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3266U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13266U CN213713266U CN202022600429.8U CN202022600429U CN213713266U CN 213713266 U CN213713266 U CN 213713266U CN 202022600429 U CN202022600429 U CN 202022600429U CN 213713266 U CN213713266 U CN 2137132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grille
- volute
- air device
- gr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其中,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蜗壳,所述蜗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格栅,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上,所述格栅的硬度大于所述蜗壳的硬度。本实用新型通过使格栅的硬度大于蜗壳的硬度,提升格栅的抗冲击性能,以使格栅不容易受到外部异物冲击而损坏;在进行抗冲击性能试验时,格栅的不容易变形或损坏,稳定性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新风模块内部设置有风机,为了安全运行,通常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位置设置有格栅,以防止手误伸入风机内造成损伤。目前新风模块的格栅是和蜗壳一体化塑料结构,由于蜗壳通常不会对用户造成损伤,而格栅在冲击测试中容易被破坏,导致手指能够触碰到风轮,存在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旨在改善现有的格栅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装置,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
格栅,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上,所述格栅的硬度大于所述蜗壳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格栅为金属材质。
可选地,所述格栅与所述蜗壳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格栅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格栅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蜗壳上,所述格栅的第二端卡接于所述蜗壳上。
可选地,所述蜗壳和所述格栅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设有安装孔,其中之另一设有插头,所述插头插接于所述安装孔内,以将所述格栅和所述蜗壳连接。
可选地,所述蜗壳上设有支撑槽,所述格栅的第二端卡接于所述支撑槽。
可选地,所述支撑槽包括:
定位槽,用于容置所述格栅的第二端;以及
沉槽,与所述定位槽相连通,所述格栅的第二端经由所述沉槽进入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沉槽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用以限制所述格栅的第二端从所述定位槽脱离至所述沉槽。
可选地,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沉槽的一端呈渐缩状设置,以形成所述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沉槽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格栅的第二端的最大外周直径。
可选地,所述格栅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蜗壳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三端的第一托槽和用于支撑所述第四端的第二托槽。
可选地,所述格栅包括:
多个第一栅条,多个所述第一栅条间隔分布;以及
多个第二栅条,多个所述第二栅条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一栅条与多个所述第二栅条组合形成网格状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栅条与多个所述第二栅条的各交点位置相互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栅条的最大外周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栅条的最大外周直径。
可选地,所述格栅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栅条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格栅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栅条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格栅具有朝向所述新风装置内部的第一侧和朝向所述新风装置外部的第二侧,多个所述第一栅条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二栅条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不大于12mm。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栅条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风轮,设于所述蜗壳内,所述格栅设于所述蜗壳的出风口,所述格栅朝向所述蜗壳内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风轮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体;
新风装置,如上述所述,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体内;以及
面框,设于所述机体上,所述面框上形成有与所述新风装置的出风口位置相对应的出风框。
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的格栅设于所述新风装置的蜗壳的出风口上,所述出风框上设有筋条,所述筋条压接于所述新风装置的蜗壳上,以限制所述格栅向远离所述新风装置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空调室外机;以及
空调室内机,如上述所述,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使格栅的硬度大于蜗壳的硬度,提升格栅的抗冲击性能,以使格栅不容易受到外部异物冲击而损坏;在进行抗冲击性能试验时,格栅的不容易变形或损坏,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装置出风口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出风口的格栅结构装配状态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格栅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出风口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孔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B-B向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槽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机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爆炸图;
图13为图11中D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机体 | 11 | 面框 |
12 | 出风框 | 13 | 筋条 |
20 | 蜗壳 | 21 | 风轮 |
22 | 出风口 | 23 | 安装孔 |
24 | 支撑槽 | 241 | 定位槽 |
242 | 沉槽 | 25 | 第一托槽 |
26 | 第二托槽 | 27 | 涡轮盖 |
30 | 格栅 | 31 | 第一栅条 |
311 | 第一端 | 312 | 插头 |
313 | 第二端 | 32 | 第二栅条 |
321 | 第三端 | 322 | 第四端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装置,用于空调器或新风机等设备,所述新风装置用于将外部空气抽入室内,实现向室内输入新风。图1至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包括:蜗壳20,所述蜗壳20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22;以及格栅30,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22上,所述格栅30的硬度大于所述蜗壳20的硬度。
所述蜗壳20内部形成轮腔,用于安装风轮21。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22分别连通所述轮腔,当所述风轮21转动时,气流自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轮腔内,并自所述出风口22输出。
所述格栅30用于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和/或出风口22,以阻挡异物自所述进风口和/或出风口22进入所述轮腔内。以下以所述格栅30设于所述出风口22为例进行描述。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22连通所述轮腔和所述蜗壳20的外部,所述格栅30可以安装在所述出风口22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所述蜗壳20的外侧,并与所述出风口22的位置相对应。
由于蜗壳20通常为采用塑料材料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所述格栅30的硬度大于所述蜗壳20的硬度,以使所述格栅30的抗变形性能强于所述蜗壳20。当进行抗冲击实验时,外力作用于所述格栅30上时,所述格栅30不容易产生变形或损坏,进而避免所述格栅30使用过程中受损导致的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所述格栅30可以为硬度大于所述蜗壳20的金属材质,以提升所述格栅30的强度。由于格栅30通常为多个栅条按照预设规律排布形成,通过采用金属材料,能够在实现提升格栅30的抗冲击性能的同时,将构成所述格栅30的栅条的宽度减小,以使格栅30在出风口22形成的挡风面减小,进而有助于降低新风装置的风阻,并有助于降低格栅30的运行噪音。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格栅30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成,如采用塑料材质,所述格栅30所选用的塑料材料成型之后的硬度大于所述蜗壳20的硬度。
所述格栅30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蜗壳20上,也可以固定在所述蜗壳20上。所述进风口具有靠近所述轮腔内部的进风侧和靠近蜗壳20外部的出风侧,为了方便安装,可以将所述格栅30靠近所述出风侧安装。也可以将所述格栅30与所述出风口22的内壁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格栅30包括:多个第一栅条31,多个所述第一栅条31间隔分布;以及多个第二栅条32,多个所述第二栅条32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一栅条31与多个所述第二栅条32组合形成网格状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栅条31与多个所述第二栅条32的各交点位置相互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栅条31和所述第二栅条32可以组合形成如图3中所示的规则的网格状结构,也可以根据所述蜗壳20的结构设计,设置为其他形状的网格状,如菱形网格等。
以如图3中所示规则的四边形网格状为例,所述第一栅条31作为所述格栅30的纬向支撑,所述第二栅条32作为所述格栅30的径向支撑,所述第一栅条31和所述第二栅条32相互交叉,并在交叉点处相互连接。在安装所述格栅30时,可以将所述第一栅条31和/或所述第二栅条32与所述蜗壳20相互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栅条和所述第二栅条可以采用圆柱状结构。
多个所述第一栅条31可以等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二栅条32也可以等间隔分布,以方便成型。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栅条31的最大外周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栅条32的最大外周直径,将所述第一栅条31的端部与所述蜗壳20相互连接固定。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栅条31的最大外周直径为2mm,所述第二栅条32的最大外周直径为1.2mm。
由于异物通常从外部进入所述出风口22内,所述第一栅条31的最大外周直径较大,其抗变形性能更强,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栅条31靠近所述进风口的进风侧设置,所述第二栅条32靠近所述出风口22的出风侧设置。
多个所述第一栅条31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多个所述第二栅条3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所述新风装置的具体使用场景来确定。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栅条3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2,相邻的所述第二栅条3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1,所述第一距离L2大于所述第二距离L1。所述第一栅条31用于整体支撑所述第二栅条32。所述第二栅条32用于阻挡异物穿过所述格栅30进入所述出风口22内。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距离不大于12mm,一般的手指宽度不会小于12mm,因此,将所述第二距离设置为12mm,进一步地,可以选取8mm至12mm,能够有效阻挡异物进入所述出风口22内。相邻的所述第一栅条31之间的距离大于12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风轮21,设于所述蜗壳20内,所述格栅30设于所述蜗壳20的出风口22,所述格栅30朝向所述蜗壳20内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风轮2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m。当异物伸入所述格栅30内时,所述格栅30能够对异物起到阻挡效果。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异物进入所述蜗壳20内部触碰到风轮21,所述格栅30与所述风轮21之间的距离大于20mm,以起到防护效果。在制作所述新风装置时,可以在所述新风装置外部设置涡轮盖27,以对所述新风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当所述格栅30的第二栅条32采用不大于12mm的栅条宽度时,所述格栅30能够起到阻挡异物的效果,通过增大所述格栅30与所述风轮21之间的距离,能够进一步提升所述新风装置的安全性。可选地,所述格栅30具有朝向所述新风装置内部的第一侧和朝向所述新风装置外部的第二侧,多个所述第一栅条31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所述第一侧为朝向所述出风口22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朝向所述出风口22的出风侧。所述第一栅条31的最大外周直径更大,当所述第一栅条31的最大外周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栅条32时,所述第一栅条31的抗变形性能相对提升,能够进一步提升所述格栅30的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2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格栅3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3,所述格栅30的第一端311插接于所述蜗壳20上,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卡接于所述蜗壳20上。
以如图5中所示,所述出风口22呈长方形为例,所述第一端311和所述第二端313分别形成于所述格栅30的宽度方向,如图3中第一栅条31的两端,所述第一端311和所述第二端313分别与所述蜗壳20连接固定。
在安装所述格栅30时,可以在所述蜗壳20的出风口22侧的外表面设置连接结构与所述格栅30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3相适配连接,也可以将所述格栅30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3与所述出风口22的内壁面向连接固定。
为了提升所述格栅30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格栅3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所述蜗壳20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三端321的第一托槽25和用于支撑所述第四端322的第二托槽26。所述第一托槽25和所述第二托槽26可以仅为设置在所述蜗壳20上的托槽,用于防止所述格栅30的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出现移位。以如图3中所示长方形结构为例,所述第三端321和所述第四端322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栅条32的两端,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栅条32,防止所述第二栅条32出现移位。
当所述格栅30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2的出风侧时,所述第一托槽25和第二托槽26的槽口朝向所述蜗壳20的外部。所述格栅30的第一端311和所述第二端313用于将所述格栅30限位在所述蜗壳20上,所述第三端321和所述第四端322用于防止所述格栅30出现翻转或移位。所述第一托槽25和所述第二托槽26可以设置在所述蜗壳20的外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2的内壁面上。
请参阅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蜗壳20和所述格栅30的第一端311的其中之一设有安装孔23,其中之另一设有插头312,所述插头312插接于所述安装孔23内,以将所述格栅30和所述蜗壳20连接。
以所述插头312形成于所述格栅30的第一端311、所述安装孔23设于所述蜗壳20上为例,所述插头312插入所述安装孔23内,以使所述格栅30的第一端311被限定在所述蜗壳20上。所述插头312可以为形成于所述第一端311上的凸出部位,也可以为所述第一端311的端部。所述插头312的形状与所述安装孔23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所述插头312能够被限定在所述安装孔23内。所述安装孔23可以为圆孔,以方便对接。也可以为多边形孔,以防止所述插头312出现移位和晃动。所述插头312的外径可以与所述安装孔23的内径相等,以使所述插头312被牢固地固定在所述安装孔23内。所述插头312的外径可以小于所述安装孔23的内径,以方便安装。
请参阅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蜗壳20上设有支撑槽24,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卡接于所述支撑槽24,以限制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向自所述蜗壳20上脱离。所述支撑槽24可以为设置在所述蜗壳20表面的凹槽,用于与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相互卡接适配。可以为设置在所述出风口22内壁面上的凹槽。当所述格栅30设于所述出风口22的出风侧时,所述支撑槽24的槽口朝向所述蜗壳20的外侧方向设置,以方便从槽口将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插入所述支撑槽24内。
请参阅图10,所述支撑槽24包括:定位槽241,用于容置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沉槽242,与所述定位槽241相连通,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经由所述沉槽242进入所述定位槽241,所述定位槽241靠近所述沉槽24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用以限制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从所述定位槽241脱离至所述沉槽242。所述第二端313自所述沉槽242向所述定位槽241移动,并被限定在所述定位槽241内。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定位槽241和所述沉槽242之间,用于阻挡所述第二端313,防止所述格栅30受到振动时在所述沉槽242和所述定位槽241之间任意移动。
所述限位部可以为设置在所述定位槽241靠近所述沉槽242的一端的凸包。所述第二端313由所述沉槽242进入所述定位槽241时,被所述凸包对所述第二端313的移动产生阻力,所述第二端313经过所述凸包之后进入所述定位槽241内之后,所述凸包能够阻挡所述第二端313向所述沉槽242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端313被限定在所述定位槽241内。所述凸包可以为设置在所述沉槽242和所述定位槽241连接处的弹性凸包,也可以将所述沉槽242设置为渐缩结构,使所述沉槽242自所述蜗壳20的外部向所述定位槽241方向呈渐缩设置,或者,所述定位槽241靠近所述沉槽242的一端呈渐缩状设置,以使所述沉槽242和所述定位槽241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凸包。
本实施例中,为了起到阻挡所述第二端313的效果,所述定位槽241靠近所述沉槽242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格栅30的第二端313的最大外周直径。所述限位部阻挡在所述定位槽241向所述沉槽242的通道上,所述第二端313自所述沉槽242进入所述定位槽241时,所述第二端313被压入所述定位槽241内,以使所述限位部能够阻挡所述第二端313移出脱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体10;新风装置,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体10内;以及面框11,设于所述机体10上,所述面框11上形成有与所述新风装置的出风口22位置相对应的出风框12。所述面框11罩设于所述机体10的外部,所述面框11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新风的出风框12,所述新风装置输出的新风自所述出风框12输出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外部。
通过采用使所述新风装置的格栅30的硬度大于蜗壳20的硬度,在对所述空调室内机进行抗冲击性能测试时,所述格栅30的抗冲击性能更强,能够有效提升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安全性。所述空调室内机上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部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的格栅30设于所述新风装置的出风口22上,所述出风框12上设有筋条13,所述筋条13压接于所述新风装置的蜗壳20上,以限制所述格栅30向远离所述新风装置的方向移动。所述筋条13可以为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出风框12上,可以采用橡胶等结构弹性压紧在所述格栅30上,以防止所述格栅30从所述出风框12脱落。也可以将所述出风框12朝向所述格栅30的一侧向外突出形成所述筋条13,通过所述筋条13限制所述格栅30向外位移。
所述筋条13可以用于限制所述格栅30的第一栅条31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3,也可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栅条32的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可以根据所述新风装置的具体安装方式来确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空调室内机,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相连接。
Claims (19)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
格栅,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上,所述格栅的硬度大于所述蜗壳的硬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为金属材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与所述蜗壳可拆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格栅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蜗壳上,所述格栅的第二端卡接于所述蜗壳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和所述格栅的第一端的其中之一设有安装孔,其中之另一设有插头,所述插头插接于所述安装孔内,以将所述格栅和所述蜗壳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有支撑槽,所述格栅的第二端卡接于所述支撑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槽包括:
定位槽,用于容置所述格栅的第二端;以及
沉槽,与所述定位槽相连通,所述格栅的第二端经由所述沉槽进入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沉槽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用以限制所述格栅的第二端从所述定位槽脱离至所述沉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沉槽的一端呈渐缩状设置,以形成所述限位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靠近所述沉槽的一端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格栅的第二端的最大外周直径。
10.如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蜗壳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三端的第一托槽和用于支撑所述第四端的第二托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包括:
多个第一栅条,多个所述第一栅条间隔分布;以及
多个第二栅条,多个所述第二栅条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一栅条与多个所述第二栅条组合形成网格状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栅条与多个所述第二栅条的各交点位置相互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栅条的最大外周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栅条的最大外周直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栅条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格栅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栅条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具有朝向所述新风装置内部的第一侧和朝向所述新风装置外部的第二侧,多个所述第一栅条靠近所述第一侧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二栅条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不大于12mm。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栅条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风轮,设于所述蜗壳内,所述格栅设于所述蜗壳的出风口,所述格栅朝向所述蜗壳内部的一侧表面与所述风轮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m。
17.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
新风装置,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所述新风装置设于所述机体内;以及
面框,设于所述机体上,所述面框上形成有与所述新风装置的出风口位置相对应的出风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的格栅设于所述新风装置的蜗壳的出风口上,所述出风框上设有筋条,所述筋条压接于所述新风装置的蜗壳上,以限制所述格栅向远离所述新风装置的方向移动。
1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以及
空调室内机,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00429.8U CN213713266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00429.8U CN213713266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13266U true CN213713266U (zh) | 2021-07-16 |
Family
ID=76804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00429.8U Active CN213713266U (zh) | 2020-11-11 | 2020-11-11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13266U (zh) |
-
2020
- 2020-11-11 CN CN202022600429.8U patent/CN21371326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20107096A1 (en) | Air exchange fan and circuit board box therefor | |
CN103175265B (zh) | 静音型空调器 | |
CN213713266U (zh)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5066097U (zh) | 导叶固定结构、蜗舌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KR102591762B1 (ko) | 실외기, 공기 조화기, 팬 가드 및 팬 가드 제조 방법 | |
CN203258832U (zh) | 静音型空调器 | |
CN211854210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111536590A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206771698U (zh) | 应急按键和空调器 | |
CN111306630A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JP4449559B2 (ja) | 送風ユニットのファンガード | |
CN210320566U (zh) | 一种移动空调后壳、排风格栅及移动空调 | |
CN220687636U (zh) | 风机组件和空气净化器 | |
JP4857794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KR100478233B1 (ko) | 공기 청정기 | |
CN210801398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685434U (zh) |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
CN220655480U (zh) | 一种清洁器及清洁基站 | |
CN220748617U (zh) | 底盘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20852549U (zh) | 一种壳体组件及风管机 | |
CN219438942U (zh) | 一种烘干系统及智能马桶 | |
CN210688487U (zh) | 天花机 | |
CN220828946U (zh) | 面板和空调器 | |
CN216953500U (zh) | 底盘组件和空调器 | |
CN220415735U (zh) | 一种汽车空调蒸发风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