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52969U - 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52969U
CN213752969U CN202022373057.XU CN202022373057U CN213752969U CN 213752969 U CN213752969 U CN 213752969U CN 202022373057 U CN202022373057 U CN 202022373057U CN 213752969 U CN213752969 U CN 213752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terminal
electrod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f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730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利辉
白红燕
李新建
杜肖源
齐彬伟
许久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Co ltd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CALB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CALB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US17/141,23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20131242A1/en
Priority to EP21151163.9A priority patent/EP3989356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52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52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current, e.g. f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通过在电池中设置熔断结构,且在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可以控制壳体与第一端子绝缘,即断开壳体与第一端子的电连接,以切断第一端子与壳体之间的导电路径,可以避免因电流过大时对壳体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对电池造成损坏,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本申请要求在2020年4月3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20698079.0、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二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以引入的方式并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指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可充电设备内部通常设置有可充电的电池,例如锂电池,若要保证可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其中一方面需要保证电池的安全性,例如,避免因电池发生意外出现爆炸或着火等。
基于此,如何对电池进行设计,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用以对电池进行特殊设计,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壳体;
容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突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端子;
突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熔断结构,所述熔断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壳体电连接;
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所述熔断结构熔断,断开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电连接;
所述熔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极的电传导路径之外。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一个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池。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一个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池模组。
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通过在电池中设置熔断结构,且在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可以控制壳体与第一端子绝缘,即断开壳体与第一端子的电连接,以切断第一端子与壳体之间的导电路径,可以避免因电流过大时对壳体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对电池造成损坏,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第一端子和第一电极连接关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第一端子所在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熔断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熔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熔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种熔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再一种熔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熔断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多个电池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相邻电池间绝缘失效情况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间隔的两个电池间绝缘失效情况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池,2-汇流排,3-外框,4-线束板,k0-通孔,10-壳体,11-腔体,12-盖板,13-绝缘块,20-电极组件,21-第一电极,22-第二电极,31-第一端子,31a-第一极柱,31b-铆钉,32-第二端子,40-熔断结构,41-第一分部,42-第二分部,50-连接件或第一连接件,60-集流板,70-绝缘结构,80-第二连接件,w1-电池模组,w2-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以图1所示结构为例,但不限于图1所示,可以包括:
壳体10;
容置于壳体10内的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包括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
突出在壳体10的外部并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21的第一端子31;
突出在壳体10的外部并被电连接到第二电极22的第二端子32;
第一端子31与壳体10之间设置熔断结构40,熔断结构40分别与第一端子31和壳体10电连接;
在壳体10与第一端子31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熔断结构40,断开壳体10与第一端子31的电连接;
熔断结构40位于第一端子31和第一电极21的电传导路径之外。
如此,通过在电池中设置熔断结构,且在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可以控制壳体与第一端子绝缘,即断开壳体与第一端子的电连接,以切断第一端子与壳体之间的导电路径,可以避免因电流过大时对壳体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对电池造成损坏,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并且,通过设置熔断结构,在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不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可以使得第一端子与壳体电连接,使得壳体与第一端子具有相同的电位,从而可以避免壳体发生电化学腐蚀,提高壳体的稳定性。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断结构位于第一端子和第一电极的电传导路径之外时,第一端子和第一电极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包括:
第一端子31通过连接件50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如图2所示的局部示意图,连接件50与熔断结构的制作材料相同;
或,第一端子31直接与第一电极21电连接,如图1中虚线圈a1内所示。
也就是说,对于第一端子与第一电极而言,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设置为两种,分别为:
一种是第一端子与第一电极之间为直接连接,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连接件等结构;
另一种是第一端子与第一电极之间为间接连接,即二者之间设置有连接件,通过连接件连接第一端子和第一电极。
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电池的结构设计等因素,从上述两种设置方式中选择一种,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并且,连接件的制作材料除了可以与熔断结构的制作材料相同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制作材料,只要能够通过连接件实现第一端子与第一电极的电连接即可,对于连接件的具体设置方式,在此并不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断开而绝缘时,因熔断结构位于第一端子和第一电极的电传导路径之外,所以第一电极仍然与第一端子电连接,且第二电极仍然与第二端子电连接,也即在熔断结构断开时,并不会对第一端子与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端子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连接状态造成影响,所以即使熔断结构断开,依然能够保证电池可以正常有效地工作,从而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保证电池可以正常有序地工作。
同理,对于第二端子与第二电极而言,也可以采用类似于第一端子和第一电极的连接方式,具体可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详述。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断结构可以为导线和熔断器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在熔断结构为导线时,导线可以但不限于采用金属丝制作,例如但不限于铝丝,以简化熔断结构的制作难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熔断结构为导线时,导线的电阻可以满足如下关系式(暂且称之为关系式1):
R=(c×m×△T1-K×A×△T2)/I2×t;
其中:R为导线的电阻,c为导线的比热容,m为导线的质量,△T1为导线温度的增值;K为导线的传热系统,A为导线的散热面积,△T2为导线与散热环境的温差,I为通过导线的电流,t为导线所需的熔断时间。
并且,对于传热系数而言,该传热系数可以为一正值,且单位可以为瓦/(平方米·摄氏度),即W/(m2·℃)。
说明一点,可选地,导线的长度、截面积的选择(即电阻R的选择),可根据电池模组内串联电池绝缘失效时形成短路回路的电流(I)和设计所需熔断时间(t)计算获得。
具体地,熔断结构升温△T1达到熔断点时断开;若假使熔断结构为导线时,上述关系式可以依据以下过程确定:
导线升温△T1时的热量变化(用Q表示)时,那么:
Q=c×m×△T1
Q=Q1-Q2
Q1=I2×R×t;
Figure BDA0002737840910000061
Figure BDA0002737840910000062
其中,Q1表示导线在升温△T1时产生的热量,Q2表示导线放出的热量,I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
Figure BDA0002737840910000063
表示散热功率。
通过对上述公式的变形,可以确定出以下关系式上述关系式1,从而可以确定出导线的电阻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使得在采用导线作为熔断结构时,可以控制熔断结构的性能参数,以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熔断点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500A,还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出的其他的数值,只要能够通过熔断结构提高电池乃至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即可,对于熔断点的具体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同样地,熔断结构的熔断时间,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0.01s至10s,还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出的其他的数值,只要能够通过熔断结构提高电池乃至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即可,对于熔断点的具体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此外,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断结构还可以为保险丝。
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最简单的导线、或现成的保险丝或熔断器来实现,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制作材料为铝材料、铁基材料或铜基材料;
壳体的制作材料为铝材料,第一电极为正极,第二电极为负极;
或,壳体的制作材料为铁基材料或铜基材料,第一电极为负极,第二电极为正极。
这样的设置原因在于:
负极通常可以采用碳材料、锡基材料、含锂的过渡金属氮化物或合金类等材料制作,正极通常可以采用钴酸锂、锰酸锂或磷酸铁锂等含锂化合物制作,壳体通常可以采用铝材料、铁基材料或铜基材料制作;
电池在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内绝缘失效可能会导致负极或正极与壳体电连接;
若壳体采用铝材料制作,且导致负极与壳体电连接时,如果铝材料制作的壳体电位较低,电池充放电或静置的过程中会产生嵌锂现象,形成锂铝合金,导致铝材料制作的壳体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此时可以设置为壳体与正极电连接,也即壳体通过第一端子与正极电连接,避免铝材料制作的壳体的电位较低,进而避免壳体发生腐蚀,提高壳体的可靠性;
若壳体采用铁基材料或铜基材料制作,且正极与壳体电连接时,铁基材料或铜基材料制作的壳体如果处于高电位,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铁基材料或铜基材料制作的壳体同样发生腐蚀现象;因此,此时可以设置为壳体与负极电连接,也即壳体通过第一端子与负极电连接,避免铁基或铜基材料制作的壳体的电位较高,进而避免壳体发生腐蚀,提高壳体的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11、以及覆盖于腔体11开口处的盖板12;
腔体11与盖板12电连接;
第一端子31通过熔断结构40和盖板12电连接(如图3所示),或第一端子31通过熔断结构40和腔体11电连接(如图4所示)。
也就是说,在设置熔断结构时,为了能够实现熔断结构电连接第一端子和壳体,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方式1:熔断结构电连接第一端子和盖板;
其中,因腔体与盖板电连接,且盖板属于壳体的一部分,所以熔断结构可以实现电连接第一端子和壳体。
方式2:熔断结构电连接第一端子和腔体;
其中,同样地,因腔体与盖板电连接,且腔体属于壳体的一部分,所以熔断结构可以实现电连接第一端子和壳体。
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电池的设计方式等因素从上述方式1和方式2中进行选择,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腔体和盖板均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作,此时可以在腔体外表面、以及盖板背离腔体的一侧表面均设置绝缘膜。
其中,绝缘膜的制作材料,可以选择具有绝缘性能的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等,只要能够实现绝缘性能即可,对于具体的制作材料在此并不限定。
如此,可以实现相邻设置的两个电池之间的绝缘,避免相邻设置的电池之间发生短路,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多个电池进行组装。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断结构的设置位置,可以包括以下情况:
情况1: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熔断结构40位于壳体10外部;
第一端子31、盖板12分别与熔断结构40焊接。
也就是说,熔断结构直接设置在盖板与第一端子之间,从而直接实现盖板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连接。
由于熔断结构设置在壳体之外,所以熔断结构的设置不会对壳体内部的结构和设计造成影响,可以保证壳体内部的原结构保持不变,只是在壳体之外增加熔断结构即可,如此可以大大简化熔断结构的设置复杂度,实现过程简便且易操作。
并且,由于熔断结构设置在壳体之外,所以在后期对电池模组进行维修时,可以更加简单、快速、有效地进行维修和更换,提高电池模组乃至电池包的售后维修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第一端子对应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盖板12具有第一贯穿孔k1,第一端子31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极柱31a和铆钉31b,壳体还包括:用于容置第一端子31的绝缘块13;
其中,绝缘块13具有第二贯穿孔k2,且在垂直于第一端子31表面的方向上,第一贯穿孔k1与第二贯穿孔k2交叠,使得铆钉31b的一端可以依次穿过第一贯穿孔k1和第二贯穿孔k2与第一极柱31a电连接;
铆钉31b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电极直接电连接(如图1所示)或通过连接件电连接(如图2所示)。
如此,可以通过铆钉实现电极与极柱之间的电连接,有利于后续实现各电池之间的串并联设置。
说明一点,可选地,第一端子对应的部分结构与第二端子对应的部分结构的设置方式基本类似,对于第二端子对应的部分结构可参见图5所示,在此不再详述。
情况2: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熔断结构位于壳体10内部;
如图6所示的局部示意图,电池还包括位于腔体内的集流板60,集流板60分别与第一端子31和第一电极电连接,集流板60通过熔断结构40与盖板或腔体11电连接。
其中,图4中的M方向表示电池的顶端方向,且端子突出于电池的顶端,M’方向表示电池的底端方向;结合图6中所示,可以表示集流板60位于壳体10内部。
如此,通过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集流板,使得熔断结构可以位于壳体内部,进而使得熔断结构避免与壳体之外的空气进行接触,从而可以对熔断结构进行保护和避免熔断结构被磕碰,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集流板60与熔断结构40为一体式结构。
如此,使得在制作集流板时,即可制作出熔断结构,不仅可以简化电池的制作工艺,减少电池的制作步骤,还有利于简化电池的结构,使得电池的结构得到优化。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1所示,熔断结构40为具有通孔或通槽的导电结构。
其中,不管是设置通孔还是设置通槽,只要能够保证熔断结构在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断开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即可,对于通孔和通槽的具体设置方式,在此并不限定。
由于熔断结构中包括通孔或通槽,且为导电结构,所以在通孔或通槽存在时,可以减少导电结构的表面积,使得导电结构的电阻增加;在有较大的电流通过熔断结构时,因电阻较大可以释放出较多的热量,在通过的电流大到可以使得导电结构熔断时,即流过导电结构的电流大于导电结构的熔断点,使得导电结构发生熔断,进而使得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断开,实现绝缘,从而保护了壳体免受损坏,避免更加严重的后果发生,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断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分部、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分部;
其中一个第一分部与第一端子电连接,另一个第一分部与壳体电连接;第二分部电连接于两个第一分部之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
例如,如图7所示,两个第一分部41沿着X方向(即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分部42沿着Y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二分部42具有一个;如图8和图9所示,两个第一分部41沿着X方向延伸,第二分部42沿着Y方向延伸,且第二分部42具有二个;如图10所示,两个第一分部41沿着X方向延伸,第二分部42沿着Y方向延伸,且第二分部42具有三个。
如此,电流可以通过第二分部,从其中一个第一分部流到另一个第一分部中,从而使得电流可以从第一端子到达壳体,形成导电路径。
当然,对于第二分部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并不限于图7至图11所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通过第二分部传输电流形成导电路径即可,在此并不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地,参见图11所示,熔断结构40设置在壳体之外时,熔断结构40的一端与第一端子3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若将设置于第一端子与第一电极之间的连接件称之为第一连接件时)80与盖板12电连接,此时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将熔断结构40连接在第二连接件80和第一端子31之间,以优化电池的整体结构。
其中,图3中的M方向表示电池的顶端方向,且端子突出于电池的顶端,M’方向表示电池的底端方向;结合图11中所示,可以表示熔断结构40位于壳体10之外。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熔断结构为导电结构或导线;
电池还包括:包裹熔断结构的绝缘结构。
例如,如图11所示,以熔断结构为具有通孔的导电结构为例,绝缘结构70将熔断结构40包裹起来。
由于熔断结构为导电结构或导线,所以形成熔断结构的材料,可以选择导电的金属、导电的金属氧化物或者导电的其他无机物等导电材料,因导电材料的特性,可能较容易被氧化或者被腐蚀,导致熔断结构的导电性能下降,使得壳体的抗化学腐蚀性能降低。
并且,对导电材料而言,尤其是某些导电的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导热特性,若电池所处的环境温度较高时,裸露的熔断结构(即未经绝缘结构保护的熔断结构)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可能较容易发生熔断,导致壳体的抗化学腐蚀性能降低。
因此,通过在熔断结构表面包裹绝缘结构,绝缘结构可以对熔断结构形成保护,避免熔断结构发生腐蚀和氧化,同时避免熔断结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熔断结构起到较好的保护和隔热作用,从而保证熔断结构良好的导电性能,保证壳体具有良好的抗化学腐蚀性能。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极组件除了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外,还可以包括电解液、隔膜等结构,通过隔膜可以实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隔离,避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接触,通过电解液可以实现离子传输,使得离子可以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进行传输。
具体地,对于电极组件中各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如图12所示,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池1。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图中示出了5个电池,但在实际情况中,电池模组中包括的电池的数量并不限于5个,此处只是举例说明而已。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池模组除了包括电池之外,还包括:
用于装载电池1的外框3;
用于实现各电池1之间串并联连接关系的汇流排2;
以及,用于固定汇流排2的线束板4;
其中,线束板4中可以设置有通孔k0,在垂直于盖板表面的方向上,该通孔k0可以与熔断结构交叠。
如此,可以便于通过通孔k0观察到熔断结构的状态,进而直观地确定电池的状态,为电池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说明一点,可选地,在线束板中,对应每个熔断结构的设置位置均可以设置一个通孔k0,即通孔与熔断结构为一一对应设置;虽然图12中仅示出了一个,但并不表示具体实施只设置这一个通孔,此处只是以这个通孔为例进行说明而已。
具体地,如图12所示,各电池1沿着第一方向F1排列设置;
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排列方向为第二方向F2,第一方向F1与第二方向F2垂直且平行于盖板表面。
如此,可以有利于实现多个电池的组装和串并联的设置,增加电池模组的输出能力。
具体地,在实际情况中,在电池模组受到挤压、碰撞、异物侵入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可能会导致电池模组内相邻且处于串联关系的电池绝缘膜破损或其他情况而导致绝缘失效,使得在电池模组内形成短路回路,在此情况下,通过熔断结构的熔断,可以断开短路回路,从而避免出现电池模组打火或热失控等安全风险。
其中,出现的短路回路,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
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图14为图13中①所示的短路回路,表示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绝缘失效的情况;在图14中,Ra2表示电池2(用Cell2表示)中设置的熔断结构的电阻,Ra1表示电池1(用Cell1表示)中设置的熔断结构的电阻,Rb表示用于实现电池1和电池2电连接的汇流排的电阻,Rc表示电池2的内阻。
情况2:
参见图13和图15所示,图15为图13中②所示的短路回路,表示相邻的n个(n为大于2的帧数)电池之间绝缘失效的情况;在图15中,Ran表示电池n(用Celln表示)中设置的熔断结构的电阻,Ra1表示电池1(用Cell1表示)中设置的熔断结构的电阻,Rb表示用于实现电池1与电池2电连接的汇流排的电阻,Rc’表示n-1个电池的内阻和用于实现电池2至电池n电连接的汇流排的电阻之和。
在实际情况中,不管出现上述哪种情况,通过在电池中设置熔断结构,且在壳体与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可以控制壳体与第一端子绝缘,即断开壳体与第一端子的电连接,以切断第一端子与壳体之间的导电路径,可以避免因电流过大时对壳体造成损坏,从而避免对电池造成损坏,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基于同一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如图16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池模组w1。
其中,图16中示出了四个电池模组w1,但在实际情况中,电池包中包括的电池模组w1的个数并不限于四个,还可以其他数量,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大小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电池包还可以包括用于容置电池模组w1的托盘w2。
当然,在实际情况中,电池包除了包括电池模组和托盘之外,还包括其他用于组装电池包的结构,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容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突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端子;
突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熔断结构,所述熔断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壳体电连接;
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电流大于预设的熔断点时,所述熔断结构熔断,断开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端子的电连接;
所述熔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极的电传导路径之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制作材料为铝材料,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
或,所述壳体的制作材料为铁基材料或铜基材料,所述第一电极为负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断结构为导线和熔断器中的至少一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断结构为导线;
所述导线的电阻满足如下关系式:
R=(c×m×△T1-K×A×△T2)/I2×t;
其中:R为所述导线的电阻,c为所述导线的比热容,m为所述导线的质量,△T1为所述导线温度的增值;K为所述导线的传热系统,A为所述导线的散热面积,△T2为所述导线与散热环境的温差,I为通过所述导线的电流,t为所述导线所需的熔断时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以及覆盖于所述腔体开口处的盖板;
所述腔体与所述盖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端子通过所述熔断结构和所述盖板电连接,或所述第一端子通过所述熔断结构和所述腔体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断结构位于所述壳体外部;
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盖板分别与所述熔断结构焊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断结构位于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腔体内的集流板,所述集流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集流板通过所述熔断结构与所述盖板或所述腔体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板与所述熔断结构为一体式结构。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断结构为具有通孔或通槽的导电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断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分部、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分部;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壳体电连接;所述第二分部电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分部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11.如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裹所述熔断结构的绝缘结构。
12.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1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12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022373057.XU 2020-04-30 2020-10-22 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ctive CN213752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141,233 US20220131242A1 (en) 2020-04-30 2021-01-05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EP21151163.9A EP3989356B1 (en) 2020-04-30 2021-01-12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98079 2020-04-30
CN2020206980790 2020-04-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52969U true CN213752969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52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73057.XU Active CN213752969U (zh) 2020-04-30 2020-10-22 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31242A1 (zh)
EP (1) EP3989356B1 (zh)
CN (1) CN21375296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28204B1 (en) * 2010-10-16 2018-06-06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Lithium-ion battery
CN201994346U (zh) * 2010-12-10 2011-09-28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金属壳体
KR101243546B1 (ko) * 2011-03-02 2013-03-20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갖는 배터리 팩
US8592079B2 (en) * 2011-07-28 2013-11-26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695992B1 (ko) * 2011-11-30 2017-01-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20140125657A (ko) * 2013-04-19 2014-10-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US9225002B2 (en) * 2013-10-24 2015-12-29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fuse unit
JP6707367B2 (ja) * 2016-02-29 2020-06-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KR102606264B1 (ko) * 2016-06-28 2023-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CN108123179B (zh) * 2016-11-29 2020-02-18 德阳九鼎智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89356A1 (en) 2022-04-27
EP3989356B1 (en) 2024-03-06
US20220131242A1 (en) 2022-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1666B (zh) 安全性提高的电池模块和含有所述电池模块的中型或大型电池组
CN106953059B (zh) 汇流条
JP5256231B2 (ja) 2次電池及び2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433199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모듈에 적용되는 버스 바
EP2352186B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using the same
US8276695B2 (en) Battery electrode sheet
US8193770B2 (en) Battery system for a vehicle having an over-current/over-temperature protective feature
CN109906524B (zh) 电池系统
CN103066339B (zh) 整体式单元电压感测线路熔断装置
KR101370264B1 (ko) 솔더링 커넥터와,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팩
WO2023035990A1 (zh)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02272981A (zh) 电池模块和使用该电池模块的电池包
CN102272980A (zh) 电池连接构件和使用该电池连接构件的电池模块
JP2954147B1 (ja) 防爆型二次電池
WO2024093100A1 (zh)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KR102332343B1 (ko) 전지 모듈
KR20220083799A (ko)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를 전원으로 사용하는 장치
KR20220136886A (ko) 버스바, 배터리 및 전기 장치
WO2023207619A1 (zh) 电池、用电设备以及电池的线束的二次利用方法
CN213752969U (zh) 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KR102411730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전지 모듈
CN216054936U (zh) 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锂二次电池、电池包
CN216213802U (zh)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US20160293927A1 (en) Battery Cell for a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attery Cell
CN110249478A (zh) 用于电池模块的集流系统、电池模块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66, Binhe North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Ltd.

Patentee after: AV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Co.,Ltd.

Address before: No.66, Binhe North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Ltd.

Patentee before: Kaibo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1

Address after: 213000 No. 1, Jiangdong Avenue,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chuangxin Aviati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AV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Co.,Ltd.

Address before: No.66, Binhe North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AVIATION LITHIUM BATTERY Co.,Ltd.

Patentee before: AVIC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