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99284U - 变排量泵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变排量泵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99284U
CN213899284U CN202022714782.9U CN202022714782U CN213899284U CN 213899284 U CN213899284 U CN 213899284U CN 202022714782 U CN202022714782 U CN 202022714782U CN 213899284 U CN213899284 U CN 213899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variable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pump
flow dividing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1478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天姿
宋大庆
郑璐
何友
刘日辉
张明波
秦雪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1478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99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99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99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变排量泵及车辆,涉及车辆部件领域,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一导入部和第二导入部,介质经由第一导入部和第二导入部被导入第一容纳部;第一导出部,自第一导入部流入第一容纳部的介质经由第一路径流向第一导出部;分流机构,自第二导入部流入第一容纳部的介质经由第二路径流向分流机构;在分流机构的第一姿态,经由第二路径流入分流机构的介质自分流机构流向第一导出部,在分流机构的第二姿态,经由第二路径流入分流机构的介质自分流机构流向第二导出部。本申请提供的变排量泵,进一步优化了结构,使得在实现变排量工作的同时,具有更为轻量化、紧凑化的特点,有利于对车辆轻量化要求的满足。

Description

变排量泵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排量泵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变排量泵,需要设置额外的阀门例如单向阀以及额外的控制油路,来对变量泵出油口的排量进行调节。
现有技术中针对这样的变排量泵进行了优化,即通过对压力控制阀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将单向阀和控制油路成功简化掉,实现了变排量泵的结构上的紧凑化和轻量化。
然而,以上变排量泵在针对轻量化和紧凑化要求较高的车辆时,仍然难以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变排量泵,目的在于,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变排量泵获得更高水平的轻量化和紧凑化指标;
本申请提供一种变排量泵,所述变排量泵包括:
第一容纳部;
第一导入部和第二导入部,介质经由所述第一导入部和所述第二导入部被导入所述第一容纳部;
第一导出部,自所述第一导入部流入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介质经由第一路径流向所述第一导出部;
第二导出部;
分流机构,自所述第二导入部流入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介质经由第二路径流向所述分流机构;
分流机构包括能够彼此切换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一姿态,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流入所述分流机构的介质自所述分流机构流向所述第一导出部,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二姿态,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流入所述分流机构的介质自所述分流机构流向所述第二导出部。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经由第四路径与所述第二导出部连通,所述第二导出部用于与介质源连通。
优选地,所述分流机构包括:
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二者均与所述第二容纳部连通,所述第二容纳部还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第一导出部连通;
通断构件,所述通断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通断构件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第一导通状态和第二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通断构件能够沿着预定方向运动,所述通断构件包括在预定方向上的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中介位置;
在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与所述中介位置之间时,所述通断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第一导通状态;
在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中介位置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通断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第二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变排量泵还包括:
第五路径,所述第一路径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经由所述第五路径连通;
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一姿态,当所述第一导出部处的介质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时,所述通断构件开始自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向所述第二极限位置运动。
优选地,所述通断构件包括:
第一阻断部,当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中介位置、所述中介位置及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阻断部将所述第三路径与所述第二容纳部之间的连通状态阻断;
第二阻断部,当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中介位置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之间以及所述中介位置时,所述第二阻断部将所述第二容纳部与所述第二导出部之间的连通状态阻断;
导通部,所述导通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阻断部和所述第二阻断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筒状,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延伸方向为所述预定方向,所述第二容纳部包括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五路径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一阻断部的外侧部、所述第二阻断部的外侧部均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的部分相贴合;
所述导通部的外侧部、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阻断部和所述第二阻断部彼此面对的两个侧部共同限定了供所述介质流通的导通空间。
优选地,相对于所述第二阻断部,所述第一阻断部靠近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阻断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二端共同限定有缓冲空间,所述缓冲空间与介质源连通;
所述通断构件被设置为使得所述通断构件始终具有向着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运动的趋势。
优选地,所述缓冲空间内设置有复位构件,所述复位构件使得所述通断构件始终具有向着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运动的趋势;
所述变排量泵还包括:
第一泵机构和第二泵机构,二者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所述第一泵机构用于将所述介质自所述第一导入部导入到所述第一路径,所述第二泵机构用于将所述介质自所述第二导入部导入到所述第二路径;
所述第一泵机构与所述第二泵机构联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变排量泵。
本申请提供的变排量泵,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进一步优化了结构,使得在实现变排量工作的同时,具有更为轻量化、紧凑化的特点,有利于对车辆轻量化要求的满足。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变排量泵的第一姿态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变排量泵的第二姿态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变排量泵的爆炸图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容纳部;110-第一齿轮泵;120-第二齿轮泵;130-第一导入部;140-第二导入部;150-第一路径;160-第二路径;170-第一导出部;180-第二导出部;
200-分流机构;13-通断构件;14-复位构件;210-第三路径;220-第四路径;230-第五路径;240-油底壳;250-缓冲空间;260-导通空间;270-第一开口;280-第二开口;290-第三开口;
1-驱动齿轮;2-第一壳部;3-第一定位套;4-主动轴;5-从动轴;6-齿轮;7-第二壳部;8-第二定位套;9-钢球;10-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5-螺塞;A-总进油口;B-出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变排量泵包括第一壳部、第二壳部、第一齿轮泵、第二齿轮泵和分流机构,以下将具体描述以上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首先参见图3,变排量泵包括第一壳部2和第二壳部7,二者可以通过第一螺栓10和第二螺栓11彼此对合装配,形成壳构件,壳构件用于容纳上述第一齿轮泵110和第二齿轮泵120。结合图1和图2,在实施例中,变排量泵包括前述的两个齿轮泵,这两个齿轮泵可以设置为共包括三个齿轮6,并以图1和图2的设置方式排布。可以得知的至,位于最右侧的齿轮6形成为主动件,位于左侧的两个齿轮6形成为从动件,作为主动件的齿轮6经由主动轴4安装于壳构件的第一容纳部100内,作为从动件的两个齿轮6分别经由两个从动轴5安装于第一容纳部100内。由此,当作为主动件的齿轮6旋转时,作为从动件的两个齿轮6得以被驱动,进而旋转。
在实施例中,支承作为主动件的齿轮6的主动轴4可以延伸至壳构件的外部,而与驱动齿轮1进行装配,由此,当驱动齿轮1被外部驱动机构驱动时,主动轴4能够以上述方式进行旋转从而是两个作为从动件的齿轮6旋转。在这种动作原理的基础上,仍然参见图1和图2,不言而喻的是,作为从动件的位于中部的齿轮6与作为主动件的齿轮6共同形成了第一齿轮泵110,作为从动件的位于左侧的齿轮6与作为主动件的齿轮6共同形成了第二齿轮泵120。
进一步参见图1,基于以上所提及的两个齿轮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下将对变排量泵的其余部分进行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变排量泵可以用于车辆中,例如用于输出机油进行润滑,以下将以机油作为被输送的介质为例进行说明。继续参见图1,机油自油底壳240可以经由第一导入部130被吸入到第一容纳部100,并进一步经由第一路径150被泵向第一导出部170,从第一导出部170输出的机油用于进行润滑。此外,图1中示出了另一条与第一路径150连通的、用于将机油导向第一导出部170的路径,这一路径为第三路径210,以下将具体说明第三路径210向第一导出部170提供机油的过程。
仍然参见图1,机油自油底壳240可以经由第二导入部140吸入到第一容纳部100内,再进一步经由第二路径160输入到分流机构200的第二容纳部内。第二容纳部可以形成为筒状结构,例如圆筒状结构。第二容纳部包括在图示竖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及在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延伸的、圆筒形状的内侧部。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形成有贯穿内侧部的第一开口270,第二路径160经由该开口与第二容纳部连通。
第二容纳部的内部可以进一步设置有通断构件13,基于通断构件13的不同位置,分流机构200拥有不同的姿态。图1中通断构件13位于第一极限位置,自上而下,通断构件还依次包括中介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通断构件13可以形成为大致的“哑铃形状”,其进而可以包括位于图示上侧的第一阻断部、位于下侧的第二阻断部以及位于第一阻断部和第二阻断部之间的、连接第一阻断部和第二阻断部的导通部。
仍然参见图1,第一阻断部和第二阻断部二者的形状均与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相适配,使得第一阻断部和第二阻断部二者均与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相贴合,如此有利于第一阻断部和第二阻断部发挥可靠的阻断作用。也就是说,第一阻断部和第二阻断部可以均形成为圆柱体形状。类似地,导通部也可以形成为圆柱体形状,因此,由第一阻断部和第二阻断部的彼此面对的两个表面、导通部的外侧部以及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的部分共同限定了导通空间260。此外,由第二阻断部的下侧端面、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的部分以及第二容纳部的下侧端部共同限定了缓冲空间250,缓冲空间250内可以设置有复位构件14例如弹簧,弹簧的两端可以分别抵靠在第二容纳部的下侧端部和第二阻断部的下侧端面。
基于导通空间260的设置,上述第三路径210可以与第二容纳部经由贯穿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开口280连通,在图1示出的通断构件13位于第一极限位置的情况下,导通空间260经由第二开口280与第三路径210导通,第三路径210内的机油进一步流向变排量泵的第一导出部170。在实施例中,连通第二容纳部与油底壳240的第四路径220可以经由第三开口290与第二容纳部连通,在通断构件13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三开口290被第二阻断部完全阻断。
在实施例中,以上所提及的中介位置,是通断构件13同时完全遮蔽第二开口280和第三开口290的情况,因此,通断构件13位于第一极限位置、第一极限位置与中介位置之间的位置时,分流机构均处于上述姿态,即第一姿态。
因此,在分流机构200的第一姿态下,第一齿轮泵110输出的机油经由第一路径150流向第一导出部170,第二齿轮泵120输出的机油依次经由第二路径160、第一开口270、导通空间260、第二开口280和第三路径210汇入第一路径150,进而流向第一导出部170。这种情况下,适用于两个齿轮泵低速运转的工作状态。
在实施例中,第一路径150还可以经由第五路径230而与第二容纳部连通,例如第五路径230可以连通于第二容纳部的上端。当两个齿轮泵的运转速度逐渐提高时,第一导出部170反馈的机油的压力逐渐增大,这将使得第一路径150内的部分机油经由第五路径230流入到第二容纳部内,进而迫使通断构件13克服弹簧的弹力向着图1中的下侧运动,缓冲空间250内的机油则相应地流回油底壳240内,从这时开始,第一阻断部开始对第二开口280形成遮蔽,而第二阻断部向下运动则使得这种遮蔽情况加剧,结果,在通断构件13到达中介位置时,第二开口280相对于导通空间260被完全遮蔽,而第三开口290相对于导通空间260尚未开始暴露。在此基础上,当通断构件13继续向下运动时,分流机构进入下述的第二姿态。
图2示出的正是第二姿态的一种情况,此时通断构件13位于第二极限位置。在这一姿态下,相当于仅第一齿轮泵110输出的机油流向第一导出部170,而第二齿轮泵120输出的机油完全经由第四路径220和第二导出部180流回油底壳240,结合以上描述可以得知,在通断构件13位于中介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位置、第二极限位置时,分流机构处于第二姿态。
由此可见的是,本实施例中分流机构,不存在这样一个姿态:第三路径210和第四路径220同时通流。因此这避免了可能因该姿态而导致的通断构件的“振动”状态,从而避免通断构件失去排量调节作用的情况出现。
基于前述及以上通断构件13的运动过程,本实施例提供的变排量泵实现了变排量过程,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当两个齿轮泵的转速下降时,经由第五路径230流入第二容纳部的机油的压力不足以维持通断构件13当前的姿态时,通断构件13将经由弹簧力向上侧运动,缓冲空间250也相应地从油底壳240内吸取机油。因此,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可见的是,缓冲空间250利用充满其内部的机油对弹簧实现了较好的防锈蚀保护,通断构件13的运动也得到了缓冲,并且缓冲空间250还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参见图3,在以上所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分流机构200实质上形成为设置于第二壳部7的管状结构,其下端,即对应于图1和图2下侧端部的部分,采用螺塞15封闭。此外,以上所描述的各路径,均可以形成为形成于第二壳部7的流道。变排量泵还可以经由第一定位套3和第二定位套8安装于其使用的环境中,例如车辆中。此外,变排量泵还包括钢球9,钢球9用于充当壳构件上所钻的孔工艺堵。并且,第一导入部130和第二导入部140的外部还可以设置有环形围壁状的总进油口A,相应的,第一导出部170的外部还可以设置有环形围壁状的出油口B。
本实施例提供的变排量泵,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进一步优化了结构,使得在实现变排量工作的同时,具有更为轻量化、紧凑化的特点,有利于对车辆轻量化要求的满足,此外,驱动齿轮1可以经由下述车辆的发动机驱动,根据发动机的工况不同,变排量泵能够提供与之匹配的机油的排量,有利于节省发动机燃油,实现节能减排。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变排量泵,驱动齿轮1可以由车辆的发动机来驱动,车辆也包括以上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创新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排量泵包括:
第一容纳部;
第一导入部和第二导入部,介质经由所述第一导入部和所述第二导入部被导入所述第一容纳部;
第一导出部,自所述第一导入部流入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介质经由第一路径流向所述第一导出部;
第二导出部;
分流机构,自所述第二导入部流入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介质经由第二路径流向所述分流机构;
分流机构包括能够彼此切换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一姿态,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流入所述分流机构的介质自所述分流机构流向所述第一导出部,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二姿态,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流入所述分流机构的介质自所述分流机构流向所述第二导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机构经由第四路径与所述第二导出部连通,所述第二导出部用于与介质源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机构包括:
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二者均与所述第二容纳部连通,所述第二容纳部还经由第三路径与所述第一导出部连通;
通断构件,所述通断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内,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通断构件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第一导通状态和第二导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断构件能够沿着预定方向运动,所述通断构件包括在预定方向上的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中介位置;
在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与所述中介位置之间时,所述通断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第一导通状态;
在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中介位置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通断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第二导通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排量泵还包括:
第五路径,所述第一路径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经由所述第五路径连通;
在所述分流机构的第一姿态,当所述第一导出部处的介质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时,所述通断构件开始自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向所述第二极限位置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构件包括:
第一阻断部,当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中介位置、所述中介位置及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阻断部将所述第三路径与所述第二容纳部之间的连通状态阻断;
第二阻断部,当所述通断构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中介位置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之间以及所述中介位置时,所述第二阻断部将所述第二容纳部与所述第二导出部之间的连通状态阻断;
导通部,所述导通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阻断部和所述第二阻断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容纳部形成为筒状,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延伸方向为所述预定方向,所述第二容纳部包括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五路径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一阻断部的外侧部、所述第二阻断部的外侧部均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的部分相贴合;
所述导通部的外侧部、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内侧部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阻断部和所述第二阻断部彼此面对的两个侧部共同限定了供所述介质流通的导通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第二阻断部,所述第一阻断部靠近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阻断部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二端共同限定有缓冲空间,所述缓冲空间与介质源连通;
所述通断构件被设置为使得所述通断构件始终具有向着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运动的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排量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空间内设置有复位构件,所述复位构件使得所述通断构件始终具有向着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运动的趋势;
所述变排量泵还包括:
第一泵机构和第二泵机构,二者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内,所述第一泵机构用于将所述介质自所述第一导入部导入到所述第一路径,所述第二泵机构用于将所述介质自所述第二导入部导入到所述第二路径;
所述第一泵机构与所述第二泵机构联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排量泵。
CN202022714782.9U 2020-11-20 2020-11-20 变排量泵及车辆 Active CN213899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14782.9U CN213899284U (zh) 2020-11-20 2020-11-20 变排量泵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14782.9U CN213899284U (zh) 2020-11-20 2020-11-20 变排量泵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99284U true CN213899284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21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14782.9U Active CN213899284U (zh) 2020-11-20 2020-11-20 变排量泵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99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6309B2 (ja) 対向するポンプ/モータ
CN108869022B (zh) 一种取力器
CN206817135U (zh) 一种可变排量转子泵
US20200408210A1 (en) Screw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ing Unit
CN213899284U (zh) 变排量泵及车辆
CN105317673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油泵
CN112343815A (zh) 变排量泵及车辆
CN107830126B (zh) 电液控制动力输出装置
WO2016071274A1 (de) Verdrängerpumpe
CN110422325B (zh) 一种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动力系统结构
JP5914414B2 (ja) 車両のオイル吸入装置
CN110397485A (zh) 发动机机油泵
CN108005783B (zh) 平衡轴壳体、平衡轴总成和发动机
CN202746131U (zh) 一种斜盘式变量柱塞泵
US20120087821A1 (en) Pump Assembly, In Particular for Helicopter Lubrication
CN215202056U (zh) 一种模块化少齿差机器人关节驱动装置
CN217354737U (zh) 泵装置及车辆
CN209229328U (zh) 一种限压阀螺塞以及柱塞式机油泵限压阀
CN206874479U (zh) 一种用于安装在转子式机油泵泵体中的内壳体
CN217129616U (zh) 变量泵及车辆
CN215487509U (zh) 一种后置增速型液力偶合器传动装置
US8657592B2 (en) Pumping apparatus with a hollow shaft acting as a valve
CN207813840U (zh) 油泵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动油泵总成及车辆
CN219317094U (zh) 高强度联动轴摆线马达
CN213929616U (zh) 齿轮组件、阀芯组件及电子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