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88314U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88314U
CN213488314U CN202022210615.0U CN202022210615U CN213488314U CN 213488314 U CN213488314 U CN 213488314U CN 202022210615 U CN202022210615 U CN 202022210615U CN 213488314 U CN213488314 U CN 213488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ot body
refrigeration
pot
refrig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106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飞龙
刘化勇
黄韦铭
郑博文
羊小亮
曹江雄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106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8831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6373 priority patent/WO202206817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88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883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烹饪设备包括:第一锅体;第二锅体,设于第一锅体内;调温装置,调温装置被配置为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调温装置相连接,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烹饪设备的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控制装置根据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在不同的运行指令下实现对第二锅体的温度的调节,也就是调温装置在烹饪过程中对第二锅体的温度进行调节,使得第二锅体既能够升温又能够降温,从而使得第二锅体的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调节,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烹饪温度的需求。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烹饪设备,在烹饪过程中不能对烹饪锅的温度进行调节,从而并不能满足用户对烹饪温度的不同需求,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第一锅体;第二锅体,设于第一锅体内;调温装置,调温装置被配置为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调温装置相连接,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烹饪设备的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第一锅体、第二锅体、调温装置和控制装置,第二锅体设置在第一锅体内,第二锅体用于盛装食材,调温装置用于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其中,控制装置根据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在不同的运行指令下实现对第二锅体的温度的调节,也就是调温装置在烹饪过程中对第二锅体的温度进行调节,使得第二锅体既能够升温又能够降温,从而使得第二锅体的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调节,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烹饪温度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对温度进行调节,也就是既可以实现升温又可以实现降温,相关技术中,只能实现对第二锅体的单向加热,需要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实现降温,也即相关技术中不能实现对第二锅体的温度的调节,而本申请通过设置调温装置,使得第二锅体的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调,提高了降温的速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烹饪设备,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调温装置包括:制冷组件,制冷组件与控制装置相连接,制冷组件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制冷。
在该技术方案中,调温装置包括制冷组件,制冷组件与控制装置相连接用于对第二锅体降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调温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与控制装置相连接,加热组件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烹饪过程中,控制装置控制加热组件,实现对第二锅体的升温,进而实现对食材的烹饪。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结构,温度检测结构被配置为检测第二锅体的温度值,温度检测结构贴合在第二锅体的外侧壁上,或温度检测结构伸入第二锅体内;计时结构,计时结构被配置为对烹饪设备的运行时长计时。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结构和计时结构,温度检测结构用于检测第二锅体的温度值,从而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温度检测结构来调节第二锅体的温度。计时结构能够在预约阶段进行计时,在计时结束后,进入正常的烹饪程序,也即进入升温阶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包括:制冷件,设于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之间;制冷室,设于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之间,制冷室内盛装有制冷液,制冷件对应制冷室设置,制冷件被配置为对制冷室制冷;冷却部,冷却部与制冷室相连通,冷却部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制冷。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组件包括制冷件、制冷室和冷却部,制冷件对制冷室内的制冷液制冷,使其温度降低,然后通过冷却部实现对第二锅体的制冷,提升了制冷组件的制冷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冷却部包括:送风通道,送风通道连通制冷室和第二锅体;风机,风机设于制冷室内,且风机通过送风通道向第二锅体的内部送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却部包括送风通道和风机,送风通道连通制冷室和第二锅体,通过风机的驱动,制冷室内的冷空气通过送风通道送至第二锅体内,为第二锅体内的食材降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冷却部还包括:泵体,泵体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与制冷室相连通,泵体通过第一进口泵取制冷室内的制冷液;冷却管,冷却管贴合在第二锅体的外壁面上,冷却管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二出口与制冷室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却部包括泵体和冷却管,其中,泵体用于泵取制冷室内的制冷液,并与冷却管形成流路,以使制冷液在冷却管内流通,进而通过冷却管实现对第二锅体的制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件为第一制冷片,第一制冷片的冷端贴合在制冷室的外壁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件为第一制冷片,基于帕尔贴效应的工作原理,实现对制冷室的制冷,以降低第二锅体的温度,避免食材变质以及在烹饪结束时使食材达到用户能食用的温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件为蒸发器,烹饪设备还包括换热流路,换热流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串联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件为蒸发器,通过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构成换热流路,实现对制冷室的制冷,提高了制冷效率,缩短了将食材降至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所需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制冷组件包括第二制冷片,第二制冷片的冷端贴合在第二锅体的外壁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组件包括第二制冷片,将第二制冷片的冷端直接贴在第二锅体的外壁面上,使得第二制冷片直接对第二锅体制冷,提高了制冷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制冷片和第二制冷片均为半导体制冷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散热部,散热部与第二制冷片的热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组件还包括散热部,散热部与第二制冷片的热端连接,用于对第二制冷片的热端散热,进而将热端产生的热量导出第二锅体1外部,保证第二制冷片的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烹饪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第一锅体,104第二锅体,106调温装置,108控制装置,110制冷组件,112加热组件,114制冷件,116制冷室,118冷却部,1180送风通道,1182风机,1184泵体,1186冷却管,120盖体,122检测装置,124温度检测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烹饪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第一锅体102、第二锅体104、调温装置106和控制装置108。
具体地,第二锅体104设于第一锅体102内;调温装置106被配置为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控制装置108与调温装置106相连接,控制装置108被配置为根据烹饪设备的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106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第一锅体102、第二锅体104、调温装置106和控制装置108,第二锅体104设置在第一锅体102内,第二锅体104用于盛装食材,调温装置106用于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其中,控制装置108根据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106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在不同的运行指令下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温度的调节,也就是调温装置106在烹饪过程中对第二锅体104的温度进行调节,使得第二锅体104既能够升温又能够降温,从而使得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调节,满足了用户对不同烹饪温度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对温度进行调节,也就是既可以实现升温又可以实现降温,相关技术中,只能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单向加热,需要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实现降温,也即相关技术中不能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温度的调节,而本申请通过设置调温装置106,使得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调,提高了降温的速率。
具体地,如图3所示,烹饪设备的烹饪过程包括预约阶段、升温阶段、沸腾阶段和焖饭阶段。
其中,运行指令包括预约指令和烹饪指令,在预约指令下,烹饪设备进入预约阶段,控制装置108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降温,使得第二锅体104的温度降至环境温度之下,以实现食材烹饪前降温处理,避免食材变质,在预约阶段结束后,进入升温阶段,进而进入沸腾阶段和焖饭阶段。其中,当进入焖饭阶段后,控制装置108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降温,使得在焖饭阶段结束后烹饪好的食材的温度即为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
在烹饪指令下,烹饪设备进入升温阶段,控制装置108控制调温结构对第二锅体104升温,直至进入沸腾阶段,在沸腾阶段下,当第二锅体104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时,停止对第二锅体104加热,进入焖饭阶段,同时,控制装置108在焖饭阶段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降温,以使焖饭阶段结束后,烹饪好的食材就能达到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大大缩短了烹饪时长和用户等待的时长,避免用户食用高温的食材,引起健康问题。
当然,烹饪设备也可以不设置预约阶段,在接收到烹饪指令后就进行烹饪,并在焖饭阶段对食材降温。
进一步地,在焖饭阶段后,烹饪设备还包括保温阶段,使得第二锅体104内的温度维持在设定的温度,以便于用户随时食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在焖饭阶段结束时,食材的温度已被调节为用户可食用的温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本申请提出的实施例大大缩短了食材冷却的时长,以及用户等待的时长。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调温装置106包括:制冷组件110,制冷组件110与控制装置108相连接,制冷组件110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104制冷。
在该实施例中,调温装置106包括制冷组件110,制冷组件110与控制装置108相连接用于对第二锅体104降温。
具体地,在接收到预约指令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8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从而实现食材烹饪前降温处理,避免食材变质。
进一步地,当预约阶段结束后,控制装置108在焖饭阶段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
若直接进行烹饪,在接收到烹饪指令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8在焖饭阶段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以使得在焖饭结束后食材的温度即为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调温装置106包括:加热组件112,加热组件112与控制装置108相连接,加热组件112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104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在烹饪过程中,控制装置108控制加热组件112,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升温,进而实现对食材的烹饪。
具体地,在升温阶段和沸腾阶段,控制装置108控制加热组件112对第二锅体104加热,以实现对第二锅体104内食材的烹饪。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结构124,温度检测结构124被配置为检测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温度检测结构124贴合在第二锅体104的外侧壁上,或温度检测结构124伸入第二锅体104内;计时结构,计时结构被配置为对烹饪设备的运行时长计时。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结构124和计时结构,温度检测结构124用于检测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从而控制装置108能够根据温度检测结构124来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计时结构能够在预约阶段进行计时,在计时结束后,进入正常的烹饪程序,也即进入升温阶段。
具体地,如图1所示,图1中的检测装置122由计时结构和温度检测结构集成为一体,既能够用于检测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又能在预约阶段计时。
可以理解的是,在预约阶段,用户可依据实际情况设定预约的时间,从而能够确定预约的时长阈值,在预约运行的时长达到时长阈值后,进入升温阶段。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制冷组件110包括:制冷件114、制冷室116和冷却部118。
具体地,制冷件114设于第一锅体102和第二锅体104之间;制冷室116设于第一锅体102和第二锅体104之间,制冷室116内盛装有制冷液,制冷件114对应制冷室116设置,制冷件114被配置为对制冷室116制冷;冷却部118与制冷室116相连通,冷却部118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104制冷。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10包括制冷件114、制冷室116和冷却部118,制冷件114对制冷室116内的制冷液制冷,使其温度降低,然后通过冷却部118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制冷,提升了制冷组件110的制冷量。
具体地,冷却部118可以为水循环结构,也可以为风循环结构。
具体地,制冷液为水。
具体地,在烹饪指令下,在加热结构工作前或者在加热结构工作过程中,开启制冷件114,提前为制冷室116制冷,这样提高了降温的效率,缩短降温时长。
实施例四: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三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冷却部118包括:送风通道1180,送风通道1180连通制冷室116和第二锅体104;风机1182,风机1182设于制冷室116内,且风机1182通过送风通道1180向第二锅体104的内部送风。
在该实施例中,冷却部118包括送风通道1180和风机1182,送风通道1180连通制冷室116和第二锅体104,通过风机1182的驱动,制冷室116内的冷空气通过送风通道1180送至第二锅体104内,为第二锅体104内的食材降温。
具体地,制冷室116具有腔体,制冷液容置在腔体内的一部分,风机1182设置在腔体的另一部分,并连通送风通道1180,从而将在制冷室116内的冷空气排至第二锅体104内。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连通制冷室116的上部空间,出风口连通第二锅体104,使得通过送风通道1180排至第二锅体104内的气流与食材换热后通过出风口排出第二锅体104。
实施例五: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冷却部118还包括:泵体1184,泵体1184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与制冷室116相连通,泵体1184通过第一进口泵取制冷室116内的制冷液;冷却管1186,冷却管1186贴合在第二锅体104的外壁面上,冷却管1186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二出口与制冷室116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冷却部118包括泵体1184和冷却管1186,其中,泵体1184用于泵取制冷室116内的制冷液,并与冷却管1186形成流路,以使制冷液在冷却管1186内流通,进而通过冷却管1186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制冷。
可以理解的是,泵体1184与制冷室116通过抽水管连通,泵体1184与冷却管1186通过进水管连通,冷却管1186与制冷室116通过回水管连通。
实施例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三至实施例五中任一项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制冷件114为第一制冷片,第一制冷片的冷端贴合在制冷室116的外壁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件114为第一制冷片,基于帕尔贴效应的工作原理,实现对制冷室116的制冷,以降低第二锅体104的温度,避免食材变质以及在烹饪结束时使食材达到用户能食用的温度。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制冷件114为蒸发器,烹饪设备还包括换热流路,换热流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串联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件114为蒸发器,通过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构成换热流路,实现对制冷室116的制冷,提高了制冷效率,缩短了将食材降至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所需的时长。
实施例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制冷组件110包括第二制冷片,第二制冷片的冷端贴合在第二锅体104的外壁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10包括第二制冷片,将第二制冷片的冷端直接贴在第二锅体104的外壁面上,使得第二制冷片直接对第二锅体104制冷,提高了制冷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制冷片和第二制冷片均为半导体制冷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制冷组件110还包括:散热部,散热部与第二制冷片的热端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10还包括散热部,散热部与第二制冷片的热端连接,用于对第二制冷片的热端散热,进而将热端产生的热量导出第二锅体104外部,保证第二制冷片的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散热部包括散热风机和散热片,散热片贴合在第二制冷片的热端,散热风机对应散热片设置,且热端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片,散热风机适于将散热片的热量导出第二锅体104外。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盖体120,盖体120盖设在第二锅体104的开口上。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设备还包括盖体120,盖体120盖设在第二锅体104的开口上,通过盖体120的开合实现第二锅体104的打开或关闭,进而在烹饪时提高烹饪效率,在未烹饪时,通过盖体120的设置避免第二锅体104内落入其他杂质。
实施例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设备包括第一锅体102、第二锅体104,调温装置106和控制装置108,第二锅体104设于第一锅体102内,调温装置106被配置为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控制装置108与调温装置106相连接,控制装置108被配置为根据烹饪设备的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106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
其中,调温装置106包括制冷组件110和加热组件112,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温度的调节,具体地,调温装置106能够对第二锅体104在-5℃至100℃之间进行调节,制冷组件110为半导体制冷片或者压缩机制冷系统。
具体地,第二锅体104呈开口向上的旋转体,加热组件11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锅体104接触,用于对第二锅体104加热。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盖体120,盖体120盖设在第二锅体104的开口。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结构124和计时结构,用于检测第二锅体104的烹饪过程参数。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烹饪设备能够在不同烹饪阶段对第二锅体104实现温度控制,使得第二锅体104的温度既能高于环境温度,又能低于环境温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烹饪设备具有预约阶段、升温阶段、沸腾阶段、焖饭阶段和保温阶段,烹饪设备能够在不同的烹饪阶段对第二锅体104进行温度调节,当用户选择预约运行时,响应于预约指令执行预约功能,调温装置106的制冷组件110工作,将第二锅体104内的温度降至设定值,并检测预约阶段的运行时长,当运行时长达到用户设定的时长后,预约运行结束,进入烹饪阶段,使得在预约阶段下,食材能够在较低的环境下储存,避免变质,实现了烹饪前对食材降温处理。
具体地,当烹饪设备完成烹饪后,食物的温度一般在90℃~100℃,不利于直接食用,因此,在烹饪过程中,温度检测结构124获取烹饪过程的温度值,当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降温,将第二锅体104的温度降至设定的温度值,相比于自然冷却,本申请大大降低了食材冷却的时长,实现了食材的快速降温。其中,第一温度阈值按需设置。
具体地,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108设置在盖体120上,温度检测结构124设置在盖体120上,且由第二锅体104的开口伸入第二锅体104内,其中,制冷组件110包括制冷件114、制冷室116和冷却部118,制冷件114设于第一锅体102和第二锅体104之间;制冷室116设于第一锅体102和第二锅体104之间,制冷室116内盛装有制冷液,制冷件114对应制冷室116设置,制冷件114被配置为对制冷室116制冷;冷却部118与制冷室116相连通,冷却部118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104制冷。
其中,冷却部118包括水循环组件和风循环组件,具体地,风循环组件包括送风通道1180和风机1182,送风通道1180连通制冷室116和第二锅体104;风机1182设于制冷室116内,且风机1182通过送风通道1180向第二锅体104的内部送风。
水循环组件包括泵体1184和冷却管1186,泵体1184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与制冷室116相连通,泵体1184通过第一进口泵取制冷室116内的制冷液;冷却管1186贴合在第二锅体104的外壁面上,冷却管1186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二出口与制冷室116相连通。
具体地,烹饪设备包括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进一步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运行指令;根据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106调节第二锅体104的温度。
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中,响应于运行指令,根据运行指令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的温度进行调节,使得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调,从而在烹饪设备的不同运行阶段实现对第二锅体104温度的控制,使得第二锅体104既能够升温又能够降温,满足不同运行阶段的不同温度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对温度进行调节,也就是既可以实现升温又可以实现降温,从而使得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调。
具体地,运行指令包括预约指令和烹饪指令,在预约指令下,烹饪设备进入预约阶段,控制装置108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降温,以实现食材烹饪前降温处理,避免食材变质,在预约阶段结束后,进入升温阶段,进而进入沸腾阶段和焖饭阶段。其中,当进入焖饭阶段后,控制装置108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降温,使得在焖饭阶段结束后烹饪好的食材的温度即为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
在烹饪指令下,烹饪设备进入升温阶段,控制装置108控制调温结构对第二锅体104升温,直至进入沸腾阶段,在沸腾阶段下,当第二锅体104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时,停止对第二锅体104加热,进入焖饭阶段,同时,控制装置108在焖饭阶段控制调温装置106对第二锅体104降温,以使焖饭阶段结束后,就能使烹饪好的食材达到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大大缩短了烹饪时长和用户等待的时长,也即在烹饪指令下,烹饪设备依次进入升温阶段、沸腾阶段和焖饭阶段。
具体地,运行指令包括烹饪指令,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烹饪指令;根据烹饪指令开启加热组件112;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判断温度值是否达到第一温度阈值,若是,则关闭加热组件112并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若否则返回至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的步骤。
其中,调温装置106包括制冷组件110和加热组件112。
在该实施例中,调温装置106包括制冷组件110和加热组件112,在接收到烹饪指令后,开启加热组件112,对第二锅体104进行加热,以实现对第二锅体104内食材的烹饪,当第二锅体104内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时,关闭加热组件112,进入焖饭阶段,并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使得在焖饭阶段结束后,食材的温度达到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减少了食材冷却的时长。
具体地,接收到烹饪指令后,进入升温阶段,在升温阶段结束后进入沸腾阶段,在沸腾阶段下,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此时关闭加热组件112,进入焖饭阶段并开启制冷组件110进行降温。
进一步地,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的步骤,具体包括:开启制冷组件110;基于温度值达到第二温度阈值,控制制冷组件110关闭;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锅体104降温的过程具体包括,开启制冷组件110,当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达到第二温度阈值时,关闭制冷组件110,结束焖饭程序,也即烹饪过程结束,此时的食材温度为第二温度阈值,也即用户能直接食用的温度。
具体地,也可在温度值达到第二温度阈值后,持续一段时长后再结束焖饭阶段,以提升食材的口感。
具体地,第二温度阈值按需设置,进一步地,第二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65℃。
进一步地,控制制冷组件110关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基于温度值达到第三温度阈值,开启加热组件112;基于温度值达到第二温度阈值,关闭加热组件112并返回至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的步骤;其中,第三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二锅体104内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二温度阈值后,进入保温阶段,以便于用户随时食用,在保温阶段,由于没有加热组件112的加热,因此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会逐渐下降,当温度值降低至第三温度阈值后,开启加热组件112进行加热,并加热至第二温度阈值后停止加热,以使第二锅体104内的食材的温度维持在第三温度阈值至第二温度阈值之间。
具体地,第三温度阈值按需设置,进一步地,第三温度阈值大于或等于55℃,且小于65℃。
进一步地,制冷组件110包括制冷件114、制冷室116和冷却部118,制冷件114被配置为对制冷室116制冷,冷却部118与制冷室116相连通,冷却部118被配置为对第二锅体104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烹饪指令,开启制冷件114。
在该实施例中,在响应烹饪指令后,开启制冷件114,以对制冷室116提前制冷,使得冷量提前存储在制冷室116内,提高了降温效率。
具体地,可在开启加热组件112之前开启制冷件114,也可以在加热组件112对第二锅体104加热的过程中开启制冷件114。
进一步地,开启制冷组件110的步骤,具体包括:开启冷却部118。
在该实施例中,提前将制冷件114开启,对制冷室116提前制冷,在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并将加热组件112关闭后,直接开启冷却部118即可实现对第二锅体104的制冷。
具体地,冷却部118包括风机1182和送风通道1180,开启冷却部118具体包括开启风机1182。
具体地,冷却部118包括泵体1184和冷却管1186,开启冷却部118具体包括开启泵体1184。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运行指令包括预约指令,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响应于预约指令;根据预约指令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获取烹饪设备的运行时长;判断运行时长是否达到时长阈值,若否,则返回获取烹饪设备的运行时长的步骤;若是,则结束预约运行并进行烹饪。
在该实施例中,响应于预约指令,进入预约阶段,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使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降低至环境温度之下,从而在预约的时间段内,使得第二锅体104内的食材能够在低温的环境下储存,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食材变质的现象的发生。
同时,在预约阶段下,获取烹饪设备的运行时长,当运行时长达到时长阈值时,预约阶段结束,进入烹饪阶段,也即进入升温阶段。
具体地,烹饪阶段的控制过程与上述响应于烹饪指令后的程序相同,也在焖饭阶段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降温,使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将抵制第二温度阈值,以使焖饭结束后就达到用户能够食用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运行时长达到时长阈值后,若此时制冷组件110开启,需要将制冷组件110关闭后进入升温阶段。
进一步地,控制制冷组件110对第二锅体104制冷的步骤具体包括:开启制冷组件110,并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基于温度值达到第四温度阈值,控制制冷组件110关闭;基于温度值达到第五温度阈值,返回至开启制冷组件110的步骤;其中,第四温度阈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在预约阶段,控制对第二锅体104制冷具体包括:开启制冷组件110,并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当达到第四温度阈值时,控制制冷组件110关闭,关闭后由于第四温度阈值低于环境温度,因此关闭制冷组件110后,第二锅体104的温度会逐渐上升,当第二锅体104的温度上升至第五温度阈值时,再次开启制冷组件110,并循环上述步骤,使得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维持在第四温度阈值和第五温度阈值之间。
具体地,第四温度阈值和第五温度阈值按需设置,进一步地,第四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10℃,第五温度阈值小于或等于15℃,且大于1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温度阈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第五温度阈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
其中,第二温度阈值低于环境温度。
具体地,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烹饪指令并根据烹饪指令开启制冷件114和加热组件112;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判断温度值是否达到第一温度阈值,若是,则关闭加热组件112并开启泵体1184或风机1182;若否则返回至判断温度值是否达到第一温度阈值的步骤;关闭加热组件112并开启泵体1184或风机1182之后,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判断温度值是否达到第二温度阈值,若是,则控制温度值维持在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三温度阈值之间,若否则返回至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的步骤。
在该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烹饪指令时,在烹饪设备的加热组件112工作前或工作中,控制制冷件114开始工作,对制冷室116进行降温,使制冷室116的空气或制冷液的温度降低至环境温度以下,并在加热组件112工作结束后,开启泵体1184或风机1182,通过制冷室116的低温空气或低温液体对第二锅体104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进行降温,这样,采用制冷组件110提前进行制冷,提高了降温效率。
具体地,控制温度值维持在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三温度阈值之间的过程具体包括:控制制冷组件110关闭;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基于温度值达到第三温度阈值,开启加热组件112;基于温度值达到第二温度阈值,关闭加热组件112并返回至获取第二锅体104的温度值的步骤。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锅体;
第二锅体,设于所述第一锅体内;
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被配置为调节所述第二锅体的温度;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调温装置相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烹饪设备的运行指令控制所述调温装置调节所述第二锅体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装置包括:
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制冷组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锅体制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装置还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锅体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检测结构,所述温度检测结构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二锅体的温度值,所述温度检测结构贴合在所述第二锅体的外侧壁上,或所述温度检测结构伸入所述第二锅体内;
计时结构,所述计时结构被配置为对所述烹饪设备的运行时长计时。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
制冷件,设于所述第一锅体和所述第二锅体之间;
制冷室,设于所述第一锅体和所述第二锅体之间,所述制冷室内盛装有制冷液,所述制冷件对应所述制冷室设置,所述制冷件被配置为对所述制冷室制冷;
冷却部,所述冷却部与所述制冷室相连通,所述冷却部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锅体制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包括:
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连通所述制冷室和所述第二锅体;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制冷室内,且所述风机通过所述送风通道向所述第二锅体的内部送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还包括:
泵体,所述泵体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制冷室相连通,所述泵体通过所述第一进口泵取所述制冷室内的所述制冷液;
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贴合在所述第二锅体的外壁面上,所述冷却管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制冷室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件为第一制冷片,所述第一制冷片的冷端贴合在所述制冷室的外壁面上;或
所述制冷件为蒸发器,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换热流路,所述换热流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串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第二制冷片,所述第二制冷片的冷端贴合在所述第二锅体的外壁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
散热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二制冷片的热端连接。
CN202022210615.0U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设备 Active CN213488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0615.0U CN213488314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设备
PCT/CN2021/086373 WO2022068172A1 (zh) 2020-09-30 2021-04-12 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0615.0U CN213488314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88314U true CN213488314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395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10615.0U Active CN213488314U (zh) 2020-09-30 2020-09-30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883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24115B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冷控制系统及方法和制冷烹饪器具
CN108324084B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保温控制系统及方法和烹饪器具
EP2926675A1 (en) Thawing appliance
CN214510734U (zh) 烹饪器具
CN114305128A (zh)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05067A (zh) 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09951017U (zh) 一种用于集成灶的变温烹饪箱
CN213488314U (zh) 烹饪设备
CN213984114U (zh) 一种制冷保鲜烹饪箱及集成灶
WO2022068172A1 (zh) 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4931315B (zh) 烹饪器具
CN215983540U (zh) 恒温设备
CN114305130B (zh) 烹饪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03038B (zh) 一种蒸烤设备
CN114305059B (zh) 烹饪设备、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23511674A (ja) 冷却装置、冷蔵庫及びその制御方法、食材処理方法、制御装置
CN114326850A (zh)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02364980A (ja) 調理器及び調理方法
CN113080696A (zh) 一种烹饪机其使用方法
CN106419616B (zh) 一种具有冷藏保鲜功能的烤箱
CN214048456U (zh) 烹饪器具
CN114305066B (zh) 烹饪器具、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4305060A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116058664A (zh) 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058663A (zh) 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