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14130U -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14130U
CN213514130U CN202022482790.5U CN202022482790U CN213514130U CN 213514130 U CN213514130 U CN 213514130U CN 202022482790 U CN202022482790 U CN 202022482790U CN 213514130 U CN213514130 U CN 213514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treatment
module
duct
treat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827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毛先友
苏田
陈武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827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14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14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14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壳体内设有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及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在具有多功能空气处理的同时占用空间更小。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处理产品多样化,然而实现各功能于一体的空气处理装置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旨在解决多功能空气处理装置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
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及第二空气处理风道;
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流入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经由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由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流入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经由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由第二出风口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连通风道,所述连通风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所述连通风道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用以阻隔和导通所述连通风道。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位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的上游,在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位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的上游,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之间,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安装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端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所述第一端与第一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三开关门,所述第三开关门安装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二端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连通风道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处设有送风开关门,以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送风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支架及右支架,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安装于所述左支架,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安装于所述右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周侧壁,且对应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周侧壁,且对应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加香通道,所述加香通道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或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香薰格栅,所述香薰格栅与所述壳体的顶壁围合形成所述加香通道,所述香薰格栅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以阻隔和导通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或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与所述加香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出风格栅及安装于所述主体顶部的出风框,所述出风框的顶部敞口设置,所述出风格栅安装于所述出风框的敞口处,所述出风框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所述出风框的中部朝向所述出风格栅凸设有出风圈,所述香薰格栅盖合所述出风圈设置,且与所述出风圈围合形成所述所述加香通道,所述出风圈的周壁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出风孔,所述香薰格栅的周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孔对应的第二出风孔,所述香薰格栅可绕所述出风圈周向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出风框,以导通和阻隔所述第一出风孔与所述第二出风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净化模块,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加湿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及湿膜,所述水箱用以为所述湿膜供水,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水箱连通的加水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包括涡轮及罩设于所述涡轮外周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一端形成进风端,所述涡轮包括轮毂及设于所述轮毂外周的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轮毂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轮毂的内径自靠近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一侧向远离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一侧呈逐渐增大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的外周壁设有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绕所述导流罩的轴线自远离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向靠近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呈螺旋状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
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及第二空气处理风道;
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机,所述主机包括室内换热模块;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机的下部设有容纳腔,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接收路障信号的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用以根据所述传感器的路障信号规划行走路线,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运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
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及第二空气处理风道;
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通过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则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均采用涡轮增压式风机,其气流进口面积小,吸力更大,可满足管道出风及小面积进风的特点,从而在使得空气处理装置具有多功能空气处理的同时占用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左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右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空气处理装置的涡轮增压式风机一实施例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加湿模式加净化模式;
图8为图7中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净化加强模式;
图11为图10中沿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沿D-D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7中空气处理装置又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处于加湿加强模式;
图14为图13中沿E-E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沿F-F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7中空气处理装置再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处于送风模式;
图17为图16中沿G-G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沿H-H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0中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处理装置与主机相互分离。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74943721000006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可单独使用,也适用于搭载至空调器、净化机、空气机等设备中使用,该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如落地式空调、壁挂式空调,也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器,如窗机、移动式空调等。该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对空气进行加湿、净化、杀菌、除甲醛、加香等。以下对空气处理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壳体100、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壳体100内设有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及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及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设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设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的整体形状可以为圆筒形、立方体形、长方体形、异形或其他组合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具体可以包括净化模块、香味模块、加湿模块、电解水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且通常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不同。如此,使得气流在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进行不同的空气处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可以相互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连通设置。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可以并排设置,也可以呈立体交错设置,其具体排布方式及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涡轮增压式风机指的是,通过涡轮311的转动,挤压蜗壳内的空气,进而使得气流经过增压后流出,则能够使得涡轮311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风机内。空气处理装置10采用涡轮增压式风机,其气流进口面积小,吸力更大,可满足管道出风及小面积进风的特点,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的整体占用空间更小。该涡轮增压式风机可以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涡轮增压式斜流风机,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风机。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及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设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则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用于驱动气流流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经由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处理后吹出至室内。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设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则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用于驱动气流流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经由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处理后吹出至室内。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通过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及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设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设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则空气处理装置10的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均采用涡轮增压式风机,其气流进口面积小,吸力更大,可满足管道出风及小面积进风的特点,从而在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多功能空气处理的同时占用空间更小,可以满足窄小空间布局风道进风的需求,更有利于壳体100内其他结构空间布局。
具体而言,请一并参照图7至图9,壳体100上设有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31,以及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32,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1流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经由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处理后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2流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经由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处理后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可以开设在壳体100的同一侧面,也可以开设在壳体100的不同侧面。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可以开设在壳体100的同一侧面,也可以开设在壳体100的不同侧面。可在第一进风口121、第二进风口122处设置进风格栅,以防止灰尘或杂物等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可在第一出风口131及第二出风口132处均设置格栅结构,以使得第一出风口131及第二出风口132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气流更加柔和。第一进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31、第二进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32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使得第一进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31、第二进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32均与室内连通。如此,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1流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经由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处理后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使得室内气流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循环处理。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2流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经由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处理后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则使得室内气流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循环处理。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第一进风口121和/或第二进风口122与室外连通。以对进入室内的室外气流进行相关的空气处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可以同时开启,也可以择一开启,则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可同时进行第一空气处理和第二空气处理,也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只进行第一空气处理或第二空气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8所示,壳体100内还设有连通风道140,连通风道140具有第一端141及第二端142,第一端141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连通,第二端142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连通,连通风道140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一开关门410,第一开关门410用以阻隔和导通连通风道1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门410可以转动安装在连通风道140内,也可以滑动安装在连通风道140内,只需能够切换第一开关门410阻隔连通风道140和导通连通风道140即可。通常地,通过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开关门410转动,以实现阻隔或导通连通风道140。通过使得连通风道140连通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则相当于使得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串联,如此,可通过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增强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的处理效率,且可通过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增强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的处理效率。且在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均对空气进行处理时,能够使得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处理后的空气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处理后的空气充分混合后吹出,进而提升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气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7、图10、图13及图16,在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的出风方向上,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位于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的上游,在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的出风方向上,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位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的上游,第一端141位于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与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之间,第二端142位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的出风方向上,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位于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的上游,也即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1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后,先流经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后流入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内,随后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在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的出风方向上,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位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的上游,也即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2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后,先流经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后流入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内,随后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
通过使得连通风道140的第一端141位于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与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之间,第二端142位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之间,则当第一进风口121打开,第二进风口122关闭,第一开关门410打开时,使得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1流经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部分气流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部分气流由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的驱动流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并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如此,相当于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同时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1流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且由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则可增大在第一空气处理模式下的风量,起到加强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的空气处理效率及效果。而当第二进风口122打开,第一进风口121关闭,第一开关门410打开时,使得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2流经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部分气流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部分气流由于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的驱动流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并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如此,相当于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同时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2流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且由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则可增大在第二空气处理模式下的风量,起到加强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的空气处理效率及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图10、图13至图18所示,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二开关门420,第二开关门420安装于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与第一端141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第一端141与第一进风口12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三开关门430,第三开关门430安装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与第二端142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第二端142与第二进风口1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门420可以转动切换阻隔和导通第一端141与第一进风口121,也可以滑动切换阻隔和导通第一端141与第一进风口121。第三开关门430可以转动切换阻隔和导通第二端142与第二进风口122,也可以滑动切换阻隔和导通第二端142与第二进风口122。实际而言,可通过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开关门410转动,以切换阻隔和导通第一端141与第一进风口121的状态,且可通过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开关门420转动,以切换阻隔和导通第二端142与第二进风口122的状态。具体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可为净化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可为加湿模块。以下以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为净化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为加湿模块为例进行说明空气处理装置10在各个模式下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原理。如此,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加湿模式加净化模式、净化加强模式、加湿加强模式。
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加湿模式加净化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0关闭,第二开关门420及第三开关门430打开,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1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经由净化模块净化后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2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经由加湿模块加湿后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的加湿模式加净化模式。
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净化加强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0打开,第二开关门420打开,第三开关门430关闭,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21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经由净化模块净化后,部分气流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部分气流在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的驱动下,通过连通风道140进入至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不会流经加湿模块,直接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如此,通过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同时驱动气流经过净化模块净化,则可有效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的净化出风量、净化效率及净化效果。
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加湿加强模式下,第一开关门410打开,第二开关门420关闭,第三开关门430打开,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2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经由加湿模块加湿后,部分气流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部分气流在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的驱动下,通过连通风道140进入至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不会流经净化模块,直接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如此,通过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同时驱动气流经过加湿模块加湿,则可有效提升空气处理装置10的加湿出风量、加湿效率及加湿效果。
当然,空气处理模块还具有单加湿模式和单净化模式,在单加湿模式和单净化模式下,关闭第一开关门410,打开第二开关门420或第三开关门430,以实现单加湿模式和单净化模式。通过设置第二开关门420,第二开关门420,使得第二开关门420安装于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与第一端141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第一端141与第一进风口121;第三开关门430安装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与第二端142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第二端142与第二进风口122,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单加湿模式、单净化模式、加湿模式加净化模式、净化加强模式、加湿加强模式,如此,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的模式多样化,可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17及图18所示,壳体100还设有与连通风道140连通的送风口150,送风口150处设有送风开关门440,以用于打开和关闭送风口150。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送风口150位于连通风道140的第一端141与第二端142之间。送风开关门440可活动地安装在壳体100上,则可以转动打开或关闭送风口150,也可以滑动打开或关闭送风口150。通过另外设置与连通风道140连通的送风口150和送风开关门440,则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还具有送风模式。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送风模式下,打开送风开关门440及第一开关门410,关闭第二开关门420及第三开关门430,如此,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驱动气流由送风口150进入连通风道140内,流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不流经净化模块,随后由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驱动气流由送风口150进入连通风道140内,流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不流经加湿模块,随后由第二出风口132吹出。如此,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不经过净化和加湿处理的,单独的送风模式,则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还能够作为风扇使用,则可提升加湿模块和净化模块的使用寿命,满足用户不同使用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及图7,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及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位于壳体100的下部,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位于壳体100的上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和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均位于壳体100的下部,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均位于壳体100的上部,则使得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的主要部件与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的主要部件呈上下布置,充分利用壳体100内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减小横向排布空间,从而使得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可减小空气处理装置10的体积和占用空间,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在具有多功能的同时更加小型化。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图7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设于壳体100内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支架510及右支架520,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安装于左支架510,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及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安装于右支架520。
在本实施例中,左支架510与右支架520可以相互贴合,也可以呈间隔设置。当然,左支架510与右支架520还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左支架510与右支架520在横向上并排布置。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安装于左支架510,则结合上述的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位于壳体100的下部,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位于壳体100的下部,则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安装在左支架510的下部,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安装在左支架510的上部。使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及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安装于右支架520,则结合上述的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位于壳体100的上部,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位于壳体100的下部,则使得第二空气处理位于右支架520的上部,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位于壳体100的下部。
通过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安装于左支架510上,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安装于右支架520上,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使得各个结构的安装更加方便和稳固。且将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与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在上下、左右方向上交错,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与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在上下、左右方向上交错,避免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重心偏移,则可有效防止安装结构或壳体100变形,且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靠近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靠近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在使得整机结构更加紧凑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的空气处理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图7,第一进风口121开设于壳体100的周侧壁,且对应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设置,第二进风口122开设于壳体100的周侧壁,且对应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设置,第一出风口131及第二出风口132开设于壳体100的顶壁。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安装于左支架510上,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安装于右支架520上,则第一进风口121与第二进风口122分设在壳体100相对的两周侧壁上,第一进风口121设于壳体100的下部,第二进风口122设于壳体100的上部。如此,使得由第一进风口121进入的气流直接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处理,由第二进风口122进入的气流直接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处理,则提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的处理效率,且使得进入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的气流均能够经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处理,进入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的气流均能够经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处理,提升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处理效果。而通过使得第一出风口131及第二出风口132开设在壳体100的顶壁,则使得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由下至上延伸,使得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的流道更长,进而有效提升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内的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的处理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0内还设有加香通道160,加香通道160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加香通道160可以设置在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内,也可以独立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设置。加香通道160内设置可以设置香味模块,例如加入花瓣、精油等能够散发香味的物质。使得加香通道160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连通,则能够有效利用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驱动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的气流流入加香通道160,加速加香通道160内香味模块的香味散发,从而实现加香的功能。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3,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香薰格栅600,香薰格栅600与壳体100的顶壁围合形成加香通道160,香薰格栅600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0的顶壁,以阻隔和导通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与加香通道160。
在本实施例中,使得香薰格栅600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00的顶壁,以阻隔和导通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与加香通道160,则香薰格栅600相当于一个开关阀,在香薰格栅600打开时,使得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的气流能够进入到加香通道160内,进而能够提升加香通道160内香味模块的挥发速度,实现香薰开启功能。在香薰模块关闭时,使得加香通道160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隔离,使得加香通道160内的香味模块自然挥发,则实现香薰关闭功能。通过设置香薰格栅600与壳体100的顶壁围合形成加香通道160,则使得香味气流能够从香薰格栅600中散发至室内,且可通过转动香薰格栅600实现切换香薰功能的开启和关闭,可满足用户的更多使用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0包括主体170、出风格栅及安装于主体170顶部的出风框180,出风框180的顶部敞口设置,出风格栅安装于出风框180的敞口处,出风框180的内腔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连通,出风框180的中部朝向出风格栅凸设有出风圈181,香薰格栅600盖合出风圈181设置,且与出风圈181围合形成加香通道160,出风圈181的周壁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出风孔182,香薰格栅600的周壁设有与第一出风孔182对应的第二出风孔610,香薰格栅600可绕出风圈181周向转动地安装于出风框180,以导通和阻隔第一出风孔182与第二出风孔610。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70的顶部敞口,出风框180安装在主体170的敞口处。主体170内形成有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及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主体170的顶部形成第一出风口131及第二出风口132。可通过在出风框180上设置连通孔,以连通出风框180的内腔与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也可以通过使得出风格栅与出风框180之间形成进风间隙,使得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通过该出风间隙进入到出风框180的内腔中。使得香薰格栅600与出风圈181相适配,则香薰格栅600能够相对出风圈181周向转动,香薰格栅600可以套设在出风圈181外围,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圈181内侧。第一出风孔182、第二出风孔61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长条形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可选地,使得第一出风孔182与第二出风孔610相适配。则在香薰格栅600转动至第一出风孔182对应第二出风孔610时,流入出风框180内腔的第一空气处理风道111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112的部分气流可依次流经第一出风孔182及第二出风孔610,进入出风圈181及香薰格栅600内的加香通道160,则能够加速加香通道160内香味模块的香味挥发,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的香薰功能的开启。而在香薰格栅600转动至第一出风孔182与第二出风孔610相错开时,则使得出风框180内腔的气流不能够流入至加香通道160内,直接由出风格栅吹出,则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的香薰功能的关闭。
用户可通过手动转动香薰格栅600,也可以通过驱动电机驱动香薰格栅600自动转动。如此,使得香薰功能可独立开启或关闭,香薰功能可结合送风模式进行开启,也可以结合净化模式、加湿模式进行开启。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香薰功能,空气处理装置10的各种模式可进行不同组合,满足用户更多的使用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图7至图18,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包括净化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包括加湿模块。净化模块具体可以包括等离子网、除甲醛网、HEPA网、活性炭网、水洗净化模块、除过敏原模块、负离子模块、静电除尘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地,净化模块包括HEPA网、除甲醛网及等离子网,等离子模块、甲醛网、HEPA网在第一进风口121的进风方向上依次设置。加湿模块具体可以包括湿膜222组件或雾化组件。则加湿模块还具有水槽,将雾化组件放置于水槽内,通过水箱221为水槽内供水,以实现对室内的加湿。雾化组件可以为超声波雾化件。还可将湿膜222放入水槽内,水从湿膜222下端通过湿膜222自身的吸水效应使得湿膜222整体浸湿。或者通过水泵将水导流至湿膜222的上侧,直接淋湿湿膜222,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湿。通过使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210包括净化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220包括加湿模块,则可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净化功能和加湿功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内设置除湿模块、加热模块、电解水模块、制氧模块等。空气处理装置10具体可根据使用需求选择不同的功能,增加不同的组件,在此不对组合形式进行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加湿模块包括水箱221及湿膜222,水箱221用以为湿膜222供水,壳体100上设有与水箱221连通的加水口。具体可使得湿膜222设置为半环形湿膜222,则可增大加湿面积,提升加湿效果。加湿模块还具有水槽,将湿膜222放置于水槽内,通过水箱221为水槽内供水,水从湿膜222下端通过湿膜222自身的吸水效应使得湿膜222整体浸湿。或者通过水泵将水导流至湿膜222的上侧,直接淋湿湿膜222,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加湿。通过在壳体100上设置加水口,则用户可直接从外侧对水箱221进行加水,不必另外取出水箱221进行加水,使得水箱221的加水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具体地,加水口处设置有加水盖,加水盖盖合加水口设置。则用户可通过打开加水盖从加水口对水箱221进行加水操作。设置加水盖可防止灰尘、杂物等进入水箱221内。可选地,加水口设置在壳体100的顶壁,则进一步方便用户进行加水操作。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3及图6,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使得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均为增压式离心风机,其噪音低,运行平稳,且在同等出风量下相比于其他风机能够使得气流进口设置的更小,则可以满足窄小空间布局风道进风的需求,更有利于壳体100内其他结构空间布局,进而有利于减小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包括涡轮311及罩设于涡轮311外周的导流罩312,导流罩312的一端形成进风端,涡轮311包括轮毂3111及设于轮毂3111外周的多个叶片3112,多个叶片3112沿轮毂3111的周向间隔设置,轮毂3111的内径自靠近导流罩312的进风端一侧向远离导流罩312的进风端一侧呈逐渐增大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还包括电机及蜗壳,涡轮311及导流罩312设于蜗壳内,蜗壳上设有气流进口及气流出口。电机与涡轮311连接,以驱动涡轮311转动。导流罩312罩设于涡轮311的外周,在涡轮311转动时,使得涡流增压式离心风机的气流由导流罩312的一端部引入导流罩312内,并使得气流在涡轮311的叶片3112之间,以及涡轮311与导流罩312之间挤压,进而使得气流由导流罩312的周侧流出,最终由蜗壳的气流出口流出。使得轮毂3111的内径自靠近导流罩312的进风端一侧向远离导流罩312的进风端一侧呈逐渐增大设置,能够实现有效增压,进而可提升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310和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320的进风量。具体地,多个叶片3112均为三元扭曲叶片3112。则相比于等截面的离心叶片3112,使得涡轮增压式风机的风量更大,噪音更小。
在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3、图6及图7,导流罩312的外周壁设有气体出口3121,气体出口3121绕导流罩312的轴线自远离导流罩312的进风端向靠近导流罩312的进风端呈螺旋状延伸。如此,使得经过涡轮311与导流罩312之间的叶片3112增压后的气流,在由导流罩312的气体出口流出后,经过再次螺旋增压,进而提升增压效果,则可有效提升整个涡轮增压式风机的进风量。换言之,使得整个涡轮增压式风机相较于其他风机,在实现同等出风量的同时,可具有更小的进风面积,进而能够减小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如图19所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该空气处理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该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等,以下均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9及图20,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机,主机20包括室内换热模块;空气处理装置1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20。
在本实施例中,主机20与空气处理装置10的整体形状均可以呈圆柱状,椭圆柱状、方形柱状或者其他形状,主机20与空气处理装置1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主机20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主机20和空气处理装置10在上下方向上可以为等截面设置,也可以为变截面设置。室内换热模块具有换热风道。室内换热模块用于对流经换热风道的气流进行换热,以实现制冷或制热。室内换热模块可以仅具有制冷功能,也可以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可以理解的是,主机20上还包括与换热风道连通的换热进风口及换热出风口。换热风道内设有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及换热风机,换热风机驱动气流从换热进风口进入换热风道,并经由换热器换热后从换热出风口吹出,从而实现室内制冷或制热。其中,室内换热模块还包括冷媒管、压缩机等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参照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已有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空气处理装置1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20,则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连接在主机20的内部,如在主机20内部设置容纳腔21,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安装于容纳腔21内,此时容纳腔21可以位于主机20的上部、中部或下部。空气处理装置10也可以连接在主机20的外侧,如拼接在主机20的底部,顶部、周侧面等。空气处理装置10与主机20的连接可以为结构连接,例如通过卡接、磁吸连接、插接等方式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可通过用户手动拆卸的方式将空气处理装置10从主机20上分离,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主动从主机20上分离,而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当空气处理装置10脱离主机20时,可由空气处理装置10自主在室内进行循环移动,以满足整个室内空气处理的需求,且使得整个空间送风均匀。还可以通过用户手动移动,将空气处理装置10移动至室内所需的位置或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自主移动至某一位置,如多人集中的区域,从而能够满足某一区域的定点送风,实现远距离、定点、定向送风,提高空气处理效果。相比于移动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空气处理装置10的移动更加灵活、便捷,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且空气处理装置10可对主机20换热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接力送风,使得送风距离更远,送风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通过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可分离地连接于主机20,且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能够脱离主机20独立工作。在保证整个室内快速换热的同时,空气处理装置10可脱离主机20实现全屋移动送风等,则可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0灵活调节房间内某一区域或整个区域的送风需求,从而使得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灵活度高,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送风需求。且空气处理装置10可对主机20吹出的换热气流进行接力送风,从而达到远距离和多方位送风。同时,在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多方位、远距离、全屋送风的同时,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连接于主机20,从而实现多机器收纳整合,节省房间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主机20的下部设有容纳腔21,空气处理装置10可分离地安装于容纳腔21内。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21可以位于主机20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容纳腔21可以位于换热风道的下方或上方,当然,在某种特定机型下,也可以使得容纳腔21与换热风道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一般地,容纳腔21的形状与空气处理装置10的形状相适配,也即,在非工作状态时,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全部容纳于容纳腔21内。当然,也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的部分位于容纳腔21内,部分位于容纳腔21外,也即部分外露于主机20。容纳腔21可以由主机20部分掏空形成。容纳腔21也可以由主机20上的支撑臂围合形成。通过将空气处理装置10至少部分设置在主机20的容纳腔21内,相比于空气处理装置10整体与主机20拼接而言,更易保持两者连接后的整体一致性,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空气处理装置10可分离地安装在容纳腔21内,则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直接放置在容纳腔21内,通过滚动、滑动等方式从容纳腔21中分离。空气处理装置10也可以通过限位结构限位安装在容纳腔21内,如通过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等方式连接在容纳腔21内。空气处理装置10安装在容纳腔21中和脱离出容纳腔21中的形式有很多种,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可通过用户手动将空气处理装置10移出容纳腔21,进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脱离主机20。也可以通过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自主移出主机20,此时,容纳腔21需设置在主机20的底部,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能够自主移出容纳腔2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图20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700,移动装置700安装于壳体100的底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移动装置700带动空气处理装置1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700可以安装在壳体100的底部,也可以使得支臂连接在壳体100的侧壁或顶部,支臂向壳体100底部延伸,并将移动装置700安装在支臂的底端,以实现带动壳体100移动。移动装置700具体可以为驱动轮加万向轮,滚轮加转盘等方式,则移动装置700能够带动空气处理装置10移动和转向,从而实现在整个房间的多方位移动。控制装置具体可以安装在空气处理装置10壳体100上或壳体100内,则用户可以通过无线发射或红外遥控等方式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进而控制移动装置700移动。还可以在控制主板内写入程序,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自主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遥控器遥控、手机APP遥控等方式实时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移动,或者预设空气处理装置10移动的位置、时间、移动路径等。也可以通过在空气处理装置10上设置红外传感器800、超声波传感器800等避障传感器800,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自主避障转向移动,且控制装置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多种行动模式,从而空气处理装置10相当于空调机器人,能够根据室内环境的反馈调整移动方位,自主规划行走路线,从而保证空气处理装置10能够避障及灵活行走。还可以通过设置温度、湿度或污染物传感器800等,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检测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状态,从而可自主判断是离开还是停留进行持续进行送风。当然,还可以在空气处理装置10上设置视觉传感器800,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0移动拍摄屋内全景图像,并可上传至云端系统,则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观察空气处理装置10的移动情况。当然,也可以利用以上的控制装置控制空气处理装置10从主机20上脱离。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接收路障信号的传感器800,控制器用以根据传感器800的路障信号规划行走路线,控制移动装置700带动空气处理装置10运动。
具体地,传感器800包括激光传感器800、雷达传感器800、红外传感器800、超声波传感器800、声学传感器800及视觉传感器800中的至少一者。具体可将激光雷达设置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顶部,超声波传感器800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则使得激光雷达的检测范围更广,使得超声波传感器800的检测精度更高,如此,使得整个空气处理装置10的检测效果更佳、精度更高。在空气处理装置10从容纳腔21中脱离后。传感器800对空气处理装置10所处的环境进行扫描和检测,从而能够了解整个房间的局部,自主规划行走路线。且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移动过程中,还通过传感器800感应一定距离外的障碍物(如家具、台阶、地毯等阻碍空气处理装置10移动的物件),并在感应到障碍物后空气处理装置10能够进行后退、转向等操作,使其能够自主避障,有效避免碰撞,根据房间情况实时规划行走路线。如此,确保空气处理装置10能够根据复杂的室内环境进行自主规划行走路线,并根据室内环境的反馈调整行走模式,从而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在室内的灵活行走。
具体地,还可以在壳体100上设置温度、湿度或污染物传感器800等,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检测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状态,从而可自主判断是离开还是停留进行持续进行送风。如当检测到多人集中的区域温度较高、某一区域灰尘较多、湿度较高或较低时,空气处理装置10停留并进行持续的送风,且根据反馈情况选择空气处理模块的处理功能,实现对应处理空气,当检测到空气参数满足要求时,便可离开至另一区域。如此,能够满足某一区域的定点送风,实现远距离、定点、定向送风,提高空气处理效果。当然,还可以在空气处理装置10上设置视觉传感器800,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0移动拍摄屋内全景图像,并可上传至云端系统,则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观察空气处理装置10的移动情况。相比于移动整个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空气处理装置10能够实现自主移动,且根据环境自主规划行走路线,使得空气处理装置10的移动更加灵活、便捷,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相连通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及第二空气处理风道;
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第二空气处理模块;
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及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设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流入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经由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由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用以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流入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经由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处理后由第二出风口吹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连通风道,所述连通风道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所述连通风道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用以阻隔和导通所述连通风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位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的上游,在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的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位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的上游,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之间,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安装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一端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所述第一端与第一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内设有可活动的第三开关门,所述第三开关门安装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第二端之间,以用于阻隔和导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与所述连通风道连通的送风口,所述送风口处设有送风开关门,以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送风口。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支架及右支架,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安装于所述左支架,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及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安装于所述右支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周侧壁,且对应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周侧壁,且对应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加香通道,所述加香通道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或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香薰格栅,所述香薰格栅与所述壳体的顶壁围合形成所述加香通道,所述香薰格栅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以阻隔和导通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或所述第二空气处理风道与所述加香通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出风格栅及安装于所述主体顶部的出风框,所述出风框的顶部敞口设置,所述出风格栅安装于所述出风框的敞口处,所述出风框的内腔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风道和/或第二空气处理风道连通,所述出风框的中部朝向所述出风格栅凸设有出风圈,所述香薰格栅盖合所述出风圈设置,且与所述出风圈围合形成所述加香通道,所述出风圈的周壁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出风孔,所述香薰格栅的周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孔对应的第二出风孔,所述香薰格栅可绕所述出风圈周向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出风框,以导通和阻隔所述第一出风孔与所述第二出风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净化模块,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加湿模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及湿膜,所述水箱用以为所述湿膜供水,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水箱连通的加水口。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轮增压式风机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式风机为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增压式离心风机包括涡轮及罩设于所述涡轮外周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一端形成进风端,所述涡轮包括轮毂及设于所述轮毂外周的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轮毂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轮毂的内径自靠近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一侧向远离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一侧呈逐渐增大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的外周壁设有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绕所述导流罩的轴线自远离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向靠近所述导流罩的进风端呈螺旋状延伸。
18.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主机,所述主机包括室内换热模块;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主机。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的下部设有容纳腔,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及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底部,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运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及用以接收路障信号的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用以根据所述传感器的路障信号规划行走路线,控制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运动。
2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8至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022482790.5U 2020-10-29 2020-10-29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3514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82790.5U CN213514130U (zh) 2020-10-29 2020-10-29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82790.5U CN213514130U (zh) 2020-10-29 2020-10-29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14130U true CN213514130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414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82790.5U Active CN213514130U (zh) 2020-10-29 2020-10-29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14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5751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366970B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1371327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705330B (zh) 空调及其换新风装置
US20190056128A1 (en) Multi-Purpose Ceiling Fan with Sensors
KR20170129484A (ko) 욕실 환기팬을 이용한 환기시스템
CN212618764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9554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076301A (zh)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2460681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514290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514130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234291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2413729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71328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427707A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08A (zh)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4841206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508794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060939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33669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11288545B (zh) 一种空调式吸油烟机
CN114508787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21243107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7449068A (zh) 自动寻人置顶冷暖一体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