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30188U - 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30188U
CN213530188U CN202020411658.2U CN202020411658U CN213530188U CN 213530188 U CN213530188 U CN 213530188U CN 202020411658 U CN202020411658 U CN 202020411658U CN 213530188 U CN213530188 U CN 213530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ist
steel
laminate
steel bund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116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田启之
杉原广和
佐藤匡将
小桥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FE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FE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FE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JFE Stee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30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301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s In General, Especially Conveying And Cooling (AREA)
  •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高效且不会发生翘曲、弯曲地冷却棒钢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在冷却方法中,将棒钢(3)捆扎而形成棒钢束(4),将两束以上的棒钢束(4)彼此隔开间隔且大致平行地平铺而形成第一层,然后,作为第二层,通过将两束以上的棒钢束(4)彼此隔开间隔且相对于第一层的棒钢束(4)大致成直角地平铺,从而以井字状堆叠,接着,根据需要而将第三层以后的棒钢束(4)以井字状堆叠,由此,形成两层以上的层叠体(2)以进行冷却,其中,向层叠体(2)的侧面或角喷吹由平均粒径为300μm以下的水滴构成的冷却雾来冷却棒钢(3)。

Description

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雾的喷吹装置,其中,对热轧结束而输送到冷却床并进一步从冷却床排出后被切断为规定长度的棒钢以规定根数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的束(以下称为棒钢束),并向将该棒钢束以多层的井字状堆叠而成的集成体(以下称为层叠体)喷吹雾状的冷却水(以下称为冷却雾)而进行冷却。
背景技术
通常,经过如下工序来制造棒钢,即:将通过连续铸造所得的钢坯(例如方坯等)输送至加热炉而加热至规定温度,接着进行热轧而制成圆棒状的长条坯料后,利用冷却床进行空冷,然后切断为规定长度。由于如此得到的棒钢被供向矫正、检查的工序,因此从提高这些作业的精度、提高所使用的设备的耐用性的观点出发,需要将棒钢冷却至50℃以下。
因此,研究了将从冷却床排出并被切断为规定长度的棒钢进一步冷却的技术。
例如,研究了利用吊车等搬运每将棒钢捆扎固定根数所成的棒钢束而形成井字状的层叠体,并直接进行空冷的技术。该冷却技术是通过向大气中散热而缓慢地进行冷却的技术,因此能够防止棒钢的翘曲、弯曲等变形。但是,冷却所需的时间变长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根据棒钢的尺寸或层叠体内的棒钢的排列、层叠体周边的温度、风量等而变化,但为了冷却至50℃以下,需要3~5天左右的时间。因此,产生层叠体的放置场所不足,或者库存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力等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棒钢束进行空冷而冷却至MS点,然后进行浸渍水冷的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将棒钢束堆叠为层叠体,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冷却工序的作业效率。但是,由于反复进行浸渍水冷而使水槽内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稳定地维持冷却能力,需要使冷却水在水槽与冷却塔之间循环。
因此,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不仅需要水槽、冷却塔,还需要使冷却水流通的配管,设备变得复杂,因此存在其维护需要大量的劳力的问题。另外,由于浸渍水冷的急速冷却,也产生容易发生棒钢的翘曲、弯曲等变形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196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消除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高效且不会发生翘曲、弯曲地对棒钢进行冷却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利用简单的装置高效地冷却棒钢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且,着眼于将棒钢以多层的井字状堆叠而成的层叠体相对于水平方向的送风具有优异的透气性的情况。即,若开发出通过送风高效地冷却棒钢的技术,则不需要设置大规模的设备(例如水槽、冷却塔、配管等),能够利用简单的设备(例如送风机等)进行冷却。
如此推进研究的结果是,发现如果向棒钢束的层叠体供给水平的气流,则该气流容易穿过层叠体的内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层叠体整体。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能力,对与水平气流组合使用的冷却单元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明确了通过使冷却水成为雾状的微细水滴,并与水平的气流一起喷吹,能够实现冷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冷却速度比浸渍水冷慢,因此能够防止棒钢的翘曲、弯曲。在这种利用冷却雾进行的冷却中,不需要水槽或冷却塔。
在由于喷吹冷却雾而在棒钢的表面产生了氧化皮(scale)(例如附着物、锈等)的情况下,如果在停止冷却雾的喷吹后去除氧化皮,则能够无障碍地将该棒钢供向矫正、检查。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这样的见解而完成的。
即,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是向两层以上的层叠体喷吹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所述层叠体通过如下方式而形成:对热轧结束而输送到冷却床并进一步从该冷却床排出后被切断为规定长度的棒钢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束,将两束以上的该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大致平行地平铺而形成第一层,然后,作为第二层,通过将两束以上的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相对于第一层的棒钢束大致成直角地平铺,从而以井字状进行堆叠,接着,根据需要而将第三层以后的棒钢束以井字状进行堆叠,喷吹装置具有:雾喷嘴,产生冷却雾;送风机,产生用于从雾喷嘴向层叠体的侧面或角喷吹冷却雾的气流;以及控制部,将向层叠体喷吹的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控制在300μm以下。
另外,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是向两层以上的层叠体喷吹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所述层叠体通过如下方式而形成:对热轧结束而输送到冷却床并进一步从该冷却床排出后被切断为规定长度的棒钢以固定根数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束,将两束以上的该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大致平行地平铺而形成第一层,然后,作为第二层,通过将两束以上的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相对于第一层的棒钢束大致成直角地平铺,从而以井字状进行堆叠,接着,根据需要而将第三层以后的棒钢束以井字状进行堆叠,喷吹装置具有:雾喷嘴,产生冷却雾;送风机,产生用于从雾喷嘴向层叠体的侧面或角喷吹冷却雾的气流;以及控制部,将向层叠体喷吹的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控制在300μm以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获得所期望的平均粒径的水滴,使用设计并制作成以规定的水量、水压等为前提条件而获得规定粒径的水滴雾的雾喷嘴。
即,在本实用新型中,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索特平均粒径)为300μm以下是指,通过设计并制作成可获得由平均粒径(索特平均粒径)为300μm以下的水滴构成的冷却雾的雾喷嘴来喷射冷却雾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中,优选为,向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雾,控制部控制的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优选在20~150μ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20~120μm的范围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水平方向也包括以水平方向为基准在垂直方向上±10度的范围内的方向。优选在±5度的范围内。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高效地且不产生翘曲、弯曲地冷却棒钢,从而起到产业上显著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棒钢束以井字状堆叠而成的层叠体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冷却雾的喷吹装置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图2所示的喷吹装置冷却图1所示的层叠体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图2所示的喷吹装置冷却图1所示的层叠体的例子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 架台
2 层叠体
3 棒钢
4 棒钢束
5 送风机
6 雾喷嘴
7 喷吹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经过如下工序来制造棒钢,即:在将通过连续铸造所得的钢坯(例如方坯等)输送至加热炉而加热至规定温度并接着进行热轧而制成圆棒状的长条坯料后,利用冷却床进行空冷,然后切断为规定长度(即,产品标准上所要求的长度。例如,4~13m左右)。为了使如此得到的棒钢进一步冷却,将棒钢以规定根数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束,并将该棒钢束以井字状进行堆叠而形成层叠体。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层叠体的例子的立体图。
在此,参照图1,对层叠体2进行说明。
首先,将棒钢3以规定根数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束4,并将多个棒钢束4以井字状进行堆叠。构成棒钢束4的棒钢3的根数也可以针对每个棒钢束4而不同。但是,从提高对棒钢3进行捆扎而制作棒钢束4的工序的作业效率的观点出发,和/或从在将大量的棒钢束4以井字状堆叠时提高层叠体2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构成棒钢束4的棒钢3的根数优选是固定的。例如,将棒钢3以固定根数(在图1的例子中为10根)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束4,并将大量的棒钢束4以井字状堆叠。此时,为了使层叠体2更加稳定,更优选为,将各个棒钢束4中的棒钢3的排列统一(在图1的例子中为3根-4根-3根)而进行捆扎。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用于捆扎棒钢3的捆扎带的图示。
然后,作为层叠体2的第一层,将两束以上的棒钢束4(在图1的例子中为6束)大致平行地排列,并且以在棒钢束4之间设置间隔的方式进行平铺。该间隔是后述的冷却雾穿过层叠体2的内部时的通路,在彼此相邻的棒钢束4之间设置间隔。但是,间隔的宽度并不一定要设为相同。
将棒钢束4大致平行地排列是为了使冷却雾效率地通过相邻的棒钢束4之间。棒钢束4优选严格平行地排列,但即使不一定平行,只要冷却雾能够通过就没有问题。因此,对于棒钢束4的方向的平均值,容许±10°以内的偏移。棒钢束4的方向的偏移更优选在±5°内。所谓大致平行,是指对于棒钢束4的方向的平均值,偏移在该范围内。
另外,为了防止棒钢束4内的棒钢3与放置场所的地面接触而产生伤痕,优选在底面设置架台1,并将棒钢束4载置在该架台1上。
接着,作为层叠体2的第二层,将两束以上的棒钢束4(在图1的例子中为6束)相对于第一层的棒钢束4大致成直角地排列,并且通过以在棒钢束4之间设置间隔的方式进行平铺,由此以井字状进行堆叠。
在通过吊车等将两束以上的棒钢束4排列为层叠体2的第二层时,使棒钢束4的方向相对于层叠体2的第一层的棒钢束4成大致直角是为了易于插入将第二层的棒钢束4提起的吊具(例如爪等)。第二层的棒钢束4优选相对于第一层的棒钢束4严格地成直角排列,但即使不一定为直角,只要能够容易地插入吊具就没有问题。因此,对于棒钢束4的方向的平均值,容许±10°以内的偏移。棒钢束4的方向的偏移更优选在±5°内。所谓大致直角,是指对于棒钢束4的方向的平均值,偏移在该范围内。
在将层叠体2堆叠为3层以上的情况下,接着将第三层以后的棒钢束4以与第二层的棒钢束4相同的方式以井字状依次堆叠,由此形成如图1所示的层叠体2。
向如此得到的层叠体2的侧面或角喷吹冷却雾,以冷却棒钢束4。将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的一例以立体图的形式示于图2。
另外,所谓侧面,是指将层叠体2视为大致四棱柱形状(长方体形状)时的侧面部中的角部以外的平面部。
图2所示的喷吹装置7是在轴流式送风机5的周围或正面配置有多个雾喷嘴6的装置,由送风机5产生的气流将冷却雾从雾喷嘴6吹向层叠体2。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向雾喷嘴6供给冷却水的软管的图示。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使用高压空气喷嘴作为送风机5,将冷却雾从雾喷嘴6吹向层叠体2。或者,也可以使用空气和水的双流体喷嘴。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喷吹装置7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将向层叠体2喷吹的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控制部也可以以使雾喷嘴6向层叠体2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雾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还可以控制喷吹装置7的其他功能。作为控制部,不被特别限定,可以设为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
喷吹装置7优选与层叠体2的侧面、特别是棒钢束4彼此之间的间隔对置地配置(参照图3)。即,通过将冷却雾与水平的气流一起吹向层叠体2的侧面,冷却雾从棒钢束4彼此之间的间隔进入层叠体2,再顺畅地穿过层叠体2的内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层叠体2整体。另外,优选以水平的气流到达层叠体2的中央部的速度进行喷吹。由此,冷却雾进入层叠体2,再顺畅地穿过层叠体2的内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层叠体2整体。而且,更优选喷吹以0.5m/sec以上且5m/sec以下的速度穿过层叠体2的气流。如果小于0.5m/sec,则存在无法高效地冷却层叠体2整体,冷却需要时间的情况。另外,如果大于5m/sec,则冷却雾在蒸发之前穿过层叠体2,不仅冷却效率降低,而且冷却雾向其他场所飞散,周围有可能被水润湿。另外,喷吹装置7只要在层叠棒钢束时不会成为妨碍,则优选设置在棒钢束的附近。这是因为,在到达层叠体2之前,冷却雾由于周围的大气而发生衰减,因此需要以更大的风速进行喷吹以获得所期望的风速。上述气流的风速可以通过公知的风速计来测定。
被吹到层叠体2的冷却雾的水滴通过与棒钢束4(即棒钢3)之间的热交换而蒸发。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回收水滴的设备(例如水槽塔)和用于使水滴作为冷却水循环使用的设备(例如冷却塔、配管等)。在由于喷吹冷却雾而在棒钢3的表面产生了氧化皮(例如锈等)的情况下,在从层叠体2回收棒钢束4并进一步将捆扎解除(以下称为解捆)而取出棒钢3后,去除氧化皮并输送到后续工序(例如加工、检查)。对棒钢束4进行解捆的单元以及去除氧化皮的单元不被特别限定,使用以往已知的技术。
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越小,蒸发所需的热量越少,所以容易蒸发。但是,如果平均粒径小于20μm,则冷却雾的水滴在与气流一起进入层叠体2的内部之后,在到达中央部之前就蒸发,因此有时难以冷却层叠体2整体。
另一方面,平均粒径越大,蒸发所需的热量越增加,从而能够缩短冷却所需要的所需时间。但是,如果平均粒径超过300μm,则在层叠体2整体被冷却后仍残留水滴,因此必须设置用于回收水滴的设备以及用于使水滴作为冷却水循环使用的设备,复杂的设备的维护需要大量的劳力。另外,由于水滴大,所以难以乘着气流,从而难以冷却层叠体2整体。因此,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设为300μm以下。如果为300μm以下,则几乎没有冷却后的水滴的残留,从而不需要用于回收水滴的设备。更优选在20~150μm的范围内,如果在该范围内,则冷却雾容易乘着上述气流而到达棒钢内部,冷却效率也提高,并且冷却后的棒钢3的放置场所的地面不会过度润湿,作业性变好。在水滴的平均粒径大时,冷却能力变大,因此能够缩短将棒钢冷却至所期望的温度所需的时间,但冷却后的棒钢3的放置场所的地面的润湿容易残留。与此相对,在水滴的平均粒径小时,冷却后的棒钢3的放置场所的地面容易干燥,但是冷却能力变小,因此将棒钢冷却到所期望的温度所需的时间变长。因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只要考虑冷却所需的时间与冷却后的放置场所的地面的润湿程度的容许度之间的平衡,在20~150μm的范围内选择水滴的平均粒径即可。更优选地,水滴的平均粒径为20~120μm。
另外,控制冷却雾的水滴的粒径的方法不被特别限定,只要使用公知的方法,使用设计成生成所期望的粒径的冷却雾的雾喷嘴即可。另外,如上所述,控制部(未图示)以使雾喷嘴6向层叠体2喷吹由具有规定平均粒径的水滴形成的冷却雾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获得所期望的平均粒径的水滴,使用雾喷嘴,该雾喷嘴设计并制作成以规定的水量、水压等为前提条件而获得规定粒径的水滴雾。
即,本实用新型中,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索特平均粒径)为300μm以下是指,通过设计并制作成获得由平均粒径(索特平均粒径)为300μm以下的水滴构成的冷却雾的雾喷嘴来喷射冷却雾的情况。
在由于将冷却雾吹到层叠体2进行冷却而发生了棒钢3的冶金性的相变的情况下,会产生棒钢3发生变形(例如翘曲、弯曲等)或棒钢3的机械性质发生变化等问题,有时会对后续工序的进展带来阻碍。因此,优选在棒钢3的冶金性的相变结束后喷吹冷却雾。
实施例
为了使用圆棒钢作为棒钢来进行冷却实验,将棒钢束以井字状堆叠而形成层叠体。对于层叠体,将每捆扎17根圆棒钢而成的棒钢束以9束相互隔开间隔且平行地排列而形成第一层,第二层以后也是各9束棒钢束相对于正下方的层的棒钢束成直角地排列,并以井字状进行堆叠而形成为共10层的层叠体。因此,是比图1所示的例子大的层叠体。以这种方式形成9个层叠体。
然后,从喷吹装置(参照图2)向层叠体喷吹冷却雾。冷却雾的喷吹条件如表1所示。
喷吹装置是将工厂用的大型风扇机(直径为450mm)用作送风机并在其前方配设有4个雾喷嘴的装置。作为冷却雾而喷吹的冷却水的流量合计为4L/min,水温为30℃。大型风扇机的风速为7m/sec,设置在距层叠体300mm的位置,通至棒钢束的相反侧的气流的风速为1.5m/sec。
圆棒钢为含有0.42~0.48质量%的碳(C)的机械结构用碳钢,直径为55mm,长度为7m。层叠完成时的圆棒钢的温度为350℃,是即使从该状态起进行冷却也不会发生冶金性的相变的温度。
在冷却该层叠体的同时,测定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所需要的所需时间。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使用二维辐射温度计从上方进行测定,并通过检测测定范围内的最高温度来测定。将其结果作为冷却时间示于表1。另外,层叠体的放置场所的大气温度为平均34℃。
[表1]
Figure BDA0002426605480000111
表1中的发明例1是使用喷吹装置向层叠体的角(即棒钢束的交叉部)沿水平且对角线的方向喷吹冷却雾(平均粒径为150μm)的例子(参照图4)。在该发明例1中,在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时,圆棒钢的表面和放置场所的地面局部地润湿,但不需要回收水滴,而且没有观察到圆棒钢的变形(例如翘曲、弯曲等)。另外,下降至50℃所需要的所需时间为45小时。
发明例2是使用喷吹装置向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雾(平均粒径为150μm)的例子(参照图3)。在该发明例2中,在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时,圆棒钢的表面和放置场所的地面局部地润湿,但不需要回收水滴,而且没有观察到圆棒钢的变形(例如翘曲、弯曲等)。另外,下降至50℃所需要的所需时间与发明例1相比被缩短,为31小时。这是因为,通过将冷却雾吹向层叠体的侧面,冷却雾进入层叠体的内部,再顺畅地穿过,因此冷却能力提高。
发明例3是使用喷吹装置向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雾(平均粒径为80μm)的例子(参照图3)。在该发明例3中,在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时,圆棒钢的表面润湿,但放置场所的地面没有润湿,不需要回收水滴,而且没有观察到圆棒钢的变形(例如翘曲、弯曲等)。另外,下降至50℃所需要的所需时间为32小时,与发明例1相比被缩短。这是因为,通过将冷却雾吹向层叠体的侧面,冷却雾进入层叠体的内部,再顺畅地穿过,因此冷却能力提高。
发明例4是使用喷吹装置向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雾(平均粒径为40μm)的例子(参照图3)。在该发明例4中,在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时,圆棒钢的表面局部地润湿,但放置场所的地面没有润湿,不需要回收水滴。而且,没有观察到圆棒钢的变形(例如翘曲、弯曲等)。另外,下降至50℃所需要的所需时间为33小时,与发明例1相比被缩短。这是因为,通过将冷却雾吹向层叠体的侧面,冷却雾进入层叠体的内部,再顺畅地穿过,因此冷却能力提高。
发明例5是使用喷吹装置向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雾(平均粒径为20μm)的例子(参照图3)。在该发明例5中,在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时,圆棒钢的表面和放置场所的地面没有润湿,不需要回收水滴,而且没有观察到圆棒钢的变形(例如翘曲、弯曲等)。另外,下降至50℃所需要的所需时间为34小时,与发明例1相比被缩短。这是因为,通过将冷却雾吹向层叠体的侧面,冷却雾进入层叠体的内部,再顺畅地穿过,因此冷却能力提高。
发明例6是使用喷吹装置向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雾(平均粒径为15μm)的例子(参照图3)。在该发明例6中,在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时,圆棒钢的表面和放置场所的地面没有润湿,不需要回收水滴,而且没有观察到圆棒钢的变形(例如翘曲、弯曲等)。另外,下降到50℃所需要的所需时间为42小时,比发明例5长。这是因为,在到达层叠体的中央部之前,冷却雾蒸发的量增多,从而冷却能力降低。
另外,在发明例1~6中,在停止冷却雾的喷吹后,在一部分圆棒钢产生了氧化皮,但通过抛丸法能够容易地去除氧化皮。
另一方面,比较例1是不进行冷却雾的喷吹,而通过向大气中散热来缓慢地冷却层叠体的例子。因此,圆棒钢的最高温度下降到50℃需要91小时,与发明例1~3相比大幅增加。
比较例2是虽然使用喷吹装置,但停止送风机,从雾喷嘴产生冷却雾(平均粒径为40μm),并通过放置场所的自然风使冷却雾漂流的例子。因此,由于不向层叠体喷吹雾,所以冷却雾向宽范围飞散,不仅大量附着于层叠体,而且还大量附着于放置场所的地面、喷吹装置、热成像相机,所以中止了层叠体的冷却实验。
比较例3是使用喷吹装置向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冷却水(平均粒径为400μm)的例子(参照图3)。粒径大,难以乘着气流,从而仅层叠体2的送风机侧被冷却,由于放置场所的地面大量润湿,所以中止了层叠体的冷却实验。
以上所说明的冷却实验结束后,从发明例1~6及比较例1~3的层叠体中分别回收任意的棒钢束,再进行解捆而取出一根圆棒钢,并对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均为铁素体-珠光体组织,未观察到异常的组织。
另外,在此示出了冷却圆棒钢(即截面为圆形的棒钢)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的对象并不限定于圆棒钢,当然也可以应用于方棒钢(即截面为矩形等多边形的棒钢)的冷却。

Claims (7)

1.一种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是向两层以上的层叠体喷吹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所述层叠体通过如下方式而形成:对热轧结束而输送到冷却床并进一步从该冷却床排出后被切断为规定长度的棒钢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束,将两束以上的该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大致平行地平铺而形成第一层,然后,作为第二层,通过将两束以上的所述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的所述棒钢束大致成直角地平铺,从而以井字状进行堆叠,接着,根据需要而将第三层以后的所述棒钢束以井字状进行堆叠,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吹装置具有:
雾喷嘴,产生所述冷却雾;
送风机,产生用于从所述雾喷嘴向所述层叠体的侧面或角喷吹所述冷却雾的气流;以及
控制部,将向所述层叠体喷吹的所述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控制在300μm以下。
2.一种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是向两层以上的层叠体喷吹冷却雾的喷吹装置,所述层叠体通过如下方式而形成:对热轧结束而输送到冷却床并进一步从该冷却床排出后被切断为规定长度的棒钢以固定根数进行捆扎而形成棒钢束,将两束以上的该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大致平行地平铺而形成第一层,然后,作为第二层,通过将两束以上的所述棒钢束彼此隔开间隔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的所述棒钢束大致成直角地平铺,从而以井字状进行堆叠,接着,根据需要而将第三层以后的所述棒钢束以井字状进行堆叠,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吹装置具有:
雾喷嘴,产生所述冷却雾;
送风机,产生用于从所述雾喷嘴向所述层叠体的侧面或角喷吹所述冷却雾的气流;以及
控制部,将向所述层叠体喷吹的所述冷却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控制在300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雾喷嘴向所述层叠体的侧面沿水平方向喷吹所述冷却雾。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平均粒径控制在20~150μ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平均粒径控制在20~150μm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平均粒径控制在20~120μm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雾的喷吹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平均粒径控制在20~120μm的范围内。
CN202020411658.2U 2019-03-27 2020-03-26 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Active CN2135301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0914 2019-03-27
JP2019-060914 2019-03-27
JP2020-038384 2020-03-06
JP2020038384A JP7014245B2 (ja) 2019-03-27 2020-03-06 棒鋼の冷却方法および冷却ミストの吹き付け装置、ならびに棒鋼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30188U true CN213530188U (zh) 2021-06-25

Family

ID=72717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11658.2U Active CN213530188U (zh) 2019-03-27 2020-03-26 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14245B2 (zh)
CN (1) CN21353018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34309A (zh) * 2021-11-12 2022-03-04 广西首科轨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的高延性冷扎带肋钢筋加工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46498A (ja) 2007-03-29 2008-10-16 Daido Steel Co Ltd 圧延済み鋼材の冷却方法
JP5776593B2 (ja) 2012-03-12 2015-09-09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熱延コイルの冷却方法および冷却装置
JP5935619B2 (ja) 2012-09-18 2016-06-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Al合金製鋳造品の冷却方法及び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4983A (ja) 2020-10-08
JP7014245B2 (ja)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530189U (zh) 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CN213530188U (zh) 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TWI527997B (zh) 在冶金技術設備中回收能量的方法以及以熱元件為基礎的冶金技術設備
CN111744974B (zh) 棒钢的冷却方法和棒钢的制造方法、以及冷却雾的喷吹装置
BRPI0908257B1 (pt) sistema de resfriamento e método de resfriamento de aço laminado
EP3370504A1 (en) Mushroom cultiv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on
JP5776593B2 (ja) 熱延コイルの冷却方法および冷却装置
US9604268B2 (en) Cold state metal plate strip surface treatment system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the same
CN111744973A (zh) 棒钢的冷却方法和冷却雾的喷吹装置、以及棒钢的制造方法
US5697169A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strip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5201132A (en) Strip cooling, heating or drying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2011018628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cooling and energy recovery of a steel strip in an annealing or galvanization phase
JP4266249B2 (ja) 強化ガラス製造装置
EP3821171B1 (en) Method of heat transfer and associated device
JP2008221328A (ja) 鋼片のスケール除去装置
JP5640648B2 (ja) 熱鋼板の下面冷却方法及び装置
CN114786847A (zh) Slm工艺中的主动空气调节
JP5816292B2 (ja) 焼き戻し装置用ノズル
JP2017049787A (ja) データセンターの空調システム
JP4888124B2 (ja) 鋼材の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方法
JP4089664B2 (ja) スラブの冷却方法
JP2024058949A (ja) 鋼材の冷却方法、及び、鋼材の製造方法
US6358465B1 (en) Device for exchanging heat with a flat product
JP2012218052A (ja) 熱鋼板の下面冷却装置
JP2015188897A (ja) 鋼板の冷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