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30675U -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30675U
CN213630675U CN202022190668.0U CN202022190668U CN213630675U CN 213630675 U CN213630675 U CN 213630675U CN 202022190668 U CN202022190668 U CN 202022190668U CN 213630675 U CN213630675 U CN 213630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heating
air outlet
positioning
ai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066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岸辉
文超
郑和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066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30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30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30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包括:壳体;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道;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电加热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电加热件,当新风由进风口引入风道,经出风口后,由电加热件加热为热风吹出,不会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空气品质,人们长时间使用空调后,需要自己打开门窗进行通气,非常不便。目前,可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安装新风结构,通过新风结构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室内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但是,新风结构在引入新风时,尤其在室外温度较低时,新风作为冷风吹入室内,会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改进与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结构在引入新风时,尤其在室外温度较低时,新风作为冷风吹入室内,会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风结构,应用于空调器,其中,包括:
壳体;
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道;
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电加热件。
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加热本体和连接部;
所述电加热本体设置在所述出风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连接;
所述电加热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的出风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电加热本体一侧的第一连接部,及设置在所述电加热本体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壁插接;和/或,
所述电加热本体上设置有电加热片或电加热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一侧的螺接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开设有一凸部,所述凸部上设有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螺接部配合;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另一侧的定位柱,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壁设有第一定位槽或定位通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配合插接或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通孔插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螺接部连接的第一定位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有若干个,且设置于所述螺接部的两侧,若干个所述第一定位部沿电加热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对应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定位槽;
所述定位柱设有若干个,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对应设有若干个定位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沿背离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延伸,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螺接部形成一凹字形结构,且凹面朝向所述壳体;
和/或,所述第一定位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为弧形,所述第二定位槽为弧形;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为锥面。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壳本体和导流圈,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容纳腔,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导流圈上,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导流圈共同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出风口连通形成所述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电加热本体的两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相互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板,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的一侧并朝向所述壳体方向延伸;
第二固定板,由所述第一固定板背离所述电加热本体方向的一端朝向电加热本体的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
及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长度方向的一端,并沿朝向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
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相互卡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新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包括:壳体;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道;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电加热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电加热件,当新风由进风口引入风道,经出风口后,由电加热件加热为热风吹出,不会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中电加热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中电加热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中电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中电加热件与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2是图11中I-I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进风口;120、出风口;130、壳本体;131、容纳腔;140、第一卡槽;150、第二定位槽;160、凸部;170、定位通孔;180、导流圈;200、电加热件;210、电加热本体;211、出风通道;212、翅片;213、电加热管;220、连接部;221、第一固定板;222、第三固定板;230、第一连接部;231、第一定位部;2311、第一导向面;232、螺接部;240、第二连接部;241、第二导向面;250、第二固定板;300、风叶;400、驱动源;500、电机安装架;600、电机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新风结构,包括:壳体100、进风口110、出风口120、风道及电加热件200。所述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均开设于所述壳体100上,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110与所述出风口120,所述进风口110用于引入新风,所述出风口120用于引出所述新风。所述电加热件200设置在所述出风口120处,用于对引出的所述新风进行加热。也就是说,所述进风口110与室外相连通,可将室外的新风引入壳体100内,再通过所述风道吹至出风口120,所述出风口120与室内相连通,可将壳体100内的新风吹至室内,当新风经过出风口120处的电加热件200时,被电加热件200加热,变成热风进入室内。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风口120处设置电加热件200,将引入的新风加热为热风吹出,不会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电加热件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加热本体210和连接部220。所述电加热本体210设置在所述出风口120,所述连接部220与所述壳体100连接;所述电加热本体210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风口120相连通的出风通道211。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部220与壳体100相连接,提高了电加热件200的安装稳定性,通过电加热本体210上的出风通道211使得新风正常吹出。
所述连接部220具有多种设置方式,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所述连接部220包括:设置在所述电加热本体210一侧的第一连接部230,及设置在所述电加热本体210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240。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部230与所述出风口120处的所述壳体100的一侧壁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40与所述出风口120处的所述壳体100的另一侧壁插接。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230和第二连接部240的结构不同。在安装时,先将电加热本体210的第二连接部240插接在壳体100的侧壁上,再将第一连接部230螺栓连接在壳体100的侧壁上,使得电加热本体210固定在壳体上,连接方式简单,方便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230包括螺接部232;所述螺接部232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210一侧。对应地,在出风口120处的壳体的一侧壁上开设一凸部160,并在所述凸部160上设置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螺接部232配合。由于壳体100厚度较小,为了增加螺接的稳定性,在所述壳体100的一侧壁上设置一凸部160,这样,在凸部160上设置螺孔,增加了连接部220与壳体10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螺接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连接部240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另一侧。对应地,壳体100上可设置两种与定位柱配合的结构,第一种是在出风口120处的壳体100的另一侧壁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配合插接。第二种是在出风口120处的壳体100的另一侧壁设有定位通孔170,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通孔170插接。
这样,在安装时,首先将定位柱插入第一定位槽或者定位通孔170中,再将凸部160的螺孔与螺接部232配合,通过螺钉或螺丝固定连接起来,定位准确,连接方式简单,方便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230还包括第一定位部231;所述第一定位部231与所述螺接部232连接。对应地,在出风口120处的壳体100的一侧壁设有第二定位槽150,所述第二定位槽150与所述第一定位部231卡接。这样,在凸部160的螺孔与螺接部232螺接之前,将第一定位部231定位在壳体100的第二定位槽150中,方便了安装。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二连接部240的定位柱插入壳体100的第一定位槽或者定位通孔170中,再将第一连接部230上的第一定位部231卡持在壳体100的第二定位槽150中,此时凸部160上的螺孔与螺接部232相配合,通过螺钉或螺丝固定连接起来,定位准确,连接方式简单,方便安装。
在进一步地实现方式中,为了防止电加热件200在出风口120上晃动,所述第一定位部231设置有若干个,且设置于所述螺接部232的两侧,若干个所述第一定位部231沿电加热本体210宽度方向设置。对应地,出风口120处的壳体100的一侧壁对应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定位槽150。具体地,所述第一定位部231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槽150对应设置有两个。
所述定位柱设有若干个,在出风口120处壳体100的侧壁上对应设有若干个定位通孔170。具体地,若干个所述定位柱沿电加热本体210宽度方向设置,提高了连接部220与壳体100连接的稳定性。其中,所述定位柱设有两个,所述定位通孔170对应设置有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231沿背离所述出风口120的出风方向延伸,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231与所述螺接部232形成一凹字形结构,且凹面朝向所述壳体100。具体地,所述第一定位部231设置为竖直板,所述螺接部232设置为水平板;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231与螺接部232一体成型为凹字形,且凹面朝向所述壳体100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230可以设置为凹字形,且凹面朝向所述壳体100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231朝向所述壳体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2311,所述第一导向面2311为弧形,所述第二定位槽150为弧形。也就是说,为了使得第一定位部231顺利滑入第二定位槽150中,所述第一定位部23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2311,所述第一导向面2311为朝向第二定位槽150的弧面,所述第二定位槽150可以设置为与所述弧面相适配的弧形缺口。这样,凹字形的凸出部分即为第一定位部231,并与壳体100上的弧形缺口相互卡合,定位方式简单方便。
为了使得第二连接部240顺利滑入定位通孔170中,所述第二连接部240朝向所述壳体1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面241,所述第二导向面241为锥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100包括相互盖合的壳本体130和导流圈180,所述壳本体130上设置有容纳腔131,所述进风口110开设于所述导流圈180上,所述壳本体130与所述导流圈180共同围成所述出风口120,所述进风口110、所述容纳腔及所述出风口120连通形成所述风道。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槽150和凸部160160均设置于所述导流圈180上。这样,不仅对电加热件200进行了固定,而且对导流圈180进一步进行固定,增加了新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新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31中的风叶300,及设置在所述壳本体130背离所述导流圈180一侧的驱动源400;所述风叶300与所述驱动源400相互连接。所述壳本体130设置为蜗壳,所述驱动源400设置为电机。所述壳本体130背离所述导流圈180一侧的外壁上设置有电机安装架500和电机盖600,所述电机设置在电机安装架500中,所述电机盖600与所述电机安装架500相互盖合,既对电机进行了保护,有提高了安全性。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6、图7、图8和图9,所述连接部220设置于所述电加热本体210的两端。也就是说,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本体210两端的连接部220结构是相同的。具体的,两端的所述连接部220与所述壳体100的外侧面相互卡接。也就是说,可以在所述连接部220上设置卡持部,在所述壳体100的外侧面开设有卡槽;也可以在所述连接部220上设置卡槽,在所述壳体100的外侧面设置卡持部。所述卡持部与所述卡槽相互卡接。这样,连接部220与壳体100卡持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板221、第二固定板250和第三固定板222。所述第一固定板221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210的一侧,并朝向所述壳体10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固定板221背离所述电加热本体210方向的一端朝向电加热本体210的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固定板250。所述第三固定板222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21长度方向的一端,并沿朝向所述壳体100的方向延伸。
其中,若是所述连接部220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壳体100的外侧面设置有卡持部的情况,则所述第二固定板250、所述第一固定板221与所述电加热本体210的下端面形成第二卡槽,所述出风口120处的所述壳体100的侧壁外侧设有凸梁;所述凸梁与所述第二卡槽相卡持。也就是说,此时的凸梁相当于卡持部。
若是所述连接部220上设置有卡持部,所述壳体100的外侧面开设有卡槽的情况,则在所述出风口120处的所述壳体100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140,所述第一卡槽140与所述第二固定板250相互卡接。也就是说,此时的第二固定板150相当于卡持部,所述卡持部为第一固定板221向内折弯延伸而成,在安装时可以准确的看到卡持部的位置,方便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140设置为“匚”字型,所述第一卡槽140面向所述第三固定板222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卡槽140背离所述第三固定板222的一端闭合设置。这样,第二固定板150从开口的一端进入第一卡槽140,直至滑动至闭合的一端,提高了安装和拆卸的方便性。
所述第三固定板222与所述壳体100螺栓连接。这样,将所述第二固定板150卡持于壳体100上的第一卡槽140后,将所述第三固定板222与所述壳体100通过螺钉或螺丝连接起来,以免所述第三固定板222脱离第一卡槽140,进一步增加了安装电加热件2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图11、图12和图13,为了进一步增加安装稳定性,所述第一固定板221与所述第二固定板250相互垂直,所述第三固定板222螺栓连接的所述壳体100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卡槽140所在的侧壁相邻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板221与所述电加热本体210相互贴合,所述第三固定板222设置与所述第一固定板221相互垂直。这样,所述第一固定板221和第三固定板222分别固定于壳体100的不同侧壁上,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安装时,所述第二固定板250从第一卡槽140开口的一侧滑入第一卡槽140中,再将第三固定板222和壳体100螺接,完成电加热件200的安装,既方便又稳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加热本体210上设置有电加热片或电加热管213。具体的,所述电加热片设置为多个,相邻的电加热片之间形成出风通道211,也就是说,所述电加热片可以竖直设置在出风口120上。所述电加热管213设置有若干个,具体地,在电加热本体上平行设置若干翅片212,所述电加热管213贯穿所述翅片212设置,所述翅片212之间形成所述出风通道211,这样,翅片212的设置增加了新风与电加热管21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电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新风结构;具体如上所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包括:壳体;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道;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电加热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电加热件,当新风由进风口引入风道,经出风口后,由电加热件加热为热风吹出,不会影响空调的制热效果,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的舒适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新风结构,应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开设在所述壳体上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道;
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电加热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加热本体和连接部;
所述电加热本体设置在所述出风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连接;
所述电加热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的出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电加热本体一侧的第一连接部,及设置在所述电加热本体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壁插接;和/或,
所述电加热本体上设置有电加热片或电加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一侧的螺接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开设有一凸部,所述凸部上设有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螺接部配合;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另一侧的定位柱,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壁设有第一定位槽或定位通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槽配合插接或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通孔插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螺接部连接的第一定位部,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有若干个,且设置于所述螺接部的两侧,若干个所述第一定位部沿电加热本体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一侧壁对应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定位槽;
所述定位柱设有若干个,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对应设有若干个定位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沿背离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延伸,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螺接部形成一凹字形结构,且凹面朝向所述壳体;
和/或,所述第一定位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为弧形,所述第二定位槽为弧形;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为锥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壳本体和导流圈,所述壳本体上设置有容纳腔,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导流圈上,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导流圈共同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出风口连通形成所述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电加热本体的两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相互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固定板,设于所述电加热本体的一侧并朝向所述壳体方向延伸;
第二固定板,由所述第一固定板背离所述电加热本体方向的一端朝向电加热本体的另一侧弯折延伸形成;
及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长度方向的一端,并沿朝向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
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相互卡接。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结构。
CN202022190668.0U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Active CN213630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0668.0U CN213630675U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0668.0U CN213630675U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30675U true CN213630675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57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0668.0U Active CN213630675U (zh) 2020-09-29 2020-09-29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30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28078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US20230016042A1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JP666175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3630675U (zh) 一种新风结构及空调器
WO2020155352A1 (zh) 窗式空调器
WO2024060554A1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WO2022262304A1 (zh) 换气装置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KR10097731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용 열교환 시스템 장치
CN21117710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19148867A1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210220029U (zh) 一种基于空调一体机的导风结构及其空调一体机
CN21240884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771326U (zh) 一种散热出风口安装盒组件、空调室外机及其空调器
CN218246088U (zh) 一种直发器
CN205883827U (zh) 显示装置及其散热组件
CN220603832U (zh) 单lcd投影光机及投影仪
CN218119942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9589218U (zh) 一种高效率的制冰机散热机构
CN216561671U (zh) 一种电脑机箱的显卡侧进风结构
CN218565574U (zh) 壁挂式空调内机
CN212157361U (zh) 一种出风效率高的吊顶电器组件及集成吊顶电器
CN218209775U (zh) 一种浴霸
CN212619205U (zh) 用于空调器的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器
CN211650513U (zh) 窗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