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82163U -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82163U
CN213782163U CN202022485465.4U CN202022485465U CN213782163U CN 213782163 U CN213782163 U CN 213782163U CN 202022485465 U CN202022485465 U CN 202022485465U CN 213782163 U CN213782163 U CN 213782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battery cell
battery
avoiding
electric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8546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谌维嘉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enat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enat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enat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enat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8546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821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82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821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端板包括:本体部,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固定部,设于本体部上,并从第一侧面凸出,固定部用于起固定作用;固定部从第一侧面凸出的一侧设有避让面,避让面为斜面或内凹的圆弧面,避让面面向极耳设置,并用于在固定部靠近电芯单体的端侧时避让极耳。电池模组包括端板和电芯,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减小本体部的厚度,且电芯和端板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提高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能量密度,当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避让面利于电芯单体在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的长度的加长,从而提高该模组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电池包的支持,在国内,现有的电动汽车均采用VDA(Verband der Automobindustrie,汽车工业协会)电池作为标准的电池模组,电池包由多个电池模组组合于箱体上形成。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和模组框架,电芯容置于模组框架内,模组框架由端板和侧板相互连接形成,且电池模组一般通过端板固定在箱体上。
在传统的方案中,端板为板状结构,为加强端板和箱体的固定强度,端板的壁厚较厚,且电芯的电芯单体和端板之间的间距十分大,从而导致电池模组的体积较大,影响电池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电芯单体的长度还受限于端板的壁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端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端板的壁厚大导致影响电芯模组的能量密度及电芯单体的长度受限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端板,应用于电芯的端侧,所述电芯包括电芯单体和设于所述电芯单体上的极耳;所述端板包括:
本体部,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固定部,设于所述本体部上,并从所述第一侧面凸出,所述固定部用于起固定作用;所述固定部从所述第一侧面凸出的一侧设有避让面,所述避让面为斜面或内凹的圆弧面,所述避让面面向所述极耳设置,并用于在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电芯单体时避让所述极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固定部,使得本体部无需加厚壁厚,则本体部可选择厚度较小的结构,从而减小本体部的重量和厚度。并且,固定部从第一侧面凸出,且固定部上的避让面设置为面向极耳,工作时,固定部设于电芯单体的端侧且与电芯单体间隔分布,在固定部靠近电芯单体时,极耳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且与第一侧面间隔分布,此时避让面位于极耳的旁侧并为极耳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的动作提供避让作用,也即是极耳在靠近第一侧面的过程中始终避让于避让面的旁侧,避免极耳受到固定部的阻挡而无法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如此有利于减小极耳和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间距,同时也减小了电芯单体和固定部的间距,使得电芯和端板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从而减小了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在端板和电芯的分布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提高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当电芯和端板配合形成的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通过避让面为极耳提供避让作用,则为电芯单体在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预留空间,有利于电芯单体在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的长度的加长,从而有利于提高该模组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该模组的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沿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设有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避让面相背的侧面齐平于所述第二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分布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极耳和第一侧面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电芯单体和固定部从第一侧面凸出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时,固定部的一侧和本体部的第二侧面齐平,能够最大化地减小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减小端板和电芯配合后的模组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增大整个模组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减小端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增大端板和电芯配合后的模组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呈柱状并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外部的紧固件穿过固定孔而实现固定,第一固定的贯穿设置有助于加强整个端板和箱体的固定强度。另外,固定孔沿第三方向贯穿固定部,还有助于减小整个端板的重量,从而有助于提高端板和电芯配合后的模组的重量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避让部及设于所述避让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连接部,所述避让面设于所述避让部的侧面上;所述连接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避让部的截面积,且所述连接部的截面和所述避让部的截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部的截面积大于避让部的截面积,以使得连接部能够有足够的截面与紧固件的法兰面接触、配合,有助于提高紧固件和整个端板的限位、配合强度,从而提高端板和箱体的配合强度。并且,避让部的避让面用于对极耳提供避让作用,且连接部不会触碰、干涉极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及所述固定部为一体连接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端板的支撑强度,有助于紧固件通过固定孔与箱体固定的强度,还便于端板的加工,便于提高端板的制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端板、多个第一电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电芯;
各所述第一电芯均包括第一电芯单体及设于所述第一电芯单体上的第一极耳,多个所述第一电芯单体层叠设置,且所述本体部设于多个所述第一极耳的端侧;
所述第二电芯包括第二电芯单体及设于所述第二电芯单体上的第二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单体与所述第一电芯单体层叠设置;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端侧,所述第二极耳避位于所述避让面,并与所述本体部间隔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固定部设于第二电芯单体的端侧且与第二电芯单体间隔分布,第二极耳与本体部的第一侧面间隔分布,电池模组的第二电芯和端板组装时,避让面位于第二极耳的旁侧,并在固定部靠近第二电芯单体时,为第二极耳在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的过程中提供避让作用,也即是使得第二极耳始终避位于避让面,避免第二极耳受到固定部的阻挡而无法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如此有利于减小第二极耳和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间距,同时也减小第二电芯单体和固定部的间距,使得第二电芯和端板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从而减小了电池模组在端板和第二电芯的分布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当电池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通过避让面为第二极耳提供避让作用,则使得电池模组为第二电芯单体在第二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预留出空间,有利于第二电芯单体在第二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的长度的加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电量。并且,设置固定部使得本体部无需加厚壁厚,则本体部可选择厚度较小的结构,从而减小本体部的重量和厚度,也即是减小电池模组的重量和长度,另外,本体部和固定部的厚度差可使得第一极耳无需弯折且不会触碰到本体部,并便于为第一电芯单体提供在第一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预留出空间,如此,便于加长第一电芯单体在第一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让面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二极耳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在避免第二极耳接触固定部,实现对第二极耳的保护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减小第二极耳和本体部的第一侧面、第二电芯单体和固定部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二电芯和端板的配合更加紧凑,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板设置为两个;
所述第一电芯单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一电芯单体两端的所述第一极耳间隔设于两个所述端板的本体部之间;
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单体间隔设于两个所述固定部之间,且所述第二电芯单体两端的所述第二极耳分别避位于两个所述避让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使第二电芯两端的第二极耳能够分别避让于两个端板的避让面上,由此减小整个电池模组的长度,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还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容置于所述箱体内,且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箱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模组的第二电芯和端板组装时,固定部上的避让面避让第二极耳,避免第二极耳受到固定部的阻挡而无法靠近本体部的第一侧面,有利于减小了第二极耳和本体部的第一侧面之间的间距,同时也减小第二电芯单体和固定部的间距,使得第二电芯和端板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有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当电池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第二电芯单体在第二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加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并且设置固定部使得本体部无需加厚壁厚,则本体部可选择厚度较小的结构,从而减小本体部的重量长度,本体部和固定部的厚度差为第一电芯单体在第一电芯和端板的分布方向上提供了加长长度的空间,有助于增长第一电芯单体的长度,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力。以上,提高电池包的电量,当电池包应用于车辆上时,有助于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配合电芯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的立体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端板;11-本体部;111-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2-固定部;121-避让面;122-固定孔;123-避让部;124-连接部;20-电芯;21-电芯单体/第二电芯单体;22-极耳/第二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端板10,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端板10应用于电芯20的端侧,且端板10与电芯20间隔分布以避免电芯20被端板10接触而损坏,电芯20包括电芯单体21和设于电芯单体21端侧上的极耳22。
端板10包括本体部11和固定部12。
本体部11为板状结构,且本体部11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分别为本体部11沿第二方向上的相背两侧,其中,第二方向为本体部11的轴线方向,如图1中示意的水平方向x,如此,第二方向也即是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的分布方向。当端板10安装于电芯20的端侧时,端板10和电芯20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朝向电芯20。
固定部12设于本体部11上并用于起固定作用,具体为:固定部12用于固定在外部的箱体,如此,本体部11无需用于直接与箱体固定,则无需加厚本体部11沿第二方向上的壁厚,则本体部11可最大化地减小其壁厚,以减小端板10的重量和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电池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的提高。固定部12自本体部11沿第二方向从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凸出,且固定部12用于设在电芯单体21的端侧,并与电池单体间隔分布,且固定部12将本体部11和电芯单体21隔绝。固定部12上设有避让面121,避让面121设于固定部12从第一侧面111凸出的一侧上,避让面121设置为面向极耳22,并用于在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靠近电芯单体21时避让极耳22。其中,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第二方向为图中示意的水平方向x,也即是左右方向。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从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凸出,也即是固定部12从第一侧面111的左侧凸出,则避让面121设于固定部12的左侧,且位于第一侧面111的左侧。如此,避让面121的整体朝向本体部11,也即是,本体部11整体位于避让面121的右侧,且避让面121整体面向本体部11的左侧,那么,避让面121大体面向电芯20,以使电芯单体21靠近固定部12时,极耳22避让于避让面121。
本实施例中,端板10安装于电芯20的端侧时,固定部12和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在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靠近固定部12时,电芯单体21上的极耳22相应的沿第二方向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且与第一侧面111间隔分布,极耳22在靠近第一侧面111时始终避让于避让面121的旁侧,具体如图1所示,极耳22在延伸时始终位于避让面121的上方。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避让面121为斜面,当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上靠近固定部12时,极耳22可与电芯单体21形成一定的夹角,从而有助于该电芯单体21上的极耳22能够更好地避让于避让面1,从而利于电芯单体21逐渐沿第二方向靠近固定部12,以使得端板10和电芯20的配合更加紧凑,提高端板10和电芯20配合形成的模组的能量密度。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避让面121为内凹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为固定部12的一侧朝向固定部12的内部凹陷形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固定部12,使得本体部11无需加厚其在第二方向上的壁厚,则本体部11可选择厚度较小的结构,减小本体部11的重量和厚度,有助于减轻端板10和电芯20配合形成的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并且,固定部12从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凸出,且固定部12上的避让面121设置为面向极耳22,工作时,固定部12设于电芯单体21的端侧且与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在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靠近电芯单体21时,电芯单体21上的极耳22相应沿第二方向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且极耳22与第一侧面111间隔分布,此时避让面121位于极耳22的旁侧并为极耳22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的动作提供避让作用,也即是极耳22在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的过程中始终避让于避让面121的旁侧,避免极耳22受到固定部12的阻挡而无法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如此有利于减小极耳22和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同时也减小电芯单体21和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使得电芯20和端板10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从而减小了电芯20和端板10配合形成的模组的重量和该模组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提高电芯20和端板10配合形成的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当电芯20和端板10配合形成的模组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限定时,通过避让面121为极耳22在沿第二方向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时提供避让作用,则为电芯单体21在第二方向上预留出尺寸加长的空间,有利于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加长,也即是增大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从而有利于提高该模组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该模组的电量。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沿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或相对两端设有上述的固定部12,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与避让面121相背的侧面齐平于本体部11的第二侧面11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本体部11的长度延伸方向,如图1中示意的竖直方向z。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从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凸出,也即是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本体部11沿第二方向上的厚度,且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上与避让面121相对的一侧齐平于本体部11的第二侧面112。电芯20与端板10配合时,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靠近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从第一侧面111凸出的一侧,此时极耳22避开固定部12的避让面121并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在保证极耳22和第一侧面111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电芯单体21和固定部12从第一侧面111凸出的一侧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时,固定部12的一侧和本体部11的第二侧面112齐平,能够最大化地减小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减小端板10和电芯20配合后的模组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增大整个模组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
其中,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固定部12的厚度。固定部12上设有避让面121,如此使得固定部12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的厚度小于固定部12在第一方向上另一端的厚度,也即是避让面121减小了固定部12的厚度,在减小整个端板10的厚度的基础上,实现对极耳22的避让作用。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固定部12设于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且位于本体部11沿第一方向z上的一端,则电芯20与端板10配合时,固定部12位于电芯单体21和本体部11之间。如此,能够减小端板1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增大端板10和电芯20配合后的模组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均能够增大端板10配合电芯20形成的模组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2呈柱状结构,且各固定部12设于本体部11沿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并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固定部12上开设有固定孔122,固定孔122沿第三方向贯通固定部1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孔122用于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箱体上,从而实现端板10和箱体的固定,其中,紧固件可设置为螺栓或螺钉。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向为本体部11的宽度延伸方向,如图2中示意的水平方向y,本体部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1和图2中示意的竖直方向z,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如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外部的紧固件穿过固定孔122而实现固定,固定孔122的贯穿设置有助于加强整个端板10和箱体的固定强度。另外,固定孔122沿第三方向贯穿固定部12,还有助于减小整个端板10的重量,从而有助于提高端板10和电芯20配合后的模组的重量能量密度。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2包括避让部123及沿第三方向设于避让部123至少一端的连接部124,避让面121设于避让部123的侧面上,且连接部124的截面积大于避让部123的截面积,连接部124的截面和避让部123的截面均垂直于第三方向,也即是,连接部124沿第三方向的垂直截面的面积大于避让部123沿第三方向的垂直截面的面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12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也即是固定部12沿本体部11的宽度延伸方向延伸设置,避让部123沿第三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连接部124,则固定孔122沿第三方向同时贯穿避让部123和连接部124。紧固件穿过固定孔122以与箱体固定时,连接部124与紧固件的法兰面接触、配合,连接部124的截面积大于避让部123的截面积,以使得连接部124能够有足够的截面与法兰面接触、配合,有助于提高紧固件和整个端板10的限位、配合强度,从而提高端板10和箱体的配合强度。并且,当端板10安装于电芯20的端侧时,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靠近避让部123和连接部124,极耳22沿第二方向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此时极耳22通过避让部123的避让面121并由避让面121实现避让,在实现极耳22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的基础上,极耳22不会触碰到连接部124,避免出现连接部124干涉极耳22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及固定部12均为金属件,且本体部11及固定部12为一体连接结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体部11和固定部12可采用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也即是本体部11和固定部12组合形成的端板10可采用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能够保证端板10具备一定的支撑强度,且还有助于紧固件通过固定孔122与箱体固定的强度,还能够有效地减小端板10的重量。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体部11和固定部12为一体连接结构,可进一步提高端板10的支撑强度,有助于紧固件通过固定孔122与箱体固定的强度,还便于端板10的加工,便于提高端板10的制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端板10、多个第一电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电芯20。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端板10与上一实施例中的端板10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端板1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电芯20采用上一实施例中的电芯20,具体可参考上一实施例中对电芯20的相关描述,并且,图1中示出了上一实施例的端板10和电芯20的配合,也即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端板10和第二电芯20的配合,如此,本实施例可参考图1。其中,为便于说明第二电芯20和端板10的位置关系,这里第二电芯20的标号也采用图1示出的上一实施例的电芯20的标号。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各第一电芯均包括第一电芯单体和设于第一电芯单体上的第一极耳,多个第一电芯单体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且端板10的本体部11设于多个第一电芯单体上的第一极耳的端侧,也即是多个第一极耳均设于第一侧面111的旁侧,其中,第一电芯单体和第一极耳均避开固定部12。第二电芯20包括第二电芯单体21和设于第二电芯单体21上的第二极耳22,第二电芯单体21沿第一方向与第一电芯单体层叠设置,固定部12设于第二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上的端侧,且与第二电芯单体21间隔设置,第二极耳22避位于避让面121,并分别与避让面121、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间隔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固定部12设于第二电芯单体21的端侧且与第二电芯单体21间隔分布,第二极耳22与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间隔分布,电池模组的第二电芯20和端板10组装时,避让面121位于第二极耳22的旁侧,并在固定部12靠近第二电芯单体21时,为第二极耳22在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的过程中提供避让作用,也即使得第二极耳22始终避位于避让面121的旁侧,避免第二极耳22受到固定部12的阻挡而无法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如此有利于减小第二极耳22和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同时也减小第二电芯单体21和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使得第二电芯20和端板10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从而减小了电池模组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有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并且,当电池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通过避让面121为第二极耳22提供避让作用,则使得电池模组为第二电芯单体21在第二方向上预留出空间,有利于第二电芯单体21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加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电量。另外,设置固定部12使得本体部11无需加厚壁厚,则本体部11可选择厚度较小的结构,从而减小本体部11的重量和厚度,也即是减小电池模组的重量和长度,并且,由于固定部12沿第二方向从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凸出,则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本体部11沿第二方向上的厚度,本体部11和固定部12的厚度差,可使得第一极耳无需弯折,且也不会触碰到本体部11,并便于为第一电芯单体提供在第二方向上的空间,如此,便于增长第一电芯单体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提高整个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提高电池模组的电量。
在本实施例中,当避让面121为斜面时,此时第二极耳22与第二电芯单体21形成一定的夹角,该夹角大于0°,避让面121平行于第二极耳2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靠近固定部12时,第二电芯单体21端侧的第二极耳22也沿第二方向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第二极耳22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时始终平行于避让面121而避开避让面121,避免第二极耳22触碰到固定部12而导致被损坏,实现对第二极耳22的保护,同时第二极耳22最大化地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也有助于第二电芯单体21最大化地靠近固定部12,从而有助于加强第二电芯20和端板10的配合紧凑性。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在避免第二极耳22接触固定部12,实现对第二极耳22的保护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减小第二极耳22和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第二电芯单体21和固定部12之间的间距,使得第二电芯20和端板10的配合更加紧凑,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端板10设置为两个,两个端板10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如此,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20均设于两个端板10之间。并且,两个端板10上均设有本体部11和固定部12,且每个固定部12上均设有避让面121。
第一电芯单体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第一极耳,第一电芯单体和两端的第一极耳均避位固定部12,且第一电芯单体两端的第一极耳分别间隔设于两个本体部11之间。
第二电芯单体21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均设有第二极耳22,第二电芯单体21两端的第二极耳22分别避让于两个端板10上的固定部12的避让面121,从而减小整个电池模组沿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端板10和侧板围合形成电池模组的模组框架,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20设于模组框架内,模组框架用于提高整个电池模组的强度支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使第二电芯20两端的第二极耳22能够分别避让于两个端板10的避让面121上,由此减小整个电池模组的长度,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和电池模组,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与上一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电池模组容置于箱体内,且固定部12固定于箱体。固定部12上开设有固定孔122,固定孔122贯穿固定部12并通过紧固件与箱体实现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部12上的避让面121避让第二极耳22,避免第二极耳22受到固定部12的阻挡而无法靠近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有利于减小了第二极耳22和本体部11的第一侧面111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同时也减小第二电芯单体21和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使得第二电芯20和端板10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凑,有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另外,当电池模组的尺寸受到限定时,第二电芯单体21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加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并且,设置固定部12,使得本体部11无需加厚壁厚,则本体部11可选择厚度较小的结构,从而减小本体部11的重量长度,本体部11和固定部12在第二方向上的厚度差为第一电芯单体在第二方向上提供了加长长度的空间,有助于增长第一电芯单体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以上,提高电池包的电量,当电池包应用于车辆上时,有助于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端板,应用于电芯的端侧,所述电芯包括电芯单体和设于所述电芯单体上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包括:
本体部,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固定部,设于所述本体部上,并从所述第一侧面凸出,所述固定部用于起固定作用;所述固定部从所述第一侧面凸出的一侧设有避让面,所述避让面为斜面或内凹的圆弧面,所述避让面面向所述极耳设置,并用于在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电芯单体的端侧时避让所述极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沿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设有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避让面相背的侧面齐平于所述第二侧面;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分布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一侧面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呈柱状并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避让部及设于所述避让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连接部,所述避让面设于所述避让部的侧面上;所述连接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避让部的截面积,且所述连接部的截面和所述避让部的截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及所述固定部为一体连接结构。
7.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端板、多个第一电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电芯;
各所述第一电芯均包括第一电芯单体及设于所述第一电芯单体上的第一极耳,多个所述第一电芯单体层叠设置,且所述本体部设于多个所述第一极耳的端侧;
所述第二电芯包括第二电芯单体及设于所述第二电芯单体上的第二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单体与所述第一电芯单体层叠设置;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端侧,所述第二极耳避位于所述避让面,并与所述本体部间隔分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面为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二极耳平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设置为两个;
所述第一电芯单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一电芯单体两端的所述第一极耳间隔设于两个所述端板的本体部之间;
所述第二电芯单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单体间隔设于两个所述固定部之间,且所述第二电芯单体两端的所述第二极耳分别避位于两个所述避让面。
10.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容置于所述箱体内,且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箱体上。
CN202022485465.4U 2020-10-30 2020-10-30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Active CN2137821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85465.4U CN213782163U (zh) 2020-10-30 2020-10-30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85465.4U CN213782163U (zh) 2020-10-30 2020-10-30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82163U true CN213782163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13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85465.4U Active CN213782163U (zh) 2020-10-30 2020-10-30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821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4288A (zh) * 2022-01-19 2022-02-25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卷绕式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4093728A1 (zh) * 2022-11-03 2024-05-10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组端板及电池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4288A (zh) * 2022-01-19 2022-02-25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卷绕式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4093728A1 (zh) * 2022-11-03 2024-05-10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组端板及电池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82163U (zh) 端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EP3678208B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EP3800704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N211907517U (zh) 高安全性的电芯壳体
CN214898729U (zh) 电芯模块及电池包
CN214898775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3584000U (zh) 一种侧板、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108336282B (zh) 电池连接装置和电池模组
WO2020140652A1 (zh) 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CN112259868A (zh) 一种电芯堆叠模块及软包电池模组
CN217691446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2687935B (zh) 一种电堆封装箱
CN215578808U (zh) 电池
CN212011061U (zh) 端板、电池模块、电池组及使用电池模块作为电源的装置
CN217507546U (zh) 一种电池箱体、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3459962U (zh) 一种电池单体模块固定耳
CN218498281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1403635A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
CN219610608U (zh) 电池包、车辆
CN213150896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219476908U (zh) 一种电池模组端板
US20120276425A1 (en) Battery
CN215816138U (zh) 叠片式聚合物锂电池
CN217691551U (zh) 电池
CN217881810U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