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41900U - 立体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体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41900U
CN214041900U CN202022068151.4U CN202022068151U CN214041900U CN 214041900 U CN214041900 U CN 214041900U CN 202022068151 U CN202022068151 U CN 202022068151U CN 214041900 U CN214041900 U CN 214041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stereoscopic display
plate assembly
fan
f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6815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辉
程松
刘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ensetim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ensetim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ensetim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ensetim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6815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41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41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41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箱体、散热控制组件和多个风扇,所述箱体包括腔室,多个所述风扇连通所述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以将所述箱体外部的气体吹入至所述腔室内,并将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吸出至所述箱体外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与多个所述风扇电连接,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或关闭。本公开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通过设置所述散热控制组件和与之电连接的多个所述风扇,多个所述风扇连通所述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根据相应要求,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或关闭,从而有效控制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内的温度,避免立体显示装置内的温度过高而造成其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

Description

立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立体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立体显示装置通常采用三维(3Dimensions,3D)透明屏显示技术,同时还需要结合高功率高亮度的灯带来实现相应立体显示功能,然而,高功率高亮度的灯带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立体显示装置内的温度过高,过高的温度容易造成立体显示装置内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箱体、透明显示屏、散热控制组件和多个风扇,所述透明显示屏设于所述箱体并用于朝向所述箱体外显示画面,所述箱体包括腔室,多个所述风扇连通所述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以将所述箱体外部的气体吹入至所述腔室内,并将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吸出至所述箱体外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与多个所述风扇电连接,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或关闭。
本公开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通过设置所述散热控制组件和与之电连接的多个所述风扇,多个所述风扇连通所述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根据相应要求,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或关闭,从而有效控制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内的温度,避免立体显示装置内的温度过高而造成其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屏设于所述箱体的前板组件,多个所述风扇设于所述箱体的后板组件、顶板组件、底板组件和侧板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上,所述散热控制组件设于所述箱体,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根据所述腔室内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风扇的开启或关闭。当散热控制组件判断腔室内的温度信息达到相应要求时,散热控制组件控制风扇开启或关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控制组件包括与多个所述风扇电连接的处理器和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的感温探头,所述箱体的顶板组件设有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处理器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感温探头设于所述腔室内,所述感温探头用于采集所述腔室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所述温度信息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温度信息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以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或关闭。处理器和感温探头的设置,能够有效采集腔室内的温度信息,并根据温度信息控制风扇的开启或关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开启信号和关闭信号,所述开启信号用于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所述关闭信号用于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关闭。处理器输出开启信号或关闭信号,以控制多个风扇开启或关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存储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预先设定有温度阈值,所述温度阈值存储于所述存储器,所述根据所述温度阈值及所述腔室内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风扇的开启或关闭。存储器存储温度阈值,处理器调用温度阈值的数据,以使处理器能够通过客观量化的方式判断立体显示装置内的温度信息是否满足相应要求,从而准确及时的控制风扇的开启或关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功率控制组件,所述功率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风扇的功率大小。功率控制组件的设置,使得多个风扇的功率可调,从而在降低立体显示装置内的温度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工作成本。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开关机应用程序,所述开关机应用程序设有预设时间和预设日期,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执行所述开关机应用程序以使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在所述预设日期的所述预设时间自动开启或关闭。开关机应用程序的设置,使得立体显示装置能够在相应的日期和相应的时间进行自动开关机,有效代替了人工操作。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内还设有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腔室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多个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以将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吸出至所述箱体外部,所述第二风扇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以将所述箱体外部的气体吹入至所述腔室内。隔板组件的设置,将箱体内部分隔为不同的腔室,用于放置不同的部件,避免了立体显示装置各部件之间因距离过近而产生不良影响。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设置,使得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箱体外部形成循环气流,从而提高立体显示装置的散热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向所述透明显示屏发射光线,所述透明显示屏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前板组件,所述光源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后板组件和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侧板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扇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顶板组件,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板组件、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侧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后板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述结构下,立体显示装置能够在满足立体显示功能的同时,实现有效散热,以控制腔室内的温度不会过高。
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三风扇,所述第三风扇设于所述隔板组件上并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吹入至所述第一腔室内。第三风扇的设置,使得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能够实现气体流通,进一步提高了气流循环效果,以使立体显示装置得到有效散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后板组件包括盖板和突设于盖板上的多个凸板,多个所述凸板上设有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三风扇,所述第一腔室的顶板组件上对应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隔板组件上对应设有第二通孔,当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后板组件与所述顶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和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侧板组件相盖合时,所述凸板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吸出至所述箱体外,所述凸板上的所述第三风扇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以将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吹入至所述第一腔室内。在上述结构下,多个凸板的设置,使得第一后板组件能够实现有效盖合,从而箱体能够对立体显示装置的其他部件进行收容,并且,第一风扇与第一通孔相对设置,实现了箱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气体流动,第三风扇与第二通孔相对设置,实现了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的气体流动,使得立体显示装置得到有效散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光源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所述扩散板用于遮挡所述光源的轮廓并将所述光源的光均匀的提供给所述透明显示屏,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光源之间的隔板上设有所述第三风扇。扩散板的设置,能够为透明显示屏提供均匀的光线,使得透明显示屏各处的亮度相同,显示的画面不受亮度的影响,显示效果好。并且,扩散板与光源之间的隔板上设置的第三风扇能够促进光源和扩散板之间气体的流动,以实现散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麦克风,所述箱体的前板组件设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所述透明显示屏间隔设置,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填充有隔音件,所述隔音件包围所述麦克风,且在所述麦克风朝向所述透明显示屏正对的一侧无所述隔音件。隔音件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麦克风在采集用户声音的同时受风扇杂音的影响,同时,由于麦克风朝向透明显示屏正对的一侧无隔音件,从而保证麦克风能够对位于透明显示屏正对一侧的用户的声音进行有效采集。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电流转换器,所述电流转换器与所述散热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流转换器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供给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所述电流转换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电流转换器的设置,能够提供给散热控制组件以相应的直流电,使其能够正常工作。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总控开关,所述总控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散热控制组件和所述风扇的开启和关闭。总控开关的设置,能够有效保证立体显示装置的整机开关,避免因故障而出现立体显示装置无法关闭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第一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工作连接示意框图;
图4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6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麦克风及相关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首先请参阅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装置1000,该立体显示装置1000包括箱体100,箱体100的整体结构呈长方体,箱体100内设有腔室101。具体的,箱体100包括相对的前板组件110和后板组件120、相对的两个侧板组件130,以及相对的顶板组件140和底板组件150;前板组件110、后板组件120、顶板组件140、底板组件150和两个侧板组件 130围合形成腔室101。变形例中,侧板组件130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例如,侧板组件130的数量为4个、6个、8个等多个,多个侧板组件130形成的整体形状呈折板状,前板组件110 一侧的侧板组件130数量分别为2个、3个、4个。当然,侧板组件130的数量还可以有其他组合,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通常情况下,箱体100呈规则的长方体,以便于制造。
其他实施例中,箱体100的整体形状也可呈除长方体外的其他形状,例如,箱体100呈球体、椭球体、圆台等形状。箱体100可不设顶板组件140、底板组件150、后板组件120和侧板组件130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换而言之,顶板组件140、底板组件150、后板组件120和侧板组件130为一块整体的板,可与前板组件110圆滑过渡,形成完整统一的外形。此时,腔室101的形状与箱体100对应。此实施例的箱体100,结构富有变化,个性化强,具有丰富的展示效果。
一种实施例中,箱体100内还设有隔板组件160,隔板组件160将腔室101分隔为第一腔室1011和第二腔室1012,前板组件110包括第一前板组件111和第二前板组件112,后板组件120包括第一后板组件121和第二后板组件122,每个侧板组件130均包括一个第一侧板组件131和一个第二侧板组件132。其中,第一前板组件111、第一后板组件121、顶板组件140、隔板组件160和两个第一侧板组件131围合形成第一腔室1011,第二前板组件112、第二后板组件122、底板组件150、隔板组件160和两个第二侧板组件132围合形成第二腔室1012。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多个风扇200,多个风扇200连通腔室101 与箱体100外部,以将箱体100外部的气体吹入至腔室101内,并将腔室101内的气体吸出至箱体100外部。多个风扇200的设置,使得箱体100的腔室101内部与箱体100外部形成循环气流,从而对立体显示装置1000进行散热,以有效控制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避免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过高而造成其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
一种实施例中,多个风扇200包括第一风扇210和第二风扇220,第一腔室1011与第二腔室1012连通,第一风扇210连通第一腔室1011与箱体100外部,以将腔室101内的气体吸出至箱体100外部,第二风扇220连通第二腔室1012与箱体100外部,以将箱体100外部的气体吹入至腔室101内。在立体显示装置1000的使用过程中,为了向用户展示立体画面,通常需结合使用高功率高亮度的光源400来提供光线,以满足更好的三维显示效果,然而,当光源400处于持续工作状态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过高,过高的温度容易造成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因此,第一风扇210和第二风扇220的设置,使得第一腔室1011、第二腔室1012和箱体100外部形成循环气流,从而提高立体显示装置1000的散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扇210和第二风扇220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且第一风扇210与第二风扇220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满足相应散热功能即可,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一种实施例中,立体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透明显示屏300和光源400,透明显示屏300 用于朝向箱体100外显示画面,光源400设于腔室101内并向透明显示屏300发射光线,透明显示屏300设于第一前板组件111,光源400设于第一后板组件121和两个第一侧板组件131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风扇210设于顶板组件140,第二风扇220设于底板组件150、两个第二侧板组件132和第二后板组件122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透明显示屏300可采用拆除了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屏,使得透明显示屏300呈透明状,可以理解的是,透明显示屏300 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其中,光源40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光源400位于箱体100的腔室101内,且光源400可设置在第一后板组件121和两个第一侧板组件131中的一个或多个上。光源400具体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通过设置光源400,能够为透明显示屏300提供背光,以实现显示。上述光源400设置的形式可以采用灯带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面光源400的形式,使得腔室101内呈均匀一致的光线环境。可选的光源400设置方案为:由于第一后板组件121正对透明显示屏300,因此,第一后板组件121设主光源,第一后板组件121的主光源为透明显示屏300提供主要的光线,其他位置的光源400为辅光源,用于提升透明显示屏300的亮度。
本公开的立体显示原理:人眼看到物体是否为立体的观感通常为物体本身的外形以及物体的光影效果,该光影效果例如为在物体不同区域的高光和暗光,光线照射在物体后在地面的投影(即倒影)。利用该原理,本公开的光源400向透明显示屏300提供光线,透明显示屏300显示出该立体视频或图片的画面,并形成倒影,用户可在看到透明显示屏300的画面的同时看到画面的倒影,从而在人眼中观察到立体画面。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结构下,立体显示装置1000能够在满足立体显示功能的同时,实现有效散热,以控制腔室101内的温度不会过高。且第一风扇210设于顶板组件140,第二风扇220设于底板组件150、两个第二侧板组件132和第二后板组件122中的一个或多个,即第一风扇210、第二风扇220与透明显示屏300、光源400分别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使得第一风扇210和第二风扇220的存在不会影响到立体显示装置1000的立体显示功能。
一种实施例中,多个风扇200还包括第三风扇230,第三风扇230设于隔板组件160上并连通第一腔室1011和第二腔室1012,第三风扇230用于将第二腔室1012内的气体吹入至第一腔室1011内。第三风扇230的设置,使得第一腔室1011与第二腔室1012之间能够实现气体流通,进一步提高了气流循环效果,以使立体显示装置1000得到有效散热。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风扇2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且第三风扇230、第一风扇210和第二风扇220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满足相应功能即可,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风扇230的作用是实现第一腔室1011和第二腔室1012之间的气体流通,第三风扇230的分布位置还可以为多种,只要能够连通第一腔室1011和第二腔室1012即可,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后板组件121包括盖板10和突设于盖板10上的多个凸板20,多个凸板20包括上凸板21、下凸板22和两个侧凸板23,上凸板21上设有第一风扇210,第三风扇230设于下凸板22上,顶板组件140上对应设有第一通孔201,隔板组件160上对应设有第二通孔202,当第一后板组件121与顶板组件140、隔板组件160和两个第一侧板组件 131相盖合时,上凸板21上的第一风扇210与第一通孔201相对,以将第一腔室1011内的气体吸出至箱体100外,下凸板22上的第三风扇230与第二通孔202相对,以将第二腔室 1012内的气体吹入至第一腔室1011内。在上述结构下,多个凸板20的设置,使得第一后板组件121能够实现有效盖合,从而箱体100能够对立体显示装置1000的其他部件进行收容,并且,第一风扇210与第一通孔201相对设置,实现了箱体100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气体流动,第三风扇230与第二通孔202相对设置,实现了第一腔室1011与第二腔室1012之间的气体流动,使得立体显示装置1000得到有效散热。
一种实施例中,立体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扩散板500,扩散板500设置在光源400朝向第一腔室1011的一侧,扩散板500用于遮挡光源400的轮廓并将光源400的光均匀的提供给透明显示屏300,第三风扇230还可以设在扩散板500与光源400之间的隔板上。扩散板500的设置,能够为透明显示屏300提供均匀的光线,使得透明显示屏300各处的亮度相同,显示的画面不受亮度的影响,显示效果好。可以理解的是,扩散板500包括但不限于亚克力板,还可以为其他材料结构,只要能够满足相应功能即可,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由于扩散板500与光源400之间的空间较小,不利于气体流动,因此,可在扩散板500与光源400之间的隔板上设置第三风扇230,以将第二腔室1012内的气体吹入至扩散板500与光源400之间的空间内,以实现气体流动,有利于立体显示装置1000的散热。
一种实施例中,在顶板组件140、底板组件150、第一前板组件111、第一后板组件121、第二前板组件112、第二后板组件122、两个第一侧板组件131和两个第二侧板组件132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还设有散热孔170。通过散热孔170进行散热,保证装置运行的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散热控制组件600,散热控制组件600与多个风扇200电连接,散热控制组件600控制多个风扇200开启或关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1000,通过设置散热控制组件600和与之电连接的多个风扇200,多个风扇200连通腔室101与箱体100外部,散热控制组件600根据相应要求 (如腔室101内的温度高低要求),控制多个风扇200开启或关闭,从而有效控制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避免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过高而造成其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相应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腔室101内的温度高低要求,还可以为其他要求,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仅以腔室101内的温度高低作为相应要求来进行详细的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当多个风扇200工作一段时间后,腔室101内的温度会降低至安全温度范围,若此时多个风扇200继续工作,则会增加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成本。因此,散热控制组件600的存在,能够合理控制多个风扇200的开启或关闭,使得在有效控制立体显示装置 1000内的温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成本。
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控制组件600设定有温度阈值,当散热控制组件600检测到腔室101 内的温度高于等于温度阈值时,散热控制组件600控制多个风扇200开启;当散热控制组件 600检测到腔室101内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时,散热控制组件600控制多个风扇200关闭。温度阈值的设置,使得散热控制组件600能够通过客观量化的方式判断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高低情况,从而准确及时的控制风扇200的开启或关闭。其中,温度阈值可对应立体显示装置1000的安全温度,即当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时,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各部件不会发生安全故障,且各部件不会因温度过高导致其使用寿命降低。
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控制组件600包括与多个风扇200电连接的处理器610和与处理器 610电连接的感温探头620,感温探头620用于采集腔室101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传输至处理器610,处理器610根据温度信息判断腔室101内的温度高低并输出控制信号至风扇 200,以控制多个风扇200开启或关闭。处理器610和感温探头620的设置,能够有效采集腔室101内的温度信息,并根据温度信息控制风扇200的开启或关闭。其中,感温探头620可以为热敏电阻,用于对待测位置进行温度采样,并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传输至处理器610。可以理解的是,感温探头620包括但不限于热敏电阻,还可以为热电阻检测器、热电偶等任意具有相应功能的部件,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
一种实施例中,控制信号包括开启信号和关闭信号,当处理器610判断腔室101内的温度高于等于温度阈值时,处理器610输出开启信号至多个风扇200以控制多个风扇200开启;当处理器610判断腔室101内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时,处理器610输出关闭信号至多个风扇 200以控制多个风扇200关闭。
请一并参阅图1和参阅图4,一种实施例中,顶板组件140设有第一容纳空间102,散热控制组件600的处理器610设于第一容纳空间102内,散热控制组件600的感温探头620(图未示)与处理器610电连接并设于腔室101内。在上述结构下,处理器610能够有效收容于第一容纳空间102内,并且,感温探头620能够设置在腔室101内的待测位置,以采集待测位置的温度信息。
请再次参阅图3,一种实施例中,散热控制组件600还包括存储器630,温度阈值的数据存储于存储器630,处理器610调用温度阈值的数据,当处理器610根据温度信息判断腔室 101内的温度高于等于温度阈值时,处理器610输出开启控制信号至风扇200以控制多个风扇200开启;当处理器610根据温度信息内判断腔室101内的温度低于温度阈值时,处理器610输出关闭控制信号至风扇200以控制多个风扇200关闭。存储器630存储温度阈值的数据,处理器610调用温度阈值的数据,以使处理器610能够通过客观量化的方式判断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高低情况,从而准确及时的控制风扇200的开启或关闭。从而有效控制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避免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过高而造成其各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
一种实施例中,处理器610还包括功率控制组件611,功率控制组件611用于控制风扇 200的功率大小,当腔室101内的温度高于温度阈值且差值大于等于预设值时,功率控制组件611控制多个风扇200的功率增大,当腔室101内的温度高于温度阈值且差值小于预设值时,功率控制组件611控制多个风扇200的功率减小。功率控制组件611的设置,使得多个风扇200的功率可调,从而在降低立体显示装置1000内的温度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工作成本。其中,预设值可以设置为35℃、40℃、43℃、50℃或其他任意温度数值,预设值的大小对应不同的工作要求,在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一种实施例中,存储器630存储有开关机应用程序,开关机应用程序设有预设时间和预设日期,处理器610执行开关机应用程序以使立体显示装置1000在预设日期的预设时间自动开启或关闭。开关机应用程序的设置,使得立体显示装置1000能够在相应的日期和相应的时间进行自动开关机,有效代替了人工操作,降低了工作成本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一种实施例中,立体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电流转换器700,电流转换器700与散热控制组件600电连接,电流转换器700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供给散热控制组件600,电流转换器700设于第二腔室1012内。电流转换器700的设置,能够提供给散热控制组件600以相应的直流电,使其能够正常工作。
一种实施例中,立体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总控开关800,总控开关800用于控制散热控制组件600和风扇200的开启和关闭。总控开关800的设置,能够有效保证立体显示装置1000 的整机开关,避免因故障而出现立体显示装置1000无法关闭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一种实施例中,立体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麦克风900,第一前板组件111设有第二容纳空间103,第二容纳空间103与透明显示屏300间隔设置,麦克风900设于第二容纳空间103内,第二容纳空间103内填充有隔音件910,隔音件910包围麦克风900,且在麦克风900朝向透明显示屏300正对的一侧无隔音件9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箱体100的第一前板组件111包括边框和边框围合形成的开口,透明显示屏300设于开口内,第二容纳空间103设于边框。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容纳空间103设于第二前板组件112上。可以理解的是,在用户使用立体显示装置1000时,麦克风900可用于采集用户的语音信息,然而,当多个风扇200处于工作状态时,多个风扇200产生的杂音会影响麦克风900的语音采集功能,因此,隔音件910的存在能够有效保证麦克风900不受来自风扇200的杂音的影响。并且,由于隔音件910包围麦克风900,且在麦克风900朝向透明显示屏300正对的一侧无隔音件910,隔音件910不会影响到麦克风900对来自透明显示屏300 正对的一侧的用户的语音的采集。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隔音件910为隔音棉,当使用隔音棉填充在第二容纳空间103内时,隔音棉还能够吸收来自风扇200的振动,进一步避免对麦克风900的功能造成影响。可以理解的是,隔音件910包括但不限于隔音棉,还可以为隔音板或其他任意具备隔音功能的结构,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公开几种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公开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公开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透明显示屏、散热控制组件和多个风扇,所述透明显示屏设于所述箱体并用于朝向所述箱体外显示画面,所述箱体包括腔室,多个所述风扇连通所述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以将所述箱体外部的气体吹入至所述腔室内,并将所述腔室内的气体吸出至所述箱体外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与多个所述风扇电连接,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屏设于所述箱体的前板组件,多个所述风扇设于所述箱体的后板组件、顶板组件、底板组件和侧板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上,所述散热控制组件设于所述箱体,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根据所述腔室内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风扇的开启或关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控制组件包括与多个所述风扇电连接的处理器和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的感温探头,所述箱体的顶板组件设有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处理器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感温探头设于所述腔室内,所述感温探头用于采集所述腔室内的温度信息并将所述温度信息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温度信息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风扇,以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或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包括开启信号和关闭信号,所述开启信号用于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开启;所述关闭信号用于控制多个所述风扇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存储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预先设定有温度阈值,所述温度阈值的数据存储于所述存储器,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根据所述温度阈值及所述腔室内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风扇的开启或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功率控制组件,所述功率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风扇的功率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开关机应用程序,所述开关机应用程序设有预设时间和预设日期,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执行所述开关机应用程序以使所述立体显示装置在所述预设日期的所述预设时间自动开启或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还设有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腔室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多个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以将所述腔室内的所述箱体外部,所述第二风扇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箱体外部,以将所述箱体外部的气体吹入至所述腔室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向所述透明显示屏发射光线,所述透明显示屏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前板组件,所述光源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后板组件和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侧板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顶板组件,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板组件、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侧板组件和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后板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三风扇,所述第三风扇设于所述隔板组件上并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吹入至所述第一腔室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后板组件包括盖板和突设于盖板上的多个凸板,多个所述凸板上设有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三风扇,所述第一腔室的顶板组件上对应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隔板组件上对应设有第二通孔,当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后板组件与所述第一腔室的顶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和所述第一腔室的第一侧板组件相盖合时,所述凸板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气体吸出至所述箱体外,所述凸板上的所述第三风扇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以将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气体吹入至所述第一腔室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光源朝向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所述扩散板用于遮挡所述光源的轮廓并将所述光源的光均匀的提供给所述透明显示屏,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光源之间的隔板上设有所述第三风扇。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麦克风,所述箱体的前板组件设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所述透明显示屏间隔设置,所述麦克风设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填充有隔音件,所述隔音件包围所述麦克风,且在所述麦克风朝向所述透明显示屏正对的一侧无所述隔音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电流转换器,所述电流转换器与所述散热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流转换器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供给所述散热控制组件,所述电流转换器设于所述腔室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总控开关,所述总控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散热控制组件和所述风扇的开启和关闭。
CN202022068151.4U 2020-09-18 2020-09-18 立体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041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8151.4U CN214041900U (zh) 2020-09-18 2020-09-18 立体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8151.4U CN214041900U (zh) 2020-09-18 2020-09-18 立体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41900U true CN214041900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50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68151.4U Active CN214041900U (zh) 2020-09-18 2020-09-18 立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41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3450B2 (en) Refrigerator and camera device
CN206018829U (zh) 摄像头盒及空调室内机
CN214041900U (zh) 立体显示装置
JP6075647B2 (ja) 機器制御装置
CN216161367U (zh) Led显示装置的箱体组件及led显示装置
CN201514513U (zh) 节能工业射线底片观片灯
JP2013142845A (ja) 電子装置
CN114759471A (zh) 一种户外柜储能系统
CN210143062U (zh) 一种高效散热长寿命防爆工业液晶电视机
CN210573148U (zh) 一种微型投影仪
CN214469223U (zh) 一种室内环境智能监测控制装置
KR20180056870A (ko) 냉장고
CN208014281U (zh) 显示屏箱体、显示装置和拼接式显示器件
CN207820394U (zh) 电子设备
CN217659772U (zh) 一种医用抗干扰内窥镜主机
CN217847164U (zh) 一种智能考核机器人
CN215383378U (zh) 一种烤箱
CN213029084U (zh) 一种高塔液位测量自动控制装置
CN214804631U (zh) 一种高精密液晶视力表眼睛检测设备
CN213690530U (zh) 一种节能型计算机液晶显示屏
CN213582122U (zh) 一种绿电指数实时测算装置
CN205450458U (zh) 多功能看片灯
JP2001100676A (ja) 表示灯
CN220287585U (zh) 一种用于取暖桌的彩膜显示板
CN210295734U (zh) 一种户外led节能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