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8682U -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 Google Patents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8682U
CN213718682U CN202022380851.7U CN202022380851U CN213718682U CN 213718682 U CN213718682 U CN 213718682U CN 202022380851 U CN202022380851 U CN 202022380851U CN 213718682 U CN213718682 U CN 213718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soil
planting machine
ridging
sweet potat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808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发智
张亚振
徐志杰
孙志文
张俊杰
焦海涛
李霄鹤
高清海
陈林
张秀平
常吉武
陈思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808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186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8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86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提出了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包括旋耕起垄器、机架、限深轮,所述旋耕起垄器包括设置在机架前端的旋耕部与出土筒,所述旋耕部的土壤输出端与出土筒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深轮设置在机架前端,还包括放苗机构,所述放苗机构包括放苗槽及回转式的传送带,所述放苗槽水平设置,所述放苗槽固定连接所述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末端形成释放端,释放端位于出土筒输出端的前方,出土筒输出端位于释放端扫过区域的边缘,解决了现有红薯秧栽植机竖向栽种红薯秧,所种植出的红薯对土地中的营养成分吸收不均,造成栽种出的红薯大小不均,产量不理想的问题。

Description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在红薯秧苗移栽时一般都是依靠人工工作。不仅劳动量大、效率低,而且体力劳动过于繁重,劳动时间长,不能及时保住墒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种植积极性和种植面积。现在市面上存在的红薯秧栽植机降低了人工的劳动量,但是种植时为竖向栽种,所种植出的红薯对土地中的营养成分吸收不均,造成栽种出的红薯大小不均,产量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红薯秧栽植机竖向栽种所种植红薯大小不均,产量不理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包括旋耕起垄器、机架、限深轮,所述旋耕起垄器包括设置在机架前端的旋耕部与出土筒,所述旋耕部的土壤输出端与出土筒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深轮设置在机架前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苗机构,所述放苗机构包括放苗槽及回转式的传送带,所述放苗槽水平设置,所述放苗槽固定连接所述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末端形成释放端,释放端位于出土筒输出端的前方,出土筒输出端位于释放端扫过区域的边缘。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放苗槽为长条状结构的“L”型槽,所述放苗槽有若干个,且间距均匀分布在所述传送带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传送带倾斜设置,所述传送带沿着所述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的前进方向向后倾斜,所述释放端为所述传送带的最低点。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出土筒在机架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出土筒为管道状,所述出土筒成拱形结构,所述出土筒内设传送链。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出土筒输出端设置为下行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放苗槽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依次且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后端的压紧轮和覆土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紧轮上设置有截面为“L”型的压苗槽,所述压紧轮上的压苗槽与所述放苗槽配合,所述压紧轮位于所述放苗槽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且所述压紧轮位于所述出土筒输出端的前方。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覆土轮位于所述出土筒输出端的后方,且所述覆土轮轮面宽于所述压紧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两侧设置有投放工位,所述投放工位包括:踏板、座椅及储苗箱;所述踏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座椅固定设置在踏板上,所述座椅位于所述储苗箱的一侧,且所述座椅与所述传送带的位置相适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限深轮、覆土轮及压紧轮通过伸缩机构与所述机架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放苗机构中水平设置的放苗槽,放苗槽固定连接在传送带上,传送带的末端形成释放端,红薯秧放置在放苗槽中,当红薯秧随着放苗槽到达释放端时,红薯秧落下地面,出土筒输出端经过后红薯秧的根部处于水平状态被土壤覆盖,红薯秧水平栽种,解决了红薯秧栽植机竖向栽种红薯秧,所种植出的红薯大小不均,产量不理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放苗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限深轮,3、出土筒,4、放苗槽,5、传送带,6、压紧轮,7、覆土轮,8、踏板,9、座椅,10、储苗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包括旋耕起垄器、机架1、限深轮2,旋耕起垄器包括设置在机架1前端的旋耕部与出土筒3,旋耕部的土壤输出端与出土筒3输入端连接,限深轮2设置在机架1前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苗机构,放苗机构包括放苗槽4及回转式的传送带5,放苗槽4水平设置,放苗槽4固定连接传送带5,传送带5的末端形成释放端,释放端位于出土筒3输出端的前方,出土筒3输出端位于释放端扫过区域的边缘。
本实施例中,机架1与大马力农机连接,通过限深轮2带动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运动,旋耕部将土壤送进出土筒的输入端,关键是,还包括放苗机构,放苗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放苗槽4及回转式的传送带5,放苗槽4通过螺钉固定在传送带5上,传送带5的末端形成释放端,红薯秧放置在放苗槽4中,当红薯秧随着放苗槽4到达释放端时,放苗槽4随传送带5翻转,红薯秧在释放端随放苗槽4的翻转被倾倒,红薯秧落下地面,出土筒3输出端经过时,将出土筒3中的土壤撒出,红薯秧的根部处于水平状态被土壤覆盖,使红薯秧水平栽种,红薯获得的养分均匀,个头饱满均匀。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放苗槽4为长条状结构的“L”型槽,放苗槽4有若干个,且间距均匀分布在传送带5上。
本实施例中,放苗槽4为长条状结构的“L”型槽,便于红薯秧放置,不会发生位置偏移,也有效防止了红薯秧未到释放端便提前滑落的现象,若干个放苗槽4间距均匀分布在传送带5上,传送带5运动时,槽口向上的放苗槽4均可放置红薯秧,充分利用了传送空间,且连续作业,栽种效率高。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传送带5倾斜设置,传送带5沿着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的前进方向向后倾斜,释放端为传送带5的最低点。
本实施例中,传送带5沿着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的前进方向向后倾斜设置,便于作业人员选择在合适的位置放置红薯秧,符合人机工程,释放端为传送带5的最低点,避免红薯秧下落时受其他零部件阻挡而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1~图4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出土筒3在机架1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出土筒3为管道状,出土筒3成拱形结构,出土筒3内设传送链。
本实施例中,出土筒3在机架1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红薯秧在相邻的一组2个放苗槽4中红薯苗根部可反向放置,增加了同向红薯秧之间的间距,有利于红薯的生长发育,出土筒3为管道状,方便容纳较多的土壤,出土筒3成拱形结构且内部设传送链,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运动时的出土筒3震动,将出土筒3内的土块震碎,拱形结构增加了土壤在出土筒3内的运动行程,使得土壤震动的更加充分,避免出现土块,砸伤红薯秧。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出土筒3输出端设置为下行的凹槽,凹槽位于放苗槽4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
本实施例中,出土筒3输出端设置为下行的凹槽,有利于土壤自然滑落,凹槽位于放苗槽4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控制土壤的输出位置,使得土壤可覆盖在反向栽种的的红薯秧的根部,避免工作人员返工。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还包括:依次且对称设置在机架1后端的压紧轮6和覆土轮7。
本实施例中,机架上还设置有压紧轮6和覆土轮7,压紧轮6用于将红薯秧压下土壤,避免红薯秧落下后受到损坏,覆土轮7将出土筒3输出端输出的土壤进行压实。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压紧轮6上设置有截面为“L”型的压苗槽,压紧轮6上的压苗槽与放苗槽4配合,压紧轮6位于放苗槽4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且压紧轮6位于出土筒3输出端的前方。
本实施例中,压紧轮6上设置有截面为“L”型的压苗槽,压紧轮6位于放苗槽4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压紧轮6上的压苗槽与放苗槽4配合,放苗槽4将红薯苗倾倒落下地面的位置恰好处于压苗槽的行程内,压紧轮6运动时,压苗槽与土壤的接触时将红薯秧的根部压进槽内,并下压进土壤,使红薯秧的位置固定,压紧轮6位于出土筒3输出端的前方,红薯秧位置固定后,出土筒3输出端输出土壤对红薯秧根部撒土。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覆土轮7位于出土筒3输出端的后方,且覆土轮7轮面宽于压紧轮6。
本实施例中,覆土轮7位于出土筒3输出端的后方,对土壤进行压实,覆土轮7轮面宽于压紧轮6,增加红薯秧根部和土壤的接触面积,保持土壤的含水量,有利于红薯秧扎根。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机架1两侧设置有投放工位,投放工位包括:踏板8、座椅9及储苗箱10;踏板8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座椅9固定设置在踏板8上,座椅9位于储苗箱10的一侧,且座椅9与传送带5的位置相适配。
本实施例中,投放工位包括:踏板8、座椅9及储苗箱10,将批量红薯秧放进储苗箱10,提高工作效率,踏板8及座椅9设置在机架1上,且座椅9与传送带5的位置相适配,便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减少作业人员劳动强度。
如图1~图3所示,基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思,本实施例还提出了限深轮2、覆土轮7及压紧轮6通过伸缩机构与机架1相连。
本实施例中,限深轮2、覆土轮7及压紧轮6通过伸缩机构与机架1相连,通过调节伸缩机构来调整限深轮2、覆土轮7及压紧轮6的高度,方便满足不同起垄高度的需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包括旋耕起垄器、机架(1)、限深轮(2),所述旋耕起垄器包括设置在机架(1)前端的旋耕部与出土筒(3),所述旋耕部的土壤输出端与出土筒(3)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深轮(2)设置在机架(1)前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苗机构,所述放苗机构包括放苗槽(4)及回转式的传送带(5),所述放苗槽(4)水平设置,所述放苗槽(4)固定连接所述传送带(5),所述传送带(5)的末端形成释放端,释放端位于出土筒(3)输出端的前方,出土筒(3)输出端位于释放端扫过区域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放苗槽(4)为长条状结构的“L”型槽,所述放苗槽(4)有若干个,且间距均匀分布在所述传送带(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5)倾斜设置,所述传送带(5)沿着所述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的前进方向向后倾斜,所述释放端为所述传送带(5)的最低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土筒(3)在机架(1)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出土筒(3)为管道状,所述出土筒(3)成拱形结构,所述出土筒(3)内设传送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土筒(3)输出端设置为下行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放苗槽(4)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且对称设置在所述机架(1)后端的压紧轮(6)和覆土轮(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轮(6)上设置有截面为“L”型的压苗槽,所述压紧轮(6)上的压苗槽与所述放苗槽(4)配合,所述压紧轮(6)位于所述放苗槽(4)掠过区域的两侧边缘部位,且所述压紧轮(6)位于所述出土筒(3)输出端的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土轮(7)位于所述出土筒(3)输出端的后方,且所述覆土轮(7)轮面宽于所述压紧轮(6)。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两侧设置有投放工位,所述投放工位包括:踏板(8)、座椅(9)及储苗箱(10);所述踏板(8)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座椅(9)固定设置在踏板(8)上,所述座椅(9)位于所述储苗箱(10)的一侧,且所述座椅(9)与所述传送带(5)的位置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深轮(2)、覆土轮(7)及压紧轮(6)通过伸缩机构与所述机架(1)相连。
CN202022380851.7U 2020-10-23 2020-10-23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Active CN2137186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80851.7U CN213718682U (zh) 2020-10-23 2020-10-23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80851.7U CN213718682U (zh) 2020-10-23 2020-10-23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8682U true CN213718682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52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80851.7U Active CN213718682U (zh) 2020-10-23 2020-10-23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186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12668B (zh) 一种小麦、玉米两用深松整地播种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05247998B (zh) 一种少耕与肥料兼施的宽苗带小麦精密播种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06042785U (zh) 一种宽窄行甘蔗种植机
CN205093107U (zh) 一种少耕与肥料兼施的宽苗带小麦精密播种机
CN201345818Y (zh) 葱苗移栽机栽植器
CN203537806U (zh) 马铃薯垄膜沟植播种联合机组
CN203120438U (zh) 一种马铃薯播种机
CN203951790U (zh) 棉苗移栽机
CN205082205U (zh) 大葱移栽机
CN203327530U (zh) 钵苗移栽机
CN110100571B (zh) 一种新型自动化甘蓝收获机
CN204217354U (zh) 一种高产有机糯玉米播种机
CN103477765B (zh) 一种用于旱地抗旱播种的联合机组
CN205611186U (zh) 小麦旋耕宽苗带下位施肥播种机
KR20180042609A (ko) 고구마 정식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CN207612569U (zh) 一种羊肚菌播种装置
Kumawat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tractor drawn automatic onion transplanter
CN213718682U (zh) 红薯秧起垄覆土栽植机
CN212211879U (zh) 链勺式大姜联合播种机
CN211671219U (zh) 一种土层置换犁
CN112042295A (zh) 一种旋耕斜移式六行党参铺膜施肥种植机
CN103299750B (zh) 钵苗移栽机
CN104956825B (zh) 一种甘蔗种植机
CN202857278U (zh) 一种播种流水线装置
CN201234454Y (zh) 一种钵苗施肥、移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