vertically buil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cultivating plants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0772473B1 (ko) 육묘 장치
CN210352387U (zh) 植物工厂循环风装置及植物工厂
JP2014082979A (ja) 植物栽培装置および植物栽培工場
CN210641640U (zh) 植物培养室循环风室
JPH03292828A (ja) 植物栽培装置
CN203723245U (zh) 新式肉鸡养殖圈舍
CN208104425U (zh) 一种强制对流培养箱
CN219087949U (zh) 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及育苗房
TWM578934U (zh) 可控溫濕的氣流系統
CN219478812U (zh) 一种中空结构双通道导气式栽培槽及一种栽培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