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44061U - 电源插座 - Google Patents

电源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44061U
CN214044061U CN202023005988.0U CN202023005988U CN214044061U CN 214044061 U CN214044061 U CN 214044061U CN 202023005988 U CN202023005988 U CN 202023005988U CN 214044061 U CN214044061 U CN 2140440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base
pair
opening
socket
plug b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059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le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059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440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440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440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插座,包括壳体以及至少一组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插套结构,所述插套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本实用新型当电源插头或插销插入电源插座的正面或侧面时,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相互独立工作,互不受干扰,所述电源插座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料带利用率高。

Description

电源插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学基本电气元件领域线路连接器中的插座,特别是涉及一种正面和至少一个侧面的面板上都具有插孔的电源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使生活更加便利,对于电器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由于每一电器均至少需要一个插座以提供电能,故而插座上的插孔数量也相对地需要愈多。
目前,在市场上对于第一和第二面板上都具有插孔的电源插座最受消费者喜欢。但是该电源插座在结构上都为单独的独立单元设计,内部导电部件也都为相应的独立单元设计。因此,该电源插座的生产组装工艺复杂,安全性和稳定性偏低,无法满足用电设备的需求。
因此,上述现有的电源插座存在有诸多缺陷,而亟待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插座,以解决已知电源插座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生产组装工艺复杂、料带使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包括: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一对侧壁共同定义了一腔室;所述壳体包括设于所述顶壁的第一插孔组以及设于所述侧壁的第二插孔组;以及至少一组导电组件,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腔室内;所述一组导电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插孔组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套结构;以及与所述第二插孔组相对设置的第二插套结构,所述第一插套结构与所述第二插套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套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基座,由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向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一侧呈靠拢的趋势延伸出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紧臂,所述一对第一加紧臂的末端沿着所述第一加紧臂的延伸方向且远离靠拢方向延伸出一对第一导向片,所述一对第一导向片面向所述壳体的第一插孔组;所述第二插套结构包括:第二固定基座,由所述第二固定基座向所述第二固定基座一侧呈靠拢的趋势延伸出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加紧臂,所述一对第二加紧臂的末端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加紧臂的延伸方向且远离靠拢方向延伸出一对第二导向片,所述一对第二导向片面向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其中,所述第一加紧臂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加紧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紧臂通过一衔接臂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加紧臂,从而将所述第一插套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套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基座均为弧形固定基座;或者,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基座均为方形固定基座;或者,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为弧形固定基座,所述第二固定基座为方形固定基座;或者,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为方形固定基座,所述第二固定基座为弧形固定基座。
进一步地,所述方形固定基座包括:一底臂;以及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臂,固定连接至所述底臂的两侧,且与所述底臂围成一方形槽。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加紧臂之间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固定臂之间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在同一壳体中,两个以上的第一导电组件通过第一料带固定连接,两个以上的第二导电组件通过第二料带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插座还包括一上盖;一底壳,与所述上盖相盖合形成所述壳体;以及定位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以卡合所述导电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边缘处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依次连接至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以及所述第四侧板围成一容纳槽。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开口,贯穿所述本体,且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一插孔组;以及隔离墙,设于所述本体底部,用以隔离所述第一插套结构和所述第二插套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墙包括:第一隔离墙,从所述本体的底面延伸,其形状与所述第一开口区的形状相对应;以及第二隔离墙,连接至所述第一隔离墙,所述第二隔离墙通过一隔离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隔离墙,所述第二隔离墙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源插座还包括:保护门装置,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容纳槽内或者设于所述本体的一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的一边侧。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门装置包括:保护门底座,可拆卸式安装至所述容纳槽内或者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的一边侧,所述保护门底座设有至少两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或者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门装置还包括:保护门内芯,设于所述保护门底座上,所述保护门内芯设有两个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三开口的尺寸;所述第三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开口或者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其包括相互独立的一体式结构的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当电源插头或插销插入电源插座的正面或侧面时,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相互独立工作,互不受干扰,所述电源插座的结构简单,体积小且精致,稳定性高,料带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座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插套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座组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部件标识如下:
100电源插座; 10底壳;
20上盖; 30导电组件;
40定位结构; 50保护门装置;
101支撑组; 101a第一支撑柱;
101b第二支撑柱; 101c连接块;
101d固定板; 200壳体;
201a顶壁; 201b侧壁;
202a第一插孔组; 202b第二插孔组;
203导线孔;
301a第一导电组件; 301b第二导电组件;
302第一料带; 303第二料带;
303a弯折部; 310插套结构组件;
311导向片; 310a第一插套结构;
310b第二插套结构; 312衔接臂;
3101底臂; 3102固定臂;
3103第一加紧臂; 3104第二加紧臂;
311a第一导向片; 311b第二导向片;
3105弧形臂; 401本体;
402a第一侧板; 402b第二侧板;
402c第三侧板; 4012d第四侧板;
4010a第一开口; 402容纳槽;
403隔离墙; 403a第一隔离墙;
403b第二隔离墙; 403c隔离口;
4010b第二开口; 404延伸部;
501保护门底座; 502保护门内芯;
503第三开口; 504第四开口;
3001第一固定基座; 3002第二固定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座爆炸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100,其包括底壳10、上盖20、至少一组导电结构30、定位结构40以及保护门装置50。
底壳10包括至少一支撑组101,每一支撑组10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 101a和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柱101b,第一支撑柱101a和第二支撑柱101通过一连接块101c连接。具体的,至少两个第一支撑柱101a在同一条直线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支撑柱101b在同一条直线上间隔设置,且与第一支撑柱101a 错位设置。
底壳10还包括一固定板101d,与第一支撑柱101b相对设置,且通过连接块101c垂直连接至第一支撑柱101b。上盖20,与底壳10相盖合而形成壳体 200,壳体200包括顶壁、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一对侧壁共同定义了一腔室(图未示)。其中,上盖20的顶壁为壳体200的顶壁201a (即壳体的正面),上盖20的侧壁为壳体200的侧壁201b(即壳体的侧面)。在壳体200的顶壁201a和侧壁201b分别设有成对的第一插孔组202a和第二插孔组202b,在壳体200的一侧还设有导线孔203,用于放置电源插座100的电源线(图未示)。
至少一组导电结构30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腔室内。一组导电组件30包括第一导电组件301a和第二导电组件301b。
具体的,在同一壳体201中,第一导电组件301a可拆卸式地安装于第一支撑柱101a上,且两个以上的第一导电组件301a依序排列连接于直线型的第一料带302上,第一导电组件301a和第一料带302可同时作电镀,一次组装于第一支撑柱101a上,换句话来说,第一导电组件301a和第一料带302为一体成型结构,达到省料且省工,降低制造成本。
在同一壳体201中,第二导电组件301b可拆卸式安装于第二支撑柱101b 上,且两个以上的第二导电组件301b依序排列连接于第二料带303上,第二导电组件301b和第二料带303可同时作电镀,一次组装于第二支撑柱101b上,换句话来说,第二导电组件301b和第二料带303为一体成型结构,达到省料且省工,降低制造成本。第二料带303具有一弯折部303a,该弯折部303a的形状与固定板101d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二料带303设于固定板101d远离连接块101c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料带302和第二料带303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彼此不会交叉避免第一导电组件301a和第二导电组件301b发生短路。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固定第一导电组件301a和第二导电组件301b,本实施例在第一料带302和第二料带303的一端均设有一通孔,用以与其他部件相互卡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插套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一组导电组件301a、301b包括两个一体成型的插套结构组件310,其包括与第一插孔组202a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套结构310a以及与第二插孔组202b相对设置的第二插套结构310b。第一插套结构310a与第二插套结构310b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插套结构310a通过一衔接臂312与第二插套结构310b固定连接。
每一插套结构组件310具有一导向片311,导向片311相应地设置在壳体 200的顶壁201a和侧壁201b的两插孔组202位置并沿两个方向延伸而出,导向片311便于插销插入时起到导向的作用。
结合图1所示,第一插套结构310a包括第一固定座3001、第一加紧臂3013 以及第一导向片311a。第一插套结构310a由第一固定基座3001向所述第一固定基座3001一侧呈靠拢的趋势延伸出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紧臂3013,一对第一加紧臂3013的末端沿着第一加紧臂3013的延伸方向且远离靠拢方向延伸出一对第一导向片311a,一对第一导向片311a面向壳体200的第一插孔组202a。其中,第一固定座3001为方形固定基座,所述方形固定基座包括底臂 3011和固定臂3012。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臂3012一体连接至底臂3011的两侧,且与所述底臂围成一方形槽。
第二插套结构310b包括第二固定座3002、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加紧臂3104 以及第二导向片311b。第二插套结构310b从第二固定座3002向第二固定座3002一侧呈靠拢的趋势延伸出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加紧臂3104,一对第二加紧臂3104的末端向垂直于第二加紧臂3104的延伸方向且远离靠拢方向延伸出一对第二导向片311b,一对第二导向片311b面向壳体200的第二插孔组202b。其中,第二固定座3002为弧形固定基座。
其中,一第一加紧臂3013通过一衔接臂连接于一第二加紧臂3104,从而将第一插套结构310a连接于第二插套结构310b。
在第一插套结构310a中,当第一固定座3001为方形固定基座时,两个第一加紧臂3013之间的宽度小于两个固定臂3012之间的宽度;在第二插套结构 310b中,两个第二加紧臂3104之间的宽度小于弧形臂3105的宽度,使得第一插套结构310a和第二插套结构310b有利于夹紧电源插头或插销,并使得电源插头或插销与电源插座紧密接触,从而确保电源插头或插销与电源插座之间供电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套结构310a具有方形固定基座,第二插套结构310b 具有弧形固定基座,且第一插套结构310a和第二插套结构310b为相互独立的一体式结构,所述方形固定基座与底壳10的接触面积较大,同时所述弧形固定基座也固定在底壳10上,进而有利于形成较小体积的插套结构组件310,并减小壳体200腔室的占用空间,另外还可以提高电源插座100的组装效率,进而形成体积较小且更精致的电源插座100。
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插套结构310a和第二插套结构310b为相互独立的一体式结构,但是当电源插头或插销插入电源插座100的正面或侧面时,第一插套结构310a和第二插套结构310b相互独立工作,互不受干扰。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插座100,其结构简单,稳定性高,料带利用率高。
如图4-图6所示,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的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结构的仰视图。
定位结构40通过导电组件30与底壳10相互卡接,且将导电组件30固定于底壳10上,结合图1所示。定位结构40包括本体401、第一侧板402a、第二侧板402b、第三侧板402c以及第四侧板402d,其中,第一侧板402a依次连接至第二侧板402b、第三侧板402c第四侧板402d围成一个容纳槽402,且设于本体401的边缘处。
定位结构40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开口4010a以及隔离墙403。第一开口 4010a贯穿本体401,且朝向壳体200的第一插孔组202。隔离墙403设于本体 401的底部,用以隔离第一插套结构310a和第二插套结构310b。隔离墙403 包括第一隔离墙403a和第二隔离墙403b。第一隔离墙403a从本体401的底面延伸,且其形状与第一开口4010a的形状相对应。第二隔离墙403b连接至第一隔离墙403a,且第二隔离墙403b通过隔离口403c连通至第一隔离墙403a,第二隔离墙403b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开口4010b以及一延伸部404,第二开口4010b 朝向壳体200的第二插孔组202,延伸部404从第二隔离墙403b延伸且超出本体401边缘处。
如图7所示,其中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保护门装置50设置于本体401的容纳槽402内或者设于本体401的一朝向壳体200第二插孔组202的一边侧。保护门装置50包括保护门底座501和保护门内芯502。保护门底座501可拆卸式安装至容纳槽402内或者壳体200第二插孔组202的一边侧,保护门底座501设有至少两个第三开口503,第三开口 503与第二开口4010b或者第一开口4010a相对设置,结合图1以及图4-图6 所示。
保护门内芯502设于保护门底座501上,保护门内芯502设有两个第四开口504,第四开口504与第三开口503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口504 的尺寸小于第三开口503的尺寸,第三开口503的尺寸小于第二开口4010b或者第一开口4010a的尺寸。其中第四开口504依次连通第三开口503、第一开口4010a形成壳体200的第一导电孔,第四开口504依次连通第三开口503、第二开口4010b形成壳体200的第二导电孔。保护门内芯502用以防止插入体直接接触带电的插孔组,进而防止触电。当在底壳10逐一安装导电组件30、定位结构40以及保护门装置50时,在提高电源插座100的安装效率同时,还可以将各个部件紧密地组装在一起,从而提高电源插座100的稳定性。
如图8所示,其中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座组装结构示意图。
以下将对电源插座100的安装过程展开说明,结合图1-图7所示。
第一,在底壳10上安装导电组件30。
第二,根据导电组件30的大小定位结构40安装至导电组件30上,且定位结构40底面与底壳10的上表面相切。其中,第一插套结构310a被第一隔离墙 403a隔离且部分结构穿过第一开口4010a,第二插套结构310b被第二隔离墙 403b隔离且部分结构穿过第二开口4010b,连接第一插套结构310a和第二插套结构310b的衔接臂312设置于隔离口403c。
第三,将保护门装置50安装于上盖20的内部,其中,一保护门装置50 安装于上盖20顶壁且与第一插孔组202a相对设置,另一保护门装置50安装于上盖20内侧壁且靠近第二插孔组202b的一面。
第四,将上盖20与底壳10相盖合而形成壳体200,即完成一电源插座100 安装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其包括相互独立的一体式结构的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当电源插头或插销插入电源插座的正面或侧面时,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相互独立工作,互不受干扰,所述电源插座的结构简单,体积小且精致,稳定性高,料带利用率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其包括实施例1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其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为弧形固定基座,所述第二固定基座为方形固定基座。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1的技术效果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其包括实施例1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均包括底臂、固定臂以及第一加紧臂。一底臂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底壳上;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臂固定连接至所述底臂的两侧,且与所述底臂围成一方形槽;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紧臂,每一第一加紧臂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臂的顶端,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导向片或者第一导向片。换句话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的完全相同,即都是方形的固定基座,有利于提高导电组件的冲压制作效率。
在一个第一插套结构或者第二插套结构中,两个所述第一加紧臂之间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固定臂之间的宽度,有利于夹紧电源插头或插销,从而使得电源插头或插销与电源插座紧密接触,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相较于实施例1的技术效果,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方形的固定基座增大了所述插套结构组件与所述壳体的接触面积,且确保了所述插套结构组件与所述壳体稳定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其包括实施例1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其区别在于,所述第一插套结构和所述第二插套结构均包括弧形固定基座以及第二加紧臂,一弧形臂,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底壳上;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加紧臂,每一第二加紧臂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弧形臂的顶端,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导向片或者第一导向片。换句话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插套结构和第二插套结构的完全相同,即都具有弧形固定基座,有利于提高导电组件的冲压制作效率。
在所述第一插套结构或者第二插套结构中,两个所述第二加紧臂之间的宽度小于所述弧形固定基座(弧形臂)的宽度,有利于夹紧电源插头或插销,从而使得电源插头或插销与电源插座紧密接触,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相较于实施例1的技术效果,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插座,弧形固定基座体积较小,当所述插套结构组件采用两个弧形固定基座时,有利于减小所述壳体腔室的占用空间,进而有利于形成体积更小的电源插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插座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一对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一对侧壁共同定义了一腔室;所述壳体包括设于所述顶壁的第一插孔组以及设于所述侧壁的第二插孔组;以及
至少一组导电组件,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腔室内;所述一组导电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插孔组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套结构;以及与所述第二插孔组相对设置的第二插套结构,所述第一插套结构与所述第二插套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套结构包括:
第一固定基座,由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向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一侧呈靠拢的趋势延伸出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紧臂,所述一对第一加紧臂的末端沿着所述第一加紧臂的延伸方向且远离靠拢方向延伸出一对第一导向片,所述一对第一导向片面向所述壳体的第一插孔组;
所述第二插套结构包括:
第二固定基座,由所述第二固定基座向所述第二固定基座一侧呈靠拢的趋势延伸出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加紧臂,所述一对第二加紧臂的末端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加紧臂的延伸方向且远离靠拢方向延伸出一对第二导向片,所述一对第二导向片面向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
其中,一所述第一加紧臂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加紧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
一所述第一加紧臂通过一衔接臂连接于一所述第二加紧臂,从而将所述第一插套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套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基座均为弧形固定基座;或者,
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和所述第二固定基座均为方形固定基座;或者,
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为弧形固定基座,所述第二固定基座为方形固定基座;或者,
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为方形固定基座,所述第二固定基座为弧形固定基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固定基座包括:
一底臂;以及
一对相对设置的固定臂,固定连接至所述底臂的两侧,且与所述底臂围成一方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一加紧臂之间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固定臂之间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电组件和第二导电组件,在同一壳体中,两个以上的第一导电组件通过第一料带固定连接,两个以上的第二导电组件通过第二料带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上盖;
一底壳,与所述上盖相盖合形成所述壳体;以及
定位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以卡合所述导电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本体和设于所述本体边缘处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依次连接至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以及所述第四侧板围成一容纳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开口,贯穿所述本体,且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一插孔组;以及
隔离墙,设于所述本体底部,用以隔离所述第一插套结构和所述第二插套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墙包括:
第一隔离墙,从所述本体的底面延伸,其形状与所述第一开口区的形状相对应;以及
第二隔离墙,连接至所述第一隔离墙,所述第二隔离墙通过一隔离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隔离墙,所述第二隔离墙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门装置,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容纳槽内或者设于所述本体的一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的一边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门装置包括:
保护门底座,可拆卸式安装至所述容纳槽内或者所述壳体的第二插孔组的一边侧,所述保护门底座设有至少两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或者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门装置还包括:
保护门内芯,设于所述保护门底座上,所述保护门内芯设有两个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三开口的尺寸;
所述第三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开口或者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
CN202023005988.0U 2020-12-14 2020-12-14 电源插座 Active CN2140440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05988.0U CN214044061U (zh) 2020-12-14 2020-12-14 电源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05988.0U CN214044061U (zh) 2020-12-14 2020-12-14 电源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44061U true CN214044061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3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05988.0U Active CN214044061U (zh) 2020-12-14 2020-12-14 电源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440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44061U (zh) 电源插座
CN211238658U (zh) 插座的防水组件及具有该防水组件的插座
CN213694467U (zh) 一种适配器壳体及电源适配器
CN213185857U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
CN213845765U (zh) 插座模块
CN216055281U (zh) 一种一体式铜件及具有该铜件的魔方插座
CN220021678U (zh) 一种薄型插座
CN218415129U (zh) 一种超薄型排插
CN210723604U (zh) 用作电源插座的火线导电金属片或零线导电金属片的导电金属片及电源插座
CN110739570B (zh) 用作电源插座的火线导电或零线导电的导电金属片及电源插座
CN218456162U (zh) 插座
CN216872424U (zh) 一种新型多面排插
CN216903447U (zh) 一种隐藏式接地的表面安装母座
CN217361985U (zh) 一种插头
CN213878660U (zh) 多孔插座
CN212062722U (zh) 螺丝不掉落接线模组
CN218448498U (zh) 节约组装空间的连接器
CN220774806U (zh) 排插结构
CN210517059U (zh) 一种叠层电连接器
CN113097779B (zh) 插座的防水组件及具有该防水组件的插座
CN219959521U (zh) 壳体、电源轨道和轨道插座
CN219144544U (zh) 一种便于生产的排插
CN116111395A (zh) 一种超薄型排插
US11705682B2 (en) Multi-position conversion device and a conversion socket with the multi-position conversion device
CN215835012U (zh) 一种使用自导入式支架的移动单元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