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24100U -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24100U
CN213724100U CN202021885383.2U CN202021885383U CN213724100U CN 213724100 U CN213724100 U CN 213724100U CN 202021885383 U CN202021885383 U CN 202021885383U CN 213724100 U CN213724100 U CN 213724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needle
shell
tail en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853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辉
高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nhw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nhw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nhw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nhwa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853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24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24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24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包括相连接的导管组件和针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及固定在其前端、用于输液的导管,所述针管组件至少包括针管座和针管,所述针管的尾端与所述针管座固接,所述导管座的尾端连接有一正压防溢机构,所述正压防溢机构包括一前端与所述导管座尾端固接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通过所述导管座后与所述导管相连通,所述弹性件的尾端与所述导管座的尾端固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在导管座的尾端设置正压防溢机构,使得拔出针管后,导管内的血液不会溢出感染医护人员,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属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者疼痛,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
留置针具有多种类型,其中开放式留置针是最早的一种留置针形式。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开放式留置针的特点是导管座的末端是开放式的,因此在穿刺结束时撤出针管时,患者的血液容易从导管座的末端溢出,增加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即便医护人员佩戴手套操作也依然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如何解决开放式留置针的血液外溢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包括相连接的导管组件和针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及固定在其前端、用于输液的导管,所述针管组件至少包括针管座和针管,所述针管的尾端与所述针管座固接,所述导管座的尾端连接有一正压防溢机构,所述正压防溢机构包括一前端与所述导管座尾端固接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通过所述导管座后与所述导管相连通,所述弹性件的尾端与所述导管座的尾端固接,所述弹性件具有变化的两种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弹性件的头部与所述外壳的开口相抵接并密封所述开口;第二状态下,所述弹性件的头部向内收缩,使得所述间隙可与外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直径自所述开口向其前端逐渐扩大,所述弹性件的头部的外径不小于所述开口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的外侧壁上环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外径大于所述开口的内径,当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状态下时,所述密封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相抵接。
优选的,所述头部的外侧边缘具有向所述外壳的内部倾斜的斜面。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前端内部具有内部中空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插设于所述导管座的内部,所述导向杆的外壁与所述导管座的内壁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的内部至少设置有一通孔使得所述间隙与所述导管座的内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导向杆向所述开口方向延伸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支撑杆的外部,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头部的内侧壁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空隙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尾端的外侧壁具有外螺纹,并且所述外壳的尾端与所述针管座的前端卡接。
优选的,所述导管座的前端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的蝶翼。
优选的,所述导管的前端设置有保护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在导管座的尾端设置正压防溢机构,使得拔出针管后,导管内的血液不会溢出感染医护人员,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安全性;
2、正压防溢机构通过弹性件实现其既可密封所述导管座的尾端又可与所述导管座内部相连通,向导管内部输入药液的双重目的;
3、所述密封环对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形成二级密封,与所述头部形成双重密封,以确保所述间隙内的液体不会溢出。
4、所述导管座的两侧设置有蝶翼,以方便将导管座固定在患者皮肤表面;
5、导管外部设置有保护套,以保证其运输过程中的洁净和无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包括相连接的导管组件和针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1及固定在其前端、用于输液的导管2,所述针管组件至少包括针管座3和针管4,所述针管4的尾端与所述针管座3固接,所述导管座1的尾端连接有一正压防溢机构,所述正压防溢机构包括一前端与所述导管座1尾端固接的外壳5,所述外壳5内设置有一弹性件6,所述弹性件6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5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7,所述间隙7通过所述导管座1后与所述导管2相连通,所述弹性件6的尾端与所述导管座1的尾端固接,所述弹性件6具有变化的两种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的头部601与所述外壳5的开口501相抵接并密封所述开口501;第二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的头部601向内收缩,使得所述间隙7可与外部相连通。通过在所述导管座1的尾端设置正压防溢机构,使得拔出所述针管4后,所述导管2内的血液不会溢出感染医护人员,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的,所述外壳5的直径自所述开口501向其前端逐渐扩大,所述弹性件6的头部601的外径不小于所述开口501的内径。使得所述弹性件6的头部601处于所述开口501内时,可以收缩进而封闭被所述针管4刺出的穿孔。
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件6的外侧壁上环设有密封环602,所述密封环602的外径大于所述开口501的内径,当所述弹性件6处于第一状态下时,所述密封环602与所述外壳5的内侧壁相抵接。所述密封环602对所述外壳5的内侧壁形成二级密封,与所述头部601形成双重密封,以确保所述间隙7内的液体不会溢出。
如图2所示,所述头部601的外侧边缘具有向所述外壳5的内部倾斜的斜面603。所述斜面603可以提高所述头部601在复位时相对所述开口501滑动的流畅性。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5的前端内部具有内部中空的导向杆502,所述导向杆502插设于所述导管座1的内部,所述导向杆502的外壁与所述导管座1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导向杆502提高了所述外壳5与所述导管座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所述导向杆502的内部至少设置有一通孔(图中未示出)使得所述间隙7与所述导管座1的内部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弹性件6的杆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导向杆502向所述开口501方向延伸连接有支撑杆503,所述弹性件6套设于所述支撑杆503的外部,所述支撑杆503的顶端与所述头部601的内侧壁之间存在空隙600,所述空隙8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501的长度。所述空隙600为所述头部601提供形变空间,使其可以切换成第二状态。并且所述支撑杆503对所述弹性件6具有支撑和导向的双重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弹性件6的外侧壁上具有用于增加其机械强度,帮助其复位的凸筋。
为了其他输液设备连接,所述外壳5的尾端的外侧壁具有外螺纹504。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5的尾端也可以设置其他可用于连接的连接机构。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壳5的尾端与所述针管座3卡接。
为了方便固定所述导管座1,所述导管座1的前端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的蝶翼8。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管座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所述蝶翼8,以提高所述导管座1固定于患者皮肤表面的稳定性。
此外,所述导管2的前端设置有保护套9,以保证其运输过程中的洁净和无损。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包括相连接的导管组件和针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1)及固定在其前端、用于输液的导管(2),所述针管组件至少包括针管座(3)和针管(4),所述针管(4)的尾端与所述针管座(3)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座(1)的尾端连接有一正压防溢机构,所述正压防溢机构包括一前端与所述导管座(1)尾端固接的外壳(5),所述外壳(5)内设置有一弹性件(6),所述弹性件(6)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5)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7),所述间隙(7)通过所述导管座(1)后与所述导管(2)相连通,所述弹性件(6)的尾端与所述导管座(1)的尾端固接,所述弹性件(6)具有变化的两种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的头部(601)与所述外壳(5)的开口(501)相抵接并密封所述开口(501);第二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的头部(601)向内收缩,使得所述间隙(7)可与外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的直径自所述开口(501)向其前端逐渐扩大,所述弹性件(6)的头部(601)的外径不小于所述开口(501)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6)的外侧壁上环设有密封环(602),所述密封环(602)的外径大于所述开口(501)的内径,当所述弹性件(6)处于第一状态下时,所述密封环(602)与所述外壳(5)的内侧壁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601)的外侧边缘具有向所述外壳(5)的内部倾斜的斜面(6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的前端内部具有内部中空的导向杆(502),所述导向杆(502)插设于所述导管座(1)的内部,所述导向杆(502)的外壁与所述导管座(1)的内壁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502)的内部至少设置有一通孔使得所述间隙(7)与所述导管座(1)的内部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502)向所述开口(501)方向延伸连接有支撑杆(503),所述弹性件(6)套设于所述支撑杆(503)的外部,所述支撑杆(503)的顶端与所述头部(601)的内侧壁之间存在空隙(600),所述空隙(600)的长度大于所述开口(501)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的尾端的外侧壁具有外螺纹(504),并且所述外壳(5)的尾端与所述针管座(3)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座(1)的前端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的蝶翼(8)。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的前端设置有保护套(9)。
CN202021885383.2U 2020-09-02 2020-09-02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Active CN213724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5383.2U CN213724100U (zh) 2020-09-02 2020-09-02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85383.2U CN213724100U (zh) 2020-09-02 2020-09-02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24100U true CN213724100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41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85383.2U Active CN213724100U (zh) 2020-09-02 2020-09-02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241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15283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rterial and Venous Cannulation
FI71491B (fi) Kateter foer katetrering av centrala vener
BR112020001073A2 (pt) extensão alojando uma sonda ou cateter intravenoso
JP2788263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4099528A (en) Double lumen cannula
JPH09108348A (ja) 手術針保護カバー
MXPA96002220A (en) Containment of protective cover for ag
US20190314614A1 (en) Iv catheter with a tip protector
CN213724100U (zh) 防溢型开放式留置针
CN108744146B (zh) 防针刺留置针
CN201564952U (zh) 新型灌注针
US11883608B2 (en) Pediatric catheter system and rel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CN209253818U (zh) 一种防针刺留置针
CN109481783B (zh)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CN219423450U (zh) 一次性小巧灵活防针刺置留针
CN212090417U (zh) 小型留置针
CN213964646U (zh) 防针刺机构及安全型留置针
CN204708861U (zh) 一种安全型动静脉采血装置
CN219538451U (zh) 一种穿刺装置
CN219251208U (zh) 带翼的防针刺静脉留置针
CN219630316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留置针
CN214284926U (zh) 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
CN217471950U (zh) 一种双腔式采血针
CN220967794U (zh) 一种血液透析用内瘘留置针
CN216394208U (zh) 一种改良安全型动静脉瘘穿刺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