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60655U -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60655U
CN214060655U CN202021990833.4U CN202021990833U CN214060655U CN 214060655 U CN214060655 U CN 214060655U CN 202021990833 U CN202021990833 U CN 202021990833U CN 214060655 U CN214060655 U CN 214060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plate
plate
electrolytic
hydrogen
oxy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908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地浩
卢晨
高金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ac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c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c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c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908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606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60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606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包括第一电解槽和第二电解槽,其中,所述第一电解槽与第二电解槽通过气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电解槽包括的第一固定板、第一阴极电解板、离子交换膜、第一阳极电解板、第二固定板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接触端子与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解槽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固定板、第二阴极电解板、第二阳极电解板、第四固定板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四固定板连接,所述接触端子与电源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电解装置产生的氢氧混合气体,含有氢气和氧气,不仅具有氢呼吸机的功能,其氧气含量与空气的氧气含量相同,还可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氢气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体是由细胞所组成的,人的疾病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细胞受损,人的衰老也是由于细胞老化或坏死所造成的。造成细胞病态或者老化的主要元凶就是过剩的氧自由基。氧气通过人的呼吸进入到体内,有经血液中的红血球运输到各个细胞中,从而产生氧自由基。为了让其在各细胞内产生能量,糖分和脂肪就会燃烧、消耗。此时,氧气也会发生燃烧,其中有2%会变成活性氧。因为食品添加剂、含氯气的饮料水等原因,肠内微生物菌群失调,引起肠胃内异常发酵,此时,活性氧会大量产生。其他的还有,在激烈运动后、紫外线、吸烟、饮酒、手电磁辐射、精神压力大时、接触到细菌、病毒、大气污染、放射线、透视、抗癌剂、染料等时候,人体内都会产生大量活性氧。
吸氢机是通过电解水制出氢气,氢分子直接从呼吸系统进入人体,扩散到鼻子、肺和大脑。氢气进入人体后,氢气与人体内的恶性氧自由基相结合及还原成水,以水的形态排出体外,消灭恶性自由基后,人体细胞回归到平衡状态。但电解水制成的氧气与氢气分离,无法被使用者吸收,使用者只能吸收氢气,无法吸收氧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可产生含有氢气和氧气的氢氧混合气体,所述氢氧混合气体供人体吸收,安全可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包括第一电解槽和第二电解槽,其中,所述第一电解槽与第二电解槽通过气体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电解槽包括的第一固定板、第一阴极电解板、离子交换膜、第一阳极电解板、第二固定板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接触端子与电源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解槽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固定板、第二阴极电解板、第二阳极电解板、第四固定板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四固定板连接,所述接触端子与电源电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阴极电解板的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阳极电解板的第二凹陷区域,所述第一阴极电解板置于第一固定板的第一凹陷区域内,所述第一阳极电解板置于第二固定板的第二凹陷区域内,所述第一阴极电解板和所述第一阳极电解板之间设有所述离子交换膜。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气孔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凹陷区域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区域的四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阴极电解板的第三凹陷区域,所述第四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阳极电解板的第四凹陷区域,所述第二阴极电解板置于第二固定板的第三凹陷区域内,所述第二阳极电解板置于第四固定板的第四凹陷区域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固定板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与第三凹陷区域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四固定板上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四凹陷区域的四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为整体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设有所述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将第一凹陷区域和第三凹陷区域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出气孔上连接有三通。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解装置结构简单,包括第一电解槽和第二电解槽,其中,所述第一电解槽与第二电解槽通过气体通道连通,实现了两者的相互配合,从而可产生出氢氧混合气体;本实用新型电解装置产生的氢氧混合气体,含有氢气和氧气,不仅具有氢呼吸机的功能,其氧气含量与空气的氧气含量相同,还可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电解装置分开设置第一电解槽和第二电解槽,水通入第一电解槽进行第一次电解,产生含量为a1的氢气和含量为b1的氧气,第一电解槽产生的氢气和湿润空气通过气体通道通入第二电解槽进行第二次电解,产生含量为a2的氢气和含量为b2氧气,其中,湿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b3,a1+a2=A,b2+b3=B,为了保证安全,更好的控制氢气和氧气的比例,第一电解槽产生的氧气排出电解装置,保证氢氧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满足要求并在制备过程中,两者的比例不会在爆炸范围,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的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的第一视角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的第二视角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用于产生氢氧混合气体,所述氢氧混合气体由氢气和氧气组成,氢气的体积百分比为A,氧气的体积百分比为B,其中,B=20%~21%。
本实用新型电解装置产生的氢氧混合气体,含有氢气和氧气,不仅具有氢呼吸机的功能,其氧气含量与空气的氧气含量相同,还可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体积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5:2时,会产生爆炸,爆炸最猛烈是氢气和氧气按照体积比2:1反应的时候。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恰好反应时所需的空气体积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5:2,此时氢气的体积分数为最高限和最低限都是弱爆炸,超出这个范围氢气根本就不会发生爆炸。
本实用新型氢氧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比例远远超出爆炸的范围,因此安全可靠。
为了保证氢氧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满足要求并在制备过程中,两者的比例不会在爆炸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解装置包括第一电解槽1和第二电解槽2,其中,水通入第一电解槽1进行第一次电解,产生含量为a1的氢气和含量为b1的氧气,第一电解槽1产生的氢气和湿润空气通入第二电解槽2进行第二次电解,产生含量为a2的氢气和含量为b2氧气,其中,湿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b3,a1+a2=A,b2+b3=B,为了保证安全,更好的控制氢气和氧气的比例,第一电解槽1产生的氧气排出电解装置。
由于第一电解槽1的电解能力有限,其产生的氢气含量只占氢氧混合气体的60%~70%,即,a1=(60%~70%)*(A+B),为了提高氢气在氢氧混合气体中的比例,本实用新型需要第二电解槽2来进行二次电解,以提高氢气的含量。
为了满足氢氧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本实用新型向第二电解槽2通入湿润空气,首先,空气中本来含有氧气,通入空气成本低,且易于获得;其次,湿润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汽,这些水汽可用来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以提高氢氧混合气体中氢气的总含量,并调节氢氧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比例。
其中,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湿化器或超声波蒸发等方式来调节空气的湿度,以控制空气的含水量。优选的,所述湿润空气的湿度为80%以上。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解槽1包括的第一固定板11、第一阴极电解板12、离子交换膜(图中未示出)、第一阳极电解板13、第二固定板14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15,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4连接,所述接触端子15与电源电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一出气孔111,所述第二固定板14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一进水口141和第一出水口142;所述第一固定板11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阴极电解板12的第一凹陷区域112,所述第二固定板14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阳极电解板13的第二凹陷区域143,所述第一凹陷区域112和第二凹陷区域143形成第一电解水路。
其中,所述第一出气孔111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112连通,所述第一阴极电解板12置于第一固定板11的第一凹陷区域112内,其中,所述第一进水口141和第一出水口142与第二凹陷区域143连通,所述第一阳极电解板13置于第二固定板14的第二凹陷区域143内,所述第一阴极电解板12和所述第一阳极电解板13之间设有所述离子交换膜。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板14设有第一密封圈144,所述第一密封圈144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区域143的四周,以增加第一电解槽1的密封性。
所述第二电解槽2包括第三固定板21、第二阴极电解板22、第二阳极电解板23、第四固定板24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25,所述第三固定板21与所述第四固定板24连接,所述接触端子25与电源电连接。
所述第三固定板21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二出气孔211;所述第三固定板21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阴极电解板22的第三凹陷区域212,所述第四固定板24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阳极电解板23的第四凹陷区域241,所述第三凹陷区域212和第四凹陷区域241形成第二电解水路。
其中,所述第二出气孔211与第三凹陷区域212连通,所述第二阴极电解板22置于第二固定板21的第三凹陷区域212内,所述第二阳极电解板23置于第四固定板24的第四凹陷区域241内,所述第二阴极电解板22和所述第二阳极电解板23之间不需设置离子交换膜,
优选的,所述第四固定板24设有第二密封圈242,所述第二密封圈242设置在所述第四凹陷区域241的四周,以增加第二电解槽2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板21与第一固定板11为整体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第三固定板21设有气体通道3,所述气体通道将第一凹陷区域112和第三凹陷区域212连通,即,第一电解槽1产生的氢气通过气体通道3进入第二电解槽2内。
其中,第二出气孔211上连接有三通,湿润空气通过三通进入第二电解槽2,第二电解槽2内的氢氧混合气体通过三通排出。
工作时,水流经过第一进水口141流入第一电解槽1内,第一阴极电解板12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第一阳极电解板13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离子交换膜的两侧形成电势差,水中的氢离子和氧离子在电势差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在离子交换膜的一侧产生含量为a1的氢气,另一侧产生含量为b1的氧气,其中,第一电解槽1内的氢气通过连通管道进入第二电解槽2,氧气通过第一出气孔111排出装置外;湿润空气经过第二出气孔211通入第二电解槽2,第二阴极电解板22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第二阳极电解板23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由于湿润空气含有水汽和含量为b3的氧气,其中,水汽电解成含量为a2的氢气和含量为b2的氧气;最后,第二电解槽2的氢气和氧气混合形成氢氧混合气体,所述氢氧混合气体从第二出气孔211排出。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的生成方法,采用上述的生成装置来生成氢氧混合气体,包括:
将水通入第一电解槽进行第一次电解,产生含量为a1的氢气和含量为b1的氧气,所述氧气排出生成装置;
将第一电解槽产生的氢气和湿润空气通入第二电解槽进行第二次电解,产生含量为a2的氢气和含量为b2氧气,其中,湿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为b3
其中,第二电解槽内的氢气和氧气组成氢氧混合气体,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比为A,氧气的体积百分比为B,a1+a2=A,b2+b3=B,B=20%~21%。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解槽和第二电解槽,其中,所述第一电解槽与第二电解槽通过气体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电解槽包括的第一固定板、第一阴极电解板、离子交换膜、第一阳极电解板、第二固定板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接触端子与电源电连接;
所述第二电解槽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三固定板、第二阴极电解板、第二阳极电解板、第四固定板和至少两个接触端子,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四固定板连接,所述接触端子与电源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阴极电解板的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一阳极电解板的第二凹陷区域,所述第一阴极电解板置于第一固定板的第一凹陷区域内,所述第一阳极电解板置于第二固定板的第二凹陷区域内,所述第一阴极电解板和所述第一阳极电解板之间设有所述离子交换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气孔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凹陷区域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区域的四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阴极电解板的第三凹陷区域,所述第四固定板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二阳极电解板的第四凹陷区域,所述第二阴极电解板置于第二固定板的第三凹陷区域内,所述第二阳极电解板置于第四固定板的第四凹陷区域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板上设有贯穿本体的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出气孔与第三凹陷区域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固定板上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四凹陷区域的四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为整体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设有所述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将第一凹陷区域和第三凹陷区域连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气孔上连接有三通。
CN202021990833.4U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Active CN2140606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90833.4U CN214060655U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90833.4U CN214060655U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60655U true CN214060655U (zh) 2021-08-27

Family

ID=77394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90833.4U Active CN214060655U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606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22779U (zh) 一种便携式氢气氧气和氢水生成器
CN106906483B (zh) 气体产生器
CN208008909U (zh) 电解水装置
TW201723233A (zh) 氣體產生器
CN104379812A (zh) 生物体用高浓度氢气供给装置
MY199464A (en) Electrolysis system
CN215856357U (zh) 一种用于生产氢气和氧气的电解设备
CN214060655U (zh)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
KR100723910B1 (ko) 물을 이용한 산소 제조장치
CN106946322B (zh) 一种用于净化水的电解机构
CN112111752A (zh) 一种氢氧混合气体生成装置及方法
KR101671931B1 (ko) 산소수 및 수소수 생성장치
TW202100045A (zh) 氫氧氣呼吸罩
JPS5697972A (en) Fuel cell
CN211595805U (zh) 呼吸用氢气发生装置
CN210367929U (zh) 一种多功能富氢机
CN111020618B (zh) 一种多功能吸氢机
CN212085141U (zh) 新型燃料电池系统、发电系统及电动交通工具
CN211929622U (zh) 新型燃料电池系统、发电系统及电动交通工具
CN211595806U (zh) 呼吸用氢气机
JP2971780B2 (ja) スパイラル型電気分解用セル
CN108411329B (zh) 一种速率可变自循环臭氧电解制备装置
JP2001333983A (ja) 酸素供給システム
CN212925187U (zh) 次氯酸电解槽
CN110880609A (zh) 新型燃料电池系统、发电系统及电动交通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