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4093U - 充电座 - Google Patents

充电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4093U
CN214154093U CN202120103333.2U CN202120103333U CN214154093U CN 214154093 U CN214154093 U CN 214154093U CN 202120103333 U CN202120103333 U CN 202120103333U CN 214154093 U CN214154093 U CN 2141540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harging
state
magnetic field
magne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0333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0333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40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40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40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座,包括:充电座本体,具有充电面,充电面设有供电接头;磁性件,磁性件设于充电座本体,磁性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驱动组件,与磁性件驱动连接,驱动组件用于使磁性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磁性件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在磁性件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充电面没有磁场;或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二磁场部,且第二磁场部与第一磁场部的磁场方向相反;或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第二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与第一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不同。本申请通过改变磁场方向与大小,实现待充电设备与充电座的吸附与分离,提高用户体验感。

Description

充电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座。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终端,随着技术进步,配合智能手机和TWS 耳机使用,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而其相对传统手表没有的健康检测等功能,也广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市场目前市场上智能手表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智能手表的品牌/种类越来越多。
目前各家智能手表一般采用专用的充电座充电,通过充电座上pogo pin 连接器与手表底部的接触区域接触进行充电。
为了保证充电座的pogo pin连接器与手表接触区域稳定接触,pogo pin 连接器的正向力需设计到50gf左右,而目前的智能手表的重量一般不超过 50g,单纯靠重力无法满足。因此还需要在手表和充电座之间施加力量,目前常见方式是在手表和充电座里增加磁铁吸附。
然而增加磁铁吸附时,在完成充电后,用户要单手拿起手表就会带起充电座(通常充电座不作额外固定设计),这样需要双手才能将手表和充电座分离,为用户操作带来非便利性。而且,限于市面上多数手表以及充电座的外观设计比较光滑,比较难取下,往往靠拉扯手表表带以及充电线线体的方式,两者相互拉扯的过程中,充电座的充电针与手表的充电接触区域产生摩擦,摩擦力会破坏它们的镀层,进而因手表的充电接触区域易接触消费者皮肤上的汗液而造成加速腐蚀。
此外,现有技术中,为了手表充电时与充电座能贴合,充电座两侧都会对手表表带避位,这样如果手表反向放置也能落入,但无法充电。为克服防呆问题,故一般设计手表内置两个极性相反的磁铁,同时充电座内置两个极性相反的磁铁。手表正常放置时可吸附充电,当手表反向放置时,由磁铁斥力作用进行防呆。而在手表内置两个磁铁以及充电座内置两个磁铁时,会相应地占用手表和充电座的内部空间,增大手表和充电座的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充电座,至少解决背景技术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充电座,包括:充电座本体,所述充电座本体具有充电面,所述充电面设有供电接头;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充电座本体,所述磁性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磁性件驱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使所述磁性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充电面没有磁场;或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二磁场部,且所述第二磁场部与所述第一磁场部的磁场方向相反;或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磁场部,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与所述第一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不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磁性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能够控制充电面与待充电设备之间处于相互排斥、相互吸引或者无吸力和斥力的状态,进而能够实现对于充电座和待充电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控制。例如,在充电时,可以控制充电座与待充电设备之间处于相互吸引的状态,提高待充电设备的充电稳定性。在充电完成后,用户可以控制充电座与待充电设备之间处于相互排斥或者无吸力斥力的状态下,有利于用户单手拿起待充电设备,且充电座不会被待充电设备吸附起来,提升了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以及降低镀层磨损来提升充电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座的局部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路板、磁性件和驱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磁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充电座和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磁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充电座和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磁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充电座和待充电设备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区域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充电座100;
充电座本体10;充电面11;供电接头12;底壳13;面壳14;电路板 15;避让孔16;
磁性件20;第一状态21;第二状态22;第三状态23;
驱动组件30;
待充电设备200;充电接头210;磁性配合件2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座10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座100,包括:充电座本体10、磁性件20和驱动件。
具体而言,充电座本体10具有充电面11,充电面11设有供电接头12,磁性件20设于充电座本体10,磁性件20在第一状态21和第二状态22之间可切换,驱动组件30与磁性件20驱动连接,驱动组件30用于使磁性件 20在第一状态21和第二状态22之间切换。其中,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的情况下,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的情况下,充电面11没有磁场;或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二磁场部,且第二磁场部与第一磁场部的磁场方向相反;或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且第二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与第一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不同。
换言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座100主要由提供电源的充电座本体 10、设于充电座本体10的磁性件20、使磁性件20在第一状态21和第二状态22之间切换的驱动组件30组成。充电座本体10具有充电面11,在充电面11上设有供电接头12。待充电设备200设有充电接头210,充电接头210 能够与供电接头12电连接,实现对于待充电设备200的充电。其中,待充电设备200可以为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手环和眼镜等。
在充电座本体10内设有磁性件20,在待充电设备200内设有磁性配合件220。在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相对设置时,两者之间如果没有挡磁板,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如果两者之间放置有挡磁板,通过挡磁板能够隔绝磁场。
也就是说,磁性件20能够在第一状态21和第二状态22之间可切换,当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的情况下,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产生第一磁场,充电面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磁场,此时将磁性件20 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作用力定义为F1。当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 的情况下,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的作用力包括如下几种情况:(1)充电面11不处于磁场中,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没有吸引力和排斥力;(2)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产生第二磁场,充电面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磁场,且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的方向相反,例如,在第一磁场对应的是吸引力的情况下,第二磁场对应的是排斥力;(3) 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产生第一磁场,充电面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磁场,此时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作用力F2大于或者小于F1。
在本申请中,可以通过驱动组件30使磁性件20在第一状态21和第二状态22之间切换,驱动组件30包括但不限于驱动马达。
换句话说,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
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时,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相吸,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时,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无吸力和排斥力。例如,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时,可以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挡磁板活动至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在磁性件20 处于第一状态21时,可以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挡磁板远离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空间。
情况二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时,充电座本体10 和待充电设备200相吸。如图3和图4所示,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 时,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相互排斥。
情况三
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时,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相互排斥,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时,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无吸力和排斥力。具体地,可以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挡磁板活动,实现磁性件2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此不作赘述。
情况四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时,充电座本体10 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相互排斥,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时,充电座本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相互吸引。
情况五
在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处于相互排斥的情况下,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磁性件20朝向或远离磁性配合件220活动。在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距离变小时,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排斥力增大,在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排斥力减小。
情况六
在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处于相互吸引的情况下,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磁性件20朝向或远离磁性配合件220活动。在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距离变小时,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吸引力增大,在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吸引力减小。
由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座100,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磁性件 20在第一状态21和第二状态22之间切换,能够控制充电面11与待充电设备200之间处于相互排斥、相互吸引或者无吸力和斥力的状态,进而能够实现对于充电座100和待充电设备20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控制。例如,在充电时,可以控制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之间处于相互吸引的状态,提高待充电设备200的充电稳定性。在充电完成后,用户可以控制充电座100 与待充电设备200之间处于相互排斥或者无吸力斥力的状态下,有利于用户单手拿起待充电设备200,且充电座100不会被待充电设备200吸附起来,提升了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以及降低镀层磨损来提升充电可靠性。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根据本申请的充电座100,在待充电设备200和充电座100内均可以设置一颗磁铁,通过充电座100 改变磁场方向和磁场大小的方式来防呆,节省了待充电设备200和充电座 100的内部空间,可以用于增加电池容量和其他器件来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充电座100还包括电量检测件,电量检测件设于充电座本体10,电量检测件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200的电量,电量检测件与驱动组件30连接,在电量检测件检测到待充电设备200的电量小于设定值的情况下,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在电量检测件检测到待充电设备200的电量大于等于设定值的情况下,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
例如,将设定值设定为100%,在电量检测件检测得待充电设备200的电量小于100%时,驱动组件30驱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充电座100 与待充电设备200相吸,避免充电过程中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分离。在电量检测件检测得待充电设备200的电路达到100%,也就是待充电设备 200电量充满时,驱动组件30能够驱动磁性件20从第一状态21切换至第二状态22,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相互排斥或者无吸力斥力。在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相斥时,待充电设备200能够自动从充电座100 上弹出,无需用户手动取下。在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之间无吸力和斥力时,用户可以手动取下待充电设备200,需要克服的作用力较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0还包括充电接头检测件,充电接头检测件设于充电座本体10,充电接头检测件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 200的充电接头210与供电接头12的正负极是否对应,充电接头检测件与驱动组件30连接,在充电接头检测件检测到充电接头210与供电接头12 的正负极匹配时,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在充电接头检测件检测到充电接头210与供电接头12的正负极不匹配时,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
也就是说,在通过充电接头检测件检测到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 接反时,驱动组件30能够驱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下,不仅避免用户未发现接反而导致长时间无效充电而浪费时间,而且还能够起到防呆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磁性件20还具有第三状态23,磁性件20处于第三状态23的情况下,充电面11形成第三磁场部,第三磁场部的磁场力小于第一磁场部或第二磁场部的磁场力。例如,将磁性件20处于第三状态23设定为初始状态,在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 分开一段时间后,磁性件20处于第三状态23。在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 200重新连接后,磁性件20可以从第三状态23切换至第一状态21或第二状态22。
可选地,充电座100还包括:位置检测件和计时器,位置检测件用于检测供电接头12是否与待充电设备200连接,计时器与充电座本体10连接,以用于获取待充电设备200从充电座本体10上取下的时长,在时长大于预设时长时,驱动组件30驱动磁性件20活动至第三状态23。也就是说,在用户将待充电设备200从充电座本体10上取下后,计时器启动,开始计时,在时长大于预设时长后,驱动组件30驱动磁性件20从第一状态21或第二状态22切换至第三状态23。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充电座本体10包括:底壳13、电路板15和面壳14,底壳13内设有腔室,电路板15设于腔室,磁性件20和驱动组件 30设于电路板15,面壳14设于底壳13,面壳14的第一侧朝向电路板15,面壳14的第二侧为充电面11。
可选地,磁性件20可活动地设于电路板15,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 21的情况下,磁性件20的一个磁极朝向面壳14,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的情况下,磁性件20的另一个磁极朝向面壳14,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二磁场部,第二磁场部与第一磁场部的磁场方向相反。驱动组件30包括电机,电机的电机轴与磁性件20 连接以驱动磁性件20绕电机轴的轴线转动。为了便于说明,假设待充电设备200内部的磁性配合件220朝向充电座100的一侧为N极。通过控制指令,电机可以控制磁性件20旋转,从而使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第二状态22或第三状态23。
(1)如图3和图4所示,磁性件20与磁性配合件220相对应,磁性件 20朝向充电面11的一侧为S极,此时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相吸,此时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
(2)如图7和图8所示,电机驱动磁性件20旋转90°,此时磁性件 20的S极与N极位于左右两侧,与磁性配合件220不对应,但仍呈弱磁性,存在弱吸附力,此时磁性件20处于第三状态23。
(3)如图5和图6所示,电机驱动磁性件20旋转180°,即磁性件20 朝充电面11的一侧为N极,此时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相斥,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路板15上设有避让孔16,磁性件20的位置与避让孔16的位置相对应,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的情况下,磁性件20的一个磁极正对避让孔16,在磁性件 20处于第二状态22的情况下,磁性件20的另一个磁极正对避让孔16,通过设置避让孔16能够增强磁性件20和磁性配合件220之间的磁场的强度。
可选地,磁性件20可活动地设于腔室,磁性件20的一个磁极朝向面壳 14,在磁性件20处于第一状态21的情况下,磁性件20的一个磁极朝向面壳14,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在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22 的情况下,磁性件20的一个磁极远离面壳14,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第二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与第一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不同,能够实现对于磁场力的大小的控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磁性件20固定设于腔室,磁性件20的一个磁极朝向面壳14,并与面壳14之间形成导磁通道,驱动组件30包括:挡磁板和驱动件,挡磁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挡磁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挡磁板位于导磁通道内并切断导磁通道,磁性件20处于第二状态 22,充电面11没有磁场,此时待充电设备200和充电座100之间无吸引力和排斥力。挡磁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挡磁板位于导磁通道之外,磁性件20 处于第一状态21,充电面1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此时待充电设备200 和充电座100之间具有吸引力或排斥力。驱动件与挡磁板连接,通过驱动件能够驱动挡磁板活动,实现对于挡磁板的位置的控制和调整。
根据本申请的充电座100,采用驱动件驱动磁性件20在第一状态21和第二状态22之间可切换,能够通过改变磁性件20的方向和/或大小,实现对于待充电设备200的吸附和分离,方便用户拿取待充电设备200,增加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避免了因外力造成的pogopin连接器与待充电设备200 接触区域因刮擦造成的镀层磨损,提升了充电座100与待充电设备200的使用寿命。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座100和待充电设备200中均采用双磁铁的结构而言,本申请的待充电设备200和充电座100可以由双磁铁改为使用一颗磁铁,能够有效节省待充电设备200和充电座1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增加电池容量和其他器件来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座本体,所述充电座本体具有充电面,所述充电面设有供电接头;
磁性件,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充电座本体,所述磁性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磁性件驱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使所述磁性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磁场部;
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充电面没有磁场;或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第二磁场部,且所述第二磁场部与所述第一磁场部的磁场方向相反;或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磁场部,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与所述第一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量检测件,所述电量检测件设于所述充电座本体,所述电量检测件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的电量,所述电量检测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在所述电量检测件检测到所述待充电设备的电量小于设定值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在所述电量检测件检测到所述待充电设备的电量大于等于设定值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充电接头检测件,所述充电接头检测件设于所述充电座本体,所述充电接头检测件用于检测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头与所述供电接头的正负极是否对应,所述充电接头检测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在所述充电接头检测件检测到所述充电接头与所述供电接头的正负极匹配时,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在所述充电接头检测件检测到所述充电接头与所述供电接头的正负极不匹配时,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还具有第三状态,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充电面形成第三磁场部,所述第三磁场部的磁场力小于所述第一磁场部或所述第二磁场部的磁场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位置检测件,所述位置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供电接头是否与待充电设备连接;
计时器,所述计时器与所述充电座本体连接,以用于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从所述充电座本体上取下的时长,在所述时长大于预设时长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磁性件活动至所述第三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本体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内设有腔室;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腔室,所述磁性件和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电路板;
面壳,所述面壳设于所述底壳,所述面壳的第一侧朝向所述电路板,所述面壳的第二侧为所述充电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电路板,
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的一个磁极朝向所述面壳,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磁场部;
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的另一个磁极朝向所述面壳,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磁场部,所述第二磁场部与所述第一磁场部的磁场方向相反;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磁性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磁性件绕所述电机轴的轴线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避让孔,所述磁性件的位置与所述避让孔的位置相对应,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的一个磁极正对所述避让孔,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的另一个磁极正对所述避让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腔室,所述磁性件的一个磁极朝向所述面壳,
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的一个磁极朝向所述面壳,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磁场部;
在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磁性件的一个磁极远离所述面壳,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磁场部,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与所述第一状态对应的第一磁场部的磁场力大小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固定设于所述腔室,所述磁性件的一个磁极朝向所述面壳,并与所述面壳之间形成导磁通道,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挡磁板,所述挡磁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所述挡磁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挡磁板位于所述导磁通道内并切断所述导磁通道,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充电面没有磁场;
所述挡磁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挡磁板位于所述导磁通道之外,所述磁性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充电面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磁场部;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挡磁板连接。
CN202120103333.2U 2021-01-14 2021-01-14 充电座 Active CN2141540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03333.2U CN214154093U (zh) 2021-01-14 2021-01-14 充电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03333.2U CN214154093U (zh) 2021-01-14 2021-01-14 充电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4093U true CN214154093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49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03333.2U Active CN214154093U (zh) 2021-01-14 2021-01-14 充电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40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2203A1 (zh) * 2022-07-27 2024-0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2203A1 (zh) * 2022-07-27 2024-0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1930B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充电盒和适配该充电盒的无线耳机
CN214154093U (zh) 充电座
CN111685455A (zh) 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
CN108540592A (zh) 一种携带蓝牙耳机的手机
CN209861119U (zh) 一种智能无线耳机
CN209845245U (zh) 一种智能无线充电蓝牙耳机
CN111698603B (zh) 可穿戴设备组件
CN210807386U (zh) 一种无线耳机收纳充电手机壳
CN215580486U (zh) 无线充电器
CN110620415B (zh) 一种三合一车载磁吸无线充电器
CN211354182U (zh) 一种智能眼镜充电盒
CN211485234U (zh) 一种采耳棒及采耳装置
CN212574369U (zh) 一种充电表带及具有该充电表带的穿戴式设备
CN209748765U (zh) 一种与蓝牙耳机配套使用的充电收纳盒
CN209896742U (zh) 分离式车载充电器
CN210326327U (zh) 具有提醒功能的usb线
TWM552995U (zh) 可分離式行動電源支架結構
CN112493637B (zh) 供电指环和智能戒指组件
JPH10257138A (ja) 携帯電話装置
CN216979617U (zh) 一种智能中控设备
CN208236033U (zh) 多功能水池
CN218099844U (zh) 一体化可穿戴设备
CN213937458U (zh) 一种电子产品充电装置
KR102130121B1 (ko) 건전지 전자기기의 전원공급 구조
CN218416629U (zh) 一种具有蓝牙耳机的穿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