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14011U -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14011U
CN213514011U CN202021275784.6U CN202021275784U CN213514011U CN 213514011 U CN213514011 U CN 213514011U CN 202021275784 U CN202021275784 U CN 202021275784U CN 213514011 U CN213514011 U CN 213514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edge
layer
energy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757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善通
方松青
王书春
贺立军
张恩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757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14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14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14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聚能装置包括:上层聚能环,其包括上层外环形斜面、上层环形底面、上层内环形斜面;上层外环形斜面自外边缘向内边缘向下倾斜;上层内环形斜面自外边缘向内边缘向上倾斜;上层环形底面的外边缘与上层外环形斜面的内边缘连接,上层环形底面的内边缘与上层内环形斜面的外边缘连接;下层聚能环,其位于上层聚能环的下方,与上层聚能环层叠设置,与上层聚能环围成腔体。本实用新型的聚能装置及燃气灶,减少了上层聚能环与下层聚能环之间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而且,提高了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上方区域的停留时间,同时使得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上方区域实现二次燃烧,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能装置及安装有聚能装置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主要通过热对流及热辐射的方式对锅具进行传热,同时高温火焰及烟气也会对周围的物体,如空气、灶具面板、锅支架、灶具火盖等进行传热,导致热量损失。同时,因为气流的引射作用,灶具外环火焰有一定的速度,该高温、一定速度的高温烟气从火盖火孔喷射出来后,周围热空气聚集,导致二次空气无法有效到达外环及内环火焰根部(只有到达火焰根部,才能保证火焰的充分燃烧),从而降低火焰的燃烧充分性,进一步的降低了灶具的热效率。
目前家用燃气灶的热效率(锅具实际吸收的热量与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比)普遍较低,为63-65%左右。而家用燃气灶的功率一般为4.2KW,用户实际烹饪得到的功率为4.2*63%=2.6KW,用户烹饪时锅具获得的热量太低,无法满足中式爆炒对于火力的需求,因此需要增加聚能装置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现有聚能装置普遍采用单层金属片的形式,将高温火焰及烟气与底部二次空气通道隔开,但该种单层聚能装置受热后温升较快,温度很高,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较大,灶具热效率提升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聚能装置,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聚能装置,包括:
上层聚能环,其包括上层外环形斜面、上层环形底面、上层内环形斜面;所述上层外环形斜面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上层内环形斜面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上倾斜;所述上层环形底面的外边缘与上层外环形斜面的内边缘连接,所述上层环形底面的内边缘与上层内环形斜面的外边缘连接;
下层聚能环,其位于所述上层聚能环的下方,与所述上层聚能环层叠设置,与所述上层聚能环围成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外环形斜面与上层环形底面的夹角为100°~145°;所述上层内环形斜面与上层环形底面的夹角为95°~135°。
又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内填充有隔热材料,或者抽真空形成真空腔体。
更进一步的,所述下层聚能环具有外边缘和内边缘;所述上层外环形斜面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外环安装折边;所述下层聚能环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外环安装折边;所述下层外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外支柱,所述外支柱的顶端与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底端抵接;所述上层内环形斜面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内环安装折边;所述下层聚能环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内环安装折边;所述下层内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内支柱,所述内支柱的顶端与所述上层内环安装折边的底端抵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外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外竖环形折边,所述外竖环形折边的底端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外底环形折边;所述外支柱的底端位于所述下层外环安装折边的下方;所述外支柱的底端与所述外底环形折边的顶端抵接;所述上层内环安装折边的内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内竖环形折边,所述内竖环形折边的底端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内底环形折边;所述内支柱的底端位于所述下层内环安装折边的下方;所述内支柱的底端与所述内底环形折边的顶端抵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支爪,所述下层外环安装折边、上层外环安装折边、支爪通过紧固件连接;
或者,所述聚能装置还包括支爪环,所述支爪环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支爪;所述支爪上形成有定位凸起;在所述上层聚能环的相应位置形成有定位凹槽;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上层外支柱,所述支爪环放置在所述上层外支柱上,所述定位凸起限位在所述定位凹槽内。
又进一步的,所述外支柱上形成有安装孔,在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相应位置也形成有安装孔,紧固件穿过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安装孔、外支柱的安装孔,将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和下层外环安装折边固定在一起。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爪的高度为5mm~15mm。
基于上述聚能装置的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燃气灶,包括外火盖、内火盖、所述的聚能装置;所述聚能装置套设在所述外火盖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装置的内径比外火盖的外径大2mm~20mm;所述聚能装置的内边缘比外火盖的火孔低2mm-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聚能装置及燃气灶,通过设计下层聚能环与上层聚能环层叠设置围成腔体,减少了上层聚能环与下层聚能环之间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而且,由于上层聚能环的上层外环形斜面、上层环形底面、上层内环形斜面这三个面的共同作用,提高了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上方区域的停留时间,同时使得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上方区域实现二次燃烧,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聚能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的剖面图;
图4是图1的另一个位置的剖面图;
图5是图2中上层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下层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聚能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爆炸图;
图9是图7的剖面图;
图10是图7的另一个位置的剖面图;
图11是图8中支爪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上层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8中下层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燃气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上层聚能环;1-1、上层外环形斜面;1-2、上层环形底面;1-3、上层内环形斜面;
1-4、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1、安装孔;1-5、外竖环形折边;1-6、外底环形折边;
1-7、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8、内竖环形折边;1-9、内底环形折边;1-10、定位凹槽;1-11、上层外支柱;
2、下层聚能环;2-1、下层外环形斜面;2-2、下层环形底面;2-3、下层内环形斜面;
2-4、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1、安装孔;
2-5、下层内环安装折边;
2-6、外支柱;2-6-1、顶端;2-6-2、底端;2-6-3、安装孔;
2-7、内支柱;2-7-1、顶端;2-7-2、底端;
2-8、支腿;
3、腔体;
4、支爪;4-1、定位凸起;
5、紧固件;
6、支爪环;
7、外火盖;7-1、火孔;7-2、二次空气通道;7-3、空位;
8、内火盖;9、盛液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上层”、“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燃气灶,包括外火盖7、内火盖8、聚能装置等,外火盖7套设在内火盖8的外侧,聚能装置套设在外火盖7的外侧,聚能装置放置在盛液盘9上,参见图14、图15所示;外火盖7的外周具有多个火孔7-1,外火盖7的火孔7-1喷出的高温烟气喷到聚能装置上,由于聚能装置的聚能作用,提高灶具的热效率。
本实施例的聚能装置,主要包括上层聚能环1和下层聚能环2,参见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向内是指向靠近聚能装置中轴线的方向,向外是指向远离聚能装置中轴线的方向。
上层聚能环1主要包括上层外环形斜面1-1、上层环形底面1-2、上层内环形斜面1-3;上层外环形斜面1-1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下倾斜;上层内环形斜面1-3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上倾斜;上层环形底面1-2的外边缘与上层外环形斜面1-1的内边缘连接,上层环形底面1-2的内边缘与上层内环形斜面1-3的外边缘连接。
下层聚能环2位于上层聚能环1的下方,下层聚能环2与上层聚能环1层叠设置,下层聚能环2与上层聚能环1围成腔体3。
高温烟气从外火盖7的火孔喷出后,首先撞到上层聚能环1的上层外环形斜面1-1,然后接触上层环形底面1-2,再然后通过上层内环形斜面1-3的导向作用,与火孔刚排出的高温烟气碰撞,碰撞的过程降低了烟气的速度,提高了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区域的停留时间,同时使得高温烟气在该区域实现二次燃烧,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参见图15中的实线箭头所示。而且,高温烟气接触上层聚能环1,使得上层聚能环1受热,上层聚能环1的热量传递给腔体3,由于腔体3的存在,上层聚能环1的热量很难传递给下层聚能环2,减少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之间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热效率。
因此,本实施例的聚能装置,通过设计下层聚能环2与上层聚能环1层叠设置围成腔体3,减少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之间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而且,由于上层聚能环1的上层外环形斜面1-1、上层环形底面1-2、上层内环形斜面1-3这三个面的共同作用,提高了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区域的停留时间,同时使得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区域实现二次燃烧,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上层外环形斜面1-1与上层环形底面1-2的夹角为100°~145°;上层内环形斜面1-3与上层环形底面1-2的夹角为95°~135°。通过选用上述角度范围,既能保证上层外环形斜面1-1可以有效聚拢烟气,又能保证上层内环形斜面1-3可以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了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的停留时间,同时使得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实现二次燃烧,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计腔体3,通过腔体3内的空气降低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之间的热量传递。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腔体3内填充有隔热材料,如气凝胶垫、石棉等,以进一步减少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之间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灶具热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对腔体3抽真空形成真空腔体。上层聚能环1的热量无法通过气体对流的形式向下层聚能环2传递,进一步的降低了热量的传递,进而提高灶具热效率。
下层聚能环2主要包括下层外环形斜面2-1、下层环形底面2-2、下层内环形斜面2-3;下层外环形斜面2-1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下倾斜;下层内环形斜面2-3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上倾斜;下层环形底面2-2的外边缘与下层外环形斜面2-1的内边缘连接,下层环形底面2-2的内边缘与下层内环形斜面2-3的外边缘连接。下层聚能环2具有外边缘和内边缘,下层聚能环2的外边缘是指下层外环形斜面2-1的外边缘,下层聚能环2的内边缘是指下层内环形斜面2-3的内边缘。
上层外环形斜面1-1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下层聚能环2的外边缘(即下层外环形斜面2-1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外支柱2-6,外支柱2-6的顶端2-6-1与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底端抵接。即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与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并不直接接触,而是由外支柱2-6间隔开,实现点接触,减小了热传导接触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外支柱2-6在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沿周向均布,提高了外支柱2-6对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支撑均匀性。
上层内环形斜面1-3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下层聚能环2的内边缘(即下层内环形斜面2-3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 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内支柱2-7,内支柱2-7的顶端2-7-1与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底端抵接。即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并不直接接触,而是由内支柱2-7间隔开,实现点接触,减小了热传导接触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内支柱2-7在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上沿周向均布,提高了内支柱2-7对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支撑均匀性。
即通过外支柱2-6和内支柱2-7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隔开,减少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的接触面积,减小了热传导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之间的热量传递。
参见图3、图4所示,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外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外竖环形折边1-5,外竖环形折边1-5的底端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外底环形折边1-6。外支柱2-6固定在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且外支柱2-6的顶端2-6-1位于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的上方,外支柱2-6的底端2-6-2位于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的下方;外支柱2-6的顶端2-6-1与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底端抵接,外支柱2-6的底端2-6-2与外底环形折边1-6的顶端抵接。即,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外竖环形折边1-5、外底环形折边1-6形成开口朝内的U形,将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及外支柱2-6包围,且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外竖环形折边1-5、外底环形折边1-6与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外支柱2-6实现点接触,既减小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的热传导接触面积,又提高了整体美观性。
参见图3、图4所示,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内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内竖环形折边1-8,内竖环形折边1-8的底端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内底环形折边1-9。内支柱2-7固定在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上,且内支柱2-7的顶端2-7-1位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的上方;内支柱2-7的底端2-7-2位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的下方;内支柱2-7的顶端2-7-1与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底端抵接,内支柱2-7的底端2-7-2与内底环形折边1-9的顶端抵接。即,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内竖环形折边1-8、内底环形折边1-9形成开口朝外的U形,将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及内支柱2-7包围,且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内竖环形折边1-8、内底环形折边1-9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内支柱2-7实现点接触,既减小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的热传导接触面积,又提高了整体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支爪4,用于放置锅具;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支爪4通过紧固件5(如螺栓、螺钉等)连接,既实现了支爪4与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稳定可靠连接,又拆装方便。在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间隔布设的安装孔2-4-1,相对应的,在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间隔布设的安装孔1-4-1,多个支爪4与多个安装孔1-4-1一一对应,支爪4位于对应的安装孔1-4-1上方,多个紧固件5由下至上依次穿过对应的安装孔2-4-1、安装孔1-4-1与支爪4固定。而且,外竖环形折边1-5、外底环形折边1-6将紧固件5包围遮挡,提高了聚能装置的美观性。
支爪4的材质为黄铜、铸铁、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质,保证强度,同时支爪4上设计有多个齿,保证锅具放在支爪4上后不会滑动。
上层聚能环1的材质为不锈钢、铝合金等材质,考虑加工成型方便,优选不锈钢。同时不锈钢热导率较低,可降低上下层聚能环的传热。
下层聚能环2的材质为不锈钢、铝合金、铸铁等材质,考虑加工成型方便,优选铝合金。紧固件5的材质优选不锈钢,使得支爪4的热量无法迅速传递至上层聚能环1。
在本实施例中,支爪4的高度为5mm~15mm。支爪4的高度是指支爪4凸出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高度。支爪4的上述高度范围,可以保证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与锅具底部形成环形的空隙,该空隙高度与支爪4高度相同。若是空隙的高度太小,则高温烟气排出阻力过大;若是空隙的高度太大,则无法对高温烟气形成一定阻力,将空隙高度控制在5mm~15mm,可对外火盖7的火孔排出的高温烟气形成一定阻力,从而使得高温烟气撞击到上层外环形斜面1-1上,然后接触上层环形底面1-2,再然后通过上层内环形斜面1-3的导向作用,与火孔刚排出的高温烟气碰撞,碰撞的过程降低了烟气的速度,进而提高了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的停留时间,同时使得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实现二次燃烧,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下层聚能环2的底部安装有多个支腿2-8,通过支腿2-8与盛液盘9接触,聚能装置与外火盖7同心安装;外火盖7外周上没有火孔的位置称为空位7-3,支爪4与外火盖7的空位7-3对应,保证外火盖7出火不会灼烧支爪4。
聚能装置的内径比外火盖7的外径大2mm~20mm;内竖环形折边1-8是聚能装置直径最小的部位,因此,聚能装置的内径是指内竖环形折边1-8的内径,内竖环形折边1-8的内径比外火盖7的外径大2mm~20mm。聚能装置的内边缘比外火盖7的火孔7-1低2mm-10mm,即内竖环形折边1-8的内边缘的顶端比外火盖7的火孔7-1低2mm-10mm。通过上述两个参数的调节,可有效将火焰热量隔绝在上层聚能环1之上,同时外火盖7的火孔7-1喷出的火焰,通过聚能装置与外火盖7的间隙,将二次空气从聚能装置底部吸入(引射效应,参见图15中虚线箭头所示),二次空气可直接到达外火盖7的火孔7-1处,保证外火盖7喷出的燃气充分燃烧。同时,外火盖7的内周壁上沿周向间隔形成有多个二次空气通道7-2,参见图14所示,二次空气通过二次空气通道7-2对内火盖8的火焰进行空气补充,保证内环火焰的充分燃烧。
本实施例的聚能装置,通过减小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的接触面积以及支爪4单独固定等,降低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之间的热传导,提高了灶具的热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聚能装置,主要包括上层聚能环1和下层聚能环2,参见图7至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向内是指向靠近聚能装置中轴线的方向,向外是指向远离聚能装置中轴线的方向。
上层聚能环1主要包括上层外环形斜面1-1、上层环形底面1-2、上层内环形斜面1-3;上层外环形斜面1-1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下倾斜;上层内环形斜面1-3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上倾斜;上层环形底面1-2的外边缘与上层外环形斜面1-1的内边缘连接,上层环形底面1-2的内边缘与上层内环形斜面1-3的外边缘连接。
下层聚能环2位于上层聚能环1的下方,下层聚能环2与上层聚能环1层叠设置,下层聚能环2与上层聚能环1围成腔体3。
本实施例的聚能装置,通过设计下层聚能环2与上层聚能环1层叠设置围成腔体3,减少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之间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而且,由于上层聚能环1的上层外环形斜面1-1、上层环形底面1-2、上层内环形斜面1-3这三个面的共同作用,提高了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区域的停留时间,同时使得高温烟气在上层聚能环1上方区域实现二次燃烧,提高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下层聚能环2主要包括下层外环形斜面2-1、下层环形底面2-2、下层内环形斜面2-3;下层外环形斜面2-1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下倾斜;下层内环形斜面2-3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上倾斜;下层环形底面2-2的外边缘与下层外环形斜面2-1的内边缘连接,下层环形底面2-2的内边缘与下层内环形斜面2-3的外边缘连接。下层聚能环2具有外边缘和内边缘,下层聚能环2的外边缘是指下层外环形斜面2-1的外边缘,下层聚能环2的内边缘是指下层内环形斜面2-3的内边缘。
上层外环形斜面1-1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下层聚能环2的外边缘(即下层外环形斜面2-1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外支柱2-6,外支柱2-6的顶端2-6-1与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底端抵接。即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与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并不直接接触,而是由外支柱2-6间隔开,实现点接触,减小了热传导接触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外支柱2-6在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沿周向均布,提高了外支柱2-6对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支撑均匀性。
上层内环形斜面1-3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下层聚能环2的内边缘(即下层内环形斜面2-3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 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内支柱2-7,内支柱2-7的顶端2-7-1与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底端抵接。即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并不直接接触,而是由内支柱2-7间隔开,实现点接触,减小了热传导接触面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内支柱2-7在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上沿周向均布,提高了内支柱2-7对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支撑均匀性。
参见图9、图10所示,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外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外竖环形折边1-5,提高整体美观性。
参见图9、图10所示,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内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内竖环形折边1-8,内竖环形折边1-8的底端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内底环形折边1-9。内支柱2-7固定在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上,且内支柱2-7的顶端2-7-1位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的上方;内支柱2-7的底端2-7-2位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的下方;内支柱2-7的顶端2-7-1与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的底端抵接,内支柱2-7的底端2-7-2与内底环形折边1-9的顶端抵接。即,上层内环安装折边1-7、内竖环形折边1-8、内底环形折边1-9形成开口朝外的U形,将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及内支柱2-7包围,且与下层内环安装折边2-5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内支柱2-7实现点接触,既减小了上层聚能环1与下层聚能环2的热传导接触面积,又提高了整体美观性。
本实施例的聚能装置与实施例一的聚能装置的区别之处包括以下两点,参见图7至图13所示。
区别一、本实施例的聚能装置还包括支爪环6,支爪环6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支爪4,多个支爪4焊接在支爪环6上;支爪环6的设计,提高了支爪4的强度。支爪4上形成有定位凸起4-1;在上层聚能环1的相应位置形成有定位凹槽1-10,用于与定位凸起4-1匹配,实现支爪环6的安装定位。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上层外支柱1-11,支爪环6放置在上层外支柱1-11上,定位凸起4-1对应限位在定位凹槽1-10内,防止支爪环6旋转;参见图11、图12所示。因此,支爪环6与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不直接接触,而是由上层外支柱1-11间隔开,实现点接触,减小了支爪环6与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热传导接触面积,降低了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灶具热效率。
区别二、外支柱2-6上形成有安装孔2-6-3,在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相应位置也形成有安装孔1-4-1,紧固件5穿过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安装孔1-4-1、外支柱2-6的安装孔2-6-3,将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和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固定在一起;参见图12、图13所示。因此,在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上不再专门设计安装孔,而是直接利用外支柱2-6上的安装孔2-6-3,实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和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的固定。紧固件5(如螺栓、螺钉等)由上至下穿过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的安装孔1-4-1,拧紧到外支柱2-6上的安装孔2-6-3上,实现了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和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的固定;而且,上层外环安装折边1-4和下层外环安装折边2-4不直接接触,而是仅通过外支柱2-6实现点接触,降低了热量的传递,提高了灶具热效率。而且,紧固件5拧紧后,将支爪环6放置在上层外支柱1-11上,可遮住紧固件5,保证美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个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层聚能环,其包括上层外环形斜面、上层环形底面、上层内环形斜面;所述上层外环形斜面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下倾斜;所述上层内环形斜面自外边缘向内边缘逐渐向上倾斜;所述上层环形底面的外边缘与上层外环形斜面的内边缘连接,所述上层环形底面的内边缘与上层内环形斜面的外边缘连接;
下层聚能环,其位于所述上层聚能环的下方,与所述上层聚能环层叠设置,与所述上层聚能环围成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聚能环具有外边缘和内边缘;
所述上层外环形斜面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外环安装折边;
所述下层聚能环的外边缘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外环安装折边;
所述下层外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外支柱,所述外支柱的顶端与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底端抵接;
所述上层内环形斜面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上层内环安装折边;
所述下层聚能环的内边缘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下层内环安装折边;
所述下层内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内支柱,所述内支柱的顶端与所述上层内环安装折边的底端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外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外竖环形折边,所述外竖环形折边的底端向内弯折并延伸,形成外底环形折边;所述外支柱的底端位于所述下层外环安装折边的下方;所述外支柱的底端与所述外底环形折边的顶端抵接;
所述上层内环安装折边的内边缘向下弯折并延伸,形成内竖环形折边,所述内竖环形折边的底端向外弯折并延伸,形成内底环形折边;所述内支柱的底端位于所述下层内环安装折边的下方;所述内支柱的底端与所述内底环形折边的顶端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支爪,所述下层外环安装折边、上层外环安装折边、支爪通过紧固件连接;
或者,
所述聚能装置还包括支爪环,所述支爪环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支爪;所述支爪上形成有定位凸起;在所述上层聚能环的相应位置形成有定位凹槽;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上沿周向间隔布设有多个上层外支柱,所述支爪环放置在所述上层外支柱上,所述定位凸起限位在所述定位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支柱上形成有安装孔,在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相应位置也形成有安装孔,紧固件穿过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的安装孔、外支柱的安装孔,将所述上层外环安装折边和下层外环安装折边固定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爪的高度为5mm~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外环形斜面与上层环形底面的夹角为100°~145°;所述上层内环形斜面与上层环形底面的夹角为95°~135°。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填充有隔热材料。
9.一种燃气灶,包括外火盖、内火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装置;所述聚能装置套设在所述外火盖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装置的内径比外火盖的外径大2mm~20mm;所述聚能装置的内边缘比外火盖的火孔低2mm-10mm。
CN202021275784.6U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Active CN213514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5784.6U CN213514011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5784.6U CN213514011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14011U true CN213514011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433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75784.6U Active CN213514011U (zh) 2020-07-01 2020-07-01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14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76992U (zh) 一种聚能燃气灶
CN213066191U (zh) 一种燃气灶及其聚能环
CN213514011U (zh) 一种聚能装置及燃气灶
CN111998417B (zh) 灶用聚能罩及燃气灶
CN109595601B (zh) 一种聚能组件及具有该聚能组件的燃气灶具
CN110360562B (zh) 燃气灶具
CN216744465U (zh)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CN113883556A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环及燃气灶
CN210861197U (zh) 一种具有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20186912U (zh) 一种预热空气的灶台支撑外罩
CN217423349U (zh) 聚能装置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CN212691871U (zh) 聚能圈及包含其的灶具
CN211822550U (zh) 一种灶具隔热罩
CN217178616U (zh) 辅助锅架、锅架组件及燃气灶具
CN217843999U (zh)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CN216244515U (zh) 锅支架组件和具有该锅支架组件的燃烧器
CN218295836U (zh) 一种锅支架及灶具
CN212987311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锅支架
CN211502898U (zh) 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环和燃气灶
CN217635792U (zh) 一种提高燃烧效率的聚能锅支架
CN213940447U (zh) 一种高效商用煲仔炉结构及商用煲仔炉
CN219140850U (zh) 聚能锅架及具有其的燃气灶具
CN216244514U (zh) 锅支架组件和具有该锅支架组件的燃烧器
CN210441271U (zh) 锅架及燃气灶
CN218178982U (zh) 锅架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