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7824U -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77824U
CN213777824U CN202022698154.6U CN202022698154U CN213777824U CN 213777824 U CN213777824 U CN 213777824U CN 202022698154 U CN202022698154 U CN 202022698154U CN 213777824 U CN213777824 U CN 213777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energy collecting
upper energy
disc
pa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981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福敏
李忠华
陆祖安
朱运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dan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981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77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77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77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其中,锅支架包括上聚能盘、下聚能盘和第一挡流板;下聚能盘设于上聚能盘的下方,上聚能盘与上聚能盘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第一挡流板设于上聚能盘和下聚能盘的外围,第一挡流板沿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气流通道的外端。本实用新型锅支架可有效避免燃气灶具的火焰偏移,使得火焰更加稳定,提高整体热效率。

Description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的锅支架是该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提供锅具的支撑并保证二次空气进入燃烧核心区从而保证燃烧效率。由于锅具上方通常搭载有抽油烟机使用,则燃气灶具附近的空气流场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导致燃气灶火焰偏移引起锅具受热不均匀。这种情况会导致燃气灶具的热效率大大降低,锅具受热不均匀造成烹饪体验变差;更为严重的是烹饪过程中时常出现的移除锅具操作后,火焰严重偏移会引起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目前有采用单层的聚能盘来减弱抽油烟机对火焰的影响,从而提高燃气灶系统的热效率并缓和火焰偏移。然而单层聚能盘的下缘二次空气进口和上缘的出焰口仍然较为剧烈的受到抽油烟机及的抽吸作用的影响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锅支架,旨在解决燃气灶的火焰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锅支架包括上聚能盘、下聚能盘以及第一挡流板;
下聚能盘设于所述上聚能盘的下方,所述上聚能盘与所述上聚能盘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
第一挡流板,设于所述上聚能盘和所述下聚能盘的外围,所述第一挡流板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所述气流通道的外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流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聚能盘,下端连接于所述下聚能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流板在所述上聚能盘周向上的长度与所述上聚能盘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锅支架还包括第二挡流板,所述第二挡流板设于所述上聚能盘的外围,所述第二挡流板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且至少部分朝上延伸至凸出所述上聚能盘的上壁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流板凸出所述上聚能盘的上壁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流板在所述上聚能盘周向上的长度与所述上聚能盘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流板与所述第二挡流板一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流板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流板沿所述下聚能盘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锅支架还包括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导流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翅片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聚能盘的下壁面。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翅片的下端与所述下聚能盘的上壁面呈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与所述上聚能盘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36,且小于或等于1/18。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聚能盘与所述下聚能盘通过肋板相互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聚能盘的内周缘向上凸设有挡流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聚能盘包括上盘体及连接于上盘体外围的导流圈,所述导流圈的上壁面与所述上盘体的上壁面呈钝角设置,以引导由所述上盘体流经所述导流圈的气流向上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聚能盘还包括分流圈,所述分流圈连接于所述导流圈的外周壁,且自所述导流圈向下延伸设置,所述分流圈的下端与所述下聚能盘呈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具,包括锅支架,其中,锅支架包括上聚能盘、下聚能盘以及第一挡流板;
下聚能盘设于所述上聚能盘的下方,所述上聚能盘与所述上聚能盘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
第一挡流板,设于所述上聚能盘和所述下聚能盘的外围,所述第一挡流板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所述气流通道的外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集成灶,包括燃气灶具,燃气灶具包括锅支架,其中,锅支架包括上聚能盘、下聚能盘以及第一挡流板;
下聚能盘设于所述上聚能盘的下方,所述上聚能盘与所述上聚能盘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
第一挡流板,设于所述上聚能盘和所述下聚能盘的外围,所述第一挡流板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所述气流通道的外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灶还包括抽油烟装置,所述燃气灶具设于所述抽油烟装置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抽油烟装置的前侧,所述燃气灶具的锅支架的第一挡流板靠近所述抽油烟装置设置。
本实用新型锅支架通过使得上聚能盘与上聚能盘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且使得第一挡流板设于上聚能盘和下聚能盘的外围,第一挡流板沿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气流通道的外端。则第一挡流板能够局部避免油烟机抽吸锅支架的二次空气入口的二次空气,大大减小最大抽吸方向对气流通道内部流场的影响,且由于二次空气能够在气流通道内周向流动,则使得二次空气进入锅支架后,能够通过气流通道稳定流动输入至燃烧器,则可有效避免燃气灶具的火焰偏移,使得火焰更加稳定,提高整体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锅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锅支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锅支架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锅支架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集成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燃气灶具 120 下聚能盘
100 锅支架 130 第一挡流板
110 上聚能盘 140 气流通道
111 挡流圈 150 翅片
112 上盘体 160 导流通道
113 导流圈 170 肋板
114 分流圈 20 抽油烟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很多燃气灶上设置有锅支架,以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锅支架可设置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外围。燃气灶在加热过程中,由喷嘴提供一次空气,为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还需给燃气灶的可燃气体提供二次空气。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支架,应用于燃气灶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该锅支架100包括上聚能盘110、下聚能盘120以及第一挡流板130。下聚能盘120设于上聚能盘110的下方,上聚能盘110与上聚能盘110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140。第一挡流板130设于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的外围,第一挡流板130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气流通道140的外端。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聚能盘110位于下聚能盘120的上方,用于支撑锅具。具体地,上聚能盘110的上盘体112还设有至少三个支撑凸台,多个支撑凸台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支撑凸台用于支撑锅具,且使得锅具与上聚能盘110的上盘体112之间形成气流出口,以归导火焰和高温烟气,增大锅具的加热面积,且保证锅具的均匀受热。下聚能盘120的底部还可以设置至少三个平衡触点,多个平衡触点沿下聚能盘120的周向间隔设置,以用于支撑下聚能盘120。上聚能盘110、下聚能盘120、第一挡流板13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
上聚能盘110及下聚能盘120呈环状设置,则上聚能盘110与下聚能盘120的中空部用于供燃烧器安装。为了进一步归导火焰和高温烟气,通常使得上聚能盘110的内径由下至上逐渐增大设置。则由于上聚能盘110的内部形成内腔,能够使燃烧器的热量集中向锅具方向传递,阻挡热量外泄,进而可以使燃烧器的热量充分作用于锅具上,上聚能盘110也能起到盛液盘的作用。
上聚能盘110与下聚能盘120可以通过第一挡流板130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例如肋板170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气流通道140具有外端和内端,内端靠近燃烧器设置,外端远离燃烧器设置。则空气能够从外侧流向气流通道140,并向内为燃烧器补充二次空气,使得可燃气体充分燃烧,有效降低烟气中CO的含量,降低废气排放,提升燃气灶具10的热效率。且当燃烧器燃烧时,高温烟气及火焰在上聚能盘110的上表面流动,则能够加热上聚能盘110,当二次空气由外向内流经气流通道140时,吸收上聚能盘110的热量,进而实现对二次空气的加热,且二次空气沿气流通道140进入燃烧器时,沿上聚能盘110的侧壁流动,可以将上聚能盘110的热量带回燃烧器,实现能量的充分利用,有助于降低燃气灶具10的能耗,同时可以降低上聚能盘110的温度,减少热量通过上聚能盘110向外部传递,提高燃气灶具10的能量利用率。
第一挡流板130设置在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的外围,则第一挡流板130可以与上聚能盘110和/或下聚能盘120连接。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流板130设置在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的外围,则第一挡流板130即可以设置在整个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的外周缘处,也可以设置在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的外端靠近外周缘的位置。第一挡流板130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延伸的长度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挡流板130的长度不宜过长,以避免大量减少二次空气的流入,且第一挡流板130的长度不宜过短,以防止起不到部分遮挡气流通道140外端的目的。燃气灶具10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通常搭配油烟机使用,且油烟机通常设置在燃气灶具10的前上方,则油烟机会影响燃气灶具10附近的空气流场,从而导致燃气灶具10火焰偏移。第一挡流板130具体可以设置在锅支架100对应油烟机强抽吸区域。如此,第一挡流板130能够局部避免油烟机抽吸锅支架100的二次空气入口的二次空气,大大减小最大抽吸方向对气流通道140内部流场的影响,且由于二次空气能够在气流通道140内周向流动,则使得二次空气进入锅支架100后,能够通过气流通道140稳定流动输入至燃烧器,便于稳定火焰,提高整体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锅支架100通过使得上聚能盘110与上聚能盘110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140,且使得第一挡流板130设于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的外围,第一挡流板130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气流通道140的外端。则第一挡流板130能够局部避免油烟机抽吸锅支架100的二次空气入口的二次空气,大大减小最大抽吸方向对气流通道140内部流场的影响,且由于二次空气能够在气流通道140内周向流动,则使得二次空气进入锅支架100后,能够通过气流通道140稳定流动输入至燃烧器,则可有效避免燃气灶具10的火焰偏移,使得火焰更加稳定,提高整体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及图2,第一挡流板130的上端连接于上聚能盘110,下端连接于下聚能盘120。第一挡流板130与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使得第一挡流板130的上端连接于上聚能盘110,下端连接于下聚能盘120,则能够提高第一挡流板130的连接稳固性,且使得第一挡流板130在高度方向上能够完全遮挡住其对应的气流通道140的外端,进一步避免油烟机抽吸气流通道140二次空气入口的空气,提升燃气灶具10的火焰稳定性。
具体地,第一挡流板130的上端连接于上聚能盘110的外周缘,第一挡流板130的下端连接于下聚能盘120的下壁面。如此,能够避免第一挡流板130与上聚能盘110的上盘体112接触,一方面避免热量传递,另一方面避免第一挡流板130与锅具接触。而使得第一挡流板130的下端连接于下聚能盘120的下壁面,增大第一挡流板130与下聚能盘120的连接面积,进而增强第一挡流板130与下聚能盘1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挡流板130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具体地,第一挡流板130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可以为1/12、1/10、1/9、2/9、1/8、1/6、1/5、1/4等。
当第一挡流板130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小于1/12时,使得第一挡流板130的长度过短,则避免油烟机抽吸气流通道140内二次空气的效果不明显。当第一挡流板130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1/4,使得第一挡流板130的长度过长,也即遮挡气流通道140外端的面积过大,如此,会较大程度的影响二次空气的补入量,从而使得燃烧不充分,烟气中CO的含量升高,且使得整体的热效率降低。而通过使得第一挡流板130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则在不会较大程度的影响二次空气的补入量,使得燃烧器的燃气充分燃烧,减小烟气中CO、NO等污染物的含量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油烟机抽吸时影响气流通道140内的流场,进而使得燃烧器能够稳定补入二次空气,则使得火焰更加稳定,整体热效率有效提升。
在另一实施例中,锅支架100还包括第二挡流板(未图示),第二挡流板(未图示)设于上聚能盘110的外围,第二挡流板(未图示)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延伸,且至少部分朝上延伸至凸出上聚能盘110的上壁面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具体可以连接在上聚能盘110的外周缘,也可以连接在其他结构,例如第一挡流板130上。只需使得第二挡流板(未图示)设于上聚能盘110的外围即可。当燃烧器燃烧时,高温烟气及火焰在上聚能盘110的上表面流动,通过使得第二挡流板(未图示)设置在上聚能盘110的外围,且至少部分朝上延伸至凸出上聚能盘110的上壁面设置时,能够避免油烟机在抽吸时引起火焰或高温烟气偏移,进一步稳定火焰,提升整体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挡流板(未图示)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延伸,则第二挡流板(未图示)的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度不宜过长,以避免大量阻隔高温烟气的流出,使得整体受热不均匀,且第一挡流板130的长度不宜过短,以防止起不到避免油烟机强力抽吸造成火焰偏移的效果。第二挡流板(未图示)的位置具体可以对应第一挡流板130设置,以在对应油烟机最强抽吸区域的位置进行防护。
进一步地,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凸出上聚能盘110的上壁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凸出上聚能盘110的上壁面的高度具体可以为2mm、3mm、5mm、6mm、7.5mm、8mm、10mm等。通过使得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凸出上聚能盘110的上壁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则在有效阻挡高温烟气被抽吸的同时,减小整个锅支架100在高度方向的尺寸,进而使得整体体积更小,更加小巧美观。
在锅支架100还包括第二挡流板(未图示)的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具体地,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可以为1/12、1/10、1/9、2/9、1/8、1/6、1/5、1/4等。
当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小于1/12时,使得第二挡流板(未图示)的长度过短,则避免油烟机抽吸上聚能盘110上的高温烟气和火焰的效果不明显。当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1/4,使得第二挡流板(未图示)的长度过长,也即遮挡上聚能盘110外周的面积过大,如此,会大量阻隔高温烟气的流出,使得锅具受热不均匀。而通过使得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在上聚能盘110周向上的长度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则在使得锅具能够受热均匀的同时,有效避免油烟机抽吸时造成上聚能盘110上表面的烟气和火焰偏移,则使得火焰更加稳定,整体热效率有效提升。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挡流板130与第二挡流板(未图示)一体设置。通过使得第一挡流板130与第二挡流板(未图示)一体设置,则简化挡流板的结构,且使得整个锅支架100的连接稳固性更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第一挡流板130与第二挡流板(未图示)分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流板13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挡流板130沿下聚能盘12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挡流板130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第一挡流板130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使得多个第一挡流板130沿下聚能盘120的周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第一挡流板130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挡流板130的数量可根据抽烟机的抽吸方向进行选择和设计。例如,使得第一挡流板130设置为一个,且对应锅支架100受油烟机最强抽吸区域。或者第一挡流板130设置为三个,使得其中一个第一挡流板130对应锅支架100受油烟机最强抽吸区域,另外两个挡流板分设在该第一挡流板130的两侧,以提升锅支架100整体的稳定火焰效果。当然,第二挡流板(未图示)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当第二挡流板(未图示)为多个时,多个第二挡流板(未图示)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锅支架100还包括多个翅片150,多个翅片150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气流通道140内,相邻两翅片150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导流通道160。
在本实施例中,翅片150由外向内延伸。翅片15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该翅片150具体可以为平板结构,也可以为曲面板结构。且该翅片15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上聚能盘110的径向相一致,也可以与上聚能盘110的径向呈夹角设置,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相邻两个翅片150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多个翅片150将气流通道140分隔为多个导流通道160,则对二次空气进行归导整流,使得二次空气进入导流通道160内后,能够按预设通道稳定地流入燃烧器内,则可以进一步稳定火焰,提升燃烧效率。可选地,相邻两翅片150之间的距离相同。如此,使得多个翅片150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气流通道140内,则通过多个翅片150将气流通道140沿周向均分为多个导流通道160。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4,多个翅片150的上端连接于上聚能盘110的下壁面。由于燃烧器燃烧时,高温烟气流经上聚能盘110,上聚能盘110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而通过使得翅片150的上端连接于上聚能盘110的下壁面,则上聚能盘110吸收的热量会传递至多个翅片150,从而当二次空气流经导流通道160时,会同时接触上聚能盘110的下表面,以及多个翅片150的表面,进而可充分利用上聚能盘110及翅片150上的热量对二次空气进行加热,且通过二次空气将上聚能盘110及翅片150上的热量带回至燃烧区,实现热量的回收,有助于降低燃气灶具10的能耗,同时可降低上聚能盘110的温度,改善上聚能盘110的高温烧蚀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多个翅片150的下端与下聚能盘120的上壁面呈间隔设置。通过使得多个翅片150的下端与下聚能盘120的上壁面呈间隔设置,则一方面能够避免上聚能盘110的热量通过翅片150传递至下聚能盘120,减少热量的耗散,提升热量被二次空气回收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相邻两个导流通道160内的气流能够周向连通,也即整个气流通道140内的二次空气可以周向流通,如此,当第一挡流板130遮挡抽油烟机抽吸气流通道140的二次空气时,使得二次空气在被导流通道160整流引导的同时,也能够周向流动,则使得二次空气在气流通道140内的输送更为稳定,进而可提升火焰稳定性。多个翅片150的下端与下聚能盘120的上壁面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选地,使得多个翅片150的下端与下聚能盘120的上壁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翅片150高度的1/10。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翅片150之间的间距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36,且小于或等于1/18。具体地,相邻两翅片150之间的间距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可以为1/36、1/30、7180、1/24、1/20、1/18。
当相邻两翅片150之间的间距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小于1/36时,则使得每个导流通道160过窄,也即翅片150的数量过多,二次空气进入导流通道160内后受到的阻力过大,则会造成风损,不能够满足燃烧器的二次空气补足流量的需求。而当相邻两翅片150之间的间距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18时,使得每个导流通道160过宽,也即翅片150的数量过少,使得二次空气补入流量过大,则会使得热量会浪费在加热过量的二次空气,进而造成系统的热效率低。而通过使得相邻两翅片150之间的间距与上聚能盘110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36,且小于或等于1/18,在能够保证通过该导流通道160进入燃烧区的二次空气流量在需求范围内;准确的二次空气进气量能够保证燃烧稳定进行的同时,热量不会浪费在加热过量的二次空气上,从而提高系统的热效率。
实际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上聚能盘110与下聚能盘120通过肋板170相互连接。肋板17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置,通常使得肋板170大于或等于三组,多组肋板170沿上聚能盘110的周向间隔设置。每组肋板170可以设置一块肋条,也可以设置两块肋条。通过设置肋板170,可以起到连接上聚能盘110和下聚能盘120的效果;肋板170也可以起到换热翅片的效果,进而增大二次空气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上聚能盘110的内周缘向上凸设有挡流圈111。如此,能够减少上聚能盘110的上表面处的排气通过气流通道140的内端进入到气流通道140内,影响二次空气的补充,进一步稳定气流通道140内的二次空气。挡流圈111凸出上聚能盘110的内周缘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置。挡流圈111的凸出高度不宜过高,以避免影响烟气的排出。挡流圈111与上聚能盘110具体可以一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上聚能盘110包括上盘体112及连接于上盘体112外围的导流圈113,导流圈113的上壁面与上盘体112的上壁面呈钝角设置,以引导由上盘体112流经导流圈113的气流向上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上盘体112与导流圈113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为了提升整体稳固性,通常使得上盘体112与导流圈113一体设置。通过使得导流圈113的上壁面与上盘体112的上壁面呈钝角设置,则使得高温烟气由上盘体112的上表面向导流圈113流动后,通过导流圈113引导气流向上流出。如此,能够避免高温烟气向外扩散,使得高温烟气能够集中向上加热锅具,进而提升整体的热效率。且可使得高温烟气与气流通道140补入的二次空气分层,进而避免高温废气影响二次空气的补入。可选地,导流圈113的上壁面与上盘体112的上壁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0度,且小于或等于150度。如此,使得导流圈113引导上盘体112流经的气流向上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至图4,上聚能盘110还包括分流圈114,分流圈114连接于导流圈113的外周壁,且自导流圈113向下延伸设置,分流圈114的下端与下聚能盘120呈间隔设置。通过使得分流圈114连接于导流圈113的外周壁,且自导流圈113向下延伸设置,则分流圈114能够分隔由上聚能盘110上表面流出的高温烟气和气流通道140流入的二次空气,有效避免高温烟气影响燃气灶具10的二次空气补入,提升燃气灶具10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分流圈114自导流圈113向下延伸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分流圈114向下延伸的长度不宜多大,以防止其影响气流通道140的二次空气补入量。可选地,使得分流圈114向下延伸的长度小于气流通道140最大高度的1/5。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具10,如图5所示,该燃气灶具10包括锅支架100,锅支架100设套设在燃气灶具10的燃烧区外部,用于阻挡燃烧区内的能量外泄和稳定燃烧区的火焰。该锅支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燃气灶具1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集成灶,如图5所示,该集成灶包括燃气灶具10,该燃气灶具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集成灶具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集成灶还包括抽油烟装置20,燃气灶具10设于抽油烟装置20的下方,且位于抽油烟装置20的前侧,燃气灶具10的锅支架100的第一挡流板130靠近抽油烟装置20设置。
该集成灶包括机身和机头,机身位于机头下方,机头下端与机身相连接,机身上设置有灶具总成、附加总成,如消毒柜、蒸烤箱或洗碗机等。机头与机身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机身包括灶台,灶台位于机头的前侧;灶台上设置有燃气灶具10,抽油烟机设置在机头上。如此,使得燃气灶具10设置在抽油烟机的下方和前侧。当开启抽油烟装置20时,使得燃气灶具10的后侧的抽吸力最大。通过使得锅支架100的第一挡流板130靠近抽油烟装置20设置,也即设置在锅支架100的后侧,能够大大减小最大抽吸力方向对锅支架100内部流场的影响,进而使得整个集成灶的燃气灶具10的火焰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移,热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聚能盘;
下聚能盘,设于所述上聚能盘的下方,所述上聚能盘与所述上聚能盘呈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外相通的气流通道;以及
第一挡流板,设于所述上聚能盘和所述下聚能盘的外围,所述第一挡流板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并部分覆盖所述气流通道的外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流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聚能盘,下端连接于所述下聚能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流板在所述上聚能盘周向上的长度与所述上聚能盘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还包括第二挡流板,所述第二挡流板设于所述上聚能盘的外围,所述第二挡流板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延伸,且至少部分朝上延伸至凸出所述上聚能盘的上壁面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流板凸出所述上聚能盘的上壁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流板在所述上聚能盘周向上的长度与所述上聚能盘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12,且小于或等于1/4。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流板与所述第二挡流板一体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流板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流板沿所述下聚能盘的周向间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还包括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所述上聚能盘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气流通道内,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导流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翅片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聚能盘的下壁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的下端与所述下聚能盘的上壁面呈间隔设置。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与所述上聚能盘的周长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36,且小于或等于1/18。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聚能盘与所述下聚能盘通过肋板相互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聚能盘的内周缘向上凸设有挡流圈。
15.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聚能盘包括上盘体及连接于上盘体外围的导流圈,所述导流圈的上壁面与所述上盘体的上壁面呈钝角设置,以引导由所述上盘体流经所述导流圈的气流向上流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聚能盘还包括分流圈,所述分流圈连接于所述导流圈的外周壁,且自所述导流圈向下延伸设置,所述分流圈的下端与所述下聚能盘呈间隔设置。
17.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锅支架。
18.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所示的燃气灶具。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灶还包括抽油烟装置,所述燃气灶具设于所述抽油烟装置的下方,且位于所述抽油烟装置的前侧,所述燃气灶具的锅支架的第一挡流板靠近所述抽油烟装置设置。
CN202022698154.6U 2020-11-19 2020-11-19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Active CN213777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98154.6U CN213777824U (zh) 2020-11-19 2020-11-19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98154.6U CN213777824U (zh) 2020-11-19 2020-11-19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77824U true CN213777824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880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98154.6U Active CN213777824U (zh) 2020-11-19 2020-11-19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778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23582A (zh) * 2022-11-28 2023-03-21 中山市康诺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大功率超薄型组合燃烧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23582A (zh) * 2022-11-28 2023-03-21 中山市康诺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大功率超薄型组合燃烧器
CN115823582B (zh) * 2022-11-28 2023-08-25 中山市康诺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大功率超薄型组合燃烧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9495A (zh) 一种利用余热对预混燃气预热的节能灶
CN213777824U (zh) 锅支架、燃气灶具和集成灶
CN211372503U (zh) 一种具有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CN110360562B (zh) 燃气灶具
CN110887072A (zh)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CN110566954B (zh) 灶具燃烧器
CN210441271U (zh) 锅架及燃气灶
WO2022156046A1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09978028U (zh) 一种倒置式牛扒炉燃烧器
CN113028396A (zh) 燃气灶
CN112344396A (zh) 一种锅支架组件及红外燃烧器
CN217109660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8864298U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
CN215336306U (zh) 燃气灶
CN219913151U (zh) 一种用于燃气加热装置的自热侧锅
CN210624625U (zh) 一种新型节能型多功能燃气灶支架
CN218495036U (zh) 燃气灶
CN215863581U (zh) 燃气灶的聚能盘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CN110887075A (zh) 一种灶用聚能罩及应用有该灶用聚能罩的燃气灶
CN221279517U (zh) 聚能盘锅架及灶具
CN214148038U (zh) 一种聚能圈及具有其的灶具炉架
CN212644702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燃油灶具
CN221222782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110345524B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237796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15

Address after: 056007 East of Shidai Street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dan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dan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20 Beijiao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