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48047U - 一种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48047U
CN214148047U CN202022457444.1U CN202022457444U CN214148047U CN 214148047 U CN214148047 U CN 214148047U CN 202022457444 U CN202022457444 U CN 202022457444U CN 214148047 U CN214148047 U CN 2141480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bounding wall
communicated
combu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574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李志强
周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574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480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480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480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灶,包括壳体、燃烧器和热传导板,壳体的上端面设有通口,燃烧器设于壳体内并位于通口的下方,热传导板安装在壳体的上端面并覆盖通口,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壳体的底面或侧面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壳体的内腔连通排烟口与第一空气入口,在工作过程中,外部空气能够从第一空气入口进入壳体内部,为燃烧器燃烧提供氧气,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热传导板,通过热传导板进行加热烹饪,燃烧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会进入壳体内腔,烟气本身的属性是可以向上流动的,而且再加上从第一空气入口进入的气流的带动,能够将壳体内腔的烟气有效的从排烟口排放出去,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灶具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用于灶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为了在烹饪过程中,炊具不被燃烧器烧黑,目前常见的燃气灶采用一块热传导板将燃烧器进行遮盖,通过热传导板传导热量进行加热,但是燃烧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的烟气,如果通过热传导板将燃烧器进行遮盖会阻碍这些烟气的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燃气灶,能够使得燃烧器燃烧过程中烟气排放通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灶,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燃烧器和热传导板,所述壳体的上端面设有通口,所述燃烧器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通口的下方,所述热传导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并覆盖所述通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上端面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所述壳体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所述燃烧器的出火端连通所述排烟口与所述第一空气入口。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灶,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燃烧器和热传导板,所述壳体的上端面设有通口,所述燃烧器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通口的下方,所述热传导板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覆盖所述通口,所述热传导板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所述壳体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所述燃烧器的出火端连通所述排烟口与所述第一空气入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工作过程中,外部空气能够从第一空气入口进入壳体内部,为燃烧器燃烧提供氧气,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热传导板,通过热传导板进行加热烹饪,燃烧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会进入壳体内腔,烟气本身的属性是可以向上流动的,而且再加上从第一空气入口进入的气流的带动,能够将壳体内腔的烟气有效的从排烟口排放出去。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燃气灶,还包括中空的聚热结构,所述聚热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燃烧器位于所述聚热结构中,所述聚热结构的侧面设有第二空气入口,所述第二空气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入口、所述燃烧器的进气端,所述聚热结构的上端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排烟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燃气灶,所述聚热结构包括集烟围板和上下贯通的隔热围板,所述集烟围板位于所述隔热围板的上端面,所述隔热围板设于所述燃烧器的周围,所述第二空气入口设在所述隔热围板的侧面,所述隔热围板的上端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设在所述集烟围板上端,所述集烟围板下端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燃气灶,所述燃气灶还包括鼓风系统,所述鼓风系统包括鼓风机和鼓风通道,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空气入口与外界连通,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鼓风通道的进气端连通,所述鼓风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空气入口连通。
上述第二种方案的进一步设计,所述壳体设有延伸至所述排烟口下方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开设有过渡排烟口,所述燃烧器的出火端通过所述过渡排烟口连通所述排烟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燃气灶,所述壳体的上端面设有凹槽,所述热传导板置于所述凹槽中,所述通口位于所述凹槽的底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燃气灶,所述热传导板为微晶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燃气灶,所述热传导板上涂有感温涂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述的实施例去掉热传导板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去掉鼓风系统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述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是图6所呈现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一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其主要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燃烧器2和热传导板3,壳体1的上端面设有通口11,燃烧器2设于壳体1内并位于通口11的下方,热传导板3安装在壳体1的上端面并覆盖通口11,其中壳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30,壳体1的侧面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21,燃烧器2的出火端201连通排烟口30与第一空气入口21。
在工作过程中,外部空气能够从第一空气入口21进入壳体1内部,为燃烧器2燃烧提供氧气,燃烧器2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热传导板3,通过热传导板3进行加热烹饪,燃烧器2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气,烟气本身的属性是可以向上流动的,而且再加上从第一空气入口21进入的气流的带动,能够将燃烧器2产生的烟气有效的从排烟口30排放出去。
在其他设计中,第一空气入口21可以在壳体1的底面,也可以在壳体1的上端面,或者分布在不同侧面。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上端面设有凹槽10,热传导板3置于凹槽10中,通口11位于凹槽10的底壁,使得热传导板3卡在壳体1的上端面并与壳体1紧密连接。
参见图2、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还包括中空的聚热结构400,聚热结构400设于壳体1内,燃烧器2位于聚热结构400中,聚热结构400的侧面设有第二空气入口401,第二空气入口401连通第一空气入口21、燃烧器2的进气端202,聚热结构的上端面设有第一出气口402,第一出气口402与排烟口30连通。在使用过程中,从第一空气入口21进入的空气通过第二空气入口401进入聚热结构400中,为燃烧器2提供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外部空气从第一空气入口21进入,然后从第二空气入口401进入聚热结构还能够进一步的将燃烧器2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从排烟口30带走。在图2、图5所提供的结构中,聚热结构400的第一出气口402与壳体1的内侧面、热传导板3的下端面密封连接,形成第一出气口402与排烟口30连通。
具体的,聚热结构400包括集烟围板41和上下贯通的隔热围板40,集烟围板41位于隔热围板40的上端面,隔热围板40设于燃烧器2的周围,第二空气入口设在隔热围板40的侧面,隔热围板40的上端设有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402设在集烟围板41的上端,集烟围板41下端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与第二出气口连通。
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还包括鼓风系统,鼓风系统包括鼓风机50和鼓风通道51,鼓风机50的进风口通过第一空气入口21与外界连通,鼓风机50的出风口与鼓风通道51的进气端连通,鼓风通道51的出气端与第二空气入口401连通,通过鼓风机50进一步将外部空气鼓入聚热结构400中,部分外部空气流进燃烧器2的进气端202,为燃烧器2燃烧提供一次空气,部分外部空气流至燃烧器2的出火端201,为燃烧器2燃烧提供大量的二次空气,使得燃烧器2燃烧的更加充分,同时,空气的流动促进燃烧器2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进行排放。可见,鼓风系统与聚热结构的配合使用,确保燃烧的稳定。
参见图4、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2至少具有两个混合腔以及与混合腔相通的引射管6。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实施例中,燃烧器2具有两个混合腔,具体的,各混合腔的侧壁均连有引射管6,燃气和空气能够通过引射管6进入混合腔内部进行燃烧。
参见图4、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还包括进气系统,进气系统设有喷嘴,喷嘴伸入至引射管6内。
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主要由底座101和面板102围合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传导板3为微晶板,微晶板材料的微粒子热膨胀系数小,承受的冷热冲击能力强,不易破碎。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传导板3上涂有感温涂层,使得热传导板3在不同的温度下会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很直观的提醒使用者温度情况,避免烫伤,其中感温涂层可以采用感温粉或温变粉在热传导板3上进行涂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主要不同点是,排烟口的设置位置。结合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燃气灶,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燃烧器2和热传导板3’,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设有通口11’,所述燃烧器2设于所述壳体1’内并位于所述通口11’的下方,所述热传导板3’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并覆盖所述通口11’,所述热传导板3’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30’,所述壳体1’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所述燃烧器2的出火端连通所述排烟口30’与所述第一空气入口。在本方案中,排烟口30’设置在热传导板3’。
图6和图7所呈现的实施例的进一步设计,如图8所示,所述壳体1’设有延伸至所述排烟口30’下方的支撑部121,所述支撑部121开设有过渡排烟口122,所述燃烧器2的出火端通过所述过渡排烟口122连通所述排烟口30’。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燃气灶,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燃烧器(2)和热传导板(3),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设有通口(11),所述燃烧器(2)设于所述壳体(1)内并位于所述通口(11)的下方,所述热传导板(3)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并覆盖所述通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30),所述壳体(1)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21),所述燃烧器(2)的出火端(201)连通所述排烟口(30)与所述第一空气入口(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设有凹槽(10),所述热传导板(3)置于所述凹槽(10)中,所述通口(11)位于所述凹槽(10)的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的聚热结构(400),所述聚热结构(400)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燃烧器(2)位于所述聚热结构(400)中,所述聚热结构(400)的侧面设有第二空气入口(401),所述第二空气入口(401)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入口(21)、所述燃烧器(2)的进气端(202),所述聚热结构(400)的上端设有第一出气口(402),所述第一出气口(402)与所述排烟口(3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热结构(400)包括集烟围板(41)和上下贯通的隔热围板(40),所述集烟围板(41)位于所述隔热围板(40)的上端面,所述隔热围板(40)设于所述燃烧器(2)的周围,所述第二空气入口(401)设在所述隔热围板(40)的侧面,所述隔热围板(40)的上端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402)设在所述集烟围板(41)上端,所述集烟围板(41)下端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鼓风系统,所述鼓风系统包括鼓风机(50)和鼓风通道(51),所述鼓风机(50)的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空气入口(21)与外界连通,所述鼓风机(50)的出风口与所述鼓风通道(51)的进气端连通,所述鼓风通道(5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空气入口(401)连通。
6.一种燃气灶,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燃烧器(2)和热传导板(3’),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设有通口(11’),所述燃烧器(2)设于所述壳体(1’)内并位于所述通口(11’)的下方,所述热传导板(3’)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并覆盖所述通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板(3’)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烟口(30’),所述壳体(1’)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所述燃烧器(2)的出火端连通所述排烟口(30’)与所述第一空气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的聚热结构(400),所述聚热结构(400)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燃烧器(2)位于所述聚热结构(400)中,所述聚热结构(400)的侧面设有第二空气入口(401),所述第二空气入口(401)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入口(21)、所述燃烧器(2)的进气端(202),所述聚热结构(400)的上端设有第一出气口(402),所述第一出气口(402)与所述排烟口(30)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热结构(400)包括集烟围板(41)和上下贯通的隔热围板(40),所述集烟围板(41)位于所述隔热围板(40)的上端面,所述隔热围板(40)设于所述燃烧器(2)的周围,所述第二空气入口(401)设在所述隔热围板(40)的侧面,所述隔热围板(40)的上端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402)设在所述集烟围板(41)上端,所述集烟围板(41)下端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鼓风系统,所述鼓风系统包括鼓风机(50)和鼓风通道(51),所述鼓风机(50)的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空气入口(21)与外界连通,所述鼓风机(50)的出风口与所述鼓风通道(51)的进气端连通,所述鼓风通道(5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空气入口(401)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设有延伸至所述排烟口(30’)下方的支撑部(121),所述支撑部(121)开设有过渡排烟口(122),所述燃烧器(2)的出火端通过所述过渡排烟口(122)连通所述排烟口(30’)。
CN202022457444.1U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燃气灶 Active CN2141480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7444.1U CN214148047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7444.1U CN214148047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48047U true CN214148047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60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57444.1U Active CN214148047U (zh) 2020-10-29 2020-10-29 一种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480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73905B1 (en) Gas burner, in particular for a cooking appliance
CN206315001U (zh) 全方位进风无烟烧烤炉
CN214148047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0772312U (zh)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具
CN212081631U (zh) 一种户外用燃气热水器
CN217503659U (zh) 一种单通道炉头结构及燃气灶
CN217685156U (zh) 燃气灶
CN206478685U (zh) 燃烧废气强排式集成灶
CN214791299U (zh) 一种新型集成灶具
CN215982762U (zh) 防风隔热炉头及燃气灶
CN214581256U (zh) 一种多功能灶台及多功能灶
CN217329906U (zh) 一种新型商用炉膛
JP2000232945A (ja) 両面焼グリル
CN213599421U (zh) 一种烤火炉
CN219264361U (zh) 一种集成柴火灶
CN212378012U (zh) 一种带承液盘附盘的集成灶及燃气灶
CN216814230U (zh) 一种便携式柴火炉
CN214891365U (zh) 便于排渣排水的炉头及包含其的灶具
CN216953049U (zh) 燃气灶及炉头
CN219742490U (zh) 一种排蒸汽和热风分离的集成灶
CN215637330U (zh) 一种集成灶的新型柴火灶
CN209782778U (zh) 余热回收炒炉
CN215294999U (zh) 一种烤炉
JP4139008B2 (ja) ガスグリルの点火装置
CN219661499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