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48058U -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48058U
CN213748058U CN202022155880.3U CN202022155880U CN213748058U CN 213748058 U CN213748058 U CN 213748058U CN 202022155880 U CN202022155880 U CN 202022155880U CN 213748058 U CN213748058 U CN 2137480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metal
plastic
wall
th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558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宏杰
刘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1558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480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480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480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涉及金属塑料复合采暖散热器领域,采用塑料管管口壁厚中间壁薄的技术方案,极大提高了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散热量,极大降低了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制造成本,同时解决了超薄塑料管的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承压能力和牢固性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塑料管壁厚都是在2.0mm左右,在《辽宁省高分子塑铝复合采暖散热器地方标准》第5.8.2条中规定塑料管壁厚不得低于2.0mm,由于塑料的导热系数小于金属的导热系数,塑料管作为采暖散热器水道其壁厚直接影响采暖散热器的热媒通过塑料管向金属散热体传递热量,使得塑料金属复合散热器的散热量普遍低下,制造成本很高,远远不如金属采暖散热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以克服上述厚壁塑料管的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散热量低、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包括超薄塑料管和金属散热体管道,超薄塑料管的中段壁薄,两端管口壁厚,超薄塑料管外壁紧密贴合有金属散热体管道。
优选地,超薄塑料管薄壁和厚壁的外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超薄塑料管两端管口至少10mm长位置的壁厚为1.0mm以上。
优选地,所述超薄塑料管中段管壁厚度为1.0mm以下。
优选地,所述金属散热体管道采用铝或铝合金、钢或不锈钢和铜质材料。
优选地,所述金属散热体管道为轴向一体或分体。
优选地,所述金属散热体管道内外有翅片或无翅片。
优选地,超薄塑料管两端管口厚壁处中部设有若干个限位凹槽,金属散热体管道两端口对应超薄塑料管两端管口厚壁处中部的限位凹槽设有限位凸起,金属散热体管道两端的限位凸起对应超薄塑料管两端的限位凹槽相互封堵锁紧。
优选地,超薄塑料管两端厚壁管口分别被固定在金属散热体两端管道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在满足承压能力的前提下,采用超薄塑料管,使热在塑料管壁的传递速度加快,使单位时间内的热量传递加大,大幅提高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的散热量,实验数据表明,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塑料管的壁厚与散热量成反比,即塑料管管壁越厚散热量越低,大约管壁每增加25%,散热量降低7%左右;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使用时,超薄塑料管壁在散热器内部压力下膨胀,使塑料管的外壁表面与金属散热体管道内壁表面贴合更紧密、有效接触面积更大、热传递效率更高。采用超薄塑料管使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的重量成倍减轻,成本成倍下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超薄塑料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剖视图。
图4为图3的散热管端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包括超薄塑料管1和金属散热体管道4,参照图1,超薄塑料管1包含薄壁塑料管厚壁管口2和薄壁塑料管薄壁管体3,超薄塑料管1的中段壁薄,两端管口壁厚,超薄塑料管穿入或嵌入金属散热体管道4中(图3所示)。
具体的,如图1所示,超薄塑料管1两端管口10mm以上长位置的壁厚为1mm以上,优选为:按着国家塑料管件的管径与壁厚比例标准,中间位置管壁壁厚为1.0mm以下,优选为0.1~0.5mm。本实施例中,超薄塑料管薄壁和厚壁的外径相同,超薄塑料管厚壁与薄壁之间通过圆弧倒角过渡或直角过渡。需要说明的是,超薄塑料管的厚壁端口为实现与金属散热体管道4端口固定和熔接连接预留需要的长度,只要能够满足固定、熔接、耐压要求即可,因此不限制长度为10mm、15mm、20mm、25mm,只要满足上述要求均应当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超薄塑料管1可穿入或嵌入在金属散热体管道4内,此时要求超薄塑料管1与金属散热体管道4间隙配合,能使超薄塑料管1可穿入或嵌入金属散热体管道4内,但是二者间隙应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以实现超薄塑料管 1产生形变膨胀时,金属散热体管道4对超薄塑料管1进行有效支撑。金属散热体管道4的材质通常为铝或铝合金,也可采用钢或不锈钢、铜制等其他常用金属材料。
进一步地,为保证金属散热体管道4与超薄塑料管1两端口能够有效固定,如图2、4所示,超薄塑料管1两端管口厚壁处中部设有若干个限位凹槽,图2为4个,金属散热体管道4两端口对应超薄塑料管1两端管口厚壁处中部的限位凹槽5设有金属散热体管道限位凸起6,如图4所示,金属散热体管道限位凸起6对应超薄塑料管两端的限位凹槽5相互封堵锁紧。更进一步地,还可以采用金属散热体管道4的两个端口边封堵凸起7对超薄塑料管1两端封堵;并且被金属散热体管道4口边封堵凸起7封闭在管道内。金属散热体管道4 口边封堵凸起7是由金属散热体管道口边向内延伸而成,实现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为保证超薄塑料管1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在进行散热器组装时,超薄塑料管1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的两端管口与其它塑料管件熔接,金属散热体管道4的凸起不得高于超薄塑料管的内壁,应留出熔接所需要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该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在进行散热器组装时,应当采用本领域密封及连接强度较高的连接方法与塑料三通连接,例如申请人已授权专利CN201410292432.4公开的一种塑铝复合采暖散热器铝合金管道内塑料管与塑料三通的熔接方法,或者采用申请人已授权专利ZL201921487058.8公开的一种塑料金属复合联箱管及应用该复合联箱管的暖气片的连接方法与塑料联箱管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塑料管与金属散热体管道之间热传递效率低的问题,超薄塑料管的管壁使热量传递速度加快、传递的热量增高,实验数据表明,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塑料管的壁厚与散热量成反比,即塑料管管壁越厚散热量越低,大约管壁每增加25%,散热量降低7%左右;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使用时,超薄塑料管的薄壁部分在散热器内部压力下膨胀,使塑料管的外壁表面与金属散热体管道内壁表面贴合更紧密、有效接触面积更大、热传递效率更高;超薄塑料管因为管壁薄因而使管的重量大大降低,比现有技术的塑料管节约了几倍成本。解决了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使用薄壁塑料管时不耐压、结构不牢固的问题,超薄塑料管两端厚壁管口的限位凹槽与金属散热体管道端口的限位凸起,相互封堵锁紧、密切配合,使采暖散热器的耐压性能更高、结构更加稳定耐用,耐压性能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制成的散热器压力试验:例1:塑料管口厚壁长度15mm、厚度6mm,薄壁厚度0.1mm;例2:塑料管口厚壁长度20mm、厚度4mm,薄壁厚度0.3mm;例3:塑料管口厚壁长度25mm、厚度2mm,薄壁厚度0.5mm;在常温条件下,压力为工作压力的3倍时,稳压2min时间内无渗漏;在75℃条件下,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时,稳压2min时间内无渗漏。现有采暖塑料金属复合散热器的制造技术,塑料管的壁厚之所以采用厚壁也是考虑散热器的耐压性能问题,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之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没有人敢于采用超薄 (1mm以下)塑料管壁。现有技术中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塑料金属复合管全部采用直圆筒方式,完全没有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塑料瓶结构的超薄管壁方式,即:塑料管管口壁厚中间壁薄。总之,本实用新型极大提高了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散热量,极大降低了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制造成本,解决了超薄塑料管的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承压能力和牢固性问题。
虽然在这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用于塑料金属复合采暖散热器的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但是应该清楚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和宗旨对于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来说将会提出许多其他替代性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而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可以经过各种修改。

Claims (9)

1.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超薄塑料管和金属散热体管道,超薄塑料管的中段壁薄,两端管口壁厚,管口厚壁处外表面中部设有凹槽,超薄塑料管外壁紧密贴合有金属散热体管道,金属散热体管道两端管口对应塑料管口厚壁处外表面中部的凹槽设有凸起,凸起与凹槽相互封堵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超薄塑料管薄壁和厚壁的外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塑料管两端管口处至少10mm长位置的壁厚为1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塑料管中段管壁厚度为1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体管道采用铝、铝合金、钢、不锈钢、铜质材料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金属散热体管道外壁还设有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体管道为轴向一体或分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超薄塑料管两端管口厚壁处中部设有若干个限位凹槽,金属散热体管道两端口对应超薄塑料管两端管口厚壁处中部的限位凹槽设有限位凸起,金属散热体管道两端的限位凸起对应超薄塑料管两端的限位凹槽相互封堵锁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其特征在于:超薄塑料管被封闭在金属散热体管道内,不能径向或轴向移动。
CN202022155880.3U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Active CN2137480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55880.3U CN213748058U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55880.3U CN213748058U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48058U true CN213748058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46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55880.3U Active CN213748058U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480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489209A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plastic and metal components
TW201017086A (en) Heat exchanger
CN205864948U (zh) 一种槽道式液冷冷板
CN213748058U (zh) 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散热管
CN202001749U (zh) 一种复合压力管连接用防腐扣压接头以及管道连接结构
US20100188811A1 (en) Memory cooling device
CN101188922B (zh) 散热装置
CN209820240U (zh) 一种折叠凹凸通道管
CN214950743U (zh) 一种薄壁塑料管的塑料金属复合散热器
CN105135924A (zh) 一种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换热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12013696A (zh) 一种薄壁塑料管的塑料金属复合散热器
CN114111408A (zh) 一种平板型脉动热管及应用和平板型脉动热管的加工方法
CN211903880U (zh) 微通道换热扁管及换热组件
CN211390160U (zh) 通用3d打印机喉管及3d打印头
CN212431868U (zh) 一种单板双封结构的双管板碳化硅换热装置
CN210344681U (zh) 一种钢衬聚四氟乙烯管件
CN210135811U (zh) 扁平式热交换器
CN204830968U (zh) 一种内含u型换热管的翅片式热交换器
CN207163283U (zh) 一种扁平热管
CN210868202U (zh) 一种金属电极及圆管ptc加热器
CN219693952U (zh) 热管
CN204923991U (zh) 一种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换热装置
CN206362237U (zh) 一种大口径水道散热块
CN210372404U (zh) 一种管道接头
CN215337904U (zh) 化工用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