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83827U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83827U
CN213483827U CN202021235915.8U CN202021235915U CN213483827U CN 213483827 U CN213483827 U CN 213483827U CN 202021235915 U CN202021235915 U CN 202021235915U CN 213483827 U CN213483827 U CN 213483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ranch flow
battery
plate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359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霞
张广浩
陈明文
黄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359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83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83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838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电池模组包括模组框架及固定在模组框架内的电芯,所述模组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及管道;所述框架本体内设置有汇流道及多个分支流道,所述汇流道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底部,所述框架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汇流道连通的冷却液出口,所述分支流道连通于所述管道与汇流道之间,所述框架本体的位于分支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电芯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的底面导热接触。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实现了对电芯的三面冷却,冷却面积更大,冷却效率更高。电芯的冷却不依托于液冷板或电池包壳体(壳体上不需要设置冷却液流道),能够降低维修难度及维修成本。

Description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池包结构,包括下壳体、电池模组和模组的冷却回路。下壳体内具有下壳体冷却回路,电池模组固定在下壳体内,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框架和设置在电池模组框架内的电芯,模组冷却回路集成在电池模组框架内,模组冷却回路与下壳体冷却回路相连。电池模组框架包括端板、侧板及分隔板。侧板及分隔板内形成有侧板冷却回路,侧板及分隔板包括侧板及分隔板的本体以及本体两侧的第一密封板,其本体的两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侧板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多个侧板扰流凸起。侧板及分隔板内的冷却回路直接与电池包边框内的流道相连,形成电池包内的冷却回路。
上述的电池包结构,冷却回路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侧板、分隔板以及下壳体边框中,涉及各电池模组的侧板及分隔板与下壳体边框连接,多处连接密封结构,则存在多处密封失效的风险,同时增加装配的复杂性。另外,侧板及隔板的结构设计复杂,同样存在密封失效的风险。一旦发生密封失效,将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同时,侧板与隔板内设计了扰流凸起,虽然有强化传热的功能,但同时也增加整个系统的压降,对泵需求提高,整车的能耗提高。此电池包结构的冷却系统涉及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包壳体(下壳体),增加维修难度及维修成本,模组的可移植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电池包结构的冷却系统涉及电池模组框架及电池包壳体,增加维修难度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模组框架及固定在模组框架内的电芯,所述模组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及管道;
所述框架本体内设置有汇流道及多个分支流道,所述汇流道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底部,所述框架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汇流道连通的冷却液出口,所述分支流道连通于所述管道与汇流道之间,所述框架本体的位于分支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电芯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的底面导热接触。
可选地,所述框架本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底侧与第二侧板的底侧之间的框架底板;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框架底板上并与所述汇流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通;
多个所述分支流道包括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及多个第二分支流道,所述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二部分上,所述汇流道形成在所述框架底板的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上,所述第一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汇流道,所述第二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汇流道。
可选地,所述电芯由多个单体电池沿所述框架底板的长度方向堆叠而成,所述框架本体的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内侧及第二分支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电芯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的底面导热接触。
可选地,所述汇流道沿框架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汇流道位于框架底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及第二分支流道的数量与单体电池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及第二分支流道垂直于所述汇流道,同一平面内的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及第二分支流道构成单体电池冷却流道,所述框架本体的位于所述单体电池冷却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单体电池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单体电池的底面导热接触。
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及结构件,所述第一端板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板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
所述结构件连接在所述电芯上,用于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固定及相互间隔。
可选地,所述结构件包括上结构件及下结构件,所述上结构件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顶部,所述下结构件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底部;
所述上结构件包括多个上隔片,每一所述上隔片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上部;所述下结构件包括多个下隔片,每一所述下隔片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下部;
所述上隔片为上宽下窄的楔形隔片,所述下隔片为矩形隔片。
可选地,所述结构件为翅片结构件,所述翅片结构件包括第一竖向翅片、第二竖向翅片及底部翅片,所述第一竖向翅片固定在第一侧板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竖向翅片固定在第二侧板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第二侧部,所述底部翅片固定在框架底板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下部。
可选地,所述框架本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底侧与第二侧板的底侧之间的框架底板及至少一个分隔板,所述第一侧板与分隔板之间空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板与分隔板之间空间内均放置有所述电芯,所述分隔板的底侧连接在框架底板上;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框架底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汇流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通;
多个所述分支流道包括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多个第二分支流道、多个第三分支流道及多个第四分支流道,所述管道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及第三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三管道连接在所述分隔板的顶侧,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三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分隔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三部分上,所述第四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分隔板及框架底板的第四部分上,所述汇流道形成在所述框架底板的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第五部分及连接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六部分上,所述第一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与其中一个所述汇流道,所述第二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另一个所述汇流道,所述第三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与第三分支流道背离第四分支流道一侧的所述汇流道,所述第四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与第四分支流道背离第三分支流道一侧的所述汇流道。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包框架、电池包底板及上述的电池模组,所述模组框架固定在电池包框架上,所述电池包底板固定在电池包框架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框架本体的位于分支流道内侧的壁面与电芯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的底面导热接触,实现了对电芯的三面冷却,冷却面积更大,冷却效率更高,可使电芯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相对于传统电池包,没有冷却板及其附属结构,使得电池包整体结构简单,缩小电池包Z向尺寸,增加车辆的离地间隙,降低电池包搁底及底部碰撞的风险。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电芯的冷却不依托于液冷板或电池包壳体(壳体上不需要设置冷却液流道),能够降低维修难度及维修成本,模组的可移植性较好。
此外,电池模组的重量主要由电池包框架承受,电池模组的承重不依托电池包底板,对电池包底板的承重功能的要求降低,可以减小电池包底板的厚度或将其换成非金属材料,降低整个电池包所使用的金属量,提高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以电池模组为冷却单位,可根据实际电池包尺寸放置不同长短的电池模组,可以放置于不同方向及位置,其布置更加灵活,适用性更广。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或电池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的模组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的模组框架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5中A-A方向的剖视图(放大);
图7是沿图5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芯与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芯与结构件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b处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的模组框架与翅片结构件的装配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的模组框架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的模组框架的侧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D-D方向的剖视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电池模组;11、模组框架;111、框架本体;1111a、1111b、第一侧板;1112a、1112b、第二侧板;1113a、1113b、框架底板;1114b、分隔板;112、汇流道;113、分支流道;1131a、1131b、第一分支流道;1132a、1132b、第二分支流道;1133b、第三分支流道;1134b、第四分支流道;114、冷却液出口;115a、 115b、第一管道;116a、116b、第二管道;117b、第三管道;12、电芯;121、单体电池;13、第一端板;14、第二端板;15a、15b、结构件;151a、上结构件;1511a、上隔片;152a、下结构件;1521a、下隔片;151b、第一竖向翅片;153b、底部翅片;1521a、下隔片;16、连接片;
2、电池包框架;
3、电池包底板;
4、进液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包括电池包框架 2、电池包底板3及至少一个电池模组1,所述电池包底板3固定在电池包框架 2的底部。电池模组1包括模组框架11及固定在模组框架11内的电芯12,所述模组框架11包括框架本体111及管道。所述模组框架11固定在电池包框架2 上,所述电池包底板3固定在电池包框架2的底部。
电池包框架2为金属材料,主要用于承重和抗挤压,电池模组1的重量由电池包框架2承受。电池模组1与电池包框架2可采用螺栓连接。电池包底板3 与电池包框架2之间采用焊接或涂胶加栓接的方式密封连接。电池包底板3主要用于密封和承载电池包内的其他较轻的结构件。电池模组1与电池包底板3 间填有保温材料,用于保温及吸收制造、装配公差。
所述框架本体111的截面呈U形,所述框架本体111内设置有汇流道112 及多个分支流道113,所述汇流道112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底部,所述框架本体111上设置有与所述汇流道112连通的冷却液出口114,所述分支流道113 连通于所述管道与汇流道112之间,所述框架本体111的位于分支流道113内侧的壁面与所述电芯12的沿框架本体111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12的底面导热接触。冷却液由管道进入,流过各个分支流道113,汇集于汇流道112,然后从冷却液出口114流出电池模组1。
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框架本体111包括第一侧板1111a、第二侧板1112a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1111a的底侧与第二侧板1112a的底侧之间的框架底板1113a;所述冷却液出口114设置在所述框架底板1113a上并与所述汇流道1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通。
多个所述分支流道113包括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31a及多个第二分支流道 1132a,所述管道包括第一管道115a及第二管道116a,所述第一管道115a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1111a的顶侧,所述第二管道116a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1112a 的顶侧,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a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1111a及框架底板1113a 的第一部分上(即第一分支流道1131a呈L形),所述第二分支流道1132a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1112a及框架底板1113a的第二部分上(即第二分支流道1132a 呈L形),所述汇流道112形成在所述框架底板1113a的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上(即所述汇流道112连接在第一分支流道1131a与第二分支流道 1132a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a连通所述第一管道115a与所述汇流道112,所述第二分支流道1132a连通所述第二管道116b与所述汇流道112。
第一管道115a焊接在第一侧板1111a的顶侧,第二管道116a焊接在第二侧板1112a的顶侧,
所述电芯12由多个单体电池121沿所述框架底板1113a的长度方向堆叠而成,所述框架本体111的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a内侧及第二分支流道1132a 内侧的壁面与所述电芯12的沿框架本体111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12的底面导热接触。
优选地,所述汇流道112沿框架底板1113a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汇流道 112位于框架底板1113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a及第二分支流道1131b的数量与单体电池121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a及第二分支流道1131b垂直于所述汇流道112,同一平面内的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a及第二分支流道1131b构成U形的单体电池冷却流道,所述框架本体111的位于所述单体电池冷却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单体电池121的沿框架本体111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单体电池121的底面导热接触。
然而,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a及第二分支流道1131b 的数量与单体电池121的数量可以不一致。例如,在单体电池121厚度(堆叠方向上的尺寸)较厚时,也可以是一个单体电池121对应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31a 及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31b。再例如,在单体电池121厚度(堆叠方向上的尺寸) 较薄时,也可以是多个单体电池121对应一个第一分支流道1131a及一个第二分支流道1131b。
第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及图4,所述电池模组1还包括第一端板13、第二端板14及结构件15a,所述第一端板13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1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板14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1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所述结构件15a连接在所述电芯12上,用于多个所述单体电池121的固定及相互间隔。第一端板13、第二端板14分别紧贴在电芯12的长度方向的两个大面上。第一端板13、第二端板14通过螺栓与框架本体111固定连接。
所述结构件15a包括上结构件151a及下结构件152a,所述上结构件151a 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11的顶部,所述下结构件152a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11的底部。所述上结构件151a包括多个上隔片1511a,每一所述上隔片1511a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121的间隙的上部;所述下结构件152a包括多个下隔片 1521a,每一所述下隔片1521a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121的间隙的下部。
上结构件151a及下结构件152a均为弹性件。所述上隔片1511a为上宽下窄的楔形隔片,所述下隔片1521a为矩形隔片。如此形状设计的目的在于装配需求。上结构件151a及下结构件152a主要用于限定单体电池121间的距离,为电芯12后期的正常鼓胀预留空间,同时简单固定电芯12,便于装配。
第一实施例中,框架本体111可采用挤压工艺直接在内部得到分支流道113 和汇流道12,工艺简单。管道、冷却液出口114与框架本体111均采用焊接工艺连接,保证密封及强度。
所述框架本体111的位于分支流道113内侧的壁面厚度小于所述框架本体 111的位于分支流道113外侧的壁面厚度。即,框架本体111位于分支流道113 与电芯12之间的壁厚度较薄,另一侧的壁较厚。此设计使模组框架11替代传统电池包的液冷板,同时降低电池模组1对电池包底板3厚度的依赖。使得电池包底板3可以减少金属材料的厚度或直接采用非金属材料,减少金属材料的用量和整包质量,从而使整电池包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结构件15a与框架本体111采用焊接连接,强度高。
第一侧板1111a及第二侧板1112a的外侧还设置有连接片116。连接片116 与电池包框架2螺栓连接。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15及第二管道116为圆管。
参见图1,第一实施例中,可以有多个电池模组1(图中为三个),多个电池模组1并排地固定在电池包框架2上。
所述电池包还包括进液管道4及出液管道(图中未示出),所述进液管道4 具有多个分支管道,所述第一管道115a及第二管道116a分别连接分支管道,所述出液管道连接冷却液出口114,所述进液管道4及出液管道之间连接冷却液供给装置。所述第一管道115a与进液管道4相连的一端敞开,所述第一管道115a 的另一端封闭。同样,所述第二管道116a与进液管道4相连的一端敞开,所述第二管道116a的另一端封闭。
第一实施例的电池包,其装配方式如下:
电芯12在装入模组框架11前,先进行组装,如图9-12所示,先将各个单体电池121依次装入下结构件152a上,装配要求电芯12的底面与下结构件132 底面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将上结构件151a装入电芯12的上表面,上结构件151a 插入相邻单体电池121的间隙的上隔片是楔形隔片,更容易装配。
当电芯12装配好后,将其与模组框架11进行装配,采用胶粘方式连接,然后通过第一端板13、第二端板13与模组框架11两端的孔e进行螺栓,连接中所示装配好后,将其与模组框架11进行装配,采用胶粘方式连接,然后通过端板12与模组框架两端的孔e进行螺栓连接。组装好的电池模组1在通过模组框架11上的连接片16上的孔f与电池包框架2进行螺栓连接,完成电池模组1 的固定。电池模组1的重量主要由电池包框架2承担,电池模组1的承重不依托电池包底板3,对电池包底板3承重功能的要求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框架本体的位于分支流道内侧的壁面与电芯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的底面导热接触,实现了对电芯的三面冷却,冷却面积更大,冷却效率更高,可使电芯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相对于传统电池包,没有冷却板及其附属结构,使得电池包整体结构简单,缩小电池包Z向尺寸,增加车辆的离地间隙,降低电池包搁底及底部碰撞的风险。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电芯的冷却不依托于液冷板或电池包壳体(壳体上不需要设置冷却液流道),能够降低维修难度及维修成本,模组的可移植性较好。
此外,电池模组的重量主要由电池包框架承受,电池模组的承重不依托电池包底板,对电池包底板的承重功能的要求降低,可以减小电池包底板的厚度或将其换成非金属材料,降低整个电池包所使用的金属量,提高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以电池模组为冷却单位,可根据实际电池包尺寸放置不同长短的电池模组,可以放置于不同方向及位置,其布置更加灵活,适用性更广。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1,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结构件15b为翅片结构件。
所述翅片结构件包括第一竖向翅片151b、第二竖向翅片及底部翅片153b,所述第一竖向翅片151b固定在第一侧板1111a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 121的间隙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竖向翅片固定在第二侧板1112a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121的间隙的第二侧部,所述底部翅片153b固定在框架底板 1113a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121的间隙的下部。
第二竖向翅片在图中未示出,其与第一竖向翅片151b的结构相同。
翅片结构件有固定电芯12的作用,从而减弱了电芯12对结构胶的依赖。翅片增加了电芯12与冷却液的换热面积,使电芯12的温度散热更快更均匀。翅片可以限定电芯12的单体电池121间的距离,为电芯12后期正常膨胀提供空间。
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翅片结构件替代了上结构件及下结构件,结构更为简单。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14至16,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电池模组1,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模组框架11的结构不同。
第三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本体111包括第一侧板1111b、第二侧板1112b、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1111b的底侧与第二侧板1112b的底侧之间的框架底板 1113b及至少一个分隔板1114b,所述第一侧板1111b与分隔板1114b之间空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112b与分隔板1114b之间空间内均放置有所述电芯12,所述分隔板1114b的底侧连接在框架底板1113b上;所述冷却液出口114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冷却液出口114设置在所述框架底板1113b上并与对应的所述汇流道1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通。
多个所述分支流道113包括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31b、多个第二分支流道 1132b、多个第三分支流道1133b及多个第四分支流道1134b,所述管道包括第一管道115b、第二管道116b及第三管道117b,所述第一管道115b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1111b的顶侧,所述第二管道116b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1112b的顶侧,所述第三管道117b连接在所述分隔板1114b的顶侧,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b 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1111b及框架底板1113b的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二分支流道 1132b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1112b及框架底板1113b的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133b形成在所述分隔板1114b及框架底板1113b的第三部分上,所述第四分支流道1134b形成在所述分隔板1114b及框架底板1113b的第四部分上,所述汇流道形成112在所述框架底板1113b的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第五部分及连接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六部分上,所述第一分支流道1131b连通所述第一管道115b与其中一个所述汇流道112,所述第二分支流道1132b连通所述第二管道116b与另一个所述汇流道112,所述第三分支流道1133b连通所述第三管道117b与第三分支流道1133b背离第四分支流道1134b一侧的所述汇流道 112,所述第四分支流道1134b连通所述第三管道117b与第四分支流道1134b背离第三分支流道1133b一侧的所述汇流道112。
即,第一分支流道1131b、第二分支流道1132b、第三分支流道1133b及第四分支流道1134b均为L形。第三分支流道1133b及第四分支流道1134b的竖直部分在分隔板1114b内部平行设置。
优选地,第三管道117b为矩形管道,目的在于给电芯12预留组装空间,第三管道117b与两列分支流道(第三分支流道1133b及第四分支流道1134b) 连接,同时向两个电芯12输入冷却液,从而使单个电芯12两侧面的冷却效果一致或趋于一致,使电池模组1的整体均温性更好。此设计,能够缩短管道的轴向长度,可减小对电池包的Y向(车辆宽度方向)空间的需求。
第四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或电池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框架及固定在模组框架内的电芯,所述模组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及管道;
所述框架本体内设置有汇流道及多个分支流道,所述汇流道设置在所述框架本体的底部,所述框架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汇流道连通的冷却液出口,所述分支流道连通于所述管道与汇流道之间,所述框架本体的位于分支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电芯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的底面导热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底侧与第二侧板的底侧之间的框架底板;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框架底板上并与所述汇流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通;
多个所述分支流道包括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及多个第二分支流道,所述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二部分上,所述汇流道形成在所述框架底板的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上,所述第一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汇流道,所述第二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汇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由多个单体电池沿所述框架底板的长度方向堆叠而成,所述框架本体的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内侧及第二分支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电芯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电芯的底面导热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道沿框架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汇流道位于框架底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及第二分支流道的数量与单体电池的数量一致,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及第二分支流道垂直于所述汇流道,同一平面内的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及第二分支流道构成单体电池冷却流道,所述框架本体的位于所述单体电池冷却流道内侧的壁面与所述单体电池的沿框架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及单体电池的底面导热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及结构件,所述第一端板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板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
所述结构件连接在所述电芯上,用于多个所述单体电池的固定及相互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件包括上结构件及下结构件,所述上结构件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顶部,所述下结构件连接在所述模组框架的底部;
所述上结构件包括多个上隔片,每一所述上隔片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上部;所述下结构件包括多个下隔片,每一所述下隔片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下部;
所述上隔片为上宽下窄的楔形隔片,所述下隔片为矩形隔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件为翅片结构件,所述翅片结构件包括第一竖向翅片、第二竖向翅片及底部翅片,所述第一竖向翅片固定在第一侧板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二竖向翅片固定在第二侧板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第二侧部,所述底部翅片固定在框架底板上并插入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间隙的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底侧与第二侧板的底侧之间的框架底板及至少一个分隔板,所述第一侧板与分隔板之间空间以及所述第二侧板与分隔板之间空间内均放置有所述电芯,所述分隔板的底侧连接在框架底板上;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有多个,每一所述冷却液出口设置在所述框架底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汇流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通;
多个所述分支流道包括多个第一分支流道、多个第二分支流道、多个第三分支流道及多个第四分支流道,所述管道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及第三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的顶侧,所述第三管道连接在所述分隔板的顶侧,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一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第二侧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三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分隔板及框架底板的第三部分上,所述第四分支流道形成在所述分隔板及框架底板的第四部分上,所述汇流道形成在所述框架底板的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第五部分及连接第二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六部分上,所述第一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与其中一个所述汇流道,所述第二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另一个所述汇流道,所述第三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与第三分支流道背离第四分支流道一侧的所述汇流道,所述第四分支流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与第四分支流道背离第三分支流道一侧的所述汇流道。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框架、电池包底板及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所述模组框架固定在电池包框架上,所述电池包底板固定在电池包框架的底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或者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
CN202021235915.8U 2020-06-29 2020-06-29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Active CN213483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5915.8U CN213483827U (zh) 2020-06-29 2020-06-29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5915.8U CN213483827U (zh) 2020-06-29 2020-06-29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83827U true CN213483827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90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35915.8U Active CN213483827U (zh) 2020-06-29 2020-06-29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8382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5098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延缓热失控的集成式结构
CN115642344A (zh) * 2022-10-19 2023-01-24 宁夏宝丰昱能科技有限公司 大容量电池系统及组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5098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延缓热失控的集成式结构
CN115642344A (zh) * 2022-10-19 2023-01-24 宁夏宝丰昱能科技有限公司 大容量电池系统及组装方法
CN115642344B (zh) * 2022-10-19 2023-10-17 宁夏宝丰昱能科技有限公司 大容量电池系统及组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34097A1 (zh) 具有换热功能的电池包壳体和电池包
CN213483827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212659592U (zh) 动力电池系统的冷却装置和用于车辆的动力电池系统
CN217788522U (zh)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211017317U (zh) 一种电池箱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CN210040354U (zh) 一种电池箱
CN116053647A (zh) 电池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CN106058367A (zh) 新能源车
CN216750062U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储能电池箱
CN210897429U (zh) 动力电池包
CN113363617A (zh) 一种电池液冷板组件、动力电池总成及电动车辆
CN219811572U (zh) 电池包
CN217405594U (zh)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箱
CN111430608A (zh) 电池包以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19534677U (zh) 电池壳及锂电池
CN220895612U (zh) 浸没式电池系统
CN216671758U (zh) 冷却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8300020U (zh) 一种电芯模组及动力电池
CN220692131U (zh) 电芯热交换系统及动力电池
CN220491992U (zh) 电池包壳体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9937162U (zh) 一种集成液冷系统的箱体结构及电池包
CN219286595U (zh) 热交换板、电池箱体组件、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CN219979663U (zh) 动力电池模块及具有其的电动车辆
CN220984623U (zh) 一种电池包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