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18454U - 一种泵的液力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泵的液力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118454U CN214118454U CN202022721734.2U CN202022721734U CN214118454U CN 214118454 U CN214118454 U CN 214118454U CN 202022721734 U CN202022721734 U CN 202022721734U CN 214118454 U CN214118454 U CN 2141184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chamber
- valve
- pressure
- liquid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泵的液力端,沿液体流向,泵壳主体内依次设置有与进液口相连的进液隔腔、减振隔腔、与出液口相连的出液腔,所述减振隔腔包围出液腔;沿铅垂方向,所述出液腔位于进液隔腔的投影范围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液腔的铅垂方向设置进液隔腔,在出液腔的水平方向设置环绕出液腔的减振隔腔,实现对出液腔的包围,使出液腔内产生的振动向四周散出时,绝大部分被进液隔腔和减振隔腔吸收,极大的降低了泵内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其工作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泵的液力端。
背景技术
在采用反渗透技术对水质进行净化的净水机中,多采用增压泵将原水进行补压增压。增压泵出水腔为高压腔,在排水时会由于巨大的压力冲击使泵体产生振动噪声。而现有的增压泵多为容积式的往复泵,其内部各个阀腔进水路程、流量不均、腔室进水水流互相影响,导致其内部受力不均,降低增压泵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且其内部由于进水水流不连续、压力脉动的缺点,加剧了增压泵内产生的振动、噪声和损耗,因此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避免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的液力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液腔的铅垂方向设置进液隔腔,在出液腔的水平方向设置环绕出液腔的减振隔腔,实现对出液腔的包围,使出液腔内产生的振动向四周散出时,绝大部分被进液隔腔和减振隔腔吸收,极大的降低了泵内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其工作时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泵的液力端,沿液体流向,泵壳主体内依次设置有与进液口相连的进液隔腔、减振隔腔、与出液口相连的出液腔,所述减振隔腔包围出液腔;沿铅垂方向,所述出液腔位于进液隔腔的投影范围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液隔腔和出液腔之间通过隔板隔开,隔板上环绕出液腔均匀开设有分流孔,进液隔腔通过分流孔与减振隔腔相连通,所述减振隔腔内在相邻的分流孔之间设置有隔板,从而将减振隔腔分为多个独立的腔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振隔腔通过提供液体动力的输送部与出液腔相连通;所述输送部包括单向进液阀、压液室以及单向出液阀,所述减振隔腔和压液室之间通过单向进液阀相连通,所述压液室和出液腔之间通过单向出液阀相连通;所述压液室内设有改变其内部压强的压缩组件;所述压液室内压强降低时,通过单向进液阀吸入减振隔腔内的液体;所述压液室内压强增大时,通过单向出液阀将液体输送至出液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单向进液阀上除进液通道外还开设有与减振隔腔相连通的减压通道,所述泵壳主体内设置有与减压通道相配合的蓄能组件;所述蓄能组件包括与设置在泵壳主体上的弹性件以及直径与减压通道直径相吻合的柱塞,所述柱塞一端与弹性件固定连接,另一端插入减压通道内,并实现如下工作过程:所述压液室内出现压力脉动时,柱塞受压力作用沿减压通道往复运动的同时压力被弹性件平衡最终恢复正常状态;所述压液室内压力过大时,柱塞被顶出减压通道从而向减振隔腔内泄压,待压力恢复正常后柱塞受弹性件的弹力作用重新插入减压通道内恢复正常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泵壳主体内设置有与减压通道位置对应的固定柱,固定柱靠近减压通道的一端开设有与柱塞直径相吻合的固定腔,弹簧安装在固定腔内,且柱塞远离减压通道的一端插入固定腔内与弹簧抵接;所述柱塞与固定腔相接触的柱壁上开设有排气孔从而将固定腔内空间与减振隔腔内空间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单向出液阀固定在阀座上,阀座上开设有连通压液室以及出液腔的出液通道;所述单向出液阀包括盖合住出液通道出口的阀膜,所述阀膜为弹性材料,出液通道内压力高于阀膜弹力时,阀膜被顶开从而露出出液通道;所述阀座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单向出液阀还包括与固定孔形状相吻合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插入固定孔中从而将阀膜固定在阀座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杆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有拉杆,所述拉杆的阀膜相近端设置有压紧阀膜的压板,所述压板边缘紧贴出液通道的出口边缘,所述拉杆远离阀膜的一端呈倒钩状从而方便锁紧拉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单向进液阀上开设有连通压液室与减振隔腔的进液通道,单向进液阀上设有将进液通道出口盖合的进液阀膜,所述进液阀膜为弹性材料,进液通道内压力高于进液阀膜弹力时,进液阀膜被顶开从而露出进液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缩组件为活塞,活塞周期运动的同时改变压液室的容积使压液室内的压强产生周期性的变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泵壳主体顶部设置有与其密封连接的顶盖,所述顶盖与泵壳主体顶部之间围合形成进液隔腔,所述进液口开设在顶盖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液腔的铅垂方向设置进液隔腔,在出液腔的水平方向设置环绕出液腔的减振隔腔,实现对出液腔的包围,使出液腔内产生的振动向四周散出时,绝大部分被进液隔腔和减振隔腔吸收,极大的降低了泵内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其工作时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的进液隔腔和出液腔之间通过隔板隔开,两个腔室紧密相连,使进液隔腔吸收振动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通过将减振隔腔分为多个独立腔室,将液体均匀分配到各个腔室内,减小了流体扰动,使进水时的压力脉动降低,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减振隔腔和出液腔之间设置输送部,使减振隔腔到压液室单向进液,压液室到出液腔单向出液,压液室内通过活塞的周期往复运动,实现对液体的平稳运输。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单向进液阀上开设减压通道与蓄能组件相配合,在压液室内产生压力脉动时,柱塞受波动的压力而沿减压通道往复运动,此时弹簧平衡波动的压力从而起到蓄能的作用,消减了脉动,降低了泵体内部的振动幅度;在压液室内压力过高时,柱塞被顶出减压通道,此时高压的压液室与低压的减振隔腔相连通从而起到泄压功能;柱塞上开设排气孔使固定腔和减振隔腔内空间连通,起到平衡压强的作用。
5、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单向进气阀和单向出气阀均采用弹性的阀膜来盖合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保证了液体的单向输送,防止液体产生回流现象;单向出液阀中心采用倒钩状的拉杆将阀膜稳定的固定在阀座上,且通过压板将阀膜压紧,限制了阀膜的张开范围,减小了内泄状况的发生,也防止了阀膜与阀座之间产生窝水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柱塞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泵壳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泵壳主体与顶盖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泵壳主体与顶盖的组装示意图。
图中:1、顶盖;2、进液隔腔;3、泵壳主体;4、减振隔腔;5、单向出液阀;51、阀膜;52、固定杆;6、蓄能组件;61、弹簧;62、柱塞;621、排气孔;7、单向进液阀;8、活塞;9、阀座;10、出液腔;11、固定柱;12、压液室;131、压板;132、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泵的液力端,如图1所示,包括泵壳主体3,泵壳主体3内沿液体流向依次设置有与进液口相连的进液隔腔2、包围出液腔10的减振隔腔4、与出液口相连的出液腔10,进液隔腔2设置在泵壳主体3内顶部。进液隔腔2可直接开设在泵壳主体3内,优选为在泵壳主体3顶部设置顶盖1,顶盖1与泵壳主体3顶部之间围合形成进液隔腔2,进液口开设在顶盖1顶部中心位置,顶盖1和泵壳主体3之间固定并通过密封垫圈密封。
进液隔腔2自上而下沿铅垂方向延伸形成包围出液腔10的环状的减振隔腔4,这里的包围指水平方向包围,减振隔腔4非闭合状的环腔,俯视状态下呈C字型;出液口呈水平布置,且位于减振隔腔4两端之间,出液腔10与出液口相连亦呈水平布置。
为了起到均流作用,出液腔10与进液隔腔2之间通过隔板隔开,隔板上环绕出液腔10开设有分流孔,进液隔腔2通过分流孔与减振隔腔4相连通,减振隔腔4内在相邻的分流孔之间设置由隔板从而将减振隔腔4分为多个独立的腔室,这里的隔板即为筋板;当减振隔腔4未被分隔时,通过一个提供液体动力的输送部与出液腔10相连通;当减振隔腔4被分隔时,每一个独立的腔室均分别通过一个提供液体动力的输送部与出液腔10相连通;这里的输送部仅为较优选择,通过在其他位置设置提供液体动力的输送部亦可。
如图5所示,以减振隔腔4被分为三个独立的腔室为例,三个独立腔室之间通过两块筋板隔开。输送部包括单向进液阀7、压液室12以及单向出液阀5,以下一一说明。
单向进液阀7:减振隔腔4内的每一个独立腔室均和对应的压液室12之间通过单向进液阀7相连通,单向进液阀7阀身开设有连通压液室12与减振隔腔4的进液通道,单向进液阀7上设有将进液通道出口盖合的进液阀膜,进液阀膜由弹性材料制成;正常状态时进液阀膜由于自身具有弹力,加上还受压液室12的压力,故而紧密盖合住进液通道出口;当进液通道内压力足够大,将进液阀膜顶开时,减振隔腔4内的液体通过进液通道进入压液室12内,待压力恢复平衡,进液阀膜重新盖合住进液通道出口。
由于泵体内经常会产生压力脉动,故在单向进液阀7的阀身上开设与减振隔腔4相连通的减压通道,并在泵壳主体3内设置与减压通道相配合的蓄能组件6来平衡压力脉动。蓄能组件6由弹性件和柱塞62组成,这里的弹性件可以是片簧、橡胶等,优选为弹簧61;顶盖1上沿铅垂方向向下延伸形成与减压通道位置对应的固定柱11,固定柱11靠近减压通道的一端开设有与柱塞62直径相吻合的固定腔,弹簧61安装在固定腔内,柱塞62的一端插入固定腔内,并与弹簧61抵接,柱塞62的另一端直径与减压通道直径相吻合,且此端插入减压通道内;柱塞62的柱身上设有环状的限位板限制柱塞62完全插入减压通道内。当压液室12内产生压力脉动时,柱塞62由于受波动的压力从而沿减压通道往复运动,在往复运动的同时,弹簧61平衡波动的压力从而起到蓄能的作用,使柱塞62最终恢复正常状态;当压液室12内高压时,柱塞62被完全顶出减压通道,高压的压液室12和低压的减振隔腔4相连通,从而起到泄压作用,待压力恢复正常后柱塞62受弹簧作用重新插入减压通道内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为了平衡压强,柱塞62与固定腔相接触的柱壁上沿铅垂方向开设有排气孔621,从而将固定腔内空间与减振隔腔4内的空间相连通。这里柱塞62从顶盖1上向下延伸并穿过分流孔仅为较佳的实施例,柱塞62从隔板上向下延伸而成亦可,柱塞62数量与减振隔腔4内的独立腔室数量对应。
压液室12:每一个减振隔腔4对应连接一个压液室12,压液室12内设置有周期运动的活塞8,活塞8上下行的同时,改变压液室12内的容积;活塞8上行时,压液室12内容积减小压强增大,此时压液室12内的液体通过单向出液阀5被输送至出液腔10内;活塞下行时,压液室12内容积增大压强减小,此时减振隔腔4内的液体通过单向进液阀7进入压液室12内;活塞8的周期往复运动实现压液室12内液体的周期往复输送。
单向出液阀5:单向出液阀5数量可与压液室12数量对应,优选为仅设置一个,以单向出液阀5仅设置一个为例,单向出液阀5优选为固定在阀座9中心处,每一个压液室12均通过单向出液阀5与出液腔10相连通。
单向出液阀5上开设有与压液室12数量相对应的出液通道,单向出液阀5上设置有盖合住所有出液通道的圆形阀膜51,这里的阀膜51和进液阀膜相同,均为弹性材料制成。
单向出液阀5包括固定在阀膜51中部的固定杆52,阀座9上开设有与固定杆52形状吻合的固定孔从而方便固定杆52插入固定,固定杆52一端与阀膜51固定连接,另一端呈倒钩状从而与方便将其锁紧固定;正常状态下,由于阀膜51由于自身的弹力从而紧密盖合住出液通道的出口;当出液通道内压力足够大时,将此出液通道出口处的阀膜51顶开,其他出液通道出口处的阀膜51还是盖合状态,此时对应此出液通道的压液室12内的液体通过出液通道进入出液腔10内,待压力恢复平衡,阀膜51重新盖合住此出液通道出口。
为防止阀膜51和阀座9之间出现窝水现象,在固定杆52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有拉杆132,拉杆132一端贯穿阀膜51,且此端设置有压紧阀膜的压板131,压板131优选为圆形,且压板131边缘紧贴出液通道的出口边缘,使得阀膜51被顶开的范围受到限制;拉杆132远离阀膜51的一端呈倒钩状从而方便锁紧拉杆132,这里的拉杆132、阀膜51、安装孔、压板131优选为同轴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沿液体流向,泵壳主体(3)内依次设置有与进液口相连的进液隔腔(2)、减振隔腔(4)、与出液口相连的出液腔(10),所述减振隔腔(4)包围出液腔(10);沿铅垂方向,所述出液腔(10)位于进液隔腔(2)的投影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隔腔(2)和出液腔(10)之间通过隔板隔开,隔板上环绕出液腔(10)均匀开设有分流孔,进液隔腔(2)通过分流孔与减振隔腔(4)相连通,所述减振隔腔(4)内在相邻的分流孔之间设置有隔板,从而将减振隔腔(4)分为多个独立的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隔腔(4)通过输送部与出液腔(10)相连通;所述输送部包括单向进液阀(7)、压液室(12)以及单向出液阀(5),所述减振隔腔(4)和压液室(12)之间通过单向进液阀(7)相连通,所述压液室(12)和出液腔(10)之间通过单向出液阀(5)相连通;所述压液室(12)内设有改变其内部压强的压缩组件;所述压液室(12)内压强降低时,通过单向进液阀(7)吸入减振隔腔(4)内的液体;所述压液室(12)内压强增大时,通过单向出液阀(5)将液体输送至出液腔(1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进液阀(7)上除进液通道外还开设有与减振隔腔(4)相连通的减压通道,所述泵壳主体(3)内设置有与减压通道相配合的蓄能组件(6);所述蓄能组件(6)包括与设置在泵壳主体(3)上的弹性件以及直径与减压通道直径相吻合的柱塞(62),所述柱塞(62)一端与弹性件固定连接,另一端插入减压通道内,并实现如下工作过程:所述压液室(12)内出现压力脉动时,柱塞(62)受压力作用沿减压通道往复运动的同时压力被弹性件平衡最终恢复正常状态;所述压液室(12)内压力过大时,柱塞(62)被顶出减压通道从而向减振隔腔(4)内泄压,待压力恢复正常后柱塞(62)受弹性件的弹力作用重新插入减压通道内恢复正常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61);所述泵壳主体(3)内设置有与减压通道位置对应的固定柱(11),固定柱(11)靠近减压通道的一端开设有与柱塞(62)直径相吻合的固定腔,弹簧(61)安装在固定腔内,且柱塞(62)远离减压通道的一端插入固定腔内与弹簧(61)抵接;所述柱塞(62)与固定腔相接触的柱壁上开设有排气孔(621)从而将固定腔内空间与减振隔腔(4)内空间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出液阀(5)固定在阀座(9)上,阀座(9)上开设有连通压液室(12)以及出液腔(10)的出液通道;所述单向出液阀(5)包括盖合住出液通道出口的阀膜(51),所述阀膜(51)为弹性材料,出液通道内压力高于阀膜(51)弹力时,阀膜(51)被顶开从而露出出液通道;所述阀座(9)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单向出液阀(5)还包括与固定孔形状相吻合的固定杆(52),所述固定杆(52)插入固定孔中从而将阀膜(51)固定在阀座(9)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52)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有拉杆(132),所述拉杆(132)的阀膜(51)相近端设置有压紧阀膜(51)的压板(131),所述压板(131)边缘紧贴出液通道的出口边缘,所述拉杆(132)远离阀膜(51)的一端呈倒钩状从而方便锁紧拉杆(132)。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进液阀(7)上开设有连通压液室(12)与减振隔腔(4)的进液通道,单向进液阀(7)上设有将进液通道出口盖合的进液阀膜,所述进液阀膜为弹性材料,进液通道内压力高于进液阀膜弹力时,进液阀膜被顶开从而露出进液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组件为活塞(8),活塞(8)周期运动的同时改变压液室(12)的容积使压液室(12)内的压强产生周期性的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泵的液力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主体(3)顶部设置有与其密封连接的顶盖(1),所述顶盖(1)与泵壳主体(3)顶部之间围合形成进液隔腔(2),所述进液口开设在顶盖(1)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21734.2U CN214118454U (zh) | 2020-11-20 | 2020-11-20 | 一种泵的液力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21734.2U CN214118454U (zh) | 2020-11-20 | 2020-11-20 | 一种泵的液力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118454U true CN214118454U (zh) | 2021-09-03 |
Family
ID=77505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21734.2U Active CN214118454U (zh) | 2020-11-20 | 2020-11-20 | 一种泵的液力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118454U (zh) |
-
2020
- 2020-11-20 CN CN202022721734.2U patent/CN2141184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14696U (zh) | 一种泡沫泵 | |
CN202250732U (zh) | 一种微型泵的能控制气流的导流装置 | |
KR20160033687A (ko) | 고압 펌프 | |
CN214118454U (zh) | 一种泵的液力端 | |
CN105089994A (zh) | 一种双悬臂梁振子无阀压电泵 | |
CN210509541U (zh) | 一种具有多重压缩效果的隔膜泵 | |
CN112392712A (zh) | 一种泵的液力端 | |
CN202039996U (zh) | 燃油滤清器座以及具有燃油滤清器座的燃油滤清器 | |
CN214145867U (zh) | 一种多出液口微型泵 | |
CN109026627B (zh) | 一种隔膜泵的排气结构及其排气方法 | |
CN111486085A (zh) | 一种隔膜增压泵 | |
CN111450704A (zh) | 过滤组件及应用其的滤芯结构 | |
CN104806488B (zh) | 一种并联式压电微型泵 | |
CN212155109U (zh) | 一种泵减振结构 | |
CN217898139U (zh) | 一种降噪ro泵 | |
JP2022552147A (ja) | 気液分離器及び圧縮システム | |
CN217300886U (zh) | 隔膜水泵盖结构以及隔膜水泵 | |
CN217440266U (zh) | 一种微型隔膜泵用液体进出口单向装置 | |
CN207454223U (zh) | 一种低能耗自动稳压型隔膜泵 | |
CN217421487U (zh) | 一种ro泵 | |
CN110410299B (zh) | 一种具有多重压缩效果的隔膜泵 | |
CN216111238U (zh) | 柱塞泵及具有其的清洗机 | |
CN110671300B (zh) | 气体压缩泵 | |
CN212155107U (zh) | 一种高效率微型水泵 | |
CN217501943U (zh) | 一种ro泵高压膜片压紧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