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21437U -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 Google Patents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21437U
CN213521437U CN202022457313.3U CN202022457313U CN213521437U CN 213521437 U CN213521437 U CN 213521437U CN 202022457313 U CN202022457313 U CN 202022457313U CN 213521437 U CN213521437 U CN 213521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rotor structure
radial
magnetizing direc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573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奉明
郑美珠
皮志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573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21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21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21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包括磁性件与隔磁件。由于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沿着磁腔的径向分布,因此,磁性件能在气隙内产生出稳定的径向磁场,该径向磁场与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电磁转矩,以驱使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带动制动轮在机座上进行转动,实现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驱动。又由于隔磁件的侧面能与磁性件卡扣配合,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将磁性件与隔磁件沿着圆周方向依次交替排布;再将磁性件卡扣在隔磁件的侧面。如此,本转子结构设计简单,制作方便,有效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组装效率。同时,在相同的转矩需求下,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的制作成本。

Description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曳引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背景技术
永磁同步曳引机,也称为无减速箱传动器,用于安装在电梯机房内或电梯井道内,一般在建筑物顶层之上或井道内部,是电梯的动力装置。永磁同步曳引机的动力部分主要由定子绕组和转子构成。其中,转子包括转子铁芯与永磁体,转子铁芯由多片硅钢片叠压而成,再将永磁体沿圆周方向内嵌排布在转子铁芯内。然而,这样制备的转子结构复杂,导致转子的制作难度和成本均增加。同时,由于受限于传统转子结构限制,容易影响永磁体的磁场分布,降低永磁同步曳引机的转矩输出。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简化结构设计,降低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同时,有利于改善磁场分布,提高转矩输出。
一种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包括: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磁性件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并围合形成磁腔,所述磁性件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隔磁件,任一相邻两个所述磁性件之间均设有所述隔磁件,所述隔磁件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磁性件卡扣配合,所述隔磁件用于装设在制动轮上。
上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应用于永磁同步曳引机时,将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与至少一个定子套设配合;再将隔磁件装设在制动轮上;安装后,对定子进行通电,使得定子产生旋转磁场。由于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沿着磁腔的径向分布,因此,磁性件能在气隙内产生出稳定的径向磁场,该径向磁场与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电磁转矩,以驱使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带动制动轮在机座上进行转动,实现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驱动。又由于隔磁件的侧面能与磁性件卡扣配合,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将磁性件与隔磁件沿着圆周方向依次交替排布;再将磁性件卡扣在隔磁件的侧面,即可形成稳定环状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如此,相比于传统转子结构,本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设计简单,制作方便,有效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组装效率。同时,在相同的转矩需求下,有利于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的制作成本。此外,磁性件与磁性件之间由隔磁件通过卡扣方式实现连接,代替传统内嵌式连接方式,使得磁性件的磁场更容易发散,有效改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的径向磁场分布,使得整机具有转矩波动小、响应快、加速度大等特点,从而有利于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转矩输出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任一相邻两个所述磁性件之间,两个所述第一磁极均相对于所述第二磁极朝向或者背向所述磁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极为北磁极,所述第二磁极为南磁极,任一所述第一磁极相对于所述第二磁极均朝向所述磁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磁件的相对两侧面均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磁性件的相对两侧面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扣位卡扣配合的第二扣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位为凹部,所述第二扣位为凸部,所述凸部能卡入所述凹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的侧面包括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间距从所述凸部靠近所述磁性件一端至所述凸部远离所述磁性件一端呈减小趋势,所述凹部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侧面贴合,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磁件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所述隔磁件相对于转子轭进行定位与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磁件包括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背向所述磁腔设置,所述磁性件包括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相对所述第四表面背向所述磁腔设置,所述第一表面凸出或者平滑过渡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凸出或者平滑过渡于所述第四表面。
一种永磁同步曳引机,包括制动轮、转轴、机座、定子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所述制动轮通过所述转轴装设在所述机座上,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装设在所述制动轮上,至少一个所述定子装设在所述机座上,所述定子与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套设配合。
上述的永磁同步曳引机,采用以上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安装过程中,将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与至少一个定子套设配合;再将隔磁件装设在制动轮上;安装后,对定子进行通电,使得定子产生旋转磁场。由于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沿着磁腔的径向分布,因此,磁性件能在气隙内产生出稳定的径向磁场,该径向磁场与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电磁转矩,以驱使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带动制动轮在机座上进行转动,实现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驱动。又由于隔磁件的侧面能与磁性件卡扣配合,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将磁性件与隔磁件沿着圆周方向依次交替排布;再将磁性件卡扣在隔磁件的侧面,即可形成稳定环状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如此,相比于传统转子结构,本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设计简单,制作方便,有效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组装效率。同时,在相同的转矩需求下,有利于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的制作成本。此外,磁性件与磁性件之间由隔磁件通过卡扣方式实现连接,代替传统内嵌式连接方式,使得磁性件的磁场更容易发散,有效改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的径向磁场分布,使得整机具有转矩波动小、响应快、加速度大等特点,从而有利于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转矩输出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子为两个,两个所述定子间隔装设在所述机座上,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通过所述磁腔套设在两个所述定子之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磁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磁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圈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磁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磁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与定子配合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永磁同步曳引机结构示意图。
100、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10、磁性件;111、第一磁极;1111、北磁极;112、第二磁极;1121、南磁极;113、第二扣位;1131、凸部;11311、第一侧面;11312、第二侧面;11313、抵触面;114、第一表面;115、第二表面;120、隔磁件;121、第一扣位;1211、凹部;12111、第一内壁;12112、第二内壁;12113、抵触壁;122、定位孔;123、第三表面;124、第四表面;130、磁腔;200、定子;210、定子铁芯;220、线圈绕组;300、制动轮;310、转子轭;400、机座;410、安装环槽;50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图5及图6,一种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包括:磁性件110与隔磁件120。磁性件11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磁性件110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并围合形成磁腔130。磁性件110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极111与第二磁极112。第一磁极111与第二磁极112沿着磁腔130的径向分布。任一相邻两个磁性件110之间均设有隔磁件120。隔磁件12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对应与两个磁性件110卡扣配合,隔磁件120用于装设在制动轮300上。
上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应用于永磁同步曳引机时,请参考图9与图10,将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至少一个定子200套设配合;再将隔磁件120装设在制动轮300上;安装后,对定子200进行通电,使得定子200产生旋转磁场。由于第一磁极111与第二磁极112沿着磁腔130的径向分布,因此,磁性件110能在气隙内产生出稳定的径向磁场,该径向磁场与定子200产生的旋转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电磁转矩,以驱使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带动制动轮300在机座400上进行转动,实现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驱动。又由于隔磁件120的侧面能与磁性件110卡扣配合,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将磁性件110与隔磁件120沿着圆周方向依次交替排布;再将磁性件110卡扣在隔磁件120的侧面,即可形成稳定环状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如此,相比于传统转子结构,本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设计简单,制作方便,有效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组装效率。同时,在相同的转矩需求下,有利于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的制作成本。此外,磁性件110与磁性件110之间由隔磁件120通过卡扣方式实现连接,代替传统内嵌式连接方式,使得磁性件110的磁场更容易发散,有效改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的径向磁场分布,使得整机具有转矩波动小、响应快、加速度大等特点,从而有利于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转矩输出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磁极111与第二磁极112沿着磁腔130的径向分布的方式有两种:一、第一磁极111位于磁性件110背向磁腔130的一侧,第二磁极112位于磁性件110朝向磁腔130的一侧;二、第一磁极111位于磁性件110朝向磁腔130的一侧,第二磁极112位于磁性件110背向磁腔130的一侧。同时,相邻两个磁性件110之间的第一磁极111和第二磁极112之间的分布可相同;也可相反,比如:在相邻两个磁性件110之间,一个第一磁极111位于磁腔130内,另一个第一磁极111位于磁腔130外,一个第二磁极112位于磁腔130内,另一个第二磁极112位于磁腔130外。本实施例的第一磁极111和第二磁极112分别为南北磁极,比如:第一磁极111为南磁极1121,第二磁极112为北磁极1111;或者,第一磁极111为北磁极1111,第二磁极112为南磁极1121。
还需说明的是,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至少一个定子200套设配合应理解为: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可与单定子200套设配合,也可与双定子200套设配合。当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单定子200套设配合时,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可通过磁腔130套设在定子200的外部;或者,可直接套设在定子200的内部。请参考图9,当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双定子200套设配合时,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则套设在两个定子200之间,即,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通过磁腔130套设在内定子200的外部,直接套设在外定子200的内部。其中,定子200主要包括定子铁芯210及缠绕在定子铁芯210上的线圈绕组220,由于定子200结构并非本实施例所改进的对象,因此,定子200结构在此不作详细介绍,可直接参考现有产品和现有文献。
可选地,隔磁件120的材质可为铝、铜等非导磁金属材料;也可为PA(Polyamide译为聚酰胺)、PPS(Polyphenylene sulfide译为聚苯硫醚)、peek聚醚醚酮等非导磁高强度塑料;当然,隔磁件120的材质也可为木质、非导磁的陶瓷等材料。另外,磁性件110的材质可为永磁体,比如,铝镍钴系永磁合金、铁铬钴系永磁合金、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材料和复合永磁材料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与图6,在任一相邻两个磁性件110之间,两个第一磁极111均相对于第二磁极112朝向或者背向磁腔130分布。由此可知,任一相邻两个磁性件110的充磁方向均保持相同,即任一相邻两个磁性件110的充磁方向要么均指向磁腔130的中心,要么均背向磁腔130的中心。本实施例将所有磁性件110的充磁方向保持一致,使得每个磁性件110单独形成磁场回路,增加磁腔130内的磁场分布密度,提高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上的电磁转矩,使得永磁同步曳引机的功率输出密度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充磁方向为使磁性物质磁化或使磁性不足的磁体增加磁性的方向,由磁性物质或者磁体的北磁极1111指向南磁极1121的方向。为了便于理解充磁方向,以图3与图7为例,充磁方向为图3与图7中S0表示的方向。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与图6,第一磁极111为北磁极1111。第二磁极112为南磁极1121。任一第一磁极111相对于第二磁极112均朝向磁腔130分布。由此可知,磁性件110的充磁方向均为指向磁腔130外的方向,这样便于磁性件110的磁场更好地与旋转磁场作用,使得永磁同步曳引机的转矩输出更加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4,隔磁件120的相对两侧面均设有第一扣位121。磁性件110的相对两侧面均设有与第一扣位121卡扣配合的第二扣位113。由此可知,当磁性件110与隔磁件120顺序交替圆周分布后,通过第一扣位121与第二扣位113配合,使得磁性件110与隔磁件120依次稳定连接,从而完成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的组装,如此,有效提高了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的制作效率。由于磁性件110与磁性件110之间仅采用隔磁件120连接,因此,有效减小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整体体积,使得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更容易安装在永磁同步曳引机内。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磁性件110上可不设置相应的第二扣位113,在组装过程中,直接将磁性件110的一端卡扣在第一扣位121上。
可选地,第一扣位121为凹部1211,第二扣位113为凸部1131;或者,第一扣位121为凸部1131,第二扣位113为凹部1211。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与图4,第一扣位121为凹部1211。第二扣位113为凸部1131。凸部1131能卡入凹部1211中。由于磁性材料大多为较脆,无法进行复杂的开槽或者开孔操作,因此,本实施例将凹部1211设置于隔磁件120上,凸部1131设置于磁性件110,方便隔磁件120和磁性件110进行加工,保证各自结构更加稳定。同时,合理设置第一扣位121与第二扣位113的形状,也便于隔磁件120与磁性件110稳定结合,降低转矩波动,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输出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凹部1211和凸部1131的形状,只需满足凸部1131能卡入凹部1211内即可,比如,凹部1211可为半圆柱曲面、半球面、多棱柱面等。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与图8,凸部1131的侧面包括沿着磁腔130的径向分布的第一侧面11311与第二侧面11312。第一侧面11311与第二侧面11312之间间距从凸部1131靠近磁性件110一端至凸部1131远离磁性件110一端呈减小趋势。凹部1211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12111与第二内壁12112。第一内壁12111与第一侧面11311贴合。第二内壁12112与第二侧面11312贴合。当凸部1131卡入凹部1211时,第一侧面11311贴合在第一内壁12111上,第二侧面11312贴合在第二内壁12112上,这样保证磁性件110与隔磁件120紧密结合,避免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在旋转过程中结构发生松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与图8,凸部1131的侧面包括连接于第一侧面11311与第二侧面11312之间的抵触面11313,凹部1211的内部也包括连接于第一内壁12111与第二内壁12112之间的抵触壁12113,抵触壁12113与抵触面11313贴合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8及图10,隔磁件120上设有定位孔122。定位孔122用于隔磁件300相对于转子轭310进行定位与固定。由此可知,在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制动轮300之间的安装过程中,只需将转子轭310插入定位孔122中,如此,有效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组装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磁件120还通过其他方式安装在制动轮300上,比如:粘接、焊接、螺栓连接、销接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与图6,隔磁件120包括沿着磁腔130的径向分布的第一表面114与第二表面115,第一表面114相对第二表面115背向磁腔130设置,磁性件110包括沿着磁腔130的径向分布的第三表面123与第四表面124,第三表面123相对第四表面124背向磁腔130设置,第一表面114凸出或者平滑过渡于第三表面123,第二表面115凸出或者平滑过渡于第四表面124。由此可知,隔磁件120的厚度均小于或者等于相邻的磁性件110,使得隔磁件120呈内缩在相邻两个磁性件110之间,这样保证磁性件110与定子200的间隙足够小,保证运行可以切割更多的磁感线。同时避免因隔磁件120的尺寸大于磁性件110的尺寸而刮蹭定子200。同时,将隔磁件120内缩设计,有利于扩大磁性件110周边的磁场发散空间,避免隔磁件120对磁性件110的磁场造成干扰或屏蔽,从而有利于提高磁性件110的磁场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平滑过渡应理解为:第一表面114与第三表面123之间、以及第二表面115与第四表面124之间平滑衔接,没有明显的台阶,即:请参考图4,当第一表面114与第三表面123均为拱形曲面,第二表面115与第四表面124均为凹形曲面时,第一表面114与第三表面123之间交界处曲率保持一致,第二表面115与第四表面124之间交界处曲率保持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与图10,一种永磁同步曳引机,包括制动轮300、转轴500、机座400、定子200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制动轮300通过转轴500装设在机座400上。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装设在制动轮300上。至少一个定子200装设在机座400上,定子200与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套设配合。
上述的永磁同步曳引机,采用以上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安装过程中,将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至少一个定子200套设配合;再将隔磁件120装设在制动轮300上;安装后,对定子200进行通电,使得定子200产生旋转磁场。由于第一磁极111与第二磁极112沿着磁腔130的径向分布,因此,磁性件110能在气隙内产生出稳定的径向磁场,该径向磁场与定子200产生的旋转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电磁转矩,以驱使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带动制动轮300在机座400上进行转动,实现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驱动。又由于隔磁件120的侧面能与磁性件110卡扣配合,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将磁性件110与隔磁件120沿着圆周方向依次交替排布;再将磁性件110卡扣在隔磁件120的侧面,即可形成稳定环状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如此,相比于传统转子结构,本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设计简单,制作方便,有效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组装效率。同时,在相同的转矩需求下,有利于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的制作成本。此外,磁性件110与磁性件110之间由隔磁件120通过卡扣方式实现连接,代替传统内嵌式连接方式,使得磁性件110的磁场更容易发散,有效改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的径向磁场分布,使得整机具有转矩波动小、响应快、加速度大等特点,从而有利于提高永磁同步曳引机的转矩输出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至少一个定子200套设配合应理解为: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可与单定子200套设配合,也可与双定子200套设配合。当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单定子200套设配合时,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可通过磁腔130套设在定子200的外部;也可直接套设在定子200的内部。当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与双定子200套设配合时,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则套设在两个定子200之间,即,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通过磁腔130套设在内定子200的外部,直接套设在外定子200的内部。其中,定子200主要包括定子铁芯210及缠绕在定子铁芯210上的线圈绕组220,由于定子200结构并非本实施例所改进的对象,因此,定子200结构在此不作详细介绍,可直接参考现有产品和现有文献。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0,定子200为两个。两个定子200间隔装设在机座400上,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通过磁腔130套设在两个定子200之间。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永磁同步曳引机为双定子200的曳引机,两个定子200在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的内外均产生旋转磁场,提高转子的电磁转矩,使得永磁同步曳引机实现大转矩输出。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0,机座400上设有安装环槽410,两个定子200分别装设在安装环槽410的上下两槽壁上,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100套入安装槽中,并位于两个定子200之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点的方位、以特点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包括:
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磁性件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并围合形成磁腔,所述磁性件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
隔磁件,任一相邻两个所述磁性件之间均设有所述隔磁件,所述隔磁件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磁性件卡扣配合,所述隔磁件用于装设在制动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任一相邻两个所述磁性件之间,两个所述第一磁极均相对于所述第二磁极朝向或者背向所述磁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极为北磁极,所述第二磁极为南磁极,任一所述第一磁极相对于所述第二磁极均朝向所述磁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件的相对两侧面均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磁性件的相对两侧面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扣位卡扣配合的第二扣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位为凹部,所述第二扣位为凸部,所述凸部能卡入所述凹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侧面包括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间距从所述凸部靠近所述磁性件一端至所述凸部远离所述磁性件一端呈减小趋势,所述凹部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一侧面贴合,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第二侧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件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用于所述隔磁件相对于转子轭进行定位与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件包括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二表面背向所述磁腔设置,所述磁性件包括沿着所述磁腔的径向分布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相对所述第四表面背向所述磁腔设置,所述第一表面凸出或者平滑过渡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凸出或者平滑过渡于所述第四表面。
9.一种永磁同步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动轮、转轴、机座、定子及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所述制动轮通过所述转轴装设在所述机座上,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装设在所述制动轮上,至少一个所述定子装设在所述机座上,所述定子与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套设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永磁同步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为两个,两个所述定子间隔装设在所述机座上,所述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通过所述磁腔套设在两个所述定子之间。
CN202022457313.3U 2020-10-29 2020-10-29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Active CN213521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7313.3U CN213521437U (zh) 2020-10-29 2020-10-29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57313.3U CN213521437U (zh) 2020-10-29 2020-10-29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21437U true CN213521437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413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57313.3U Active CN213521437U (zh) 2020-10-29 2020-10-29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21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00646B2 (en) Table for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ermanent magnet rotor
US9577502B2 (en) Transverse flux permanent magnet rotatory device
EP2827474B1 (en) Motor
CA2485765C (en) Spoke permanent magnet rotors for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4720982B2 (ja) アキシャルエアギャップ型電動機
CN1933287B (zh) 旋转电机
US8304949B2 (en) Axial gap motor
US9525313B2 (en) Coil tooth assembly
EP3338343B1 (en) Motor
US11632024B2 (en)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ssembly
US20150048708A1 (en) Stator and rotor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JP2009201343A (ja)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JP2014027825A (ja) ダブルステータ型モータ
CN113691041A (zh) 转子铁芯
CN105052015A (zh) 轴向型旋转电机
CN105684264A (zh) 旋转电机用转子
JP2014165927A (ja) 永久磁石型同期電動機
JPH11234931A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
CN114465382B (zh) 旋转型电机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CN210518073U (zh) 一种新型高功率密度爪极永磁电机
CN213521437U (zh) 径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CN213521436U (zh) 切向充磁方向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CN112260435B (zh) 转子结构及永磁同步曳引机
WO2011045842A1 (ja)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CN213305078U (zh) 电机及其转子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