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99870U -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99870U
CN213999870U CN202021866493.4U CN202021866493U CN213999870U CN 213999870 U CN213999870 U CN 213999870U CN 202021866493 U CN202021866493 U CN 202021866493U CN 213999870 U CN213999870 U CN 213999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bearing
planar
washer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664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兆弟
童磊
齐金良
刘兴旺
俞峰
郭杨
杨成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di Group Co ltd
Zhejia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Zhaodi Group Co ltd
Zhejia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di Group Co ltd, Zhejia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Zhaodi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664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99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99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99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端头板包括:固定部,旋转部,以及用于与张拉装置连接的张拉部;其中,旋转部设置有用于与受力筋连接的连接部,旋转部外套在张拉部上,固定部外套在旋转部上,且旋转部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和张拉部上。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端头板,由于旋转部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和张拉部上,旋转部设置有用于与受力筋连接的连接部,则转动旋转部能够调整旋转部上连接部的位置,当连接端头板和受力筋时,转动旋转部,将旋转部底部的连接部转至旋转部的上部,改善了原本位于旋转部底部的连接部的狭小操作空间,方便采用风炮等机构进行连接操作,减小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桩制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背景技术
预制桩适用于地基处理,通常采用预制桩模具来制作预制桩。在预制桩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端头板连接预制桩内受力骨架上的受力筋,然后对受力筋进行张拉提供预应力。
上述端头板设置有用于和受力筋连接的连接孔,端头板与受力筋连接时端头板沿竖直方向放置,端头板的轴线沿水平方向,端头板底部的连接位置距离地面较近,操作空间较小,不便于通过风炮等机构进行连接操作,只能通过人工手动进行操作,导致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端头板,方便预应力张拉前的端头板与受力筋的连接固定,提高工作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头板,方便端头板和受力筋的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端头板的预制桩模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头板,包括:固定部,旋转部,以及用于与张拉装置连接的张拉部;
其中,所述旋转部设置有用于与受力筋连接的连接部,所述旋转部外套在所述张拉部上,所述固定部外套在所述旋转部上,且所述旋转部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张拉部上。
优选地,所述旋转部通过滑动件绕所述旋转部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
优选地,所述滑动件包括滚珠,所述旋转部通过滚珠绕所述旋转部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容纳所述滚珠的第一容纳槽,所述旋转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容纳所述滚珠的第二容纳槽。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沿其周向依次拼接固定部分体,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部分体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滑动件包括第一轴承,所述旋转部通过第一轴承绕所述旋转部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为第一平面轴承,所述第一平面轴承的第一平面保持架内设置有第一滚动件,所述第一平面保持架与所述固定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平面轴承的第一平面垫圈通过所述第一滚动件与所述第一平面保持架转动配合,所述第一平面垫圈与所述旋转部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平面垫圈与所述旋转部通过卡接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平面垫圈与所述旋转部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卡块,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块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
优选地,若所述第一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垫圈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旋转部和所述第一卡块以限制所述旋转部脱离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限位件;若所述第一卡块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一平面垫圈以限制所述旋转部脱离所述第一轴承的第一限位件。
优选地,若所述第一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垫圈上,所述第一限位件不凸出所述旋转部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若所述第一卡块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上,所述第一限位件不凸出所述第一平面垫圈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优选地,所述旋转部通过第二轴承绕所述旋转部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张拉部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承为第二平面轴承,所述第二平面轴承的第二平面保持架内设置有第二滚动件,所述第二平面保持架与所述旋转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平面轴承的第二平面垫圈通过所述第二滚动件与所述第二平面保持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平面垫圈与所述张拉部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二平面垫圈与所述张拉部通过卡接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平面垫圈与所述张拉部中,一者设置有第二卡块,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块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槽。
优选地,若所述第二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垫圈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张拉部和所述第二卡块以限制所述张拉部脱离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限位件;若所述第二卡块设置在所述张拉部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卡块和所述第二平面垫圈以限制所述张拉部脱离所述第二轴承的第二限位件。
优选地,若所述第二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垫圈上,所述第二限位件不凸出所述张拉部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若所述第二卡块设置在所述张拉部上,所述第二限位件不凸出所述第二平面垫圈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基于上述提供的端头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桩模具,该预制桩模具包括端头板,所述端头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端头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头板,由于旋转部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和张拉部上,旋转部设置有用于与受力筋连接的连接部,则转动旋转部能够调整旋转部上连接部的位置,当连接端头板和受力筋时,转动旋转部,将旋转部底部的连接部转至旋转部的上部,改善了原本位于旋转部底部的连接部的狭小操作空间,方便采用风炮等机构进行连接操作,减小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头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固定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固定部和旋转部的装配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第二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二轴承的分解图;
图7为图1中张拉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头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分解图;
图10为图8中第一轴承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头板包括:固定部1,旋转部2,以及用于与张拉装置连接的张拉部3。
上述旋转部2设置有用于与受力筋连接的连接部21,旋转部2外套在张拉部3上,固定部1外套在旋转部2上,且旋转部2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1和张拉部3上。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和旋转部2均呈圆环状,上述固定部1、旋转部2和张拉部3依次套设;可以理解地是,固定部1也可以为方型或者其他形状,根据预制桩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选择,具体不做限定,只要保证旋转部2能够实现转动即可。
上述连接部21设置在旋转部2的端面,且沿旋转部2的周向均匀分布。上述连接部21为连接孔或其他连接结构,该连接孔为通孔。其中,连接部21 的数量与受力筋的数量一一对应,对于连接部21的具体数目和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张拉部3用于与张拉装置连接,张拉装置通过张拉丝杆与张拉部3 连接。为了便于安装,优先选择上述张拉部3设置有螺纹孔,张拉部3通过螺纹孔用于与张拉丝杆连接。具体地,如图2、图7和图9所示,张拉部3呈环状,张拉部3的内周壁设置有内螺纹,该内螺纹形成螺纹孔。当然,也可选择上述张拉部3为实体结构,此时张拉部3的端面设置有用于与张拉装置连接的螺纹孔。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在张拉部3上并未画出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头板,由于旋转部2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1和张拉部3上,旋转部2设置有用于与受力筋连接的连接部21,则转动旋转部2能够调整旋转部2上连接部21的位置,当连接端头板和受力筋时,转动旋转部2,将旋转部2底部的连接部21转至旋转部2的上部,改善了原本位于旋转部2底部的连接部21的狭小操作空间,方便采用风炮等机构进行连接操作,减小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转动旋转部2的过程中,固定部1和张拉部3均固定不动。其中,旋转部2可以通过外部驱动机构(附图中未画出)驱动转动,例如,外部驱动机构抵压旋转部2的端面,或者,旋转部2的端面设置有与外部驱动机构连接的卡块(附图中未画出)或卡槽(附图中未画出),以便与外部驱动机构连接,从而实现旋转部2转动。
上述端头板中,旋转部2和固定部1转动连接,对于具体的连接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旋转部2的外周面和固定部1的内周面转动配合;或者,旋转部2通过滑动件绕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1 上。为了简化结构,缩小体积,优先选择上述滑动件为滚珠5,即旋转部2通过滚珠5绕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1上,固定部1的内周面设置有容纳滚珠5的第一容纳槽12,旋转部2的外周面设置有容纳滚珠5的第二容纳槽22,如图1-4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容纳槽12和第二容纳槽22的槽口相对以形成容纳滚珠5的容纳腔4。上述滚珠5沿固定部1的周向均匀分布。对于滚珠5 的数目和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上述滚珠5 的设置既便于旋转部2绕其轴线转动,又限制旋转部2的位置,防止旋转部2 脱离固定部1。
为了便于连接固定部1和旋转部2,优先选择上述固定部1包括至少两个沿其周向依次拼接固定部分体11,相邻的两个固定部分体11固定相连,如图 1-3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固定部分体11呈弧形。对于固定部分体11的具体数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相邻的两个固定部分体11可拆卸地固定相连,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固定部分体11通过螺纹连接件可拆卸地固定相连。当然,也可选择相邻的两个固定部分体11的连接不可拆,例如相邻的两个固定部分体11通过焊接固定相连,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端头板中,也可选择上述滑动件为轴承,即旋转部2和固定部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具体地,如图9所示,上述滑动件为第一轴承7,上述旋转部2通过第一轴承7绕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部1上。
对于第一轴承7的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优选地,如图10所示,上述第一轴承7为第一平面轴承,第一平面轴承的第一平面保持架71内设置有第一滚动件73,第一平面保持架71与固定部1固定相连,第一平面轴承的第一平面垫圈72通过第一滚动件73与第一平面保持架71转动配合,第一平面垫圈72与旋转部2固定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面轴承包括第一平面保持架71、第一平面垫圈72 以及第一滚动件73,其中,第一平面保持架71和第一平面垫圈72沿第一平面轴承的轴向相对固定,例如,第一平面保持架71和第一平面垫圈72中一者设置有滑槽(附图中未画出),另一者设置有与滑槽配合的滑块(附图中未画出),用以防止第一平面垫圈72脱离第一平面保持架71。上述第一滚动件73为滚球、滚珠、或滚针。为了便于设置,上述第一滚动件73为滚球。如图9所示,上述固定部1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一凸台13,第一平面保持架71 放置在第一凸台13上。
为了便于拆卸和维护,上述第一平面保持架71与固定部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一平面垫圈72与旋转部2可拆卸地固定相连。
优选地,上述第一平面垫圈72与旋转部2通过卡接固定相连。具体地,第一平面垫圈72与旋转部2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卡块74,另一者设置有与第一卡块74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为了便于安装,优先选择上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旋转部2上,第一卡块74设置在第一平面垫圈72上。
为了避免旋转部2脱离第一轴承7,上述旋转部2与第一平面垫圈72沿旋转部2的轴向相对固定,或上述旋转部2与第一平面垫圈72沿第一轴承7 的轴向相对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承7的轴向即为旋转部2的轴向。
具体地,若第一卡块74设置在第一平面垫圈72上,上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旋转部2和第一卡块74以限制旋转部2脱离第一轴承7的第一限位件9;若第一卡块74设置在旋转部2上,上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第一卡块74和第一平面垫圈72以限制旋转部2脱离第一轴承7的第一限位件9。
上述第一限位件9可为限位螺钉、限位销等部件。可以理解的是,若上述第一限位件9可为限位螺钉或限位销,第一限位件9所连接的两个部件均设置有安装孔,以保证第一限位件9的安装。
上述结构中,第一卡块74与第一卡槽配合后,通过第一限位件9连接旋转部2与第一卡块74,用以防止旋转部2脱离第一轴承7,保证张拉操作的正常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仅画出了一个第一限位件9,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9的数目不局限于图9所示数目。上述第一限位件9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上述第一限位件9可与第一卡块74一一对应,即第一限位件9的数目与第一卡块74的数目相等,当然,也可选择第一限位件9的数目小于或大于第一卡块74的数目相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避免第一限位件9影响装配,若第一卡块74设置在第一平面垫圈72 上,第一限位件9不凸出旋转部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若第一卡块74设置在旋转部2上,第一限位件9不凸出第一平面垫圈7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上述第一卡槽可为环形槽,该环形槽沿旋转部2或第一平面垫圈72的周向环绕。此时,第一卡块74也可为环形卡块,也可为条形卡块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旋转部2的周向即为第一平面垫圈72的周向。
对于第一卡块74和第一卡槽的数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上述第一卡槽为一个环形槽,该环形槽沿旋转部2或第一平面垫圈72的周向环绕,上述第一卡块74至少为两个,沿旋转部2或第一平面垫圈72的周向均匀分布。
上述端头板中,亦可选择上述第一卡槽为两个以上,且沿旋转部2或第一平面垫圈72的周向均匀分布,此时,第一卡块74和第一卡槽一一对应。
上述第一平面保持架71与固定部1亦可通过卡接实现可拆卸地固定相连,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端头板中,旋转部2与张拉部3转动连接,对于具体地连接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优选地,如图2、图5、图6、图9所示,上述旋转部2通过第二轴承6 绕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张拉部3上。对于第二轴承6的具体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轴承6为第二平面轴承,如图6所示,第二平面轴承的第二平面保持架61内设置有第二滚动件63,第二平面保持架61与旋转部2固定相连,第二平面轴承的第二平面垫圈62通过第二滚动件63与第二平面保持架61转动配合,第二平面垫圈62与张拉部3固定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平面轴承包括第二平面保持架61、第二平面垫圈62和第二滚动件63。其中,第二平面保持架61和第二平面垫圈62沿第二平面轴承的轴向相对固定,例如,第二平面保持架61和第二平面垫圈62中一者设置有滑槽(附图中未画出),另一者设置有与滑槽配合的滑块(附图中未画出),用以防止第二平面垫圈62脱离第二平面保持架61。其中,第二滚动件63为滚球、滚珠、或滚针。为了便于设置,上述第二滚动件63为滚球。上述旋转部2的内周面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平面保持架61放置在第二凸台上。
为了便于拆卸和维护,上述第二平面垫圈62与张拉部3可拆卸地固定相连,第二平面保持架61与旋转部2可拆卸地固定相连。优选地,上述第二平面垫圈62与张拉部3通过卡接固定相连。具体地,如图2、图5、图6所示,第二平面垫圈62与张拉部3中,一者设置有第二卡块64,另一者设置有与第二卡块64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槽31。为了便于安装,优先选择第二卡块64设置在第二平面垫圈62上,第二卡槽31设置在张拉部3上。
为了避免张拉部3和第二平面垫圈62分离,上述张拉部3和第二平面垫圈62沿第二轴承6的轴向相对固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承6的轴向即为张拉部3的轴向。
具体地,若第二卡块64设置在第二平面垫圈62上,上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张拉部3和第二卡块64以限制张拉部3脱离第二轴承6的第二限位件8;若第二卡块64设置在张拉部3上,上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第二卡块64和第二平面垫圈62以限制张拉部3脱离第二轴承6的第二限位件8。
上述第二卡块64与第二卡槽31配合后,通过第二限位件8连接张拉部3 与第二卡块64,用以防止张拉部3脱离第二轴承6,保证张拉操作的正常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画出了一个第二限位件8,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8的数目不局限于图2所示数目。上述第二限位件8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上述第二限位件8可与第二卡块64一一对应,即第二限位件8的数目与第二卡块64的数目相等,当然,也可选择第二限位件8的数目小于或大于第二卡块64的数目相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第二限位件8可为限位销或限位螺钉。可以理解的是,若上述第二限位件8可为限位螺钉或限位销,第二限位件8所连接的两个部件均设置有安装孔,以保证第二限位件8的安装。
为了避免第二限位件8影响装配,若第二卡块64设置在第二平面垫圈62 上,第二限位件8不凸出张拉部3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若第二卡块64设置在张拉部3上,第二限位件8不凸出第二平面垫圈6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上述第二卡槽可为环形槽,该环形槽沿张拉部3或第二平面垫圈62的周向环绕。此时,第二卡块64也可为环形卡块,也可为条形卡块,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张拉部3的周向即为第二平面垫圈62的周向。
对于第二卡块64和第二卡槽的数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上述第二卡槽为一个环形槽,该环形槽沿张拉部3或第二平面垫圈62的周向环绕,上述第二卡块64至少为两个,沿张拉部3或第二平面垫圈62的周向均匀分布。
上述端头板中,亦可选择上述第二卡槽为两个以上,且沿张拉部3或第二平面垫圈62的周向均匀分布,此时,第二卡块64和第二卡槽一一对应。
上述第二平面保持架61与旋转部2也可通过卡接实现可拆卸地固定相连,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实现上述旋转部2与张拉部3转动连接,亦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上述旋转部2通过滚动珠绕旋转部2的周向与张拉部3转动连接,此时,上述旋转部2与张拉部3均设置有容纳滚动珠的凹槽。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端头板,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桩模具,该预制桩模具包括端头板,该端头板为上述实施例的端头板。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端头板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预制桩模具包括上述端头板,则上述预制桩模具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对于预制桩模具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端头板放入模具后,在预制桩生产过程中,在进行布料操作时,可以通过小幅度往复转动旋转部2实现刚性骨架的晃动,使得混凝土浆料快速进入刚性骨架内,防止混凝土浆料堆积,提高布料的均匀度和布料效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端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1),旋转部(2),以及用于与张拉装置连接的张拉部(3);
其中,所述旋转部(2)设置有用于与受力筋连接的连接部(21),所述旋转部(2)外套在所述张拉部(3)上,所述固定部(1)外套在所述旋转部(2)上,且所述旋转部(2)绕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和所述张拉部(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2)通过滑动件绕所述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包括滚珠(5),所述旋转部(2)通过滚珠(5)绕所述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的内周面设置有容纳所述滚珠(5)的第一容纳槽(12),所述旋转部(2)的外周面设置有容纳所述滚珠(5)的第二容纳槽(2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包括至少两个沿其周向依次拼接固定部分体(11),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部分体(11)固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包括第一轴承(7),所述旋转部(2)通过第一轴承(7)绕所述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7)为第一平面轴承,所述第一平面轴承的第一平面保持架(71)内设置有第一滚动件(73),所述第一平面保持架(71)与所述固定部(1)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平面轴承的第一平面垫圈(72)通过所述第一滚动件(73)与所述第一平面保持架(71)转动配合,所述第一平面垫圈(72)与所述旋转部(2)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垫圈(72)与所述旋转部(2)通过卡接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平面垫圈(72)与所述旋转部(2)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卡块(74),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块(74)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卡块(74)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垫圈(72)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旋转部(2)和所述第一卡块(74)以限制所述旋转部(2)脱离所述第一轴承(7)的第一限位件(9);若所述第一卡块(74)设置在所述旋转部(2)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卡块(74)和所述第一平面垫圈(72)以限制所述旋转部(2)脱离所述第一轴承(7)的第一限位件(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卡块(74)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垫圈(72)上,所述第一限位件(9)不凸出所述旋转部(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若所述第一卡块(74)设置在所述旋转部(2)上,所述第一限位件(9)不凸出所述第一平面垫圈(7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2)通过第二轴承(6)绕所述旋转部(2)的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张拉部(3)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6)为第二平面轴承,所述第二平面轴承的第二平面保持架(61)内设置有第二滚动件(63),所述第二平面保持架(61)与所述旋转部(2)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平面轴承的第二平面垫圈(62)通过所述第二滚动件(63)与所述第二平面保持架(61)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平面垫圈(62)与所述张拉部(3)固定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垫圈(62)与所述张拉部(3)通过卡接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平面垫圈(62)与所述张拉部(3)中,一者设置有第二卡块(64),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块(64)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槽(3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卡块(64)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垫圈(62)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张拉部(3)和所述第二卡块(64)以限制所述张拉部(3)脱离所述第二轴承(6)的第二限位件(8);若所述第二卡块(64)设置在所述张拉部(3)上,所述端头板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卡块(64)和所述第二平面垫圈(62)以限制所述张拉部(3)脱离所述第二轴承(6)的第二限位件(8)。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端头板,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卡块(64)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垫圈(62)上,所述第二限位件(8)不凸出所述张拉部(3)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若所述第二卡块(64)设置在所述张拉部(3)上,所述第二限位件(8)不凸出所述第二平面垫圈(6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16.一种预制桩模具,包括端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板为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头板。
CN202021866493.4U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Active CN213999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6493.4U CN213999870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6493.4U CN213999870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99870U true CN213999870U (zh) 2021-08-20

Family

ID=77288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66493.4U Active CN213999870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99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999870U (zh) 一种端头板及预制桩模具
CN101588962A (zh) 用于支撑弯曲结构的销夹具
CN217875045U (zh) 一种背架连接结构及背架装置
CN210547500U (zh) 一种便于更换冲压模具的封头生产用液压机
CN210615595U (zh) 一种焊接工字钢用的固定装置
CN212039923U (zh) 一种方便更换搅拌桨叶的搅拌轴
CN211998710U (zh) 一种伸缩折叠装置
CN217081964U (zh) 一种物料桶的紧固连接结构
CN211136880U (zh) 一种多角度棒材加工稳定紧固安全架
CN107672217B (zh) 可快速更换的模具组件及其模套
CN111706068A (zh) 一种安装方便的脚手架
CN117450143B (zh) 一种筒体内部单元的涨紧结构及筒体内部单元
CN215009901U (zh) 一种马达安装座
CN216181451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方柱模
CN218205333U (zh) 一种可拆卸组合的加固装置
CN215521630U (zh) 一种双列圆锥滚子轴承锁紧结构
CN215009900U (zh) 一种马达弹性支撑件
CN217489979U (zh) 一种进出水板及其取滤芯提拉结构
CN213528580U (zh) 还原反应器底部特殊筛网结构
CN219898050U (zh) 一种六面顶压机的绝缘板保护装置
CN216964199U (zh) 一种快拆式搅拌叶片
CN220058114U (zh) 一种安装机构及止水钢板固定架
CN212600085U (zh) 一种具有顶压功能的液压拉拔机
CN220216615U (zh) 一种圆柱电池正极压铆载具
CN218251632U (zh) 一种双环支撑的圆盘造球机刮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