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98947U -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98947U
CN213598947U CN202022332238.8U CN202022332238U CN213598947U CN 213598947 U CN213598947 U CN 213598947U CN 202022332238 U CN202022332238 U CN 202022332238U CN 213598947 U CN213598947 U CN 213598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rotating part
rotatably connected
fixing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3223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健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33223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98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98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98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属于设备支架技术领域,支撑架包括:固定部;第一转动部,其一端与固定部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动部,其一端与第一转动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以及第三转动部,其一端与第二转动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固定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和第三转动部沿第一轴线转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能够相对于第一转动部和固定部沿第二轴线转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支撑架,可在两个方向支撑物体,结构简单可靠,可有效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电子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常需使用支撑架进行支撑。
由于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需横向放置或竖向放置进行支撑,以适用于不同使用状态下的需求。但是,现有的支撑架通常只可横向支撑或竖向支撑,而对于横向和竖向均可支撑的支撑架,则结构复杂且容易损坏,稳定性差,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可横向支撑和竖向支撑的支撑架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架,用于支撑物体,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部,用于固定于所述物体上;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以及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三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沿第一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支撑所述物体,所述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固定部沿第二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支撑所述物体,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以及所述第三转动部首尾依次连接而围设成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横向段,所述第一横向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以及第一竖向段,所述第一竖向段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横向段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竖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竖向段,所述第二竖向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以及第二横向段,所述第二横向段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竖向段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横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转动连接处和/或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的转动连接处为阻尼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连接处和/或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转动连接处为阻尼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紧靠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侧部;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紧靠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凸起,所述第一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槽中;或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凸起,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槽,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凸起,所述第三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槽中;或者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四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四连接槽,所述第四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以用于将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物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粘贴件,以将所述固定部粘贴固定于所述物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安置空腔,所述安置空腔用于安置待保护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固定部通过固定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以用于支撑所述待保护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上以用于支撑所述设备本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架,通过设置首尾依次转动连接的固定部、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第三转动部,固定部可固定于待支撑的物体上,而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和第三转动部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能够相对于第一转动部和固定部绕第二轴线转动,且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相交,从而可实现在两个方向上对物体进行支撑,并可实现根据使用需求调节支撑角度,可满足于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电子设备在不同使用状态下对支撑方向和支撑角度的需求。同时,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设置,结构简单可靠,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两个轴线方向的旋转在同一结构中实现,设计巧妙而实用,可有效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支撑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支撑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支撑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转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保护壳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沿第二轴线转动后的保护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沿第一轴线转动后的保护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支撑架;10、固定部;20、第一转动部;30、第二转动部;40、第三转动部;21、第一横向段;22、第一竖向段;31、第二竖向段;32、第二横向段;11、第一连接槽;41、第一连接凸起;23、第三连接槽;33、第三连接凸起;50、固定件;60、第一抠起部;70、第二抠起部;200、保护壳;201、壳体;300、电子设备;301、设备本体;a、第一轴线;b、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横向支撑和竖向支撑的支撑架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架100,用于支撑物体,该物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电子设备,也可以为手机壳等保护壳,支撑架100包括固定部10、第一转动部20、第二转动部30以及第三转动部40。
固定部10用于固定于物体上,以使支撑架100连接于物体上。
第一转动部20的一端与固定部10的一端转动连接,例如可以为铰接,可选地,第一转动部20的一端与固定部1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转轴相连接。
第二转动部30的一端与第一转动部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例如可以为铰接,可选地,第二转动部30的一端与第一转动部2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二转轴相连接。
第三转动部40的一端与第二转动部3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转动部40的另一端与固定部1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三转动部40的一端与第二转动部3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三转轴相连接,第三转动部40的另一端与固定部1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第四转轴相连接。第三转动部40可以为杆状体或板状体,但不限于此,可选地,还可以为形状规则或形状不规则的线形体等。
其中,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能够相对于固定部10和第三转动部40绕第一轴线a转动,以使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支撑物体,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三转动部40能够相对于第一转动部20和固定部10绕第二轴线b转动,以使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三转动部40支撑物体,第一轴线a和第二轴线b之间形成有夹角。
第一转轴和第三转轴为同轴设置,即第一转轴和第三转轴的轴线均重合于第一轴线。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为同轴设置,即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的轴线均重合于第二轴线。
由以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通过设置首尾依次转动连接的固定部10、第一转动部20、第二转动部30、第三转动部40,固定部10可固定于待支撑的物体上,而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能够相对于固定部10和第三转动部40绕第一轴线a转动,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三转动部40能够相对于第一转动部20和固定部10绕第二轴线b转动,且第一轴线a和第二轴线b相交,从而可实现在两个方向上对物体进行支撑,并可实现根据使用需求调节支撑角度,可满足于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电子设备在不同使用状态下对支撑方向和支撑角度的需求。同时,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设置,结构简单可靠,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两个轴线方向的旋转在同一结构中实现,设计巧妙而实用,可有效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0、第一转动部20、第二转动部30以及第三转动部40首尾依次连接而围设成框形或矩形。所述框形可以为方框或不规则框形。采用以上设置,用料少,使支撑架整体轻盈,易于携带,且结构稳固而简单。
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0、第一转动部20、第二转动部30以及第三转动部40可转动至同一平面而贴合于物体表面,占用体积小,携带方便。
本实施例中,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相垂直。例如,在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绕第一轴线a转动后,可在物体沿其长度方向横向放置时,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对物体进行支撑。在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三转动部40绕第二轴线b转动后,可在物体沿其宽度方向竖向放置时,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三转动部40对物体进行支撑。
可选地,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20包括第一横向段21和第一竖向段22。
第一横向段21的一端与固定部1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一竖向段22的一端设于第一横向段21的另一端,第一竖向段22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部3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一横向段21和第一竖向段22可以为一体化成型设置。第一横向段21和第一竖向段22即形成L形。第一横向段21和第一竖向段22均可以为杆状体或板状体,在此不作限制。采用以上设置,使得第一转动部20与第二转动部配合形状规整且结构稳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部20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转动部20可以为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板状件、条状件、线形件等,仅需实现在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绕第一轴线转动后,第一转动部20具有能够支撑物体的支撑点即可,可根据需要进行支撑的物体的形状或使用需求而做出适应性的形变。
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30包括第二竖向段31和第二横向段32。
第二竖向段31的一端与第一转动部2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二竖向段31的一端即与第一竖向段22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横向段32的一端设于第二竖向段31的另一端,第二横向段32的另一端与第三转动部4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三转轴转动连接。第二竖向段31和第二横向段32可以为一体化成型设置。第二竖向段31和第二横向段32之间即形成L形。第二竖向段31和第二横向段32均可以为杆状体或板状体,在此不作限制。采用以上设置,使得第二转动部与第一转动部配合形状规整且结构稳固。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动部30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二转动部30可以为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板状件、条状件、线形件等,仅需实现在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一转动部绕第一轴线转动后,第二转动部30具有能够支撑物体的支撑点即可,可根据需要进行支撑的物体的形状或使用需求而做出适应性的形变。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的转动连接处和/或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三转动部40的转动连接处可以为阻尼连接。可选地,第一转轴与第一转动部20和固定部10可以为过盈配合,第三转轴与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三转动部40可以为过盈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的转动连接处和/或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三转动部40的转动连接处的阻尼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可以是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的连接处紧密接触配合,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三转动部40的连接处紧密接触配合,以通过其之间的摩擦力实现阻尼效果;可选地,可以在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的连接处设置橡胶圈,在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三转动部40的连接处设置橡胶圈,以实现阻尼效果。
第一转动部20与第二转动部30的转动连接处和/或第三转动部40与固定部10的转动连接处为阻尼连接。可选地,第二转轴与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可以为过盈配合,第四转轴可以与第三转动部和固定部10过盈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部20与第二转动部30的转动连接处和/或第三转动部与固定部10的转动连接处的阻尼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可以是第一转动部20与第二转动部30的转动连接处紧密接触配合,第三转动部与固定部10的转动连接处紧密接触配合,以通过其之间的摩擦力实现阻尼效果;可选地,可以在第一转动部20与第二转动部30的连接处设置橡胶圈,在第三转动部与固定部10的连接处设置橡胶圈,以实现阻尼效果。
采用以上设置,利于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绕第一轴线a转动时具有一定的转动阻力,第二转动部30和第三转动部40绕第二轴线b转动时具有一定的转动阻力,从而可对物体进行支撑,防止支撑物体时发生转动而滑落。
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0与第一转动部20转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紧靠第一转动部20的侧部;第三转动部40与第二转动部30转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紧靠第二转动部30的侧部;即固定部10和第三转动部40位于第一转动部20和第二转动部30之间,更具体的,固定部10和第三转动部40位于第一横向段21和第二横向段3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10与第一转动部20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转动部40与第二转动部30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可选地,可以在固定部10上设置槽体,并于第一转动部20的一端设置与该槽体转动连接的连接块,或者在固定部10上设置连接体而在第一转动部20的一端设置与该连接体转动连接的连接槽体。
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0与第三转动部4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槽11,第三转动部40与固定部1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凸起41,第一连接凸起41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槽11中;或者固定部10与第三转动部4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凸起,第三转动部40与固定部1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槽,第二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槽中。第一连接槽11的形状和第一连接凸起41的形状可以互补,或者第二连接凸起的形状和第二连接槽的形状可以互补,以使固定部10和第三转动部40可相对转动至同一方向,可形成类似一完整的条形体,利于无需支撑时转回至同一平面,使整体更加美观。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20与第二转动部3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槽23,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一转动部2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凸起33,第三连接凸起33转动连接于第三连接槽23中;或者第一转动部20与第二转动部3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四连接凸起,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一转动部20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四连接槽,第四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第四连接槽中。第三连接槽23的形状和第三连接凸起33的形状互补,或者第四连接凸起的形状和第四连接槽的形状互补。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20和/或第二转动部30上设置有第一抠起部60,通过抠动第一抠起部60能够使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绕第一轴线转动,以利于在需对物体进行支撑而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均位于物体表面时,可快捷地通过抠动第一抠起部将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抠起而使其绕第一轴线转动。优选地,第一抠起部60可以为第一抠起槽,即为槽体,可以设置于第一转动部20侧边,具体地,可设置于第一竖向段22的侧边。该槽体可以为凹槽或沿第一竖向段22和/或第二竖向段31的长度方向贯通的通槽,图3示出了第一抠起部60为凹槽时的示意图,图5和图9示出了第一抠起部60为通槽时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抠起部60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抠起部60还可以为凸起。
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30上设置有第二抠起部70,通过抠动第二抠起部70能够使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绕第二轴线转动,以利于在需对物体进行支撑而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均位于物体表面时,可快捷地通过抠动第二抠起部将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抠起而使其绕第二轴线转动。优选地,第二抠起部可以为第二抠起槽,即为槽体,可以设置于第二转动部30的侧边,具体地,可以设置于第二横向段32的侧边。该槽体可以为凹槽或沿第二横向段32的长度方向贯通的通槽,图4示出了第二抠起部70为凹槽时的示意图,图6和图10示出了第二抠起部70为通槽时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抠起部70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二抠起部70还可以为凸起。
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部的长度大于固定部的长度,可提高第三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对物体支撑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三转动部的长度也可等于或小于固定部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还包括固定件50,固定件50设置于固定部10上,以用于将固定部10固定于物体上。优选地,固定件50为粘贴件,以将固定部10粘贴固定于物体上,粘贴件可以为粘胶贴、双面胶等,不限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件50不限于此,可选的,固定件50还可以为紧固件,例如螺钉、螺栓等,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固定部10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三转动部的宽度,以利于增大粘贴件的粘贴面积,从而提高粘贴稳固性。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及第三转动部的宽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4至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保护壳200,保护壳200包括壳体201和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100,其中:
壳体201具有一安置空腔,安置空腔用于安置待保护体,例如安置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电子设备。
支撑架的固定部10通过固定件50固定设置于壳体上背离安置空腔的一表面,以用于支撑待保护体。
由于保护壳200采用了上述的支撑架100,因而其同样具有支撑架10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壳体201上可以开设供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手机摄像头穿设的通孔,现有技术中的壳体由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手机摄像头和/或凸设于壳体表面的通孔四周的凸缘,导致壳体无法平放于桌面等物体表面,而本申请实施例由于在壳体201外表面设置有支撑架,可以齐平或凸出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手机摄像头和/或凸设于壳体表面的通孔四周的凸缘而使得壳体201可以平放于物体表面,且在该支撑架为框形或矩形时,可使壳体201平放更为稳定。
如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0,电子设备300包括设备本体301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100,支撑架100设置于设备本体上以用于支撑设备本体301。设备本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等电子设备。
由于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的支撑架100,因而其同样具有支撑架10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现有技术中的手机等电子设备,由于其远离于屏幕的一表面凸设有手机摄像头,导致电子设备无法平放于桌面等物体表面,而本申请实施例由于在电子设备的外表面设置有支撑架,该支撑架可以齐平或凸出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手机摄像头而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平放于物体表面,且在该支撑架为框形或矩形时,可使电子设备平放更为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支撑架,用于支撑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
固定部,用于固定于所述物体上;
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以及
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三转动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绕第一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支撑所述物体,所述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固定部绕第二轴线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支撑所述物体,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以及所述第三转动部首尾依次连接而围设成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
第一横向段,所述第一横向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以及
第一竖向段,所述第一竖向段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横向段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竖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第二竖向段,所述第二竖向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以及
第二横向段,所述第二横向段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竖向段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横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转动连接处和/或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的转动连接处为阻尼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连接处和/或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转动连接处为阻尼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紧靠所述第一转动部的侧部;
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面紧靠所述第二转动部的侧部;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凸起,所述第一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槽中;或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凸起,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槽中;
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槽,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三连接凸起,所述第三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槽中;或者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四连接凸起,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的一端具有第四连接槽,所述第四连接凸起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槽中;
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或所述第二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一抠起部,通过抠动所述第一抠起部能够使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
所述第一抠起部为第一抠起槽;
所述第二转动部上设置有第二抠起部,通过抠动所述第二抠起部能够使所述第二转动部和所述第三转动部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
所述第二抠起部第二抠起槽;
所述第三转动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以用于将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物体上;
所述固定件为粘贴件,以将所述固定部粘贴固定于所述物体上。
9.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安置空腔,所述安置空腔用于安置待保护体;以及
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固定部通过固定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以用于支撑所述待保护体。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以及
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上以用于支撑所述设备本体。
CN202022332238.8U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598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2238.8U CN213598947U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2238.8U CN213598947U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98947U true CN213598947U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91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32238.8U Active CN213598947U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98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3991B2 (ja) 回動接続アセンブリ及び折り畳み式端末機器
CN113067923B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03259893B (zh) 桌面型通用底座
TWI531887B (zh) 底座及使用該底座的電子設備組件
JP2019067279A (ja) 携帯用情報機器
US8289685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504783A (ja) 表示領域可変型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CN213598947U (zh) 一种支撑架、保护壳及电子设备
CN103123518A (zh) 可增设屏幕的电脑
CN201213345Y (zh) 具有可旋转屏幕的电子装置
CN210402974U (zh) 一种电子桌牌
CN207005078U (zh) 铰链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13367882U (zh) 手机壳
JP3236689U (ja) 充電装置
CN211015219U (zh) 平板电脑用支撑架及键盘
WO2022007515A1 (zh) 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3367881U (zh) 手机壳
KR20120015146A (ko) 휴대용 기기 거치대
CN220228457U (zh) 一种磁吸支架
CN220601148U (zh) 一种墙面支架
CN101281411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枢接机构
CN221103391U (zh) 一种带有可360°旋转支架的手机壳
CN215908746U (zh) 电子设备支架及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17899357U (zh) 一种平板电脑保护套
CN210627008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