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70018U -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70018U
CN213870018U CN202023028302.XU CN202023028302U CN213870018U CN 213870018 U CN213870018 U CN 213870018U CN 202023028302 U CN202023028302 U CN 202023028302U CN 213870018 U CN213870018 U CN 213870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motorcycle
engine
catalytic convert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283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振庭
黄玟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283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70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70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70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是设置于一具有一前轮、一后轮、一车体框架、及一引擎的摩托车上,该排气装置包括:二排气前管、一排气集合管、一排气管、及一消音器。其中,二排气前管的前端分别与引擎的二排气口连通;排气集合管的前端与二排气前管的后端连通;排气管的前端与排气集合管的后端连通,排气管上依序设置有一上游含氧感知器及一第一触媒转换器;消音器的前端与排气管的后端连通。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至少一部分该排气集合管是位于该引擎的曲轴中心的垂直线前方,且位于该引擎的汽缸头后方。由此,除了可提升引擎启动后的初始排放温度至触媒转换器的工作温度,进而提升引擎启动初始阶段的废气净化效果;且第一触媒转换器的设置位置可抑制摩托车在上下方向尺寸大型化。

Description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摩托车四行程引擎排气装置内所配置的触媒转换器,是于金属筒体上披覆触媒,触媒转换器含有白金(Pt)、及钯(Pd)等贵金属,由于该等贵金属可将引擎所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空气污染物质,如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及碳氢化合物(HC)等氧化成无害的二氧化碳(CO2)及水(H2O),而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则是经由触媒转换器所含的贵金属铑(Rh)还原成无害的氮(N2)及氧(O2),以达到净化引擎废气中的空气污染物质。
因环保法规日趋严苛,跨坐型摩托车需长时间维持排气净化的初始性能,因此触媒转换器的尺寸不断的往大型化发展。而触媒转换器大型化的结果,即是难以缩小触媒转换器整体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故难以一面确保地面与触媒转换器有足够的分隔距离,一面抑制摩托车的上下方向尺寸的大型化。
创作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实用新型创作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利用引擎下方的排气管上设置第一触媒转换器,并将第二触媒转换器设置于消音器内,可抑制摩托车在上下方向尺寸大型化,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利用引擎下方的排气管上设置第一触媒转换器,并将第二触媒转换器设置于消音器内,除了可提升引擎启动后的初始排放温度至触媒转换器的工作温度,进而提升引擎启动初始阶段的废气净化效果;且第一触媒转换器的设置位置可抑制摩托车在上下方向尺寸大型化。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是设置于一具有一前轮、一后轮、一车体框架、及一引擎的摩托车上,该排气装置包括:二排气前管、一排气集合管、一排气管、及一消音器。其中,二排气前管的前端分别与该引擎的二排气口连通;排气集合管的前端与该二排气前管的后端连通;排气管的前端与排气集合管的后端连通,排气管上依序设置有一上游含氧感知器及一第一触媒转换器;消音器的前端与排气管的后端连通。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至少一部分该排气集合管是位于该引擎的曲轴中心的垂直线前方,且位于该引擎的汽缸头后方。
上述消音器内可设置一第二触媒转换器,以增加净化引擎废气中空气污染物质的效果。
此外,上述排气集合管、排气管、上游含氧感知器及第一触媒转换器皆设置于引擎下方左右二侧的其中一侧。
上述消音器的后端可具有二尾管或是仅有一尾管,该尾管可用以排放引擎的废气至外界大气。
上述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由摩托车的右方观察,引擎的汽缸头可大致呈水平方式设置于该引擎的前端。另外,消音器可位于该引擎的后方。又,上游含氧感知器的设置位置可位于该引擎的曲轴中心下方,其可避免摩托车于行驶中前轮所带动的异物造成的伤害。
上述摩托车可更包括有一后摇臂,该后摇臂是连接后轮与车体框架,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后摇臂可位于该引擎的后方。
上述排气管上可设置有一下游含氧感知器,其位于该第一触媒转换器的下游,且位于第二触媒转换器的上游。亦即,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触媒转换器的上游及下游分别设置一上游含氧感知器及一下游含氧感知器,二含氧感知器可采用同一控制装置分别侦测二含氧感知器所回馈的讯号来调整引擎喷射系统,进而可达到减缓触媒转换器劣化的效果。
上述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至少一部分第二触媒转换器可外露于该消音器,也可全部第二触媒转换器皆设置于该消音器内。
上述第一触媒转换器的有效转化容积大于该第二触媒转换器的有效转化容积。
上述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由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排气集合管可位于该引擎的曲轴中心的垂直线前方。
上述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由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第一触媒转换器可位于该引擎的下方,且位于该引擎的曲轴中心的垂直线后方。
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新型的其他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图示加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的二排气前管与排气集合管连接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的第二触媒转换器侧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前轮
12 车体框架
13 汽缸头
14 汽缸
15 引擎
151 曲轴中心
18 后摇臂
19 后轮
20 排气装置
211 排气前管
212 排气前管
22 排气集合管
23 上游含氧感知器
24 第一触媒转换器
25 下游含氧感知器
26 第二触媒转换器
261 第二触媒转换器
27 排气管
28 消音器
281 消音器
291 尾管
292 尾管
C1 曲轴中心的垂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侧视示意图及图1的部分放大图。本实施例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是设置于一具有一前轮10、一后轮19、一车体框架12、一后摇臂18、及一引擎15的摩托车上,该排气装置20包括有:二排气前管211,212、一排气集合管22、一排气管27、一消音器28、及二尾管291,292。其中,后摇臂18连接该后轮19与车体框架12,二排气前管211,212的前端分别与引擎15的二排气口连通,排气集合管22的前端与二排气前管211,212的后端连通,排气管27的前端与排气集合管22的后端连通,排气管27上依序设置有一上游含氧感知器23、一第一触媒转换器24、及一下游含氧感知器25,消音器28的前端与排气管27的后端连通,消音器28内设置有一第二触媒转换器26,二尾管291,292位于消音器28的后端,该二尾管291,292用以排放引擎15燃烧后的废气至外界大气。在本实施例中,排气集合管22、排气管27、上游含氧感知器23及第一触媒转换器24皆设置于引擎15下方的右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至少一部分该排气集合管22是位于引擎15的曲轴中心151的垂直线C1前方,且位于引擎15的汽缸头13后方。且引擎15的汽缸头13与汽缸14是大致呈水平方式设置于引擎15的前端,消音器28位于引擎15的后方,而后摇臂18位于引擎15的后方。此外,下游含氧感知器25位于第一触媒转换器24的下游,且位于第二触媒转换器26的上游。另外,第一触媒转换器24是位于引擎15的下方,且位于引擎15的曲轴中心151的垂直线C1后方。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游含氧感知器23是位于该引擎15的曲轴中心151下方,其可避免摩托车于行驶中前轮10所带动的异物造成的伤害。另外,该第一触媒转换器24的有效转化容积大于该第二触媒转换器26的有效转化容积,且第二触媒转换器26全部容设于该消音器28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媒转换器24的上游及下游分别设置一上游含氧感知器23及一下游含氧感知器25,二含氧感知器23,25采用同一控制装置分别侦测二含氧感知器23,25所回馈的讯号来调整引擎喷射系统,进而可达到减缓第一触媒转换器24与第二触媒转换器26劣化的效果。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的二排气前管与排气集合管连接的侧视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1,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排气集合管22是位于该引擎15的曲轴中心151的垂直线C1前方。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的第二触媒转换器侧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配置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仅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触媒转换器261及消音器281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触媒转换器26及消音器28的结构有些许差异。本实施例的第二触媒转换器261有部分外露于该消音器281外,而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触媒转换器26全部容设于该消音器28内,其余的配置结构则完全相同。因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仅在第二触媒转换器26,261及消音器28,281,故图4的图式有省略下游含氧感知器25,特予说明。
上述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利用引擎15下方的排气管27上设置第一触媒转换器24,并将第二触媒转换器26容设于消音器28内或部分第二触媒转换器261容设于消音器281,除了可提升引擎15启动后的初始排放温度至第一触媒转换器24的工作温度,进而提升引擎15启动初始阶段的废气净化效果;且第一触媒转换器24的设置位置可抑制摩托车在上下方向尺寸大型化。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书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设置于一具有一前轮、一后轮、一车体框架、及一引擎的摩托车上,其特征在于,该排气装置包括:
二排气前管,其前端分别与该引擎的二排气口连通;
一排气集合管,其前端与该二排气前管的后端连通;
一排气管,其前端与该排气集合管的后端连通,该排气管上依序设置有一上游含氧感知器及一第一触媒转换器;以及
一消音器,其前端与该排气管的后端连通;其中,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至少一部分该排气集合管是位于该引擎的曲轴中心的垂直线前方,且位于该引擎的汽缸头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消音器内设置有一第二触媒转换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消音器的后端具有二尾管,用以排放废气至大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引擎的汽缸头大致呈水平方式设置于该引擎的前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消音器位于该引擎的后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摩托车更包括有一后摇臂,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后摇臂位于该引擎的后方。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排气管上设置有一下游含氧感知器,其位于该第一触媒转换器的下游,且位于该第二触媒转换器的上游。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该第二触媒转换器外露于该消音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媒转换器的有效转化容积大于该第二触媒转换器的有效转化容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该摩托车的右方观察,该第一触媒转换器是位于该引擎的下方,且位于该引擎的曲轴中心的垂直线后方。
CN202023028302.XU 2020-12-16 2020-12-16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Active CN213870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28302.XU CN213870018U (zh) 2020-12-16 2020-12-16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28302.XU CN213870018U (zh) 2020-12-16 2020-12-16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70018U true CN213870018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68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28302.XU Active CN213870018U (zh) 2020-12-16 2020-12-16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70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85803B2 (ja) 排気浄化装置
JP5681999B2 (ja) 排気システム
JP4785766B2 (ja) 排気浄化装置
US877650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generating 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
US20100223919A1 (en) Nox reduction catalyst and exhaust system using the same
RU2010104944A (ru) Обработка отработавших газов перед турбонагнетателем
JP5606041B2 (ja) ディーゼル自動車の排気装置
CN101205822A (zh) 四冲程发动机的排气系统
JP2006242020A (ja) 排気浄化装置
CN213870018U (zh) 摩托车排气装置的配置结构
CN210509343U (zh) 摩托车引擎的排气装置
KR101724453B1 (ko) 배기 가스 정화 장치 및 이를 제어하는 방법
CN214787621U (zh) 一种高效天然气发动机后处理系统
TWM608278U (zh) 機車排氣裝置之配置結構
CN212898670U (zh) 摩托车引擎的排气装置
CN213450568U (zh) 摩托车引擎的排气装置
JP7211174B2 (ja) 排気管構造および車両
CN214787627U (zh) 摩托车引擎的排气装置
CN113279844B (zh) 一种高效天然气发动机后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8868983B (zh) 一种集成式scr总成
KR100303978B1 (ko) 자동차의린번엔진용배기후처리시스템및그방법
CN212898669U (zh) 摩托车引擎的排气装置
CN216077276U (zh) 一种摩托车尾气后处理系统
TWI229643B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hazardous substance in exhaust of motorcycle engine not equipped with oxygen content sensor
CN207728422U (zh) 一种汽车尾气消声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