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9248U -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89248U
CN214089248U CN202022613406.0U CN202022613406U CN214089248U CN 214089248 U CN214089248 U CN 214089248U CN 202022613406 U CN202022613406 U CN 202022613406U CN 214089248 U CN214089248 U CN 214089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rail
fixed
section
und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134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美林
苏利杰
胡跃明
刘爱文
王全虎
姚雄
罗辉
彭全海
冯晔
梅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Yangtz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Yangtz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134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89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89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89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设置于管廊内,包括:道岔基本轨,由第一段固定轨道、第二段固定轨道、第三段固定轨道、第四段固定轨道组成;第一段固定轨道和第二段固定轨道构成道岔的第一股道固定轨,第三段固定轨道和第四段固定轨道构成道岔的第二股道固定轨,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固定轨之间存在一空缺区域;第一股道起伏轨,设置在空缺区域内,第一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第二股道起伏轨,设置在空缺区域内,第二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背景技术
地下物流系统是除传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而目前的道岔都无法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
为确保地下管廊物流轨道系统充分满足地下物流网络货物运输和供应的畅通,急需研发一种满足管廊轨道结构的设计合理、可靠、运行安全轨道道岔,从而构建便利、安全、高效、符合地下物流发展的管廊轨道运输网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道岔无法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设置于管廊内,包括:
道岔基本轨;其中,所述道岔基本轨包括:第一段固定轨道、第二段固定轨道、第三段固定轨道、第四段固定轨道;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四段固定轨道分别位于所述道岔的两外侧,所述第二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交汇连接,位于所述道岔的内侧;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第二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一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和第四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二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固定轨之间存在一空缺区域;
第一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一股道;
第二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二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二股道;
其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时,所述第一股道打开且所述第二股道关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时,所述第一股道关闭且所述第二股道打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股道的第二段固定轨的第一端和第二股道的第四段固定轨的第一端之间存在第一缺口;所述第一股道的第一段固定轨道与所述第二段固定轨及第一股道起伏轨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股道的第三段固定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股道的第一段固定轨的第一端之间存在第二缺口;所述第二股道的第四段固定轨与所述第三段固定轨及第二股道起伏轨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处。
优选地,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位于所述第二缺口处。
优选地,所述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在沉伏位和起升位之间切换;
第二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在沉伏位和起升位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具体为:
顶升油缸或电动推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股道是直线型,所述第二股道是曲线型;或者,所述第一股道和所述第二股道都是曲线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设置于管廊内,包括:道岔基本轨;其中,所述道岔基本轨包括:第一段固定轨道、第二段固定轨道、第三段固定轨道、第四段固定轨道;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四段固定轨道分别位于所述道岔的两外侧,所述第二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交汇连接,位于所述道岔的内侧;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第二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一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和第四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二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固定轨之间存在一空缺区域;第一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一股道;第二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二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二股道;其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时,所述第一股道打开且所述第二股道关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时,所述第一股道关闭且所述第二股道打开。如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道岔无法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图1中,第一股道打开且第二股道关闭;在图2中,第二股道打开且第一股道关闭;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管廊运输轨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管廊运输轨道结构和轮轨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道岔无法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设置于管廊内,包括:道岔基本轨;其中,所述道岔基本轨包括:第一段固定轨道、第二段固定轨道、第三段固定轨道、第四段固定轨道;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四段固定轨道分别位于所述道岔的两外侧,所述第二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交汇连接,位于所述道岔的内侧;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第二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一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和第四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二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固定轨之间存在一空缺区域;第一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一股道;第二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二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二股道;其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时,所述第一股道打开且所述第二股道关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时,所述第一股道关闭且所述第二股道打开。如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道岔无法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说明,本文中出现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设置于管廊内,包括:
道岔基本轨,道岔基本轨包括第一段固定轨道11、第二段固定轨道12、第三段固定轨道13、第四段固定轨道14;
其中,第一段固定轨道11和第四段固定轨道14分别位于道岔的两外侧,第二段固定轨道12和第三段固定轨道13交汇连接,位于道岔的内侧;第一段固定轨道11和第二段固定轨道12构成道岔的第一股道固定轨,第三段固定轨道13和第四段固定轨道14构成道岔的第二股道固定轨,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固定轨之间存在一空缺区域;
第一股道起伏轨21,设置在空缺区域内,第一股道起伏轨21可以升降,以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一股道起伏轨21构成第一股道A;
第二股道起伏轨22,设置在空缺区域内,第二股道起伏轨22可以升降,以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第二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起伏轨22构成第二股道B;
其中,如图1所示,在第二股道起伏轨21下降(即:处于沉伏位)且第一股道起伏轨22升起(即:处于起升位)时,第一股道A打开且第二股道B关闭;如图2所示,在第二股道起伏轨21升起(即:处于起升位)且第一股道起伏轨22下降(即:处于沉伏位)时,第一股道A关闭且第二股道B打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股道A和第二股道B均采用管廊运输轨道结构,廊运输轨道结构请参见后文中的实施例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股道A的第二段固定轨12的第一端和第二股道B的第四段固定轨14的第一端之间存在第一缺口(用于安装第一股道起伏轨21);第一股道A的第一段固定轨道11与第二段固定轨12及第一股道起伏轨21并排设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股道B的第三段固定轨13的第一端与第一股道A的第一段固定轨11的第一端之间存在第二缺口(用于安装第二股道起伏轨22);第二股道B的第四段固定轨14与第三段固定轨13及第二股道起伏轨22并排设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股道起伏轨21位于第一缺口处,具体地,第一股道起伏轨21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二段固定轨12和第三段固定轨13的连接处以及第四段固定轨14的第一端的位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股道起伏轨22位于第二缺口处,具体地,第二股道起伏轨22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三段固定轨13和第二段固定轨12的连接处以及第一段固定轨11的第一端的位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位于第一股道起伏轨21下方,用于驱动第一股道起伏轨21在沉伏位和起升位之间切换;
第二驱动装置,位于第二股道起伏轨22下方,用于驱动第二股道起伏轨22在沉伏位和起升位之间切换。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具体为:顶升油缸、或电动推杆、等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股道是直线型,第二股道是曲线型;或者,第一股道和第二股道都是曲线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第二股道起伏轨21处于沉伏位且第一股道起伏轨22处于起升位时,第一股道10打开且第二股道20关闭,如图1所示,物流车可以沿着第一股道10一直行驶;在第二股道起伏轨21处于起升位且第一股道起伏轨22处于沉伏位时,第一股道21关闭且第二股道22打开,如图2所示,物流车由第一股道10切换至第二股道20行驶。如此,即可实现变轨。
本实施例中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设计合理、可靠、可以保证轨道运行的安全,从而有利于构建便利、安全、高效、符合地下物流发展的管廊轨道运输网络。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设置于管廊内,包括:道岔基本轨;其中,所述道岔基本轨包括:第一段固定轨道、第二段固定轨道、第三段固定轨道、第四段固定轨道;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四段固定轨道分别位于所述道岔的两外侧,所述第二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交汇连接,位于所述道岔的内侧;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第二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一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和第四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二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固定轨之间存在一空缺区域;第一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一股道;第二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二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二股道;其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时,所述第一股道打开且所述第二股道关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时,所述第一股道关闭且所述第二股道打开。如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道岔无法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满足管廊运输轨道的变道要求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廊运输轨道结构,如图3所示,该结构铺设在管廊内底部,是与管廊底部构成的“凹”字型轨道结构,由两根轨道组成,轨道有行走轨面和导向轨面,分别用于为管廊内载运车辆提供承载和导向作用。
其中,在该结构的上平面为走行轨面;轨道中部凹槽两内侧立面为导向轨面,位于走行轨面侧下方。
如图4所示,管廊载运车辆走行轮(承载轮)在轨道走行轨面上运行,导向轮在位于轨道中部凹槽的两侧导向轨面上运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廊运输轨道结构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载有货物的物流车可以在该管廊运输轨道结构上行驶,从而充分满足地下物流网络货物运输和供应的畅通。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设置于管廊内,包括:
道岔基本轨;其中,所述道岔基本轨包括:第一段固定轨道、第二段固定轨道、第三段固定轨道、第四段固定轨道;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四段固定轨道分别位于所述道岔的两外侧,所述第二段固定轨道和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交汇连接,位于所述道岔的内侧;所述第一段固定轨道和第二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一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三段固定轨道和第四段固定轨道构成所述道岔的第二股道固定轨,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第二股道固定轨之间存在一空缺区域;
第一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一股道;
第二股道起伏轨,设置在所述空缺区域内,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可在起升位和沉伏位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二股道固定轨和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构成第二股道;
其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时,所述第一股道打开且所述第二股道关闭;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处于起升位且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处于沉伏位时,所述第一股道关闭且所述第二股道打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股道的第二段固定轨的第一端和第二股道的第四段固定轨的第一端之间存在第一缺口;所述第一股道的第一段固定轨道与所述第二段固定轨及第一股道起伏轨并排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股道的第三段固定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股道的第一段固定轨的第一端之间存在第二缺口;所述第二股道的第四段固定轨与所述第三段固定轨及第二股道起伏轨并排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位于所述第一缺口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位于所述第二缺口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股道起伏轨在沉伏位和起升位之间切换;
第二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股道起伏轨在沉伏位和起升位之间切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具体为:
顶升油缸或电动推杆。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股道是直线型,所述第二股道是曲线型;或者,所述第一股道和所述第二股道都是曲线型。
CN202022613406.0U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Active CN214089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3406.0U CN214089248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3406.0U CN214089248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89248U true CN214089248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49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13406.0U Active CN214089248U (zh) 2020-11-12 2020-11-12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892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78474B (zh) 一种管道运输系统
EP0201360A1 (en) A traversing elevator for pedestrians over ways, particularly town streets
CN109083467A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无道岔立体停放系统
CN102730011A (zh) 一种单轨悬挂式双电源电动公交车
CN203332111U (zh) 复线高架快速轻轨交通系统及其构成的交通网络
CN111762687A (zh) 一种集装箱公铁联运侧面装卸系统及方法
CN103523026A (zh) 城市空中轨道交通立体网络系统
CN110255097B (zh) 一种与地下物流系统结合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陆侧装卸系统
CN214089248U (zh)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起伏式道岔
CN202320301U (zh) 城市空中行人助力轨道交通系统
CN112456046A (zh) 一种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系统
CN107724194B (zh) 用于对物流运输车导向的导向轨及其配套装置
Mlinarić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of railway lines
CN207259883U (zh) 一种基于装配式技术的悬挂式单轨交通钢混组合轨道梁
CN103213816A (zh) 轨道车辆转向架空中过跨运输子母车
CN201128613Y (zh) 悬挂式托盘外动力型横移机构
CN110843842A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系统
CN114435881B (zh) 装配化铁路桥梁墩帽生产线双向轨行物流子母车组系统
CN106758582A (zh) 一种基于装配式技术的悬挂式单轨交通钢混组合轨道梁
CN107059502B (zh) 一种基于装配式技术的悬挂式单轨交通底部闭口轨道梁
CN112538790A (zh) 一种管廊运输轨道平移式道岔
CN210941767U (zh) 一种跨座式单轨系统
CN114412249A (zh) 一种适用于智轨列车的联合检修库
CN211171452U (zh) 一种跨座式轨道梁
US20190106124A1 (en) A Connect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