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30143U -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30143U
CN213830143U CN202022903473.6U CN202022903473U CN213830143U CN 213830143 U CN213830143 U CN 213830143U CN 202022903473 U CN202022903473 U CN 202022903473U CN 213830143 U CN213830143 U CN 2138301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
plate
glue
hot
hot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034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atai Weiy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atai Weiy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atai Weiy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atai Weiy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034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301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301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301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其包括有二级热平衡分流板和多个热喷咀,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二级出胶口,所述热喷咀与所述二级出胶口一一对应,所述二级出胶口的下端开口处形成有螺纹孔,所述热喷咀的上端形成有螺纹端部,所述螺纹端部螺合于所述螺纹孔内且二者密封配合,所述热喷咀内开设有喷咀流道,所述喷咀流道贯穿于所述热喷咀的上下两端,所述喷咀流道的入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有助于简化模具内部结构,同时布线简单,不仅易于安装、维护,而且能够降低故障率。

Description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用于将熔融状态塑胶加工成预设形状工件的设备,实际应用中,注塑模具一般包括分流板和多个热喷咀,热喷咀通常固定于分流板下方,为了实现良好走胶,需要热喷咀的入口端面紧密贴合分流板的表面,进而保证热喷咀内流道与分流板内流道导通,为了保证热喷咀具有足够的温度,需要为热喷咀增设独立的电加热器,这种独立加热的方式不仅导致模具内部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因热喷咀数量众多而难于布线,生产过程中的故障率也较高,存在诸多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助于简化模具内部结构,同时布线简单,不仅易于安装、维护,而且能够降低故障率的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其包括有二级热平衡分流板和多个热喷咀,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二级出胶口,所述热喷咀与所述二级出胶口一一对应,所述二级出胶口的下端开口处形成有螺纹孔,所述热喷咀的上端形成有螺纹端部,所述螺纹端部螺合于所述螺纹孔内且二者密封配合,所述热喷咀内开设有喷咀流道,所述喷咀流道贯穿于所述热喷咀的上下两端,所述喷咀流道的入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热喷咀的外侧壁形成有环状肩部,所述环状肩部向所述热喷咀的外侧凸出,所述环状肩部的顶面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的底面紧密贴合。
优选地,所述环状肩部的外侧壁切削有扳手卡接平面。
优选地,所述热喷咀上套设有隔热环,所述隔热环靠近所述喷咀流道的下端出口处。
优选地,所述喷咀流道的入口处形成有锥状进胶口,所述锥状进胶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对齐且二者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中,在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的二级出胶口处设置螺纹孔,将所述热喷咀上端的螺纹端部螺合于所述螺纹孔,使得所述热喷咀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更加紧密地连接,因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内置有电加热器,所以在对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加热过程中,所述热喷咀随之受热,使得所述热喷咀达到高温要求,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无需为所述热喷咀增设独立的电加热器,从而简化了模具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在所述热喷咀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大大简化了布线工作,不仅易于安装、维护,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故障率,进而提升注塑模具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图2为注塑模具的分解图;
图3为主平衡分流板、二级热平衡分流板和定模板层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主平衡分流板的俯视图;
图5为二级热平衡分流板的俯视图;
图6为定模板的俯视图;
图7为注塑模具的侧向剖视图;
图8为图7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结合图7和图8所示,其包括有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和多个热喷咀6,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二级出胶口502,所述热喷咀6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一一对应,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的下端开口处形成有螺纹孔511,所述热喷咀6的上端形成有螺纹端部600,所述螺纹端部600螺合于所述螺纹孔511内且二者密封配合,所述热喷咀6内开设有喷咀流道601,所述喷咀流道601贯穿于所述热喷咀6的上下两端,所述喷咀流道601的入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相互连通。
上述结构中,在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二级出胶口502处设置螺纹孔511,将所述热喷咀6上端的螺纹端部600螺合于所述螺纹孔511,使得所述热喷咀6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更加紧密地连接,因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置有电加热器,所以在对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加热过程中,所述热喷咀6随之受热,使得所述热喷咀6达到高温要求,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无需为所述热喷咀6增设独立的电加热器,从而简化了模具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在所述热喷咀6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大大简化了布线工作,不仅易于安装、维护,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故障率,进而提升注塑模具的整体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壁形成有环状肩部602,所述环状肩部602向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凸出,所述环状肩部602的顶面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面紧密贴合。
上述结构中,所述环状肩部602的一个作用是能够增加所述热喷咀6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二者的热传导能力,其次,所述环状肩部602还可以增加所述热喷咀6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二者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可靠。
为了方便用扳手安装所述热喷咀6,本实施例中,所述环状肩部602的外侧壁切削有扳手卡接平面603。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热喷咀6上套设有隔热环604,所述隔热环604靠近所述喷咀流道601的下端出口处。
为保证所述喷咀流道601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可靠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咀流道601的入口处形成有锥状进胶口605,所述锥状进胶口605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对齐且二者相互连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塑胶工件注塑模具,结合图1至图7所示,其包括有定模上固定板1、定模流道板2、定模板3、主平衡分流板4、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和多个热喷咀6,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所述定模流道板2和所述定模板3由上至下依次贴合,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和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均嵌设于所述定模流道板2内,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设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顶部且二者层叠设置,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的中心处设有用于注入熔融塑胶的主射咀100,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开设有多个主分支流道400,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主进胶口401,所述主进胶口401与所述主射咀100相互连通,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主出胶口402,多个主分支流道400的入口均连通于所述主进胶口401,所述主分支流道400与所述主出胶口402一一对应,且所述主分支流道400的出口与所述主出胶口402相互连通,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开设有多个二级分支流道500,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顶部设有二级进胶口501,所述二级进胶口501与所述主出胶口402一一对应且二者相互连通,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二级出胶口502,多个二级分支流道500的入口均连通于所述二级进胶口501,所述二级分支流道500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一一对应,且所述二级分支流道500的出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相互连通,所述热喷咀6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一一对应,且所述热喷咀6的入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相互连通,所述定模板3内嵌设有多个模仁300,所述热喷咀6出口与所述模仁300的模腔301相连通。
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所述定模流道板2和所述定模板3的上下层叠作用下,形成注塑模具的模壳机构,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在定模流道板2内侧设置了上下层叠的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和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利用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的多个主分支流道400实现一级分流,然后利用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开设的多个二级分支流道500实现二级分流,经过上述两级分流后,将熔融塑胶均匀地导入所述模仁300的模腔301内,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能使得各流道内走胶均匀,大大提升了加工品质和成品率,较好地满足了生产要求。
为使得所述主射咀100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良好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射咀100向下延伸并插设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且所述主射咀100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连接处密封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的底部嵌设有多个上支撑块101且二者固定连接,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顶部固定有多个下支撑块403,所述上支撑块101与所述下支撑块403一一对齐,且所述上支撑块101与所述下支撑块403相互抵接,借由所述上支撑块101与所述下支撑块403的支撑作用,令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02。其中,所述上支撑块的一个作用是使得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更加紧密地相互匹配,同时便于从第一间隙102内布设线缆。
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精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102内设有第一止转销103,所述第一止转销103的上端插设于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内,所述第一止转销103的下端插设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穿设有主固定螺丝404,借由所述主固定螺丝404将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与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固定连接。
为使得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流道连接处密封,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顶部设有多个中空的支撑环503,所述支撑环503夹设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之间,且所述支撑环503连通于所述主出胶口402与所述二级进胶口501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环503的截面呈“T”形,所述支撑环503的下端插设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且所述支撑环50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和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密封配合,借由所述支撑环503的支撑作用,令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之间形成第二间隙504。
为了提高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隙504内设有第二止转销505,所述第二止转销505的上端插设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所述第二止转销505的下端插设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穿设有二级固定螺丝506,借由所述二级固定螺丝506将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与所述定模流道板2固定连接。
为了在装配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本实施例包括有导柱7,所述导柱7由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所述定模流道板2和所述定模板3。
基于上述结构原理,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其能够降低30%的热流道模具制造及使用成本,杜绝了生产过程中塑胶水口料的产生,能直接节省近20%的塑胶原材料,同时还可以节约电能能源,有效提升了自动化生产性能,使生产效率提升25%。
实施例三
实际应用中,如果流道板内的流道为一个进胶口对应多个分支流道的结构,则会因流道长短不一造成走胶不一致的情况,此时可采用上下两个分流板的结构,这种实现方式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位于下方的分流板就需要开设更多数量的分支流道,各分支流道之间需要进行避让,因此加工难度较大;其次,因分流板的尺寸稍大,导致电加热器的布设长度、范围较大,因此存在温控精度低、加热均匀度不足等情况,进而影响工件的注塑加工品质。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的两级热平衡分流多型腔结构,结合图2至图7所示,其包括有一主平衡分流板4以及多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多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呈阵列式分布于主平衡分流板4的下方,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开设有多个主分支流道400,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主进胶口401,所述主进胶口401与所述主射咀100相互连通,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主出胶口402,多个主分支流道400的入口均连通于所述主进胶口401,所述主分支流道400与所述主出胶口402一一对应,且所述主分支流道400的出口与所述主出胶口402相互连通,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开设有多个二级分支流道500,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顶部中心处开设有二级进胶口501,所述二级进胶口501与所述主出胶口402一一对应且二者相互连通,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二级出胶口502,多个二级分支流道500的入口均连通于所述二级进胶口501,所述二级分支流道500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一一对应,且所述二级分支流道500的出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相互连通,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顶部嵌设有按照预设轨迹弯曲的主电加热器410,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顶部嵌设有按照预设轨迹弯曲的二级电加热器510。
上述结构中,在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下方设置了多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因多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呈阵列式分布,所以可以组合成为一个二级分流板组,相比采用整块分流板的结构而言,因每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的分支流道较少,使得单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更容易加工,各分支流道更容易布设,此外,还可以为每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独立设置二级电加热器510以及相应的温度采集器件,致使每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可实现独立温控,有助于实现精准加热,以及提高各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温度一致性,此外,在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和多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上下分流作用下,可使得多个二级分支流道500内的熔融塑胶流速一致,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工件的注塑加工品质,较好地满足了生产要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包括有4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底部开设有4个主出胶口402,每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部开设有12个二级出胶口502。其中,4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可拼接组成一个长方形结构。
为了实现热量平衡,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顶部嵌设有两个主电加热器410,两个主电加热器410对称设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顶部嵌设有一个二级电加热器510,所述二级电加热器510沿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周围弯曲延伸。
实施例四
实际应用中,注塑模具在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之后,需要进行清理,此时就需要对注塑模具进行拆解,同时,当需要更换定模板、更换模仁时,也需要对注塑模具进行拆解,拆解过程中一般是将各个组成构件一一拆卸,导致拆装过程繁琐,效率低下。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的快速拆装机构,其请参见图7,其包括有定模上固定板1、定模流道板2、定模板3、主平衡分流板4、多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和多个热喷咀6,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所述定模流道板2和所述定模板3由上至下依次贴合,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和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均嵌设于所述定模流道板2内,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设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顶部且二者层叠设置,所述热喷咀6的上端与所述级热平衡分流板5固定连接,所述定模板3内嵌设有多个模仁300,所述热喷咀6出口与所述模仁300的模腔301相连通,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穿设有主固定螺丝404,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内穿设有主固定螺丝404,所述主固定螺丝404的上端螺合于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借由所述主固定螺丝404将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与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固定连接,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内穿设有二级固定螺丝506,所述二级固定螺丝506的上端螺合于所述定模流道板2,借由所述二级固定螺丝506将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与所述定模流道板2固定连接。
上述结构中,所述主固定螺丝404由下至上穿过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并且螺合于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使得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和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构成一个组件,所述二级固定螺丝506由下至上穿过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并且螺合于所述定模流道板2,使得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与所述定模流道板2构成一个组件,在进行拆装时,可将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和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整体拆卸后进行清理,以及将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与所述定模流道板2整体拆卸后进行清理,相比现有技术中将各个组成部件全部拆解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大大简化了拆装工序,进而提升了拆卸与安装效率。
为了在拆装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进而提高安装精度,本实施例包括有导柱7,所述导柱7由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所述定模流道板2和所述定模板3。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定模上固定板1、所述定模流道板2和所述定模板3均与所述导柱7滑动配合。
为了实现中心定位功能,本实施例中,所述定模板3的顶部中心处设有竖直设置的中心定位销302,所述中心定位销302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主平衡分流板4。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中心定位销302位于多个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之间。
实施例五
实际应用中,经分流板分流后的熔融塑胶材料需通过热喷咀传输至模仁型腔内,其中,分流板与热喷咀连接处一般采用贴合连接方式,即热喷咀的后端面贴合于所述分流板底面,这种连接方式导致二者之间的密封难度较大,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漏胶情况,进而影响加工品质,难以满足生产要求。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的热喷咀后端封胶机构,请参见图7和图8,其包括有定模板3、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和热喷咀6,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部开设有二级出胶口502,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的下端开口处形成有螺纹孔511,所述热喷咀6的上端形成有螺纹端部600,所述螺纹端部600螺合于所述螺纹孔511内且二者密封配合,所述热喷咀6内开设有喷咀流道601,所述喷咀流道601贯穿于所述热喷咀6的上下两端,所述喷咀流道601的入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相互连通,所述热喷咀6的下端插设于所述定模板3内,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套设有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夹设于所述定模板3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之间,且所述定模板3、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和所述热喷咀6均与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密封配合。
上述结构中,因所述热喷咀6上端的螺纹端部600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底部的螺纹孔511螺纹配合,使得二者的连接关系更加紧密、可靠,进而起到初步密封以及阻止漏胶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套设有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同时令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夹紧于所述定模板3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之间,在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了所述热喷咀6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之间的密封性能,使得二者连接处的封胶能力更强,有助于提高注塑加工品质,较好地满足了生产要求。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壁形成有环状肩部602,所述环状肩部602向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凸出,所述环状肩部602的顶面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面紧密贴合。
为了更好地与所述热喷咀6相互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套设于所述环状肩部602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的外侧壁形成有环状台阶部611,所述定模板3的顶部螺合有两个紧固螺丝310,两个紧固螺丝310对称设于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的两侧,且所述紧固螺丝310的螺帽压紧于所述环状台阶部611,借由两个紧固螺丝310将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固定于所述定模板3的顶部。
在上述环状台阶部611的作用,有助于通过紧固螺丝310对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进行固定,进而避免在组装过程中发生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移位、变形等情况,使得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能够充分发挥封胶、支撑作用。
为了能够容纳所述环状台阶部611,本实施例中,所述定模板3的顶部开设有插口311,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的下端插设于所述插口311内。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台阶部611位于所述封胶位压力支撑环610的下端。
为了便于插入环状台阶部611,本实施例中,所述环状台阶部611的下端边缘处形成有倒角部612。
实施例六
实际应用中,注塑模具的热喷咀外侧一般套设有隔热环,该隔热环需插设于相应的喷咀插口,为了实现插接位置密封,一般将隔热环与喷咀插口设置为紧密贴合的关系,这种插接关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因插接接触面较大,导致隔热环与喷咀插口不能保证可靠贴合,一旦存在缝隙,就会发生漏胶情况,此外,当接触面较大时,二者的摩擦力也较大,导致隔热环与喷咀插口之间难于插装和拆卸,因此存在诸多不良影响。
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喷咀隔热环的双重封胶机构,结合图7、图8和图9所示,其包括有热喷咀6和模仁300,所述模仁300的顶部开设有喷咀插口320,所述热喷咀6上套设有隔热环604,所述隔热环604靠近所述热喷咀6的下端,且所述隔热环604插设于喷咀插口320内,所述喷咀插口320包括有密封内壁321,所述密封内壁321靠近所述喷咀插口320的下端,且所述密封内壁321的直径小于所述喷咀插口320的直径,所述隔热环604上形成有密封外壁620,所述密封外壁620靠近所述隔热环604的下端,所述密封外壁620与所述密封内壁321相互贴合且二者的贴合处相互密封,所述隔热环604的外侧壁形成有环状的密封凸缘621,所述密封凸缘621沿所述隔热环604的周向延伸,且所述密封凸缘621靠近所述隔热环604的上端,所述密封凸缘621的外侧壁与所述喷咀插口320的内侧壁相互贴合且二者的贴合处相互密封,安装时,先令所述密封凸缘621先滑入所述喷咀插口320内,再令所述密封外壁620贴合于所述密封内壁321。
上述结构中,所述密封内壁321的直径小于所述喷咀插口320的直径,使得喷咀插口320内的内壁呈台阶状,同时在所述隔热环604的外侧壁形成有环状的密封凸缘621,在组装时,先先将所述密封凸缘621先滑入所述喷咀插口320内,使得密封凸缘621可与喷咀插口320的内壁初步密封配合,此过程中的插接接触面较小,接触面的摩擦力也较小,最后将所述隔热环604的前端插设于所述密封内壁321内,并使得所述密封外壁620贴合于所述密封内壁321,基于上述原理可见,本实用新型利用密封外壁620与密封内壁321的配合实现了前端密封,利用密封凸缘621与喷咀插口320的配合实现了二次密封,进而实现了双重封胶功能,不仅能避免出现漏胶情况,还能够减少拆装过程中的摩擦力,进而降低拆装难度,较好地满足了生产要求。
为了便于插入所述隔热环604,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环604的前端边缘处形成有锥状端部622。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密封凸缘621的截面呈梯形。基于该梯形结构,使得所述密封凸缘621的前后两端皆具有斜面,从而方便于将所述密封凸缘621插入所述喷咀插口320,或者从所述喷咀插口320内滑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热喷咀6内开设有喷咀流道601,所述喷咀流道601贯穿于所述热喷咀6的上下两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喷咀6的下端形成有锥状尖端部623,所述锥状尖端部623的侧部开设有多个出胶狭口624,且多个出胶狭口624均与所述喷咀流道601相互连通。利用多个出胶狭口624可实现均匀出胶。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多个出胶狭口624沿所述锥状尖端部623的周向均匀分布。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和多个热喷咀(6),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二级出胶口(502),所述热喷咀(6)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一一对应,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的下端开口处形成有螺纹孔(511),所述热喷咀(6)的上端形成有螺纹端部(600),所述螺纹端部(600)螺合于所述螺纹孔(511)内且二者密封配合,所述热喷咀(6)内开设有喷咀流道(601),所述喷咀流道(601)贯穿于所述热喷咀(6)的上下两端,所述喷咀流道(601)的入口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壁形成有环状肩部(602),所述环状肩部(602)向所述热喷咀(6)的外侧凸出,所述环状肩部(602)的顶面与所述二级热平衡分流板(5)的底面紧密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肩部(602)的外侧壁切削有扳手卡接平面(60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喷咀(6)上套设有隔热环(604),所述隔热环(604)靠近所述喷咀流道(601)的下端出口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咀流道(601)的入口处形成有锥状进胶口(605),所述锥状进胶口(605)与所述二级出胶口(502)对齐且二者相互连通。
CN202022903473.6U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Active CN2138301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3473.6U CN213830143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03473.6U CN213830143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30143U true CN213830143U (zh) 2021-07-30

Family

ID=76996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03473.6U Active CN213830143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301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39756B2 (en) Mold-tool system having a manifold extension and biasing assembly
CN213830142U (zh) 一种塑胶工件注塑模具
CN213830143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无加热器热喷咀结构
US20130259969A1 (en) Melt Distribution Manifold
CN213830136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热喷咀后端封胶机构
CN214026990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两级热平衡分流多型腔结构
CN214026940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快速拆装机构
CN213830140U (zh) 一种热喷咀隔热环的双重封胶机构
CN210590360U (zh) 12ah蓄电池壳热流道一出四进胶系统
KR101252576B1 (ko) 사출성형 금형의 핫 런너 시스템용 복수 개의 수지통로들을 지닌 복수 유로 조립형 노즐
EP0468485B1 (en) A pre-wired injection molding assembly
CN112519134A (zh) 一种塑胶工件注塑模具
CN217476498U (zh) 一种多点侧胶口热流道
EP0960713B1 (en)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having nozzles with elongated mounting flanges
CN212171185U (zh) 键盘模具的流道结构
CN215903901U (zh) 侧进胶热咀系统
CN213830138U (zh) 一种侧向进胶热流道系统
CN102019671B (zh) 一种可直接装进模具的侧进浇口热嘴
CN213919411U (zh) 一种热喷咀后端连接机构
CN213830139U (zh) 一种热喷咀前端密封连接机构
CN215825853U (zh) 一种防止阀针与阀针套漏胶的分离式热咀
CN213972342U (zh) 一种咀尖、热咀及热流道系统
CN219133086U (zh) 热嘴组件和具有其的热流道模具
CN217704245U (zh) 一种锂电池支撑板模具
CN215512089U (zh) 热流道系统中的热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